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释舍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为僧。
京兆大兴善寺
开元中
不空三藏
名重天下。
一时贤士大夫。
莫不钦仰。
因依附焉。
及不空西迈。
亦随往。
具历艰险。
师子国
属尊贤阿阇黎
建大悲胎藏坛。
偕慧𧦬。
同受五部灌顶法。
天宝六载
复偕不空。
东回京师
仍获参议翻译事。
未几。
不空告寂。
代宗
以不空礼。
诏脩功德于五台山
天台学者湛然师
江淮僧四十馀人。
五台
适与接。
师从
西域事。
且曰。
我此一宗。
西域亦尝有知之者否。
曰。
有甚以此宗。
为得止观之妙。
嘱使翻译以寄。
南印土盛宗龙树。
是于智者。
尤不相远。
僧昙一唐 692 — 77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2—772 【介绍】: 唐僧。
越州山阴人字昙允俗姓张
初于越州云门寺出家。
中宗景龙中受戒。
玄宗开元初长安,从师习律学,又依崇圣寺僧学唯识,从善无畏受菩萨戒。
所诣皆臻妙境,名动京师,一时名儒,多从之游。
开元二十六年会稽,住开元寺,以传扬四分律学为己任,门人遍及南北。
有《发正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张氏
其先韩人也。
留侯良
为汉元辅
晋魏以降。
衣冠相继。
曾祖恒以太常卿
扈跸扬都
子孙遂家。
一年十六
听茂亮法师
讲经论于云门寺
悬解异众。
法师劝其母孟氏。
放出家。
亮即中宗皇帝菩萨戒师也。
景龙中
以制恩薙染。
年满。
丹阳玄昶律师受具。
南山事钞于当阳昙胜律师
开元五年
京师
观音寺大亮律师习毗尼藏。
崇圣寺子法师
究唯识俱舍等论。
安国寺印土沙门
受菩萨戒。
又问易于左常侍褚无量
观史于国子司业司马贞
于是内外周赡。
儒释贯通。
而闻望起矣。
丞相燕国公张诜。
广平宋璟
尚书苏瑰
兖国陆象先
秘书监贺知章
宣州泾县万齐融
皆相与游宴。
二十五年
仗锡东归。
明年诏天下州郡。
开元寺
长史张楚
举一充寺主
天宝十四载
浙河潮水壮甚。
南激钱唐大云寺
一偕其徒千许人。
阐律其傍。
每至潮激。
则皆唱摩诃般若。
辄止。
五月之晦。
一方夜坐。
见神人。
衣冠甚伟。
稽首谢曰。
蒙垂法施。
愿改波道矣。
已而涨沙五十里于所激之地。
计之仅距阐律时九十日尔。
道俗以为神。
至德之际。
国步多艰。
教门颓弛。
都督王公以一德足镇浮。
道宜张善。
请起为僧统
而风俗淳美如旧。
大历六年十一月十七日
迁化干寺之律院。
寿八十。
腊六十一。
明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窆于秦望山
先和尚之茔也。
是一入关。
明达法师
师目之曰。
人中师子也。
遵善寺尼慈和者。
有灵异。
言辄验。
歌曰。
昙一师
解毗尼。
大聪明。
更无疑。
所标拟如此。
其开四分律。
前后三十五过。
删补钞二十馀过。
江淮释子。
从得戒法者十万计。
以故衣缞执绋。
号哭满山。
既葬。
天台国清寺湛然等树碑。
而徐公浩撰文
以垂休美。
释昙一
姓张氏
盖韩人也。
其先轩辕
赋姓至良佐汉侯于留。
魏晋已还衣冠继代。
僧祖恒太常卿
扈跸扬都遂家于越。
恒生孝廉翼。
翼生处士蒇。
蒇生一。
令闻江南
今四叶矣。
一宿植净因生知慧性。
弱而敏悟长而聪明。
年十五从李滔先生习诗礼。
终日不违。
十六听云门寺亮法师经论一闻悬解。
法师异之。
谓其母孟氏曰。
此佛子也。
可令削发当与授记。
亮即孝和皇帝菩萨戒师也。
一闻而欢喜有度世之志。
景龙中承恩出家。
隶在僧录
年满受具于丹阳玄昶律师
通事钞于当阳昙胜律师
既而钻木见烟窥墙睹奥。
开元五年西游长安
观音寺大亮律师传毗尼藏。
崇圣寺子法师学唯识俱舍等论。
安国寺印度沙门受菩萨戒。
于是莲华不染之义。
甘露甚深之旨。
一传慧炬了作梵雄。
远近瞻仰如宗师矣。
刃有馀地时兼外学
常问周易于左常侍褚无量
论史记于国子司业马贞。
遂渔猎百氏囊括六籍。
增广闻见。
自是儒家调御人天皆因佛事。
公卿向慕京师籍甚。
丞相燕国公张说广平宋璟尚书苏瑰兖国陆象先秘书监贺知章宣州泾县万齐融
皆以同声并为师友。
虽支许之会虚嘉宗雷之集庐岳
未云多也。
四分律者后秦三藏法师梵僧佛陀耶舍传诵中华。
罗什法师共为翻译。
今之讲授自此员来魏法聪律师始为演说授道覆。
覆授光。
隋朝相部励律师作疏十卷。
西京崇福寺满意律师盛传此疏。
付授亮律师
其所传授一一依励律师疏。
唐初终南律师四分律钞三卷详略同异。
自著发正义记十卷。
明两宗之舛驳发五部之钤键。
后学开悟夜行得烛。
前疑泮释阳和解冰。
佛日昭晰而再中。
法栋峥嵘以高峙。
发正记中斥破南山
持犯中可见也。
二十五年仗锡东归。
明年诏置开元寺
长史张楚举为寺主
因而居焉。
一声振京华道高吴会
布大慈以摄众修万行以表仪。
顺风问道者毂击肩摩。
函丈请益者波委云萃。
虚受之量随而演说。
故前后讲四分律三十五遍。
删补钞二十馀遍焉。
江淮释子受木叉者。
非一登坛即不为得法。
从持僧律。
盖度人十万计矣。
至德之际国步多艰。
缁徒慢法罕率经教国相王公出镇于越。
以一德名素高请为僧统
一变清净大阐熏修。
浃旬之间回邪入正。
善诱潜化皆此类焉。
始者一入关谒明达法师
目之曰。
人中师子也。
又遇遵善寺尼慈和
歌曰。
昙一师解毗尼大明更无疑为达人之所谚多矣。
天宝十四载浙河潮水南激钱塘
大云伽蓝当兹湍𣵡。
因请一讲律。
学徒千人。
咸发大愿每上念摩诃般若。
乃止涛激以福伍胥龙王。
用兹庄严祈于卫护。
五月晦夜惚恍之间。
见一神人衣冠甚伟稽首谢曰。
蒙垂法施即改波流。
未逾九十日涨沙五十里。
道俗惊叹得未曾有。
一蔚为法主大扬教迹。
发明前佛之付嘱。
保證后佛之护念。
四句作偈受持者了于未了。
一音演法谛听者闻所不闻。
非夫天地淳精江山粹灵与法作程间世而生。
孰能玄通密證如此其大者乎。
寺中洪钟一所作也。
远徵凫氏近法雷门。
生存累年匠其规制。
后三日成于镕造。
声应百里扛乎万钧。
蒲牢叫而地震。
师子吼而山嶪警悟聋俗导引迷方。
胡可言也。
法谢形离薪尽火灭。
大历六年十一月十七日
迁化于寺之律院。
报龄八十。
僧腊六十一。
即以明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迁座于秦望山
先和尚之茔也。
一春秋已高精爽逾励。
既不衰惫初无疾苦。
忽谓侍者曰。
吾将扫礼坟塔归骨于此。
数日之后奄然而终。
江淮南河洛之表。
衣缞制服执绋送丧。
号哭满山幡华蔽野。
比夫剧孟之母送车千乘孔丘之墓栽树万株。
可同年哉。
门人越州妙喜寺常照建法寺清源湖州龙兴寺神玩宣州隐静寺道昂杭州龙兴寺义宾台州国清寺湛然苏州开元寺辩秀润州栖霞寺昭亮常州龙兴寺法俊等。
早发童蒙咸承训诱。
三千弟子仰梁木而增悲。
八万门人望栴檀而不及。
时会稽徐公浩素敦乡里之旧。
为碑颂德焉。
大历十一年也。
僧道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天台山国清寺
德宗贞元二十一年日本僧人最澄渡海至,欲求天台之法,属道邃讲训,委曲指教,尽授其旨。
后最澄归国,斯教大行,遥尊道邃为祖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幼专天台智者三观之学。
大历中
荆溪湛然师
悉以止观辅行记。
托以敷扬。
而同门有浩然者。
名尤重
不听与较。
则为流辈所畏服可知。
贞元二十一年
日本国沙门最澄。
远泛沧溟。
来承讲训。
乃尽缮写一宗部文以东。
犹虑其乡国之轻蒲者见疑。
于是投牒台州
求署其往来之实。
以为證据。
刺史陆淳即署之云。
最證阇梨
形虽异域。
性实同源。
特禀生知。
触类玄解。
远传天台教旨。
又遇龙象邃公
总万行于一心。
了殊途于三观。
亲承秘密。
理绝名言。
他方学徒。
未能信受。
所请印记。
安可不从。
故宜执以为凭者。
澄归。
斯教大行。
乃以一山。
易名天台
以一寺。
易名国清。
且遥尊为初祖。
终其所住。
释道邃
不知何许人也。
幽识远晤执志有恒。
悬解真宗不由邪术。
末传隋智者教道素得玄微。
荆溪之门沓难窥望。
大历中湛然师委付止观辅行记。
得以敷扬。
若神骥之可以致远也。
于时同门元浩迥知畏服不能争长矣。
贞元二十一年
日本国沙门最澄者。
亦东夷卉服中刚决明敏僧也。
泛溟涬达江东
天台之法门。
求顗师之禅决。
讲训委曲指教。
澄得旨矣。
乃尽缮写一行教法东归。
虑其或问从何而闻得谁所印俾防疑误。
乃造邦伯作援證焉。
台州刺史陆淳判云。
最澄阇梨形虽异域性实同源。
特禀生知触类玄解。
远传天台教旨。
又遇龙象邃公
总万行于一心。
了殊涂于三观。
亲承秘密理绝名言。
犹虑他方学徒未能信受所请印记。
安可不任为凭云澄泛海到国。
赍教法指一山为天台
号一寺为国清
风行电照斯教大行。
倭僧遥尊为祖师。
后终于住寺焉。
僧澄观中唐 ? — 8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山阴人俗姓夏侯
五台山清凉寺,博综经论。
德宗延入译场,使造疏,遂编成十卷以进。
好游名山。
宪宗时赐号清凉国师,寻示寂,年七十余。
弟子传法者百余人。
有《毗庐疏》、《随疏演义》、《华严纲要》、《三圣圆融》等。
澄观字大休
俗姓夏侯氏
越州山阴人
年十一。
宝林寺霈禅师出家。
元和中太原府崇福寺
后住清凉山华严寺
开成三年卒。
谥清凉国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会稽之夏侯氏。
年十一。
依应天山宝林寺霈禅师
诵法华经。
年十四。
以恩泽。
获隶此寺落发。
即走四方。
访求师友。
乾元中
从闰州栖霞寺律师
及乡里昙一
究律部。
金陵壁法师
禀关河三论。
大历中
传起信涅槃于瓦官寺
东海起信疏义于淮南
然后温习华严大经。
天竺法诜门下。
剡溪成都惠量。
覆探三论十年
苏州天台止观于湛然法师
兼法华维摩等经疏。
复咨决南宗禅旨于牛头山忠师。
径山钦师。
洛阳无名师。
北宗于惠云师。
于是旁览泛问。
天竺悉昙。
四囲。
五明。
秘咒。
仪轨。
东土经史。
子传。
三雅。
训诂。
世间技艺。
莫不该综。
每曰。
五地圣人。
身證真如。
犹于后得智中。
起世俗念。
况于方居学地。
能忌是乎。
大历十一年
巡礼五台峨嵋。
备瞻圣像。
俄还居五台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既因寺主贤林所请。
为讲经论。
乃惙然长想。
以为华严合文殊之智。
普贤之理。
表彰毗卢遮那万行之极。
而旧疏文繁义约。
不足发明。
于寤寐间。
见金色人立日中。
纳口。
咀嚼都尽。
骇汗而觉。
喜曰。
此吞受光明遍照之徵。
可不疏华严。
以报三圣之德哉。
乃始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
成二十卷。
饭千僧以落之。
自尔欲求可以付授者。
夜而梦。
已化为大龙
鳞鬣耀日。
拿攫碧落。
矫首于南台
蟠尾于北台。
顷之身出小龙千数。
蜿蜒腾跃。
分散青冥。
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
开新疏。
七年河东节度使李自良
复请开于崇福寺
德宗朝。
中使李辅光宣诏。
即日入都。
参预罽宾三藏般若译事。
乌茶国王所进后分。
辞以明年
诏许焉。
明年蒲津
中令梁公。
留安居于中条之栖岩寺
寺有异僧。
所为莫测。
而语多应验。
未至前。
忽驱僧众洒扫曰。
不久菩萨至此。
先是寺多妖祟。
及戾止俱息。
五月中使霍仙鸣宣诏以趣。
至则上加礼敬。
即延入馆。
刊正所译。
为四十卷。
诏造疏于终南山草堂寺
成十卷。
仍诏两街开新疏一遍。
方其撰疏之际。
堂前池中莲华五朵。
有双蒂三节之瑞。
寻诏译守护国界主经。
职缀文。
顺宗之在春宫也。
时观居五台
承教述了义一卷。
心要一卷。
食肉得罪因缘等。
至是入朝。
意尤属。
夙发十愿。
一长止方丈。
但三衣一钵。
不畜长。
二当代利。
去之如遗。
三目不视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报受。
法花经。
六长读大乘经典。
普施含灵。
七长讲华严大经。
八一生昼夜不卧。
九不邀名惑众代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心。
故观能循持。
而行之终身焉。
卒于元和之初
寿七十馀。
弟子嗣法者百馀人。
相国齐抗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太常韦渠牟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
咸服戒训。
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
华严纲要一卷。
法界玄览一卷。
三圣圆融观一卷。
华严。
法华。
楞伽。
中论等。
别行小钞疏。
共三十卷。
设无遮大斋十二会。
云花寺般若阁下。
画华严世界图相。
其诸塑缋尊像。
缮写经典。
具见门人清沔所述记。
释澄观
姓夏侯氏
越州山阴人也。
年甫十一依宝林寺(今应天山)霈禅师出家。
诵法华经。
十四遇恩得度。
便隶此寺。
俊朗高逸。
弗可以细务拘。
遂遍寻名山旁求秘藏。
梯航既具壸奥必臻。
乾元中润州栖霞寺律师学相部律。
本州依昙一南山律。
金陵璧法师传关河三论。
三论之盛于江表观之力也。
大历中就瓦棺寺传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
却复天竺诜法师门。
温习华严大经。
七年剡溪
成都量法师覆寻三论。
十年苏州
湛然法师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
解从上智性自天然。
所学之文如昨抛舍。
鲍静记井。
蔡邕后身。
信可知矣。
又谒牛头山忠师径山钦洛阳无名师。
咨决南宗禅法。
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
自谓己曰。
五地圣人身證真如栖心佛境。
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学世间技艺。
况吾学地能忘是心。
遂翻习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四围五明秘咒仪轨至于篇颂笔语书踪。
一皆博综。
多能之性自天纵之。
大历十一年誓游五台
一一巡礼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求见普贤。
登险陟高备观圣像。
却还五台居大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寺主贤林请讲大经。
并演诸论。
因慨华严旧疏文繁义约。
惙然长想。
况文殊主智普贤主理。
二圣合为毗卢遮那。
万行兼通即是华严之义也。
吾既游普贤之境界。
泊妙吉之乡原。
不疏毗卢有辜二圣矣。
将撰疏。
俄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
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
无何咀嚼都尽。
觉即汗流自喜。
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
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
成二十轴。
乃饭千僧以落成也。
后常思付授。
忽夜梦身化为龙。
矫首于南台
蟠尾于山北。
拿攫碧落鳞鬣耀日。
须臾蜿蜓化为千数小龙。
腾耀青冥分散而去。
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四年春正月寺主贤林请讲新疏。
七年河东节度使李公自良
复请于崇福寺讲。
德宗降中使李辅光
宣诏入都。
罽宾三藏般若。
译乌荼国王所进华严后分四十卷。
苦辞请明年入敕允。
及具行至蒲津
中令梁公留安居。
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
寺有禅客拳眉剪发。
字曰痴人
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
凡所指厈皆多应验。
未至之前狂僧驱众僧。
洒扫曰。
不久菩萨来此。
复次壁画散脂大将及山麋之怪。
往往不息。
既止此寺。
二事俱静。
五月中使霍仙鸣
传宣催入。
至。
帝颇敦重。
延入译场刊正。
又诏令造疏。
遂于终南草堂寺编成十卷。
进呈。
敕令两街各讲一遍为疏。
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
一华皆有三节。
人咸叹伏。
寻译守护国界主经。
缀文润色。
顺宗在春宫。
尝垂教令述了义一卷心要一卷。
并食肉得罪因缘。
洎至长安频加礼接。
朝臣归向。
齐相国韦太常渠牟皆结交最深。
故相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
咸慕高风。
或从戒训。
以元和年卒。
春秋七十馀。
弟子传法者一百许人。
馀堪讲者千数。
尝于新创花寺般若阁下。
画华藏世界图相。
又著随疏演义四十卷。
允齐相请述华严经纲要一卷法界玄鉴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法华楞伽中观论等别行小钞疏共三十卷。
设无遮大会十二中。
其诸塑缋形像缮写经典不可殚述。
门人清沔记平时行状
恒发十愿。
一长止方丈但三衣钵不畜长。
二当代利弃之如遗。
三目不视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执受长法华经。
六长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
七长讲华严大经。
八一生昼夜不卧。
九不邀名惑众伐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
逮尽形期。
恒依愿而修行也。
释澄观
姓夏侯氏
越州山阴人也。
年甫十一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
诵法华经。
十四遇恩得度。
便隶此寺。
俊朗高逸弗可以细务拘。
后将撰华严疏。
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
当阳挺立以手迎抱之。
无何咀嚼都尽。
觉即汗流。
自喜吞纳光明遍照之徵也。
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
成二十轴。
乃饭千僧以落成之为疏。
时堂前池生五枝合欢莲华一华。
皆有三节。
人咸叹伏。
常思付授。
忽夜梦身化为龙。
矫首于南台蟠尾于山北。
拿欋碧落鳞鬣耀日。
须臾蜿蜒化为千数小龙。
腾跃青冥分散而去。
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
寺有禅客拳眉剪发。
字曰痴人
被短褐操长策。
狂歌杂语。
凡所指斥皆多应验。
未至之前。
狂僧驱众僧洒扫曰。
不久菩萨来此。
以元和年中示灭。
春秋七十馀。
姓夏侯
越州山阴人
俊朗高逸。
不拘细务。
遍寻名山。
旁求秘藏。
乾元中
润州栖霞寺律师
学相部律。
本州依昙一
南山律。
金陵璧法师
传关河三论。
大历中
就瓦棺寺。
传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
受海东起信疏义。
却复天竺诜法师门。
温习华严大经。
七年
剡溪
成都量法师
覆寻三论。
十年苏州湛然法师
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解。
又谒牛头山忠师。
径山钦师。
洛阳无名师。
咨决南宗禅法。
复见慧云禅师
了北宗玄理。
大历十一年
誓游五台
一一巡礼。
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
求见普贤。
登险陟高。
备观圣像。
却还五台
居大华严寺
专行方等忏法。
寺主贤林。
请讲大经。
并演诸论。
因慨华严旧疏。
文繁义约。
惙然长想。
况文殊主智。
普贤主理。
二圣合为毗卢遮那。
万行兼通。
即是华严之义也。
吾既游普贤之境界。
泊妙吉之乡原。
不疏毗卢。
有辜二圣矣。
撰疏。
兴元元年正月
贞元三年十二月毕功。
成二十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