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鸿楚五代 858 — 93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字方外
姓唐氏
永嘉人
幼从表兄弟。
出家越之龙宫寺。
既受具。
乃回乡里。
州将朱褒
知其名。
尤钦挹之。
唐大顺中
请以城南废大云寺
修治以居。
诏许焉。
于是裒施率工。
追还旧观。
乾化初
吴越钱氏。
钱唐龙兴寺
临坛开戒。
且奏赐紫衣师号。
以凉德不称其服。
力辞。
诗人郑说高其义。
赠以篇什。
于法华经尤所通贯。
其集众讲演。
凡五十馀座。
又尝刺血缮写。
以充供养。
长兴三年
忽莲华产于讲堂之中。
重跗复萼。
香气芬郁。
六月五日夜
犹行道诵经。
顷之侍者但觉声微镫暗。
就视则趺坐而逝矣。
寿七十五。
腊五十二。
僧道膺晚唐 ? — 90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蓟门玉田王氏子。
年二十五。
范阳延寿寺落发受具。
始习毗尼藏。
叹曰。
大丈夫宜求解脱。
岂复为义所桎梏耶。
由是诣翠微山问道。
而即以燕居者三阅寒暑。
俄而睹有人衣冠。
使者状。
曰。
盍游南方。
参知识乎。
忽不见。
且有僧从豫章至。
为称洞上法席之盛。
竟造洞山
山一日问云。
阇梨名什么
道膺
山云向上更道。
云。
向上则不名道膺
后山问云。
吾闻思大和尚生倭国作王是否。
云。
若是思大。
佛亦不作。
说什么作国王。
日山
什么处来。
云踏山来。
山云阿那个山堪住。
云阿那个山不堪住。
山云恁么即子于山得个入路。
云无路。
山云。
若无路。
争得与老僧相见。
云。
若有路。
即与和尚不相见也。
山云。
此子向后千人万人。
把不住在。
于是洞山深肯之。
出世居三峰。
后徙云居提唱。
颇类洞山
钟传南平王
据有江西
尤信向。
表奏赐紫衣师号。
每延请入府。
则预令扫除甘子堂。
以馆之。
千众围绕。
供施丰缛。
荆南成汭
亦慕德遣馈。
动盈钜万。
天复元年辛酉秋示疾。
明年正月三日迁化。
僧超慧五代
黄龙山
诲机禅师
清河张氏子。
初参岩头。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头曰。
你还解救糍么。
曰解。
头曰。
且救糍去。
后到玄泉。
又问。
泉拈起一茎皂角曰。
会么。
师不会。
泉放下作洗衣势。
师便礼拜曰。
信知佛法无别。
泉曰。
见甚道理。
曰。
某甲问岩头。
头曰你解救糍么。
救糍也祗是解粘。
和尚提起皂角。
亦是解粘。
所以道无别。
泉呵呵大笑。
师遂有省。
唐天祐中
游化至此山。
节帅施俸建宇。
奏赐紫衣师号。
张法席。
师将顺世。
有僧问。
百年后钵囊子何人将去。
曰。
一任将去。
曰。
里面事如何。
曰。
线绽方知。
曰。
何人得。
曰。
海燕雷声即向汝道。
言讫告寂。
先是吕岩真人洞宾
京川人。
唐末三举不第。
偶于长安酒肆。
钟离权
授以延命术。
自尔人莫之究。
尝游庐山归宗。
书钟楼壁曰。
一日清闲自在身。
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
对境无心莫问禅。
未几。
道经黄龙山
睹紫云成盖。
疑有异人。
乃入谒。
值师击鼓升堂。
师见意必吕公也。
欲诱而进。
厉声曰。
座旁有窃者。
吕毅然出问。
一粒中藏世界。
半升铛内煮山川。
此意如何。
师指曰。
这守尸鬼。
吕曰。
争奈囊有长生不死药。
曰。
饶君八万劫。
终是落空亡。
吕薄讶飞剑胁之。
不能入。
遂再拜求指归。
师诘曰。
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
如何是一粒中藏世界。
吕言下顿契。
作偈曰。
弃却瓢囊摵碎琴。
如今不恋汞中金。
自从一见黄龙后。
始觉从前错用心。
师嘱令加护。
僧智佺五代 876 — 958
释智佺
姓张氏
铜台永济人也。
九岁于邺都临清王舍城寺事师。
暨受具戒身器挺然八尺面色玉如。
行步若舒雁。
言音如扣钟。
人望之凛然。
佥曰。
美丈夫也。
恒诵诸经昼三夜三礼佛无阙。
本师知其法器。
遣往滑台。
抵明福寺就晖师讲肆。
期月顿见诸法体用。
喜不自任。
时晖之门生炮勇炰干者数十员。
皆出之下。
睢阳人请讲。
未久又今东京
遇信士舍宅为万岁百法院。
由此洛京陈许徐宿维青琴台咸乐请其敷演。
自鸠聚檀嚫。
前后饭僧三十万。
天雄军戴张郭三家。
同建观音院命居之。
敏利之性天资。
初终讲百法论可百许遍。
登法座多不临文。
悬述辩给。
后三过览大藏经以辅见知。
其诵讽经咒也。
尝闻户外阒然有弹指声者。
感鬼神赞叹欤。
魏帅陈君思让
笃志归依。
表荐紫衣师号曰归政
殆临八十一而剋意学欧王书体。
仅入能妙。
或问之。
曰吾习来生字耳。
显德五年年八十三。
呼弟子奉晏等嘱累令造木舆一所歛送阇维。
至其年十一月十一日奄终。
奉木塔举高三丈馀。
纵燎时有白鹤哀鸣紫云旋覆。
收拾舍利建塔缄焉。
僧恒超五代 877 — 94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冯氏
范阳人
世业儒。
而货殖累钜万。
幼有异志。
年十五。
入庠校。
工文艺。
尤善骚律。
一日偶阅佛经。
乃叹曰。
人生富贵。
幻泡尔。
复何足恤。
遽往依驻跸寺大德剃染。
未几。
本师云逝。
服其丧。
以孝称。
梁乾化三年
获登具于五台
且将行迈以究所闻。
而兵阻两河间
龙德二年
遂挂锡无棣开元寺
久之别构院。
以事开演。
迄三十馀载不替。
是宜遐迩臻集。
而缁素慕向也。
以故秀造质问。
守牧扣访。
辄使童子辞谢而已。
州将李君。
欲表乞紫衣师号。
不可。
且曰。
苟尔则吾必在卢龙塞外矣。
丞相冯道
知其为族人。
卒奏赐之号德正
自是忽忽不乐。
乾祐二年二月三日
以微恙卒。
春秋七十三。
腊三十五。
维。
收舍利起塔以葬。
僧志逢五代至宋初 909 — 985
志逢
馀杭人也。
生而恶荤。
肤体香洁。
出家于临安东山朗瞻院。
通贯三学
尝梦升须弥山。
睹三佛列坐。
释迦次弥勒。
皆礼其足。
惟不识第三佛。
但仰视而已。
释迦示之曰。
此是补处弥勒师子月佛。
师方作礼。
觉后因阅大藏经。
乃符所梦。
游方见韶国师于天台
契悟。
一日入普贤殿中宴坐。
倏有一神人。
跪膝于前。
师问。
汝其谁乎。
曰。
护戒神也。
师曰。
吾患有夙愆未珍。
汝知之乎。
曰。
师有何愆。
唯一小过耳。
凡折钵水亦施主物。
师尝倾弃之。
非所宜也。
言讫而隐。
师自此洗钵水尽饮之。
积久因致脾疾。
十年始愈。
吴越国王
向师道风。
召赐紫衣师号。
命住功臣院。
开宝初
忠懿王建普门精舍。
请师为开山。
举扬宗要。
开宝四年
师固辞解院。
愿栖老林泉。
大将凌超。
五云山创院。
奉师为终老之所。
五云多虎。
师每𢹂大扇乞钱。
买肉饲虎。
虎辄驯伏。
日暮还山。
虎迎之。
骑以归。
世称伏虎禅师
一号大扇和尚
雍熙二年示寂。
寿七十七。
塔曰宝峰常照。
释玄应五代 910 — 975
全宋诗
释玄应(九一○~九七五)俗姓吴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漳州报劬院,称玄应定慧禅师
太祖紫衣师号。
开宝八年卒,年六十六。
 《景德传灯录》卷二四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