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唐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魏州昌乐人。谷崇义子。略涉儒学,有风操。事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历定州刺史,封清江郡王。及宝臣子惟岳知节度事,与田悦谋拒帝命,从政谏不纳,遂称疾不出。惟岳亲信王他奴等疑其怨望,日伺之。从政惧而吐血,服药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2
【介绍】:
唐范阳奚族人。李宝臣子。少为行军司马、恒州刺史。父卒,求袭父位,不允,遂与田悦、李正己等拒命,部属泣谏,悟,旋仍拒命。战败,为部将王武俊所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2
【介绍】:
唐人。恒州节度使李宝臣判官。累加检校司封郎中兼御史中丞,专掌文翰。宝臣死,其子李惟岳拒命,谏之,惟岳令真草奏,为将吏所阻。及兵败,复召真议归顺。田悦闻,遣使责惟岳,惟岳惧,遂杀真。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真为成德军李宝臣书记。宝臣子惟岳。倚田悦拒命。真切谏不从。兵败。召真议归顺。悦遣使来责。惟岳惧。斩真以谢。王武俊表其忠。赠户部尚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2
【介绍】:
唐平州卢龙人。田承嗣从弟。仕为平舒丞,迁乐寿、清池、束城、河间四县令。又迁沧州刺史。李宝臣、朱滔合兵围沧州,廷玠固守连年。徙相州。及田悦代承嗣领军政,召为节度副使,廷玠以其叛逆,称疾不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7—785
【介绍】:
唐幽州昌平人。少为范阳裨将。朱滔时积功至雄武军使,迁涿州刺史。李宝臣击败滔于瓦桥,欲乘胜袭幽州,怦设方略,勒兵完守。擢御史中丞。及滔死,军中推怦总军事,俄诏为节度副大使、彭城郡公。卒谥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0—791
【介绍】:
唐时奚族人。始名阿劳。玄宗天宝末为安禄山偏将,安史叛军陷河、洛,常为前锋。史朝义败,入李宝臣帐下,授左领军将军,历成德军节度使。德宗兴元初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贞元初河北蝗灾,民饥死,孝忠与其下同粗饭。贞元三年,加检校司空。卒谥贞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5
【介绍】:
唐僧。博陵望都人。少于本州开元寺出家。肃宗至德二载,于镇州受戒。寻往灵寿禅法寺,习律论九年,造其微旨。代宗大历元年,卜居平山重林山院。恒赵节度使张忠志礼重之。后住镇州大悲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5—801
【介绍】:
唐时契丹怒皆部落人,字元英。善骑射,初隶李宝臣帐下为裨将,因说宝臣率五州归国,奏兼御史中丞,封维川郡王。德宗擢授检校秘书监兼御史大夫、恒冀观察史,因不得节度,遂谋叛,屡败官军,自称王,国号赵。后李抱真使客说之,乃去伪号,诏拜检校工部尚书,恒、冀、深、赵节度使,琅邪郡王。终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帝宠之甚厚。卒谥忠烈。
武俊字元英。本出契丹怒皆部。年十五。隶李宝臣帐下为裨将。劝宝臣以恒定等五州归朝廷。封维川郡王兼御史中丞。德宗朝。以讨李维岳功授检校秘书监兼御史大夫恒冀观察使。既而与朱滔谋叛。自立为赵王。李抱真遣客贾林说之。使归命。乃黜伪号。诏拜检校工部尚书恒冀深赵节度使。又加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幽州卢龙节度使琅邪郡王。与李抱真大破朱滔军于贝州。上还幽州卢龙节度。诏以恒州为大都督府。即授武俊长史。赐德棣二州。俄进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贞元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曰忠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1—784
【介绍】:
唐平州卢龙人。田承嗣侄。继承嗣为魏博七州节度使。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惟岳谋袭父位,朝廷不许,悦代为请,又不许,遂与惟岳等叛。国号魏,僭称王。会朱泚乱,帝赦其罪,封济阳郡王。后为其从弟田绪所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初事李宝臣为府官属。德宗时王武俊斩李惟岳,遣华至京师陈事,召对称旨,擢检校兵部尚书。后辞武俊还恒州,闭门谢客。武俊称王,授华礼部侍郎,不受,呕血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绛州闻喜人,字弘中。登进士第。初补美原尉,四迁至考功员外郎。宪宗元和初,历迁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厉精致治,以小心慎默称。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请绳不轨,课吏治,分明淑慝,帝降意顺纳。严绶守太原,政一出监军李辅光,垍劾其懦,以李鄘代之。又擢裴度知制诰、李夷简御史中丞,皆踵蹑为辅相,号名臣。自它选任,罔不精明,故元和之治,百度修举。后以疾罢为兵部尚书,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3—852
字牧之,排行十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因称“杜樊川”;尝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称“杜书记”;曾官司勋员外郎,称“杜司勋”;官至中书舍人,称“杜舍人”;开元中曾称中书省为紫微省,称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故又称“杜紫微”;世人为区别于杜甫,又称之为“小杜”。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同年应江西观察使沈传师之辟,为江西团练巡官。其后沈转宣歙观察使,牧随赴宣州。七年应牛僧孺之辟,在扬州任淮南节度府推官,后转掌书记。九年回长安任监察御史,后分司东都。开成二年(837)为宣州团练判官。四年复回长安,任左补阙,后转膳部、比部员外郎,皆兼史职。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迁池州、睦州。宣宗大中二年(848)擢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转吏部员外郎。四年出为湖州刺史。五年入为考功郎中、知制诰,次年为中书舍人,卒。临终作《自撰墓志铭》。新、旧《唐书》有传。今人缪钺撰《杜牧年谱》,叙其生平尤详。杜牧为晚唐杰出之诗人与散文家。好读书,善论兵,曾注《孙子》。自诩留心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以济时命世为己任。早期即有《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文,痛陈藩镇之祸与时政之失,颇有见地。作文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诗学杜甫,其五古如《感怀诗》、《郡斋独酌》、《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堪称晚唐独步。然长于律、绝,其绝句,如《泊秦淮》、《秋夕》、《赤壁》、《寄扬州韩绰判官》、《华清宫绝句三首》等尤为脍炙人口。杜牧诗歌之主要特色为俊爽圆纯,明胡应麟称之曰“俊爽”(《诗薮》外编卷四);清刘熙载谓“雄姿英发”(《艺概》卷二);宋敖陶孙喻为“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诗评》)。杜牧好议论,故其诗又往往“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唐音癸签》卷八引徐献忠语)与李商隐齐名,时号“小李杜”。诗文之外,书法、绘画皆有相当造诣。所著《樊川文集》20卷,为其甥裴延翰编。清冯集梧有《樊川诗集注》,缪钺有《杜牧诗选》,台湾学人谭黎宗慕有《杜牧研究资料汇编》。《全唐诗》存诗8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9首,其中1首为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