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王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排行九号白云先生别号巢君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隐于鹿门山,与孟浩然往还甚密,浩然有9首诗记及王迥
曾游江南浩然作《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送之。
事迹散见孟浩然诸诗。
全唐诗》存诗1首。
张野人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平不详。
曾寓居洛阳
孟浩然有《题张野人园庐》诗,是否一人,殊难决断。
日本国见在书目》著录其集10卷,已佚。
《全唐诗逸》收诗2句,录自日本大江维时编《千载佳句》卷上。
孟贯五代至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建安人
初客江南
后周世宗显德中,帝征淮安以所撰诗献之,遂释褐授官。
好学,喜游历,礼义文章为时所称。
全宋诗
孟贯字一之建阳(今属福建)人,一说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万姓统谱》卷一○八)。
后周显德中,释褐授官(《江南野史》卷八),为性疏野,不以名宦为意,喜篇章,谏议大夫杨徽之称之(《诗话总龟》前集卷一三引《诗史》)。
今录诗三十一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一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少好学,喜篇章。
性疏野,不以荣宦为意。
曾入庐山,客游江南
后周显德时周世宗淮南广陵渡江献所作诗集。
内有“不伐有巢树,多移无主花”之句,世宗阅之不悦,然亦赐其释褐授官。
后不知所终。
事迹见《钓矶立谈》、《江南野史》卷八、《唐才子传》卷一〇。
善诗,工五律,颇有诗名。
全唐诗》存诗1首。
唐诗汇评
孟贯,生卒年不详,字一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初客南唐,与伍乔、江为为诗友。
周世宗南征,至广陵献诗一卷,首篇有“不伐有巢树,多移无主花”之句。
世宗不悦,不复终卷,赐释褐进士而已。
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周世宗伐淮之岁,建阳孟贯于驾前献所业,其首篇《贻栖隐洞章先生》,有“不伐有巢树,多移无主花”之句。
世宗宣见,问已:“朕伐罪吊民,何‘有巢’、‘无主’之有?
然献联则可,他人应不汝容矣。
’”
孟子“子之不遇鲁候,天也。
至唐开元孟浩然流落帝心,和璧堕地。
孟郊之出处梗概苦艰,生平薄宦而死。
孟贯坐此诗穷,转喉触讳,非意相干,竞尔埋没,与前贤俱亦相似,命也。
孟氏之不遇,一何多耶!
陈子昂唐初 659 — 7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59—700,一作661—702 【介绍】: 梓州射洪人字伯玉
陈元敬子。
少任侠,后苦节读书。
举光宅进士
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
随武攸宜击契丹,表掌书记,军中文翰皆委之。
圣历元年以父老解职归乡,旋居父丧。
武三思指使射洪县段简罗织罪名,将其下狱,冤死狱中。
论诗标举“风骨”、“兴寄”,反对柔靡之风,为唐诗革新先驱。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9—700,一说661—702 字伯玉排行大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
曾任右拾遗,后人因称“陈拾遗”。
陈子昂出身豪族,少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
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第(此据赵儋《故右拾遗陈公旌德碑》。
按《唐才子传》云子昂登第在高宗开耀二年,误),任麟台正字
武周代唐,陈子昂上表称颂,后升任右拾遗
曾两度从军至北方边塞。
武后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
后为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
沈亚之以为段简乃受武三思指使(见《上九江郑使君书》)。
生平见卢藏用《陈氏别传》,新、旧《唐书》本传。
陈子昂于沿袭六朝余波之初唐诗坛深表不满,慨叹“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故欲革除“采丽竞繁”之齐梁诗风,以继承建安正始之诗重比兴寄托之传统(见《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陈子昂之诗与其诗论相合,代表作为《感遇》38首,反映武周时代之社会现实甚为广泛,抨击时弊亦较深刻,抒写胸臆之作则慷慨深沉,风格近于阮籍《咏怀》。
另有《登幽州台歌》虽仅4句,然为历来传诵之名篇。
陈子昂于唐诗有开启之功,甚得李、杜等人之推崇,韩愈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荐士》)金元好问云:“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论诗绝句》)其诗文集以四部丛刊本《陈伯玉文集》为通行,今人徐鹏校点之《陈子昂集》最完备。
诗注本有彭庆生《陈子昂诗注》。
全唐诗》存诗2卷。
《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第,诣阙上书,拜麟台正字
武后垂拱二年从军北征,归朝,补右卫胄曹参军,迁右拾遗
万岁通天元年,以参谋从武攸宜北讨契丹,立志许国,然不为所用,眨暑军曹,军,辞官还乡。
县令段简构陷系狱,忧愤而卒。
子昂为诗提倡“汉魏风骨”,所为书疏,亦全用散体,为唐代文学风气转变之先驱。
有《陈伯玉文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二卷。
今人彭庆生有《陈子昂诗注》。
子昂字伯玉
梓州射洪人
文明初进士
诣阙上书。
武后奇其才。
麟台正字
再转右拾遗
圣历初
以父老解官归侍。
县令段简觊其富。
因事系狱。
忧愤卒。
年四十三。
作品评论
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
陈拾遗首唱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
太白、韦、继出,皆自子昂发之。
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
不但《感遇诗》三十八首为古体之祖,其律诗亦近体之祖也。
周履靖《骚坛秘语》
陈子昂初变齐梁之弊,以理胜情,以气胜辞。
祖《十九首》、郭景纯陶渊明,故立意玄远而造语精圆。
《唐诗品》
唐初律体声华并隆,音节兼美,属梁、陈之艳藻,铲末路之靡薄,可谓盛矣,而古诗之流,尚阻蹊径。
拾遗洗濯浮华,斫新雕朴,《感遇》诸作,挺然自树,虽颇峭径,而兴寄远矣。
自馀七言诸体乃非所长,《春台》之作纯有楚声,此意寥寥,几乎尺有所短,竟使沈、宋扬波,宗称百代,慷慨瑰奇之气,尚诡于风人之度耶?
李攀龙《唐诗选序》
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
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
《艺苑卮言》
陈正字陶洗六朝铅华都尽,托寄大阮,微加断裁,而天韵不及;律体时时入古,亦是矫枉之过。
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
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
五言律体,极盛于唐,要其大端,亦有二格:、杜、沈、,典丽精工;王、孟、储、韦,清空闲远,此其概也。
唐至陈子昂,治觉诗中有一世界。
无论一洗偏安之陋,并开创草昧之意亦无之矣。
以至沈、、燕公、曲江诸家,所至不同,皆有一片广大清明气象,真正风雅。
唐人推重子昂,自卢黄门后,不一而足。
杜子美则云:“有才继骚雅”、“名与日月悬,韩退之则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独颜真卿有异论,僧皎然采而著之《诗式》。
近代李于麟,加贬尤剧,余谓诸贤轩轾,各有深意,子昂自以复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
正如夥涉为王,殿屋非必沉沉,但大泽一呼,为群雄驱先,自不得不取冠汉史,王弇州云:“陈正字淘洗六朝铅华都尽,托寄大阮,微加断裁,第天韵不及。
胡元瑞云:“子昂削浮靡而振古雅,虽不能远追魏晋唐初,自是杰出。
”斯两言良为折衷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杜诗体浑大,非若中晚下细小工夫,作小结果。
《诗源辨体》
子昂五言近体,律虽未成,而语甚雄伟,武德以还,绮靡之习,一洗顿尽。
《诗辩坻》
陈伯玉律诗,清雄为骨,绵秀为姿,设色妍丽,寓意苍远。
由初入盛,此公变之。
沈、宋堂皇,悉皆祖构于此。
盛唐诸诗人,惟能不为建安之古诗,吾乃谓唐有古诗。
若必慕汉魏之声调字句,此汉魏有诗而唐无古诗矣。
旦彼所谓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正惟子昂能自为古诗,所以为子昂之诗耳。
《唐诗别裁》
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
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
子昂胸中被古诗膏液熏蒸十分透彻,才下笔时,便有一段元气,浑颢驱遣,奔赴而来。
其转换吞吐,有掩映无尽之致,使人寻味不置,愈入愈深,非上口便晓者比。
但是他见得理浅,到感慨极深处,不过逃世远去,学佛学仙耳,此便是没奈何计较。
子昂、太白皆疾梁、陈之艳薄,而思复古道者
子昂以精深复古,太白以豪放复古,必如此乃能复古耳。
若其揣摩于形迹以求合,奚足言复古乎?
射洪风骨矫拔,而才韵犹有未充,讽诵之次,风调似未极跌荡洋溢之致。
骨格清凝,苍苍入汉,源于《小雅》,故有怨诽之音。
《感遇》诸篇,璆然冠代,称物既芳,寄托遥远,固当仰驾阮公,俯陵左相
幽州》豪唱,述为名言,如《河梁赠答》,语似常谈,而脱口天成,适如人意。
海内文宗,非虚誉也。
主要活动
  • 684年,进士
  • 684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将仕郎,在洛阳,举进士对策高第,为将仕郎
  • 684年-689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麟台正字,在洛阳,子昂上《谏灵驾入京书》,武后奇其才,召见金华殿,擢麟台正字。子昂释褐
  • 689年-693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右卫胄曹参军,居东都,守麟台正字。秩满,随常牒补右卫胄曹参军
  • 694年-700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右拾遗,服阕返都,擢右拾遗
张若虚唐 660 — 7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60—约720 【介绍】: 扬州人
曾官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中,以文词俊秀驰名京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杰”。
存诗仅二首,以《春江花月夜》著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0?—720?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中贺知章万齐融邢巨包融等诗人,以“文词俊秀”而长安
又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友情甚笃,俱以诗作有名当时,号“吴中四士”(《新唐书·刘晏》附《包佶传》)。
事迹散见《旧唐书·贺知章》、《新唐书·刘晏》、《唐诗纪事》卷一七。
其诗大都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一为《代答闺梦还》,写闺情,诗风近齐梁,无甚特色;一为《春江花月夜》,则是千古绝唱。
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
唐诗汇评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今属江苏)人。
神龙中,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吴越文士,俱以文词俊秀杨名京师,合称“吴中四士”。
后官至兖州兵曹参军
全唐诗》存诗二首。
作品评论
天宝中刘希夷王昌龄祖咏张若虚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虽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诞而然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春江花月夜》,其为名篇不待言,细观风度格调,则刘希夷《捣衣》诸篇类也。
此诚盛唐中之初唐
若虚贺季真同时齐名,遽分初盛,编者殊草草。
吾读诗至贺秘书,真若云开山出,境界一新,毋宁置张于初,列贺于盛耳。
《唐诗别裁》
若虚开元初人,与贺知章张旭齐名。
王闿运《湘绮楼论唐诗》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独孤册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洛阳人字伯谋
中宗神龙中,为永昌县
玄宗开元中,官至户部郎中
十六年,出为襄州刺史
与邑人孟浩然相善,诗歌酬和。
亦有善政,后李邕为撰《遗爱颂》。
张九龄唐 678 — 7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或678—740 【介绍】: 韶州曲江人字子寿一名博物
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
先天元年道侔伊吕科登第,授左拾遗,迁左补阙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称贤相
二十四年李林甫所谗,罢相,出为荆州长史
卒谥文献
有文名,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称。
有《曲江》。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8—740 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武后神功元年(697),登进士第,授校书郎
玄宗先天元年(712),中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
后历官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桂州都督集贤院学士中书侍郎等职。
开元二十一年(733)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翌年中书令,兼修国史
为著名贤相
二十四年,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次年贬为荆州长史,在州以文史自娱,不戚戚于怀。
二十八年病卒。
年63岁(两《唐书》本传均作68岁,误)。
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及近年于韶关发现之《张九龄墓志铭》。
九龄工诗能文,文长于碑志,诗格调清雅,兴寄深婉,其《感遇》十二首,与陈子昂诗齐名。
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唐初五言古,犹沿六朝绮靡之习,唯陈子昂张九龄直接汉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复古之功大矣。
”至其古近体写景抒情诸作,清淡和雅,兴象玲珑,前人以为实开王、孟、储、韦一派。
诗薮》内编卷二云:“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
”今存《曲江张先生文集》20卷。
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
全粤诗·卷七
张九龄(六七八 — 七四〇),字子寿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人
唐中宗景龙元年(七〇七)进士,始授校书郎
又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迁左拾遗,调左补阙司勋员外郎
以才鉴为宰相张说所亲重,进中书舍人
玄宗开元十四年(七二六)张说罢官,改九龄太常少卿,出为冀州刺史,以养母,请改洪州都督,徙桂州都督,摄御史中丞岭南按察兼选补使
以拟奏章称旨,诏擢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
工部侍郎知制诰
二十一年冬,晋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固辞,不许。
次年,迁中书令知院事
李林甫所忌,又以谏阻进用张守圭牛仙客而遭潜构,罢为尚书右丞相,寻再贬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请拜扫南归,五月七日,病卒于故里。
追赠荆州大都督谥“文献”。
有《曲江》二十卷。
事见徐浩撰碑铭。
旧唐书》卷九九、《新唐书》卷一二六有传。
唐诗汇评
张九龄(673-740),—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武后长安二年(702)进士第,又连登材堪经邦及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
玄宗开元十一年,累迁至中书舍人
寻出为冀州刺史,改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充岭南道按察使
召拜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封始兴县伯
李林甫排挤,于开元二十五年荆州长史
卒,谥文献
九龄为开元贤相之一,其诗词采富艳,而情致深婉。
有《曲江》二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三卷。
九龄字子寿
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人
进士
始调校书郎
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
开元十一年中书舍人内供奉
封曲江男
二十一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中书令
封始兴县伯
左迁荆州大都督长史
卒年六十八。
荆州大都督
谥曰文献
建中元年加赠司徒
作品评论
《唐诗品》
曲江藻思翩翩,体裁疏秀,深综占意,通于远调,上追汉魏而下开盛唐,虽风神稍劣而词旨冲融,其源盖出子古之平调曲也。
自馀诸子、驰志高雅,则峭径挺出,游泳时波,则蘼芜莫剪,安能少望其风哉?
近体诸作,绮密闲澹,复持格力,可谓备其众美。
虽与初唐作者骈肩而出,更后诸名家,亦皆丈人行也。
而况节义相先,称古之遗直者耶!
张曲江五言以兴寄为主,而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
《唐诗观澜集》
曲江长律,鸣鸾佩琼,万象咳吐,与明皇诗赓歌倡答,如律吕之相应,可谓一德一心。
《唐诗别裁》
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洛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
《四库全书总目》
九龄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称开元贤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许诸人下。
新唐书·文艺传》载徐坚之言,谓代文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
今观其《感遇》诸作,神味超轶,可与陈子昂方驾;文笔宏博典实,有垂绅正笏气象,亦具见大雅之遗,局于当时风气,以富艳求之、不足以为定论。
曲江公委婉深秀,远出燕、许诸公之上、阮、陈而后,实推一人,不得以初唐论。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张曲江襟情高迈,有遗世独立之意,《感遇》诸诗,与子昂称岱、华矣。
张曲江以风雅之道,兴寄为上,故一篇一咏,莫非兴寄,此意是矣。然僻者为之,则又入于空泛,捕风捉影,似是而非。夫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兼之,奈何独主风与兴二端乎?大约天下义理及古今载籍文字,惟变所适,无所不备,但用各有当耳。不能观其会通而偏提一端,即为病痛,知味者鲜,所以末流多歧也。
赤堇氏云:读张曲江诗,要在字句外追其神味。
又云:曲江诗如蜘蛛之放游丝,一气倾吐,随风卷舒,自然成态。
初视之,若绝不经营;再三读之,仍若绝不经营。
天工言化,其庶几乎?
其源出于鲍明远江文通,次叙连章,见铺排之迹。
《感遇》诸篇,犹为高调,情词芬恻,清亮音多,骨格未及拾遗,每以非条伤干。
至如汉上游女,遥襭古馨,清江白云,蔚发明秀,哀梨爽口,不必与橄榄同功,若斯之类,亦其独至也。
主要活动
  • 707年,进士
  • 707年-711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秘书省校书郎,中材堪经邦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 712年-714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左拾遗,是年经嗣鲁王李道坚所举,对策三道高第,迁左拾遗
  • 715年-717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宣议郎、左拾遗,为宣议郎,行左拾遗。二月,有上奏
  • 718年,左补阙,春,诏拜左补阙,自韶赴东都。临别之际,有诗记其事
  • 718年,湖南,秘书少监,此次入京,从湘江入长江取道汉水,经襄阳进京
  • 718年,江南西道岳州(湖南岳阳),左补阙,过岳阳与时贬岳州的赵冬曦唱和,有诗
  • 719年-720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礼部员外郎,由左补阙迁转礼部员外郎,有驳工部尚书宋庆礼谥议
  • 720年-722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司勋员外郎,由礼部员外郎转司勋员外郎
  • 722年-726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中书舍人,此日,转中书舍人内供奉。为吏部侍郎姜晦撰祭故人文一篇
  • 726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太常少卿,随后,改任太常少卿
  • 727年-730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洪州刺史,此日,制授持节都督洪州诸军事、守洪州刺史。赴任途中,有酬宋使君见贻诗
  • 730年-731年,江南西道洪州(江西南昌),桂州刺史,此日,转桂州刺史,当管经略使、兼岭南按察使、摄御史中丞、借紫金鱼袋
  • 731年-732年,岭南道韶州(广东始兴),秘书少监,夏初,巡察至故乡始兴,会改秘书少监,临别之际,有酬谢周子谅兼呈广州刺史耿仁忠之作
  • 732年-733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工部侍郎,转工部侍郎,仍充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有谢状
  • 734年,京畿道韶州(广东韶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丁母忧。起复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修国史
  • 735年-736年,都畿道河南府(河南洛阳),中书令,为中书令。正月,有贺诛奚贼可突干状
  • 736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左右丞相,复有谢弟授官状。因九龄为严挺之开脱,玄宗累积前事,以裴耀卿、九龄为阿党,二十七日并罢知政事,充左右丞相
  • 737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右丞相,是年为右丞相
  • 737年-740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荆州长史,因周子谅事件所牵,二十日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先所置陈、许、豫、寿等州屯田亦废
包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润州延陵人,一说湖州人
制举登科。
玄宗开元间大理司直,官至集贤院学士
工诗,有才名,与子包何包佶号三包
又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齐名,号吴中四士
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排行二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
历官集贤院直学士大理司直
于休烈贺朝万齐融为“文词之友,齐名一时”(《旧唐书·于休烈》)。
亦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齐名,号“吴中四士”(《新唐书·刘晏》附《包佶传》)。
包融孟浩然交谊甚厚,孟有诗叙二人交往。
全唐诗》存诗8首。
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
唐诗汇评
包融,生卒年不详,间州延陵(今江苏丹阳西南)人。
工诗。
神龙中,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吴越之士,俱以文词俊秀杨名上索,合称“吴中四士”。
开元中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参军,后官至大理司直集贤院学士
孟浩然殷遥友善。
有《包融诗》一卷,已佚。
殷璠储光羲殷遥等间州籍诗人十八人诗,编为《丹阳》,亦佚。
《全房诗》存诗八首。
作品评论
殷墦《丹职集》
诗)清幽语奇,颇多剪刻。
(包)佶……父集贤院学土,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有名当时,号“吴中四士”。
润州延陵包融储光羲曲阿丁仙芝缑氏主簿蔡隐丘监察御史察希周、渭南蔡希寂处士张彦雄张朝校书郎张晕吏部常选周瑀长洲谈截,句容殷遥、硖石主簿樊光横阳主搏沈如筠江宁右拾遗孙处玄徐延寿丹徒江都主簿马侹、武进申堂构,十八人皆有诗名,殷墦次为《丹阳》。
(包)延陵人
开元间仕历大理苟直。
参军殷遥孟浩然交厚,工为诗。
二子何、佶,纵声雅道,齐名当时,号“三包”。
张子容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襄州襄阳人
玄宗先天进士
乐城
孟浩然友善,尝同鹿门山。
其诗多酬唱之作。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排行八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玄宗先天元年(712)进士及第开元中晋陵,贬为乐城,后弃官归旧业,安史之乱时尚在人世。
生平事迹散见《国秀集》目录、《唐诗纪事》卷二三、《唐才子传》卷一。
孟浩然友善,酬唱之作颇多,芮挺章选其诗2首入《国秀集》。
唐才子传》卷一云“有诗集”。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唐诗汇评
张子容,生卒年不详,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早年隐居襄阳白鹤岩,与孟浩然友善。
先天元年(712)进士第
开元中,谪为乐城,又曾官晋陵
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子容)初与孟浩然鹿门山,为死生交,诗篇倡答颇多,后值乱离,流寓江表,尝送内兄李录事归故里云:“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口,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后竟弃官归旧业。
有诗集。
兴趣高远,略去凡近。
当时哲匠,咸称道焉。
《载酒园诗话又编》
朝云暮雨连天暗,神女知来第儿峰”,意艳而词则雅,不愧襄阳之友,“树色烟轻重,湖光风动摇”、“归路烟中远,回舟月上行”,亦甚肖孟氏意态。
《瀛奎律髓刊误》
子容诗略似孟公,然气味较薄,意境较近,故终非孟之比。
主要活动
  • 712年,进士
丁仙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润州曲阿人字元祯
玄宗开元进士
馀杭
工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一作丁先芝
润州曲阿(今江苏丹阳)人。
玄宗开元十三年(725)进士第
十八年前未得授官,后任主簿余杭县等职。
生平事迹散见储光羲《贻丁主簿仙芝别》及自注、《国秀集》目录、《唐诗纪事》卷二四、《新唐书·艺文志四》。
仙芝有诗名,有诗收入《丹阳》。
诗风“婉丽清新,迥出凡路”(《吟窗杂录》卷二六《历代吟谱》引殷璠语)。
光绪《丹阳县志》卷三五著录“丁仙芝《丁余杭集》二卷。
”《全唐诗》存丁仙芝诗14首(其中《渡扬子江》为孟浩然诗误入)、断句4,《全唐诗逸》补断句1联,《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丁仙芝,生卒年不详,润州曲阿(今江苏丹阳)人。
初,举进士不第,与储光羲同为大学诸生
开元十三年(725)进士第,官主簿余杭
有《丁余杭集》二卷,已佚。
殷璠仙芝包融储光羲等涧州籍诗人十八人诗,编为《丹阳》,亦佚。
全唐诗》存诗十四首。
作品评论
《吟窗杂录》
引殷瑶语:(仙芝诗)婉丽清新,迥出凡俗,恨其文多质少。
主要活动
  • 725年,进士
韩襄客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汉南(今湖北随州)女子。
一说为妓。
善歌诗,知名于襄、汉间。
玄宗开元间在世。
孟浩然曾赠其诗。
事迹见《诗话总龟》前集卷一三引《诗史》。
今存《闺怨诗》2句。
全唐诗》收入,缺题,《全唐诗续拾》补之。
袁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襄州襄阳人排行第三
玄宗开元十四年,官左拾遗
后贬为赣县
能诗,与孟浩然储光羲友善。
二人称其为才子,并贻诗伤其远谪。
后不详。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排行三
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官左拾遗
十六年被贬为赣县
孟浩然有《洛中访袁拾遗不遇》诗,储光羲有《贻袁三拾遗谪作》诗,均呼其为“才子”,伤其远谪。
生平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四、《唐诗纪事》卷二〇。
全唐诗》存诗2首。
王士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宜城人
少好名山,年十八,入恒山访道,又游苏门山王屋山
玄宗开元末,于终南山撰《亢仓子》,以《庄子·庚桑楚》为主,参取诸子而成。
天宝四年,诏征至
又曾编次孟浩然遗诗。
士源
宜城人
亢仓子
崔颢盛唐 ? — 7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4 【介绍】: 汴州人
玄宗开元进士
天宝时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
曾漫游各地,足迹甚广。
工诗。
早期诗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
所作《黄鹤楼》诗,李白激赏之。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4?—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及第
旧唐书·文苑传》云“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
”诗名颇大。
其《黄鹤楼》诗,严羽誉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传说曾使李白折服。
旧唐书》本传称其“有俊才,无士行,好蒱搏、饮酒。
及游京师,娶妻择有貌者,稍不惬意,即去之,前后数四”。
新唐书》本传记其与李邕相见之事:“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至献诗,首章曰:‘十五嫁王昌
叱曰:‘小儿无礼!
’不与接而去。
”可见其性格放浪不羁。
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载(754)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
今人傅璇琮有《崔颢考》,谭优学有《崔颢年表》。
漫游四方,生活经历颇丰富,诗风亦有所变化。
唐才子传》云“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
其边塞诗慷慨豪迈,《长干行》等小诗,淳朴生动,颇近民歌。
今人万竞君有《崔颢诗注》。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5首(其中一首互见)。
唐诗汇评
崔颢(704?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723)进士第
曾南游吴越武昌等地。
开元后期入河东军幕
天宝初,为太仆寺丞
司勋员外郎
长于诗,开元天宝间王昌龄孟浩然同以位不显而文知名。
有《崔颢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今人万竞君有《崔颢诗注》。
崔颢(约704?
—754) 唐代诗人。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初任太仆寺丞,官终司勋员外郎,故称“崔司勋”。
性格浪漫,虽有才气,但仕途坎坷。
曾在东北边地从军
归来后宦游武昌时作七律《黄鹤楼》一首,因情调优美,被后人推为唐诗题咏黄鹤楼第一名篇,亦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
唐代芮挺章国秀集》以来的一千二百馀年间,凡唐诗总集或选本几乎没有不收录这首千古佳作的。
亦因此诗,黄鹤楼有了“崔氏楼”的别称,武汉也因之被称为“白云黄鹤的故乡”。
为纪念崔颢黄鹤楼公园内建有《崔颢题诗图》浮雕。
开元中进士
累官司勋员外郎
天宝十三载卒。
作品评论
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至如“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
锴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又“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
插羽两相顾,鸣弓上新弦”,可与鲍昭并驱也。
《批点唐音》
崔诗在闺情较胜。
《批点唐音》
汴州善从军诗,亦学鲍体。
《唐诗品》
诗气格奇俊,声调倩美,其说塞垣景象,可与明远抗庭。
然性本靡薄,慕尚闺帏,集中此类殊复不少,竟以《少妇》之作取弃,高贤疏亮之士,直取为心流之戒可尔。
李白极推《黄鹤楼》之作,然多大篇,实旷世高手,《黄鹤》虽佳,未足上列。
崔颢《邯郸宫人怨》叙事几四百言,李、杜外,盛唐歌行无赡于此,而情致委婉,真切如见。
后来《连昌》、《长恨》,皆此兆端。
《诗源辨体》
崔颢五言古,平韵者间杂律体,仄韵者亦多忌“鹤膝”;七言古语多靡丽,而调有不纯,当在摩洁之下。
《诗源辨体》
崔颢七言律虽皆匠心,然体制、声调靡不合于天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也。
《唐诗韵汇》
唐诗七律,……崔司勋李青莲间出古意,品外独绝。
)五律精能,七律尤胜。
《诗学渊源》
)善为乐府歌行,辞旨俊逸,不减明远
黄鹤楼》诗尤脍炙人口,为唐人拗律半格之始,实则晋宋七言歌行之变体也。
主要活动
  • 723年,进士
刘慎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东人字全乙
玄宗开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
夏县
孟浩然王昌龄友善。
工诗,有盛名。
唐诗汇评
刘慎虚,生卒年不详,字全乙江东(今江苏南部浙江一带)人。
或云洪州(今江西南昌)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第;又登宏词科,授校书郎
孟浩然王昌龄友善。
虽有文章盛名,竟流落不偶。
天宝中年
全唐诗》存诗一卷。
慎虚
江东人
天宝时夏县
作品评论
慎虚诗,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
顷东南高唱者数人,然声律宛态,无出其右,唯气骨不逮诸公。
永明已还,可杰立江表。
至如“色空照水,经声时有人”,又“沧溟千万里,日夜一孤舟”,又“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并方外之言也。
惜其不永,天碎国宝。
钟云:“妙在止十四首,一字去不得。
其用意狠处,全在不肯多。
予尝爱十四首,命林茂之书成小册,而题其后有云:“陶公坐高秋,孤意先自立。
”自谓此君实录。
又去:诗少而妙,难矣。
然难不在陶洗,而在包孕;妙不在孤片,而在深广。
慎虚一字一句一篇,若读数十百篇,隐隐隆隆,其中甚多,吾取此为少者法,
《载酒园诗话又编》
高、岑非无流走为律者,轻重(与刘)迥自不同。殷墦赏其“思苦语奇”,独谓“气骨不逮诸公”,此深识之论也。
《渔阳诗话》
刘慎虚字挺卿,其诗超远幽夐,在王、孟、王昌龄常建祖咏伯仲之间
考其人,盖深于经术,不但词华也。
李华《三贤论》曰:“刘名儒,史官之家,兄弟以学称。
述《》、《》、《》、《春秋》、《礼乐》为五说,条贯源流,备古今之变……”
《小澥草堂杂论诗》
刘慎虚亦是齐梁体段,其骨清耳,且字句外有灵气往来。
慎虚诗于王、孟外又辟一径,气象一派空明。
刘慎虚诗、空明深厚,饶有理趣。
《越缦堂诗话》
刘挺卿诗所传只十四首,钟伯敬林古度王贻上皆极赏之,以为字字可传。
其诗多清气如话,却有不落色相之妙,然稍近率易。
殷璠谓其“气骨不逮”,诚哉是言!
主要活动
  • 玄宗开元,进士、宏词科
陶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润州丹阳人
玄宗开元十八年进士,以《水壶赋》得名。
次年又中博学宏辞科
官至礼部员外郎
以诗词著名,大为当时所称。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
玄宗开元十八年(730)进士及第十九年博学宏词科天宝元年(742)又中拔萃科
历仕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
生平散见顾况礼部员外郎陶氏集序》、《唐诗纪事》卷二〇、《唐才子传》卷二。
擅长五言古诗。
其边塞诸作,慷慨悲壮。
殷璠选诗11首入《河岳英灵集》,评曰:“历代词人,诗笔双美者鲜矣,今陶生实谓兼之。
既多兴象,复备风骨。
顾况以其与王昌龄綦毋潜相媲美。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有《陶翰集》。
全唐诗》存陶翰诗1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题1则。
唐诗汇评
陶翰,生卒年不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
开元十八年(730),登进士第,又曾登宏词、拔萃二科,授华阴丞。
天宝中,屡官大理评事、大常博士,官终礼部员外郎
诗笔双美,尤精赋序,长于五言诗,既多兴象,复备风骨。
孟浩然房琯为友。
大历诗人鲍防谢良弼、谢良补等均曾受其笑掖。
有《陶翰集》一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润州人
开元十八年进士
又擢宏词科
礼部员外郎
作品评论
历代词人,诗笔双美者鲜矣,今陶生实谓兼之。既多兴象,复备风骨。三百年以前,方可论其体裁矣。
顾况《礼部员外郎陶氏集序》
行在六径,志在五言,尤精赋序。
……綦毋著作潜、王龙标昌龄,则其勍敌。
主要活动
  • 730年,进士
  • 731年,宏词科
王昌龄盛唐 698 — 7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90—约756 【介绍】: 京兆长安人字少伯
玄宗开元十五年进士第,补秘书省校书郎
后又以博学宏词登科,授汜水
以故贬岭南,北归,迁江宁丞。
晚年又贬龙标
故世又称王江宁王龙标
以世乱还乡,道出濠州(一作亳州),为刺史闾晓丘所杀。
工诗,擅长七绝,以边塞诗《出塞》、《从军行》等知名。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6? 字少伯排行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以曾官江宁(今江苏南京)丞、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南),后人因称“王江宁”、“王龙标”。
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二十二年博学宏词科,迁汜水
越数年,以事谪岭南
二十八年北返,改江宁丞。
史传称后以“不护细行”,又贬龙标
安史乱起,昌龄避乱江淮一带,触忤濠州刺史闾丘晓,为所杀。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昌龄开元天宝间杰出诗人。
所作多边塞军旅、宫怨闺情及送别之什,清刚俊爽,深厚婉丽。
时人殷璠以为“元嘉以还,四百年内,曹、刘、陆、谢,风骨顿尽,今昌龄克嗣厥迹”,称其诗“惊耳骇目”,乃“中兴高作”。
(原出《河岳英灵集》卷中,兹据《唐诗纪事》卷二四所引)《唐才子传》卷二本传云是“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
昌龄特擅七绝,明王世贞以为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艺苑卮言》卷四)。
诗集注本有今人李云逸《王昌龄诗注》。
另有《诗格》传世。
全唐诗》存诗4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又4句。
唐诗汇评
王昌龄(694?
-756?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二十二年,举博学宏辞科,授汜水
获罪谪岭南二十七年遇赦北还。
二十八年冬,为江宁
天宝中,贬龙标
安史乱起,北归,为濠州刺史闾皇晓所杀。
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昌龄工诗,时称“诗家天子”;尤长七绝,与李白共称“联璧”。
有《王昌龄集》五卷,已佚。
又著《诗格》二卷,《诗中密旨》一卷,今传本多疑非原著。
有《王昌龄集》二卷和《王昌龄诗集》三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今人李云逸有《王昌龄诗注》。
王昌龄(698—约756) 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县,再迁江宁县,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西)县尉,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江夏(今武昌)游玩时曾作惜别诗《送人归江夏》,因情造景,借黄鹤楼抒情,表现了友人间的无限眷恋和依依惜别之情。
昌龄字少伯
江宁人
进士
秘书省校书郎
又登博学宏词科
再迁泛水尉。
龙标
以世乱还乡里。
刺史闾邱晓所杀。
作品评论
元嘉以还,四百年内,曹、刘、陆、谢、风骨顿尽。
顷有太原王昌龄,鲁国储光羲颇从厥迹,且两贤气同体别,而王稍声峻。
新唐书本传
昌龄工诗,绪密而思清,时谓王江宁云。
昌龄工诗,缜密而思清,时称“诗家天子王江宁”,盖尝为江宁
文士王之涣、辛渐交友至深,皆出模范,其名重如此。
《唐诗品》
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越。
七言小诗儿与太白比肩,当时乐府采录无出具右。
王言古作与储光羲不相下,而稍逸致可采,高才玩世,流荡不持,卒取闾丘之祸,轻华之致,不并圭璋,岂亦定见耶!
朱警《王昌龄诗集跋》
少伯诗为中兴名家,与储光羲相埒,而少伯稍声峻,多远调。
至如“飞雨祠工来,霭然关中暮”、“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兴象融化,有遗音矣。
《艺苑卮言》
七言绝句,王江宁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绝句之源,出于乐府,贵有风人之致,其声可歌,其趣在有意无意之间,使人莫可捉着。
盛唐惟青莲、龙标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江宁《长信词》、《西宫曲》、《青楼曲》、《闺怨》、《从军行》,皆优柔婉丽,意味无穷,风骨内含,精芒外隐,如清庙朱统,一唱三叹。
摩诘五言绝,穷幽极玄;少伯七言绝,超凡入圣,俱神品也。
杜陵太白七言律绝,独步词场;然杜陵律多险拗,太白绝间率露,大家故宜有此。
若神韵于云,绝无烟火,深衷隐厚,妙协《萧韶》,李颀王昌龄故是千秋绝调。
李(白)词气飞扬,不若王之自在,然照乘之珠,不以光芒杀直;王句格舒缓,不若李之自然,然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李作故极自然,王亦和婉中浑成,尽谢炉陲之迹;王作故极自在。李亦飘翔中闲雅,绝无叫噪之风,故难优劣,然李词或太露,王语或过流,亦不得护其短也。
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积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惜后人不善读耳。
书有利涩,诗有难易,难之奇,有曲涧层峦之致;易之妙,有舒云流水之情,王昌龄绝句,难中之难;李青莲歌行,易中之易。
难而苦为长吉,易而脱为乐天,则无取焉。
总之,人力不与,天致自成,难易两言,难可相忘耳。
专寻好意,不理声格,此中晚唐绝句所以病也,诗不待意,即景自成;意不待寻,兴情即是。
王昌龄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昌龄得之椎炼,太白出于自然,然而昌龄之意象深矣。
钟云:人知王、孟出于陶,不知细读储光羲王昌龄诗,深厚处益见陶诗渊源脉络。
善学陶者宁从二公入,若从五、孟入。
《全唐风雅》
钟云:龙标七言绝妙在全不说出,读未毕,而言外目前,可思可见矣,然终亦说不出。
黄绍夫云:唐七言绝句当以王龙标为第一,以其比兴深远,得风人温柔敦厚之体,不但词语高古而已。
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颣,储光羲崔国辅其次者,至若“秦时明月汉时关”,句非不炼,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诗起句,施之小诗,未免有头重之病。
若“水尽南天不见云”、“水和三日荡轻舟”、“囊无一物献尊亲”、“玉帐分弓射虏营”,皆所谓滞累,以有衬字故也。
其免于滞留者,如“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则又疲无生气,似欲匆匆结煞。
《诗辩坻》
龙标七言古,气势太峻而才幅狭,然迅快流爽,又一格也。
吴敬夫云:龙标七绝名手,五古笔法高妙,往往为理障所掩,如“精意莫能论”,“独立君始悟”、“海静月色真”、“寥寥天府空”、但便人剿袭,故愚者入其鬼窟中。
岂若“久之风寂,远闻樵声至”、“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顿挫雄浑也?
王昌龄五古,或幽秀,或豪迈,或惨侧,或旷达,或刚正,或飘逸,不可物色。
王龙标七绝,如八股之王济之也,起承转合之法自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
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李俊爽,王含蓄,两人辞、调、意俱不同,各有至处。
《历代诗法》
龙标五古,胜情旷致,刊落凡俗。
龙标七绝,如高翼矫风,半空落响,危峰堕月,哀壑承泉,首首同调,一见一新,非惟独秀当时,抑已擅场千古。
《唐诗别裁集》
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谓之唐人《骚》语可。
龙标精深可敌李东川,而秀色乃更掩出其上。
若以有明弘正之间徐迪功尚与李、何鼎峙,则有唐开、宝诸公,太白少陵之外,舍斯人其谁与归?
《挹翠楼诗话》
有识者皆当戒心读王龙标“大漠风尘”、“白马金鞍”、“驰道杨花”诸作,止用一二字暗中托讽,使深心人于言外领会,意境既超,婉而不露,此其七绝所以独冠三唐。
《唐七律隽》
襄阳龙标、供奉,虽不以七律名家,然视右丞嘉州少陵者公,别有一种神气,有精采而无滞色,此盛唐之所以为盛也。
《岘佣说诗》
孟浩然王昌龄常建五言清逸,风格均与摩诘相近,而篇幅较窘。
学问为之,才力为之也。
其源出于鲍明远,缩作短篇,自成幽峭。
七绝擅名,亦由关塞之词,江山所助。
主要活动
  • 727年,进士
  • 727年-733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校书郎,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土,授秘书省校书郎。此次考试在东都洛阳城举行。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开元十四年,严黄门知考功,以鲁国储公进士高第,与崔国辅员外、綦毋潜著作同时;其明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皆当时之秀。”
  • 734年,宏词科
  • 734年-739年,都畿道河南府缑氏南溪(河南偃师),县尉,选宏词,超绝群类,拜汜水尉。缑氏尉沈兴宗置酒留别
  • 740年-749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县丞,冬,被任为江宁县丞。至洛阳则停留数月方才南行
  • 749年-755年,江南西道宣州宣城(安徽南陵),县尉,秋,贬为龙标尉王昌龄沿长江而上,至鄂措(今湖北武昌)而南下洞庭湖,经沉江至龙标。至南陵有诗寄友人皇甫岳,王诗残句:“昨从金陵邑。远访沉淫滨。”
阎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中人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及第,曾官大理评事
后因事贬长沙司户
天宝初,隐于终南山,筑草堂于丰德寺侧。
有诗名,造语真素,颇有警策。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排行九河中(今山西永济西)人。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及第,曾官大理评事,约于二十五年前后因事被贬为长沙司户
开元末天宝初,隐于终南山石门,筑草堂于丰德寺附近。
生平散见《元和姓纂》卷五、《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二。
有诗名,与刘慎虚储光羲韦应物友善,殷璠选其诗5首入《河岳英灵集》,评曰:“其警策语多真素。
”《宋史·艺文志七》及《唐才子传》云有诗集1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5首。
唐诗汇评
阎防,生卒年不详,广平(今河北鸡泽东)人。
郡望常山(今河北元氏),或云河中(今山西永济)人。
曾卜居终南山,读书于终南丰德寺
开元二十二年进士第,后谪为湘中司户
开元天宝间有诗名,孟浩然岑参、储光义刘慎虚均有诗赠。
全唐诗》存诗五首。
作品评论
为人好古博雅。
其诗警策,语多真素。
至如“荒庭何所有,老树半空腹”,又“熊梐庭中树,龙蒸栋里云”,皎然可信也。
开元天宝间有文称,岑参孟浩然韦苏州有赠章。
为人好古博雅,诗语真素,魂清魄爽,放旷山水,高情独诣。
终南山丰德寺结茅茨读书,百丈溪是其隐处。
主要活动
  • 734年,进士
刘音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慎,一作慎。
字全乙排行大
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人。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第,《唐才子传》云“调洛阳,迁夏县”。
似将刘晏事迹附会致误(参看傅璇琮《唐代诗人考略(八、刘慎虚)》,载《文史》八辑)。
又前人亦有将刘慎虚刘迅混为一人者,参看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二《刘慎虚》。
慎虚性高古,脱略势利,啸傲风尘,与王昌龄孟浩然相友善。
唐诗纪事》引《明皇杂录》云:天宝末刘慎虚辈“虽有文章盛名,皆流落不偶。
”生平见《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一。
殷璠评其诗云:“情幽兴远,思苦语奇。
忽有所得,便惊众听,顷东南高唱者数(一本数下有十)人。
然声律宛态,无出其右,惟气骨不逮诸公,自永明以还,可杰立江表。
……惜其不永,天碎国宝。
”(《河岳英灵集》卷上)《全唐诗》存诗15首。
主要活动
  • 733年,进士
王维盛唐 701 — 7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1—761 【介绍】: 河东人,祖籍太原祁县,字摩诘
玄宗开元进士擢第
右拾遗监察御史,又曾为河西节度判官
天宝时,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长安,被俘获,押解洛阳,迫受伪职,曾赋诗明志。
乱平,责授太子中允
肃宗乾元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与弟缙俱奉佛,居常蔬食,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宋之问蓝田别墅,沿辋水,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所为诗号《辋川集》。
妻亡不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61 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后徙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
排行十三
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
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
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
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
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
玄宗开元九年(721)进士
释褐为太乐丞
,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
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光禅师
张九龄为相,作《上张令公》诗。
二十三年,擢右拾遗
二十五年张九龄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抒发其黯然思退之情绪。
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节度使判官
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桂州知南选
襄阳,作《哭孟浩然》诗。
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
天宝元年(742),复出为左补阙
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
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
后迁库部郎中
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郎中(后改文部)。
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
十四载,迁给事中
十五载陷贼,安禄山委任给事中
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以明己心向唐室。
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六等定罪,王维以有《凝碧池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
乾元元年(758)二月,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
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
上元二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
生平事迹见两《唐书》本传,张清华、陈铁民两《王维年谱》。
王维奉佛,学顿教。
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独得任运自然之趣,故人称“高人”、“诗佛”。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
”《许彦周诗话》认为:王维“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
顾起经亦云:“玄、肃以下诗人,其数什百,语盛唐者,唯高、王、岑、孟四家为最。
语四家者,唯右丞公为最。
”(《题王右丞诗笺小引》)王维孟浩然并称“王孟”,乃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杰出代表。
王维早期怀“致君帝典”、“动为苍生谋”之大志,颇欲“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廷”,作《少年行》、《夷门歌》、《老将行》、《燕支行》、《献始兴公》、《上张令公》、《送赵都督代州得青字》等诗言志抒怀。
早期边塞诗如《凉州赛神》、《使至塞上》、《送刘司直安西》、《送平淡然判官》、《从军行》、《陇西行》,山水诗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华岳》等,皆表现出开阔胸怀与雄浑博大之风格。
玄宗后期政事腐败,王维乃日益信禅笃佛,追求超脱尘世之境界。
后期之诗艺虽不断提高,已臻“诗中有画”(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泉为珠,著壁成绘”(《河岳英灵集》)之境界,然内容较狭,思想亦较消极。
前人以为“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右丞精于画,故诗体转工”(刘士鏻《文至》引晁补之语)。
如《皇甫岳云溪杂题》、《辋川集》、《山中》、《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皆脍炙人口。
虽不以文称,其“文格华整超逸”(《王右丞集笺注序》),今存文赋69篇,颇有娟丽可观者。
长于山水画,为南宗之祖,世传有《辋川图》等。
《王集》最早版本为宋蜀本与建昌本,校注则有刘须溪王右丞集》、顾起经《类笺王右丞全集》、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及今人陈铁民《王维集校注》。
全唐诗》存诗4卷,《拾遗》补2句。
唐诗汇评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
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调太乐丞,因伶人违制舞黄狮子受累,谪济州司仓参军
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
二十五年秋,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为监察御史节度判官
天宝初,入为左补阙
十一载,拜吏部郎中,迁给事中
安史叛军陷京,被迫受伪职。
复京后论罪,因曾作诗抒写对唐室的忠心,仅降为太子中允
左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卒。
多才艺,诗、书、画、乐无不精通。
其诗众体兼擅,尤工五律、五绝。
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
有《王维集》十卷(宋明刊本作《王摩诘文集》、《王右丞集》或《王右泰文集》),今存。
全唐诗》编诗四卷。
词学图录
王维(701-761) 字摩诘太原祁人,后其父迁家于蒲(今永济),遂为河东人
天宝末,为给事中
四十岁隐居蓝田辋川,妻亡,无子,笃信佛,不衣文彩,不茹荤腥。
精诗词,善书画,通音律。
有《阳关曲》等词。
王维(701—761) 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
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玄宗开元九年(721)状元,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工诗善画,兼通音乐,因其诗中颇具禅意,多含佛理,后人或以“诗佛”誉之,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
有《王右丞集》。
开元二十八年,曾漫游四川湖北等地,登黄鹤楼时作五古《黄鹤楼康太守》。
北宋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字摩诘
太原祁人
河东
开元九年进士
右拾遗
三迁吏部郎中
天宝末给事中
禄山陷两都。
为贼所得。
伪病瘖。
拘于普救寺
迫以伪署。
贼平。
陷贼官三等定罪。
以所为凝碧池诗闻于上。
肃宗嘉之。
会弟缙请削己官以赎兄罪。
乃责授太子中允
乾元元年尚书右丞
二年卒。
作品评论
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哉!
《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
《臞翁诗评》
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
世以王摩诘律诗配子美,古诗配太白,盖摩诘古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律诗至佳丽而老成。
……虽才气不若李、杜之雄杰,而意味工夫,是其匹亚也。
摩诘心淡泊,本学佛而善画,出则陪岐、薛诸王及贵主游,归则餍饫辋川山水,故其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
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
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
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
《蔡百衲诗评》
王摩诘诗,浑厚一段,覆盖古今。
但如久隐山林之人,徒成旷淡。
《唐诗品》
右丞诗发秀自天,感言成韵,词华新朗,意象幽闲。
上登清庙,则情近圭璋;幽彻丘林,则理同泉石。
言其风骨,固尽扫微波;采其流调,亦高跨来代。
于《三百篇》求之,盖《小雅》之流也。
而颂声之微,夫亦风气所临,不能洗濯而高视也。
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
及其铺张国家之盛,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云里帝城双凤阚,雨中春树万人家”,又何其伟丽也!
右丞五言,工丽闲澹,自有二派,殊不相蒙。
建礼高秋夜”、“楚塞二江接”、“风劲角弓鸣”、“扬子谈经处”等篇,绮丽精工,沈、宋合调者也。
“寒山转苍翠”、“一从归白社”、“寂寞掩柴扉”、“晚年惟好静”等篇,幽闲古澹,储、孟同声者也。
盛唐七言律称王、李。
王才甚藻秀,而篇法多重。
“绛帻鸡人”,不免服色之讥;“春树万家”,亦多花木之累。
“汉主离宫”、“洞门高阁”,和平闲丽,而斤两微劣。
居延城外”甚有古意,与“卢家少妇”同,而音节太促,语句伤直,非沈比也。
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深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仲默云:右丞他诗甚长,独古作不逮。
读其集,大篇句语俊拔,殊乏完章;小言结构清新,所少风骨。
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第律诗有馀,古诗不足耳。
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
世之言诗者,好大好高,好奇好异,此此俗之魔见,非诗道之正传也。
体物著情,寄怀感兴,诗之为用,如此已矣。
《诗源辨体》
王摩诘孟浩然才力不逮高、岑,而造诣实深,兴趣实远,故其古诗虽不足,律诗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而气象风格自在,多入于圣矣。
《诗源辨体》
摩诘才力虽不逮高、岑,而五七言律风体不一。
五言律有一种整栗雄丽者,有一种一气浑成者,有一种澄谈精致者,有一种闲远自在者。
如“天官动将星”、“单车普出塞”、“横吹杂繁笳”、“不识阳关路”等篇,皆整栗雄厚者也。
如“风劲角弓鸣”、“绝域阳关道”、“建礼高秋夜”、“怜君不得意”等篇,皆一气浑成者也。
如“独坐悲双鬓”、“寂寞掩柴扉”、“菊荒三径”、“言从石菌阁”、“岩壑转微径”等篇,皆澄淡精致者也。
如“清川带长薄”、“寒山积苍翠”、“晚年惟好静”、“主人能爱客”、“重门朝已启”等篇,皆闲远自在者也。
至如“楚塞三湘接”既甚雄浑,“新妆可怜色”则又娇嫩。
若高、岑才力虽大,终不免一律耳。
《诗源辨体》
摩诘七言律亦有三种:有一种宏赡雄丽者,有一种华藻秀雅者,有一种淘洗澄净者。
如“欲笑周文”、“居延城外”、“绛帻鸡人”等篇,皆宏赡雄丽者也。
如“渭水自萦”、“汉主离宫”、“明到衡山”等篇,皆华藻秀雅者也。
如“帝子远辞”、“洞门高阁”、“积雨空林”等篇,皆淘洗澄净者也。
是亦高、岑之所不及也。
《诗源辨体》
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
摩诘《与裴迪书》略云:“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每思曩昔携手赋诗,倘能从我游乎?
摩诘胸中滓秽净尽,而境与趣合,故其诗妙至此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昔人谓“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殊未尽厥美,庶几“咳唾落九天,随风生殊玉”耳。
三人相较,正犹留侯无收城转饱之功,襟袖带烟霞之气、自非平阳曲逆可伍。
《唐音审体》
少陵绝句多不甚着意,太白七言独步,五言其稍次也。
味淡声希,言近指远,乍观不觉其奇,按之非复人间笔墨,唯有丞也。
昔人谓读之可以启道心、淀尘虑。
《唐诗观澜集》
右丞五排,秀色外腴,颡气内充,由其天才敏妙,尽得风流,气骨遂为所掩。
一变而入、秀丽胜而沉厚之气亦减,此风气之一关也。
《唐诗观澜集》
右丞诗荣光外映,秀色内含,端凝而不露骨,超逸而不使气,神味绵渺,为诗之极则,故当时号为“诗圣”。
《唐诗别裁》
意太深、气太浑、色太浓,诗家一病,故曰“穆如清风”。
右丞诗每从不着力处得之。
《唐诗别裁》
右丞五言律有二种:一种以清远胜,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也;一种以雄浑胜,如“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是也。
当分别观之。
辋川干诗,亦称一祖
然比之杜公,真如维摩之于如来,确然别为一派。
寻其所至,只是以兴象超远,浑然元气,为后人所莫及;高华精警,极声色之宗,而不落人间声色,所以可贵。
然愚乃不喜之,以其无血气无性情也。
譬如绛阙仙宫,非不尊贵,而于世无益;又如画工,图写逼肖,终非实物,何以用之?
称诗而无当于兴、观、群、怨,失《风》、《骚》之旨,远圣人之教,亦何取乎?
政如同相如之文,使世间无此,殊无所但以资于馆阁词人,酝酿句法,以为应制之用,诚为好手耳。
辋川叙题细密不漏,又能设色取景,虚实布置,一一如画,如今科举作墨卷相似,诚万选之技也。
《岘佣说诗》
摩诘五言古,雅淡之中,别饶华气,故其人清贵;盖山泽间仪态,非山泽间性情也。
《岘佣说诗》
摩诘七古,格整而气敛,虽纵横变化不及李、杜,然使事典雅,属对工稳,极可为后人学步。
《岘佣说诗》
摩诘七律,有高华一体,有清远一体,皆可效法。
其源出于应德琏陶渊明
五言短篇尤劲,《寓言二首》直是脱胎《百一》。
楚国狂夫”诸咏,则《咏贫士》之流;“田舍”诸篇,《闲屈》之亚也。
七言矩式初唐,独深排宕;律诗神超,发端亦远。
夫其炼虚入秀,琢淡成腴,变六代之深浑,发三唐之明艳,而古芳不落,夕秀方新,司空表圣云:“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诚斯人之品目,唐贤之高轨也。
《唐宋诗举要》
赵铁岩曰:右丞通于禅理,故语无背触,甜澈中边。
空外之音也,水中之影也,香之于沉实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建康也,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盖空诸所有而独契其宗。
《唐宋诗举要》
姚曰:盛唐人诗固无体不妙,而尤以五言律为最。
此体中又当以王、孟为最,以禅家妙悟论诗者正在此耳。
吴曰:王、孟诗专以自然兴象为佳,而有真气贯注其间,斯其所以为大家也。
《唐宋诗举要》
姚曰:右丞七律能备三十二相似,而意兴超远,有虽对荣观燕处超然之意,宜独冠盛唐
主要活动
  • 721年,状元
  • 721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太乐丞,春,进士及第,释褐为太乐丞
  • 721年-734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司仓参军,秋,因太乐署中伶人舞黄狮子事受牵累,贬济州司仓参军,有诗
  • 735年-737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右拾遗,离嵩山赴东都洛阳就任右拾遗,有诗
  • 737年,陇右道凉州(甘肃武威),监察御史,时为御史,监察塞上,有诗
  • 737年-738年,陇右道凉州(甘肃武威),节度判官,秋,为河西崔希逸幕府判官,代崔希逸作谢表
  • 738年-739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监察御史,夏末秋初,为崔希逸上奏玄宗,请让其女落发奉佛,以忏悔他与乞力徐盟誓失约
  • 740年-741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殿中侍御史,任殿中侍御史
  • 742年-744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左补阙,春,任左补阙。早朝时在门下省值班,有诗
  • 744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库部员外郎,任库部员外郎。奉制作文
  • 745年-746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侍御史,任侍御史。勤政楼侍宴,有诗
  • 747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库部员外郎,与苑咸交往
  • 748年-751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库部郎中,任库部郎中。三月己酉,大同殿柱生玉芝,龙池上有庆云,玄宗赐宴,王维当朝奉官,有诗
  • 752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吏部郎中,在京。任吏部郎中。
  • 752年-754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文部郎中,吏部改为文部,继任文部郎中
  • 755年-757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给事中,迁给事中,有诗酬同僚
  • 758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太子中允,责授太子中允,上表致谢
  • 758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加集贤学士,上表致谢
  • 758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中书舍人,王维、贾至、岑参、杜甫同朝奉直,相互唱和
  • 758年-759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给事中,任给事中。公事之余仍居辋川
  • 760年-761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尚书右丞,拜尚书右丞。严武任河南尹,返回长安与王维会晤,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