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满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西域人
以博晓经义为僧众所推。
来中原翻译瑜珈法门,会文宗开成中甘露之变,朝廷无复纪纲,不暇翻译。
知玄礼以为师,深得其指授,并请翻诸禁咒,因译《陀罗尼集》及《佛为毗戍陀天子说尊胜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西域人也。
开成中
进梵夹。
会有甘露之祸。
不暇翻译。
悟达国师知玄
好声明学。
师事
因请出诸禁祝。
偕菩提嚩日啰金刚悉地。
出陀罗尼集四卷。
又出佛为毗戍陁天子所说尊胜经一卷。
较旧译尤详。
有般若斫迦三藏者。
华言智慧轮
大中间
行大㬅拿罗灌顶法。
阿阇梨
著佛法根本。
其说以为陀罗尼者。
法之根本。
盖大毗卢遮那。
寔诸佛所依。
至于出生无边法门。
学者脩戒定慧而以总持助成之。
速疾。
无不可者。
又述示教指归。
𡺈嵝
释满月者。
西域人也。
爰来震旦务在翻传。
瑜伽法门一皆贯练。
既多神效众所推钦。
开成中进梵夹。
遇伪甘露事去未旋踵。
朝廷无复记纲不暇翻译。
悟达国师知玄
好学声明。
为师。
情相款密指教梵字并音字之缘界。
悉昙八转深得幽趣。
曰。
异哉。
吾体两方之言。
愿参象胥之末可乎。
因请翻诸禁咒。
乃与菩萨嚩日罗金刚悉地等。
重译出陀罗尼集四卷。
又佛为毗戌陀天子说尊胜经一卷。
详覈三复曲尽佛意。
此土先已有陀罗尼集十二卷。
新翻四卷未闻入藏。
等俱不测其终。
次有般若斫迦三藏者。
华言智慧轮
西域人
大中中行大曼拿罗法。
已受灌顶为阿阇梨
善达方言深通密语。
著佛法根本。
宗乎大毗卢遮那。
为诸佛所依。
法之根本者陀罗尼是也。
至于出生无边法门。
学者修戒定慧以总侍助成。
速疾之要无以超越。
又述示教指归共一十馀言。
皆大教之钤键也。
出弟子绍明。
咸通年中刻石记传焉。
论曰。
无漏海中震潮音而可怪。
总持言下书梵字而不常。
未闻者闻。
闻光音天之馀响。
未解者解。
解最上法之所诠。
圣贤饮之为醇醪。
凡劣啜之成糟粕。
若夫有缘则遇。
无道则违。
秦狱既械其利防。
此无缘也。
汉庭肇迎其白马。
斯有感焉。
听彼异呼览其横字。
情可求而呼相乱。
字虽殊而意且同。
是故周礼有象胥氏通六蛮语。
狄鞮主七戎。
寄司九夷。
译知八狄。
今四方之官。
唯译官显著者何也。
疑汉已来多事北方。
故译名烂熟矣。
又如周秦輶轩使者
奏籍通别国方言。
令君王不出户庭坐知绝遐异俗之语也。
若然者象胥知其远也。
方言知其近也。
大约不过察异俗达远情者矣。
懿乎东汉始译四十二章经。
复加之为翻也。
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
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
由是翻译二名行焉。
初则梵客华僧。
听言揣意方圆共凿。
金石难和。
碗配世间。
摆名三昧。
咫尺千里。
觌面难通。
次则彼晓汉谈。
我知梵说。
十得八九。
时有差违。
至若怒目看世尊。
彼岸度无极矣。
后则猛显亲往。
奘空两通。
器请师子之膏。
鹅得水中之乳。
内竖对文王之问。
扬雄得绝代之文。
印印皆同。
声声不别。
斯谓之大备矣。
逖观道安也论五失三不易。
彦琮也籍其八备。
明则也撰翻经仪式。
玄奘也立五种不翻。
此皆类左氏之诸凡。
同史家之变例。
今立新意成六例焉。
谓译字译音为一例。
胡语梵言为一例。
重译直译为一例。
粗言细语为一例。
华言雅俗为一例。
直语密语为一例也。
初则四句。
一译字不译音。
即陀罗尼是。
二译音不译字。
如佛胸前卐字是。
三音字俱译。
即诸经律中纯华言是。
四音字俱不译。
如经题上<T50p0723_01.gif<T50p0723_02.gif二字是。
第二胡语梵言者。
一在五天竺纯梵语。
二雪山之北是胡。
山之南名婆罗门。
国与胡绝书语不同。
从羯霜那国。
字源本二十馀
转而相生。
其流漫广。
其书竖读。
同震旦欤。
至吐货罗音渐异。
字本二十五其书横读。
度葱岭南迦毕试国
字同吐货罗。
已上杂类为胡也。
印度字梵天所制。
本四十七
演而遂广。
号青藏焉
有十二章教授童蒙。
大成五明论。
大抵与胡不同。
五印度境弥亘既遥。
安无少异乎。
又以此方始从东汉传译至于隋朝
皆指西天以为胡国。
且失梵天之苗裔。
胡地之经书。
彦琮法师独明斯致。
唯徵造录痛责。
弥天符佛地而合阿含。
得之在我。
用胡名而迷梵种。
失则诛谁。
唐有宣公亦同鼓唱。
自此若闻弹舌。
或睹黑容印定呼为梵僧。
雷同认为梵语。
师可谓忙于执斧捕前白露之蝉。
瞢在回光照后黄衣之雀。
既云西土有梵有胡。
何不南北区分。
是非料简致有三失。
一改胡为梵。
不析胡开胡还成梵。
失也。
二不善胡梵二音。
致令胡得为梵。
失也。
三不知有重译失也。
当初尽呼为胡。
亦犹隋朝已来总呼为梵所谓过犹不及也。
如据宗本而谈。
以梵为主。
若从枝末而说。
称胡可存。
何耶。
自五天至岭北。
累累而译也。
乃疑琮公留此以待今日亦不敢让焉。
三亦胡亦梵。
天竺经律传到龟兹
龟兹不解天竺语。
天竺为印特伽国者。
因而译之。
若易解者犹存梵语。
如此胡梵俱有者是。
四二非句。
纯华言是也。
第三重译直译者。
一直译。
如五印夹牒直来东夏译者是。
二重译。
如经传岭北楼兰焉耆不解天竺且译为胡语。
如梵云邬波陀耶。
疏勒云鹘社。
于阗云和尚。
天王梵云拘均罗。
胡云毗沙门是。
三亦直亦重。
如三藏直赍夹牒而来。
路由胡国。
或带胡言。
如觉明口诵昙无德律中有和尚等字者是。
四二非句。
即赍经三藏。
虽兼胡语到此不翻译者是。
第四粗言细语者。
声明中一苏漫多。
谓汎尔平语辞也。
二彦底多。
典正辞也。
佛说法多依苏漫多。
意住于义不依于文。
又被一切故。
若彦底多非诸类所能解故。
亦名全声者
音分明典正
此细语也。
半声者。
音不分明而讹僻。
此粗语也。
一是粗非细。
如五印度时俗之是。
二唯细非粗。
法护宝云义净洞解声明音律用中天细语典言而译者是。
三亦粗亦细。
如梵本中语涉粗细者是或注云此音讹僻即粗言也。
四二非句。
阙第五华言雅俗者。
云音楚夏同也。
且此方言语雅即经籍之文。
俗乃术巷之说。
略同西域
细即典正粗即讹僻也。
一是雅非俗。
如经中用书籍是。
二是俗非雅。
如经中乞头博颊等语是。
三亦雅亦俗。
学士润文信僧执笔。
其间浑金璞玉交杂相投者是。
四二非句。
阙第六直语密语者。
二种作句。
涉俗为直。
涉真为密。
如婆留师是。
一是直非密。
谓婆留师翻为恶口住。
以恶口人人不亲近故。
二是密非直。
婆留师翻为菩萨所知彼岸也。
既通达三无性理。
亦不为众生所亲近故。
三两亦句。
即同善恶真俗。
皆不可亲近故。
四二非句。
谓除前相故。
又阿毗持呵娄(目数数得定)郁婆提(目生起拔根弃背)婆罗(目真实离散乱)此诸名在经论中例显直密语义也。
更有胡梵文字。
四句易解。
凡诸类例括彼经诠。
解者不见其全牛。
行人但随其老马矣。
或曰。
翻梵夹须用此方文籍者。
莫招滥涉儒雅之过乎。
通曰。
不关典非子史之
用其翻对。
岂可以委巷之谈而糅于中耶。
道安云。
乃欲以千载上之微言传所合百王下之末俗。
斯为不易矣。
或曰。
汉魏之际盛行斯意。
致使寿国志述临儿国云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而相出入。
老子西出关过西域天竺教胡为浮屠。
此为见译家用道德二篇中语。
便认云与老子互相出入也。
华人能梵语与西僧言说。
两相允会。
可便谓此人为天竺人耶。
盍穷其始末乎。
是知若用外书须招此谤。
童寿译法华。
可谓折中天然西域之语趣矣。
今观房融润文于楞严。
僧肇徵引而造论。
宜当此诮焉。
苟参鄙俚之辞。
曷异屠沽之谱。
然则糅书勿如无书。
与其典也宁俗。
傥深溺俗厥过不轻。
折中适时自存法语。
斯谓得译经之旨矣。
故佛说法多依苏漫多也。
又传译之兴。
奉行之意。
不明本起何示将来。
今究其宣扬略陈梗概。
夫教者不伦有三畴类。
一显教者。
诸乘律论也(不同瑜伽论中显了教是多分大乘藏教)二密教者。
瑜伽灌顶五部摩三密曼拿罗法也(瑜伽隐密教是多分声闻藏教)三心教者。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法也。
次一法者。
即显教也。
以摩腾为始祖焉。
次二教令者。
即密教也。
金刚智为始祖焉。
次三心者(义加此)即禅法也。
菩提达磨为始祖焉。
是故传法者。
以法音传法音。
传教令者。
以秘密传秘密。
传心者。
以心传心。
此之三教三轮。
三祖自西而东。
化凡而圣。
流十五代(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朱梁后唐石晋刘汉郭周今大宋)法门之贻厥孙谋。
万二千年。
真教之克昌厥后。
或曰。
译场馆设官分职不得闻乎。
曰此务所司先宗译主
即赍叶书之三藏明练显密二教者充之。
次则笔受者。
必言通华梵学综空。
相问委知然后下笔。
西晋伪秦已来。
立此员者。
沙门道含姚嵩承远父子。
至于帝王
姚兴武天后中宗
或躬执干。
又谓为缀文也。
次则度语者。
正云译语也。
传度转令生解。
亦名传语。
如翻识论沙门战陀译语是也。
次则證梵本者。
求其量果密能證知。
能诠不差所无谬矣。
居士伊舍罗證译毗耶梵本是也。
立證梵义一员。
乃明西义得失。
贵令华语下不失梵义也。
复立證禅义一员。
沙门大通充之。
次则润文一位。
员数不恒。
令通内外学者充之。
良以笔受在其油素。
文言岂无俚俗。
傥不失于佛意。
何妨刊而正之。
义净译场。
李峤韦嗣立卢藏用等二十馀人次文润色也。
次则證义
盖證已译之文所诠之义也。
如译婆沙论。
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正文义。
唐复礼累场充任焉。
次则梵呗。
法筵启梵呗前兴。
用作先容令生物善。
唐永泰中方闻此位也。
次则校勘
雠对已译之文。
隋前彦琮覆疏文义。
盖重慎之至也。
次则监护大使
后周平高公侯寿为总监检校
唐则房梁公为师监护。
相次许观杨慎交杜行顗等充之。
或用僧员。
则隋以明穆昙迁等十人。
监掌翻译事诠定宗旨。
其处则秦逍遥园
寿光殿瞻云馆。
魏汝南王宅。
隋炀帝置翻经馆。
其中僧学士之名。
唐于广福等寺。
或宫园不定。
又置正字
字学玄应曾当是职。
后或置或否。
朝延罢译事。
唐宪宗元和五年至于周朝
相望可一百五十许岁。
此道寂然。
迨我皇帝临大宝之五载
河中府密教沙门法进
西域三藏法天译经蒲津
州府官表
上览大悦。
赐紫衣。
因敕造译经院太平兴国寺之西偏。
续敕搜购下梵夹。
僧法护施护
同参其务。
左街僧录照大师温證义
又诏沧州三藏道圆證梵字。
慎选两街解沙门缀文。
令遵法定清沼笔受
守峦道真知逊法云慧超慧达可瑰善祐可支證义
伦次缀文。
使臣刘素高品王文寿监护。
礼部郎中张洎光禄卿汤悦次文润色。
校量寿命善恶报应善见变化金曜童子甘露鼓等
命授三藏天息灾法天施护师号。
外试鸿胪少卿赐厩马等。
笔受證义沙门赐紫衣并帛差。
御制新译序冠于首。
观其佛日重光法轮发轫。
赤玉箱而启秘。
青莲朵以开芳。
圣感如然。
前代就堪比也。
又以宣译之者乐略乐繁。
隋之已前经题简少。
义净已降目偏长。
古则随取强名。
后则繁尽我意。
又旧翻秘咒。
少注合呼。
唐译明言多祥音反。
受持验。
斯胜古踪。
师犬译诸偏精律部。
自高文彩最有可观。
金刚智也秘藏祖师。
阿目祛也多译匠。
师资相接感应互彰。
无畏辞且多朴实。
觉救加佛顶之句。
人无间然。
日照出识之文。
刃有馀地。
思惟罥索。
学喜华严。
密语断章大人境界。
流志宝积
菩提曼
华胥之理致明。
灌顶之风标秘邃。
迪公勤其笔受
般若终乎译场。
其馀诸公皆翻夹牒欲知状貌聊举喻其犹人也。
人皆人也。
奈何姿制形仪。
各从所肖。
肖其父焉。
若如此大则同。
而小有异耳。
良由译经是佛法之本。
本立则道生。
其道所生唯生释子。
是以此篇冠首。
故曰。
先王将禜海。
必先事于河者。
示不忘本也。
僧齐安中唐 750 — 8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50—842 【介绍】: 唐僧。
俗姓李,为宗室后裔,生于海汀郡,一作海门郡。
自幼出家,依本郡云琮禅师
后诣南岳,从智严习律。
终至南康,从马祖道一传禅法。
宪宗元和末,年逾七十,迁住萧山法乐寺
晚住杭州盐官海昌院,世称盐官和尚
卒谥悟空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宗室子也。
其先播迁。
于是生安于海门郡。
始娠终娩。
皆有瑞相。
童时。
有异僧款门求见。
为摩顶曰。
凤穴振仪。
龙宫藏宝。
绍隆之业。
其在斯乎。
稍长亟请于父母。
愿出家。
父母不能禁。
卒听依郡之云琮禅师
祝其发。
年满登具。
南岳严律师
进毗尼学。
后从大寂禅师南康龚公山
妙领心地法门。
元和末萧山法乐寺
寺虽古制。
然楹堵靡完。
补坏扶倾。
聊复燕坐。
海昌法昕者。
缁林之翘楚也。
肇葺治盐官放生池壖废地。
以拟偃息。
在越。
遽迎之而举。
以让焉。
僧问。
如何本身卢舍那。
云。
与我将净瓶来。
僧即取净瓶。
云却本处著。
僧安瓶于旧处。
再理前问。
云。
古佛过去久矣。
座主来参。
问云。
蕴何事业。
座云。
讲华严经。
云华严法界有几种。
座云。
广说则重重无尽。
略有四种。
竖起拂子云
者个是弟几种。
座未及答。
咄云思而知虑而解。
是鬼家活计。
日下孤灯。
果然失照。
一日唤侍者云。
将犀牛扇子来。
侍者云扇子破也。
云扇子破还我犀牛来。
侍者无对。
示众云虚空为鼓。
须弥为椎。
是什么人打得。
众无对。
宣宗皇帝方以比丘相。
杂堂众默识之。
命为记室
尝使撰疏语以丐。
而所获尤丰羡。
叹其福气之盛。
且曰时至矣。
母滞泥蟠。
因以佛法嘱累云。
会昌二年。
壬戌十二月二十一日示寂。
登极。
闻而怆悼。
即诏中官卢简求建塔谥悟空
释齐安
俗姓李
实唐帝系之英。
先人播越。
故生于海门郡焉。
深避世荣终秘氏族。
在胎母梦日兆详。
既诞而神光下烛。
数岁有异僧款门。
召见摩顶曰。
凤穴振仪龙宫藏宝。
绍终之业其在斯乎。
及臻丱角亟请出家。
父母诃止。
曰。
禄利之养止于亲尔。
冥报之利不其远邪。
圭组之荣止于家尔。
济拔之益不其广邪。
二亲感其言而顺从
遂依本郡云琮禅师
虽勒劳谦默和光同尘。
而萤月殊晖鸡鹤异态。
年满登具乃诣南岳严律师
外检律仪内照实相。
后闻南康龚公山大寂禅师随化度人慈缘幽感。
裹足振锡一日造焉。
大寂欣其相依论持不倦。
及其蜕去。
尽力送终。
元和末春秋已逾七十。
而游萧山法乐寺
以其古制垣屋靡完。
补坏扶倾不克宴坐。
海昌有法昕者。
缁林翘楚。
放生池壖废地。
肇葺禅居焉。
昕谦而不自有。
延请主之。
四海参学者麝至焉。
道化之盛翕然推伏。
不言寒暑不下堂庑。
无流眄无倾听。
如此者盖有年矣。
而又挺身魁岸相好庄严。
眉毫绀垂颅骨圆耸。
望之者如仰嵩华而揖沧溟。
曾无测其高深也。
会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二日
泊然宴坐俄尔示灭。
先时尽死。
至是精彩益振。
爰有清响叩户祥光满室。
如环佩之锵鸣。
若剑戟之交射。
瑞相尤繁事形别录。
悬知宣宗皇帝隐曜缁行将来法会。
预诫知事曰。
当有异人至此。
禁杂言止横事。
恐累佛法。
明日行脚僧数人参礼。
默识
遂令维那高位置。
礼殊他等。
每接谈话益知贵气。
乃曰。
贫道谬为海众围绕患斋不供。
就上座边求一供疏。
为操翰摅辞。
览惊悚。
知供养。
僧赍去。
所护丰厚殆与常度不同。
乃语曰。
时至矣无滞泥蟠。
嘱以佛法后事而去。
宪宗第四子穆宗异母弟也。
武宗恒惮忌之。
沈之于宫厕。
宦者仇公武。
潜施拯护。
俾髡发为僧纵之而逸。
周游天下险阻备尝。
因缘出授江陵少尹
实恶其在朝耳。
武宗崩。
左神策军中尉杨公讽宰臣百官。
迎而立之。
已终怆悼久之敕谥大师曰悟空
乃以御诗追悼。
后右貂卢简求为建塔焉。
姓李
实唐帝系。
深避世荣
终秘氏族。
在胎。
母梦日兆祥。
既诞而神光下烛。
数岁。
有异僧款门。
召见摩顶曰。
凤穴振仪。
龙宫藏宝。
绍终之业。
其在斯乎。
及丱角。
亟请出家。
父母顺从
遂依本郡云琮禅师
年满登具。
乃诣南岳严律师
外检律仪。
内照实相。
后闻南康龚公山大寂禅师
随化度人。
裹足振锡。
一日造焉。
大寂欣其相依。
持论不倦。
及其蜕去。
尽力送终。
元和末
春秋已逾七十。
而游萧山法乐寺
海昌有法昕者。
缁林翘楚。
放生池壖废地。
肇葺禅居。
请安主之。
四海参学者麇至。
道化之盛。
翕然推伏。
悬知宣宗皇帝
隐曜缁行。
将来法会预诚知事曰。
当有异人至此禁杂言。
止横事。
恐累佛法。
明日行脚僧数人参礼。
默识
遂令维那
高位置。
礼殊他等。
每接谈话。
益知贵气。
乃曰。
贫道谬为海众围绕。
患斋不供。
就上座边。
求一供疏。
为操翰摅辞。
览惊悚。
知供养僧赍去。
所获丰厚。
殆与常度不同。
乃语曰。
时至矣无滞泥蟠。
嘱以佛法后事而去宪宗第四子。
穆宗异母弟也。
武宗惮忌之。
沉之于宫厕。
宦者仇公武。
潜施拯护俾髡发为僧。
纵之而逸。
周游天下。
险阻备尝。
武宗崩。
左神策军中尉杨公。
宰臣百官迎立。
已终。
怆悼久之。
敕谥悟空
以御诗追悼。
建塔焉。
释道兴隋末唐初 593 — 65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刘氏
秦州人
隋季天下大乱。
八九岁。
常欲出家。
父母不允。
辄逃诣寺。
挽之无还意。
父母患焉。
年十九。
竟自隐匿大光寺。
父母遍求不可得。
众悯其志。
为劝喻。
即剃落。
尝语其徒曰。
人身难得。
宜持戒毋怠。
贼虏其母以去。
方以沙弥
于寺营务。
闻之遽夜驰六十里。
诣贼所。
拜且泣。
乞与母俱还。
贼刃之未殊。
念曰。
此僧以其母故。
死不惧。
岂非至孝。
杀至孝不祥。
因裂裳裹创。
使负其母。
由间道走城。
后避难。
入蜀道。
逢一老僧与同行。
老僧
吾有黄金十两。
幸达宁静地
共分之。
愿勿惮负荷也。
意以为金贾祸物。
如来且不许手持宝。
况负荷耶。
乃辞老僧独行抵河池县赞皇公偶识之。
为发仆卫。
送至梁州
或传。
老僧遇贼于三泉县
杀而取其金云。
既进具。
行头陀。
智舜律师习毗尼。
听五过。
能覆述。
深奇慧解。
复承首律师京师
大义益通贯。
还蜀。
博综经论。
又禀受心要于江禅师下。
然于律则尤所究意焉。
每叹曰。
佛法渐替。
轻慢日增。
吾亦焉敢亵渎哉。
故凡戒非三二十请。
未尝许其开授。
则其重法可知矣。
当其沥六趣生死苦语以励众。
至有垂涕泣者。
福胜寺都维那
寺主以有司命
戒不得停客。
客之来者。
皆宿食之。
无所拒。
主大怒曰。
年少敢尔。
我语不见用。
并不用官司命邪。
从容进曰。
官不容针。
私通车马。
僧三宝也。
于法宜受。
否则违佛制。
佛制官司命
其孰轻重。
主愈怒。
久之乃悔。
贞观中青城来。
暮夜宿房中。
三鼓矣。
忽惊走出外曰。
见一僧服赤。
执杖击其背云。
何故宿此。
急呼火视背。
有杖痕。
阔三指。
旋从忏罪而去。
尝疾病。
盛闻音乐。
室中独念。
以为吾平生求佛果。
人天报非所求也。
应念声灭。
疾随差。
自尔日礼千佛。
永徽中
玄奘法师
送以所获于西天舍利。
使供养。
于房中。
别立道场。
发愿曰。
若其传法礼佛。
契圣心者。
请放光瑞證明。
俄而一室尽金色。
显庆四年终。
寿六十七。
释道兴
姓刘
本住秦州
八九岁时常念出家。
私诣僧寺不肯还。
二亲恐失。
年十九。
决意定诣大光寺求出家。
僧众悯之。
二亲苦求隐避不失。
众为解喻便许剃落。
时天下大乱贼𡨥交横。
死者山积。
沙弥语诸徒曰。
人身难得持戒第一。
母为贼掠将去。
离城六十里。
没命寻逐。
至已被伤未绝。
贼见曰。
此僧诚为至孝。
逐母至此。
便不尽命。
乃背负母还城。
城中咸怪。
贼路凶险何因得返。
避难投蜀至河池县
赞皇公蒙被安慰。
送至梁州
与一老僧相随。
彼有金十两。
曰。
吾有金可为负至蜀共分。
曰。
此危身物。
佛又不许。
不可将行。
若不信者善恶应验。
逐舍而独往。
彼持金者至三泉县逢贼致死。
既至蜀川年满进具。
常行兰若头陀乞食。
智舜律师当衢讲匠。
依听五遍便能覆述。
每有异见深奇之。
后至京师首律师下伸大义。
如别所引。
后还蜀川
广听经论。
不爽光阴。
又于江禅师下禀受禅道。
以为徵心要术也。
没后接构律筵。
每年讲席极为稽引。
三十二度来请者方许开宗。
每叹云。
佛法渐替轻慢日增。
余不敢轻。
所以为重法故尔。
即以慇勤郑重为善法种子。
若无此种何由可遇。
所以每讲律部。
及发菩提心。
以此励众。
听者垂泣恩诲。
待众涕泣静已。
久久方令唱文。
如此非一。
四远来投无客主。
都维那
于时官府急切不许客住。
诸寺无停者咸来。
即安抚。
寺主曰。
依官制不许。
何得停之。
曰。
官不许容针。
私容车马。
寺主岂不闻耶。
寺主大怒曰。
年少不用我语。
曰。
此三宝也。
敬则见善。
嫌则感恶。
寺主愤恚还房。
眼看袈裟不见。
又往三门王家会
受饭谓言。
是血食。
人喻之竟不食。
返寺向忏悔。
寻终行兰若。
时鬼来恼乱。
出绳床。
鬼退为受三归已。
为礼佛名。
鬼亦随礼。
贞观中
青城
来慕欲与同房宿。
夜中眠惊走出房外云。
见一赤衣僧。
执杖打背云何因在此宿。
以火照背。
如三指大。
隐轸赤色。
因求悔过。
遇疾甚。
闻室中音乐声。
自念。
我所求者本在佛果。
不愿人天。
所愿不虚诸有魔乱自应消灭。
言已声灭。
自此便差。
常礼千佛日别一遍。
永徽三年
玄奘法师舍利供养。
获已于房内立道场发正愿曰。
若一生传法。
礼贤劫千佛。
如契圣心请放光明。
如语一室并为金色。
弟子咸见。
显庆四年月日。
终于福胜。
春秋六十有七。
自在道行节在怀。
昼夜坐曾不偃亚。
未常诣市不受别利。
乞食之外不出寺门。
不乘畜生不服非。
法益部五象敬而重之。
姓刘
本住秦州
八九岁时。
常念出家。
年十九。
决意诣大光寺。
僧众悯之。
二亲苦求。
众为解喻。
便许剃落。
时天下大乱。
贼寇交横。
死者山积。
沙弥
语诸徒曰。
人身难得。
持戒第一。
母为贼掠将去。
离城六十里。
没命寻逐。
至已被伤未绝。
贼见曰。
此僧诚为至孝。
逐母至此。
便不尽命。
乃背负母还城。
城中咸怪。
贼路凶险。
何因得返。
避难投蜀。
河池县
赞皇公
蒙被安慰。
送至梁州
年满进具。
常行兰若。
头陀乞食。
智舜律师
当衢讲匠。
依听五遍。
便能覆述。
每有异见。
深奇之。
后还蜀川
广听经论。
不爽光阴。
又于江禅师下。
禀受禅道。
以为徵心要术
没后。
接讲律筵。
每讲律部。
及发菩提心。
以此励众。
听者垂泣。
四远来投。
于时官府急切。
不许客住。
诸寺无停者。
咸来即安抚。
寺主曰。
依官制不许。
何得停之。
曰。
官不许容针。
私容车马。
寺主岂不闻耶。
寺主大怒曰。
年少不用我语。
曰。
此三宝也。
敬则见善。
嫌则感恶。
寺主愤恚还房。
眼看袈裟不见。
又往三门王家会受饭。
谓言是血食。
人喻之竟不食返寺。
忏悔。
寻终行兰若。
时鬼来恼乱。
出绳床。
鬼退。
为受三归已。
为礼佛名。
鬼亦随礼。
贞观中
青城来暮。
欲与同房宿。
夜中眠惊。
走出房外。
云见一赤衣僧。
执杖打背。
云何因在此宿。
以火照背。
如三指大。
隐轸赤色。
因求悔过。
遇疾甚。
闻室中音乐声。
自此便差。
常礼千佛。
日别一遍。
永徽三年
玄奘法师
舍利供养。
获已。
于房内立道场。
发正愿曰。
若一生传法。
礼贤劫千佛。
如契圣心。
请放光明。
如语一室并为金色。
显庆四年月日。
终于福胜。
春秋六十有七。
释静之初唐 604 — 660年2月27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赵
雍州高陵人
始二亲以求嗣。
持诵观音号。
既孕。
母固却欲绝荤。
异平昔。
甫七八岁时。
即依文习弥陀观。
及白骨观。
皆有成。
每志出家。
亲以仅一子不许。
未几父官于蜀。
俄而父卒。
念欲自焚以报。
或引金刚般若以为舍身不如持经。
因剃落。
专依江禅师业定。
贞观初
隐居道江彭山光化寺
一坐十馀年。
不事别房。
受其训者。
常二百馀人。
昼夜进脩罔怠。
旋徙灵岩深山中。
虎与俱无所忤素善。
利州道禅师请安居于剑阁北之穷腹山。
俦侣十馀辈。
蓄米四石。
三月竟而所食一石。
曾未尽。
忽鼻患肉塞。
百方莫能疗。
僧有令诵般若心经万遍者。
至五千遍即肉脱而愈。
尝于秦州为毒蛇所螫。
痛甚。
以三昧力随获消除。
后有疾苦亦如之。
由是撰集诸家观门一卷。
行世。
显庆三年
诏居西明寺
五年二月二十七日
右胁卧而卒。
寿五十七。
其未卒也。
利州所居寺。
胡桃
忽凋残。
挠拔。
殿宇仆压而像略无损。
其必有所关系哉。
释静之
姓赵
雍州高陵人
父母念善绝无息胤。
祈求遍至而无所果。
遂念观音旬内有娠。
能令母氏厌恶欲染辛腥永绝。
诞育之后。
年七八岁乐阿弥陀观。
依文修学随位并成。
行见美境骨观明净
性乐出家。
既有一子誓而不许。
随父任蜀不久崩亡。
意欲为父焚身报德。
有一贤人引金刚般若云。
舍身不如持经。
乃回心剃剪用伸罔极。
一入法门翘诚逾厉。
随听经律而意在定门。
后从江禅师习观。
而威容端雅。
见者发心。
贞观初
隐益部道江彭门山光化寺
一十馀载。
常坐茅宇不居僧房。
四方集者二百馀人。
六时三业不负光景。
又别深隐入灵岩山
大虫为偶无所惊扰。
利州道禅师
素交既久。
请入剑阁北穷腹山。
徒侣十馀。
赍米四石。
恰至竟一石未尽。
小时鼻患肉塞。
百方无验。
有僧令诵般若多心万遍。
恰至五千肉铃便落。
行至秦州被毒蛇螫。
苦楚叵言。
以观行力便见善境。
自然除灭。
后遇疾苦依前得差。
乃撰诸家观门以为一卷。
要约精最后学重之。
显庆三年
召入西明。
别立禅府。
利州本寺。
桂树忽凋胡自拔。
佛殿无故北面仰地尊仪不损。
斯亦德动幽灵为若此也。
显庆五年春三月二十七日
右胁而终于西明。
春秋五十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