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遵诲五代 875 — 945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李氏
谯郡人
祖世不仕。
母张氏梦神人遗己宝珠而娠。
方乳哺。
善知人喜愠。
长至佛宇僧舍。
必徘徊顾盻。
不忍去。
年十一。
师事毫城开元寺崇諲律主落发。
诵法华经。
能覆忆。
迨弱冠乃登戒。
顷之访道汴洛。
禀法华经义于智潜法师
梁开平二年
首阐所业于相国寺药师院
后唐长兴二年
以疏钞训迪门徒。
门徒之升其堂者。
馀二十人。
晋天福二年
习华严义。
敷扬于五台
以继颙大师之武。
缁素云萃。
因镌经于石。
列置殿之三面。
以垂永久。
又以四年
会僧俗二百四十人。
使人诵一卷。
总成三部
以周一年。
如是二十年。
不少间旷。
复施食以劝鬼神。
发菩提心。
上闻诏赐号真行大师
开运二年。
正月十六日示疾。
右胁称佛名号而逝。
寿七十一。
腊五十一。
门人奉遗命。
葬于河北之寺庄东原。
释遵诲
姓李氏
谯郡人也。
祖世不仕。
母张氏梦神人授己宝珠乃有娠焉。
生且奇异。
乳哺之时善认人之喜愠。
弥长见寺观必任步迟回顾盻不舍。
年甫十一礼亳城开元寺崇諲律主为师范矣。
诵法华经二周毕部。
由是勤于学问。
殆登弱冠受于戒律。
持彼律仪确乎转石。
寻师西洛问道梁园
初于智潜法师传法华经讲。
精义入神雌黄满口。
梁开平二年戊辰岁相国寺药师院
首讲所业。
至后唐长兴二年辛卯岁门徒相续请其训导
已周一十九遍。
升其堂者二十馀人。
天福二年
五台山颙大师精达华严大经。
躬入东京进晋祖降圣节功德。
师辩浪经江。
下风趋附乃允讲宣。
善下百川蔚成藏海矣。
梁宋之间以罢唱。
敷扬。
𢈈匝虚堂缁素云萃。
募四众镌石壁华严经一部于讲殿三面焉。
嗟其油素易罹炎上之灾。
刻此贞珉宁患白蟫之食。
工未告终所施已足。
又召僧俗人各念一卷。
得二百四十人成三部
四季建经会。
近二十年更无间旷。
复别施鬼神水陆法食。
皆劝励庄严菩提心行矣。
朝廷崇重旌表其功。
赐号真行大师
开运二年乙巳岁正月十六日示疾。
策杖教诫门弟子讫。
右胁而卧。
口诵佛名斯须长逝矣。
享寿七十一。
法腊五十一。
门生奉遗旨葬于随河之北寺庄东原也。
次有杭州龙华寺释彦求姓叶氏
缙云人也。
梁贞明中纳戒。
景霄律席迥见毗尼秘邃。
方将传讲。
俄悟呇婆罗汉。
坚固法。
乃游闽岭得长庆禅师心决。
回浙受丹丘人请居六通院。
其道望惟馨与夫申椒
争其芬烈矣。
汉南国王钱氏钦其高行。
命住功臣院。
归州龙华寺
聚徒开演。
好营众事。
务必身先。
唯以利人为急受施必归常住。
房无关键笥无扃鐍。
不容尼众礼谒。
不苟声势。
常属度戒四远人聚。
日供累千僧食。
未尝告匮。
言前后计饭钜万人焉。
宋建隆中终于住寺云。
释行因后周
释行因
不详姓氏。
雁门人也。
游方问道于江淮
庐山北有岩遥望如垂手焉。
手下则深邃可三五丈许。
独栖禅观于其中。
伪唐主元宗闻之三徵召不起。
岩中夜阑有异鹿一。
卧于因之石屋之侧又锦囊鸟一伏宿于石壁下。
二物都无惊怖。
不度弟子。
有邻庵僧为之供侍。
一日小疾谓侍僧曰。
卷上帘我去去。
帘方就钩。
下床三数步间立屹然而化。
春秋七十许元宗命画工写真。
而阇维收遗骨。
白塔在岩背焉。
传禅法于襄阳鹿门山
寻为元宗坚请。
栖贤寺开堂唱道。
不及期月潜归岩窟。
初岩如五指。
中指上有一株。
终之日此亦枯瘁。
有经籍之学有问则指擿先儒得失章句是非。
谈论不滞于方隅。
开喻必含于教化。
实得道之良士也。
系曰。
凡夫舍报尸必一同也。
佛则右胁果位坐亡。
首支地者现通。
身立中者彰异。
其惟欲行步而化者。
后僧会外则因公有焉。
钱塘慧日永明寺释道潜
俗姓武
蒲津人也。
生而强壮容姿端雅。
成立则身长七尺许。
胸前黑子七点若斗之纲魁焉。
中条山栖岩大通禅院
真寂禅师为亲教也。
戒检严明讷言敏行。
师亡之后誓入雁门五台山。
以精恪之故躬睹文殊圣容。
后诸方无定游处。
未到临川崇寿益禅师
顿明心决。
次栖衢州古寺览阅藏经。
尝宴坐中见文殊现形。
不觉起而作礼。
及诣杭礼阿育王塔
跪而顶戴泪下如雨。
问掌塔僧曰。
舍利人不目击还实有否。
僧曰。
按传记云。
藏在内角中。
望若悬钟焉。
疑未已。
遂苦到跪礼更无间然。
俄见舍利红色在悬钟之外蠢瞤而行。
悲喜交集。
光文大师汇征迥然肯重自为檀越。
请于山斋行三七日普贤忏忽见遍吉御象在塔寺三门亭下。
其象鼻直枕行忏所。
汉南国王钱氏命入王府受菩萨戒。
造大伽蓝号慧日永明
请以居之。
假号曰慈化定慧禅师
别给月俸以施之。
加优礼也。
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终。
入棺之际。
有白光昼发字孛莹然。
时众皆睹。
至十月内于龙井山茶毗。
所收舍利夥多。
有屠者自惟恶业。
展襟就火聚乞求。
斯须获七颗。
屠家持于印氏塔中。
至开宝庚午岁天台韶禅师
石塔缄其真骨。
癸酉岁塔顶放白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