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释真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百济国人
世弋猎。
尤蹻捷善射。
开元中
逐兽于野。
倦憩垄亩间。
见虾蟆多甚。
独念曰。
此不可以羹乎。
因取条贯三十许。
置水深处。
复逐兽从别道归。
忘取所贯。
明年春。
仍以猎至其处。
闻虾蟆声。
就视之。
所贯皆喁噞自若。
大愧责曰。
吾以口腹为物累如此。
罪其可免哉。
即拔所佩刀削发。
遁逃入山忏悔。
且誓愿面奉弥勒菩萨授比丘戒。
日夜绕旋扣头流血。
心无间断。
如是经于七日七夜。
且见地藏菩萨手持金锡。
先为策发受戒。
方便顿觉。
欢喜遍身。
倍加精进。
二七日忽有大鬼。
现可怖相。
坠于重岩之底。
而身无所伤。
旁峙石坛
匍匐遂登其上。
魔挠纷然弗顾。
三七日稍曙。
闻鸟音云菩萨来也。
四际白云若浸粉然。
山川平满。
无有高下。
成银色世界。
兜率天主威仪自在。
与诸侍卫围绕石坛
尔时慈氏徐至坛所。
手摩顶曰。
善哉大丈夫。
求戒如是。
苏迷卢山犹可攘却。
尔心坚固。
不可退堕赞叹抚摩于再三。
而后授法。
则身心和悦。
非世间之乐所能比也。
寻获天眼。
洞见无碍。
慈氏躬授三衣瓦钵。
且为作真表名。
俄于膝下。
出二签。
其一署九。
其一署八。
视其签。
非牙非玉。
然竟不知何物所为者。
以付曰。
异日人有从尔求戒。
尔当先使其人悔罪。
罪福者持犯所自。
悔罪之法。
或以九十日。
或以四十日。
或以三七日。
为一期。
期满而欲知罪灭不灭之相。
则益为一百八签。
上署百八烦恼名目。
用前二签以合之望空而掷。
若百八签飞散四畔。
独八九二签。
卓立坛心者。
是得上上品戒相也。
若百八签中。
仅一二签。
与九八二签交触。
第看交触之签。
是何烦恼。
则知此等烦恼未尽。
而其人宜令重加悔罪可也。
然后又以前所交触之签。
合八九二签。
掷空中。
其签不至交触。
而远去者。
名中品戒相也。
若百八签。
终于拥蔽八九签者。
其罪不灭。
为不得戒。
设能志诚悔罪。
踰九十日。
复作前法。
而不拥蔽者。
得下品戒。
且云。
八者新薰也。
九者本习也。
已而隐。
华萎香炮。
山川寂寥。
于是著衣持钵。
为大比丘
念欲下山利益众生。
而草木垂靡。
溪谷坦夷。
祥禽瑞兽。
翔舞驯伏前后。
又空中唱言。
菩萨出山来。
何不迎接。
是故聚落人民。
布发脱衣者相望。
毡罽裀褥被路。
皆践踏之。
以副其意。
有女子以白毡半端展而俟。
辄惊避他往。
女子怪其不平而问之。
则曰。
吾非无意也。
适睹毡缕间皆狶子。
吾恐伤生。
故避之耳。
盖女子本屠家。
致毡之由可知。
居常二虎侍左右。
语之曰。
吾兹不入郛郭。
如他有可脩行地。
汝导以往。
乃行三十里。
踞一山坡而止。
则挂锡树枝。
敷草而坐。
信士四至。
倏成伽监。
金山寺
影堂道具犹存。
僧圆观中唐 ? — 822
释圆观
不知何许人也。
居于洛宅。
率性疏简或勤梵学。
而好治生获田园之利。
时谓之空门猗顿也。
此外施为绝异。
且通音律。
大历末李源为忘形之友父憕居守
天宝末陷于贼中。
遂将家业舍入洛城慧林寺
之别墅也。
以为公用无尽财也。
但日给一器。
随僧众饮食而已。
如此三年
好服食。
忽约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
欲游长安由斜谷路。
李欲自荆入
争此二途。
半年未决。
李曰。
吾已不事王侯。
行不愿历两京道矣。
曰。
行无固必请从子命。
遂自荆上峡行次南浦
泊舟见数妇女绦达锦珰负罂而汲。
俛首而泣曰。
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
李曰。
自上峡来此徒不少。
奚独泣为曰。
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
已逾三载尚未解㝃。
唯以吾未来故。
今既见矣。
命有所归。
释氏所谓循环者也。
请君用符咒遣其速生。
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
其家浴儿时亦望君访临。
若相顾一笑。
是识认君也。
后十二。
年当中秋月夜。
专于钱塘天竺寺外。
乃是与君相见之期也。
李追悔此之一行致到此哀恸殆绝。
召孕妇告以其事。
妇人喜跃还。
顷之亲族毕集。
以枯鱼浊酒馈于水滨。
李往授符水
具其沐浴新其衣装。
观其死矣孕妇生焉。
李三日往看新儿。
襁抱就明果致一笑。
李泣具告王氏。
王氏厚葬
明日李回棹归慧林寺
询问弟子方知已理命矣李常念杭州之约。
至期到天竺山寺。
其夜桂魄皎然。
忽闻葛洪井畔有牧童歌竹枝者。
乘牛扣角。
双髻短衣。
徐至寺前。
也。
李趋拜曰。
观公健否。
曰李公真信士。
我与君殊途。
慎勿相近。
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
不堕即遂相见。
李无由序语。
望之潸然。
又歌竹枝
杳袅前去。
词切调高莫知所谓。
叹曰。
真得道之僧也。
咫尺悬隔圣凡路殊。
谅有之乎初源忿父遇害贼庭。
时方八岁为群贼所虏。
流浪南北展转人家。
凡六七年归于近亲。
代宗闻之授河府掾
源遂绝酒肉不婚娶。
不役童仆。
常依慧林寺寓一室。
随僧斋食。
先命穴其野以备终制。
时时往眠其间。
于荣辱是非一皆均等也。
相国李公德裕表荐之。
遂授谏议大夫
于时源已年八十馀矣。
抗表不起。
二年而卒。
长庆二年也。
系曰。
圆观未死。
先寄胎者。
闻必不信何耶。
违诸圣教也。
尝闻闽尼多许。
族姓家妇女为儿。
云便来也。
及终有以朱题髀。
当日有家生子。
身有赤文便来二字焉。
此类亦多。
庄子所谓曲士不可与语道者
束于教也。
其或竺乾异计有教未来。
佛或别会曾谈。
见有我宗自许。
若然者未可定执已行之教矣。
其如也果證高深。
同智论中多种不思议也。
心思言议千里难追矣。
释圆观
不知何许人。
居于洛。
率性疏简。
时与李源为忘形之友。
同止慧林寺但日给一器。
随众僧饮食而已。
如此三年。
一日忽约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
欲游长安由斜谷路。
李欲自荆入
争此二途。
半年未决。
李曰。
吾已不事王侯。
行不愿历两京道矣。
曰。
行无固必请从子命。
遂自荆上峡。
行次南浦泊舟。
见数妇女条达锦裆负罂而汲俛首而泣曰。
某不欲经此者。
恐见此妇人也。
李问其故。
曰。
其孕妇王氏者。
是某托身之所也。
已逾三戴尚未解㝃。
唯以吾未来故。
今既见矣。
命有所归。
释氏所谓循还者也。
请君用符咒遣其速生。
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
其家浴儿时亦望君访临。
若相顾一笑是识君也。
后十二年当中秋月夜。
专于钱唐天竺寺外。
乃是与君相见之期也。
李追悔此一行。
召孕妇告以其事。
妇人喜跃还。
顷之李往授符水
沐浴而化。
妇生一子焉。
李三日往看。
新儿果致一笑。
明日李回棹归慧林寺
询问弟子方知已理命矣。
李常念杭州之约。
至期到天竺寺
其夜月明忽闻葛洪井耕有牧童歌竹枝者。
乘牛扣角。
双髻短衣。
徐至寺前乃也。
李趋拜曰。
观公健否。
曰李公真信士。
我与君殊途。
慎勿相近。
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
不堕即遂相见。
李无由序语。
望之潸然。
又歌竹枝前去。
词切调高。
不知所终。
居于洛宅。
率性疏简。
或勤梵学。
而好治生。
获田园之利。
时谓之空门猗顿
此外施为绝异。
且通音律。
大历末
李源为忘形之友。
父憕居守
天宝末陷于贼中。
遂将家业。
舍入洛城慧林寺
但日给一器。
随僧众饮食而已。
如此三年
忽约
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
欲游长安
由斜谷路。
李欲自荆入
争此二途。
半年未决。
李曰。
吾已不事王侯。
不愿历两京道。
曰。
行无固必。
请从子命。
遂自荆上峡。
行次南浦泊舟。
见数妇女。
绦达锦裆。
负罂而汲。
俛首而泣曰。
某不欲经此者。
恐见此妇人也。
李曰。
自上峡来。
此徒不少。
奚独泣为。
曰。
其孕妇王氏者。
是某托身之所也。
已逾三载
尚未解㝃。
唯以吾未来故。
今既见矣。
命有所归。
死。
孕妇生焉。
李三日往看新儿。
襁抱就明。
果致一笑李泣。
具告王氏。
王氏厚葬
李常念杭州之约。
至期到天竺山寺。
其夜桂魄皎然。
忽闻葛洪井畔。
有牧童歌竹枝者。
乘牛扣角。
双髻短衣。
徐至寺前。
也。
李趋拜曰。
观公健否。
曰李公真信士。
我与君殊途。
慎勿相近。
君俗缘未尽。
但且勤修不堕。
即遂相见。
李无由序语。
望之潸然。
又歌竹枝
杳袅前去。
词切调高。
莫知所谓叹曰。
真得道之僧也。
咫尺悬隔。
圣凡路殊。
源遂绝酒肉。
不婚娶。
不役童仆。
常依慧林寺
寓一室随僧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