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高行周五代 885 — 9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5—952 【介绍】: 五代时妫州人,祖籍幽州字尚质
高思继子。
李克用思继兄弟,行周仅十余岁,刘仁恭收于帐下。
后唐庄宗灭梁,以功领端州刺史,迁振武军节度使,历镇彰武昭义
后晋高祖时,为西京留守安从进叛,以襄州行营都部署讨平之。
后汉高祖入汴,加中书令,为招讨使杜重威于邺封齐王
后周太祖践阼,加守尚书令
卒于位,谥武懿
行周字尚质
幽州人
后唐庄宗灭梁。
以功领端州刺史
同光末出守绛州
天成中颍州团练使
长兴初振武军节度使
历镇彰武昭义
晋祖时加同平章事
西京留守
镇天雄。
徙镇归德
出帝时加兼侍中
汉祖入立。
加守太傅中书令
李守贞天平节度使
邺都留守
加守太尉
封临清王
乾祐中加守太师
进封邺王
周祖入立。
改封齐王
广顺二年卒。
尚书令
追封秦王
谥武懿
常思五代 886 — 9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6—954 【介绍】: 五代时太原人字克恭
应募于后唐庄宗,累从戎役,为捧圣军使
后晋初,迁六军都虞候
后汉高祖即位,历武胜军昭义军节度使
无誉可称,唯以聚敛为务,性且鄙吝。
尝济后周太祖于微时,及即位,加兼侍中,后改平卢军节度使,寻卒。
扈彦珂五代 886 — 9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6—960 【介绍】: 五代时代州雁门人
幼事王建立
后汉建号,擢镇国军节度
高祖乾祐初李守贞赵思绾王景崇叛,时郭威枢密使,用彦珂言先击李守贞,平之。
以功迁护国军节度
后周太祖广顺初,就加同平章事,移镇滑州
世宗显德三年,以太子太师致仕。
宋太祖即位,遣使就赐器币。
花蕊夫人前蜀 886 — 9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86—926 【介绍】: 五代时前蜀王建妃。
亦称小徐妃
王建时,进位淑妃
光天元年,进位皇太妃
王衍咸康元年,随前蜀后主王衍后唐
次年,送入,途中与其姊大徐妃赋诗,凄惋动人。
至秦川,与其姊及王衍同时被杀。
有《花蕊夫人宫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赵翼《陔余丛考》卷三九二,名号为花蕊夫人者共有3人:一为南唐后主李煜妃,南唐亡没入宋宫,后为赵光义(晋王)所杀,无诗传世。
二为前蜀主王建妃、王衍母,因其姊亦为王建妃,故史称小徐妃
姊娣倍受宠幸,纵引王衍污乱失国,后母子均唐庄宗所杀。
三为后蜀主孟昶妃一说姓徐一说姓费青城(今四川都江堰市东南)人,能文,蜀亡入宋宫,为太祖所宠,口诵国亡诗。
世传《花蕊夫人宫词》,《全唐诗》编为1卷,系于孟昶妃名下,而浦江清则以为系王建小徐妃所作,见《花蕊夫人宫词考證》。
《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唐诗汇评
花蕊夫人(?
-926),姓徐
父耕,为眉州刺史,二女皆国色。
长女为前蜀王建贤妃,称大徐妃,次女为王建淑妃,称小徐妃,宫中号花蕊夫人
王衍继位,尊为皇太妃
蜀亡,随王衍降唐,被杀。
又,后蜀孟昶费氏(一说姓徐),亦号花蕊夫人青城(今四川都江堰西)人,降宋后,宋太祖召入宫中,有宠。
全唐诗》中小徐妃存诗八首。
另世传花蕊夫人《宫词》百首,《全唐诗》归入后蜀孟昶名下,浦江清考定为王建小徐妃所作,内中且羼入诗人王建等人作品。
作品评论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一点月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庭户悄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屈指西风几时来?
不道流年暗中换世传此诗为花蕊夫人作,东坡尝用此诗作《洞仙歌》曲。
或谓东坡托花蕊以自解耳,不可不知也。
《诗源辨体》
蜀王孟昶花蕊夫人有七言绝《宫词》一百首,其词本于王建
大约以全集观,王语不雅驯,而花蕊时近浅稚。
世传其(按指花蕊夫人)宫词百首,清斯艳丽,足夺王建张籍之席。
盖外间摹写,自多泛设,终是看人富贵语,固不若内家本色,天然流丽也。
宋岳倦翁有《宫词》百首……其自叙略云:“诗发乎情,止乎礼义,当有以寓讽谏而美音容。
王建世托近幸,花蕊自处宫闺,言多涉于亵俚。”
张允五代 886 — 9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6—950 【介绍】: 五代时镇州束鹿人
少为张文礼参军
后唐,历监察御史水部员外郎知制诰
后晋高祖天福中,献《驳赦论》,帝嘉之,累官翰林学士承旨
后汉,官吏部侍郎
郭威京师,匿佛殿藻井上,坠而卒。
镇州束鹿人
后唐同光中累迁宏文馆直学士水部员外郎知制诰
清泰初给事中
左散骑常侍
晋天福五年礼部侍郎
御史中丞
兵部侍郎知制诰
翰林学士承旨
汉乾祐初吏部侍郎
卒年六十五。
李业五代 ? — 9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0? 【介绍】: 五代时晋阳人
后汉高祖李皇后幼弟。
累迁为武德使
隐帝即位,以皇太后故,益用事,无顾惮。
宣徽使阙,欲得之,大臣杨邠等以为不可。
遂谋杀等。
又以诏书杀郭威魏州不受诏,遂反。
内库金宝,怀之以奔。
绛州境,为盗所杀。
聂文进五代 ? — 9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0 【介绍】: 五代时并州人
善书算。
刘知远太原,以为押司官
知远后汉,拜枢密院承旨
郭威镇邺,文进居中用事,谋杀杨邠等,指挥杀戮。
京师隐帝遇弑,文进亦见杀。
何福进五代 889 — 9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4 【介绍】: 五代时太原人字善长
从军,以骁勇闻。
后唐庄宗宿卫军校
末帝清泰中范延光平邺,以功历、陇二州防御使
后晋出帝开运中左骁卫大将军,与李筠等力战拒契丹
后汉高祖时曹州防御使检校太保
后周太祖入平内难,以辅佐功拜忠武军节度使,移领镇州
数年之间,北鄙无事。
郭允明五代 ? — 9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0 【介绍】: 五代时河东人小名窦十
少为后汉高祖厮养,授翰林酒使。
隐帝嗣位,尤见狎爱。
骄横轻浮无忌。
累迁飞龙使
未几,与李业等谋杀杨邠
郭威兵至,隐帝败走赵村,允明杀之于民舍,遂自杀。
僧道丕五代 889 — 95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5 【介绍】: 五代时僧。
京兆长安人
宗室后裔。
七岁出家,九岁善梵音礼赞。
昭宗石门,曾往迎驾。
遇乱,负母退居华山
二十七岁时,入住洛阳福先寺。
天祐间赐紫
后唐庄宗时广智大师
后梁、后唐间,数入内应制谈论。
后晋高祖天福三年,诏入汴京,副录左街僧事。
出帝开运中左街僧录
后汉末,避乱逃归洛阳
后周太祖广顺初,复诏入汴为僧录
世宗初欲沙汰僧尼,因其谏而止。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长安贵胄里宗室子也。
父从晏。
昭宗昆季五院之长。
母许氏。
以无嗣息。
尝躬诵莲经普门品而妊。
及生。
秀整可爱。
甫周晬。
父以王事。
没于霍山军中。
辍乳哺。
有戚容。
七岁绝荤膻。
每游佛寺。
辄忘返。
而保寿继能法师尝相往来。
因白母。
从之出家。
未几。
昭宗石门
九岁尔。
及驾回已能偕其师。
迎驾如礼。
十九岁。
徇众请讲金刚般若经。
听者悦服。
既而朱晃逼驾。
洛阳
长安焚荡。
独负其母。
东征华阴
刘道开乱。
遂入华山
居岩穴中。
翔涌。
斗万钱。
素得咽气术。
卒赖以济。
而日巡丐以奉母。
无小乏。
母或问食未。
则跪曰。
有施主。
于戏可谓孝矣。
年二十。
母命之曰。
汝亦知汝父之死所乎。
霍山草木长矣。
汝能收其遗馀以归葬。
则吾庶几无憾。
于是含悲茹苦。
即其地。
昼夜呗梵。
聚群骸以祷之曰。
诚吾父者。
则必动转以自异。
阅数日。
果有枯髅。
跃而出至前。
起仆再三。
大恸擗踊良久。
乃迎以葬之华阴
先是母梦。
抚。
如平生云。
既而曜州牧
娄继英
招住洛阳福先弥勒院。
晋道安
翻经设浴之地也。
天祐三年
赐紫衣。
梁唐之兴。
皆被宠署。
晋天福间
诏入梁苑副左街僧事。
开运初
左街僧录
汉乾祐之季。
谢病乞自便。
不许。
周广顺初
诏充左街僧录
日下即赴任。
仍不许陈让。
世宗晋王尹京
议沙汰。
职所系。
召问可否。
曰。
今天下初定。
疮痍未起。
而有所去取。
则徒以见其不镇静耳。
未见所以澄清也。
老子曰。
治大国如烹小鲜。
苟稍动则縻烂矣。
故愿大王缓其事。
以须后举。
幸甚。
世宗以为然。
议遂寝。
后每谓其徒曰。
上久有志于汝辈。
汝辈宜自谨。
勿犯也。
乞解职归洛阳
周显德二年
诏毁僧寺。
且立帐以限僧。
然不至于酷甚。
之力也。
其年六月八日
示微疾。
十日早作。
命弟子营粥云。
有首楞严菩萨相迎。
趣令鸣乾稚。
俄而化。
寿六十七。
腊四十七。
石塔葬之龙门广化寺左。
平生脩杜多行。
若法华金刚仁王上生经等。
一字一礼
佛名经则遍礼。
未灭之二年
犹礼首楞严经。
故其瞑目之际。
或能致首楞严菩萨。
则其精进如此。
释道丕
长安贵胄里人也。
唐之宗室。
父从晏襄宗沿堂五院之首。
母许氏。
为求其息常持观音普门品。
忽梦神光烛身。
因尔妊焉。
及其诞生挺然岐嶷。
端雅其质。
属籍诸亲异而爱之如天童子。
年始周晬。
父将命汾晋。
会军至于霍山没王事。
虽童稚聚戏终鲜笑容。
七岁忽绝荤膻。
每游精舍怡然忘返。
遂白母往保寿寺礼继能法师
尊为轨范。
九岁善梵音礼赞。
是岁襄宗幸石门随师往迎驾。
十九岁学通金刚经义。
便行讲贯。
又驾迁洛京
长安焚荡。
遂背负其母东征华阴
刘开道作乱。
母入华山安止岩穴。
时谷勇贵每斗万钱。
巡村乞食。
自专胎息唯供母食。
母问还食未。
对曰。
向外斋了。
恐伤母意。
至孝如此。
年二十岁母曰。
汝父霍山亡没战场之地。
骨曝霜露。
汝能收取归葬。
不亦孝乎。
遂辞老亲往霍邑
草庵鸠工。
集聚白骨昼夜诵经。
咒之曰。
古人精诚所感滴血认骨。
我今志为孝子。
岂无灵验者乎。
傥群骨中有动转者。
即我父之遗骸也。
如是一心注想目未轻舍。
数日间果有枯髅。
从骨聚中跃出。
竞骛前。
摇曳良久。
即躄踊抱持如复生在。
赍归华阴
是夜其母梦夫归舍。
明辰骨至。
孝感声誉日高。
至二十七岁遇曜州牧娄继英洛阳福先弥勒院。
晋道安翻经创浴之地也。
天祐三年丙寅济阴王赐紫衣。
后唐庄宗大师曰广智。
于梁朝后主后唐庄宗明宗
凡内建香坛。
应制谈论多居元席。
及晋迁都今东京天福三年诏入梁苑
副录左街僧事。
与传法阿阇梨昭信大师俱道貌童颜号二菩萨。
是故朝贵士庶多请养生之术。
精勤不懈一佛一礼。
佛名经法华金刚仁王上生四经逐一字礼
然其守杜多之行。
分卫时至二弟子随行。
开运甲辰岁左街僧录
虽临僧务日课修持。
相国李公涛西枢密太傅王公朴翰林承旨陶公谷等无不倾心归重。
至汉乾祐中谢病乞西归。
未允之际。
属汉室凌夷。
兵火连作恣行剽掠。
于廊庑之下倚壁诵念二日纷拿一无见者。
京城见闻益加钦尚逃归洛邑
周太祖潜隐所重。
广顺元年敕召为左街僧录
不容陈让还赴东京居于僧任。
世宗尹釐府政。
嫌空门繁杂。
欲奏沙汰。
同议时问难交发喻其情。
且曰。
僧之清尚必不露于人前。
僧或凶顽而偏游于世上。
必恐正施藨𮐀草和兰茞而芟。
方事淘澄金逐沙泥而荡。
大王储明欲照蓄智当行。
为益皇帝邪。
为损君亲邪。
若益君乎不令一物失所。
若损亲也是坏六和福田。
况以天下初平疮痍未合。
乞待后时搜扬未晚。
故老子云
治大国如烹小鲜。
虑其动则麋烂矣。
世宗深然其言。
且从停寝。
世宗登极。
谓僧曰。
吾皇宿昔有志。
汝当相警护持。
坚乞解归洛阳
又立礼首楞严经。
二年果敕并毁僧寺并立僧帐。
盖限之也。
毁教不深。
之力也。
显德二年乙卯六月八日微疾。
十日令弟子早营粥食云。
有首楞严菩萨众多相迎。
令鸣椎俄然而化。
春秋六十七。
僧腊四十七。
缁素号哭诸寺具仪送葬于龙门广化寺之左立石塔焉。
未终之前寺钟无故嘶嗄。
表刹龙首忽焉陨坠。
僧澄清梦寺佛殿梁折。
极多异兆焉。
系曰。
周武灭佛法。
隋开皇辛亥岁太府丞赵文昌入冥见受对。
寄语文帝拔救。
周世宗澄汰毁私邑勒立僧帐。
故说大渐招其恶报。
或有入冥见之。
并赞成厥事者同居负处。
略同周武
未知是乎。
论曰。
九重所以成深严。
七礼其能捍忧患。
高墉峻垒加校尉而守之。
犀革兕皮介将军而战者。
君既所臣亦建功。
犹释门之外侮忽来得法将之中权斯敌。
使其大道丧而重复玄刚绝而又张。
我有仲由恶言不入。
外禦其侮不可暂亡也。
嗟乎真教东传累更年纪。
受其艰否屈指可寻。
法系有为四相以之迁贸。
明虽无损。
一轮以之蚀侵桓楚无端。
效奔得时而变法。
德舆伊始欺孤馀力而责僧。
远公之致书。
因朝达之抗疏。
只成暴政空鲠人情。
元魏怀邪周尚辩。
昙始乃呈其诡迹。
道安盛奋其辞锋。
是待秦坑能逃汉律。
二德疑其住寿应真。
出没其形扶危拯溺者矣。
秀也钟其厄运愤此反常。
上笺若攻垒之先登。
为法偶犯颜而不死。
复礼权文学难词蔚成解判。
惠立吕奉御图注免横窥𨵦。
两面俱通。
玄嶷造乎甄正。
一场贾勇。
法明定其化胡。
答孔老于李华
名儒慑伏。
挫是非于韦氏。
辩势酋强。
也掩徐独记于天台
俨也令李成书于复性。
其或角史华之术。
因蹑刀梯。
谏德宗之非。
乃停沙汰。
申答而惊李潡。
作谣而占衡山
破邪之论可宗。
鉴灯之颂归我。
以前诸德超世卓然。
式遏寇雠阋墙禦侮。
言其薄者则发愤忘食。
殊弗防其反汗。
其如皋原纵火。
兰艾之臭同焚。
树木摧风。
鸾鸱之巢共覆者。
其唯会昌灭虐我法之谓乎。
从汉至唐凡经数厄。
钟厄爰甚莫甚武宗焉。
初有道士赵归真者。
留年之术。
宠遇无比。
每一对扬。
排毁释氏。
宜尽除之。
盖以归真曾于敬宗朝出入宫掖势若探汤
及其祸缠暴弑自然事体如浆。
京邑诸僧竞生诮谤。
归真痛切心骨何日忘之。
还遇武皇因缘狎昵署为两街教授先生
谏官抗疏宰臣李德裕屡言。
归真惧其动摇。
奏迎罗浮邓元起南岳刘玄靖入。
谓神仙坐致由是共为椅角同毁释门。
意报僧讥诮之雠耳。
众轻覆车群噪惊蛰
须弥𦤞𭺠困其劫尽之风。
有顶低摧。
倚其宿舂之杵。
讵云终否。
当有复时。
大中行废教之诛。
会昌非后天之老。
吁咄哉。
归真奇秘之术今古所无。
何邪。
能寄喜怒于天子之心。
虽王晋安期俱弗如也。
尔时玄畅法宝大师也。
两街之请操一割之刀。
纂辑古今搜扬经史。
其别录上其表笺逆龙鳞之手已伸。
探虎穴之心且勇。
膏盲之疾。
圭刀之散何施。
混浊之河。
铢两之胶谩解。
如皆畏震所谓坐看。
畅公手拓不周山
不免共工之触折也。
凡今缁伍无纵毁讥。
毁讥小人也。
及罹祸毒君子受之。
亦犹城门火而池鱼死也。
傥云周武不落于阿鼻归真自登于仙籍。
宣宗诛之已塞责矣。
是故比丘但自观身行。
莫伺玄门。
非干己事。
又以空门染习如然无斗四支而伤具体。
各是圣人设教无相夺伦。
如此行时名真护法也。
老氏云。
六亲不和则有孝子。
如无孝子之名。
信六亲大和也。
已上诸公皆家中有竞号咷谏乎。
因得善父母之名欤。
今我传家止劝将来。
二教和同弗望后生。
学其讦直。
险在其中矣。
为君不取。
然则临机可用相事当行。
必任弛张勿为胶柱。
然后知时名为大法师也。
传又云乎。
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其斯之谓欤。
郑珙五代 ? — 9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1 【介绍】: 五代时青州人
少有异才。
刘崇太原尹时,辟为留守判官
后汉隐帝乾祐初枢密使郭威有大功,与刘崇有隙,因劝据有晋阳,以图发展。
从之。
后汉亡,北汉时,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寻为礼部侍郎奉使于辽,请行册礼。
在辽因饮酒过量卒。
李洪建五代 ? — 9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1 【介绍】: 五代时人
刘知远母弟。
初事知远为牙将。
知远后汉称帝,累迁马步军都虞候
隐帝乾祐三年密谋杀邺都留守郭威
率邺兵南下,洪建亲信王殷之族。
洪建不即行,遣人监守其家,仍令给馔,竟免屠戮。
兵入京城隐帝被乱兵所杀,洪建被执。
乞免其死,不从,杀之。
苏逢吉五代 ? — 9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0 【介绍】: 五代时京兆长安人
刘知远河东节度判官,甚得信任。
知远后汉,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为人贪诈无行,纳贿赂。
隐帝乾祐二年,加拜司空
郭威入汴,自杀。
王章五代 ? — 9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0 【介绍】: 五代时大名南乐人
为州孔目官
后汉高祖即位,拜三司使
隐帝时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郭威用兵西方,供馈军旅,未尝乏绝,然征利剥下,民甚苦之。
后为隐帝所杀。
刘言五代 ? — 95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3 【介绍】: 五代时吉州庐陵人
初事楚马希范辰州刺史
王进逵武陵留后马光惠,迎言为帅。
后言败南唐边镐军,奉表于后周
后周太祖以言为武平军节度使,因以武安进逵
进逵自以言为己所迎立,不为之下,遂举兵袭之。
兵败被杀。
庐陵人
楚文昭王马希范辰州刺史
恭孝王希𦹛立。
武平留后。
徐威之乱。
遂尽取湖南故地。
奉表于周。
武平节度使同平章事
后为静江指挥使王逵所杀。
王进五代 ? — 9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4 【介绍】: 五代时幽州良乡人
为人勇悍,少聚徒为盗,符彦超赂诱招置麾下。
后唐明宗长兴初,隶宁卫指挥
刘知远侍卫亲军,以之为军校
知远河东,每有急,遣京师,往返仅五六日。
累迁奉国军都指挥使
后从郭威后周时历汝、郑二州防御使彰德军节度使
王峻五代 ? — 95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3 【介绍】: 五代时相州安阳人字秀峰
幼慧黠善歌,事后节度使张筠
后汉高祖时累迁宣徽北院使
郭威起兵,绸缪帷幄,居首功。
后周太祖,以枢密使宰相
自谓有佐命功,奏对不逊。
商州司马,卒。
王殷五代 ? — 9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4 【介绍】: 五代时大名人
少为军卒,历仕后唐、后晋为州刺史
后汉高祖时杜重威力战,矢中其脑,镞自口出而不死,擢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后周太祖郭威起兵,拜天雄军节度使,领亲兵。
王峻得罪被贬,不自安,太祖疑其有异志,杀之。
张彦成五代 894 — 95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4—953 【介绍】: 五代时潞州潞城人
本名彦威,避后周太祖郭威讳而改
初为并门牙将,后唐明宗天成中,自秦州盐铁务官郓州押牙
刘承祐(后汉隐帝)娶其女,即位后加同平章事
后周太祖广顺初,加兼侍中,移镇南阳,终授右金吾卫上将军
刘旻北汉 895 — 954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旻 世祖 神武皇帝 951年—954年
乾祐 951年—954年十月 用后汉高祖刘知远年号(四年—七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5—954 【介绍】: 五代时北汉创建者。
沙陀部人
初名崇
后汉高祖刘知远弟。
知远即位,以太原尹。
郭威不协。
郭威后周称帝于太原,史称北汉
联合契丹伐周,大败于高平,忧愤卒。
在位四年。
庙号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