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桂琛五代 867 — 928
禅师名桂琛
生李氏
常山人也。
幼卓越。
绝酒胾。
万寿寺无相律师
即前作礼。
无相拊其首曰。
若从我乎。
乃欣然依随之。
父母不逆也。
年二十馀。
即剃发为大僧。
无相使习毗尼。
一日为众升堂。
宣戒本布萨已。
乃曰。
持犯但律身而已。
非真解脱也。
依文作解。
岂发圣乎。
一众愕然。
顾笑。
为无相。
作礼辞去。
无相不强。
初谒雪峰存公
不大发明。
又事玄沙。
遂臻其奥。
与慧球者齐名。
号二大士
能秘重大法。
痛自韬晦。
然丛林指目。
以为雪峰法道之所寄也。
漳州王公。
请住城西石山
十馀年。
迁止罗汉。
破垣败箦。
人不堪其忧。
非忘身为法者。
不至。
僧问。
如何是罗汉一句。
曰我若向汝道。
却成两句。
又问以字不成。
八字不是。
是甚字。
曰。
汝不识此字耶。
曰不识。
曰。
看取其下注脚。
尝垂头。
颓然坐折木床。
见僧来。
即举拂子曰。
会么。
对曰。
谢和尚指示学人。
曰。
见我竖起拂子。
便道指示学人。
汝每日见山见水。
可不指示汝耶。
又见僧来。
举拂子。
其僧礼拜称赞。
曰。
见我竖起拂子。
便礼拜赞叹。
那里扫地。
竖起扫帚。
为甚不赞叹。
有僧来报。
保福迁化也。
曰保福迁化。
地藏入塔。
时住地藏
乃石山也。
于时学者莫测其旨。
悯之为作明道偈。
其词曰。
至道渊旷。
勿以言宣。
言宣非指。
孰云有是。
触处皆渠。
岂喻真虚。
真虚设辨。
如镜中现。
有无虽彰。
在处无伤。
无伤无在。
何拘何碍。
不假功成。
将何法尔。
法尔不尔。
俱为唇齿。
若以斯陈。
埋没宗旨。
宗非意陈。
无以见闻。
见闻不脱。
如水中月。
于此不明。
翻成剩法。
一法有形。
翳汝眼睛。
眼睛不明。
世界峥嵘。
我宗奇特。
当阳显赫。
佛及众生。
皆承恩力。
不在低头。
思量难得。
拶破面门。
盖覆乾坤。
快须荐取。
脱却根尘。
其如不晓。
谩说而今。
后唐天成三年戊子秋
复至闽城旧止。
遍游近城诸刹。
乃还示微疾。
沐浴安坐而化。
阅世六十有二。
坐四十二
阇维收舍利建塔。
有得法上首。
清凉益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常山之李氏。
童时即笃志离俗。
亲戚乡党皆莫之从。
年且弱冠。
乃获为郡之万寿寺无相大师弟子。
既登戒品。
方学毗尼。
叹曰。
此岂足以臻观脱哉。
于是南谒云居雪峰
抵玄沙。
沙问云。
三界惟心。
汝作么生会。
指椅子云
和尚唤这个作什么
沙曰椅子。
云。
和尚不会。
沙曰。
我唤作竹木
汝唤作什么
桂琛亦唤作竹木
沙云尽大地觅一个会佛法底人不可得。
自是玄沙每诱迪学者。
出诸三昧。
皆命为助发。
于是王公。
地藏精舍。
而请驻锡焉。
久之徙居罗汉院
上堂。
宗门玄妙为当只恁
更别有奇特。
若别有奇特。
汝且举看。
若无。
不可只将三个字。
便当却也。
三个字谓宗教乘而已。
尔若道著宗乘。
便是宗乘。
若道著教乘。
便是教乘。
禅德佛法元来。
由尔口里安立名字。
尔向这里。
说圆说顿。
说实说常。
禅德尔把什么作圆作顿。
作实作常。
傍家行脚。
理须甄别莫相理没。
珍重。
问如何是罗汉家风。
答不向尔道。
问因甚不向学人道。
答是我家风。
问如何是沙门正命食。
答吃得
曰欲吃此食。
作何方便。
答塞却汝口。
问如何是十方眼。
答时上眉毛。
天成三年。
戊子秋示疾数日安坐而终。
寿六十二。
腊四十。
茶毗于城西院之东冈。
建塔葬舍利于院之西。
清泰二年十二月望日也。
无恙时。
鼓山神晏尤见重于王氏。
以他事胁令舍玄沙嗣雪峰
终不变。
僧文益五代 885 — 958
禅师讳文益
馀杭鲁氏子。
七龄秀发。
依新定全伟律师落发。
越州开元希觉律师
受具足戒。
觉公盛化四明
往习毗尼。
工文章。
觉大奇之。
俄辞去。
初谒长庆棱道者
无所契悟。
与善脩洪进。
漳州抵湖外。
将发而雨。
溪壮不可济。
顾城隅有古寺
解包休于门下。
雨不止。
入堂。
老僧坐地炉。
而曰。
此行何之。
曰行脚去。
又问如何是行脚事。
对曰不知。
曰不知最亲。
疑之。
三人者附火。
举肇公语。
至天地与我同根处。
老僧又曰。
山河大地与自己。
是同是别。
曰同。
琛竖两指。
熟视曰。
两个。
即起去。
大惊。
周行廊庑。
读字额曰石山地藏
顾语脩辈曰。
此老琛禅师也。
意欲留止。
语未卒。
又至。
雨已止。
业已成行。
送之问曰。
上座寻常说。
三界唯心。
乃指庭下石曰。
此石在心内。
在心外。
曰在心内。
笑曰。
行脚人著甚来由。
安块石在心头耶。
无以对之。
乃俱求决择。
寻皆出世。
临川崇寿。
僧子方者问曰。
公久亲长庆。
乃嗣地藏
何意哉。
曰。
以不解长庆说。
万象之中独露身故。
子方举拂子示之。
曰。
拨万象。
不拨万象。
子方曰。
不拨万象。
曰。
独露身𡁠。
子方曰。
拨万象。
益云。
万象之中𠰚。
子方于是悟旨。
叹曰。
我几枉度此生。
谓门弟子曰。
赵州曰。
莫费力也。
大好言语。
何不仍旧去。
世间法尚有门。
佛法岂无门。
自是不仍旧故。
诸佛诸祖。
秖于仍旧中得。
如初夜钟。
不见有丝毫异。
得与么恰好。
闻时无一声子闹。
何以故。
为及时节。
无心曰死。
且不是死。
止于一切。
祇为不仍旧。
忽然非次闻时。
诸人尽惊愕道。
钟子怪鸣也。
且如今日道。
孟夏渐热。
则不可。
方隔一日。
能校多少。
五月一日
道便成赚。
须知校丝发不得。
于方便中。
向上座道不是时。
盖为赚。
所以不仍旧。
宝公曰。
暂时自肯不追寻。
历劫何曾异今日。
还会么。
今日只是尘劫。
但著衣吃饭。
行住坐卧。
晨参暮请。
一切仍旧。
便为无事人也。
又曰。
见道为本。
明道为功。
便能得大智慧力。
若未得如此。
三界可爱底事。
直教去尽。
才有纤毫。
还应未可。
祇如汝辈睡时。
不瞋便喜。
此是三界昏乱。
习熟境界。
不惺惺。
便昏乱。
盖缘汝辈杂乱所致。
古人谓之夹幻金。
即是真。
其如矿何。
若觑得彻骨彻髓。
是汝辈力。
脱未能如是。
观察他什么。
楼台殿阁。
诸圣未必长把却汝手。
汝未必依而行之。
古今如此也。
又曰。
出家儿。
但随时及节便得。
寒即寒。
热即热。
欲识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古今方便不少。
石头初看肇论。
至会万物为己者。
其唯圣人乎。
则曰。
圣人无己。
靡所不己。
乃作参同契。
首言竺土大仙心。
无过此语也。
中间亦只寻常说话。
夫欲会万物为自己去。
盖尽大地无一法可见。
已而又嘱曰。
光阴莫虚度。
所以告汝辈。
但随时及节。
便得。
若也移时失候。
即虚度光阴。
于非色中作色解。
于非色作色解。
即是移时失候。
且道色作非色解。
还当得否。
若与么会。
便是没交涉。
正是痴狂两头走。
有什么用处。
但守分过时好。
尝指问僧曰。
还见么。
曰见。
益曰。
来眼里。
眼到竹边。
曰总不与么。
益笑曰。
死急作么。
有偈曰。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唯识唯心。
眼声耳色。
色不到耳。
声何触眼。
眼色耳声。
万法成办。
万法匪缘。
岂观如幻。
大地山河。
谁坚谁变。
周显德五年戊午七月十七日示疾。
李国主驾至。
慰问甚勤。
闰月望。
剃发沐浴。
辞众讫。
跏趺而化。
颜貌久而如生。
阅世七十有四。
坐五十有四。
公卿李建勋已下。
素服奉全身。
江宁丹阳乡建塔。
谥大法眼禅师
赞曰。
玄沙论三句。
初无金银铜轮之语。
不然。
殆与教乘何异哉。
琛公精深广大。
唯以直下便见。
拟成剩法为要。
非三句所能管摄也。
益以仍旧自处。
以绝渗漏句为物。
颇事边幅。
永明乃其的孙。
岂所谓深山大泽。
龙蛇所由生者耶。
僧守安五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楚时禅僧
地藏桂琛
初住江州悟空院,后改住衡山南台
景德传灯录》卷二四有传,录存守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绍修南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南唐时禅僧
地藏桂琛
初住抚州崇寿寺
后移住龙济山。
著有偈颂60余首。
景德传灯录》卷二四有传,并录其诗偈6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