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法藏南北朝至隋 546 — 629
释法藏
姓荀氏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又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苦深悟无常。
投庇三宝用希福祐。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明帝度僧。
便从出俗。
天和四年诞育皇子
诏选名德至醴泉宫。
时当此数。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众僧兀然无人对者。
在末行挺出众立作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古圣今贤皆依山静。
建德二年二月
刷心荡志。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纳。
餐以朮
面青天而沃心。
吸白云而填志。
三年正月八日游步山顶。
忽遇甘七枚。
即而啖之。
流味浓美。
周行更索全无来处。
冥资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给优二年。
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常思开法。
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帝。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以不许入进退论理。
武候上大夫王猛
大夫乙娄谦。
问从何而来朋侣何在施主是谁。
报曰。
建德二年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方禁僧侣
在山。
馀并还俗。
乃以俗法抑出徒侣。
只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则至尊所施。
等报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著菩萨衣冠为陟岵寺主
遣内史沛国宇文绎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覆奏曰。
天下众僧并令还俗。
独度一人违先帝诏。
至十月于城东面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以摄众生如何。
引妙庄严王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帝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处尽。
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尔。
时命若悬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帝曰。
道人怖不。
藏公曰。
人生所重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帝闻愀然改色乃曰。
真人护法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帝。
往林泉山泽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
奉敕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沈隐。
虽蒙恩敕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
于虎门学六月
又下山与大丞相对论三宝经宿。
即蒙剃落。
赐法服一具杂䌽十五段青州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令遣竟陵检校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服各还所止。
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三日
丞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追前度者置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方流海内。
岂非戒行贞明禅心郁茂。
何能累入朱门频登御榻。
尔后每有恩敕别加慰劳。
并敕王公咸知朕意。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
宣敕月给茯苓苏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不图荣利。
十四年自奏停料随施供给。
武候将军索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异礼奉养。
积善所熏遂舍所住以为佛寺。
率俗课励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
宣敕藏禅师
落发僧首。
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熟不可等。
其所住处可为济法。
今之隆政坊北门僧寺是也。
尝以慈仁摄虑。
有施禽畜依而养之。
鹅则知时旋绕。
狗亦过中不食。
斯类法律不可具纪。
炀帝晋蕃时。
太尉第三子绵疾夭殂。
瘗于斯寺。
乃勒铭曰。
世途若幻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彭祖何修。
呜呼余子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长依法俦。
教因施灵寿杖曰。
每策此杖时赐相忆。
答曰。
王殇幼子长就法门。
灵寿何敢忘德。
十六年齐州失豫。
王公已下奉造观音。
并敕安济法供养。
仁寿元年
文帝造等身释迦六躯。
敕令置于藏师住寺。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凡营福业经像佛殿皆委于
大业末岁下敕九宫。
并为寺宇度僧。
纲管相续维持。
名称洽闻。
乃补充太平宫上座
绥缉少达无替所临。
大唐建议人百一心。
淮安王创缮兵旗于斯寺宇。
因受王请终身奉养。
贞观之始情奉弥隆思报罔极。
毕由造寺伺隙未展。
王便物故本祈不果。
亦终焉。
贞观三年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武子堆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夙素知德。
为铭贞石。
在于龛侧矣。
僧自觉中唐 ? — 795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博陵望都人也。
幼从开元寺沙门知钦出家。
至德二年
以试经获度。
即受具戒。
复习经律论于灵寿县之禅法寺
研玩九年。
皆臻閟奥。
大历元年九月
徙居平山县之重林山寺。
清溪白石。
诚得隐遁之胜。
袒肩跣足以游。
掇蔬拾橡以食。
虎狼交迹勿恤也。
二年五月
节度使张君。
以旱暵造山。
祷雨。
随祷辄沾足。
张君由是事之勤恪。
鼓铸大悲千手眼观音像四十九尺。
盖以表平生所发四十九愿也。
始结小庵其旁以馆。
工佣徒隶。
后遂拓之以成大寺
正今所谓大悲者。
尝夜称佛号。
至三鼓。
恍见金色光明三道烛地。
而弥陀佛观音势至立空中。
佛独伸臂摩顶。
且呼名字曰。
当利物守志无悛。
贞元十一年二月之望。
又闻神人报曰。
师必于今岁入灭。
其年六月十三日
果卒于大悲寺
十三年四月十八日
迁神龛葬于寺南。
五季显德初
泉府治其象以资国用。
方炽炭从事而工遽踣。
至今像犹𮌎顶穿穴。
宋受禅。
诏完备如初。
天竺僧。
史亡其名。
韦皋武子生三日。
其家饭僧于堂上。
姆抱遍求祝愿。
天竺僧。
独谓其父。
善视之。
异日必能树功西陲
进位北阙。
韦氏门户。
赖之以兴起焉。
其父因问故。
曰儿前身诸葛武侯也。
武侯昭烈承汉统。
而蜀民德之。
感念之至。
而识乘之生遂君家。
则君家之福。
宜与此儿相似也。
武侯既有施于蜀。
则今之来者将享其报。
盖吾佛所谓业缘者是已。
其父心以为然。
张镒荐知陇州
李楚琳
即帅凤翔朱泚诛之。
易名奉义以旌焉。
礼部尚书
兴元初
徵为左金吾卫将军
贞元中
成都南蛮吐蕃入𡨥。
屡立战功。
封南康郡王
进位大尉。
卒贵显于蜀。
则僧之言。
果信弗诬。
释天竺亡名
释天竺亡名
未详何印度人也。
其貌恶陋。
缠乾陀色缦条衣。
穿革屣曳铁锡。
化行于京辇
当韦南康皋之生也。
才三日其家召僧斋。
此僧不速自来。
其日僧必历寺连名请至。
韦氏家僮患其长一人甚怒之以弊席坐于庭中。
既而斋毕。
韦氏令乳母负婴儿出。
意请众僧祝愿焉。
梵僧先从座起。
摄衣升阶视之曰。
别久无恙乎。
婴儿若有喜色相认之意。
众皆异之。
韦君曰。
子才生三日。
吾师何言别久也梵僧曰。
此非檀越所知也。
韦君固问之。
梵僧曰。
此子乃诸葛亮之后身耳。
武候鼎国时为丞相君所知也。
缘蜀人受其赐且久。
今降生于世。
将为蜀帅必福坤维之人。
吾往在剑门与此子为善友。
既知其生于君门。
吾不远而来。
此子作剑南节度二十年。
官极贵中书令太尉
此外非我所知也。
父然之。
因以武子为字。
又单字武也。
张镒出为凤翔陇州节度
奏皋权知陇州
李楚琳所杀。
牛云光请皋为帅。
朱泚不得已用皋为凤翔帅。
德宗置奉义军节以旌之
续加礼部尚书
兴元中驾还京。
徵为左金吾卫将军
贞元元年成都尹张延赏
到任和南蛮。
并战功封南康郡王
顺宗即位太尉
南康在任二十一年。
末涂甚崇释氏。
恒持数珠诵佛
所养鹦鹉教令念经。
及死焚之有舍利焉。
皋又归心南宗禅道。
学心法于净众寺神会禅师
在蜀富贵僭差重赋敛。
时议非之。
然合梵僧悬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