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昙选隋末唐初 531 — 6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1—625 【介绍】: 隋唐时僧。
瀛州高阳人
俗姓崔
博通经术,以《涅槃》著名。
晚住并州兴国寺,时奉为师傅。
隋杨谅反,占寺为甲坊。
乱平,杨素将诛寺僧,昙选挺身以救,僧众终获免。
炀帝大业末,兵饥交接,昙选施食救饥,广行善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崔
高阳人
天恣镶玮。
不偶时俗。
通经惟务大义而已。
不以文句琑屑为学。
然尤𨗉于涅槃。
晚居并部之兴国寺
每众集。
必推坐端。
詶问之间。
辞辨宏放。
婴其锋辄推挫。
时人以豹
目人扬谅之乱。
贼以兴国寺为甲坊。
武德寺为食坊。
及扬素以官军入城贼皆就擒。
且责问诸僧。
为贼巢穴状。
僧辞曰。
王力严切。
不敢遮约。
盖谓镇守者。
有以激变之也。
于是素怒曰。
初激变时。
且有几僧谏王而被杀者。
所云王力严切。
不亦诬乎。
此其情皆同反。
可依军法行事。
时选出众对曰。
比者不轨之民。
动于天纪。
皆由慈悲之化。
陵迟至此。
诚僧等之罪。
公幸见教。
岂敢逃责。
素乃悦。
因悉屏退僧众。
而独留论议。
迫莫始罢去。
馀僧亦无所问。
大业之季。
兵饥荐臻。
分卫莫足给。
兴国仓廪虽富。
客僧尤为阍守者拒绝。
念以为此灭法徵。
每操杖逐阍者。
而进客于堂。
日盈座。
子弟以卑少。
噤莫敢语。
久之众约。
独许纳。
客馀不得为例。
后置大鎗房中。
日以所受于常住。
与诸乞丐。
而得者并为饘粥手斟酌。
列坐群饿。
而赋之惟均。
迄岁稔罔怠。
众赖以活。
国初沙门智满
有重名。
义兴新寺。
听学去来。
馀三百人。
规制严整。
一日竟造寺庭诘曰。
卿等饱食暖衣。
政复何所进脩。
而风声洋溢。
其无乃罔冒欤。
且吾徒之所行。
必据经诰。
今兹所据。
寔何经。
曰方等经忏。
曰试为我读之。
才阅首卷曰。
此经有四卷。
可使四人一时读也。
沙门道绰从旁曰一时读。
则听者或至昏乱。
曰吾听岂同汝听耶。
于是四卷一时读。
读未竟遽止之曰。
陀罗尼力。
有如此者。
又曰。
流俗矫诈。
蠹蚀佛法。
汝能知所凭藉则庶几。
武德八年
闭门养痾。
益自省。
问候者充牣庑宇。
尸卧。
引衣舒足曰。
吾兹定生何处乎。
道绰曰。
阿阇黎西方乐土。
安养国。
彼佛愿重。
欲往生者。
无不摄受。
咄之曰。
为身求乐吾非汝俦。
曰审若尔则无生耶。
曰无生则无所不生。
遂掩息。
寿九十五。
释昙选
姓崔
高阳人
神慧谲诡不偶时俗。
虽博通经术。
而以涅槃著名。
不存文句。
护法为虑本。
晚住并部兴国寺
川邑奉之以为师傅。
每有众集居于座元。
酬问往还以系节为要。
吐言开令宏放终古。
僧侣乃多莫敢摧挫。
时人目为豹者也。
杨谅逆节中外相叛。
招募军兵缮造牟甲。
兴国寺为甲坊。
武德寺为食坊。
后于武南置阵。
杨素败之。
官军入郭搜求逆党。
总集诸僧责供反者。
僧等辞曰。
王力严切不敢遮约。
曰。
有几僧谏王被杀。
而云王力严切。
此并同反。
不劳分疏可依军法。
时在众不忍斯祸。
乃出对曰。
比佛法陵迟。
特由僧无有德可以动俗。
致有乱阶。
结聚不能诲以忠信。
此诚如公所教。
今被理责陷身无地。
乃舒颜曰。
僧等且还。
留向对僧。
拟论机务。
自尔昼参军将开散僧诛。
晚还寺宿。
不久炀帝下敕通被放免。
故合众获安。
诚其功也。
大业末岁。
兵饥交接。
四方僧游寄食无地。
兴国虽富俭啬者多。
每食时禁门自守。
客僧拥结终不之前。
不胜灭法。
愤激身心。
每日拄杖在门驱趁防者携引羁僧。
供给钵器。
送至食堂。
众多是其子弟不敢违逆。
由是众开僧制。
停客。
自馀不得然。
其慈济之深感激府俞。
房内廓然财什不积。
唯置大钵一口。
每日引诸乞儿。
所得食调总钵中。
请食分。
亦和其内。
杂为饘粥。
便行坐乞人。
手自斟酌。
见其褴缕皴错形容癯瘦。
流泪盈脸不能自胜。
亦依行受粥而食。
日别如此。
遂及有年。
皇运伊始人情安泰
义兴新寺法纲大张。
沙门智满
当涂众主。
一川乡望。
王臣倾重创开诸宇严位道场。
三百馀僧受其制约。
夏中方等清众肃然。
风声洋溢流润遐迩。
闻之乃诣其寺。
庭满徒闻来崩腾下。
赴告曰。
卿等结聚作何物。
在依何经诰。
不有冒罔后生乎。
曰。
依方等经行方等忏。
曰。
经在何处将来对读。
遂将一卷来。
曰。
经有四卷。
何不一时读之沙门道绰曰。
经文次第。
识不俱闻。
曰。
吾识可共尔识同耶。
但四卷齐读。
文言未了。
便曰。
依咒灭罪耳。
可罢之。
又曰。
自佛法东流。
矫诈非少。
前代大乘之贼。
近时弥勒之妖。
诖误无识其徒不一。
闻尔结众。
恐坏吾法。
故力疾来问。
虽尔手把瓶子。
倚傍犹可。
遂杖策而返。
武德八年
遘疾淹积。
问疾者充牣房宇。
乃尸卧引衣申脚曰。
吾命将尽何处生乎名行僧道绰曰。
阿阇黎
西方乐土名为安养
可愿生彼曰。
咄为身求乐。
吾非尔俦。
曰。
若尔可无生耶。
答曰。
须见我者而为生乎。
乃潜息久之。
不觉已逝。
时年九十有五。
道俗哀惨。
送于西山之阴。
传者亲往其寺不及其人。
观其行事遗绩。
庶可澡雪形心顿祛鄙吝。
叔绪护法开士。
抑斯人乎。
傅奕隋末唐初 555 — 6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5—639 【介绍】: 隋唐时相州邺人
隋文帝开皇中,以仪曹汉王谅
唐高祖即位,拜太史令
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置参旗、井钺等十二军之号,亦所定。
武德三年,进《漏刻新法》,行于时。
七年,上疏请除释教,又上十二论,言益痛切。
生平遇患,未尝请医服药,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未之信。
注《老子》,并撰《音义》,又集、晋以来驳佛教者为《高识传》。
相州邺人
隋开皇中仪曹汉王谅
高祖践位。
召拜太史丞
太史令
贞观十三年卒。
年八十五。
释道积隋末唐初 568 — 636年9月10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河东安邑相里氏。
其居家名子材
年二十。
遇洪湛律师
乃为剃落。
而遁迹双岩
以求其志。
复研心学于法朗禅师
影不出山者。
三阅寒暑。
既而叹曰。
幽證固难。
圣教须究。
开皇十三年
就远行寺普兴法师
禀涅槃。
十八年
京师宝昌寺明及法师
咨十地论。
又依辨才智凝法师
习摄大乘论。
仁寿三年
听采地持于并州武德沙门法棱所。
四年七月
杨谅反。
遂与同侣素杰诸师。
南旋乡里。
弘阐涅槃摄论诸部。
齿邻知命。
则偏事地持。
曰是戒勖之极。
心法之要也。
故德资皂白。
道洽朱蓝。
然于尼众。
独不引顾。
每谓其徒曰。
女诚戒垢。
圣典所诃。
佛度出家。
减损正法。
闻名尚尔污心。
面对岂云无染
且教贵清显。
不参非滥。
俗重远嫌。
子攸奉。
余虽不逮。
请遵其度。
则其洁己高蹈之风。
可想见矣。
先是沙门宝澄。
当隋之初。
普救寺
创营百尺弥勒大像。
始举事。
澄遽告逝。
耆艾请继之。
仅十稔而雕籹之工毕。
道俗相与庆贺。
既受请。
夜梦。
崖旁二师子。
于大像侧。
连吐明珠不绝。
寤而念曰。
师子以表法流无畏。
明珠以表财施无穷。
吾事其成乎。
即命图其梦。
张之像前。
寺处蒲坂之阳。
尤为一方形胜。
像又殊特。
诚古今天下之伟观。
弊衣蔬食。
剿志劬形。
以成就之。
可谓勤矣。
仆射裴玄真
刺史杜楚容。
皆馈香致敬。
赠衣求法。
隋之季。
河东通尧君素
沙门守城。
以禦外敌。
令曰。
敢谏者斩。
奋曰。
吾辈抗迹尘外。
而世欲以卒伍辱之。
可哉。
于是偕道逊神素进曰。
公亦闻人有不畏死者乎。
夫死而有益。
虽死无畏。
弟恐无益而徒死尔。
且昔者汉高四皓
而天下安。
文侯重干木。
魏国治。
今道人务德义。
疏利名。
其于四皓干木。
亦庶几矣。
而尊重之礼。
不见得于公。
顾将拘系。
从军役。
则公之去汉高文侯远甚。
而识者有以窥公也。
公其图之。
君素心气之壮。
释不问。
君素竟为郡人薛宗所害。
贞观十年九月十日
终于所住。
将终。
曾无所苦。
告门人曰。
吾今年七十五。
其死必矣。
门人曰。
六十九耳。
诚能七十五。
则犹有六年在。
何遽辞耶。
曰。
死生数也。
数岂实法哉。
亦假乎语言名字而已
吾昔日隶籍之时。
刺史增吾六年。
自今计之。
则吾寿当尽。
三日果卒。
释道积
河东安邑人也。
俗姓相里
名子材
既莅玄门更名道积
其先盖郑大夫子产之苗裔矣。
子产生而执拳。
启手观之。
文成相里。
其后因而氏焉。
父宣恢廓有大志。
好学该富。
宗尚严君。
早习丘坟。
神气爽烈。
年二十将欲出家。
未知所适。
乃遇律师洪湛。
见而异之。
即为剃落。
晦迹双岩
又依法朗禅师希求心学。
绝影三载不出山门。
然为幽證自难圣教须涉。
开皇十三年
辞师擐钵周行采义。
路经沧冀就远行寺普兴法师
寻学涅槃庆所未闻。
乃经四载情通三事。
为门学所推。
至十八年入于京室。
供宝昌寺明及法师咨习地论。
又依辩才智凝法师摄大乘论。
于十义熏习六分转依无尘惟识。
一期明悟。
仁寿二年
又往并州武德沙门法棱所。
听采地持。
故得十法三持毕源斯尽。
四年七月
杨谅作乱。
遂与同侣素杰诸师。
南旋蒲坂
既达乡壤法化大行。
先讲涅槃后敷摄论。
并诸异部往往宣传。
知命将邻。
偏弘地持。
以为诫勖之极。
特是开心之要论也。
故成匠道俗并润朱蓝。
宗慈训远近通洽。
而深护烦恼重慎讥疑。
尼众归依初不引顾。
每谓徒属曰。
女为戒垢。
圣典常言。
佛度出家损减正法。
尚以闻名污心。
况复面对无染
且道贵清显。
不参非滥。
俗重远嫌。
子攸奉。
余虽不逮请遵其度。
由此受戒教授没齿未登。
参谒咨请不听入室。
斯则骨梗洁己。
清贞高蹈。
河东英俊莫与同风。
先是沙门宝澄。
隋初于普救寺创营大像百丈。
万工才登其一。
不卒此愿而澄早逝。
乡邑耆艾请继之。
乃惟大造之未成也。
且引七贵而崇树之。
修建十年彫庄都了。
道俗庆赖欣喜相并。
受请之夕。
寝梦崖傍见二师子。
于大像侧连吐明珠相续不绝。
既觉惟曰。
狩王自在。
则表法流无滞。
宝珠自涌。
又喻财施不穷。
冥运潜开。
功成斯在。
即命工匠。
图梦所见于弥勒大像前。
今犹存焉。
其寺蒲坂之阳。
高爽华博。
东临州里南望河山。
像设三层岩廊四合。
上坊下院赫奕相临。
园硙田蔬周环俯就。
小而成大。
咸积之功。
撝空树有。
皆积之力。
而弊衣菲食轻财重命。
普救殷赡追静归闲。
为而不恃即处幽隐。
天怀抗志顿绝人世。
不令而众自严。
不出而物自往。
仆射裴玄真宠居上宰
钦其令问频赠香衣。
刺史杜楚客
知人之重。
造展求法。
其感动柔靡。
皆此类也。
往经隋季拥闭河东通尧君素
镇守荒城偏师肆暴。
时人莫敢窃视也。
欲议诸沙门城守固。
敢谏者斩。
玄素同忧无能忤者。
愤叹内发不顾形命。
谓诸属曰。
时乃盛衰法无隆替。
天之未丧斯文在斯。
沙门尘外之宾。
迹类高世。
何得执戈擐甲为禦侮之卒乎。
遂引沙门道逊神素
历阶厉色而谏曰。
贫道闻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怖之。
今视死若生。
但惧不得其死。
死而有益是所甘心。
计城之存亡。
公之略也。
世之否泰。
公之运也。
岂五三虚怯而能济乎。
昔者汉钦四皓
天下隆平。
魏重干木。
举国大治。
今欲拘系以从军役。
反天常以会灵祇。
恐纳不祥之兆耳。
敢布腹心愿深图之。
无宜空肆一朝自倾。
于后为天下笑也公若索头与头。
仍为本愿。
必纵以残生逼充步甲者。
则不知生为何生。
死为何死。
陈此语傍为寒心。
初闻谏重词气。
但张目直视曰。
异哉斯人也。
何乃心气若斯之壮耶。
因舍而不问。
果诣陈忏。
以杀戮无度骋其毒心。
加又举意轻陵。
虽当时获寝。
而祸作其兆。
卒为城人薛宗所害。
立性刚果志决不回。
遇逢瞋忿动为鱼肉。
既出家后。
诃责本缘。
挫拉无情。
转增和忍。
岁登耳顺。
此行弥隆。
习与性成。
斯言不爽。
贞观十年九月十七日
终于本寺。
春秋六十有九。
云疾的无所苦。
自知即世告门人曰。
吾今七十有五。
吾卒今年矣。
其徒曰。
师六十九矣。
何遽辞耶。
告曰。
死生法尔。
吾不惧也。
老僧将年七十。
刺史貌吾增为六岁。
故其命在旦夕。
宜深剋励视吾所行。
又曰。
经不云乎。
世实危脆无牢强者。
去终三日钟不发声。
逝后如旧。
众咸哀叹。
河东安邑人
姓相
其先郑大夫子产之苗裔。
早习丘坟。
神气爽烈。
至年二十。
律师洪湛。
见而异之。
即为剃落。
晦迹双岩
又依法朗禅师
希求心学。
绝影三载。
开皇十三年
辞师擐钵。
周行采义。
路经沧海。
冀就远行寺普兴法师
寻学涅槃。
乃经四载。
清通三事。
至十八年
入于京室。
依宝昌寺明及法师
咨习地论。
又依智凝法师
摄大乘论。
于十义。
熏习六分。
仁寿三年
又往并州武德寺法棱所。
听采地持。
故得十法三持。
四年七月
杨谅作乱。
遂与同侣素杰诸师。
南旋蒲坂
既达乡壤。
法化大行。
先讲涅槃。
后敷摄论。
先是沙门宝澄。
隋初于普救寺
创营大像百尺。
万工才登其一。
不卒此愿。
而澄早逝。
乡邑耆艾。
继之。
受请之夕。
𥨊梦崖傍。
见二师子于大像侧。
连吐明珠。
相续不绝。
既觉惟曰。
兽王自在。
则表法流无滞。
宝珠自涌。
又喻财施不穷。
冥运潜开。
功成斯在。
其寺蒲坂之阳。
嵩高华博。
东临州里。
南望河山。
像设三层。
岩廊四合。
上坊下院。
赫奕相临。
园硙田蔬。
周环俯就。
而弊衣蔬食。
轻财重命。
普救殷赡。
追静归闲。
经隋季拥闭。
海东通守尧君素
镇守荒城。
偏师肆暴。
欲议诸沙门城守固。
敢谏者斩。
缁素同忧。
愤叹内发。
不顾形命。
谓诸属曰。
时乃盛衰。
法无隆替。
沙门尘外之宾。
迹类高世。
何得执戈擐甲。
为禦侮之卒乎。
遂引沙门道逊神素
历阶厉色而谏曰。
贫道闻。
人不畏死。
不可以死怖之。
今视死若生。
但惧不得其死。
死而有益。
是所甘心。
计城之存亡。
公之略也。
世之否泰。
公之运也。
岂五三虚怯而能济乎。
昔者汉钦四皓
天下隆平。
魏重干木。
举国大治。
今欲拘系以从军役。
反天常以会灵祗。
恐纳不祥之兆耳。
公若索头。
与头。
仍为本愿。
必纵以残生。
逼充步甲者。
则不知生为何生。
死为何死。
陈此语。
傍为寒心。
初闻谏。
词气。
但张目直视曰。
异哉斯人也。
何乃心气若斯之壮耶。
因舍而不问。
果诣陈忏。
以杀戮无度。
骋其毒心。
兼又举意轻陵。
卒为城人薛宗所害。
贞观十年九月十七日
终于本寺。
春秋六十有九。
僧道杰隋至唐初 573 — 6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3—627》 【介绍】: 隋至唐初僧。
河东安邑人俗姓杨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于闻喜横水窟出家。
初习《涅槃》等经,后游历诸处,广拜名师,研习诸论。
有声晋冀间,时并州语云:“大头,难人杀。
”晚住蒲州栖岩寺
全隋文·卷三十五
道杰俗姓杨河东安邑人,住蒲州栖岩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其先弘农杨氏。
汉大尉震后也。
徙居河东安邑之鸣条。
隋开皇十一年
甫冠。
遂东投闻喜依真莹法师剃落。
寻具戒。
遣学涅槃项之往岘头山诵习法华。
因念曰。
经不云乎。
所闻宁少。
所解须多。
欲通其要。
必俟博游。
十四年
青州何记论师所。
采涉成实论二年。
记以为吾论其兴矣。
子能有始终者。
吾诲其敢怠乎。
未几。
而记迁化。
于是周流齐土。
遍阅装寂安艺之门而道滋进。
仍依沧冀魏念二师。
习毗昙论依道尚于清河洪该于汲郡
练治成实论。
讫四载。
尝与该公定义谓论有云。
唯一苦受而有三差。
此文岂非以一行苦为苦受。
而三差者。
正以于一苦受。
而随情说三受也。
此是经部师计而跋摩述以为宗。
可不尔耶该曰然。
曰。
若使果起酬因。
说苦受为乐受。
亦可因成感果。
说恶业为善业。
若言善业感乐果。
善业非恶业。
亦可乐受酬善因乐受非苦受。
若言乐受酬。
善因而体。
即苦受亦可善业感恶果。
而体即恶业。
若言唯是一苦受。
随情说妄乐。
亦可唯是一恶业。
随情说妄善。
此中句意覆却例决终是一妨。
该茫然。
开皇九年
自卫适邺。
学摄论于林法师
又禀四分于洪律师志念法楞二师。
赴隋。
汉王召乃与俱读婆沙论。
三载颇穷其指。
尝难师曰。
若触空非触入处者。
亦应识空非识住处。
若以识非分。
是识住处者。
亦应触非分是触入处。
念公含笑直视而已。
仁寿二年
楞法师十地等论。
于时如智景之大论十力摄大乘。
两达之涅槃。
舜龛之律部。
皆萃并晋而扣击同异。
有可观者。
故时人谚曰。
大头难人杀。
文帝晋阳乱。
遁归乡里。
阐阿毗昙心地持等。
五六过。
叹曰。
言说之妄。
终无益于生死。
遂依真慧禅师于麻谷思择观理。
深入缘起。
以其宿习所致极赞美之。
后约成实安般法尤有发明。
徐俾神素法师集诸部之言安般法者。
以利后来。
武德元年
或请开十地论。
笑曰。
昼讲夜禅吾志决矣。
即为开之。
凡三十馀遍。
且遣门人二十辈。
分化于外。
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以疾卒。
寿五十五。
桑泉樊绰友善。
绰既亡。
其二女。
忽梦乘空至曰。
吾生西方极乐土矣。
今来迎师耳。
卧病亦尝见绰在其旁云。
绰尝为沙门
周废教遽内室。
至是瞑。
众闻乐音香气满空中者。
释道杰
姓杨
其先弘农
太尉震之后也。
苗裔复居河东安邑之鸣条焉。
天怀颖发廓然物表。
年才小学便就外傅。
教以书计典籍。
粗知大略。
然以宿植德本。
情厌俗尘。
父母留恋抑夺不许。
开皇十一年
岁将冠肇。
垂翼东飞。
闻喜横水窟。
莹法师
莹鉴其高拔即而剃落。
寻与受具令学涅槃等经。
性净修明闻持镜晓。
后往岘头山诵法华经月便度深。
自惟曰。
经不云乎。
宁愿少闻多解义味。
欲得通要必俟博游。
开皇十四年
青州何记论师所。
听采成实。
才涉二年功高四载。
记顾曰。
吾子形貌傀伟请对有方。
学浅而思远。
吾论其兴矣。
傥子存于始卒。
吾当诲而不倦。
无几而记迁化。
遂尔周流齐土。
时有奘寂安艺。
并号哲人。
从之受道多识前令。
又往仓冀魏念二论师所。
听毗昙论。
又于清河道向汲郡洪该所。
俱听成实。
始末四载。
倾穷五聚。
乃上下搜求。
以问法主
每令该公延颈长息
尝定该义曰。
论云。
惟一苦受而有三差。
此文非谓以一行苦名为苦受而随情说三受。
正以于一苦受而随情说三受。
此是经部师计。
而拔摩述以为宗。
可不尔耶。
该曰然。
曰。
若使果起酬因说苦受为乐受。
亦可因成感果说恶业为善业。
若言善业感乐果善业非恶业。
亦可乐受酬善因乐受非苦受。
若言乐受酬善因而体即苦受。
亦可善业感乐果而体即恶业。
若言惟是一苦受随情说妄乐。
亦可惟是一恶业随情说妄善。
此中多句。
终是一妨。
远取伏意。
覆却例决。
该于时茫然曰。
此中须解听。
后私室便曰。
子有拔群之亮。
难与言也。
吾老矣。
弘兴论道其在子乎。
由是门人胥伏。
开皇十九年
自卫适邺。
休法师摄论。
又于洪律师所听四分。
略知户牖。
意在小论。
将事东行。
属随汉王沧州志念河间法楞长弘并部。
忽遇斯际即往从之。
听仰迦延读婆沙论。
首尾三载颇极穷通。
曾难论师曰。
若触空非触入处者。
亦应识空非识住处。
若以识非分是识住处者。
亦应触非分是触入处。
于时念公含笑直视竟不通之。
其论道迅猛皆此类也。
然以先功小学
意为弘显大乘。
仁寿二年
又依楞法师听十地等论。
尔时法门大敞。
宗师云结。
智景大论。
十力摄乘。
两达涅槃。
舜龛律部一期总萃。
并晋中兴。
乃历游讲肆观略同异。
凡经六载咸陈难击。
并州语曰。
大头难人杀。
然其例并虽少。
而一徵一责能令流汗。
文帝晋阳逆节。
便还故里讲阿毗昙心。
又讲地持各五六遍。
自惟曰。
徒事言说心路苍范。
至于起慧非定不发。
遂停讲往麻谷。
真慧禅师学坐。
思择慧深入缘起。
叹曰。
常为法师等一从名教难偃乱流。
如何始习便能住想。
岂非宿习所致耶。
后依成实安般处。
两夕专想观解大明。
便谓神素法师曰。
昨试依论文安般观。
境界极明而气逼上心。
坐不安席。
欲除此患终须教遣。
请撰诸经安般同异。
编为次第。
将依遣滞。
乃取婆沙成实龙树兰若诸部。
明十六特胜六种安般之相。
以示之。
即依修习。
更逾明净。
又往麻谷以呈所證。
曰。
善哉大利根者。
淋落泉中诸学坐者未至此处。
武德元年请弘十地。
笑曰。
驾修禅。
但名自利凡法。
讲扬法化诚为利他。
至于俱利事须商度。
今当昼语夜默。
庶得小大通洽。
不亦可乎。
遂即长弘三十馀遍。
常随门学百有馀人。
堪外化者数盈二十。
斯人也刚决中恕少欲希言
择交选士。
疏财薄食。
苦乐不言喜愠无挠。
栖岩一众举为僧主
辞不获免。
若浮云焉。
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因疾卒山。
春秋五十五。
三十六
初有桑泉樊绰者。
前周废教僧也。
虽为白衣常参法宇。
以国士遇之。
绰已前亡。
二女同梦。
其父乘虚而至。
曰吾生西方极乐土矣。
师将逝故来迎接。
因往栖岩。
其日患停讲。
乃至寿终。
常见樊绰在傍。
合众又闻空中伎乐异香。
故其去处虽远。
不负弘导之功焉。
门人依西域阇维起塔供养。
姓杨
其先弘农太尉震之后也。
河东安邑之鸣条。
天怀颖发。
廓然物表。
以宿植德本。
情厌俗尘。
开皇十一年
岁将冠。
投真营法师
鉴其高拔。
即为剃落受具。
令学涅槃等经。
性净修明。
闻持镜晓。
后往岘头山诵法华。
经月便度。
深自惟曰。
经云。
宁愿少闻。
多解义味。
欲得通要。
必俟博游。
开皇十四年
青州何记论师所。
听采成实。
记顾曰。
吾子形貌傀伟。
清对有方。
学浅而思远吾论其兴矣。
无几而记迁化。
遂尔周流齐土。
时有装寂安艺。
并号哲人。
从之受道。
又往沧冀魏念二论师所。
听毗昙论。
又于清河道尚。
汲郡洪该所。
听成实始末。
四载。
倾穷五聚。
乃上下搜求以问法主
每令该公延颈长息
尝定该义曰。
论云。
唯一苦受。
而有三差。
此文。
非谓以一行苦。
名为苦受。
而随情说三受。
正以于一苦受。
而随情说三受。
此是经部师计。
而跋摩述以为宗。
可不尔耶。
该曰然。
曰若使果。
起酬因。
说苦受为乐受。
亦可因。
成感果。
说恶业为善业。
若言善业感乐果。
善业非恶业。
亦可乐受酬善因。
乐受非苦受。
若言乐受酬善因。
而体即苦受。
亦可善业感乐果。
而体即恶业。
若言唯是一苦受。
随情说妄乐。
亦可唯是一恶业。
随情说妄善。
该于时茫然。
后乃曰。
此子有拔群之亮。
难与言也。
吾老矣。
弘兴论道。
其在子乎。
由是门人胥伏。
开皇十九年
自卫适邺。
林法师摄论。
又于洪律师所。
听四分。
东行。
汉王召。
沧州志念
河间法楞。
长弘并部。
忽遇斯际。
即往从之。
听仰迦延读婆沙论。
首尾三载。
颇极穷通。
曾难论师曰。
若触空。
非触入处者。
亦应识空。
非识住处。
若以识非分。
是识住处者。
亦应触非分。
是触入处。
于时念公
含笑直视。
仁寿二年
又依楞法师
听十地等论。
尔时法门大敞。
宗师云结。
智景大论。
十力挕乘两达涅槃舜龛律部。
一期总萃。
并晋中兴。
乃历游讲肆。
观略同异凡经六载。
咸陈难击。
并州语曰。
大头
难人杀。
文帝崩。
晋阳逆节。
便还故里。
讲阿毗昙心。
又讲地持。
各五六遍。
自惟曰。
徒事言说。
心路苍茫。
至于起慧。
非定。
不发。
遂停讲。
往麻谷依真慧禅师
学坐思择慧深入缘起。
叹曰。
常谓法师等。
一从名教。
难偃乱流。
如何始习。
便能住想。
岂非宿习所致耶。
后依成寔安般处。
两夕专想。
观解大明。
便谓神素法师曰。
昨试依论文。
安般观。
境界极明。
而气逼上心。
坐不安席。
欲除此患。
终须教遣。
请撰诸经安般同异。
编为次第。
将依遣滞。
乃取婆沙成实。
龙树兰若诸部。
明十六特胜。
六种安般之相。
以示之。
即依修习。
更逾明净。
又往麻谷以呈所證。
曰。
善哉大利根。
淋落泉中诸学坐。
未至此处。
武德元年
请弘十地。
笑曰。
驾修禅。
但名自利己法。
讲扬法化。
诚为利他。
至于俱利
须当昼语夜默。
庶得小大通洽。
遂即弘敷三十馀遍。
常随门学百有馀人。
堪外化者。
数盈二千。
择交迁士。
疏财薄食。
苦乐不言。
喜愠无挠。
栖岩一众举为僧主
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因疾卒山。
僧玄会隋末唐初 582 — 6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2—640 【介绍】: 唐僧。
安定人,又作樊川人
俗姓席字怀默
勤苦钻研《涅槃》经,年少时即能讲解,其师法总极器重之。
太宗贞观八年敕住弘福寺,专讲《涅槃》。
有《涅槃义章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怀默
姓席氏
其先安定人
祖官京兆
因家于樊川之秘坂焉。
年十二。
精苦绝伦。
仪矩秀挺。
汉王谅见而奇之。
特奏出家。
住海觉寺。
总法师究涅槃推以覆述造涅槃义章四卷。
义源文本时文释钞四卷。
武德初
沙门昙显道开国望。
造慈悲寺奏以为寺主
于是引接后昆。
弘演此部。
殆四十遍。
性尤谦抑。
弗滞一隅。
但有座席。
皆加采涉。
纵复旧文。
倾泻如新。
斯诚象末罕俦也。
总法师曰。
吾何德而能致此入室之子乎。
相法师曰。
经谓后五百岁。
有福智者。
其此子乎。
不然。
曷足以振大教于今日哉。
岳法师曰。
此公就我学俱舍。
盖欲以同事摄耳。
妙庄严世善知识。
非此公而谁。
振法师曰。
此公就我学迦延。
盖欲以赞成我也。
夫以大道而下问于小术。
是非回象龙于免径邪。
贞观八年
诏住弘福寺定业益进。
尝梦登无量寿佛手遂像弥陀一座常拟系念方欲遁之山林以终其身。
众挽留请。
开涅槃至诤论而魔事作。
因反慈悲寺卧疾。
见佛来迎而瞑。
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也。
春秋五十有九。
葬高阳原后于城之西南隅。
起塼塔徙遗骸供养。
释玄会
字怀默
俗姓席氏
其先豳土安定人也。
远祖因官故。
又居京兆樊川之秘坂焉。
年十二。
精苦绝伦。
欣志捐俗。
而仪相秀挺有异神童。
汉王谅
见而奇之。
奏度出家。
仍住海觉寺。
总法师弟子。
自落采之后即预讲席专志涅槃。
勤至之功伦等推尚。
深会之解也。
举为覆述。
所以槃节拘致由来拥虑者皆剖决。
释泠然可见。
时大赏之以为涅槃之后胤也。
因尔改前旧章更新户牖穿凿之功。
难与雠抗。
造涅槃义章四卷。
义源文本时文释抄部各四卷。
自延远辍斤之后。
作者祖述前言。
惟会一人独称孤拔。
武德之始。
学观大张。
沙门昙献道开国望。
造慈悲寺奏以为寺主
经始惟新法务连续。
引接后昆。
讲扬此部将四十遍。
于时同侣同业相推元席。
而让以成治。
雅为学宗性慕人法不滥尊严。
但有法座皆通咨听。
纵己旧闻倾如新渴。
斯敬重之极。
末象罕遇也。
总法师曰。
吾非圣人。
何得此子入吾室乎。
相法师曰。
经云。
后五百岁有福智者。
此子谓乎。
法之大将岂不乎。
岳法师曰。
此公就我学俱舍者。
同事摄也。
愿以妙庄严世值善知识矣。
振法师曰。
此公就我学迦延者。
之赞成吾学耳。
以我小术不耻下问乃回龙象于兔径也。
吾何言哉。
贞观八年又敕住弘福寺
讲事都废专修定业。
梦登佛手号无量寿。
遂造弥陀像一座。
常拟系心作身同观。
欲入山林寺众劝住请讲涅槃。
蛇喻。
忽有异蛇。
从栿而下顾视四方。
寻即不见。
讲至诤论常有魔事。
因兹遘疾还返慈悲。
见佛来迎因而气尽。
春秋五十有九。
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也。
合邑闻知悲凉及。
葬于高阳原
晚又收其遗骸于故城西南隅。
起塼塔供养。
自会之弘道也。
温柔在性弘赡为心。
远近流寓投造非一。
而能推心接诱。
惟法是务。
晚又常坐乃终身世。
杜之亮隋至唐初 ? — 6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58 【介绍】: 隋至唐初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
杜之松兄。
隋文帝仁寿中,为汉王谅参军,坐反系狱,令赦得免。
入唐,历司勋员外郎
高宗显庆中,为黄州刺史
李元昌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宗室。
高祖第七子。
初封鲁王,后改汉王
少好学,擅隶书;有勇力,善骑射,然颇违宪法。
太宗手敕责之,遂生怨望,与太子李承乾相附托,图为不轨。
后事发,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