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韦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万年人字文纪
韦知人子。
进士第
为武功簿,督役乾陵,会岁饥,均力劝功,人不知劳。
坐事,贬五泉簿。
徙内江令,教民耕桑,县为刻颂。
户部郎中,善裁剖。
员外郎宋之问善诗,人称户部二妙。
官终太子右庶子
张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平无考。
全唐诗》收其《吴江王长史》诗1首。
此诗最早见之于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一八,载于宋之问《渡吴江王长史》诗之次,缺题。
宋令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汾州人,一说虢州弘农人
富文辞,善书画,有力绝人,世称三绝。
高宗时,为东台详正学士
有三子,宋之问工文辞,宋之悌有勇力,宋之逊精书法,人称皆得父一绝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其先为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后为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宋之问父。
尝师事孙思邈
高宗时左骁卫郎将
仪凤四年(679)出使吐蕃赞普之葬。
后任东台详正学士
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
生平见新、旧《唐书·宋之问》附、《旧唐书·方伎传》。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均著录《宋令文集》10卷,已佚。
骆宾王初唐 635 — 6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26或627—684后 【介绍】: 婺州义乌人
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
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号四杰
高宗永徽中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
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
调露二年临海丞,不得志,辞官。
武则天光宅元年徐敬业起兵扬州则天宾王为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22—684,有生于619、640等说 排行四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
出身寒门,其父为青州博昌,早卒。
7岁能诗。
高宗朝,初为道王府属,后历任奉礼郎东台详正学士武功主簿、长安主簿,迁侍御史
奉礼郎时,曾从军西域久戍边疆。
塞外还,又曾宦游蜀中。
调露元年(679)冬,因数上疏言事获罪下狱,次年秋下除临海(今属浙江)丞。
睿宗文明中(684)徐敬业起兵讨武后,作檄传之天下斥其罪。
敬业兵败,宾王被诛(一说逃亡不知所之)。
本事诗·微异》言宋之问灵隐寺吟诗,遇骆宾王隐迹为僧,为续“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等句,传播甚广,而不可信。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今人张志烈有《初唐四杰年谱》。
宾王为“初唐四杰”之一,才情纵放,擅长七言歌行,《帝京篇》为代表作。
其诗或自述仕途坎坷,或同情下层妇女爱情婚姻之不幸,或揭露上层统治者之骄奢淫逸,题材较为广泛。
笔调宏肆,风格雄放。
全唐诗》编其诗为3卷。
其诗集以清咸丰年间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为最通行。
唐诗汇评
骆宾王(638?
—685?
),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弱冠为道王元庆)府属。
高宗咸亨年间从军塞上。
上元元年回京参选,历武功、长安主簿,擢侍御史,因上书言事,被诬下狱。
后任临海(今浙江天台)丞,怏怏失志,弃官去。
文明元年,从徐敬业讨武,兵败,被杀。
或谓“投江而死”,或谓“亡命不知所之”。
宾王兼擅诗文,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并称“四杰”。
有《骆宾王文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三卷。
陈熙晋有《骆临海集笺注》十卷。
宾王
婺州义乌人
初为道王府属
武功主簿
长安
武后时数上书言事。
下除临安丞。
怏怏失志。
弃官去。
徐敬业举兵。
署为府属。
军中书檄。
皆其词也。
作品评论
世称“王杨卢骆”,杨盈川之为文,好以古人姓名连用,如“张平子之略谈,陆士衡之所记”、“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长统何足知之”,号为“点鬼簿”。
宾王文好以数对,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人号为“算博士”。
骆宾王为诗,格高指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
张逊业《骆宾王文集序》
宾王五言律诗,秀丽精绝,不可易及。
然《帝京篇》尤一代绝唱也。
《艺苑卮言》
卢、骆、王、杨,号称“四杰”,词旨华靡,固沿陈隋之遗,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五言遂为律家正始。
子安稍近乐府,扬、卢尚宗汉魏宾王长歌虽极浮靡,亦有微瑕,而缀锦贯珠,滔滔洪远,故是千秋绝艺。
沈、宋前,排律殊寡,惟骆宾王篇什独盛。
佳者:“二庭归望断”、“蓬转俱行役”、“彭山折坂外”、“蜀地开天府”,皆流丽雄浑,独步一时。
义乌富有才情,兼深组织,正以太整且丰之故,得擅长什之誉,将无风骨有可窥乎!
其源亦出阴、何,特能清远取神,苍然有骨,虽才非纯雅,面于胜处见优。
存诗甚少,特见一斑,缘在初唐,仍称家数,
《诗学渊源》
宾王)诗不减齐梁诸人,而古质不及卢升之
近体如《北眺》、《夏日》诸作,立意炼辞,实开盛唐之先路。
僧万回唐初 632 — 71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虢州阌乡人俗姓张
据说其兄久戍辽阳,母忧甚,万回朝往视之,暮持兄书归,因号万回
高宗时得度,武则天时诏入内道场,号法云公
安乐公主将谋逆,遇之唾曰:“腥不可近!
”不久安乐果诛。
玄宗在藩,曾私谒万回预言玄宗将为五十年太平天子
卒,赐号国公,图形集贤院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2—712 唐初僧人
俗姓张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西)人。
有异术,言则成谶,多有应验。
高宗武后年间常应诏入内道场,赐号法云公
睿宗景云二年十二月八日(712年1月20日)卒于长安,赠虢国公
宋高僧》卷一八、《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
祖庭事苑》卷六存万回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虢州阌乡张氏子。
幼年气貌昏浊。
涎沫涕洟满面。
踉蹡狂走。
或笑或哭。
无常时。
邻里群童皆以其不慧而侮辱之。
父母以为憾。
则安之。
未尝恤。
年十岁。
其兄久戍辽阳
绝音好。
家为设斋祈福。
忽谓其母曰。
兄起居状。
极易知耳。
母奚庸忧。
斋馀竟裹饼饵出门去。
然莫知其所往也。
晚归出其兄书袖中。
问所从得不对。
辽阳役罢。
兄言是日至。
𢹂饼饵共啖。
且急索书告反。
终亦不能察其何自也。
夫辽虢相去万里。
其往反不啻过东西舍。
此岂非神通力欤。
万回之名。
由是始著。
而朝野闻之。
皆敬异。
高宗之季。
则天屡召入内。
赐锦袍玉带。
两宫女左右侍。
及绍周历。
赐号法云公
当是时。
大开告密之门。
酷吏罗织。
群臣之位望高者。
靡或脱。
博陵崔玄炜之母卢氏。
玄炜问祸福。
母泣拜。
以金匕箸施。
遽下阶掷匕箸堂屋上。
掉臂去。
其家意以为不祥。
他日使人梯屋取匕箸。
因得谶纬书匕箸下。
趣焚之。
俄而有司果遣胥卒。
入其家大索谶纬。
尽发瓦无所见乃已。
盖酷史投此而欲诬之以罪也。
神龙二年
诏薙落。
特为开坛受具戒。
时韦庶人与朝政。
每谩骂曰。
奈何反悖。
会将斫尔头去。
金城公主
出降吐蕃
驾送至始平崔日。
武平一
宋之问
沈佺期
岑义。
薛稷
皆从以迎驾。
立道左。
诸公愿求一言。
佺期曰。
汝真才子。
平一曰。
汝宜名佛童无忧也。
目羲有不喜之色。
上间问
僧伽何如人。
曰观音化身也。
宗居潜邸。
或出游。
则先唱于所至之地曰。
天子来也。
临淄王尝阶张炜等。
亟呼杖。
遂出等。
手拽王入。
反扃之。
而抚王背曰。
五十年天子。
后即不知也。
等窃于门外闻之。
由是倾戴益谨。
道遇大平安乐二公主车骑。
辄趋避。
连咄曰。
血腥血腥。
太平请为造宅怀远坊中。
独处之自若。
景龙二年
示疾。
忽大呼求饮乡里水。
侍者念。
道远不易得。
恲𢥏计无所出。
指堂前地曰。
此即是矣。
于是凿之汲水进。
饮尽一器以卒。
讣闻。
上震悼。
诏赠司徒虢国公
图形集贤院
先是贞观间
三藏玄奘法师
天竺石藏寺
偶阅一房。
见胡床锡杖而已。
从问其人。
居此者今何在。
曰在震旦之阌乡
法师归而访之信。
法师之将访也。
宿戒其家扫洒。
且诱治蔬饭曰。
明日有胜客至。
法师至。
则与语天竺山川之详。
之所举。
法师
有所未遍历者。
事备别传。
释万回
俗姓张氏
虢州阌乡人也。
年尚弱龄白痴不语。
父母哀其浊气。
为邻里儿童所侮。
终无相竞之态。
然口自呼万回
因尔字焉且不言寒暑。
见贫贱不加其慢富贵不足其恭。
东西狂走终日不息。
或笑或哭略无定容。
口角恒滴涎沫。
人皆异之。
不好华侈尤少言语。
言必谶记事过乃知。
年始十岁兄戍辽阳
一云安西久无消息。
母忧之甚。
乃为设斋祈福。
倏白母曰。
兄安极易知耳。
奚用忧为。
因裹斋馀出门径去。
际晚而归。
执其兄书云。
平善
问其所由默而无对。
去来万里。
后时兄归云。
此日与言适从家来。
因授饼饵其啖而返。
举家惊喜。
自尔人皆改观。
声闻朝延。
中宗孝和皇帝
诏见崇重。
神龙二年敕别度。
一人而已。
高宗天后时。
常诏入内道场。
赐绵绣衣裳。
宫人供事。
先为儿时。
阌乡兴国寺累瓦石为佛塔入内之后其塔遂放光明。
因建大阁而覆之。
然其施作皆不可辄量。
出言则必有其故。
赐号为法云公
外人莫可得见。
先是天后朝任酷吏行罗织事。
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
博陵崔玄炜位望俱极。
其母庐氏贤而忧之曰。
汝可一日迎万回
僧宝志之流。
以可观其举止知其祸福也。
乃召到家。
母垂泣作礼兼施中金匕箸一双。
忽下阶掷其匕箸向堂屋上。
掉臂而去。
一家谓为不祥。
经数日令升屋取之。
匕箸下得书一卷。
观之乃谶纬书也。
遽令焚之。
数日有司忽来其家大索图谶。
不获得雪。
时酷吏多令盗投蛊道物。
及伪造秘谶用以诬人。
还令诬告得实屠戮。
籍没其家者多。
崔氏非圣人掷匕箸何由知其伪图谶也。
中宗末尝骂韦后为反悖逆。
斫尔头去寻而诛死太平公主为造宅于怀远坊中与主宅前后尔。
孝和亲送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始平出迎驾。
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
皆肃揖郑重。
问讯诸公曰。
各欲求圣人一言以定吉凶。
摭沈背曰。
汝真才子。
沈不胜其喜。
曰圣人与我受记。
诸子不可更争。
又谓武曰。
与汝作名佛童。
当无忧也。
有不善之色。
岑以马避之。
云。
此多是野狐。
其言何足惧也。
乃顾云。
汝亦不免及之诛。
人益贵重。
同时有僧伽化迹不恒。
中宗曰。
此何人也。
曰。
观音之化身也。
贞观中三藏奘师西归云。
天竺石藏寺
入时见一空房。
有胡床锡杖而已。
因问此房大德咸曰。
此僧缘阙法事罚在东方国名震旦。
地号阌乡
于兹万回矣。
归求见
便设礼问西域
宛如目瞩。
将访其家。
谓母曰。
有客至请备蔬食俄而至神异之迹多此类也。
正谏大夫明崇俨者。
道术之士。
谓人曰。
万回神僧也。
玄宗潜龙时。
与门人张炜等同谒。
甚至亵黩。
将漆杖呼且逐之。
同往者皆被驱出。
入反扃其户。
悉如常人更无他重。
摭背曰。
五十年天子自爱。
已后即不知也。
张公等门外历历闻其言。
故倾心翼戴焉。
五十年后盖指禄山之祸也。
睿宗在邸时。
或游行人间。
于聚落街衢中高声曰。
天子来。
或曰圣人来。
其处信宿閒。
必经过徘徊也。
庄太子睿宗第二子也。
天后曾抱示曰。
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
宜兄弟也。
安乐公主玄宗之季妹。
附会韦后
热可炙手。
道路惧焉。
望车骑连唾之曰。
腥腥不可近也。
不旋踵而祸灭。
及之愈知非常人也。
出二官人日夕侍奉之。
特敕于集贤院图形焉。
垂卒。
而大呼遣求本乡河水。
门人徒侣求觅无所。
曰。
堂前即是河水。
何不取耶。
众于阶下掘井。
河水涌出。
饮毕而终。
宅坊中井皆咸苦。
唯此井甘美。
后有假托或称小万回
以惑市里多至诛死焉。
至于终后右常侍徐彦伯为碑。
阌乡玉涧西路矣。
系曰。
日行万里非人必矣。
为鬼神邪。
为仙术邪。
通曰。
观行知人。
无邪行。
非鬼神也。
无故作意。
非仙术也。
此得通耳。
故智度论中此通有四。
一身能飞行如鸟无碍。
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
三彼没此出。
四一念能至。
或曰。
四中具何等。
通曰。
俱有哉。
号如意通矣
瑜伽论神境同也。
云或罗汉有大堪能现三神变焉。
万回师
阌乡人也。
俗姓张氏
初母祈于观音像因妊
生而愚。
八九岁方言语。
父母亦以豚犬畜之。
及长父令耕田。
耕直去不顾。
口惟连称平等。
因耕一陇长数十里。
遇沟坑见阻乃止。
其父怒而击之。
曰。
总耕何分彼此。
乃止击而罢耕。
兄戌役于安西
音问隔绝父母谓其亡矣。
日夕涕泣忧思不止。
顾父母感念之甚。
忽跪而言曰。
涕泣岂非忧兄耶。
父母且信且疑。
曰然。
曰。
详思我兄所要者衣装糗粮之属请悉备焉。
某将往视之。
忽一日朝赍所备而往。
夕返其家。
告父母曰。
兄善矣。
发书视之乃兄迹也。
一家异之。
弘农安西
盖万馀里。
以其万里而故。
号曰万回
先是玄奘向佛国取经。
见佛龛题曰。
菩萨万回
谪向阌乡地教化。
驰驿至阌乡
问此有万回无。
令呼之。
万回礼之。
施三衣瓶钵而去。
后则天追入内语事多验。
张易之大起第宅。
万回尝指曰。
将作。
人莫之悟。
易之伏诛以其宅为将作监
尝谓韦庶人及安乐公主曰。
三郎斫汝头。
韦庶人以中宗第三。
恐帝生变遂鸩之。
不悟为玄宗所诛也。
天后朝任酷吏行罗织事。
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
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
皆肃揖郑重问讯。
诸公曰。
各欲圣人一言以定吉凶。
抚沈背曰。
汝真才子。
沈不胜其喜。
曰圣人与我受记。
诸弟子不可更争。
又谓武曰。
与汝作名佛童。
当无忧也。
有不善之色。
岑以马避之。
云。
此是野狐。
其言何足惧也。
乃顾云。
汝亦不免及之诛。
人益贵重。
玄宗潜龙时与门人张炜等同谒。
见帝甚至亵渎。
将漆杖呼且逐之。
同往皆被驱出。
曳帝入反扃其户。
抚帝背曰。
五十年太平天子自爱。
已后即不知也。
张公等门外历历闻其言。
故倾心翼戴焉。
五十年后盖指禄山之祸也。
睿宗在藩邸时。
或游行人间。
万回于聚落街中高声曰。
天子来。
或曰。
圣人来。
其处信宿间。
睿宗必经过徘徊也。
庄太子
睿宗第二子也。
初则天以示万回
曰。
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
宜兄弟。
后生申王
仪形瑰伟善于饮啖。
景龙中时时出入。
士庶贵贱竞来礼拜。
万回披锦袍。
或笑骂或击鼓。
然后随事为验。
太平公主为造宅于己宅之右。
景云中卒于此宅。
临终大呼遣求本乡河水。
弟子徒侣觅无。
万回曰。
堂前是河水。
便于阶下掘井忽然河水涌出。
饮竟而终。
此坊井水至今甘美。
田游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三原人
高宗永徽时太学生
罢归。
携母、妻自蜀历荆、楚,爱夷陵青溪,筑庐其侧。
长史李安期表其才,召赴京师,辞疾入箕山,居许由旁,自号许由东邻
高宗嵩山,访之,游岩野服出拜,因拜崇文馆学士,进太子洗马,后还山。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排行二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
高宗永徽时,补太学生
罢归,遍游山水,后入箕山,于许由东筑室而居,自称“许由东邻”。
调露中高宗嵩山,亲至其门,游岩山衣田冠出拜。
敕令乘传赴都,授崇文馆学士
武后光宅元年(684)朝散大夫,拜太子洗马
垂拱元年(685),放还山林。
宋之问有交游。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七。
全唐诗》存诗1首。
僧慧能初唐 638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8—713 【介绍】: 名或作惠能
唐僧。
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
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
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
后居韶州曹溪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
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
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8—713 一作惠能
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兴)人。
早年听人诵佛经,颇领会,遂北行访师。
高宗咸亨间黄梅东禅寺,参禅宗五祖弘忍弘忍命于碓房舂米,时称为卢行者。
因所作禅偈为弘忍所赏,于夜间传其法衣,并命其速往南方隐遁。
隐居韶州曹溪十余年后,始至广州法性寺,出示法衣,并剃发受戒。
后归住韶州宝林寺,为众说法,历三十余年,影响遍于南方。
卒于新州国恩寺
宪宗时赐号大鉴禅师
生平见《旧唐书》本传。
慧能为南宗禅之创始人,其为学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北宗禅之渐悟说不同。
后人尊其为禅宗六祖
其语录由门人辑为《六祖法宝坛经》。
此书及《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诗偈2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全粤诗·卷五
释惠能(六三八 — 七一三),一作慧能俗姓卢
新州(今新兴县)人。
幼年丧父,家贫,不识字,以采樵为生。
二十四岁时,闻人诵《金刚经》,决心学佛,乃往投湖北蕲州黄梅县东山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得传衣钵,南归隐遁十六年。
唐高宗仪凤元年(六七六),薙发于广州制旨寺,受具足戒于法性寺
后于韶州曹溪宝林寺大倡顿悟法门,宣扬“见性成佛”,为佛教南宗开创者、禅宗之六祖
唐玄宗先天二年圆寂,年七十六。
唐宪宗谥大鉴禅师
弟子编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事见《坛经》及释法海撰序,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撰碑铭、碑文。
慧能俗姓卢氏
其先范阳人
以父行瑫官南海
遂为新州人
咸亨中乐昌
智远禅师出家。
复至蕲春
就宏忍禅师受具。
后至南海
印宗法师剃染。
法性寺
上元中移具宝林寺
诏赴京邑
谢病不起。
神龙三年敕住韶州能居寺。
改额法泉。
是为南宗六祖
先天二年卒。
宪宗时追谥大鉴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卢氏
南海新兴人也。
其先出范阳
父行瑫始官中朝。
武德中以谮左迁。
为州司马
贞观十二年戊戌
于官舍。
未几而父丧母寡。
贫甚。
于民间日售薪。
共甘旨。
一日闻旅馆有客诵经。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语而寤。
固。
问客此何经。
曰金刚般若经也。
又问何从得之。
曰得之蕲州黄梅冯茂山忍大师所。
大师且以为诵此经即当见性成佛。
曰我志欲见大师
然以母累。
柰何。
时一客又以白金十两。
俾安家而趣使往。
咸亨中
道过韶阳
信士刘志略。
延以恩礼。
略之姑尼也。
方读涅槃。
问疑义。
为解析。
因问字。
曰不识也。
尼怪而诘其故。
则曰诸佛妙义。
不堕文字。
尼叹服。
呼为行者而称之乡里间。
众遂筑辟宝林旧寺。
请居之。
以便趋向。
念曰。
吾以求师至是。
遽以自安可乎。
明日往依乐昌县智远禅师于西石窟。
远尤加器重。
曰必蚤获印證于蕲。
而后转以见教也。
师问。
来何自。
曰自岭南
曰何求。
曰求作佛。
岭南人无佛性。
曰人有南北。
佛性岂尔。
乃服役。
至悬石腰间踏舂碓。
以效勤苦。
先是神秀上座奉命。
书偈于壁。
以著己见解。
亦倩客。
夜书一偈其旁。
见之。
阴召而传其所受之衣钵。
曰自吾先师。
以此表信。
今妄庸者。
莫不觊觎。
故其所在之地。
命若悬丝焉。
汝其亟逝。
无滞此也。
于是逃于四会怀集之间。
久之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师
以风幡之辨。
求见所受衣钵。
而为之落发。
智光律师
登坛受具。
其坛盖宋三藏求那跋摩筑者。
记云。
后有肉身菩萨。
于此得戒。
梁三藏真谛。
又手植菩提树于坛侧。
记云。
后一百二十年。
有大士。
于此说无上乘法。
上元中
忍大师示寂于蕲之东山
悬知之曰。
吾师其真归矣。
既而讣至。
徙居宝林寺
刺史韦璩以大梵寺迎焉。
力辞入曹溪
由是天下心学之士。
曹溪
武后中宗
神秀禅师奏举。
娄降玺书。
诏赴阙。
继遣中官薛简敦致。
皆谢疾不起。
后赐磨衲袈裟一。
钵一。
编珠织成经巾一。
绿质红晕华绵巾一。
帛五百匹供养。
新兴宅为寺。
请额国恩。
神龙三年
韶州缮治其寺。
务尽壮丽。
易赐其额法泉。
延和元年
预命弟子。
建塔于法泉寺
先天二年。
八月三日。
归而唱灭。
春秋七十六。
十一月反葬曹溪
追谥大鉴
塔曰元和正真。
宋太平兴国三年
诏易曹溪法泉寺南华寺
释慧能
姓卢氏
南海新兴人也。
其本世居范阳
厥考讳行瑫。
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
终于贬所。
略述家系。
避卢亭岛夷之不敏也。
贞观十二年戊戌岁也。
纯淑迂怀惠性间出。
虽蛮风䝤俗渍染不深。
而诡行么形驳维难测。
父既少失母且寡居。
家亦屡空业无腴产。
负薪矣日售荷担。
偶闻廛肆间诵金刚般若经。
凝神属垣迟迟不去。
问曰。
谁边受学此经。
曰从蕲州黄梅冯茂山忍禅师劝持此法。
云即得见性成佛也。
闻是说若渴夫之饮寒浆也。
忙归备所须留奉亲老。
咸亨中韶阳刘志略。
略有姑无尽藏恒读涅槃经。
听之即为尼辨析中义。
不识文字。
乃曰。
诸佛理论若取文字非佛意也。
尼深叹服。
号为行者。
有劝于宝林古寺修道。
自谓己曰。
本誓求师而贪住寺。
取乎道也何异却行归舍乎。
明日遂行至乐昌县西石窟。
依附智远禅师侍座谈玄。
远曰。
行者迨非凡常之见龙。
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
劝往蕲春五祖所印證去。
吾终于下风请教也。
未几造焉。
师睹气貌不扬。
试之曰。
汝从何至。
对曰。
岭表来参礼。
唯求作佛。
曰。
岭南人无佛性曰。
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曰汝作何功德。
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众而已。
如是劳乎井臼。
率净人而在先。
了彼死生与涅槃而平等。
虽均养心何辨知。
俾秀唱予致和汝。
偈辞在壁见解分岐。
揭厉不同浅深斯别。
密以法衣寄托曰。
古我先师转相付授。
岂徒尔哉。
呜呼后世受吾衣者。
命若悬丝小子识之。
计回生地。
隐于四会怀集之间。
渐露锋颖。
南海印宗法师涅槃盛集论风幡之语。
印宗辞屈而神伏。
乃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师边受满分戒。
所登之坛即南宋求那跋三藏之所筑也。
已登果位。
悬记云。
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斯受戒。
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畔手植菩提树
谓众曰。
种此后一百二十年有开士。
于其下说无上乘度无量众。
至是爰宅于兹。
果于树阴开东山法门
皆符前谶也。
上元中正演畅风惨然不悦。
大众问曰。
胡无情绪耶。
曰迁流不息生灭无常。
吾师今归寂矣。
凶赴至而信。
乃移住宝林寺焉。
刺史韦据命出大梵寺
苦辞入双峰曹侯溪矣。
大龙倏起飞雨泽以均施。
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
五纳之客拥塞于门。
四部之宾围绕其座。
时宣秘偈或举契经。
一切普熏咸闻象藏。
一时登富悉握蛇珠
皆由径途尽归圆极。
所以天下言禅道者
曹溪为口实矣。
洎乎九重下听万里悬心。
思布露而奉迎。
欲归依而适愿。
武太后孝和皇帝
咸降玺书。
诏赴京阙。
神秀禅师之奏举也。
续遣中官薛简往诏。
复谢病不起。
子牟之心敢忘凤阙。
远公之足不过虎溪
固以此辞。
非邀君也。
遂赐纳袈裟一缘钵一口编珠。
织成经巾绿质红晕花绵巾绢五百匹充供养云。
又舍新兴旧宅为国恩寺焉。
神龙三年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
务从严饰。
赐改额曰法泉也。
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国恩寺建浮图一所。
促令速就。
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
异香满室白虹属地。
饭食讫沐浴更衣弹指不绝。
气微目瞑全身永谢。
尔时山石倾堕川源息枯。
鸟连韵以哀啼。
猿断肠而叫咽。
或唱言曰。
世间眼灭吾畴依乎。
春秋七十六矣。
其年十一月迁座于曹溪之原也。
弟子神会若颜子之于孔门也。
勤勤付嘱语在传。
洛阳荷泽寺崇树能之真堂。
兵部侍郎宋鼎为碑焉。
脉。
从如来下西域诸祖外震旦凡六祖
尽图缋其影。
太尉房琯作六叶图序。
又以端形不散如入禅定。
后加漆布矣。
复次僧方辩。
塑小样真肖同畴昔。
曾言。
吾灭后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
汝曹勿怪。
或忆是言加铁环缠颈焉。
开元十一年
果有汝州人受新罗客购潜施刃其元。
欲函归海东供养。
有闻击铁声而擒之。
塔下葆藏屈眴布郁多罗僧。
其色青黑碧缣复袷。
非人间所有物也。
屡经盗去。
迷倒却行而还褫之。
至德中神会遣弟子进平送牙痒和一柄。
朝达名公所重有若宋之问
著长篇有若张燕公说
寄香十斤并诗。
武平一至。
诗云。
大师捐世去。
空留法身在。
愿寄无碍香。
随心到南海
武公因门人怀让铸巨钟。
为撰铭赞。
宋之问书。
广州节度宋璟来礼其塔。
问弟子令韬无生法义。
宋公闻法欢喜。
向塔乞示徵祥。
须臾微风渐起。
异香裛人。
阴雨霏霏。
只周一寺耳稍多奇瑞逭繁不录。
肃宗下诏弟子令韬。
韬称疾不赴。
遣明象赍传法衣钵。
进呈毕给还。
宪宗皇帝追谥曰大鉴
塔曰元和正真也。
迨夫唐季刘氏称制番禺
每遇上元烧灯
迎真身入城为民祈福。
大宋南海后。
韶州盗周思琼叛换。
尽焚其寺塔将延燎。
时肉身非数夫莫举。
烟熛向逼二僧对舁。
轻如夹纻像焉。
太平兴国三年今上敕重建塔。
改为南华寺矣。
系曰。
五祖自何而识一介白衣便付衣耶。
通曰。
一言知心更无疑贰。
况复记心轮间如指之掌。
师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钵乎。
秀师则否。
通曰。
是法宁选缁白。
得者则传。
周封诸侯乃分分器。
同姓异姓别也。
以祖师别精粗以衣为信。
譬如三力士射坚洛叉。
健那射则中而不破。
二钵罗塞建提破而不度。
那罗延箭度而复穿馀物也。
非坚洛叉有强弱。
但由射势力不同耳。
南能可谓那罗延射而获赏焉。
信衣至不传。
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
通曰。
言。
受传衣者命若悬丝。
如是忍之意也。
也禀祖法则有馀。
行化行则不足。
故后致均部之流。
方验能师之先觉。
不传无私吝之咎矣。
故曰。
知人则哲也。
吁。
张易之初唐 ? — 7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5 【介绍】: 定州义丰人
美姿容。
晓音律歌词,由弟张昌宗引荐入侍武则天,颇受宠信,宫中呼为五郎
历官控鹤监奉宸令、麟台监封恒国公
中宗神龙元年张柬之等迎中宗复位时被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5 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
排行五时称张五郎
初以门荫入仕,累迁尚乘奉御
时年20余,白皙美貌,善音律歌词。
武后万岁通天二年(697),由太平公主荐入宫禁,为武则天之男宠。
常傅粉施朱,衣锦绣之服。
后历任司农少卿、控鹤令,权倾一时。
长安元年(701)为麟台监封恒国公
神龙元年(705)正月,为张柬之等所杀。
其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4首。
多为宋之问阎朝隐所代作。
易之
左仆射行成族子。
幼以门荫累迁尚乘奉御
武后临朝。
司卫少卿
圣历二年置控鹤府。
易之为监。
寻加麟台监
封恒国公
武后卧疾长生院。
易之引支党谋为不轨。
左台御史中丞宋璟请按摄当斩。
后不许。
神龙元年
张柬之崔元炜率羽林兵入迎仙院诛之。
杜审言初唐 646 — 70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46—708 【介绍】: 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必简
高宗咸亨元年进士
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
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
历迁隰城洛阳丞。
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武则天时,累擢膳部员外郎
中宗神龙初,坐与张易之兄弟交往,配流岭外。
寻召授国子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
卒年六十余。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5?—708 字必简
排行五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父迁居洛州巩县(今河南巩义)
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第,其后任隰城,累转洛阳丞。
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与同僚不睦,为州司马季重等所构陷,系狱,将被杀。
审言杜并年方十六,刺杀季重,当即杜并亦被杀。
武后闻此,甚加叹异,召见审言,授著作佐郎,俄迁膳部员外郎
神龙元年(705),因谄附张易之兄弟,为中宗流放峰州
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
景龙二年(708)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杜审言考》对其生平事迹多所考證。
审言杜甫祖父,杜甫诗法深受其影响。
审言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年与沈佺期宋之问唱和,对近体诗之形成颇有贡献。
审言今存诗43首,仅两首古体,五律、五排、七律、七绝诸体有佳作,其中五律尤为量多高,庄严典丽。
有宋本《杜审言集》1卷。
今人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
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杜审言(648?
—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类),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第,授隰城,迁江阴,转洛阳丞。
武后圣历元年,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寻免归,武则天召见,拜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部。
中宗神龙初,坐与张易之兄弟交往,流峰州
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卒。
审言善五言诗,工书翰,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有《杜审言集》十卷,已佚。
今《杜审言诗集》三卷乃后人所辑。
全唐诗》编诗一卷。
今人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
作品评论
《唐诗品》
学士高才命世,凌轹同等,律调琅然,极其华茂
然其心灵流畅,不烦构结,而自出雅致。
旷代高之,以为家祖。
少陵雄生后代,威凤之丸,不离苞素者也。
守岁》篇云:“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庭灯烛上薰天”,气色高华,罕得其比。
《艺苑卮言》
杜审言华藻整栗,小让沈、,而气度高逸,神情圆畅,白是中兴之祖,宜其矜率乃尔。
杜必简性好矜诞,至欲“衙官屈、”。
然诗自佳,华于子昂,质丁沈、,一代作家也。
乃有杜陵鬯其家风,盛哉!
初唐无七言,五言亦未超然。
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
五言则“行止皆无地”、“独有宦游人”,排律则“六位乾坤动”、“北地寒应苦”,七言则“季冬除夜”、“毗陵震泽”,皆极高华雄整。
少陵继起,百代模楷,有自来矣。
杜审言浑厚有馀。
钟云:初唐诗至必简,整矣,畅矣。
吾尤畏其少。
古人作诗不肯多,意其不善。
又云:必简数诗,开诗家齐整平密一派门户,在初唐实亦创作。
《诗源辨体》
杜审言五言律体巳成,所未成者,长短两篇而已。
今观沈、宋集中,亦尚有四、五篇未成者。
然则五言律体实成于杜、沈、,而后人但言成于沈、,何也?
审言较沈、宋复称俊逸,而体自整栗,语自雄丽,其气象风格自在,亦是律诗正宗。
《唐诗绪笺》
五言律诗贵乎沉实温丽,雅正清远。
含蓄深厚,有言外之意;制作平易,无艰难之患。
最不宜轻浮俗浊,则成小人对属矣。
似易而实难。
又须风格峻整,音律雅浑,字字精密,乃为得体。
初唐杜审言创造工致,最为可法。
《唐律消夏录》
必简诗用意深老,措辞缜密,虽极平常句中,一字皆不虚设。
其于射洪,犹班之于史也。
后来尽得其法者,唯文孙工部一人。
《载酒园诗话又编》
杜必简散朗轩豁,其用笔如风发漪生,有遇方成圭、遇圆成璧之妙。
即作磊砢语,亦犹苏子瞻坐桄榔林下食饮水,略无攒眉蹙额之态。
此僻涩苦寒之对剂也。
但上苑芳菲,止于明媚之观。
杜必简初唐流丽中,别具沉挚,此家学所有启也。
承流散藻,词非一骨,间有六代遗音,而律诗清柔,无复陈隋健响,于初唐最为晚派。
自诞“衙官屈宋”,殊太过情。
乃如“云霞出海”、“草绿长门”,亦自独辟生蹊,发为孤秀,以罕见长耳。
康庭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武则天光宅元年,以乡贡进士重试及第
曾任洛州士曹参军河阴,迁祠部员外郎
工诗,《望月有怀》有名一时,沈佺期宋之问皆和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名一作庭之,又作廷芝,恐均误。
排行五
武后光宅元年(684)乡贡进士重试及第
曾任洛州士曹参军河阴,迁祠部员外郎
事迹散见《唐摭言》卷一、《国秀集》目录、《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二二。
能诗,与诗人杜审言沈佺期有交往。
审言有《和康五庭芝望月有怀》,佺期有《和洛州康士曹庭芝望月有怀》诗。
全唐诗》存诗1首。
廷芝
武后朝官河阴
户部员外郎
薛稷初唐 649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9—713 【介绍】: 蒲州汾阴人字嗣通
薛道衡曾孙。
进士及第
中宗景龙末谏议大夫昭文馆学士
睿宗立封晋国公,除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世称薛少保
窦怀贞伏诛,以知其谋,赐死于万年县狱中。
工隶书,笔姿遒丽,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唐初四大书家。
又善绘,画为绝品。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9—713 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
薛道衡曾孙,薛收孙,魏徵外甥。
武后长寿三年(694),中临难不顾、徇节宁邦科。
又举进士
累迁祠部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
中宗景龙末,为谏议大夫昭文馆学士
睿宗即位,以翊赞功迁太常少卿封晋国公
累拜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参知政事
因与崔日用争权,罢为左散骑常侍
工部礼部尚书,位终太子少保世称薛少保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小史》卷九,《历代名画记》卷九,《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九、二二。
多才艺,工书画,诗文亦佳,其《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为初唐五古名篇。
张说评其文“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见《大唐新语》卷八)。
有文集3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4首。
唐诗汇评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
进士第长寿三年(694)中临难不顾徇节宁邦科。
累迁礼部郎中中书舍人
景龙末,为谏议大夫昭文馆学士
睿宗即位,迁黄门侍郎参知机务
崔日用不协,罢为左散骑常侍,历太子少保礼部尚书
先天二年窦怀贞伏诛,因预知反谋,赐死狱中。
以辞章名,工书善画,尤善画鹤。
有《薛稷集》三十卷,己佚。
全唐诗》存诗十四首。
字嗣通
蒲州汾阴人
进士
累迁礼部郎中中书舍人
景龙末谏议大夫昭文馆学士
睿宗立
以翊赞功迁太常少卿
封晋国公
累拜中书侍郎黄门侍郎
崔日用数争事帝前。
罢为左散骑常侍
历工礼部尚书
太子少保
窦怀贞搆逆。
以知其谋。
赐死万年狱。
年六十五。
作品评论
《大唐新语》
张说语:李峤崔融薛稷宋之问之文,如良金美玄,无施不可。
旧唐书本传
进士,累转中书舍人
时从祖兄曜为正谏大夫,与俱以辞学知名,同在两省,为时所称。
时天彝《唐百家诗选评》
薛稷诗明健激昴,有建安七子之风,不类唐人
张昌宗初唐 ? — 7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5 【介绍】: 定州义丰人
美姿容。
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太平公主引荐入侍禁中,颇为则天所宠信。
宫中呼为六郎
累官春官侍郎封邺国公
曾奉命与李峤张说等二十六人撰《三教珠英》。
则天晚年,与兄易之专权,败坏政事。
神龙元年中宗复位,与易之俱为张柬之等所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5 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
排行六号六郎
武后神功元年(697)太平公主所荐,与其兄易之皆傅朱粉,衣纨锦,谄侍武后
云麾将军、行左千牛中郎将,旋进银青光禄大夫、右(一作左)散骑常侍
圣历二年(699)控鹤监内供奉,历司仆卿封邺国公,俄改春官侍郎
昌宗兄弟专权乱政,中宗神龙元年(705)崔玄炜等人所杀。
昌宗粗能属文,其应诏诸诗,为宋之问阎朝隐代作。
曾领衔引文学之士李峤张说宋之问诸人撰集《三教珠英》。
生平见新、旧《唐书·张行成》附。
全唐诗》存诗3首。
杨炯初唐 650 — 69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0—693? 【介绍】: 弘农华阴人
幼聪明博学,善属文。
十岁举神童,授校书郎
高宗永隆二年,充崇文馆学士
詹事司直
武周初,坐事出为梓州司法参军
盈川,卒于任。
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四杰”。
尝言“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时议然之。
有《盈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0—693? 华阴(今陕西华阴)人。
排行七,出身望族,然自称“吾少也贱”(《梓州官僚赞》)。
高宗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
上元三年(676)校书郎
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讨武后之累,出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宋之问直习艺馆(宋之问秋莲赋序》)。
后为婺州盈川世称杨盈川,卒于官。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今人傅璇琮有《杨炯简谱》,张志烈有《初唐四杰年谱》。
为“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五言律诗,以抒发追求边塞军功理想抱负为其特色,风格警劲豪放。
诗集以四部丛刊影印10卷本《盈川》(明童佩辑)为最通行,1980年中华书局排印。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入2首。
唐诗汇评
杨炯(650-?
),华阴(今属陕西)人。
幼聪敏,高宗显庆四年(659)举神童,年仅十岁。
上元三年制举及第,补校书郎
永淳元年太子李哲詹事司直,迁崇文馆学士
武后光宅元年,坐堂弟神让参与徐敬业武则天事,贬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秩满,选任盈川(今浙江衢县附近)令。
卒官。
杨炯擅长五言律诗,工致而得明澹之旨,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四杰”。
有《盈川》三十卷,已佚。
今《杨盈川集》十卷乃明童佩所辑。
全唐诗》编诗一卷。
华阴人
举神童。
校书郎
崇文馆学士
俄迁詹事司直
武后时坐从祖弟神让犯逆左转梓州司法参军
秩满。
盈川
卒。
中宗以旧僚追赠著作郎
作品评论
《唐诗品》
杨生神明内颖,卓起少年,词华秀朗,为时令慕,与子安之徒并称杰子,含三秀,凤耀四灵,岂不蔚然观美哉!
其诗三十卷,不尽传,今传二卷。
五言律体,长于他作,尝自言:“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子安词赋翩翩,波翻云写,杨生好欺人,故有此语。
文士信己,岂非珍其敝帚,自谓千金者哉!
张逊业《杨炯集序》
)五言律工致而得明澹之旨,沈、宋肩偕。
开元诸人去其纤丽,盖启之也。
睹作差次之。
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玉,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然长歌遂尔绝响。
盈川王微加澄汰,清骨明姿,居然大雅。
《诗源辨体》
五言自汉魏流至陈、隋,日益趋下,至武德贞观,尚沿其流,永徽以后,五、杨、卢、骆则承其流而渐进矣。
四子才力既大,风气复还,故虽律体未成,绮靡未革,时中多雄伟之语,唐人之气象风格始见。
……然析而论之,王与卢、骆绮靡者尚多,杨篇什虽寡,而绮靡者少,短篇则尽成律矣。
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他日,崔融张说评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照邻可以企之。
曰:“不然,盈川文如悬河,酌之不竭,优于卢而不减王。
耻居后,信然;愧在前,谦也。
”意当时必多长篇大什,而零落至此,惜哉!
古章残佚,不见本原,唯《西陵》一首,苍健立干,有任、范之体。
律诗工对,其源盖出阴铿
才气无前,自谓“耻屉王后”,第藻浮于质,时有衰音。
《诗学渊源》
)所为诗雄奇奔放,文质兼备,虽未逮卢之古雅、骆之蕴藉,以较子安,实为胜之。
“卢前”“王后”,宜彼不为屈也。
东方虬武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武周时左史,尝云百年后可与西门豹作对。
陈子昂《寄东方左史修竹篇序》称其《孤桐篇》骨气端翔,音韵顿挫,有“正始”之音。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武后时左史礼部员外郎
武后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赏锦袍。
诗先成,得锦袍,及宋之问诗成,左右称善,武后夺袍衣之。
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一、《隋唐嘉话》卷下。
诗有风骨,陈子昂尝称誉其《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修竹篇序》)。
此诗今佚。
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东方虬,生卒年不详,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东南)武后朝,历左史礼部员外郎等职。
曾作《咪孤桐篇》,深得陈子昂赞贯,然其诗已佚。
全唐诗》存诗四首。
武后朝官左史
作品评论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书》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
”仆亦以为知言也。
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刘希夷初唐 651 — 679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延之 469年—479年 刘纂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1—约679 【介绍】: 汝州人,一作颍川人字庭芝,或作廷芝挺之延之,或作一名庭芝
肃宗上元二年进士
美姿容,好谈笑,善弹琵琶,饮酒数斗不醉,落魄不拘常检。
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
意柔婉丽,且多感伤情调。
相传宋之问乃其舅,欲据其《白头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为己有,遣人以土囊压杀之。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1—? 字庭芝,一作廷芝,作挺之者,误。
汝州(今属河南)人。
高宗上元二年(675)郑益榜进士
旧唐书》本传谓“时又有汝州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
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
”今存诗中确以从军、闺情之作为多,《旧传》之评不为无据。
《大唐新语》卷八又谓:“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由是稍为时人所称。
希夷卒年不可考,观其《故园置酒》诗“酒熟人须饮,春还鬓已”等语,似其享年在中寿以上。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今人陈文华有《刘希夷诗注》。
唐诗汇评
刘希夷(651-?
),字庭芝,一说字挺之
汝州(今河南临汝)人,一说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第
卒年不可考,一说未及三十。
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
开元中孙翌编《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遂为时人所称。
相传希夷宋之问爱其《代悲白头翁》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句,恳乞,希夷许而未与,之问怒,遂以土囊压杀之。
其说未可信。
有《刘希夷集》十卷,又《诗集》四卷,均佚。
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希夷虽则天时人,然格律已有天宝以后之风矣。
希夷)苦篇咏,特善闺帷之作,词情哀怨,多依占调,体势与时不合,遂不为时所重。
《载酒园诗话又编》
刘庭芝藻思快笔,诚一时俊才,但多倾怀而语,不肯留馀。
如《采桑》一篇,真寻味无尽。
《春女行》前半亦婉约可思,读至“忆昔楚王宫”以下,不觉兴阑人倦矣。
钟氏盛称之,独贬其《代悲白头翁》。
此诗悲歌历落,昔人之赏自不谬。
特亦微嫌太尽。
《载酒园诗话又编》
刘诗如花落鸟啼,(按指宋之问)诗似云蒸霞蔚,不徒手笔回异,各有所长。
刘汝州希夷诗,格虽不高,而神情清郁,亦自奇才。
《湘绮楼论唐诗》
希夷源出江、谢,脱手弹丸,宛转生情,歌行杂言,同辟新体,亦摹古而能自见者,然去古日远矣。
冉祖雍初唐 ?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13 【介绍】: 夔州云安人
冉实子。
进士第
中宗景龙初,擢给事中
武三思用事,王同皎等密谋杀之,宋之问祖雍告变,天下丑其行。
中书舍人
景龙末,迁刑部侍郎
因倡饮省中,为御史劾奏,贬蕲州刺史
睿宗景云元年,流岭南
玄宗先天初,与宋之问同赐死于桂州
李夔武周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武后时汴州司户
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一三。
全唐诗》录其《使至汴州喜逢宋之问》诗1首。
宋有答诗。
王无竞初唐 652 — 7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琅邪人,徙居东莱字仲烈
文学,应下笔成章举及第。
累迁监察御史,改殿中。
因坐诃诋权幸,出为苏州司马
后贬广州,为仇家榜杀。
卒年五十四。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2—705 字仲烈排行二东莱(今山东莱州)人。
有文才,仪凤二年(677)举下笔成章科,授赵州栾城县尉,历麟台正字,累迁监察御史
垂拱二年(686),随乔知之征同罗、仆固。
殿中侍御史
因临朝斥宰相宗楚客偶语,左迁太子舍人
预修《三教珠英》。
神龙初,因诃诋权贵,出为苏州司马
后坐交张易之等,再贬岭南,卒于广州
陈子昂交谊较深,与宋之问有唱和。
生平见孙逖太子舍人王公墓志铭》、《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5首,《全唐诗外编》补诗4首。
以《巫山》较为著名。
唐诗汇评
王无竞(652—705),字仲烈东莱(今山东莱州)人。
弱冠擢下笔成章科,授栾城
累迁殿中侍御史,预修《三教珠英》,徙太子舍人,与陈子昂宋之问友善。
神龙初,贬苏州司马
复坐党张易之,流岭南,为仇家榜杀。
全唐诗》存诗五首。
作品评论
王无竞……气豪纵,下笔成章。
郭袭徵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袭微
京兆人
郭衍曾孙。
武则天时,与陆馀庆赵贞固卢藏用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毕构司马承祯释怀一友善,时号方外十友。
官至左拾遗
崔融初唐 653 — 7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3—706 【介绍】: 齐州全节人字安成
擢八科高第。
累补宫门丞崇文馆学士
中宗为太子时,选侍读,典东朝章疏。
武周长安中累迁春官郎中知制诰,再迁凤阁舍人监修国史
后坐附张易之兄弟,贬袁州刺史
寻召拜国子司业
为文章华婉典丽,朝廷大手笔多委之。
卒谥文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3—706 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章丘西)人。
高宗上元三年(676),中辞殚文律科,累补宫门丞,兼直崇文馆学士
中宗为太子时,侍读东朝表疏,多出其手。
武后圣历中,自魏州司功参军著作佐郎,历右史著作郎,进凤阁舍人
久视元年(700),出为婺州长史,寻召为春官(礼部)郎中知制诰事。
长安二年(702),再迁凤阁舍人,改司礼少卿
中宗神龙元年(705),因阿附张易之袁州刺史
寻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
二年,以预修《则天实录》成,封清河县
因撰武后哀册文,用思精苦,绝笔而卒,追赠卫州刺史谥曰文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为文典丽,朝廷大手笔多由其草拟。
苏味道李峤杜审言齐名,合称为“文章四友”。
以《咏宝剑》、《和宋之问寒食黄梅临江驿》等诗为人称许。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载其编有《珠英学士集》5卷,著有《宝图赞》1卷、文集6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见崔庸。
唐诗汇评
崔融(653-706),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济南东北)人。
高宗仪凤元年(676)举词殚文律科,补宫门丞,兼崇文馆学士
武后朝,历著作佐郎右史著作郎凤阁舍人等职,谄附张易之
易之伏诛,左授袁州刺史
寻召拜国子司业
修史
受诏撰《则天哀册文》,用思精苦,发病卒。
为文典丽,朝廷大手笔多出其手。
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
有《崔融集》六十卷,已佚。
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崔融字安成齐州全节人
为文以华婉典丽称,神龙二年卒,年五十四。
补诗二首。
(按唐有两崔融
全唐诗》卷六十八之崔融武后时人也。
卷八百八十七《补遗》六之崔融,则唐末乾宁时吴郡人
今兹所补,盖即武后时崔融之作。)
字安成
齐州全节人
擢八科高第。
累补宫门丞直崇文馆学士
累拜国子司业
神龙二年
修武后实录成。
清河县
因撰武后哀册文。
用思精苦。
绝笔而卒。
年五十四。
追赠卫州刺史
谥曰文
作品评论
新唐书本传
为文华婉,当时未有辈者。
朝廷大笔,多手敕委之。
其《洛出宝图颂》尤工。
撰《武后哀册》最高丽,绝笔而死,时谓思苦神竭云。
《载酒园诗话又编》
崔与苏味道李峤齐名,似为秀出;又合杜审言为“文章四友”,则气力亦似差逊。
崔司勋票疾,有似侠客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