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澄楚五代 889 — 9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9 【介绍】: 五代时僧。
俗姓宗
十岁于汴京相国寺出家,礼智明为师。
习新章律典,独趣深旨,时号律虎,请益者日众。
后晋高祖钦仰之,诏入内道场,赐紫,署真法大师
时以为新章律宗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宗氏
其乡里。
则未之闻也。
世守儒素。
母赵亦斋洁。
产楚之夕。
光烂一室。
邻落惊讶。
七岁偶入寺见佛像。
辄作礼。
归问其父曰。
夫以黄金色相。
坐莲华上。
岂佛独然。
馀者亦能如此否。
父曰。
蠢动含灵皆可得佛。
而况人哉。
梵欣然愿出家。
十岁即为相国寺明智弟子。
体貌岐嶷。
异群童。
识者知其为法门伟器。
既受具。
究习新章。
毗尼之奥。
独能深入。
时辈莫之敌。
因号律虎
王公大人。
日造门请益。
周天福间。
诏入内道场。
赐紫伽梨。
仍署号真法大师
充新章宗主。
凡妃主之入道者
皆为授戒。
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
首北面西。
无疾而终。
寿七十一。
夏五十。
释澄楚
姓宗氏
不知何许人也。
爰祖暨考。
偕贲丘园高蹈不仕。
母赵氏妊也。
忽畏膻臊之臭。
及乎诞生之夕。
光烂充室邻落咸惊。
洎当七岁亲党携之入寺。
见佛像辄嗟叹而作礼。
归家问父曰。
唯佛独尔馀者如何。
父曰。
蠢动皆佛何况人矣。
曰。
儿愿学佛聊报二亲劬劳。
其父默而许旃。
至十岁于相国寺智明为师。
未几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
曰汝何愚騃好嬉戏耶。
且雪山善财亦童子。
还如是否。
旁有闻者奇之曰。
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
受具已来习新章律部。
独能辄入毗奈耶窟穴。
然其击难酬答露牙伸爪。
时号律虎焉。
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且众矣。
晋高祖闻而钦仰。
诏入内道场赐紫袈裟。
寻署大师号真法焉。
自此皇宫妃主有慕法者求出家。
落发度戒。
表里冰霜更无他物。
命为新章律宗主焉。
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
首北面西示佛涅槃相也。
俗龄七十一。
夏五十。
始末临坛度僧尼八千馀人。
门人慧照等。
西域法焚之。
得碎身分构砖塔缄藏之。
左街首座悟皎作舍利塔记焉。
系曰。
师明律时号宗主者何。
通曰。
律有三宗。
砺素宣是欤。
宗各有主故云也。
观夫是名也岂无稽古乎。
通曰。
宗主二字出阿含经也。
论曰。
原夫人有人法禁戒威仪是也。
天有天法光洁静虑是也。
我佛利见据于大千。
化境斯宽法门必众。
举其会要不过戒也。
定也慧也。
此三为路。
出其生死之乡。
专一为门通其涅槃之域。
若乃资乎急用在乎毗尼。
毗尼防闲三业。
三业皆净六尘自祛。
圣贤践修何莫由斯道也。
故论云。
生死流转者。
三缚缚心。
心难解脱。
当知此唯善说法律能令解脱。
非由恶说。
因是而窥。
禁律乃度世之检括也。
且夫菩萨戒净则彰离垢之名。
辟支戒完则引无师之智。
声闻戒足时俱解脱而可期。
内众戒坚招感人天之不坠。
由是观之。
戒法之时大矣哉。
自所推能从言索理。
则毗尼也。
木叉也。
因则声教律焉。
果则别解脱焉。
直以时论三世诸佛咸同制也。
横从界说十方净刹悉共行之。
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咸以戒律嘱累之。
论云。
戒如捉贼。
善擒制也。
定如缚贼。
用机械也。
慧如杀贼。
清道路也。
以此成功立效。
克取究尽三菩提者。
决达清静之域也。
戒律之功。
功无与比。
矧以此在师而不在资。
唯闻佛制。
行内而不通外。
无许俗传。
故曰。
曲授秘方。
赐诸内众。
事有悬合物宜象求。
在乎家人严君设训。
家人嗃嗃同佛制教焉。
妇子嘻嘻同佛听门矣。
一听一制见其猛以济宽。
一阴一阳见其开物成务。
夫如是知戒律是佛之家法矣。
大则三聚感三身于果中。
小则形俱持尽形于因地。
受既如是。
随则若何。
有威仪焉。
有细行焉。
为有顺违乃生持犯。
由是繁广因事制宜。
及佛泥丸集成律藏初唯水乳相合一家之业无殊。
后则参辰各墟。
五部之分不类。
梦氎之占徵矣。
宗轮之论作焉。
剡浮树高分影犹归于月窟。
阿耨池溢下流。
须到于孟津
迨夫大教东传梵书西至。
甘露本天人之食。
汉土争尝。
金乌还海上之飞东方旧识。
除经已译问律何传。
后汉灵帝建宁三年
初翻义决律。
次有比丘诸禁律至。
曹魏时三藏游于许洛。
魏土僧无律范。
嘉平中译羯磨僧祇戒本。
此乃此方戒律之始也。
自尔萨婆多律先化关中
五分僧祇风行雨施。
迦叶遗部戒本独来。
婆粗富罗闻名而已。
况乎僧祇部者。
法显赍归诸师判注云。
是根本大众所传。
非是百载五宗也。
今著传家疑其未可何耶。
所览僧祇现本止三十卷。
文因有数疑。
一本小而末大(谓诸部文多僧祇卷略)二中不含五部意。
三不应大集悬记也。
或曰。
此略本传此方。
犹法华华严等经钜万亿颂中略出一分也僧祇亦尔。
又说昙无德律译有重单。
准僧传止觉口诵也。
若据律序有支领重译之文焉。
如此古今相竞且无指归。
以义交徵其辞必息。
寻律文本即知异同。
如众学戒初题云。
尸叉罽赖尼如破伊兰叶
言此是觉明本也。
如言式叉迦罗尼如破伊罗叶。
即是支领本也。
又一本三十卷。
一本六十卷。
谓纸墨分开不定非也。
分三十为六十。
不其太相悬谬矣。
若斯二译皂白已分。
复次元魏已前。
诸受戒者用四分羯磨纳戒。
及乎行事即依诸律为随何异乎执左氏经本专循公羊之传文也。
至魏孝。
文世。
法聪律匠。
于北台山始手披口释。
道覆律师随听抄记。
遂成义疏。
权舆既尔。
肯构繁乎。
天轮而只候中星。
大鼎而唯提附耳。
邺中法砺唐世怀素
新旧两名各擅其美。
乃成实有部受体双陈。
唯寻祖萨婆开宗独步。
其有终南上士澄照大师
肸蚃三生逡巡千里。
交接天人之际。
优游果證之中。
知无不为。
绳愆纠谬。
以护持教法为己任者。
实一代之伟人焉。
是以天下言行事者。
南山司南矣。
丁乎大历新旧疏家互相短长。
敕集三宗律师重加定夺。
如净为宗主判定二家。
建中中始言楷正。
号佥定疏是也
至今东京三宗并盛。
至于秉出没不伦。
殊涂同归。
师资尚异。
至若成公演化灵崿敷扬。
不离三辅之间。
俱僝百工之巧。
文纲道岸自北徂南。
发正辅篇从微至著。
道流吴会实赖伊人。
净公作评家之师。
源尚致感通之瑞。
或抗表论没官之物。
或成图證结界之非。
或杰立一方。
或才雄七众。
述锋芒之义记。
出豕亥之疑文。
或𣂊帖纷拿。
或整齐龃龉。
若匪乘时之哲。
便应逸气之英。
不令像运之中微降年唯永。
终使寿星之下照命唯长。
道假人扬其在兹矣。
近以提河水味转不如前。
座像尘埋仍观更没。
大小乘之交恶。
上中下之相凌。
活寄四邪行违七聚。
威仪既缺生善全亏。
谓律为不急之文。
放僧落自由之地。
马令脱辔象阙施钩。
不习律仪难调象马。
教法日见凌夷。
短则行果微亡。
折则年龄减少。
合夫洪范中凶短折也。
又曰。
慈父多败。
子脱或翻恶归善
变犯成持。
或众主之劝修。
或名师之训导
假王臣之外护。
教之中兴。
如是则同五福中之一寿五考终命欤。
又曰。
严家无格虏。
故云。
毗尼是正之寿命焉此科所班乃是鍊金液转还丹之手。
劝人服之。
使其近添其寿远则升仙。
故我世尊凡制一戒获其十利功德。
意在正法久住耳。
姓宗
诞生之夕。
光烂充室。
洎七岁。
亲党携之入寺。
见佛像。
辄嗟叹作礼。
归家问父曰。
唯佛独尔。
馀者如何。
父曰蠢动皆佛。
何况于人。
曰。
儿愿学佛。
聊报二亲劬劳。
其父许之。
至十岁。
相国寺智明为师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
曰。
汝何好嬉戏耶。
雪山善财亦童子。
还如是否。
旁有闻者奇之曰。
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
受具已来。
习新章律部。
辄入毗耶窟穴。
其击难酬答。
露牙伸爪。
时号律虎
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众。
晋高祖闻而钦仰。
诏入内道场。
赐紫袈裟。
号真法大师
自此皇宫妃主。
有慕法者。
落发度戒。
命为新章律宗主焉。
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
师明律。
时号宗主者何。
律有三宗。
砺素宣是。
人有人法。
禁戒威仪是也。
天有天法。
光洁静虑是也。
要不过戒也。
定也慧也。
此三为路。
出其生死之乡。
专一为门。
通其涅槃之域。
若乃资乎急用。
在乎毗尼。
防闲三业。
三业皆净。
六尘自祛。
圣贤践修。
何莫由斯。
自此而推。
从言索理则毗尼也。
木叉也。
因则声教律焉。
果则别解脱焉。
直以时论。
三世诸佛。
咸同制也。
横之界说。
十方净刹。
悉共行之。
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
咸以戒律嘱累之。
释道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浙东三衢人
开元初
台山挂锡清凉寺
居鬻院。
典座职。
日负薪樵。
不堪劳苦。
而每织竹鞋。
贸有力者代之。
时披纳衣出游。
偶东北行可五里所。
遇一老僧于楞伽山下。
气貌古朴。
而神情澹雅。
有童子随后。
其实于未尝识也。
忽呼名童子觉一
使邀就寺啜茶。
乃相与入寺。
遍阅诸院。
见大阁三重。
上下九间。
黄金色
辉耀夺目。
既而老僧曰。
山寒难住。
可蚤还也。
唯诺辞出。
仅百许步。
回顾其地。
莽然皆山林也。
大历初
上疏言状。
诏即其地置金阁寺
以十节度助赀费。
西域沙门纯陀为都料。
盖造寺成。
仍诏赐不空三藏焉。
释道义
江东衢州人也。
开元中台山清凉寺粥院居止。
典座普请运柴负重登高。
颇有难色。
将竹鞋一緉转贸人荷担。
因披三事纳衣。
东北而行可五里。
来于楞伽山下逢一老僧
其貌古陋引一童子。
名字觉一
老僧前行。
童子呼请东边寺内啜茶去。
乃相随入寺遍礼诸院。
见大阁三层上下九间总如金色闪烁其目。
老僧令遣早还所止。
山寒难住。
唯诺辞出寺。
行及百步回顾唯是山林。
乃知化寺也。
却回长安
大历元载具此事由奏宝应元圣文武皇帝
蒙敕置金阁寺
宣十节度助缘。
遂召盖造都料。
一僧名纯陀
为度土木造金阁一寺。
元是西域那烂陀寺喜鹊院僧。
寺成后敕赐不空三藏焉。
不测其终。
释大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汉州栖贤寺僧也。
寺旧号灵异。
先有深藏者。
持律不谨。
乃为神人掷于山下可七里。
而仅伤足一趾。
以警之。
卒惩艾为善人。
大历初
北山倏变黄金色
岩石之文。
皆如楼阁。
有佛菩萨行道状。
脩四圣种法于其间。
绵竹之人。
莫不敬事。
一旦出死于檀越象。
檀越为治丧仪甚备。
灵舆方举。
而双鹿忽前引归其寺。
然亦不知其鹿何自至也。
舆及门阈。
寺额无故陨地。
远近惊叹。
故其寺辟祠。
以奉其像焉。
释大川
不知何许人也。
沈默自居节操弥厉。
戒无竁穴言不浪施。
汉州栖贤寺行四圣种法。
克苦既增川也其乐也泄泄。
绵竹之人无夙少率皆宗奉。
及乎终也卧于寺外白衣具床榻相率舁归寺中。
务营丧礼。
方当尸举无何双鹿引前若驺导焉。
始履门阈。
寺额奋然陨地远近惊叹。
又此山灵异不容粗鄙。
有僧深藏者。
不谨愿。
多所违犯。
神人掷于山下可七里许。
唯伤足指。
从此无不悛革守戒者。
大历初北山变成黄金色
上有楼阁菩萨行道。
斯须之间万形千状。
素居此寺与地俱灵。
留影供养如事灵祠焉。
闽城法烱者。
未详何许人也。
行头陀法克苦克勤。
激劝闽人辞气刚直。
海坛练门江内有巨钟。
相传云。
昔有人往广州慕铸信鼓。
巨舰至此忽值风涛沈溺。
每月望日其潮大至。
水退其蒲牢乃出。
可容一人。
从中穿过约其周围径一丈馀。
大历中欲出此钟。
先于开元寺设大会斋。
诵咒令一小僧诣龙宫乞钟。
于人世击扣以警晨昏。
小僧见海神曰。
我惜以镇海
别与小珠三颗为信。
当尔时小僧有如梦觉。
珠在手焉。
僧代病中唐 ? — 8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3 【介绍】: 唐僧。
台州天台人俗姓陈
因其曾发大愿,尽一报代众生之,故本名不显
幼出家于台州国清寺
登戒后,历游观方。
初至洛阳,次河阳,立道场为民救旱。
代宗大历元年,结茅居霍山,颇有异迹。
后住晋州大梵寺
又数开施食道场以救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天台陈氏子。
七岁丧父。
哀毁过礼。
服除白母。
求出家。
母意难之。
即断一指示所志。
遂趋国清寺落发登具。
以其每欲以己代众生苦也。
故名。
久之游方抵淩郊。
河阳方苦旱。
适至因按经法。
绘八龙王立道场以祷。
果大霔千里沾足。
先是其地夏则风雹暴作。
苗稼偃拔。
雉堞皆颓弛。
识者以为毒龙使然。
为持密语禳之。
自尔无患。
民立祠肖貌祀焉。
大历元年
太行霍山
结茅深𨗉以遁。
或有盗其所蓄者。
欲遽去。
而二虎据路口。
从他处归。
盗扣头陈悔。
慰喻之斥虎使去。
盗顾乞留服役左右终其身。
尤灵异。
神尧初起义师。
沮阴雨。
迷道于此。
而神阴助有功迹。
及即位诏镌石像列祀典。
至是念其以杀食晋绛间。
于是造庭对像语。
使从己受佛戒。
像忽颔首若许者。
旁顾神妇像略不动。
则毁撤之曰。
何物顽矿能为众生害。
如此。
百姓以告太守
太守怒系之。
嘉泉寺门户扃鐍严甚。
旬浃启视则兀尔禅寂自若。
众闻而坌至。
或击磬以出其定。
太守遣邀之弗听。
使再往。
约曰。
如必弗来者。
则断其头来。
谩斩一指付使者
太守感动竟躬诣以谢。
仍徙大梵寺且营浮图。
以葬指节。
由尔檀信向慕而施币积。
有忌者赂贫女。
以鸩酒进曰。
妾夫善酿。
今兹其酿诚加美。
和尚小酌。
以种福田。
经云佛不违众生愿。
惟和尚慈悲
曰汝非佛耶。
女喜尽以情告。
笑釂曰。
吾所坐地当裂。
徐视之。
果裂。
其毒气之酷可想见。
今俗以酒供养始此。
岁饥必募粮设会。
以饱饿者凡八设会。
而燕赵赖之。
贞元十四年七月八日
别众跏趺。
如入禅定。
弟子疑其不灭。
列香华供养如常时。
阅一岁肤肉觉坚缩。
而后加之漆布以图永久。
武宗时舁匿废陶灶中。
风雨莫之庇。
寻出异草盘结覆顶上。
宣宗复教。
作亭徙置之。
嘉泉指节历百龄不坏。
筋肉爪甲愈益光润如黄金色
唐沙门
史亡其名。
隐居兴元褒城中梁山言行直率。
不为世俗规矩所制。
饮酒啖肉自若。
其侪辈举非之。
然以齿腊之。
长。
获纪纲寺职。
而议论设施。
咸当人亦因以畏服焉共尊为上座
少年后生。
间有效其所为者。
上座闻而骇曰。
未得净心地。
何敢尔。
吾弟当以折伏之。
一日戒庖者。
剩治饼餤邀众游冢墓间。
独地坐掇枯骼腐胔。
铺饼餤裹食之。
如鲜美隽永物。
众环视哕呕不能已。
上座顾谓众曰。
汝等能食此否。
能食此则庶几可以食肉也。
柳公仲郢
兴元时躬诣礼敬。
年八九十乃卒。
释代病者。
台州天台人也。
姓陈氏
以其尝发大愿尽一报代众生之
本名不显矣
诞育之辰祥光充室。
邻里异焉。
七岁丧父。
哀毁几于灭性。
白母求出家母才艰阻遂断一指。
亲党敦劝。
偏亲乃送于国清寺
戒法登满誓志观方。
初止今东京
次于河阳
为民救旱。
按经缋八龙王。
立道场启祝毕投诸河。
举众咸睹画像沈跃不定。
斯须云起肤寸雷雨大作。
千里告足。
自此归心者众。
先是三城间多暴风雹。
动伤苗稼雉堞。
号为毒龙为之也
代病为诵密语。
后经岁序都亡是患。
盟津民立堂宇若生祠焉。
大历元年
太行霍山
乃深入幽邃结茅而居。
有盗其盂食。
俄见二虎据路。
会逢代病
盗叩头陈悔。
慰谕毕因摩挲虎头。
如是累伏猛兽。
其盗本樵子。
愿依附为苦行焉。
其中神庙晋绛之间传其肸蚃。
代病入庙劝其受归戒。
绝烹燀牲牢。
神石像屡屡随劝领首。
顾其神妇略无俞答之状。
遂剃神之发毁撤神妇。
乡人怪之闻白州邑
太守怒之曰。
唐高祖初起至此。
久困阴雨其神见形示路以迎义师。
厥后砻石为像。
荐飨无亏。
此之髡师无状敢尔。
俾系闭于嘉泉寺扃键且严。
至二十日启关寂然禅定。
倾城咸往观礼。
或声磬舒徐而起。
太守急召之不来。
以至约令断头。
代病斩一指以付使者
太守感之。
躬就迎请。
移置大梵寺
别营砖浮图以藏其指节矣。
由是檀信骈肩蹑踵。
有窴毒于酒者。
贿贫女往施之。
代病已知。
贫女绐之曰。
妾家酝觉美。
施和尚求福。
况以佛不逆众生愿。
代病曰。
汝亦是佛。
然贫女惧反饮具以情告。
代病执杯啜之。
俄尔酒气及两胫足地为之坟裂。
闻者惊怪。
以酒供养自兹始也。
隰西河人有疾。
止给与净水饮之必瘳。
凡属荐饥必募粮设食。
后于赵州救斯荒歉。
食道场前后八会。
遐迩赖之道感多类。
贞元十九年秋七月八日奄然跏趺示灭。
四众初谓如嘉泉寺之禅定欤。
香华供养。
至于隔岁肤肉渐坚。
方知永逝。
遂漆布缋画之。
武宗废塔像无巨细皆毁除。
或议之移入陶灶中。
既而生瑞草一本。
其状亭亭若盖。
盘错萦纡庇其风雨而有馀也。
宣宗即位佛事中兴。
纲紏比丘小亭
移真形窴于此。
先于嘉泉寺断指节。
过百龄筋肉甲爪光润且如金色。
或属兵革城陷指亡。
后有赍出逃难。
事息归还。
亦阴福其逋亡者。
至今平阳人崇信焉。
释代病者。
天台人也。
姓陈氏
诞育之辰祥光满室。
邻里惊异。
七岁丧父哀毁几于灭性。
白母求出家。
母才艰阻。
遂断一指。
亲党敦劝偏亲。
乃送于国清寺
戒法登满。
誓志观方。
初止东京
次于河阳为民救旱。
按经缋八龙王立道场。
启祝毕投诸河。
举众咸睹画像沈跃不定。
斯须云起肤寸。
雷雨大作千里告足。
自此归心者众。
先是三城间多暴风雹。
动伤苗稼雉堞。
号称毒龙为害。
代病为诵密语。
后经岁序都无是患。
共立堂宇若生祠焉。
大历元年太行霍山
乃深入幽邃结茅而居。
有盗其盂食。
俄见二虎据路。
会逢代病
盗叩头陈悔。
慰谕毕因摩挲虎头。
如是累伏猛兽。
其中神庙晋绛之间传其[月*(夸-大+八)]蚃。
代病入庙劝其受归戒。
绝烹燀(音阐)牲牢。
神石像屡屡随劝颔首听命。
由是檀信骈肩蹑踵。
有寘毒于酒者。
贿贫女往施之。
代病已知。
贫女给曰。
妾家酝觉美。
施和尚求福。
况以佛不逆众生愿。
代病曰。
汝亦是佛。
然贫女。
惧反饮具以情告。
代病执杯啜之。
俄尔酒气及两胫足。
地为之偾(音奋)烈闻者惊怪。
以酒供养自兹始也。
隰西河人有疾。
只给与净水。
饮之必瘳。
贞元中奄然跏趺示灭。
释法敏隋末唐初 570 — 645年8月23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孙氏
丹阳人
八岁事英禅师出家。
茅山明法师三论。
又依东安研究其指。
年二十三。
高丽实公及实亡。
印公入
而法席凋替。
有陈失御乃反初服。
三年而后能自拔。
避地千馀姚梁安寺领沙弥十辈。
开法华三论。
相续不辍。
贞观元年
归乡里以华严涅槃。
弘导四众。
二年会稽都督田公以礼迎。
还住一音寺。
胜会所集七十馀州义学沙门
二千计。
尼众三百。
士俗莫能纪。
十九年徙住静林寺展华严经席。
夏六月方升座。
入文有黄金色蛇。
吐五色光。
长七尺许。
上悬屋梁下直顶讲罢乃隐。
未几复解制于一音。
夜见二赤衣人致礼曰。
法师功德难量。
盍往他方教化乎。
今故从东方来迎。
八月之望。
三日大冥。
莫辨昏旦。
逝之日则二十三日也。
又大明夜如昼。
春秋七十六。
将葬塔表发光景。
地震异香四闻。
释法敏姓孙氏
丹阳人也。
八岁出家事英禅师为弟子。
茅山明法师三论悟其宗旨。
贞观元年出还丹阳讲华严涅槃。
二年越州田都督追还一音寺相续法轮。
于时众集。
义学沙门七十馀州八百馀人。
当境僧千二百人。
尼众三百。
士俗之集不可复纪。
至十九年会稽士俗请住静林讲华严经。
至六月末正讲。
有蛇悬半身在项上。
长七尺许。
黄金色吐五色光。
终讲方隐。
至夏讫还一音寺。
夜有赤衣二人礼曰。
法师讲四部大经功德难量。
须往他方教化。
故从东方来迎法师
弟子数十人同见此相。
至八月十七日
前三日三夜无故闇冥。
恰至二十三日将逝。
忽放大光夜明如日。
因尔迁化。
春秋六十有七。
身长七尺六寸。
停丧七日塔表放光。
地为震动异香不灭。
莫不怪叹。
道俗庄严。
送于隆安山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