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拾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太宗贞观时人。
天台山国清寺丰干禅师松径,见一十余岁儿童,遂引至寺,付库院。
经三纪,令知食堂。
寒山友,状类颠狂。
闾丘胤出守台州,入寺见寒山拾得二人,拜之,二人连臂走出,沈迹无所。
胤复往寒岩谒问,便缩入岩穴中入灭。
寻其遗物,唯于林间并村墅屋壁诗三百余篇。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诗僧
字里不详。
丰干寒山同时,约于玄宗代宗间在世。
旧说为太宗贞观间人,实误。
据云数岁时被遗弃赤城道旁,为台州(今浙江临海)国清寺僧丰干拾归,就养于寺中,遂以拾得为名。
后为国清寺苦行僧。
寒山友善,二人交谈,听者多不能解。
或传其为菩萨应身,时人尊为贤士。
宋高僧传》卷一九、《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
喜作诗,多宣扬佛教义理,以劝谕世人,亦有吟咏林风景及隐逸情趣之作。
诗风浅显通俗,与寒山诗风相似。
其诗由僧道翘编次为1卷,共50余首,附收于《寒山子诗集》之末。
今人钱学烈有《寒山拾得诗校评》。
全唐诗》存诗1卷。
宗镜录》中另存其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拾得,生卒年不详,本为赤城(在今浙江天台境)孤儿,天台国清寺僧丰干漫步赤城道上,拾而养之,故名拾得,旧传贞观时人,据近人考证,约玄宗时在世。
寒山为友,亦能诗。
后人辑寒山集,附其诗于集中。
全唐诗》编诗一卷。
拾得者。
封干禅师先是偶山行至赤城道侧。
仍闻儿啼遂寻之见一子可数岁已来。
初谓牧牛之竖。
委问端倪云。
无舍孤弃于此。
封干携至国清寺付与典座僧。
或人来认必可还之。
沙门灵熠摄受之令知食堂香灯。
忽于一日见其登座与像对槃而餐。
复呼憍陈如曰小果声闻。
傍若无人执箸大笑。
僧乃驱之。
灵熠咨尊宿等罢其堂任。
且令厨内涤器。
洗濯才毕澄滤食滓。
以筒盛之。
寒山来必负而去。
又护伽蓝神庙每日僧厨下食。
为乌鸟所取狼藉。
拾得以杖扑土偶三二下骂曰。
汝食不能护。
安护伽蓝乎。
是夕神附梦与阖寺僧曰。
拾得打我。
明日诸僧说梦符同。
一寺纷然始知非常人也。
时牒申州县。
郡符下云。
贤士隐遁菩萨应身。
宜用旌之。
号拾得为贤士
又于寺牛。
歌咏呼天。
当其寺僧布萨时。
拾得驱牛至僧集堂前倚门抚掌。
大笑曰。
悠悠者聚头。
时持律首座咄曰。
风人何以喧碍说戒。
拾得曰。
我不放牛也。
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
拾得各呼亡僧法号。
牛各应声而过。
举众错愕。
咸思改往修来感菩萨垂迹度脱。
时道翘纂录寒山文句。
于寺土地神庙壁。
拾得偈词。
寒山集中。
拾得者。
丰干禅师偶山行至赤城道侧。
闻儿啼。
遂寻之见一子可数岁。
初谓牧牛之竖。
委问端倪云。
无舍孤弃于此。
丰干携至国清寺
付与典座僧曰。
或人来认可还之。
沙门灵熠摄受之令知食堂香灯。
忽于一日见其登座与像对盘而餐。
复呼憍陈如曰。
小果声闻。
傍若无人执箸大笑。
僧乃驱之。
灵熠咨尊宿等罢其堂任。
且令厨内涤器。
洗濯才毕澄滤食滓。
以筒盛之。
寒山来必负而去。
又护伽蓝神庙每日僧厨下食。
为乌鸟所取狼藉。
拾得以杖扑土偶三二下骂曰。
汝食不能护。
安护伽蓝乎。
是夕神附梦与阖寺僧曰。
拾得打我。
明日诸僧说梦符同。
一寺纷然始知非常人也。
时牒申州县。
郡符下云。
贤士隐道菩萨应身。
宜用旌之。
号拾得为贤士
又于寺牛。
歌咏呼天。
当其寺僧布萨时。
拾驱牛至僧集堂前。
倚门抚掌大笑曰。
悠悠者聚头。
时持律首座咄曰。
风人何以喧碍说戒。
拾得曰。
我不放牛也。
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
拾得各呼亡僧法号。
牛各应声而过。
举众错愕。
咸思改往修来。
感菩萨垂迹度脱。
时道翘纂录寒山文句。
于寺土地神庙壁。
拾得偈词。
寒山集中。
丰干禅师
先是偶山行。
赤城道侧。
闻儿啼。
遂寻之。
见一子可数岁已来。
初谓牧牛之竖。
委问端倪。
云无舍孤弃。
丰干携至国清寺
付与典座僧。
或人来认。
必可还之。
沙门灵熠摄受之。
令知食堂香灯。
忽于一旦。
见其登座与像对槃而餐。
复呼憍陈如曰。
小果声闻。
傍若无人。
执箸大笑。
僧乃驱之。
灵熠咨尊宿等。
罢其堂任。
且令厨内涤器。
洗濯才毕。
澄滤食滓。
以筒盛滓。
寒山来负去。
又护伽蓝神庙。
每日僧厨下食。
为乌鸟所取。
狼藉拾得以杖朴土偶。
三二下。
骂曰。
汝食不能护。
安护伽蓝乎。
是夕神附梦与阖寺僧曰。
拾得打我。
明日诸僧说梦符同。
一寺纷然。
始知非常人也。
时牒中州县郡。
符下云。
贤士隐遁。
菩萨应身。
宜用旌之。
号拾得为贤士
又于寺牛。
歌咏呼天。
当其寺僧布萨时。
拾得驱牛。
至僧集堂前。
倚门抚掌大笑曰。
悠悠者聚头。
时持律首座咄曰。
风人何以喧碍说戒。
拾得曰。
我不放牛也。
此群牛者。
多是此寺。
知僧事人也。
拾得各。
呼亡僧法号。
牛各应声而过。
举众错愕。
咸思改往修来。
感菩萨垂迹度脱。
时道翘纂录寒山文句。
于寺土地神庙壁。
拾得偈词。
寒山集中。
作品评论
王舟瑶《跋寒山子诗集》
寒山诗)云:“一为书剑客,三遇圣明君。
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
学文兼学武,学武兼学文。
今日既老矣,馀生不足云。
拾得诗云:“少年学书剑,叱驭到京州
闻伐匈奴尽,娑婆无处游。
归来翠岩下,席草枕清流。
”则二人固挟文武材,有意世用,不得志而逃于禅也。
其诗近偈语为多。
王梵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
桂苑丛谈》谓其生于隋时,为黎阳人王德祖收养;《云溪友议》卷下则谓其“生于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为名”。
二书记载皆涉神异,不尽可信。
敦煌写卷王道《祭杨筠文》称其为“通玄学士”。
生活时代大致在唐初数十年间。
据诗中自述可知,其家境初时颇殷富,幼时多读诗书,成年后家业败落,晚况颇萧条。
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皈信佛教。
享年可能达七、八十岁。
王梵志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以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颇多讽刺与揶揄,对社会问题间亦有所涉及。
诗风平易浅显,多用村言俚语,时带诙谐幽默之趣,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寄嘻笑怒骂于琐事常谈之中。
其诗在民间流传广泛,在诗坛上曾产生不小影响。
寒山拾得庞蕴等人所作诗偈,皆承其绪余而有所发展。
王维皎然白居易等诗人亦曾受其影响。
其诗在两《唐书》中未曾著录。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成书之时相当于唐末,已载有《王梵志诗》2卷,知唐时已传至日本
宋史·艺文志七》曾著录《王梵志诗集》1卷,今不存。
唐宋人所著《诗式》、《历代法宝记》、《云溪友议》、《鉴诫录》、《林间录》、《冷斋夜话》、《梁溪漫志》等书中收录其诗20多首。
全唐诗》未收其诗。
敦煌遗书中唐五代写本有王梵志诗歌抄本约30种。
1925年刘复校理巴黎所藏两种抄本,收入《敦煌掇琐》。
1935年,郑振铎校录1卷,收入《世界文库》。
此前,日本所编《大正藏》中,亦收有其诗1卷。
王梵志诗始为世人注意。
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今人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据28种写本录王诗336首,并予校订注释,一时颇称完备。
此书出版后,俄罗斯所藏列一四五六卷王梵志诗始公布于世。
张锡厚将此卷与另一写本拼合,另得诗60余首,刊于《文学遗产》1988年第六期。
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项楚《王梵志诗校注》,收诗390首,最为完备。
僧丰干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天台山国清寺
身长七尺馀。
剪发齐眉。
拥布裘。
寒暑不易。
日事舂给众。
或咨其佛法。
则以随时二字对之。
间骑一虎往来松径间
夜每唱歌其院达旦。
僧俗知敬。
久之。
示灭于寺。
先天中
京兆闾立胤。
将之官天台
忽患头疾。
庸医莫能效。
无何而封干称自天台来谒。
且求治其疾。
即汲水盈净器噀之。
疾良已。
胤大喜。
因引与坐深语。
遍访天台人物之可见者。
曰。
使君他日。
当无忘文殊普贤也。
胤诘其为谁。
则曰寒山拾得耳。
夫二人。
素隶国清寺
至则但于国清求之而已。
然尤不可以貌也。
胤既视事。
因造寺如所约。
时寺僧道翘。
知事接待。
胤先从问封干师所在处。
而虎迹满藏后旧院。
见寒拾方共执爨。
灶下相顾大噱。
胤亟拜之。
则咄曰。
弥陀不识。
礼我何为。
又曰。
封干饶舌封干饶舌。
遂𢹂手竟趋出 寒山子
始不知其何来。
貌癯瘁。
桦冠木屐。
疏布襦裤。
隐迹始丰县寒岩
世因以寒山名之。
发言有理趣。
辞句俊伟。
非学者所企及。
闾丘尝躬以汤药衣服遗之。
寒山遽喝岩石使裂。
入其中。
且入连咄曰。
贼贼。
又曰。
报汝诸人。
各自努力。
既入而石合无痕罅。
闾丘命道翘录其诗。
树叶崖石屋壁上
凡三百馀首。
集之以传至今云 拾得者。
拾得而名也。
封干师赤城
闻儿啼道旁。
而抱以归。
委灵熠视养焉。
稍长。
职上堂中圣僧供。
顾日坐案上啖其供。
复谇骂圣僧小果。
或以告灵熠。
熠遣上供伽蓝神祠。
以屈辱之。
而乌鸢啄神祠供。
拾得则杖其神曰。
汝力不能护所食。
而能护伽蓝乎。
是夕神见梦于寺僧曰。
拾得打我奈何。
明日众僧语所梦。
人人同。
莫不叹异。
于是诣县廷投牒言状。
申州
州符寺。
宜称贤士。
拾得贤士。
由是闻天下。
然身未尝去国清。
尤友善寒山子
每斋馀涤器。
则漉蔬滓纳筒中。
以俟寒山之至。
而负以去。
或混樵牧放旷自乐。
一日僧布萨。
忽骑牛闯门入。
首座诃之。
遂对群牛立阶下。
次第以名呼寺僧之已亡者。
苟呼一名。
则一牛辄应声。
过立其侧。
尽过其牛乃已。
众惭惧。
后以闾丘故走避。
终不知其所在焉。
释封干师者。
本居天台山国清寺也。
剪发齐眉布裘拥质。
身量可七尺馀。
人或借问。
止对曰随时二字而已更无他语。
乐独舂谷。
役同城旦。
应副斋炊。
尝乘虎直入松门。
众僧惊惧。
口唱唱道歌。
时众方皆崇重。
及终后于先天年中在京兆行化。
非恒人之常调。
士庶见之无不倾礼。
以其蹑万回师之后。
微亦相类。
风狂之相过之。
言则多中。
先是国清寺僧厨中有二苦行。
寒山子
拾得
多于僧厨执爨。
爨讫二人晤语。
潜听者多不体解。
亦甚颠狂糺合相亲。
盖同类相求耳。
闾丘胤出牧丹丘
将议巾车
苦头疼羌甚。
医工寡效。
邂逅造云。
某自天台来谒使君
且告之患。
曰。
君何虑乎。
便索净器吮水喷之。
斯须觉体中颇佳。
闾丘异之。
乃请一言定此行之吉凶。
曰到任记谒文殊。
闾丘曰。
此菩萨何在。
国清寺厨执爨洗器者是。
及入山寺。
问曰。
此寺曾有封干禅师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复是何人。
时僧道翘对曰。
封干旧院即经藏后。
今阒无人。
止有虎豹。
时来此哮吼耳。
寒拾二人见在僧厨执役。
闾丘房。
唯见虎迹纵横。
又问在此有何行业。
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
夜则唱歌讽诵不辍。
如是再三叹嗟。
乃入厨见二人烧柴木有围炉之状。
闾丘拜之。
二人连声咄吒。
后执闾丘手亵之若婴孺呵呵不已。
行曰封干饶舌。
自此二人相携手出松门。
更不复入寺焉。
又尝入五台巡礼。
逢一老翁。
问曰。
莫是文殊否。
翁曰。
岂可有二文殊。
礼之未起。
恍然失之。
次有木𣹟师者。
多游京邑市廛间。
亦类封干
人莫轻测。
封丰二字出没不同。
韦述吏官作封疆之封。
闾丘序三贤作丰稔之丰。
未知孰是。
系曰。
封干先天中游遨京室。
闾丘寒山拾得睿宗朝人也。
奈何宣师高僧传中闾丘武臣也。
唐初人
闾丘序记三人不言年代使人闷焉。
赐绯乃文资也。
夫如是乃有二同姓名闾丘也。
大沩祐公于宪宗朝遇寒山子指其泐潭。
仍逢拾得于国清。
知三人是唐季叶时犹存。
封干天台没而京兆出。
寒拾也先天在而元和逢。
为年寿弥长耶。
为隐显不恒耶。
易象有之。
小狐汔济。
其此之谓乎。
释丰干师者。
本居天台国清寺
剪发齐眉布裘拥质。
身量可七尺馀。
人或借问。
止对曰。
随时二字而已。
更无他语。
乐独舂谷。
役同城旦。
应副斋炊。
尝乘虎直入松门。
众僧惊惧口唱唱道歌。
拾得寒山子二人相得欢甚。
丰干出云游。
闾丘胤出守台州欲之官。
俄病头风召名医莫差。
丰干偶至其家。
自谓善疗此疾。
闾丘闻而见之。
师持净水噀之须臾祛殄。
因是大加敬焉。
问所从来。
天台国清。
曰彼有贤达否。
寒山文殊拾得普贤。
当就见之。
闾丘至任。
三日后即到寺。
问曰。
此寺曾有丰干禅师否。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复是何人。
时僧道翘对曰。
丰干旧院即经藏后。
今阒无人止有虎豹。
时来此哮吼耳。
寒山拾得二人见在僧厨执役。
闾丘房唯见虎迹纵横。
又问在此有何行业。
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
夜则唱歌讽诵不辍。
如是再三嗟叹。
乃入厨见二人拜之。
二人起走曰。
丰干饶舌弥陀不识。
礼我何为。
遂携手出松门。
更不复入寺焉。
丰干后不知所终。
剪发齐眉。
布裘拥质。
人或问止。
对曰。
随时二字而已。
更无他语。
尝乘虎直入松门。
众僧惊惧。
口唱道歌。
众皆宗重。
后于先天年中。
京兆行化。
相类风狂。
言则多中。
先是国清寺僧厨中。
有二苦行。
寒山子
拾得
多于僧厨执爨。
爨讫。
二人晤语。
潜听者多不体解。
闾丘胤。
出牧丹丘
将议巾车
苦头疼。
医工寡效。
造云。
某自天台来。
使君
丘告之患。
曰。
君何虑乎。
便索净器。
咒水喷之。
斯须觉体中颇佳。
闾丘异之。
乃请一言。
定此行吉凶曰。
到任记谒文殊。
闾丘曰。
此菩萨何在。
国清寺厨。
执㸑洗器者是。
及入山寺。
问曰。
此寺曾有丰干禅师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复是何人。
时僧道翘对曰。
丰干旧院。
即经藏后。
今阒无人。
止有虎豹时来此哮吼耳。
寒拾二人。
见在僧厨执役。
闾丘房。
唯见虎迹纵横。
又问。
在此有何行业。
曰唯事舂谷。
供僧粥食。
夜则唱歌讽诵不辍。
如是再三叹嗟。
乃入厨。
见二人烧柴木。
有围炉之状。
闾丘拜之。
二人连声咄吒。
后执闾丘手亵之。
若嘤孺呵呵不已。
行曰。
丰干饶舌。
自此二人相携手出松门。
更不复入寺焉。
僧甄公中唐 740 — 829
释甄公
姓鲁氏
江陵人也。
少而警慧。
七岁诵通诗雅。
应州举。
三上中第未释褐。
沙门议论玄理。
乃愿披缁。
福寿寺初法师以为模范。
后于洛京昭成寺讲法数座。
因礼嵩山禅师通畅心决。
方至丹阳茅山
寻挂锡于苏州楞伽四远参玄者胼肩叠足矣。
白乐天牧是郡。
接其谈道不觉披襟解带。
心游无物之场得甄之阃阈矣遂坚请出水流寺。
不乐安止。
水为娱情之趣耳。
太和三年示疾云终九十岁。
其年四月十七日入塔焉。
僧灵祐唐 771 — 853
灵祐俗姓赵氏
福州长溪人
从本郡法恒禅师出家。
天台寒山子
国清寺拾得
元和末长沙
大沩山同庆寺
大中七年卒。
年八十三。
谥大圆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赵
福州长溪人
童稚时嬉戏庭中。
俄有云气盘礴。
天乐清亮。
神圣仙真之状。
出没空际。
顷焉一叟貌类罽宾
挹其父而谓曰。
汝子来处高胜。
必当重光佛运。
此群灵所以标异也。
且弹指作声数四而去。
执役于法恒律师
弱冠薙落。
越三年具戒。
学毗尼于钱唐沙门义宾
天台国清寺
寒山拾得
为说偈曰。
千山万水。
遇潭即止。
获无价宝。
赈恤穷子。
遂谒江西百丈大智禅师
一日侍立次。
百丈云。
汝拨炉中。
有火否。
拨云无。
丈躬起深拨小火。
举以示之云。
者个聻。
有省。
礼谢呈所解。
丈云此是暂时岐路耳。
经云欲见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时节既至。
方知己物不从他
故祖师云。
悟了同未悟。
无心无法。
但除虚妄凡圣等心而已。
若是心法。
元自备是。
汝今既尔。
善自护持。
司马头陀
湖南来。
百丈谓之曰。
老僧可沩山否。
答云沩山奇绝。
聚千五百众。
和尚是骨人。
彼是肉山。
然非和尚住也。
丈云吾众中。
莫有人住否。
答云待历观之。
丈乃令侍者首座
典座来。
头陀首座不许。
典座云。
此正是沩山主也。
首座有愠色。
丈即指净瓶。
问云。
不得唤作净瓶。
你二人唤作什么。
首座云。
不得唤作木𣔻。
典座踢倒净瓶。
丈笑曰。
首座输却山子也。
首座即华林。
典座也。
丈遂遣沩山
既营梵宇。
连帅李景让
奏寺额号同庆
相国裴公休
亦尝咨询玄奥。
由是天下学者辐辏焉。
示众云。
夫道人之心。
质直无伪。
无背无面。
无诈妄心行。
一切时中。
视听寻常。
更无委曲。
但情不附物即
从上诸圣。
只是说浊边过患。
若无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
便唤作无事道人
有何不可。
时有僧问。
顿悟之人更有脩否。
答云。
若真悟本。
脩与不脩。
是两头语。
如今初心虽从缘个入处。
犹有无始以来习气。
未能顿净。
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
即是脩也。
不道别有法。
教渠脩行。
从闻入理。
闻理深妙。
心自圆明。
不居惑地。
纵有百千妙义。
抑扬皆当。
此乃座披衣。
自作活计时也。
以要言之。
则实际理地。
不受一尘。
万行门中。
不舍一法。
若也单刀趣入。
凡圣情尽。
体露真常。
事理不二。
即如如佛。
仰山
从何处归。
仰云田中。
云。
禾好刈也未。
仰云。
好刈也。
云。
作青见。
作黄见。
作不青不黄见。
仰云。
和尚背后是什么。
云子还见么。
仰拈起一穗禾云。
和尚何曾问著者个。
云此是鹅王择乳。
睡次。
仰山问讯。
面向壁。
仰云。
和尚何得如此。
转身云。
我适来一梦。
试与我原看。
仰山取一盆水。
洗面。
少顷香严来问讯。
云。
我适来一梦。
寂子原了。
汝更原看。
香严点一碗来。
云。
二子见解。
过于鹙子。
大中癸酉正月九日
盥漱毕。
趺坐而灭。
寿八十三。
腊五十九。
葬于栀子园。
四镇比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右散骑常侍卢简求撰碑。
进士李商隐题额。
释灵祐
俗姓赵
祖父俱福州长溪人也。
丱年戏于前庭。
仰见瑞气祥云徘徊盘郁。
又如天乐清奏真身降灵。
衢巷谛观耆艾莫测。
俄有华巅之叟。
状类罽宾之人。
谓家老曰。
此群灵众圣标异此童佛之真子也。
必当重光佛法。
久之弹指数四而去。
以椎髻短褐依本郡法恒律师
执劳每倍于役。
冠年剃发三年具戒。
时有钱塘上士义宾
授其律科。
及入天台寒山子于途中。
乃谓曰。
千山万水遇潭即止。
获无价宝赈恤诸子顺途而念。
危坐以思。
旋造国清寺遇异人拾得
申系前意信若合符。
遂诣泐潭谒大智师
顿了祖意。
元和末随缘长沙
因过大沩山遂欲栖止。
与郡郭十舍而遥。
夐无人烟比为兽窟。
乃杂猿猱之间。
橡栗充食。
浃旬有山民见之群信共营梵宇。
襄阳连率李景让统摄湘潭
愿预良缘乃奏请门号同庆寺
相国裴公相亲道合。
为遭会昌之澄汰。
又遇相国崔公慎由
崇重加礼。
大中癸酉岁正月九日盥漱毕。
敷座瞑目而归灭焉。
享年八十三。
僧腊五十九。
迁葬于之右栀子园也。
四镇北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右散骑常侍卢简。
求为碑。
李商隐题额焉。
僧本寂唐 840 — 9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0—901 【介绍】: 唐僧。
泉州莆田人
俗姓黄
少习儒,性乐释典,十九岁出家福州云名山。
后居临川曹山,前来参问者常满堂。
有《注对寒山子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0—901 又名耽章
俗姓黄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19岁出家,入福州云名山。
懿宗咸通初,从洞山良价学禅,得其印可。
后住临川曹山,大振洞山雄风,开曹洞一宗,世称曹山本寂
昭宗光化四年(901)卒。
敕谥元證大师
祖堂集》卷八、《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七均有传。
后人辑有《抚州曹山元證禅师语录》,收入《大正藏》。
本寂兼善诗,著有《对寒山子诗》7卷,已佚。
其语录及《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等书中录存本寂诗偈1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收录其诗1首,题名耽章,实为大梅法常作。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黄氏
泉之蒲田人。
年十九。
即出家于福州之云名山。
年二十二。
而受具。
举措老成。
识者知其为法器。
成通初。
禅学方盛。
悟本价禅师
洞山
往来请益。
洞山问云。
阇梨名什么
本寂
洞云向上更道。
云不道。
洞云为什么不道。
云向上不名本寂
洞深器之。
洞山
山问云什么处去。
云不变异处去。
洞云不变异岂有去耶。
云去亦不变异。
后受请。
出世抚之曹山。
玉山
二处法席俱盛。
僧问眉与目还相识也无。
云不相识。
僧云为什么不相识。
只为同在一处。
僧云恁么即不分也。
云眉且不是目。
僧云如何是目。
端的。
僧云如何是眉。
曹山却疑。
僧云和尚为什么却疑。
若不疑即端的去也。
问承教有言。
大海不宿死尸。
如何是海。
包含万有。
曰为什么不宿死尸。
绝气者不著。
曰既是包含万有。
为什么绝气者不著。
万有非其功。
绝气有其德。
曰向上还有事也无。
道有道无即得。
龙王按剑何。
训应之暇。
又出君臣五位之说。
以诠其妙。
复著对寒山子诗。
行世。
文辞雅丽可观。
寻示疾终。
寿六十二。
腊三十七。
弟子树塔以窆。
南岳玄泰追撰塔铭。
释本寂
姓黄氏
泉州蒲田人也。
其邑唐季多衣冠。
士子侨寓儒风振起。
号小稷下焉
少染鲁风率多强学。
自尔淳粹独凝道性天发。
年惟十九二亲始听出家。
福州云名山。
年二十五登于戒足。
凡诸举措若老苾刍
咸通之初禅宗兴盛。
风起于大沩也。
至如石头药山其名寝顿。
洞山悯物高其石头。
往来请益学同洙泗。
处众如愚发言若讷
后被请住临川曹山。
参问之者堂盈室满其所詶对邀射匪停。
特为毳客标准。
故排五位以铨量区域。
无不尽其分齐也。
复注对寒山子诗流行寓内。
盖以素修举业之优也文辞遒丽号富有法才焉。
寻示疾终于
春秋六十二僧腊三十七。
弟子奉龛窆而树塔。
南岳玄泰著塔铭云。
释全宰后唐 ? — 930
释全宰
姓沈氏
钱塘人也。
孩抱之间不喜荤血。
其母累睹善徵。
劝投径山法济大师削染。
及修禅观亭亭高竦不杂风尘。
慕十二头陀以饰其行。
谚曰宰道者焉。
迨乎诸方参请。
石霜禅师印證密加保任。
天台山闇岩。
以永其志也。
伊岩与寒山子所隐对峙。
皆魑魅木怪所丛萃其间。
之居也二十馀年。
恶鸟革音精让窟。
其出入经行鬼神执役。
或扫其路或侍其旁。
或代汲泉或供采果。
时时人见未尝言。
天成五年径山禅侣往迎归镇国院居。
终于出家本院焉。
释全宰
俗姓沈氏
钱唐人也。
孩抱之间不喜荤血。
其母累睹善徵。
劝投径山法济大师削染。
及修禅观亭亭高竦不杂风尘。
慕十二头陀以饰其行。
谚曰。
宰道者焉。
迨乎诸方参请。
石霜禅师印證密加保任。
天台山闇岩。
以永其志也。
伊岩与寒山子所隐对峙。
皆魑魅木怪所丛萃其间。
之居也。
二十馀年。
恶鸟革音精让窟。
出入经行鬼神执役。
或扫其路。
或侍其傍。
或代汲泉。
或供菜果。
时时人见未尝言后终于镇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