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释慧超隋末唐初 546 — 622年12月6日
释慧超
姓汎氏
丹阳建元人。
禀怀温裕立性怀仁
弱龄厌俗。
自出家后。
诵法华经闻光州苏山慧思禅师独悟一乘善明三观。
天台智者仙城命公
笃志幽寻积年请业。
行优智远德冠时贤。
思对众曰。
超之神府。
得忍人也。
及游衡岭
复与同途留诵经。
停亟移岁序。
自隋初廓定。
北入嵩高
饵药坐禅冀言终老。
太子勇。
召集名德总会帝城。
业行不群。
特留供养。
而恭慎凝摄不顾世华
及勇废免一无所涉。
晚移定水高振德音。
道俗归宗仰其戒范。
净业法师卜居蓝田谷之悟真寺
有道躬事邀迎。
共隐八年倍勤三惠。
及大业承运。
禅定初基。
爰发诏书延入行道。
屡辞砭疾。
后许还山。
德感物情颇存汲引。
四川贵望一县官民。
莫不委质投诚请传香德。
并为经始伽蓝。
继综羞粒。
大唐伊始荣重于前。
京邑僧慧因保恭等。
情慕隐沦咸就栖止。
荫松偃石论详道义。
皆曰。
斯诚出要乐也。
后卧疾少时。
弟子跪问。
答曰。
吾之常也。
长生不欣夕死不戚。
乃面西正坐云。
第一义空清净智观。
言如入定奄遂长往。
春秋七十有七。
武德五年十二月六日也。
露骸石一月馀日。
颜色不变。
天策上将闻称希有。
遣人就视。
端拱如生。
九岁入道。
即诵法华五十馀年万有馀遍。
灵获瑞不可胜言。
弟子法成等。
为建白塔于寺之北峰焉。
释道暀隋末唐初 547 — 628年9月23日
释道暀
姓周
汝南人
幼而精确。
希志尚闻。
古迹胜人心愿齐之。
负笈金陵
高座寺听阿毗昙心妙达关键。
非其好也。
匡山遗轨每逸言前。
隋开皇十二年
大将军罗侯
远届庐岳止东林精舍。
心愿匿迹无事音尘。
山寺法拥劝引非一。
遂不拒命弘道度人。
修建僧坊四时无绝。
隋季寇扰华戎荐臻。
奖抚门徒如初不替。
贞观二年九月
身示有疾。
曾未浃旬。
忽有大星天堕正在西阁大水池中。
照朗山谷逾千炬火。
二十三日
僧正中食谓弟子曰。
僧食讫未。
答曰未竟。
又曰。
且唤上座来。
依言既至。
委以后事跏坐而卒。
诸殿阁门一时自开。
异香满寺七日便歇。
年八十二矣释法显
姓丁氏
南郡江陵人
十二出家。
四层寺宝冥法师服勤累戴咨询经旨。
有闻欲界乱地素非道缘。
既已生中如何解网。
冥曰。
众生并有初地味禅。
时来则发。
虽藏心种历劫不亡。
顗禅师者。
荆楚禅宗。
可往师学。
隋炀徵下回返上流。
于四层寺大开禅府。
徒侣四百蔚尔成林。
遂依座筵闻所未悟。
但夙有成惠通冠玄踪。
霜钟暂扣已传秋驾。
师去后。
更求明智成彦习皓等诸师。
皆升堂睹奥。
尽斲磨之思。
及将冠具归依皓师。
诲以出要之方。
示以降心之术。
因而返谷静处闲居。
二翼之外一无受畜。
属炎灵标季荐罗戎火。
馁残相望众侣波奔。
独守大殿确乎卓尔。
旦资蔬水中后绝浆。
贼每搜求莫之能获。
自非久入慈室已抽毒箭。
焉能忍兹疲苦。
漏此凶威。
自尔宴坐道安梁殿中三十馀载。
贞观之末乃出别房斯则追善吉之息嫌。
蹈空生之秘行也。
此堂有弥勒像。
并光趺高四十尺。
八部围绕。
弥天之所造也。
其宝冠华帐供具经台。
所营。
堂中五灯昼夜不绝。
忽一灯独炽焰高丈馀。
又一夜著五色衣人。
持一金瓶来奉。
又梦见一僧威容出类。
曰可往蕲州信禅师
依言即往双峰更清定水矣。
而一生染疾并往业。
受而不治。
衣食节量柔顺强识。
所住之寺。
五十馀年。
足不出户。
永徽三年十二月八日
梦身坐宝殿授四众戒。
因觉渐疾。
至四年正月十一日午时迁化。
时年七十有七。
昨日申时自能起止神彩了亮。
踞禅床盥浴剃发。
就床跏坐俨然便绝。
其月十七日葬于大明寺之北原。
未终之前。
门人见室西壁大开白光遍满。
夜有白云亘屋南北。
二道堂中佛事并摇动。
明日方绝。
自终及葬嶷然匡坐。
合境道俗奔凑凄零。
荆州都督纪王
夙传归戒钦仰清晖。
右记室郭瑜
铭之于彼。
僧善胄隋末唐初 550 — 620
释善胄
俗姓淮氏
瀛州人
少出家。
通敏易悟机达为心。
预涉讲会乐详玄极。
大论涅槃是所钻注。
齐破投陈。
奔造非数。
年屡荐馁告乞是难。
日济一饼才充延命。
形极羸悴众不齿录。
行至一寺闻讲涅槃。
因入论义。
止得三番。
高座无解低头饮气。
徒众千馀停偃讲席。
于是扶举而下。
既至房中奄然而卒。
时论讫即出。
竟不知之。
后日更造。
乃见造诸丧具。
因问其故。
乃云。
法师昨为北僧所难。
乃因即致死。
众不识
不之擒捉。
闻告自审退而潜焉。
经于数日后得僧。
将挟复往他讲所。
论义者无不致屈。
毙者三人。
由此发名振绩。
大光吴越
隋初度北依远法师
止于京邑净影寺
听徒千数并锋锐一期。
覆述竖义神采秀发。
偏师论难妙通解语。
制涅槃文疏。
意所未弘。
乃命笔改张剖成卷轴凿深义窟利宝罔遗。
远闻告曰。
子思力无前。
如何对吾改作。
想更别图可耶。
曰。
若待法师即世方有修定。
则胄之虚名终无实录。
乃从之。
疏既究成。
分宗匠世。
亟有陈异。
亡之后。
敕令于净影寺为涅槃众主。
开皇将末。
蜀王秀镇部梁益。
携与同行。
岷嶓望德日归成务。
仁寿末岁。
还返关中
处蜀道财悉营尊像。
光坐严饰。
绝世名士虽途经危险。
而步运并达。
在京供养以为模范。
会文帝置塔。
敕送舍利于梓州牛头山华林寺
严舆将达。
感猪八头突到舆下从行至馆。
驱逐乃走。
还来如故。
渐至城治。
黑蜂四枚形甚壮伟。
随舆旋绕数匝便去。
既至州馆夜放大光明彻屋上如火焰发。
食顷方灭。
又掘塔基入深丈馀。
正当函处得古瓷瓶。
无盖有水。
清澄香美。
乃用盛于函内。
寺有九层浮图。
从西南角第二级放光。
上照相轮如五石瓮许。
黄赤如火良久方隐。
又堂内弥勒像亦放眉间紫光。
并二菩萨亦放赤光通照寺院。
前后七度。
众人同见。
除不来者。
及大业造寺。
广召德僧。
应高选。
又住禅定屡开法席。
传向相寻因感风疾。
唇口喎偏。
时人谓。
改张疏之所及也。
以涅槃为五分。
末为阇维分。
寻之揣义改为七分。
无有阇维。
第七云结化归宗分。
自风疾多载。
而问难寻常。
为诸学者所共惊惮。
后忽患损口如恒日。
曰。
吾患既差命必终矣。
此不可怪。
理数然也。
大业十三年欲返本寺。
众不许之。
乃以土塞口。
欲自取死。
寺众见其志决。
方复开许。
武德三年八月内终于净影寺
春秋七十有一。
初患笃谓门人曰。
吾一生正信在心。
于佛理教无心轻略。
不虑净土不生。
即令拂拭房宇。
烧香严待。
病来多日委卧不起。
忽尔自坐合掌。
语侍人曰。
安置世尊令坐。
口云。
世尊来也。
今忏悔惭愧。
如是良久曰。
世尊去矣。
低身似送。
因卧曰。
向者阿弥陀佛来。
汝等不见耶。
不久吾当去耳。
语顷便卒。
葬于城南韦曲之北崖。
遵遗令也。
弟子慧威住大总持。
讲寻宗迹著名京室。
僧智晞隋末唐初 556 — 627
释智晞
俗姓陈氏
颍川人
先世因宦流寓家于闽越。
童稚不群幼怀物外。
见老病死达世浮危。
自省昏沈悯诸沦溺。
深加厌离如为怨逐。
誓出尘劳访寻胜境。
伏闻智者抗志台山安禅佛陇警训迷途为世津导。
丹诚驰仰远泛沧波。
年登二十始获从愿。
一得奉值即定师资。
律仪具足禀受禅决。
加修寂定如救头然。
心马稍调散动辞虑。
受命遗旨常居佛陇修禅道场。
乐三昧者咸共师仰。
宴坐之暇。
时复指撝创造伽蓝。
殿堂房舍悉皆严整。
惟经台未构。
始欲就工。
香炉峰山岩峻崄林木秀异。
然彼神祇巨有灵验。
自古已来无敢视其峰崖。
况有登践而采伐者。
时众议曰。
今既营经台供养法宝。
惟尚精华岂可率尔而已。
香炉峰
木中精胜。
可共取之以充供养。
论详既讫。
往咨于
具陈上事。
良久答云。
山神护惜不可造次。
无敢重言。
各还所在。
尔夜梦人送疏云。
香炉峰柏树
尽皆舍给经台。
既感冥示。
即便撝略。
营办食具分部人工入山采伐。
侍者咨曰。
昨日不许。
今那取之。
答曰。
昨由他今由我。
但取无苦必不相误。
从旨往取。
之树惟崄而生。
并皆取得一无留难。
先师智者陈曰。
劝化百姓。
天台渚次。
讫于海际。
所有江溪。
并舍为放生之池。
永断采捕。
隋世亦尔。
事并经敕。
隋国既亡。
后生百姓为恶者多。
竞立梁沪满于江溪。
夭伤水族告诉无所。
乃共顶礼禅师往先师龛房。
烧香咒愿。
当有鱼人。
见僧在沪上立。
意谓堕水。
将船往救。
仅到便无。
因尔梁沪皆不得鱼。
互相报示改恶从善。
仍停采捕。
时有僧法云
欲往香炉峰头陀。
谏曰。
彼山神刚强。
卿道力微弱。
向彼必不得安。
慎勿往也。
云不纳旨。
遂往到山。
不盈二宿。
神即现形驱云令还。
自陈其事。
方忆前旨深生敬仰。
有弟子道亘。
在房诵经。
自往唤云。
今晚当有僧来。
言竟仍向门下。
即见一僧纯著纳衣执锡持钵。
形神爽俊有异常人。
从外而来。
相去二十馀步。
才入路东隐而不现。
俄顷之间即闻东山有铜钟声。
大震山谷。
便云意唤吾也。
未终数日。
语弟子云。
吾命无几可作香汤。
洗浴适竟。
山中鸟狩异色殊形常所不见者。
并皆来集房侧。
履地腾空悲鸣唤呼。
经日方散。
十二月十七日夜
跏趺端坐。
仍执如意说法。
辞理深邃。
既竟告弟子曰。
将汝等造次相值。
今当永别。
会遇靡期。
言已寂然无声良久。
诸弟子哭泣。
便更开眼诫曰。
人生有死物调始必终。
世相如是。
宁足可悲。
今去勿尔闹乱于吾也。
又云。
吾习禅已来至于今日四十九年。
背不著床吾不负信施不负香火。
汝等欲得将吾相见。
可自勤策行道力不负人。
弟子因咨启。
未审和上当生何所。
答云。
如吾见梦。
报在兜率。
宫殿青色居天西北。
智者大师
左右有诸天人皆坐宝座。
唯一座独空。
吾问所以。
答云。
灌顶却后六年当来升此说法。
十八日朝语诸弟子。
汝等并早须斋。
吾命须臾。
尔日村人登山参疾。
食竟辞还。
又曰。
既苦远来。
更停少时。
待贫道前去。
其人不解。
苦辞不住。
当尔之时皎日丽天全无云翳。
谓参人曰。
既已不住可疾去雨寻落。
去者少时骤雨如泻。
春秋七十有二。
贞观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时。
结跏安坐端直俨然。
气息绵微如入禅定。
因而不返。
时虚空中有弦管声。
合众皆闻。
良久乃息。
经停数日方入石龛颜色敷悦手足柔软不异生平。
所窆龛坟在先师智者龛前二百馀步。
姓陈
颖川人。
童稚不群。
幼怌物外。
见老病死。
达世浮危。
深加厌离。
访寻胜境。
伏闻智者。
抗志台山
丹诚驰仰。
年登二十。
始获奉值。
律仪具足。
禀受禅诀。
乐三昧者咸共归仰。
宴坐之暇。
时复指撝。
创造伽蓝殿堂房舍。
悉皆严整。
惟经台未搆。
始欲就工。
香炉峰
山岩峻崄。
林木秀异。
然彼神祇。
巨有灵验。
自古已来无敢视其峰崖。
登践而采伐者。
时众议曰。
今既营台。
供养法宝。
惟尚精华。
岂可率尔而已。
香炉峰
木中精胜。
可共取之。
以充供养。
论详既讫。
往咨于
良久答云。
山神获惜。
不可造次。
尔夜梦人送疏云。
香炉峰柏树
尽皆舍给经台。
既感冥示。
即便撝略。
分部人工。
入山采伐。
侍者咨曰。
昨日不许。
今那取之。
答曰昨由他。
今由我。
但取无苦。
从旨往取。
之树。
唯崄而生。
并皆取得。
一无留难。
先师智者陈曰。
劝化百姓。
天台渚次。
讫于海际。
所有江溪。
并舍为放生之池。
永断采捕。
隋国既亡。
后生百姓。
竞立梁簄。
满于江溪。
夭伤水族。
乃共顶禅师
往先师龛房。
烧香咒愿。
当有渔人。
见僧在簄上立。
意谓堕水。
将船往救。
仅到便无。
因尔梁簄皆不得鱼。
仍停采捕。
时有僧法云
欲往香炉峰头陀。
谏曰。
彼山神刚强。
卿道力微弱。
向彼必不得安。
慎勿往也。
云不纳旨。
遂往到山。
不盈二宿。
神即现形。
驱云令还。
自陈其事。
方忆前旨。
深生敬仰。
有弟子道亘。
在房诵经。
自往唤云。
今晚当有僧来。
言竟仍向门下。
即见一僧。
纯著衲衣。
执锡持钵。
形神爽陵自异常人。
从外而来。
相去三十馀步。
才入路东隐而不见。
俄顷之间。
即闻东山有铜钟声。
大音震谷便云。
噫唤吾也。
未终数日。
语弟子云。
吾命无几。
可□香汤洗浴适竟。
山中鸟兽。
异色殊形。
常所不见者。
并皆来集房侧。
履地腾空。
悲鸣唤呼。
经口方散。
十二月十七日夜
跏趺端坐。
仍执如意说法。
辞理深邃。
既竟。
告弟子曰。
吾将汝等造次相值。
今当永别。
会遇靡期言已寂然无声。
良久诸弟子哭泣。
便开眼诫曰。
人生有死。
物始必终。
世相如是。
宁足可悲。
今去。
勿尔闹乱于吾也。
又云吾习禅以来。
至于今日。
四十九年。
背不著床。
吾不负信施。
不负香火。
汝等可自勤策行道。
力不负人。
弟子因咨当生何所。
答云如吾见梦。
报在兜率。
宫殿青色。
居天西北。
智者大师
左右有诸天人。
皆坐宝座。
惟一座独空。
吾问所以。
答云灌顶
却后六年。
当来升此说法。
春秋七十有二。
贞观元年。
十二月十八日午时。
结跏安坐。
如入禅定。
时虚空中。
有弦管声。
合众皆闻。
良久乃息。
春秋七十有二。
所窆龛坟。
在光师智者龛前二百馀步。
僧智璪隋至唐初 556 — 63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6—638 【介绍】: 隋至唐初僧。
台州临海人俗姓张
年十七,双亲亡,遂投安静寺出家。
寻往天台国清寺,从智顗习禅定。
南朝陈后主至德四年,从师往越州,住宝林山寺,行法华三昧。
隋炀帝大业元年,奉师命至江都谒见炀帝
其后又曾七度谒见,多蒙厚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清河张氏。
晋南渡。
遂居临海
元秀
父文怀。
皆梁陈显宦。
年十七失怙恃。
且染羸疾。
夜卧月中。
心念月光菩萨。
愿被悲济。
久之梦。
人形色非常。
曰我从东方来。
为汝治病。
即吮其身。
如此三夜。
自尔稍瘳。
且知三宝可以依赖。
遽投安静寺慧凭法师出家。
寻依智者服膺受道。
乃行法华忏悔于山中。
二七之夜。
梦九头龙。
踊地升空。
旦问智者
智者曰。
此其谓以法华之指破无明。
法性空耶。
陈至德四年
永阳王智伯镇会稽
遣使迎智者
侍行。
于是复行法华三昧于宝林寺
夜若有撼户扇者。
问之则曰。
我来看灯耳。
寺有慧成禅师者。
其所居之房。
仅隔一壁。
具闻当时问答声。
谓其弟子曰。
此必鬼也。
其殆哉。
明日开户。
无恙。
叹异以为不可及。
次夜堂内六灯。
而灭其五。
其一仅存。
以照行道。
讫三七夜。
见一青衣者。
赞言善哉而隐。
且尝乞食于剡之孝行村。
主人误以毒蕈馔
去而主人之党。
皆呕泄垂死。
服良药乃止。
因亦以所服药。
远遗
无所觉。
笑谢而已。
隋大业元年
炀帝江都
慰喻赐赉优渥。
七年凡八觐。
其顾遇之礼不少衰。
贞观十二年卒。
春秋八十有三。
释智璪
俗姓张氏
清河人
晋室播迁寓居临海
元秀仓部侍郎
临海内史。
父文怀陈中兵将军
受经之岁。
言无虚发行不惭人。
亲里乡邻深加敬爱。
年登十七二亲俱逝。
惨服才释便染疾病。
频经岁月医药无效。
仍于静夜策杖曳疾。
出到中庭向月而卧。
至心专念。
月光菩萨惟愿大悲济我沈痾。
如是系念遂经旬朔。
于中夜间梦见一人。
形色非常。
从东方来。
曰。
我今故来为汝治病。
即以口就身。
次第吸𡂡。
三夜如此。
因尔稍痊。
深知三宝是我依救。
遂求离俗。
便投安宁寺慧凭法师以为弟子。
逖闻智者轨行超群为世良导。
即泛舸丰流直指台岫。
伏膺受道。
乃遣行法华忏悔。
第二七日初夜忏讫。
还就禅床始欲安坐。
乃见九头龙从地涌出上升虚空。
明旦咨白。
云此是表九道众生闻法华经。
将来之世破无明地入法性空耳。
陈至德四年永阳王伯智
作牧仙都
迎屈智者来于镇所。
随师受请同赴稽山
九旬坐讫仍即辞王。
往宝林山寺行法华三昧。
初日初夜如有人来摇动户扇。
即问之。
汝是何人夜来摇户。
即长声答云。
我来看灯耳。
频经数过。
问答如前。
其寺内先有大德慧成禅师
夜具闻之。
谓弟子曰。
彼堂内从来有大恶鬼。
今闻此声必是鬼来取一人也。
天将欲晓。
成师扣户而唤
未暇得应便绕堂唱云。
苦哉苦哉其人了也。
即开户问意。
答云。
汝犹在耶。
吾谓昨夜鬼已害汝。
故此嗟耳。
成师以事咨王。
王遣数十人执仗防护。
谓防人曰。
命由业也。
岂是防护之所加乎。
愿诸仁者将领还城。
启王云尔。
防人去后。
第二日夜鬼入堂内。
搥壁打柱周遍东西。
堂内六灯。
即灭五留一。
行道坐禅诵经坦然无惧。
于三七日中事恒如此。
行法将讫。
见一青衣童子。
称赞善哉言已不现。
虽值此二缘心无忧喜。
又因事出往会稽
路由剡县孝行村乞食。
主人误煮毒椹设。
食竟进趣前途。
主人于后啖此馀残。
并皆吐痢若死等苦。
邻人见之。
即持药追
十里方及。
快行无恙。
问曰。
何故见寻。
具陈上事。
便笑而答曰。
贫道无他可弃药反踪。
不须见逐。
验之道力所薰。
故毒不能伤也。
隋大业元年
驾幸江都
衔僧命出参引见内殿。
御遥见即便避席命令前坐。
种种顾问。
便遣通事舍人卢正方
还山。
智者设一千僧斋。
度四十九人出家。
施寺物二千段米三千石并香酥等。
又为寺造四周土墙。
大业六年又往杨州参见。
仍遣给事侍郎许善心
送还山。
又为智者设一千僧斋。
度一百人出家。
施寺物一千段。
嚫斋僧人绢一匹。
七年又往涿郡参。
劳谢远来。
施寺物五百段。
遣五十人执仗防援还山。
凡经八回参见天子。
并蒙喜悦供给丰厚。
贞观十二年卒于寺。
春秋八十三矣。
释智璪
俗姓张氏
清河人
年二十。
二亲俱逝。
惨服才释便染疾病。
经岁月医药无效。
仍于静夜策杖曳疾出中庭向月而卧。
至心专念月光菩萨。
唯愿大悲济我沈痾。
如是系念。
遂经旬朔。
于中夜间忽梦见一人形色非常。
从东方来谓曰。
我今故来为汝治病。
即以口就身次第吸嗽(音朔)三夜如此。
因尔稍痊。
遂求离俗。
投安静寺慧凭法师以为弟子。
智者轨行超群为世良导。
即泛舸丰流直指台岫。
伏膺受道。
乃遣行法华忏悔。
第二七日初夜忏讫。
还就禅床如欲安坐仍见九头龙从地涌出上升虚空。
明旦咨白云。
此是表九道众生闻法华经将来之世破无明地入法性空尔。
陈法德四年永阳王伯智作牧仙都
延屈智者来于镇所。
随师受请。
同赴会稽山
九旬坐讫仍即辞王。
住宝林山寺行法华三昧。
初日初夜如有人来摇动户扇。
问之。
汝是何人。
夜来摇户。
即长声答云。
我来看灯尔。
频经数过问答如前。
其寺内先有大德慧成禅师
夜具闻之。
谓弟子曰。
彼堂内从来有大恶鬼。
今闻此声必是鬼来取人也。
天将欲晓成师扣户而唤
未暇得应便绕堂唱云。
苦哉苦哉。
其人了矣。
即开户问意。
答云。
汝犹在耶。
吾谓昨夜鬼已害汝。
故此嗟耳。
第二日夜鬼入堂内。
槌壁打柱。
周遍东西。
堂内六灯。
即灭五。
留一行道。
坐禅诵经坦然无惧。
于三七日中事恒如此。
行法将讫。
见一青衣童子称赞善哉。
言已不见。
又因事出往会稽路。
剡县孝行村乞食。
主人误煮毒蕈设食竟进趣前途。
主人于后啖此馀残。
并皆吐痢若死等苦。
邻人见之即持药追
十里方及。
快行无恙。
问曰。
何故见寻具陈上事。
便笑而答曰。
贫道无他。
可弃药反踪不须见逐。
贞观十二年卒于寺。
春秋八十三矣。
僧道英隋末唐初 557 — 636
释道英
姓陈氏
蒲州猗氏人也。
年十八。
叔休律师令出家。
而二亲重之。
便为取妇。
五年同床誓不相触。
素在市贩与人同财。
乃使妻执烛。
分判文疏。
付嘱留累。
遂逃而剃落。
并州炬法师下。
听花严等经。
学成返邑。
其妻尚在。
开皇十年
方预大度。
乃深惟曰。
法相可知。
心惑须晓。
开皇十九年
遂入解县太行山柏梯寺。
修行止观。
忽然大解。
南埵悟人北岭悟法。
二空深镜坐处树枝。
下映四表。
于今见在。
因尔营理僧役。
以事考心。
后在京师住胜光寺。
昙迁禅师听采摄论。
讲悟既新众盈五百。
多采名教鲜能如理。
简时问义。
惟陈止观。
无相思尘。
诸要槃节。
深会大旨。
弥重之。
语诸属曰。
尔虽日考通文义。
无择昏明。
得其妙者惟道英乎。
自尔仪服饮啖未守篇章。
颇为时目作达者也听讲之暇常供僧役。
有慕道者
从其所为。
因事呈理。
调伏心行寄以弘法。
常云。
余冥目坐禅穷寻理性。
如有所诣。
及开目后还合常识。
故于事务游观役心使有薰习。
然其常坐开目如线。
动逾信宿。
初无顿𥇒。
后入禅定稍程异迹。
大业九年
尝任直岁。
与俗争地。
遽斗不息。
便语彼云。
吾其死矣。
忽然倒仆如死之僵。
诸俗同评。
道人多诈。
以针刺甲。
虽深不动。
气绝色变将欲洪膀。
傍有智者令其归命。
誓不敢诤。
愿还生也。
寻言起坐语笑如常。
又行龙台泽池侧见鱼之游。
乃曰。
吾与汝共诤。
何者为胜。
汝不及我。
我可不及汝耶。
即脱衣入水。
弟子持衣守之。
经于六宿。
比出。
告曰。
虽在水中惟弊士坌我耳。
又属严冬冰厚雪壮。
乃曰。
如此平净之处。
何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经于三宿。
乃起而曰。
几被火炙杀我。
如是随事以法对之。
纵任自在诚难偶者。
晚还蒲州普济寺
置庄三所。
麻麦田。
皆在夏县东山深隐之所。
不与俗争。
用接羁远。
故使八方四部其归若林。
昼则厉众僧务。
躬事担运。
难险缘者必先登践。
夜则跏坐为说禅观。
时或弊其劳者。
闻法不觉其疲。
一日说起信论。
至真实门。
奄然不语怪往观之气绝身冷。
众知灭想即而任之。
经于累宿方从定起。
河东道逊。
高世名僧祖习心道。
素同学也。
初在解县领徒盛讲。
及逊舍命。
去英百五十里。
未及相报。
终夕便知告其众曰。
逊公已逝。
相与送乎。
人问其故。
答曰。
此乃俗事。
心转即是。
及行中路乃逢告使。
其知微通感类皆如此。
及终前夕集众告曰。
急须收积。
明日间多聚人畜损食谷草。
众不测其言。
英亦自运。
催促甚急。
至夜都了索水剃洗还本坐处。
被以大衣。
告曰。
人谓余为英禅师
禅师之相不可违世。
语门人志褒曰。
禅师气息可有几耶。
褒以事答。
自言如是。
因说法要。
又曰。
无常常也。
不可自欺。
不可空死。
令诵华严贤首偈。
至临终劝念善处。
明相既现奄然申逝。
近人以手循从下而冷。
贞观十年九月中也。
春秋七十有七。
初将终日。
众问后事。
曰。
佛有明教。
但依行之。
则无累矣。
何言哉。
时感群鸟集房。
数盈万计。
悲鸣相切。
及其终夕。
褒公侍侧。
见有青衣二童。
执花而入。
紫气如光从身出腾焰屋栋。
及明雾结周二十里。
人物失光。
三日方歇。
蒲晋一川。
化行之所闻哀屯赴如丧重亲。
远验英言不有损失。
又感僧牛吼叫声彻数里流泪呜咽不食水草经于七日
将欲藏殓。
道俗争之。
佥曰。
不乐喧哗。
但存道业便即庄南(夏禹城东延年陵东。
凿土龛之)才下一钁地忽大震。
人各揽草临卧地惊慑。
周十五里皆大动怖。
又感白虹两道连龛柩所。
白鸟二头翔鸣柩上。
至于龛所回旋而逝。
道开物悟慧解入神。
故得灵相氤氲。
存亡总萃不负身世。
诚斯人乎。
释叉德。
姓徐
雍州醴泉人
形质长伟秀眉骨面。
立履清白服粗素衣。
而放言来事多所弘奖。
年有凶暴毒励流者。
必先劝四民令奉三宝。
其所施设或礼佛设斋。
或称名念诵。
用其言者皆攘灾祸。
有不信者莫不殃终。
预记未然略如对目。
时遭亢旱。
惧而问焉。
叉以手指撝。
某日当雨。
但齐某处。
约时雨至。
必如其言。
或蝗暴广狭。
泽润浅深。
事符明镜不漏纤失。
且执志清慎。
不滥刑科。
力所未行不受其法。
故壮年在道惟遵十戒。
而于篇聚杂相。
多所承修。
末于九峻山南。
造阿耨达池。
并镌石钵。
即于池侧用济众生。
贞观十二年
卒于山舍。
百姓感焉。
为起白塔
苕然上表。
释道英
姓陈氏
蒲州猗氏人也。
幼从叔休律师出家。
并州炬法师学道。
后入禅定稍呈异迹。
大业中尝任直岁与俗争地。
遽斗不息便语彼云。
吾其死矣。
忽然倒仆如死之僵。
诸俗同评道人多诈。
以针刺甲虽深不动。
气绝色变将欲洪肨。
傍有智者令其归命。
誓不敢争愿还生也。
寻言起坐语笑如常。
又行龙台泽池侧见鱼之游。
乃曰。
吾与汝共争我何者为胜。
汝不及我我可不及汝耶。
即脱衣入水。
弟子持衣守之经十六宿。
比出告曰虽在水中唯弊土坌我耳。
又属严冬冰厚雪壮。
乃曰。
如此平净之处何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经于三宿。
乃起而言曰。
几被火炙杀我。
晚还蒲州普救寺
昼则厉众僧勤事。
夜则跏坐为说禅观。
时或弊其劳者闻法不觉其疲。
一日说起信论奄然不语。
怪往观之气绝身冷。
众知灭想即而任之。
经于累宿方从定起。
河东道逊高世名僧素与同学及逊舍命。
百五十里未及相报。
终夕便知其死。
其知微通感如此。
及终前夕集众告曰。
早须收积明日间多聚人畜损食谷草。
众不测其言。
亦自运催促甚急。
至夜都了索水剃洗。
还本坐处被以大衣奄然神逝。
僧灌顶隋末唐初 561 — 63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1—632 【介绍】: 隋唐时僧。
义兴人俗姓吴字法云
有才藻,为智顗高足弟子,住天台山国清寺
隋炀帝曾为其设千僧斋,赐赏甚厚。
有《私记天台山智者词旨》及《义记》等。
全隋文·卷三十五
灌顶字法云俗姓吴义兴人
师事智顗,终天台国清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字法云
姓吴氏
其先常州义兴人
祖避地临海章安
遂居焉。
三月
而亡其父。
未能言。
母偶称佛法僧号。
敩之。
音句清辩。
家人惊异。
于是摄静寺拯法师
闻而叹曰。
此子非凡。
母因以非凡名之。
七岁使事拯为弟子。
所业日进。
年二十受具。
而誉益起矣。
逮乎拯终。
则当陈之至德初也。
天台智者顗公出涖光宅。
从之。
研绎观门。
频蒙印可。
陈祚告穷。
乃随智者
游历庐阜
久留江陵玉泉寺。
隋开皇十一年
炀帝以晋邸。
出镇维杨。
智者授王归戒。
俄旋台岭。
又从之。
十七年智者疾。
执侍如礼。
未几而智者告终。
奉遗命。
智者手书信物。
讣晋邸。
而教旨。
扬州总管府司马王弘
还山。
仍就山饭千僧。
以致追慕之意。
且规置国清寺
仁寿元年
晋王以太子嗣位。
入贺。
兼谢置国清。
诏遣散骑侍郎张乾威。
送还山。
仍赐帛三千疋。
毡三百领。
就山饭千僧。
又加饰其寺焉。
二年诏曰。
夏序炎赫。
道体休宜。
禅悦资神。
故多佳致。
近令慧日道场庄论二师。
讲净名经。
全用智者义疏。
判释经文。
禅师既是大师高足。
法门委寄。
今遣延屈。
必蒙霈然。
并法华经疏。
随使入京也。
伫迟来仪。
书不尽意。
于是入
为留三夏
大业七年
上治兵涿野。
诏见行在所
贞观六年。
八月七日。
以疾终于国清寺
寿七十二。
先是谓弟子曰。
尝闻之弥勒经。
如来入灭。
香烟若云。
汝多烧香。
吾将去矣。
因垂戒诸子。
既而起立合掌。
如有所见而敬者。
且口称弥陀号云。
越九日
窆于寺之南山
姿性慈摄。
利物有方。
其村之人有病者。
其子奔驰求救。
方焚旃檀香转经。
病者闻香气辄愈。
且安洲乐安南岭尤奇秀。
每过则环视爱之。
叹曰恨不夷坦尔。
顾非可以匡众开讲乎。
未旬浃而白沙黄壤涌起如镜面。
尝讲涅槃于隶业寺。
钟鼓交作。
而海寇至。
干盾抢攘。
无惧色。
踞猊持麈自如。
而寇遽惊走。
盖皆是人长丈馀。
执戈戟以拟至。
佛垄诸徒。
石塔别须二石为户。
而弟子光英得石而厚丈。
漫举杖画其中曰。
如是乃可用。
则石应手裂为二。
施之于塔。
虽巧匠犹不之及。
其弘法华于称心精舍。
吉藏法师
心服其记义。
遂散众东下。
餐禀其指。
智者之才辩。
能持之者。
而已。
故其录具在。
今不繁序。
碑则常州弘善寺沙门法宣文也。
释灌顶
字法云
俗姓吴氏
常州义兴人也。
祖世避地东瓯
因而不返。
今为临海章安焉父夭早亡。
母亲鞠养。
三月
孩而欲名。
思审物类未知所目。
母夜称佛法僧名。
仍口敩。
音句清辩同共惊异。
因告摄静寺慧拯法师
闻而叹曰。
此子非凡。
即以非凡为字。
及年七岁还为拯公弟子。
日进文词。
玄儒并骛清藻才绮。
即誉当时。
年登二十。
进具奉仪
德瓶油钵弥所留思。
洎拯师厌世。
沐道天台
承习定纲罔有亏绪。
陈至德元年
智顗禅主出居光宅。
研绎观门频蒙印可。
逮陈氏失驭。
随师上江。
胜地名山尽皆游憩。
三宫庐阜九向衡峰
无不揖迹依迎访问遗逸。
后届荆部停玉泉寺
传法转化教敷西楚
开皇十一年
晋王作镇扬州
陪从智者戾止䢴沟。
居禅众寺。
为法上将
日讨幽求。
俄随智者
东旋止于台岳。
晚出称心精舍开讲法华。
跨朗笼基超于云印。
方集奔随负箧屯涌。
吉藏法师
兴皇入室。
嘉祥结肆独擅浙东。
闻称心道胜意之未许。
求借义记寻阅浅深。
乃知体解心醉有所从矣。
因癈讲散众投足天台餐禀法华发誓弘演
至十七年智者现疾。
瞻侍晓夕艰劬尽心。
爰及灭度亲承遗旨。
乃奉留书并诸信物。
哀泣跪授。
晋王五体投地悲泪受。
事遵宾礼情敦法亲。
寻遣扬州总管府司马王弘
还山为智者设千僧斋置国清寺
即昔有晋昙光道猷之故迹也。
前峰佛陇寺号修禅。
在陈之日智者初建陇南十里
地曰丹丘
经行平正瞻望显博。
智者标基刊木。
欲建道场。
未果。
心期。
故遗嘱斯在。
王工入谷即事修营。
置臬引绳一依旧旨。
仁寿元年
晋王入嗣东巡本国。
万里川途人野毕庆。
以檀越升位寺宇初成。
出山参贺。
遂蒙引见。
慰问重叠酬对如响言无失厝。
臣主荣叹。
又遣员外散骑侍郎张乾威送还山寺。
施物三千段氎三百领。
又设千僧斋。
寺庙台殿更加修缉。
故丹青之饰乱发朝霞。
之岭奄同被锦。
斯寔海西之壮观也。
远符智者之言。
具如彼传。
仁寿二年下令延请云。
夏序炎赫道体休宜。
禅悦资神故多佳致。
近令慧日道场庄论二师讲净名经。
全用智者义疏判释经文。
禅师既是大师高足。
法门委寄。
令遣延屈。
必希霈然。
并法华经疏。
随使入京也。
伫迟来仪书不尽意。
持衣负锡高步入宫。
三夏阐弘。
副君欣戴。
每至深契无不伸请。
并随问接对。
周统玄籍。
后遣信送还。
䞋遗隆倍。
大业七年
治兵涿野亲总元戎。
将欲荡一东夷用清文轨。
因问左右备叙轩皇。
先壮阪泉之戮暴。
后叹峒山之问道。
追思智者感慕动容。
下敕迎远至行所。
引见天扆叙以同学之欢。
又遣侍郎吴旻送还台寺。
尔后王人继至房无虚月。
纵怀丘壑绝迹世累。
定慧两修语默双化。
乃有名僧大德。
近城远方希睹三观十如及以心尘使性。
并拜首投身请祈天鼓。
皆疏瀹情性澡雪胸襟。
三业屡增二严无尽。
忽以贞观六年八月七日
终于国清寺房。
春秋七十有二。
初薄示轻疾无论药疗。
而室有异香。
临终命弟子曰。
弥勒经说。
佛入城日香烟若云。
汝多烧香。
吾将去矣。
因伸遗诫。
词理妙切。
门人众侣瞻仰涕零。
忽自起合掌如有所敬。
发口三称阿弥陀佛。
低身就卧累手当心。
色貌欢愉。
奄然而逝。
举体柔软。
暖经日尝有同学智晞
顗之亲度。
清亮有名。
先以贞观元年卒。
临终云。
吾生兜率矣。
见先师智者
宝坐行列皆悉有人。
惟一座独空。
云却后六年灌顶法师升此说法。
焚香验旨。
即慈尊降迎。
计岁论期。
不谬矣。
以其月九日窆于寺之南山
远近奔号諠震林谷。
化流嚣俗神用弘方。
村人于法龙。
去山三十馀里。
染患将绝众治不愈。
其子奔驰入山祈救。
为转法华经。
焚旃檀香。
病者虽远。
乃闻檀香入鼻。
应时痊复。
乐安南岭地曰安洲。
碧树青溪泉流伏溺人径不通。
留连爱玩。
顾而誓曰。
若使斯地夷坦。
当来此讲经。
曾未浃旬。
白砂遍涌平如玉镜以感通相显不违前愿。
仍讲法华金光明二部。
用酬灵意。
尝于章安摄静寺讲涅槃经。
值海贼上抄道俗奔委。
方挝钟就讲。
颜无慑惧。
贼徒麾幡诣寺。
忽见兵旗曜日持弓执戟人皆丈馀雄悍奋发。
群睹惊懅一时退散。
尝于佛陇。
讲暇携引学徒。
累石为塔。
别须二片用搆塔门。
弟子光英。
先以车运一石。
咸疑厚大。
更欲旁求复劳人力。
举杖聊撝。
前所运石飒然惊裂。
遂折为两段。
厚薄等均用施塔户。
宛如旧契。
若斯灵应其相寔多。
受业天台又禀道衡岳
思顗三世宗归莫二。
若观若讲常依法华。
又讲涅槃金光明净名等经。
及说圆顿止观四念等法门。
其遍不少。
智者辩才云行雨施。
或同天网乍拟璎珞。
能持能领唯一人。
其私记智者词旨。
及自制义记。
并杂文等题目。
并勒于碑阴。
弟子光英。
后生标俊优柔教义。
国清寺众佥共纪其行。
树其碑于寺之门。
常州弘善寺沙门法宣为文。
其词甚丽。
见于别集。
释法显初唐 ? — 653年1月11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南郡江陵丁氏。
年十二。
依四层寺宝溟法师薙落。
服勤久之。
忽问欲界乱地。
素非道缘。
既生其中。
焉能脱离。
溟曰。
众生皆有初地味禅。
历劫不忘。
时来则发矣。
顗大师学者之宗。
可往承事
既赴炀帝之徵。
将旋金陵
道便归乡。
寓其寺以受请谒。
徒侣四百。
郁成丛林。
后复从成彦习皓等。
而琢磨之。
益日劫倍。
然卒于皓处。
得所归宿。
属季岁灾𡨥荐臻。
寺众逃徙。
独守大殿
三十馀年。
蔬水屡绝于中。
兵刃交求于外。
燕嘿自若也。
殿盖弥天法师造。
为梁。
俗号梁殿。
中置弥勒尊像。
光趺并高四十尺。
八部围绕。
貌极畏敬。
至是置宝冠华怅。
供具经台。
五镫长明不绝。
一灯忽独炽。
𤓁高丈馀。
其至诚所感如此。
贞观间
始出处别房。
夜有著五色服。
持一金瓶。
以奉之者。
又尝梦。
异僧告曰。
可往蕲州
信禅师
及往果获契證。
永徽三年。
十二月八日梦。
坐宝殿。
授四众戒。
遂疾。
至四年正月十日
陟起坐床上。
盥浴剃发如常时。
十一日午时卒。
十七日
弟子克葬于大明寺之北原。
其未卒也。
门人有见室之西壁拆裂。
而白光遍透者。
寺之西北。
夜有白云二道亘空中。
殿之像设器用。
皆动摇。
议者以为住此寺。
凡五十馀年。
而足不出户。
故其临终之际。
瑞相尤多。
荆州都督纪王夙受归戒。
记室郭瑜铭之。
致追慕万一。
释慧胄
释慧胄
姓王
蒲州蒲坂人
少在道门乐崇福事。
受具已后师表僧祇。
及至立年又专禅诵。
晓夕相继偏重法华。
后住京邑清禅寺。
草创基构并用相委。
四十馀年初不告倦。
故使九级浮空重廊远摄。
堂殿院宇众事圆成。
所以竹树森繁园圃周绕。
水陆庄田仓廪碾硙。
库藏盈满莫匪由焉。
京师殷有无过此寺。
终始监护功实一人。
年至耳顺便辞僧任。
众以勤劬经久。
且令权替。
及于临机断决。
并用咨询。
寺足净人无可役者。
乃选取二十头。
令学鼓舞。
每至节日设乐像前。
四远问观以为欣庆。
故家人子弟接踵传风。
声伎之最高于俗里。
遇患极困自然知卒。
香汤沐浴正理衣襟。
曰吾有小罪须加重病。
事由营造掘凿故也。
至于终晨。
言气不昧。
告弟子曰。
酬债了矣。
吾其去矣。
寻声而卒。
春秋六十有九。
贞观初年也。
乃露骸收葬。
为起方坟。
就而铭之。
京邑会昌沙门法素者。
倜傥不伦。
操业奇卓。
雅为众怪。
本师智顗专行劝福。
昔在江表。
游适所至皆设万人大会。
夜告才竟明即成办。
此例非一。
隋末东都婴城自固。
肌骨相望有若块焉。
寺有金像二躯各长一丈。
不忍见斯穷厄。
取一融破籴米作糜喂诸饿者。
须臾米尽。
又取欲坏。
沙门辩相
与诸僧等拒诤不与。
曰。
诸大德未知至理也。
昔如来因地为诸众生。
尚不惜头目髓脑。
或生作肉山。
或死作大鱼。
以济饥喂。
如何成果。
复更贪惜化形。
必不然矣。
今身肉堪者亦所不惜。
大德须知。
今此一像若不惠给众生城破之后亦必从毁。
则坠陷多人。
何如今一身当也。
众不许之。
及伪郑降日。
像先分散。
如其言焉。
然其言行谲诡。
险而难遵。
其例不一。
后入京室。
卒会昌寺。
释法素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京师之会昌寺。
本师智顗
专事福业。
昔与俱留江表。
所至之地必设大会。
以斋万人。
夜以告使集事。
而明起视之。
无不如意。
其材谞皆此类。
隋季东都城守。
饿莩相枕藉。
不忍见。
寺有一丈金像二躯。
因冶其一。
籴米作糜。
以活之。
顷之米尽。
又欲取其一以冶。
寺僧辨约诸僧。
共拒弗许。
泣曰。
诸大德。
昔如来。
头目髓脑。
布施众生。
或作肉山。
或作大鱼。
以济饥馁。
况此化形邪。
今日之事。
使一身之价。
比二像者。
亦所不惜。
而赢瘠如此。
无足堪尔。
且像以宝成。
终当沦失。
盍亦利益众生。
以满如来悲愿也。
诸僧固弗许。
后城破像亡。
果如所言云。
僧恒景初唐 634 — 712
释恒景
姓文氏
当阳人也。
贞观二十二年敕度听习三藏
一闻能诵如说而行。
初就文纲律师隶业毗尼。
后入覆舟山玉泉寺
智者禅师习止观门。
于寺之南十里别立精舍。
号龙兴是也
天后中宗朝。
三被诏入内供养为受戒师。
景龙三年奏乞归山。
敕允其请。
中书门下学士
于林光宫观内道场设斋。
先时追召天下高僧兼义行者二十馀人。
常于内殿修福。
至是散斋。
仍送道俊玄奘各还故乡。
帝亲赋诗。
学士应和。
中书令李峤中书舍人李乂等数人。
时景等捧诗振锡而行。
天下荣之。
撰顺了义论二卷摄正法论七卷佛性二卷。
学其宗者如渴之受浆。
至先天元年九月二十五日卒于所住寺。
春秋七十九。
弟子奉葬于寺之西原也。
系曰。
江陵玄奘三藏法师
形影相接相去几何然其名同实异。
亦犹蔺相如得强秦之所畏。
相如杨雄之追慕。
然则各有所长短亦可见也。
僧文纲唐 636 — 727
释文纲
姓孔氏
会稽人也。
曾祖范陈都官尚书
祖祀祠部侍郎
考顶坐逃海避隋。
择木归舜。
贞观始拜尚乘直长
咸光复儒业旁通释教。
是故也植宿根从习气。
慈母怀孕杂食弃捐。
有婆罗门僧头陀
语其母曰。
若此男终绍三宝。
自尔每闻空中多异香杂仙乐。
及诞育之日。
白鹤翔集若临视焉。
比襁褓中午后不受乳哺。
犹坚持斋者。
重龀随师访道。
十二出家。
冠年受具。
精虑苦行专念息心。
藜羹糗粮麻衣草荐。
操有彝检口无溢言。
寻诣京兆沙门道成律师禀毗尼藏。
二十五讲律。
三十登坛。
每勤修深思凝视反听。
净如止水嶷若断山。
或风雨宴居。
或昼夜独得。
故能吉祥在手不舍其瓶。
威德迎风不绝于气。
出笼瘠雁坐致虚空。
起屋下层自然就。
唯甘露之渧口喻利剑之伤人。
慎之重之。
广矣至矣。
由是八方来学四分永流。
请益者举袂云临。
赞叹者发声雷骇。
久视中天作淫雨人有忧色。
悯之乃端坐思惟。
却倚屋壁奄至中夕。
欻尔半倾唯馀背间。
嶷然山立。
识者以为得神通因定力。
故日月灵迹幽明潜感。
兆于集事应乎遣言。
左右怪之。
曰。
夫真实无相尘色本空。
正觉圆常大悲湛定。
不可取也。
是以一时法主四朝帝师
同迦叶之入城。
遇匿王之说戒。
园门外别有沙弥
毕树枝间广闻鵽鸟。
所以受润者博。
入见者深。
万病已痊获欢喜之药。
一心不染解烦恼之绳。
又恭承丝纶京都翻译。
追论惠用远契如因。
翘诚满朝檀施敌国。
但依布萨尽用庄严。
累历伽蓝二十馀所。
凡是塔庙各已华丰。
犹且刺血书经向六百卷。
登坛受具仅数千人。
至苦至勤纳无我之海。
不寝不食种无生之田。
长安四年奉敕往岐州无忧王寺迎舍利。
景龙二载中宗孝和皇帝延入内道场行道。
送真身舍利往无忧王寺入塔。
其年于乾陵宫为内尼受戒。
复于宫中坐夏。
为二圣内尼讲四分律一遍。
中宗嘉尚为度弟子。
赐什物䌽帛三千匹。
因奏道场灵感之事。
六月七日御札题榜为灵感寺是也。
诸寺辟硕德以隶焉。
夫其左籞宿右上林。
南台终山北池渭水。
千门宫阙化出云霄。
万乘旌旗天回原隰。
先天载睿宗圣真皇帝
又于别殿请为菩萨戒师。
妃主环阶侍从罗拜。
兜率天上亲听法言。
王舍城中普闻净戒。
恩旨赐绢三千馀匹。
纲悉付常住随事修营。
或金地缭垣用增上价。
或宝坊飞阁克壮全模。
或讲堂经楼舍利净土。
或轩廊器物厨库园林。
皆信施法财周给僧宝。
方将示迷津引觉路。
濯热火宅拯溺毒流。
而乃奄忽神迁。
斯须薪尽。
虽有应化何其速欤。
开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
怡然长往。
时春秋九十有二。
其年九月四日塔于寺侧焉。
闻哀奔丧执绋会葬。
香华幢盖。
缁素华夷。
填城塞川。
彗云翳景。
盖数万人。
有若法侣京兆怀素满意承礼襄阳崇拔扶风凤林江陵恒景淄川名恪等。
百馀人。
咸曰智河舟迁法宇栋桡而已哉。
有若弟子淮南道岸蜀川神积岐陇慧顗京兆慧思义绍觉律藏恒暹崇业等。
五十馀人。
并目以慈眼入于度门。
金棺不追灰骨罔答。
乃请滑台太守李邕为碑。
象彼马迁法其班氏
以二人而同传。
必百行以齐肩。
不忝怀素前不惭宣师后。
李北海题品不其韪乎。
淄州名恪律师者。
精执律范切勤求解。
尝厕宣师法筵。
躬问钞序义。
宣师亲录随喜灵感坛班名于经。
末又附丽文纲之门也。
般剌密谛武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极量
中印度人也。
神龙元年乙巳。
五月二十三日。
广州制止道场。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
正议大夫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清河房融笔受
循州罗浮山南楼沙门怀迪證义
出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一年十卷。
此盖灌顶部中一品也。
既传译。
未及进上。
会其国遣使。
以王命追摄。
谓其擅出秘密经本故也。
遂以梵本。
泛舶西归。
而此土所留者。
独译本云。
极量
中印度人也。
梵名般剌蜜帝
此言极量
怀道观方随缘济物。
展转游化渐达支那(印度俗呼广府为支那。
名帝京为摩诃支那也)乃于广州制止道场驻锡。
众知传达祈请颇多。
以利乐为心。
因敷秘赜。
神龙元年乙巳五月二十三日
于灌顶部中诵出一品。
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译成一部十卷。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释迦稍讹。
正云铄祛。
此曰云峰)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循州罗浮山南楼沙门怀迪證译。
翻传事毕。
会本国王怒其擅出经本遣人追摄。
泛舶西归。
后因南使入
经遂流布。
惟悫法师资中沇公。
各著疏解之。
释怀迪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循州人
出家隶南楼寺。
寺当半海半陆之地。
诚仙圣游居之府也。
数有梵僧寓止。
由尔书语通利菩提流支之译宝积也。
證义
后又于广州制止道场。
译梵僧所赍叶夹。
佛顶万行首楞严经。
僧湛然唐 711 — 78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毗陵荆溪戚氏子也。
家世儒素。
年二十。
处士
左溪玄朗师
而受经焉。
异日谓之曰。
汝何梦矣。
曰畴昔之夜梦。
僧伽黎。
挟两轮。
游大河中。
曰。
嘻汝其以止观二法。
度众生于生死渊乎。
天宝初
始缁薙。
寻从越州昙一律师
究毗尼藏。
复于吴之开元寺大阐所学。
无几何师捐世。
乃叹曰。
道之难行也。
我知之矣。
古之至人。
静以观其本。
动以应乎物。
二俱不住。
而后庶几以蹈大全。
今之人或荡于空。
或胶于有。
舍予其谁足取正哉。
于是祖述所传章句。
凡十数万言。
以贻诸后。
诏书屡徵。
卒辞疾不起。
虽当大兵大饥之际。
归趋愈盛。
而道迪愈勤。
布衣草座。
以身率物。
耆艾不息。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
示疾于佛陇道场。
语其徒曰。
夫一念无相。
谓之空。
无法不备。
谓之假。
不一不异。
谓之中。
在凡为三因。
在圣为三德。
爇炷则初后同相。
涉海则浅深异流。
自利利人。
在此而已。
尔曹其毋忽。
因隐几泊然而化。
寿七十二。
腊三十四。
起塔祔全身于智者大师莹兆之西南隅。
嗣其法者。
吴门沙门元皓也。
平日著述有法华释签。
法华疏记。
各十卷。
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
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
方等忏补阙仪二卷。
维摩疏十卷。
维摩疏记三卷。
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
金錍论一卷。
止观义例大意。
止观文句。
十妙不二门等。
行于世。
搢绅先生之得其道者
学士梁肃其尤也。
故摛鸿笔。
以发大师之蕴。
而勒之金石诚无愧。
释湛然
俗姓戚氏
世居晋陵荆溪
常州人也。
昔佛灭度后。
十有三世至龙树。
始用文字广第一义谛。
嗣其学者号法性宗。
元魏高齐间有释慧文
默而识之。
南岳思大师
由是有三观之学。
智者大师蔚然兴于天台
而其道益大。
以教言之则乃龙树之裔孙也。
智者之五世孙也。
左溪朗公之法子也。
家本儒墨。
我独有迈俗之志。
童丱邈焉异于常伦。
年二十馀受经于左溪
与之言大骇。
异日谓曰。
汝何梦乎。
曰。
畴昔夜梦披僧服掖二轮游大河之中。
左溪曰。
嘻汝当以止观二法度群生于生死渊乎。
乃授以本师所传止观。
德宇凝精神锋爽拔。
其密识深行冲气慧用。
方寸之间合于天倪。
至是始以处士传道。
学者悦随。
如群流之趣于大川也。
天宝初年解逢掖而登僧籍。
遂往越州昙一律师法集。
广寻持犯开制之律范焉。
复于吴郡开元寺敷行止观。
无何师捐代。
挈密藏独运于东南。
谓门人曰。
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
古先至人。
静以观其本。
动以应乎物。
二俱不住。
乃蹈于大方。
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
自病病他道用不振。
将欲取正舍予谁归。
于是大启上法旁罗万行。
尽摄诸相入于无间。
即文字以达观。
导语默以还源。
乃祖述所传章句凡十数万言。
心度诸禅身不踰矩
三学俱炽群疑日溃。
求珠问影之类。
稍见罔象之功行。
止观之盛始之力也。
天宝末
大历初
诏书连徵。
辞疾不就。
当大兵大饥之际。
揭厉法流学徒愈繁。
瞻望堂室以为依怙。
慈以接之谨以守之。
大布而衣一床而居。
以身诲人耆艾不息。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陇道场。
顾语学徒曰。
道无方性无体。
生欤死欤其旨一贯。
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
要与汝辈谈道而诀。
夫一念无相谓之空。
无法不备谓之假。
不一不异谓之中。
在凡为三因。
在圣为三德。
爇炷则初后同相。
涉海则浅深异流。
自利利人在此而已。
尔其志之。
言讫隐几泊然而化。
春秋七十二。
法腊三十四。
门人号咽。
奉全身起塔。
袝于智者大师茔兆西南隅焉。
入室弟子吴门元浩
可谓迩其人近其室矣。
平日辑纂教法。
明决前疑开发后滞。
则有法华释签法华疏记各十卷。
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
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
方等忏补阙仪二卷。
维摩疏十卷。
维摩疏记三卷。
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
金[镙-糸+拱]论一卷。
及止观义例止观大意止观文句十妙不二门等。
盛行于世。
详其然师始天宝终建中
以自證之心说未闻之法。
经不云乎。
云何于少时大作佛事。
师有焉。
其朝达得其道者
梁肃学士
故摛鸿笔成绝妙之辞。
彼题目云。
尝试论之。
圣人不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
智者以法传灌顶。
顶再世至于左溪
明道若昧。
待公而发乘此宝。
乘焕然中兴。
盖受业身通者三十有九僧。
搢绅先生高位崇名。
屈体承教者又数十人。
师严道尊遐迩归仁
向非命世而生则何以臻此。
观夫梁学士之论儗议偕齐。
非此人何以动鸿儒。
非此笔何以铭哲匠。
盖洞入门室见宗庙之富。
故以是研论矣。
吁吾徒往往有不知之道。
诗云。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梁公深入佛之理窟之谓欤。
会稽法华山神邕作真赞。
大宋开宝中
吴越国王钱氏
追重而诔之。
号圆通尊者焉
可不是欤。
僧道标中唐 740 — 8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823 【介绍】: 唐僧。
富阳人俗姓秦
工诗。
初出家于灵隐山,为海和尚弟子。
肃宗至德二年,试经得度,居天竺寺
代宗永泰初,从顗法师学律。
尝为寺经营十二年,置田亩,岁收万斛。
德宗贞元中,退居西岭,人称西岭和尚
僧道邃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幼专天台智者三观之学。
大历中
荆溪湛然师
悉以止观辅行记。
托以敷扬。
而同门有浩然者。
名尤重
不听与较。
则为流辈所畏服可知。
贞元二十一年
日本国沙门最澄。
远泛沧溟。
来承讲训。
乃尽缮写一宗部文以东。
犹虑其乡国之轻蒲者见疑。
于是投牒台州
求署其往来之实。
以为證据。
刺史陆淳即署之云。
最證阇梨
形虽异域。
性实同源。
特禀生知。
触类玄解。
远传天台教旨。
又遇龙象邃公
总万行于一心。
了殊途于三观。
亲承秘密。
理绝名言。
他方学徒。
未能信受。
所请印记。
安可不从。
故宜执以为凭者。
澄归。
斯教大行。
乃以一山。
易名天台
以一寺。
易名国清。
且遥尊为初祖。
终其所住。
释道邃
不知何许人也。
幽识远晤执志有恒。
悬解真宗不由邪术。
末传隋智者教道素得玄微。
荆溪之门沓难窥望。
大历中湛然师委付止观辅行记。
得以敷扬。
若神骥之可以致远也。
于时同门元浩迥知畏服不能争长矣。
贞元二十一年
日本国沙门最澄者。
亦东夷卉服中刚决明敏僧也。
泛溟涬达江东
天台之法门。
求顗师之禅决。
讲训委曲指教。
澄得旨矣。
乃尽缮写一行教法东归。
虑其或问从何而闻得谁所印俾防疑误。
乃造邦伯作援證焉。
台州刺史陆淳判云。
最澄阇梨形虽异域性实同源。
特禀生知触类玄解。
远传天台教旨。
又遇龙象邃公
总万行于一心。
了殊涂于三观。
亲承秘密理绝名言。
犹虑他方学徒未能信受所请印记。
安可不任为凭云澄泛海到国。
赍教法指一山为天台
号一寺为国清
风行电照斯教大行。
倭僧遥尊为祖师。
后终于住寺焉。
僧灵默中唐 747 — 81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毗陵宣氏子。
成立之岁。
本期射策登第。
以荣亲里。
闻预章马大师聚徒说法。
因往观焉。
目击道存。
遂求薙染。
受具后。
乃谒石头迁和尚而悟旨焉。
贞元初
天台山中。
隋智者之白沙道场。
二载。
虎依以产子于近林。
意颇驯扰。
智者之来建道场。
凡一十二所。
记之曰。
此地妙严。
非杂器所居。
若能居此。
与吾无异。
盘桓不忍去。
后又徙东道场。
地愈益深僻。
俄夜雷震。
大树摧压崖谷。
人以为必累及默所止庵。
旦视之。
无损也。
尝游东白山
中毒。
邻翁为召医。
谢遣之。
独闭门燕坐。
出污而愈。
既化浦阳
乃赴阳灵戍将李望五泄之请。
元和初旱甚。
偶循涧而步。
见青蛇大矫润旁。
瞪视过客。
略不动。
咄之曰。
百姓且渴死。
汝宁无慈悲心耶。
夜果大雨洽境内。
平昌孟简
以中承廉问淅东。
下教悉废管内寺院之学徒散逸者。
暨阳曹胄状举德行。
足以庇民社。
许重造院以示尊显。
僧问何物大于天地。
答曰。
无人识得伊。
僧曰。
还可彫琢也无。
答曰。
汝试下手看。
僧问此个门中。
始终事如何。
答曰。
汝道只今底。
成来得多少时也。
僧曰。
学人不会。
答曰。
我此间无汝问底。
僧曰。
岂无和尚接人处。
答曰。
待汝求接。
我即接。
僧曰。
便请和尚接。
答曰。
汝欠少个甚么。
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澡盥焚香嘱累。
端坐而逝。
寿七十二。
腊四十一。
高僧智闲。
录其平生事迹行世。
释灵默
俗姓宣
毗陵人也。
本成立之岁悦学忘疲。
约以射策。
登第以荣亲里。
豫章马大师聚众敷演造禅关。
马师振容而示相。
密契玄机。
便求披剃。
若熟痈之待刺耳。
受具之后苦练行门确乎不拔。
贞元初天台山中。
隋智者兰若一十二所。
悬记之曰。
此地严妙非杂器所栖。
若能居此与吾无异。
因住白砂道场经于二载
猛虎来驯近林产子意有所依。
又住东道场。
地僻人稀。
山神一夜震雷暴雨悬崖委坠。
投明大树倒欹庵侧树枝交络。
茅苫略无少损。
遐迩闻旃皆来观叹。
后游东白山
俄然中毒。
而不求医。
闭关宴坐。
未几毒化流汗而滴乃复常矣。
行次浦阳盛化。
有阳灵戍将李望。
五泄焉。
元和初亢阳田畯惶惶。
沿涧见青蛇夭矫瞪目如视行人不动。
咄之曰。
百姓溪竭苗死。
汝胡不施雨救民邪。
至夜果大雨合境云足。
其赐属平昌孟简中丞廉问浙东废管内兰若。
学徒散逸。
暨阳李胄状举灵山许重造院。
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澡沐焚香端坐绳床。
嘱累时众溘然而绝。
寿龄七十二。
法腊四十一。
高僧志闲道行峭拔文辞婉丽。
江左之英达。
行录焉。
僧文举中唐 760 — 84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婺州东阳张氏子。
身干脩硕山立。
貌温粹如玉。
动静以时。
视听之官有守。
而言尤谨。
此固律范之出于自然者也。
年十五。
投师习经法。
十九落䰂。
堕息慈数。
贞元三年
诏许天下度僧道。
乃得戒。
而四分之学。
则未尝敢以怠弛也。
至登讲训。
俦侣日填委。
兼通法华义疏。
化王天台
时佛窟则公。
方以禅道重。
与齐名。
寻诏为国清寺大德。
智者大师
尝立金光明道场。
每年九月
集四众熏脩。
期满七日。
当时檀施鼎臻。
供养丰缛。
自大师之没世。
亦变更道场。
寖以寂寞。
至是几绝。
大和间
主事僧清蕴。
谋之于
置庄田十二顷。
以给光明会饮食费。
于是始足。
以传之久远矣。
会昌二年五月日卒。
寿八十三。
夏五十五。
门人建塔寺之西峰
韩又为铭。
释文举
姓张氏
婺州东阳人也。
年甫至学遂投师请法。
十九落䰂始堕息慈。
贞元三年敕度得戒。
后十五年间以四分律为学。
时术之昼夜翘勤遂登讲训。
次通法华经疏义。
得智者之膏腴焉。
身量六尺馀。
其形如山其貌如玉。
静若止水动如浮云。
目不回视口无戏言。
四威仪中无非律范。
丹丘二众仰为绳准。
其奔走他方听受者。
与佛窟则公禅道并驱而相高也。
寻敕为国清寺大德。
先是智者大师隋炀帝问立七日金光明道场。
每年九月遐迩征镇侯伯差人送供。
事既无碍。
黑白二众无远不届。
人才填委饮食阙焉。
典座僧患之。
大和中主事僧清蕴。
咨谋于置寺庄田十二顷。
自此光明会不闻告乏。
举之功欤。
会昌二年五月化去。
门人幼清立塔于寺之西峰
春秋八十三。
夏五十五。
韩又为碑颂德也。
僧玄策唐 ? — 85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会稽之鲁氏子。
幼随父贾。
天台
见乡呈为光明会盛甚。
隋智者禅师所创始也。
其法于每岁九月
合远近黑白之众。
无虑数千万。
心独伟之。
遂依禅林寺智广师出家。
游方见大寂江西
顿去平日碍膺之物。
后以黄之九井山。
奇秀可爱。
因结茅其上。
以致学者。
或以其地之邃僻。
而谓曰。
子亦恶能堪此寂寞哉。
曰。
吾方以为乐。
未见其寂寞也。
大中八年示灭。
谥圆寂
塔号智觉。
释玄策
俗姓鲁
会稽人也。
幼随父商估。
天台山光明会。
隋朝智顗禅师立教。
年别九月
远近州邑黑白二众鸠聚。
睹殊异。
遂于禅林寺智广师下出家。
游方见江西大寂
顿开翳障。
及遍参问睹黄陂九井山奇秀。
乃结茅为舍。
学侣若蝉之走明也。
或慰曰。
师之耐寂寞如此乎。
曰。
道者忘心矣。
吾乐甚哉。
大中八年现疾而灭。
敕谥大师曰圆寂
塔名智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