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施肩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睦州分水人字希圣
宪宗元和进士
后隐居洪州西山,世称“华阳真人”。
为诗奇丽。
有《西山》。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希圣号栖真子
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分水镇)人。
曾寓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常州武进(今江苏武进),故亦称吴兴人,或常州人
宪宗元和十五年(820)进士第,因自伤孤寒,深惧仕途险恶,遂不待除授,即离京东归。
酷好道教神仙之术。
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为道家十二真君羽化之所,慕其真风,遂栖止以终。
生平散见《唐摭言》卷八、《唐诗纪事》卷四一、《唐才子传》卷六等。
为人风流少检,好为冶游香艳之词,故胡震亨称其“章句尚艳硕,乏韵致”(《唐音癸签》卷七)。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0首,断句4。
唐诗汇评
施肩吾,生卒年不详,字希圣睦州(今浙江建德)人。
世家严陵七里濑,少习《礼记》,能诗。
慕神仙轻举。
元和十五年(820)进士第
未待除授,即东归,张籍有诗送之。
后隐于洪州西山,习定神静气之法。
肩吾工诗,早年亦有艳情之作。
著有《辨疑论》等道教著作多种,存于《道藏》中。
有《施肩吾诗集》十卷,今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肩吾字希圣
自号栖真子
洪州人
元和十年进士
隐居洪之西山
作品评论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
……及门十人:费冠卿皇甫松殷尧藩施肩吾、周光范、祝天膺、徐凝朱可名陈标童翰卿
施肩吾元和十年及第,以洪州之两山,乃十二真君羽化之地,灵迹具存,慕其真风,高蹈于此。
赋闲居遣兴诗一百韵,大行于世。
肩吾)为诗奇丽,著《含韵山居诗》,才情富赡。
七言排律,唐人仅数篇,而施肩吾乃有百韵者。
其诗必不能佳,然亦异矣。
施肩吾学道西山,自诧群真之一,而章句尚艳硕,乏韵致,未稔何以御风?
《唐诗笺注》
施希圣绝句多拗体,格律清矫,有意拔俗。
晚年高蹈洪州西山,亦足征其性之僻也。
《诗源辨体》
施肩吾七言绝见《万首唐人绝句》,凡一百五十馀首。
中有艳词三十馀篇。
语多新巧,能道人意中事,较微之艳诗远力胜之。
《石园诗话》
施希圣肩吾)登元和进士,慕仙迹隐豫章西山,有《西山》。
其自序云:“二十年辛苦烟萝松月之下,或时学龟息,饮而不食,肠胃无滓,形神益清,见天地六合之奥。
凡奇兆异状,阅乎心目者,锐思一搜,皆落我文字网中。
”今读其诗,奇丽果如所自序。
然其诗如“只言众口铄千金,不信独愁销片玉”、“氏短艳歌君不解,浅深更漏妾偏知”……皆善于言情,哀艳宛转,绝不类隐者之语。
施尝有诗曰:“若数西山道者,连予便是十三人。
”岂学仙不违言情,而情之浅者,亦不足以成仙欤?
《诗学渊源》
人但知“三十六体”始十温、李,不知李贺是其所宗,而元和时施肩吾实已先之。
肩吾……为诗奇丽,以近体名于时。
主要活动
  • 815年,进士
白居易唐 772 — 8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2—846 【介绍】: 华州下邽人,祖籍太原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白季庚子。
德宗贞元十六年进士
秘书省校书郎
宪宗元和时,历迁翰林学士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
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居易首上疏,请亟捕凶手。
以越职言事,贬江州司马
穆宗长庆初,累擢中书舍人,乞外任,为杭州刺史,筑堤捍钱塘湖,溉田千顷。
久之,以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复除苏州刺史
文宗立,入为秘书监,迁刑部侍郎
大和三年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遂居洛阳
晚年奉佛,以诗酒自娱。
武宗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
卒谥文
工诗,倡导“新乐府”运动。
诗文与元稹齐名,世号“元、白”。
晚年与刘禹锡唱和,又称“刘、白”。
有《白氏长庆集》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46 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又号醉吟先生
排行二十二
下邽(今陕西渭南)人,郡望太原(今属山西)
先世本龟兹人汉时赐姓白氏
卒谥文,后人又称白文公
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第
十九年中书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宪宗元和元年(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厔(今陕西周至)二年集贤校理翰林学士
五年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翰林学士六年丁母忧去官。
此数年为谏官期间,屡上奏章请革弊政,为宦官及旧官僚集团所切齿痛恨,其“惟歌生民病”之辉煌组诗《秦中吟》、《新乐府》即作于此时。
十年六月,因上书论奏宰相武元衡被刺身死,主张捕贼雪耻,引起宦官及旧官僚集团不满,以越职言事之罪,自太子左赞善大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后转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十五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旋改授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自中书舍人出为杭州(今属浙江)刺史
敬宗宝历元年(825)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再出为苏州(今属江苏)刺史
杭州及苏州期间,兴修水利,恤贫安民,深受百姓爱戴。
后返长安,相继出任秘书监刑部侍郎,愈感宦途险恶,乃于文宗大和三年(829)春辞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今属河南),自此未再返回长安
武宗会昌二年(842)刑部尚书致仕。
卒于六年八月,葬于洛阳龙门山
生平见李商隐唐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左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有宋陈振孙白文公年谱》、清汪立名白香山年谱》,以今人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为详备。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理论家,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然白实于元,故宋人钱易称“白居易为人才绝”(《南部新书》卷三)。
白居易之散文在唐代亦有甚高之地位,《旧唐书·元白传赞论》盛称其奏议为“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
白居易之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之影响,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儒家思想实居主导地位,其早期“志在兼济”之讽谕诗乃其文学理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之实践,如《秦中吟》、《新乐府》组诗等均为讽谕诗之名篇,尤以《新乐府》五十首为最,不仅主题鲜明,措辞尖锐,且整体构架精巧缜密,体现叙事与议论之统一,突破“怨而不怒”之传统,描写人物形象细腻生动,确系诗歌领域一大创新。
“元和体”之创制亦为白氏之重大贡献。
所谓“元和体”,以作者个人言之,即包括其《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东南行一百韵》等长篇排律次韵相酬之作、流连光景之小诗,其中尤以“感伤诗”中之《长恨歌》、《琵琶行》,在当时已享“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盛誉(唐宣宗白居易诗),后世且誉为“古今长歌第一”(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五)。
其余如“杂律诗”内景中寓情之《钱塘湖春行》、以白描手法见长之《问刘十九》等,皆能以小见大,以少多,成为千古传诵之名篇。
白氏之作虽伤于“大露太尽”(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语言朴直,而其艺术特点乃“用语流便”(许学夷《诗源辨体》),平易近人,章法变化多端,每能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用常得奇”(《艺概·诗概》),“眼前能转物,笔下尽逢源”(张镃南湖集》卷四《读乐天诗》)。
晚年诗“极高妙”(赵令畤侯鲭录》卷七引苏轼语),愈益淡远旷达。
许学夷复谓其诗“叙事详明,议论痛快,此皆以文为诗,实开宋人之门户耳”(《诗源辨体》卷二八)。
总之,白诗之艺术境界须千锤百炼始能臻此,世以“轻率”讥之,实不足取。
江进之《雪涛小书·评唐》论白居易之历史地位云:“前不照古人样,后不照来者议。
意到笔随,景到意随,世间一切都著并包囊入我诗内。
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阔多少。
较诸秦皇汉武,开边启境,名曰‘广大教化主’,所自来矣。
白居易诗文全集向无注本。
今人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最为完备。
研究著作有陈寅恪元白诗笺證稿》等。
资料汇编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
全唐诗》存诗39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8首,44句。
唐诗汇评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徙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
幼聪慧。
建中末,两河用兵,寄家符离,播迁吴越
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
又登书判拔萃、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元和元年,授盩厔
三年,除左拾遗,为翰林学士,居谏职内廷,直言无讳避;又为《秦中吟》、《新乐府》,指斥时事,故为权近所恶。
丁母忧,服除,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十年,上疏请捕刺武元衡之凶手,贬江州司马
量移忠州刺史
穆宗即位,召为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出为、苏二州刺史
大和初,任秘书监刑部侍郎
三年春病免,遂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河南尹太子少傅分司
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
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吟咏自适,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卒。
居易元和中提倡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创通俗一派,影响深远。
元稹交厚,世称“元白”,诗称“元白体”。
晚年居洛,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世称“刘白”。
自编《氏文集》七十五卷,宋初佚五卷。
今有《氏长庆集》(一名《白香山集》)七十一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三十九卷。
词学图录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徙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有《白氏长庆集》,存词30余首。
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后与元稹同登书判拔萃科
历任翰林学士江州司马襄州别驾苏州刺史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后人又称白傅白太傅,官终刑部尚书
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元稹并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曾作七律《卢侍御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行次夏口,先寄李大夫》等诗,借黄鹤楼抒发自己忧国忧民之情。
全唐诗补逸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太原人,后迁居下邽
贞元十六年进士第元和初又擢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左拾遗,出为江州司马,历刺、苏二州,以刑部尚书致仕。
会昌六年卒,年七十五。
补诗二首。
(复出一首)
居易字乐天
其先太原人
下邽
贞元十四年进士
元和元年制策乙等。
累转主客郎中知制诰
文宗朝授太子少傅
封冯翊县侯
会昌中刑部尚书致仕。
大中元年卒。
年七十六。
右仆射
作品评论
元稹《白氏长庆集序》
乐天之长,可以为多矣。
夫讽谕之诗长于激;闲适之诗长于遣;感伤之诗长于切;五言律诗百言而上长于赡;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长于情。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
司空图《与王驾评诗》
元白力勍而气孱,乃都市豪估耳。
白乐天去世,大中皇帝以诗吊之曰:“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旧唐书本传
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
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
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得于容易。
《诗病五事》
白乐天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不移,犹恐失之,此所以望老杜藩垣而不及也。
白居易亦善作长韵叙事,但格制不高,局于浅切,又不能更风操,虽百篇之意,只如一篇,故使人读而易厌也。
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
”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
白乐天诗自擅天然,贵在近俗;恨为苏小,虽美终带风尘耳。
作诗贵雕琢,又畏有斧凿痕;贵破的,又畏粘皮骨:此所以为难。
刘梦得白乐天诗云:“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
世人方内欲相从,行尽四维无处觅。”
梅圣俞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元微之云:“道得人心中事。
”此固白乐天长处,然情意失于太详,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浅近,略无馀蕴,此其所短处。
“亲家翁”、“开素”、“鹊楼河”,皆俗语。
白乐天用俗语为多,《赠皇甫郎中亲家翁》诗:“晚核嘉姻不失亲。
”又云:“月终斋满谁开素,须记奇章置一筵。
”又云:“凶似鹊楼河:
乐天云:“近世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
其五言诗文,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然乐天既知韦应物之诗,而乃自甘心于浅俗,何耶?
岂才有所限乎?
法藏晬金》云:余尝爱乐天词旨旷达,人胸中。
有句云:“我无奈命何,委顺以待终。
命无奈我何,方寸如虚空。
”夫如是则造化均偏,不足为休戚,而况时情物态,安能刺鲠其心乎?
《朱子全书•论诗》
乐天人多说其清高,其实爱官职,诗中及富贵处,皆说得口津律底涎出。
《臞翁诗评》
白乐天如山东父老课农,事事言言皆着实。
张文潜云:世以乐夭诗为得于容易,而尝于洛中一士人家见白公诗草数纸,点窜涂抹,及其成篇,殆与初作不侔。
苕溪渔隐臼:乐天诗虽涉浅近,不至尽如冷斋所云。
余旧尝于一小说中曾见此说,心不然之,惠洪乃取而载之诗话,是岂不思诗至于老妪解,乌得成诗也哉!
余故以文潜所言,正其谬耳。
白氏集中,颇有遣怀之作,故达道之人,率多爱之。
陈后山云:陶渊明之诗,写其胸中之妙。
无陶之妙而学其诗,终为乐天耳。
青箱杂记》云:白乐天诗,达者之词也。
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允满,殆与元气相侔。
至长韵大篇,动数百千言,而顺适惬当,句句如一,无争张牵强之态。
此岂撚断吟须、悲鸣口吻者所能至哉!
而世或以浅易轻之,盖不足与言矣。
余最喜白太傅诗,正以其不事雕饰,直写性情。
夫《三百篇》何尝以雕绘为工耶?
世又以元微之与白并称,然元已自雕绘,唯讽谕诸篇差可比肩耳。
《艺苑卮言》
张为白乐天“广大教化主”。
用语流便,使事平妥,固其所长,极有冗易可厌者。
少年与元稹角靡逞博,意在警策痛快,晚更作知足语,千篇一律。
诗道未成,慎勿轻看,最能易人心手。
《艺苑卮言》
白极推重刘“雪里高山头早白,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为有神助,此不过学究之小有致者。
白又时时颂李颀“渭水自清泾至浊,周公大圣接舆”,欲模拟之而不可得。
徐凝“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极是恶境界,白亦喜之,何也?
风雅不复论矣,张打油、胡钉铰,此老便是作俑。
李维桢《读苏侍御诗》
香山以禅为诗,以诗为禅。
前乎此者,有王右丞;后乎此者,有苏端明,与香山材相等。
三人诗格多因时代,不必求异,不必求同,此其入禅深处。
夫无名,名之至也。
《诗薮•内编》
乐天诗世谓浅近,以意与语合也。
若语浅意深,语近意远,则最上一乘,何得以此为嫌?
明妃曲》云:“汉使却回频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土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三百篇》、《十九首》不远过也。
胡应麟《题白乐天集》
唐诗文至乐天,自别是一番境界、一种风流,而世规规以格律掎之,胡耳目之隘也?
刘全白语:白性倜傥,苦赋诗,尤工古歌。
才调逸迈,往往兴会属辞,古人之善诗者亦不逮。
白乐天诗,善用俚语,近乎人情物理。
元微之虽同称,差不及也。
《诗源辨体》
白乐天五言古,其源出于渊明,但以其才大而限于时,故终成大变。
其叙事详明,议论痛快,此皆以文为诗,实开宋人之门户耳。
《诗源辨体》
五言古,退之语奇险,乐天语流便,虽其相反,而快心露骨处则同;就其所造,各极其至,非馀子所及也。
司空图谓“元白力勍而气孱”,盖以其语太率易,不苍劲故耳。
《诗源辨体》
乐天五言古最多,而诸家选录者少,盖以其语太率易而时近于俗,故修词者病之耳。
然元和诸公之诗,贵快心尽意时纵恣自如,故予谓乐天诗在退之之下,东野之上。
或有取于东野而无取于乐天,非所以论元和也。
《诗源辨体》
乐天七言古,《长恨》、《琵琶》叙事鲜明,新乐府议论痛快,亦变体也。
《诗源辨体》
乐天五七言律绝悉开宋人门户,但欠苍老耳。
五言排律华赡整栗,而对尚工切,语皆琢磨,乃正变也。
《诗源辨体》
乐天诗,非不自知其变,但以其才大不能束缚,故不得不然。
观其《和答微之诗序》云:“顷者在科试间,常与足下同笔砚,每下笔时辄相顾,共患其意太切而理太周。
故理太周则辞繁,意太切则言激。
然与足下为文,所长在于此,所病亦在于此。
”故知其不得不然耳。
《诗辩坻》
何元朗最喜白太傅,称其“不事雕饰,直写性情”,不知此政诗格所由卑也。
白公讽刺诗,周详明直,娓娓动人,自创一体,古人无是也。
凡讽谕之义,欲得深隐,使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白公尽而露,其妙处正在周详,读之动人,此亦出于《小雅》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白傅实一清奇之才,歌行、曲引、乐府、杂律诗,故多可观者。
其病有二:一在务多,一在强学少陵
率尔下笔,秦武王乌获争雄,一举鼎而绝脰矣。
《载酒园诗话又编》
选白诗从无精识,喜恬澹者兼收鄙俚,尚气格者并削风藻,此子瞻所云“不与饭俱咽,即与饭俱吐”者也。
《唐音审体》
白傅诗平易坦直,如家人妇子谈布帛菽粟事.自我作古,前人从无此格,岂非千古绝调,然必不可效也。
效他家不得,各随其力之所至;而效白体不得,将流为浅率俚俗。
刻鹄画虎之辨,学者不可不慎所择。
《古欢堂集杂著》
乐天(五律)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到语,皆他人所未发。
(七绝)山峙云行,水流花开,似以作绝句为乐事者。
《唐七律选》
乐天中唐一大作手,其七古五排,空前掩后,独七律下乘耳,然犹领袖元和长庆间
宝、太以后窃脂乞泽者,越若干年亦文豪也,若同时倡和,争相摩仿,终不得似。
如东家效西家,才分悬远。
《中晚唐叩弹集例言》
唐人至白香山,独辟杼机,摆脱羁绁于诸家中,最为浩瀚。
比之少陵,则泰山乔岳,一则长江大河。
忧乐不同,而天真烂漫未尝不同也;难易不一,而沉着痛快未尝不一也。
学者熟之,可以破拘挛,洗涂泽。
白居易诗,传为老妪可晓,余谓此言亦未尽然。
今观其集,矢口而出者固多,苏轼谓其局于浅切,又不能变风操,故读之易厌。
夫白之易厌,更胜于李(白)。
然有作意处,寄托深远,如《重赋》、《致仕》、《伤友》、《伤宅》等篇,言浅而深,意微而昆,此风人之能事也。
至五言排律,属对精紧,使事严切,章法变化中,条理井然,读之使人唯恐其竞,杜甫后不多得者;人每易视白,则失之矣。
《唐诗成法》
白傅才大如海,书破万卷,使生盛唐,当与李、杜并驱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末季各有时尚,遂出真切平易,故往往失之浅俗,文章果关乎气运耶!
然虽无江河急流之势,泰华崭绝之峰,而中正和平,意如扪丝,兼以转折灵变,动循法度,所以超乎群伦之上,出乎众妙之中,至今脍炙人口,沁人心脾,良有以也。
后人或无其才,或不肯读书,喜其明白易解,妄步邯郸,止得浅俗,故日趋卑下耳。
呜呼,白诗岂易学者哉!
高澍然《种竹山房诗稿序》
乐天取源之地何?
杜子美是已。
夫白之疏达,视杜之沉郁不类也,要其性厚而气舒,体博而完固,何一非出于杜?
其视之甚易,得之甚逸,所谓不必似之,取其自然者耳。
兹所以为唐一大宗欤?
宋之欧阳永叔陆务观皆祖杜而宗白,复为宋大宗,则白之武往尾来,其源流远矣,学之者乌可不审其自哉!
《唐诗别裁》
乐天忠君爰国,遇事托讽,与少陵相同。
特以平易近人,变少陵之沉雄浑厚,不袭其貌而得其神也。
《唐诗别裁》
元、白译律,滔滔百韵,使事亦复工稳,但流易有馀,变化不足。
《贞一斋诗说》
五言排律,至杜集观止。
若多至百韵,杜老止存一首,末亦未免铺缀完局,缘险韵留剩后幅故也。
白香山窥破此法,将险韵参错前后,略无痕迹,遂得绰有馀裕。
故百韵叙事,当以香山为法。
但此亦不必多作,恐涉夸多斗靡之习。
《剑溪说诗又编》
白乐天中怀坦荡,见之于诗,亦洞澈表里,曲尽事情,俾读者欣然如对乐易友也。
然往往意太尽,语涉粗俗,似欠澄汰之功。
《唐宋诗醇》
唐人诗篇什最富者,无如内居易诗。
其源亦出于杜甫,而视为多……盖根柢六义之旨,而不失乎温厚和平之意,变杜甫雄浑苍劲而为流丽安详,不袭其面貌而得其神味者也。
周元公云:“白香山诗似平易,间观所存遗稿,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
”余读公诗云:“旧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
中唐以后,诗人皆求工于七律,而古体不甚精诣,故阅者多喜律体,不喜古体。
香山诗,则七律不甚动人,古体则令人心赏意惬,得一篇辄爱一篇,几于不忍释手。
香山主于用意。
用意,则属对排偶,转不能纵横如意;而出之以古诗,则唯意之所至,辨才无碍。
且其笔快如并剪,锐如昆刀,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工夫又锻炼至洁,看是平易,其实精纯。
刘梦得所谓“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者,此古体所以独绝也。
然近体中五言排律,或百韵,或数十韵,诗研炼精切,语工而词赡,气劲而神完,虽千百岂亦沛然有馀,无一懈笔。
当时元、白唱和,雄视万代者正在此,后世卒无有能继之,此又不徒以古体见长也。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
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试平心论之,诗本性情,当以性情为主。
奇警者,犹第在同句间争难斗险,使人荡心骇目,不敢逼视,而意味或少焉。
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此元、白较胜于韩、
元、白二人,才力本相敌。
香山自归洛以后,益觉老干无枝,称心而出,随笔抒写,并无求工见好之意,而风趣横生,一喷一醒,视少年时与微之各以才情工力竞胜者,更进一筹矣。
故白自成大家,而元稍次。
白公五古上接陶,下开苏、陆;七古乐府,则独辟町畦,其钩心斗角,接榫合缝处,殆于无法不备。
白公之为广大教化主,实其诗合赋、比、兴之全体,合《风》、《雅》、《颂》之诸体,他家所不能奄有也。
若以渔洋论诗之例例之,则所谓广大教化主者,真是粗细雅俗之不择,泥沙瓦砾之不拣耳。
《五七言今体诗钞序目》
香山以流易之体,极富赡之思,非独俗士夺魄,亦使胜流倾心。
然滑俗之病,遂至滥恶,后皆以太傅为藉口矣。
非慎取之,何以维雅正哉!
《艺概》
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
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艺概》
白香山乐府与张文昌王仲初同为自出新意,其不同者在此平旷而彼峭窄耳。
《岘佣说诗》
香山五言,直率浅露,殆无可法。
秦中吟》诸篇较有意思,而亦伤平直。
《岘佣说诗》
香山七古,所谓“长庆体”,然终是平弱漫漶。
其源出于程晓应璩,亦参法陶公,研淡为华,琢虚成隽,虽与微之同訾轻俗,要自神清。
《续古》十篇,夭条明丽,虽劲惭彭泽,高谢枚生,而挺秀缘情,正如子山拟阮,寓意微词,清思绝径。
唯与微之赠答,少损其韵,亦缘精神相属,动与形模也。
秦中吟》、《讽喻诗》,则染采王建,青蓝异色,各尽其妍矣。
《陈石遗先生谈艺录》
白诗之妙,实能于杜、韩外扩充境界。宋诗十之七八从《长庆集》中来,然皆能以不平变化其平处。
主要活动
  • 800年,进士
  • 803年-805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校书郎,早春独游曲江,有诗。
  • 806年,京畿道京兆府盩厔(陕西周至),盩厔尉,此日,授盩厔尉。
  • 806年-807年,京畿道京兆府盩厔(陕西周至),盩厔尉,权摄昭应事,春,有诗送武士曹归蜀。
  • 807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京兆府进士考官,秋,自盩厔尉调冲进士考官,作策问。
  • 807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集贤校理,试毕帖集贤校理。
  • 807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翰林学士,此日,召入翰林,奉敕试制诏等五首,为翰林学士。
  • 807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京兆府进士考官,此日,为府试官。
  • 807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翰林学士,在长安,有文。
  • 807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进士考官、翰林学士,在长安,有文。
  • 80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制策考官、左拾遗、翰林学士,在长安,有文。
  • 80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新昌里(陕西西安),翰林学士,在长安,居新昌里。
  • 80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新昌里(陕西西安),翰林学士充制策覆考官,此月,为制策考官。
  • 80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新昌里(陕西西安),左拾遗;翰林学士,此日,除左拾遗;依前充翰林学士。
  • 80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制策考官、左拾遗、翰林学士,重阳在长安,有文。
  • 80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新昌里(陕西西安),左拾遗;翰林学士,早秋曲江感怀,有诗。
  • 80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左拾遗,充翰林学士,在长安有祭文
  • 80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翰林学士,在长安,有文。
  • 80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制策考官、左拾遗、翰林学士,在长安,有文。
  • 809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左拾遗、翰林学士,在长安,有文。
  • 809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翰林学士,在长安,有文。
  • 809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左拾遗、翰林学士,在长安,有文。
  • 809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左拾遗;翰林学士,在长安,为左拾遗、翰林学士。
  • 81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京兆尹府户曹参军、翰林学士,在长安,有文。
  • 81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左拾遗;翰林学士,早春游曲江,有诗。
  • 81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京兆府户曹参军,翰林学士,此日,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
  • 81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翰林学士,在长安,有文。
  • 81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京兆尹府户曹参军、翰林学士,在长安,有文。
  • 81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在长安,有文。
  • 81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京兆户曹参军,翰林学士,春赏雪,作诗。
  • 81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京兆尹府户曹参军、翰林学士,此年作有文。
  • 81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京兆户曹参军,翰林学士,在长安,仍为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
  • 811年-812年,京畿道华州下邽(陕西大荔),守丧,丁忧,退居下邽义津乡金氏村。
  • 813年-814年,京畿道华州下邽(陕西大荔),待职,此日,迁前权厝外祖母陈夫人;季弟幼美之灵柩,改葬于下邽县义津乡北冈。
  • 814年,京畿道华州下邽(陕西大荔),太子左赞善大夫,冬,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 815年,京畿道京兆府下邽(陕西渭南),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有感于当时藩镇割据,有文。
  • 815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太子左赞善大夫,在长安,居昭国里,为太子左赞善大夫。
  • 815年-81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江州司马,八月,贬江州刺史。王涯复论居易所为不当治郡,追改江州司马。
  • 818年-820年,江南西道江州浔阳(江西九江),忠州刺史,此日,代李景俭为忠州刺史。
  • 820年,山南东道忠州临江(重庆忠县),司门员外郎,赏荔枝图,作序。
  • 820年,山南东道忠州临江(重庆忠县),忠州刺史,东城寻春,有诗,姑系于此。
  • 820年,待职,经三峡,由商山路返长安。
  • 82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司门员外郎,至长安,除尚书司门员外郎。有诗。
  • 82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司门员外郎,充重考订科目官,十二月,充重考订科目官。有文。
  • 82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主客郎中,知制诰,此日,改主客郎中;知制诰。有文。
  • 82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尚书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此年作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主客郎中,知制诰,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主客郎中,知制诰,春,购新昌里宅,此为白居易第二次居新昌里。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主客郎中,知制诰,充重考进士官,四月,充重考进士官,覆试礼部侍郎钱徽主试下及第进士郑朗等十四人。时李宗闵婿;杨汝士弟皆及第。李德裕;元稹与李宗闵有隙,因同李绅上言,以为不公。诏居易与王起重试,黜朗等十人。钱徽;李宗闵;杨汝士皆远贬。自是李德裕及李宗闵各分朋党,相倾轧垂四十年。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主客郎中,知制诰,西省对花忆忠州东坡新花树,有诗寄题东楼。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主客郎中,知制诰,夏,与元宗简同制加朝散大夫,始著绯,又转上柱国。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主客郎中,知制诰,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朝散大夫、上柱国、中书舍人、制策考官,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主客郎中,知制诰,秋,奉命宣谕魏博节度使田布,赠绢五百匹,不受。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主客郎中,知制诰,立秋日登乐游原,有诗。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朝散大夫、上柱国、中书舍人、制策考官,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主客郎中,知制诰,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充制策考官,此日,充制策考官。崔龟从;庞严等十一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课登第。
  • 821年-82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在长安,有文。
  • 82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杭州刺史,此年作有文
  • 82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在长安,为中书舍人。
  • 82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杭州刺史,此年作有文
  • 82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在长安,有诗。
  • 822年-824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杭州刺史,七月,自中书舍人除杭州刺史。有诗。
  • 824年-825年,江南东道杭州钱塘(浙江省杭州),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五月,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
  • 825年-826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苏州刺史,此日,除苏州刺史。
  • 826年-827年,江南东道苏州吴县(江苏苏州),待职,十月初,发苏州。有诗。
  • 827年-828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秘书监,此日,征为秘书监,赐金紫。
  • 828年-829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刑部侍郎,此日,由秘书监除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
  • 829年-83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三月末,百日假满,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裴度等于兴化里第置酒送行。
  • 830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河南尹,此日,代韦弘景为河南尹。
  • 830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有诗。
  • 830年-833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河南尹,有诗。
  • 833年-835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中春游,有诗呈诸亲友。
  • 835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和河南郑澣新岁对雪,有诗。
  • 835年,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约三月末返洛阳。有诗。
  • 835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是年春,有诗。
  • 835年,都畿道陕州灵宝稠桑驿(河南灵宝),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过稠桑,有诗。
  • 835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同州刺史(不就),九月,代杨汝士为同州刺史,辞疾不赴。
  • 835年-836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居易改授太子少傅分司东都,进封冯翊县开国侯。
  • 836年,太子少传分司,此年作有文
  • 836年-841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圣善寺(河南洛阳),太子少傅分司东都,闰五月,自编《白氏文集》六十五卷,共诗文三千二百五十五篇,藏于东都圣善寺。
  • 841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停官,百日长告满,停少傅官。
  • 842年-846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刑部尚书致仕,给半俸。
殷尧藩中唐 ? — 8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嘉兴人
宪宗元和进士
河中节度使赵宗儒幕府,后为福州从事,历永乐县,参湖南观察使李翱幕,擢侍御史,为同州从事
工诗文。
沈亚之马戴为诗友,赠答甚多,以铿锵蕴藉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6以后 排行二十三
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
宪宗元和九年(814)杨汉公荐,登进士第,官协律郎
敬宗宝历中为浙西节度判官
永乐福州从事
文宗大和七、八年(833、834)以侍御史湖南观察使李翱从事
韦夏卿之女流落潭州为舞妓,殷尧藩赋诗相赠,李翱得知,即日择士嫁之,一时传为美谈。
九年同州刺史刘禹锡参佐
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上、《唐摭言》卷八、《唐诗纪事》卷五一。
白居易雍陶许浑相唱和。
张为诗人主客》列为广大教化主及门之一。
胡震亨称其诗“有葩艳,微嫌肉丰。
鹳鹊楼》一律,独茂硕而婉,不愧初唐遗则”(《唐音癸签》卷七)。
全唐诗》存诗1卷,混入、明人之作甚多。
唐诗汇评
殷尧藩,生卒年不详,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
累举进士不第。
元和九年(814),登进士第
福州从事,入为侍御史
宝历中永乐
大和七八年间,为湖南观察使李翱幕僚
后不知所终。
尧蕃工诗,与姚合贾岛沈亚之鲍溶马戴许浑雍陶、无可等为诗友。
白居易称赏其诗,曹和其《忆江南》三十首。
有《殷尧蕃诗》一卷,已佚。
全唐诗》编诗一卷,羼入元人虞集诗,馀亦有可断为南宋、明初人所作者。
作品评论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
……及门十人:费冠卿皇甫松殷尧藩施肩吾、周光范、祝天膺、徐凝朱可名陈标童翰卿
尧藩登第,许浑赠诗云:“几载闻名翰墨林,为从知己信浮沉。
青山有雪谙松性,碧落无云称鹤心。
带月独归萧寺远,玩花频醉庾楼深。
寻思一见如琼树,空把新诗尽日吟。”
尧藩)工诗文,耽丘壑之趣。
尝曰:“吾一日不见山水,与俗人谈,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呼浊醪浇之,聊解秽耳。
”……今有集一卷传世,皆铿锵蕴藉之作也。
殷尧藩诗有葩艳,微嫌肉丰。
主要活动
  • 元和中,进士
陈标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穆宗长庆二年(822)进士,官终侍御史
事迹见《唐诗纪事》卷六六、《登科记考》卷一九。
张为诗人主客》列之为“广大教化主”白居易之“及门”。
全唐诗》存诗12首。
唐诗汇评
陈标,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长庆二年(822)进士第
官终侍御史
全唐诗》存诗十二首。
作品评论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及门十人:费冠卿皇甫松殷尧藩施肩吾、周光范、祝天膺、徐凝朱可名陈标童翰卿
元和十三年进士陈标献诸先辈诗曰:“宫南院院墙东,晓色初分日色红。
文字一千重马拥,喜欢三十二人同。
眼前鱼变辞凡水,心逐莺飞出瑞风。
莫怪云泥从此别,总曾惆怅去年中。”
《啄木谣》云:“丁丁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肯归。
终日与君除蠹害,莫嫌无事不平飞。
”《寄友人》云:“杜甫在时贪入孟郊生处却归
如今始会麻姑意,借问山川与后人。
”右张为取二诗作《主客》。
晚唐之诗分为二派:一派学张籍,则朱庆馀陈标任蕃章孝标司空图项斯其人也。
主要活动
  • 822年,进士
皇甫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嵩
睦州新安人字子奇号檀栾子
皇甫湜子。
工词。
有《醉乡日月》、《大隐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子奇自称檀栾子
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皇甫湜之子,或曰牛僧孺表甥。
事迹略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一、《唐诗纪事》卷五二。
新唐书·艺文志三》、《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一著录其《醉乡日月》3卷,《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大隐赋》1卷,今佚。
全唐诗》存诗13首,断句1联,词18首(内诗词重收者4首)。
《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
唐诗汇评
皇甫松,生卒年不详,一作皇甫嵩字子奇自号檀栾子
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西)人。
皇甫淡之子。
进士不第,终身布衣。
工诗词,《花间集》录其词十二首,近人辑有《檀栾子词》一卷。
有《醉乡日月》三卷,今但存辑本。
全唐诗》存诗十三首。
作品评论
广大教化主。
白居易
……及门十人:费冠卿皇甫松殷尧藩施肩吾、周光范、祝天膺、徐凝朱可名陈标童翰卿
张祜唐 791 — 8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误作
清河人,一说南阳人字承吉
初依李光颜,后寓姑苏,曾谒白居易
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为内臣所抑,一说为元稹所抑。
遂至淮南
会昌中杜牧游。
性耿介不容物,数受召幕府,辄自劾去。
丹阳曲阿地,筑室隐居以终。
卒于宣宗大中年间,年约六十余。
以宫词著名。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2?—852以后 一作张祐
桂苑丛谈》言子为冬瓜堰官,张曰:“冬瓜合出子(瓠子)。
”知作“”字为是。
字承吉
排行三
郡望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籍贯南阳(今属河南),晚年居丹阳(今属江苏)
以布衣终身。
虽“屡蒙方镇论荐”,却未沾朝廷寸禄。
长年浪迹江湖,或为外府从事,或为大僚幕宾。
所历之地极广,北至塞北,南极岭南,西至襄汉、马嵬,东极于海,均有诗篇可考。
自云“颠狂遍九州”。
陆龟蒙“受辟诸侯府,性狷介不容物,辄自劾去”(《甫里先生文集》卷一〇《和过张祜处士丹阳故居》诗序。
唐诗纪事》卷五二作“皮日休云”,误。
下引同)。
故一生蹭蹬。
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五二、《唐才子传》卷六、《云溪友议》等。
谭优学有《张祜行年考》。
诗之佳者首推宫词,委婉多讽,艺术造诣之高,容或在元、白之上。
次则体物图貌,描绘山水,题咏名寺之作,诚如陆龟蒙所云:“善题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别处。
”其边塞诗数量虽少而质量却高,能嗣高、岑遗响。
其投献大僚诸作,类皆五言长律,颇见工力,按之皆与史合,有少陵之遗风。
诗无僻字僻典,无诡怪陆离之状,纯熟工整,流转自然。
俱眼前事、眼前景,人人习见,而为之,情趣盎然,平易近人而不流于浅易庸俗。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宋蜀刻《张承吉文集》10卷,最称完备。
全唐诗》存诗2卷,遗漏甚多。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55首,断句8,题1则。
唐诗汇评
张祜(约791-约852),字承吉南阳(今属河南)人,一说清河(今属河北)人。
初寓居苏州
元和长庆中,漫游大河南北及江南各地。
尝以诗投谒节帅李愿李愬田弘正、名公韩愈裴度等,求汲引。
长庆末,赴杭州取解,受抑。
大和五年令狐楚表荐之,至京献诗三百首,无成而归。
会昌五年,往谒池州刺史杜牧,游宴唱和,甚为相得。
会昌末大中初,经州北游河阳滑州等地。
丹阳,卒。
工诗,元和中,即以宫体小诗得名。
同辈及后辈诗人令狐楚杜牧皮日休陆龟蒙等均极钦重。
有《张承吉文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二卷,遗佚甚多。
词学图录
张祜(约785-849?
),字承吉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
初寓姑苏,后至长安,集十卷,其《题金陵渡》、《宫词二首》颇传诵。
有《胡渭州》等词。
全唐诗补逸
张祜字承吉清河人
元和中作宫体小诗,情词艳发,稍流轻薄。
晚岁乃窥建安风格,短章大篇,往往间出,谏讽怨谲,颇深寄意,为时所称,皮日休陆龟蒙尤重之。
大中中卒于丹阳
补诗四卷。
(按《全唐诗》卷五百十及卷五百十一编张祜诗二卷,又卷八百七十收谐谑诗二首,其中《戏颜郎中骑猎诗》一首已见正卷,盖复出,又卷八百八十三补遗卷有诗五首。
本编所辑四卷,均所未及。
今从北京图书馆藏南宋蜀刻本《张承吉文集》、《永乐大典》、韦庄《又玄集》、《太平广记》引唐康骈剧谈录》、冯翊子《桂苑丛谈》等书录出之。
,诸书或有作佑者,误。)
作品评论
皮日休《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
元和中作宫体诗,词曲艳发,当时轻薄之流重其才,合噪得誉。
及老大,稍窥建安风格,诵乐府录,知作者本意,讲讽怨谲,时与六义相左右,此为才之最也。
……在元、白时,其誉不甚持重。
杜牧之池州且老矣,诗益高,名益重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入室三人:张祜羊士谔元稹
张祜元和长庆中深为令狐文公所知。
公镇天平日,自草荐表,令以新旧格诗三百篇表进。
献辞略曰:凡制五言,苞含六义,近多放诞,靡有宗师。
前件人久在江湖,早工篇什,研机甚苦,搜象颇深,辈流所推,风格罕及,云云。
令录新旧格诗三百首,自光顺门进献,望清宣付中书门下
京师,方属元江偃仰内庭,上因召问祜之词藻上下,稹对曰:“张祜雕虫小巧,壮夫耻而不为者,或奖激之,恐变陛下风教。
”上颔之,由是寂寞而归,以诗自悼,略曰:“贺知章口徒劳说,孟浩然身更不疑。”
张祜素藉诗名,凡知己者皆当世英儒。
杜牧之云:“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有《华清宫》诗,为世所称。
张祜喜游山而多苦吟,凡历僧寺,往往题咏……信知僧房佛寺赖其诗以标榜者多矣。
张祜诗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扬州”及“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冈好墓田”之句,其放浪如此,然五言如“断桥荒藓”、“空院落花”之语,林和靖有“妙入神”之褒。
吴礼部诗话引时天彝《唐百家诗选评》
张祜乐府,时有美丽。
《唐诗品》
处士诗长干模写,不离本色,故览物品游,往往超绝,可谓五言之匠也。
其宫体小诗,声唱流美,颇谐音调。
中唐以后诗人,如处士者裁思精利,安可多得?
龟蒙序略,谓之稍窥建安风格,则泯乎未之有见。
张承吉五言律诗,善题目佳境,不可刊置他处。
当吋以乐府得名,未是定论。
《诗源辨体》
张祜元和中作宫体七言绝三十馀首,多道天宝宫中事,入录者较王建工丽稍逊,而宽裕胜之。
其外数篇,声调亦高。
张祜绝句,每如鲜葩飐滟,焰水泊浮,不特“故国三千里”一章见称于小杜也。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张祜喜咏天宝遗事,合者亦自婉绝可思。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承吉作宫词绝句,韵味风情不下王仲初;乐府长歌,亦各成格调。
独五言近体,刻入处太通阆仙,或亦私淑贾氏者也。
断为及门一人。
《唐七律隽》
承言初不遇于乐天,后见抑于微之,独见知于杜牧之,故牧之赠诗,有“睫在眼前犹不见”之句,盖讥元、白也
不详其源所出。
七言构体生新,劲过张、王而同其风味,琢词洗骨在东野长吉之间,“雁门思归”尤推高唱,五律蹇涩之中时生俊采,其雅琴之变曲,隐士之幽音乎?
《诗学渊源》
张祜……以宫词名,然别作亦有大历风格。
徐凝齐名,为元、白所重。
诗多绝句,其律诗已是晚唐多矣。
方干唐 809 — 8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新定人字雄飞
为人质野,喜凌侮。
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
徐凝一见器之,授以诗律,始举进士
钱塘太守姚合视其貌陋、缺唇,卑之,览卷而变容,馆之数日,登山临水,无不与焉。
懿宗咸通中,隐会稽镜湖太守王龟荐之谏署,不果。
卒后十余年,宰臣张文蔚奏名儒不第者赐一官,以慰其魂。
门人私谥曰玄英先生
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85? 《唐诗大系》作(809—873?),不确。
字雄飞(《唐才子传》卷七作“飞雄”,误),卒后,门人私谥玄英先生排行十四睦州清溪(今浙江淳安)人。
一作桐庐人,不确。
屡应举不第,遂隐居鉴湖,终生不仕。
曾学诗于徐凝,与喻凫李频等诗人交厚。
方干诗清润小巧”(《韵语阳秋》卷二),颇为时人所重;或谓方干广明中和为律诗,江之南未有及者”(孙合玄英先生传》,《唐诗纪事》卷六三)。
生平见《唐诗纪事》卷六三、《唐才子传》卷七。
其诗集以席启宇《唐诗百名家全集》10卷本《玄英先生诗集》为较通行,《全唐诗》存诗6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8首。
唐诗汇评
方干(?
-约888),字雄飞睦州桐庐(今浙江桐庐)人。
徐凝为诗。
大和中姚合出守金、杭二州,携卷投谒,叹赏之。
后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会稽镜湖,与郑仁规、李频、陶详为三益友。
曾漫游岭南江西等地。
咸通末,浙东观察使王龟欲表荐之,无何,卒,事竟无成。
段成式吕述于兴宗李群玉等交游唱和。
卒,私谥为玄英先生”。
门人杨弇等编其诗为《玄英先生集》十卷,已佚。
明人辑有《玄英集》八卷。
全唐诗》编诗六卷,羼入戴叔伦诗多首。
作品评论
清奇雅正主:李益……升堂七人:方干马戴任蕃贾岛厉玄项斯、薛寿。
王赞《元英先生诗集序》
吴越故多诗人,未有新定方干,擅名于杭越,流声于京洛
夫干之为诗,锓肌涤骨,冰莹霞绚;嘉肴自将,不吮馀隽;丽不葩粉,苦不棘癯。
当其得志,倏与神会,词若未至,意已独往。
……予尝校之:张祜杜甫之堂,方干钱起之室矣。
方干桐庐人,幼有清才,为徐凝所器,诲之格律。
或有句云:“把得新诗草里论。
”反语云:“村里老”,谑而已。
方干诗清润小巧,盖未升曹、刘之堂,或者取之太过,余未晓也。
王赞尝称之曰:“锓肌涤骨,冰莹霞绚;嘉肴自将,不吮馀隽;丽不葩粉,苦不癯棘。
当其得志,倏与神会。
孙合尝称之曰:“其秀也,仙蕊于常花;其鸣也,灵𡁥于众响。
”观其所作《登灵隐峰》诗云:“山叠云霞际,川倾世界东。
”《送喻坦之》诗云:“风尘辞帝里,舟楫到山林。
”此真儿童语也。
《寄喻凫》云:“寒芜随楚尽,落叶渡淮稀。
”如《送喻坦之下第》又云:“过楚寒方尽,浮淮月正沉。
”《赠路明府》诗云:“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赠喻凫》又云:“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须。
”《称(湖)心寺中岛》云:“雪折停猿树,花藏浴鹤泉。
”《寄越上人》又云:“窗接停猿树,岩飞浴鹤泉。
”《于使君诗》云:“月中倚掉吟渔浦,花底垂鞭醉凤城
”《送伍秀才》诗又云:“倚棹寒吟渔浦月,垂鞭醉入风城春。
”其语言重登,有以见其窘也。
至于“野渡波摇月,空城雨翳钟”、“白猿垂树窗边月,红鲤惊钩竹外溪”、“义行相识处,贫过少年时”等句,诚无愧于孙、王所赏。
孙合玄英先生传》曰:先生新定人字雄飞
章八元先生外王父也。
广明中和间,为律诗,江之南未有及者。
始谒钱塘守姚公合,公视其貌陋,初甚侮之。
坐定览卷,骇目变容而叹之。
先生一举不得志,遂遁于会稽,渔于鉴湖,与郑仁规、李频、陶详为三益友。
弟子弘农杨弇,释子居远。
先生卒,弇编其诗,请舍人王赞为之序。
其诗高处在晚唐诸公之上……罗隐《题方干诗》云:“九霄无鹤板,双鬓老渔舟。”
晚唐之诗分为二派……一派学贾岛,则李洞姚合方干喻凫周贺、九僧其人也。
方干诗练句,字字无失,固应有“高坚峻拔”之目;但嫌其微带经籍气,村貌棱棱尔。
《唐诗归折衷》
敬夫云:同一矫时易俗之志,阆仙以刻削,雄飞以清脱,元、内格调尽变于此矣。
而两人皆不得一第而死。
胭脂画牡丹,无惑乎逢人者之俗也,然从前人之蹊径而求解脱,即所解脱之中而自成蹊径,是以不获跻位于大家。
《四库全书总目》
何光远《鉴戒录》称为诗炼句,字字无失,咏系风雅,体绝物理。
合传(按指孙合所作小传)亦称其高坚峻拔。
盖其气格清迥,意度闲远,于晚唐纤靡俚俗之中,独能自振,故盛为一时所推。
然其七言浅弱,较逊五言。
《郝氏林亭》而外,佳句无多,则又风会之有以限之也。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雄飞受诗律于徐侍郎),遂举进士,其源盖出徐氏也。
今考侍郎集,绝句之外,近体三篇而已,卒难定其何体。
但读方诗,生新刻苦,似游泳长江而出者,七言尤逼肖。
即安知徐之不为贾氏流耶?
今但编雄飞为阆仙及门云尔。
《石园诗话》
方雄飞)……见赏于徐凝姚合,自咸通得名讫文德,江之南未有及者……集中如“野花多异色,幽鸟少凡事”、“无酒能消夜,随僧早闭门”、“野烟新驿曙,残照古山秋”、“地下无馀恨,人间得盛名”、“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驯鹿不知谁结侣,野禽多是自呼名”,足当高坚峻拔之目。
《东目馆诗见》
方干自云苦吟,只五律整紧,七律圆婉,而并乏新异。
亦获重名,岂以宰辅张文蔚奏请官而显耶?
其源出于孟浩然
古风告寝,犹自神清。
五律虽温丽难言,而清真足喜。
《诗学渊源》
其诗大雅不群,有盛唐风骨,五言允佳。
……三人(按指赵嘏方干姚合)诗皆取实境,造语自然,不着刻露迹象,而方干尤得子美之神,虽元、白未能过也。
主要活动
  • 进士
雍陶中唐 805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5—? 【介绍】: 成都人字国钧
文宗大和进士
侍御史、国子《毛诗博士,出为简州刺史
张籍王建贾岛姚合等友善。
工诗,多旅游之作。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国钧夔州云安(今重庆云阳)人,寓居成都
文宗大和八年(834)进士第
宣宗大中八年(854)国子毛诗博士出为简州刺史,后辞官归隐庐山
生平事迹见《唐才子传》卷七。
雍陶姚合殷尧藩贾岛姚鹄刘得仁等诗人交厚。
其诗清丽婉转,时人颇重之。
笔记谓雍陶尝“自比宣城柳吴兴”(《云溪友议》卷上)。
殷尧藩赠诗谓“清婉逼阴、何”,颇能道出其诗之风格。
今人周啸天、张效民有《雍陶诗注》。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3首,断句2。
唐诗汇评
雍陶,生年年不详,字国钓成都(今属四川)人。
少贫。
大和三年,南诏侵,攻陷成都,掳子女工匠数万人,在蜀中,有诗记其事。
后人京,大和八年(834),登进士第
曾以侍御佐兖海幕。
大中中,授国子毛诗博士
八年,出刺简州世称雍简州
工于词赋,长于律绝,自比谢朓柳恽
白居易王建贾岛姚合刘得仁、殷尧沈、李廓章孝标无可广宣等交往唱酬。
有《雍陶诗集》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雍陶字国钧成都人大和八年陈宽进士及第
补诗一首。
字国钧
成都人
大和中进士
国子博士出为简州刺史
作品评论
)为简州,自比宣城柳吴兴也,宾至则折挫之。
……有冯道明下第,请渴,云:“与员外故旧。
”阍者以道明言启之。
引进诃曰:“与公昧平生,何方相识矣?
道明曰:“诵员外之言,仰员外之德,诗集中日得相见,何隔平生也。
”遂吟曰:“立当青草人先见,行近白莲鱼未知。
”又曰:“江声秋入寺,雨气夜侵楼。
”又曰:“闭门客到常疑病,满院花开不似贫。
闻吟,欣狎,待道明如晨昔之友。
)工于词赋。
少贫,遭蜀中乱后,播越羁旅,有诗云:“贫当多病日,闲过少年时。
大和八年陈宽进士及第,一时名辈,咸伟其作。
然恃才傲睨,薄于亲党。
……与贾岛殷尧藩无可徐凝章孝标友善,以琴樽诗翰相娱。
雍简州矜负好句,为客所窥。
此公工于造联,奈孱于送结,落晚调不振。
《诗学渊源》
雍陶)诗情景俱到,晚唐本色也。
主要活动
  • 834年,进士,陈宽榜进士及第。
  • 847年-851年,河南道兖州(山东兖州),侍御使,在山东兖州州府从事,刘得仁有诗《送雍侍御赴兖州裴尚书命》相送
  • 85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国子毛诗博士,在长安任职国子监
  • 85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尚书员外郎,在长安任职尚书省
  • 854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国子毛诗博士,在长安任职国子监
  • 855年-858年,剑南道北部简州(四川简阳),州刺史,在简州任职州府
喻坦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睦州人
懿宗咸通中,累举进士不第,久寓长安
曾奔走于江南、塞北。
李频张乔等为友。
咸通十一年,试京兆府,仍落之。
遂归旧山,落寞以终。
有诗名,为咸通十哲,尤长于五律,多纪游酬赠之作。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喻,《唐摭言》作俞。
睦州(今浙江建德)人。
懿宗咸通中,累举进士不第,久寓长安
一生多奔走于江南塞北,曾远至太原、代北等地。
十一年(870),与张乔许棠等人试于京兆府
时其友李频主试,因老于场屋,遂首荐
坦之均落第。
后还旧山,落寞而终。
事迹散见《唐摭言》卷一〇、《剧谈录》卷下、《唐才子传》卷九。
坦之有诗名,与张乔许棠郑谷等人齐名,合称“咸通十哲”。
其诗长于五律,多为纪游题咏、寄赠酬别之作。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宋史·艺文志七》均著录《喻坦之集》1卷。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全唐诗》作喻凫诗。
唐诗汇评
喻坦之,生卒年不详,睦州(今浙江建德)人。
咸通中,累举进士不第,久困长安
以诗名,与许裳、张乔等合称“咸通十哲”。
后归故山。
薛能李频友善。
有《喻坦之集》一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咸通末京兆府解,李建州时为京兆参军主试,同时有许棠与(张)乔,及喻坦之剧燕任涛、吴罕、张蠙周繇郑谷、李栖远、温宪李昌符,谓之“十哲”。
大中咸通之后,每岁试礼部者千馀人。
其间有名声,如……贾鸟、平曾、李淘、刘得仁喻坦之张乔剧燕许琳陈觉,以律诗传。
坦之咸通中,举进士不第,久寓长安,囊罄,忆渔樵,还居旧山。
李建州频为友,以诗送归云:“从容心自切,饮水胜衔杯。
共在山中住,相随阙下来。
修身空有道,取事各无媒。
不信升平代,终遗草泽才。
”……盖困于穷蹇,情见于辞矣。
同时严维徐凝章八元枌榆相垡,前后唱和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