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慧乘隋末唐初 555 — 63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彭城刘氏子。
其先出汉裔。
祖欣
前将军琅邪太守
父雅。
兵部郎中
叔祖智强。
少出家。
负重名。
陈任广陵大僧正
善成实论及大涅槃。
年十二即师事强。
服膺讲席。
十六白强。
听智嚼法师成实论。
杨都庄严寺
时有陈方继梁统
武帝尤崇尚教门。
屡阅仁王。
盛张斋席。
因获对御论义。
辞辨绝出伦辈。
上为眷眄。
四月八日
上又于寺义集。
竖佛果出二谛外义。
法师
旧居开泰。
后入祇洹。
问曰。
为佛果出二谛外。
为二谛出佛果外。
质曰。
法师开泰
为开泰出法师
曰如鸳鸯不栖圊厕。
曰释提桓因不与鬼住。
曰鸠翅罗鸟。
不宿枯树。
曰大海不宿死尸。
皭时在座叹曰。
勍敌也。
其锋难当。
就上前。
脱所著天柱纳伽黎赏之。
由是声誉益起。
桂阳王
毛尚书
江仆射
等并伸敬慕。
隋初太尉晋王江都
建慧日道场。
奉教旨迁住仍蒙待以家僧之礼邀与入朝遇净影慧远于讲次。
谈论若倾注。
惊叹曰。
何物僧如此。
世岂复有愈于此者乎。
盖未尝相识。
而创见之也。
归慧日。
益纵材辨。
寺之宿硕。
咸屈伏。
王闻之喜。
赏帛百缣。
隋高祖
将巡岱宗
驻跸伊洛。
诏遣江南关东大德。
登殿竖义。
应诏
答者靡抗。
上嗟异。
隋开皇十七年
出所积。
以金玉装饰香台一具。
施维扬永福寺
隋大业六年
诏诸郡。
别选三大德于东都四方馆
阐仁王经
仍诏充大讲主
连三昼夜不卧。
驾幸张掖从之。
诏为高昌王曲氏
开金光明。
曲以发布地。
升座。
八年上幸东都
京师造七层木塔二。
荐皇考妣也。
因诏持舍利以葬。
俄而公卿士庶。
列树胜幢。
三十馀所。
兴善寺
迎佛灵骨。
禅定寺
演仁王经十二年
诏写龟兹国旃檀像于东都
以赐郡国。
武德四年
国家初定天下。
诏谓凡乱地。
僧之是非。
难以分别。
于州县。
可置一寺。
寺留三十僧。
以示宽恩。
其馀壹从汰去。
上以洛阳天下之都会。
固非他处所得比拟。
然而虽有伪郑之变。
犹许二百馀僧。
住同华寺况尝被污。
而上素所钦向。
亦莫之问。
诏住胜光寺。
寺寔秦国功德也。
八年驾幸国学。
行释奠礼。
先是堂列三座。
拟叙三宗。
而儒杰释雄。
李之俊伟。
皆云合雾拥。
以快观听。
制曰。
老教孔教。
此土先宗。
释教后兴。
宜崇客礼。
其令老先之孔次之。
释又次之。
时乘受众所推挹。
已升座。
闻制不觉失色。
今上方在秦邸。
位居百僚上。
直视曰。
但敷帝德。
馀无所虑。
乃唱曰。
上天下地。
荣贵所资。
缘业所由。
必宗佛圣。
今将叙大致。
合具礼仪。
并合掌虔跪。
使师资有据。
于是自皇储已下。
皆降席跪听。
则前赞帝德。
次述释宗。
后以二难。
双徵两教。
上加叹美。
顷之制问曰。
昨有道士潘诞奏。
以为悉达太子
不能得佛。
六年求道。
方得成佛。
是则道能生佛。
佛由道成。
道。
是佛之父师。
佛乃道之子弟。
故佛经云。
求于无上正真之道。
又曰体解大道。
发无上意。
外国语云。
阿耨菩提。
晋翻无上大道。
以此言之。
道大佛小。
亦可知矣。
对制。
其略曰。
聃生于周末佛出于周初。
计其世。
则二十许王
论其年则三百馀载。
岂有昭王时佛。
退求敬王时道乎。
向者道士李仲卿
所叙之道。
有太上大道。
先天地生。
郁勃洞虚之中。
炜烨玉清之上。
是佛之师。
不言周之老聃也。
三皇无聃。
五帝无聃。
而所谓道者
未尝无也。
关尹请著书。
窦后命兴学。
然后聃之道。
始行世。
而道非独指聃也。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不测谓之神。
夫阴阳且不可测其所生。
而又奚能生佛哉。
车胤云。
在己为德。
及物为道。
殷仲文曰。
德者得也。
道者由也。
论衡曰。
立身之谓德。
成名之谓道。
道德也者。
非必其人之霞服金冠玉圭朱履。
别号天尊
居大罗之上。
治玉京之中。
而独名大道者也。
贞观三年
于胜光寺。
舍利宝塔
像设庄严。
备诸神变。
并建方等道场。
昼夜六时。
行忏悔法以报圣上待遇之恩。
四年十月二十日
终于所住房。
春秋七十有六。
门人道璋等。
奉遗命。
阇维于南山之谷口。
敛馀烬。
塔于胜光。
沙门法琳制碑文。
身历三朝。
政移六帝。
频婴宠顾。
履接纶音。
外则王公卿士
内则妃后嫔姬。
皆禀戒香。
共申师礼。
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
各数十遍。
璋其族属之犹子也。
善呗赞。
职充都讲。
僧法明武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荆楚江陵人也。
学兼内外。
辩慧尤雄。
肆然而能以戒范自持。
神龙初
京师
会诏僧道。
化胡成佛经真伪。
时上御内殿。
百官皆侍立。
方诸大德。
与黄冠抗论。
纷哗不已。
忽出众语曰。
老子汉人也。
胡蕃国也。
土地不同。
则言音亦异。
当其化胡成佛之际。
为作汉音耶。
作蕃音耶。
苟以汉音。
则蕃国有所不解。
以蕃音。
则此经之至。
宜须翻译。
然未审此经是何朝代。
何年月。
何等三藏翻译之耶。
道士噎默无以对。
九月十四日
诏天下。
悉毁弃其本。
无复存。
仍仰所在官吏。
严加禁治。
且刻明语于白马寺
以示将来。
于是制曰。
朕叨居宝位。
再安宗社。
禋之大礼。
降雷雨之鸿恩。
爰及缁黄。
兼申惩劝。
如闻天下道观。
皆画化胡成佛变相。
僧寺亦画玄元之形。
两教尊容。
二俱不可。
制到后限十日内。
并须除毁。
若故留者。
仰当处官吏。
科违制罪。
化胡经。
累朝诏禁断。
近闻在外颇复流行。
自今后。
化胡经。
及诸记录。
化胡事。
并从除削。
若有私蓄者。
准制科罪。
俄而洛京大恒观主桓道彦
上表论执。
上批答曰。
朕以匪躬。
忝承丕业。
虽抚宁多失。
而平恕寔专。
矧夫二姓重光玄元统序。
岂忘老教。
偏意释宗。
朕志款还淳
情存去伪。
理乖事舛者。
虽在亲而必除。
义符名当者。
虽有怨而必录。
顷以万几之暇。
略寻二教之文。
至于老君道德二篇。
妙绝希夷之境。
天竺有空二谛。
理总真如之谈。
莫不敷畅玄门。
阐扬至赜。
何假化胡之伪。
方盛老君之宗。
义有差违。
文无典故。
言成佛则四人不同。
论弟子则多闻舛互。
尹喜既称成佛。
已甚凭虚。
复云化作阿难。
更成乌合。
鬼谷北郭之辈。
未践中天。
舍利文殊之伦。
妄彰东土。
胡汉交杂。
年代亦乖。
履水而说涅槃。
曾无典据。
蹈火而谈妙法。
有类俳优
诬诈自彰。
宁烦缕说。
经非老君所制。
毁之则宁曰孝亏。
文是鄙人所谈。
除之则更彰先德。
来言虽切。
理实未安。
宜悉朕怀。
即断来表。
释法明
荆楚人也。
博通经论外善群书辩给如流戒范坚正。
中宗朝入长安游访诸高达。
适遇诏僧道定夺化胡成佛经真伪。
时盛集内殿百官侍听。
诸高位龙象抗。
禦黄冠。
翻覆未安𦤞𭺠难定
初不预其选出场擅美。
问道流曰。
老子化胡成佛。
老子为作汉语化。
为作胡语化。
若汉语化胡
胡即不解。
若胡语化此经到此土便须翻译未审此经是何年月何朝代。
何人诵胡语何人笔受
时道流绝救无对。
由此公卿叹赏。
神龙元年也。
其年九月十四日下敕曰。
仰所在官吏废此伪经。
刻石于洛京白马寺以示将来。
敕曰。
朕叨居宝位惟新阐政。
再安宗社展恭禋之大礼。
降雷雨之鸿恩。
爰及缁黄兼申惩劝。
如闻天下诸道观皆画化胡成佛变相。
僧寺亦画玄元之形。
两教尊容二俱不可。
制到后。
十日内并须除毁。
若故留仰。
当处官吏科违敕罪。
化胡经累朝敕禁断。
近知在外仍颇流行。
自今后其诸部化胡经及诸记录。
化胡事并宜除削。
若有蓄者准敕科罪。
其月洛京大恒道观主桓道彦等上表固执。
敕批曰。
朕以匪躬忝承丕业。
虽抚宁多失。
而平恕实专。
矧夫三圣重光玄元统序。
岂忘老教偏意释宗。
朕志款还淳情存去伪。
理乖事舛者虽在亲而亦除。
义符名当者虽有怨而必录。
顷以万机馀暇略寻三教之文。
至于道德二篇。
妙绝希夷之境。
天竺有空二谛理秘真如之谈。
莫不敷畅玄门阐扬至赜何假化胡之伪。
方盛老君之宗。
义有差违文无典故。
成佛则四人不同。
论弟子则多闻舛互。
尹喜既称成佛。
已甚凭虚。
复云。
化作阿难更成乌合。
鬼谷北郭之辈。
未践中天。
舍利文殊之伦。
妄彰东土。
胡汉交杂年代亦乖。
履水而说涅槃。
曾无典据。
蹈火而谈妙法。
有类俳优
诬诈自彰宁烦缕说。
经非老君所制。
毁之则匪曰孝亏。
文是鄙人所谈。
除之则更彰先德。
来言虽切理实未安。
宜悉朕怀即断来表。
明之口给当代无伦。
援护法门。
由之禦侮。
恶言不入耳。
其是之谓乎。
系曰。
化胡经也二教不平其争多矣。
无若法明一言蔽之。
设或凝神抒思。
久不可酬。
况复万乘之前孰能卒对。
杨素嵩阳观画化胡
曰。
何不化胡成道而成佛乎。
道士无言。
观夫明之垂问义含两意。
正为化胡成佛。
旁衅诸天仙言语与人不同。
天言传授诸经是谁辩译。
其犹一箭射双凫。
又若一发两豵之谓欤。
僧惠忠武周 683 — 769
释惠忠
俗姓王
润州上元人也。
初在母孕。
忽遇异僧谓曰。
所生贵子当为天人矣。
诞育已来不食荤腥。
有异常童。
禀性敦厚。
年二十三以经业见度。
神龙元年也。
遂配庄严寺
志节高简为时辈所推。
牛头山威禅师
达磨踪得佛法印。
遂造山礼谒。
乃曰。
山主来矣。
因为说法顿悟上乘。
既得人如老氏之逢尹喜
乃命入室付法传灯。
并委山门之事。
遂出廛聚。
即继踵兹峰夙夜精励。
常头陀山泽。
饮泉藉草一食延时。
每用一铛。
众味同煮。
用毕悬于树杪。
方复绳。
床晏坐终日如杌。
衣不易时寒暑一纳。
积四十年。
遂彰灵应非一。
州牧明贤频诣山礼谒。
再请至郡施化道俗。
天宝初年始出止庄严。
以为梁朝旧寺庄严最盛。
今已岁古凋残。
兴怀修葺。
遂于殿东拟创法堂。
先有古木鹊巢其顶。
工人将欲伐之。
曰。
且止待鹊移去始当伐之。
因至树祝曰。
此地造堂当速移去。
言毕其鹊竞衔柴迁寓他树合郭道俗观者如堵。
莫不叹异。
又立基未定忽有二神人为上其处。
因乃定焉。
虽汲引无废神旷不挠。
四方之侣相依日至。
大历三年
山门石室前有挂衣
是岁盛夏忽然枯悴。
灵芝且不复生。
至九月演法高座。
无故水出绕座而转。
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
至晚乃命侍者剃发浴躯。
是夜瑞云覆刹天乐闻空。
十六朝怡然坐化。
时风雨震荡树木摧折。
和州延祚僧徒
其夕咸见白虹直东西贯于山中。
鸟兽哀鸣林壑岩间。
哭声数日方止。
岳牧韦公损闻而哀怆。
遣使赠赙。
并令上元刘君备威仪送归山。
于时炎蒸。
至七月七天降雨绝凉。
八日神柩出纤尘不飞。
又有群鹤徘徊舆上。
送至山门。
瘗后数日坟内放光照于山林。
五年春依外国法茶毗。
获舍利不可胜计。
圆细如珠光彩莹彻。
远近道俗有恨无所剋获。
咸于焚身处煨烬中至
凡百千人。
皆得舍利。
故知法身圆应感物无穷。
圣力潜通光腾千古。
门人起木塔。
春秋八十七矣。
身逾七尺。
霜眉径寸仪容殊伟燕𪁟龙腮神气孤。
拔。
色如金聚。
含光玉润若梵僧。
所居帐帏弗张蚊蚋不犯。
曾居兰若幽栖竹深邃。
尝有虎鹿并各产子驯绕入室曾无惧色。
开元二十七年上元令。
长孙遂初脱略异闻。
躬造山询验。
及到山半猛虎当路瓟吼。
遂乃惊怖莫知所为。
闻出林晓喻。
虎因寝声伏于林中。
遂恐慑合掌礼谢而回。
又向吴郡具戒院中。
凌霄盛夏萎悴。
人拟伐之。
威大师曰。
勿剪惠忠还日其更生。
人不之信。
还其重茂矣。
又昔有供僧谷仓在庄。
夜有张盗来窃之。
虎乃吼唤逐之。
盗弃负器而逃。
其类夥多良难骤述。
著见性序及行路难。
精旨妙密盛行干世。
又邺中释圆寂
氏族生地俱不可寻。
初从嵩山见老安禅师
道契相符莫测涯岸。
高宗咸亨二年生计终岁。
已一百有奇年矣。
襄州节度使严绶倾心供养。
亦号无生和尚焉
路嗣恭唐 711 — 781
嗣恭字懿范
京兆三原人
始名剑客
以世荫为
迁萧关令
连徙神乌姑臧
考绩为天下最。
元宗以为可嗣汉鲁恭
因赐名。
永泰二年江西观察使
大历八年岭南节度使
封冀国公
德宗立
兵部尚书东都留守
加怀郑汝陕河阳三城节东都观察使
卒年七十一。
左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