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吉藏隋末唐初 549 — 6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9—623 【介绍】: 隋唐时僧。
其先安息人,故有“胡吉藏”之称。
祖世避仇徙南海,后迁金陵
俗姓安
幼时由父携之谒真谛真谛为其取名吉藏
七岁从法朗出家。
隋时讲法于会稽嘉祥寺,听众常至千人,时称“嘉祥大师”。
后住长安日严寺,成“三论”注疏,创三论学派。
唐高祖设十大德统领众僧,吉藏在其列。
有《中论疏》、《百论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安息国人也。
祖以避仇居南海
父迁金陵
而生藏焉。
西竺真谛三藏昉至。
父𢹂之以见。
曰此儿吉祥之所聚也。
遂以名。
父亦出家。
名道谅云。
谅平生苦节寡伦。
乞食听法无少怠。
每持钵归。
必跣足入塔。
遍献佛像。
然后分施。
至虽涕涶便利。
皆以手承。
祝施众生所应食者。
其笃谨之行。
始终无歉。
然每𢹂听兴皇寺道朗法师讲。
甫七岁。
遂依出家。
而采涉日至。
年十九为众覆述。
精辨锋起。
获誉扬邑。
具戒之后。
其闻转盛。
桂阳王尤所钦礼。
隋混壹。
遂东游止嘉祥寺
敷畅如常。
时开皇末
炀帝在蕃邸。
置四道场。
招徕贤彦。
召居慧日寺
复于京师
置日严寺。
教旨又以居之。
昙献禅师
请开法华。
七众繁拥。
财施填积。
既以建诸福田。
且为十无尽藏。
付献行檀。
卒成曲池大像。
伟特高显
见者翘勤。
不能自已。
齐王暕私第法集。
一时至者。
六十馀人。
仍推藏为论主。
沙门僧粲自号三国论师
最先徵问。
往还四十馀番。
体貌闲暇。
辞彩秀发。
飞激注射。
霶然有馀。
四座皆动容而退。
王欲更延两日。
众亦莫之敢抗矣。
大业初
写法华经二千部。
隋之季世。
造二十五尊像。
舍房供养。
别置普贤像。
对以坐禅。
观实相理。
及义旗初届京师
武皇受谒于虔化门下。
前叙曰。
惟四民涂炭。
乘时拯溺。
道俗仰泽穹昊。
不胜庆赖。
武皇大悦。
劳问勤至。
武德初
诏选十大德。
纲维法务。
其一焉。
俄兼住实际定水二寺。
齐王元吉
愿承归戒。
屈住延兴寺。
至是年气渐衰。
屡增病苦。
诏赐良剂。
中使相寻。
武德六年五月卒。
春秋七十有五。
上览遗表哀悼。
东宫已下。
皆致书尉问。
赠以钱帛。
今上在秦邸。
有尉辞不录。
诏葬南山讲三论一百馀遍。
法华三百馀遍。
大品智度华严维摩各数十遍。
并著疏。
盛行于世。
临终制死不怖论。
文多不录。
弟子慧远嗣。
释吉藏
俗姓安
安息人也。
祖世避仇移居南海
因遂家于交广之间。
后迁金陵而生藏焉。
年在孩童。
父引之见于真谛
仍乞詺之。
问其所怀。
可为吉藏
因遂名也。
历世奉佛门无两事。
父后出家名为道谅。
精勤自拔苦节少伦。
乞食听法以为常业。
每日持钵将还跣足入塔遍献佛像。
然后分施。
方始进之。
乃至涕涶便利。
皆先以手承取。
施应食众生。
然后远弃。
其笃谨之行初无中失。
谅恒将听兴皇寺道朗法师讲。
随闻领解悟若天真。
年至七岁投出家。
采涉玄猷日新幽致。
凡所咨禀妙达指归。
论难所标独高伦次。
词吐赡逸弘裕多奇。
至年十九处众覆述。
精辩锋游。
酬接时彦绰有馀美。
进誉扬邑有光学众。
具戒之后声问转高。
桂阳王钦其风采。
吐纳义旨钦味奉之。
隋定百越遂东游秦望
止泊嘉祥如常敷引。
成市问道千馀。
志存传灯法轮相继。
开皇末岁。
炀帝晋蕃置四道场。
国司供给。
释李两部各尽搜扬。
名解著功。
召入慧日。
礼事丰华优赏伦异。
王又于京师置日严寺。
别教延往彼居之。
欲使道振中原行高帝壤。
既初登京辇道俗云奔。
见其状则傲岸出群。
听其言则钟鼓雷动。
乃游诸名肆。
薄示言踪。
皆掩口杜辞鲜能其对。
京师欣尚妙重法华。
乃因其利即而开剖。
时有昙献禅师
禅门钲鼓。
树业光明道俗陈迹。
创首屈请敷演会宗七众闻风造者万计。
隘溢堂宇外流四面。
乃露缦广筵犹自繁拥。
豪族贵游皆倾其金贝。
清信道侣俱慕其芳风。
法化不穷财施填积。
随散建诸福田。
用既有馀。
乃充十无尽。
委付昙献资于悲敬。
逮仁寿年中。
曲池大像举高百尺。
缮修乃久身犹未成。
仍就而居之。
誓当搆立。
抽舍六物并托四缘。
旬日之间施物连续。
即用庄严峙然高映。
故藏之福力能动物心。
凡有所营无非成就。
齐王暕夙奉音猷。
一见欣至而未知其神府也。
乃屈临第并延论士。
京辇英彦相从前后六十馀人。
并已陷折前锋令名自著者。
皆来总集。
为论主。
命章陈曰。
以有怯之心。
登无畏之座。
用木讷之口。
释解颐之谈。
如此数百句。
顾学士傅德充曰。
曾未延锋御寇。
止如向述恐罕追斯踪。
充曰。
动言成论验之今日。
王及僚友同叹称美。
沙门僧粲
自号三国论师
雄辩河倾吐言折角。
最先徵问。
往还四十馀番。
对引飞激注赡滔然。
兼之间施体貌词采铺发。
合席变情𧹞然而退。
于是芳誉更举顿爽由来。
王谓未得尽言更延两日。
探取义科竖对。
皆莫之抗也。
王稽首礼谢永归师傅。
并䞋吉祥麈尾。
及诸衣物。
晚以大业初岁。
写二千部法华。
隋历告终。
造二十五尊像。
舍房安置。
自处卑室。
昏晓相仍竭诚礼忏。
又别置普贤菩萨像。
帐设如前。
躬对坐禅观实相理。
镇累年纪不替于兹。
大唐义举初届京师
武皇亲召释宗。
谒于虔化门下。
众以机悟有闻。
乃推而叙对曰。
惟四民涂炭。
乘时拯溺。
道俗庆赖。
仰泽穹旻。
武皇欣然劳问勤勤不觉影移。
语久。
别敕优矜。
更殊恒礼。
武德之初
僧过繁结置十大德。
纲维法务宛从初议。
居其一焉。
实际定水钦仰道宗。
两寺连请延而住止遂通受双愿。
两以居之。
齐王元吉
久揖风猷亲承师范。
又屈住延兴
异供交献。
任物而赴。
不滞行。
年气渐衰屡增疾苦。
敕赐良药。
中使相寻。
自揣势极难瘳。
悬露非久。
乃遗表于帝曰。
年高病积德薄人微。
曲蒙神散寻得除愈。
但风气暴增命在旦夕。
悲恋之至遗表奉辞。
伏愿久住世间缉宁家国。
慈济四生兴隆三宝。
储后诸王并具遗启累以大法。
至于清旦索汤沐浴著新净衣侍者烧香令称佛号。
加坐俨思如有喜色。
斋时将及。
奄然而化。
春秋七十有五。
武德六年五月也。
遗命露骸。
而色逾鲜白。
有敕慰赙。
令于南山石龛安置。
东宫以下诸王公等。
并致书慰问。
并赠钱帛。
今上初为秦王偏所崇礼
乃通慰曰。
诸行无常。
藏法师道济三乘名高十地。
惟怀弘于般若。
辩囿包于解脱。
方当树德净土阐教禅林。
岂意湛露晞晨业风飘世。
长辞奈苑遽掩松门。
兼以情切绪言见存遗旨。
迹留人往弥用悽伤。
乃送于南山至相寺
时属炎热坐于绳床尸不催臭加趺不散。
弟子慧远树续风声。
收其馀骨凿石瘗于北岩
就而裨德。
年位息慈英名驰誉。
冠成之后荣扇逾远。
貌象西梵言寔东华。
含嚼珠玉变态天挺。
剖断飞流殆非积学。
对晤帝王
神理增其恒习。
决滞疑议。
听众忘其久疲。
然而爱狎风流不拘检约。
贞素之识或所讥焉。
加又纵达论宗颇怀简略。
御众之德非其所长。
在昔陈隋废兴。
江阴凌乱。
道俗波迸。
各弃城邑乃率其所属往诸寺中。
但是文疏并皆收聚。
置于三间堂内。
及平定后方洮简之。
故目学之长勿过于
注引宏广咸由此焉。
讲三论一百馀遍。
法华三百馀遍。
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各数十遍。
并著玄疏盛流于世。
及将终日。
制死不怖论。
落笔而卒。
词云。
略举十门以为自慰。
夫含齿戴发。
无不爱生而畏死者。
不体之故也。
夫死由生来。
宜畏于生。
吾若不生何由有死。
见其初生即知终死。
宜应泣生不应怖死。
文多不载。
慧远依承侍奉俊悟当时。
敷传法化光嗣馀景。
末投迹于蓝田悟真寺
时讲京邑亟动众心。
人世即目故不广叙。
僧法侃隋末唐初 551 — 623
释法侃
姓郑氏
荥阳人也。
弱年从道。
志力坚明体理方广。
常流心府。
泰山灵岩行徒清肃瑞迹屡陈远扬荥泽
年未登冠遂往从焉。
会彼众心自欣嘉运。
及进具后励节弘规。
预在清训务机登践。
后周流讲席博览群宗。
随闻戢戴有伦前达。
渊法师
道播当时雄杰推指。
妙通十地尤明地持。
又从焉。
听其开释。
皆周涉正理遵修章采。
属齐历不绪周湮法教。
南度江阴栖迟建业
听采新异蓥饰心神。
摄虑缘求拟诸漆木。
陈平之后北止江都安乐寺
曹毗者。
清信士也。
明解摄论。
真谛亲承。
乃三业归从玄义请决。
即开融胜相覆叙所闻。
自听之恐有遗逸。
每于隐义发明铺示既允惬当。
皆合掌称善。
隋炀晋蕃昔镇扬越。
搜举名器入住日严。
道洽江溽。
将欲英华京部。
乃召而隆遣。
既达本寺厚供礼之。
盛业弘被栖心止观。
时复开道唯识味德礼忏。
匠益惰学亟动物心。
仁寿二年
文帝感瑞。
广召名僧用增像化。
宣州安置舍利。
既奉往至统叙国风陶引道俗。
革化归法者数亦殷矣。
孟春下诏之日。
宣州城内官仓之地。
夜放光明红赤洞发。
举焰五丈广一丈许。
官人军防千有馀人一时奔赴。
谓是火起。
及至仓所乃是光相。
古老传云。
此仓本是永安旧寺也。
至于明日永安寺拟置塔处。
又放光明。
如前无异。
众并不委其然也。
季春三月宣州权止公馆。
案行置所通皆下湿。
一州之上不过永安。
既预光待因搆塔焉。
又令掘仓光之处。
果得石函。
恰同棺样。
不须缮造。
因藏舍利。
又降甘露凝于树枝香甘过世。
又感紫芝一枚生于舍利堂壁。
九枚盘曲光色殊异。
遂令以表闻奏。
又造塔黎州
还令往。
初至馆停。
闻空中天乐。
繁会聒耳。
道俗庆之。
又感异香互来充鼻。
掘地四尺获一古瓦。
铭云。
千秋万岁乐未央。
奉福弘业亟发徵祥。
抑是冥通。
岂唯人事。
旋还京邑讲授相寻。
大唐受禅情存护法。
置十大德用清朝寄。
时大集僧众标名序位。
仪止肃然挺超莫拟。
既德充僧望遂之斯任。
恂恂善诱弘悟繁焉。
晚移兴善讲导无替。
武德六年十一月卒于所住。
春秋七十三矣。
殡于东郊马头穴内。
学专摄论。
蹑足亲依
披析幽旨涣然标诣。
解义释名见称清澈。
诸赴听者欣其指况。
有道抚法师者。
俊颖标首京城所贵。
本住总持
宗师异解用通摄论。
及临席数扣重关。
束心展礼餐承音训。
遂舍其本习从归真谛
形相英伟庠序端隆。
折旋俯仰皆符古圣。
所以隋朝盛德行业乃殊。
至于容服可观引命徵召。
必以为言首。
其威仪之选为如此也。
及其少服紫石。
老遂苦之。
医诊云。
须以猪肉用厌药势。
曰。
终须一谢。
岂得啖他。
因纵疾取终。
其翘诚重物又若于此。
初立名。
立人安品。
后值内惠日道场沙门智骞曰。
之为字。
人口为信。
从川字。
言信的也。
因从之。
僧慧能初唐 638 — 713
释慧能
姓卢氏
南海新兴人也。
其本世居范阳
厥考讳行瑫。
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
终于贬所。
略述家系。
避卢亭岛夷之不敏也。
贞观十二年戊戌岁也。
纯淑迂怀惠性间出。
虽蛮风䝤俗渍染不深。
而诡行么形驳维难测。
父既少失母且寡居。
家亦屡空业无腴产。
负薪矣日售荷担。
偶闻廛肆间诵金刚般若经。
凝神属垣迟迟不去。
问曰。
谁边受学此经。
曰从蕲州黄梅冯茂山忍禅师劝持此法。
云即得见性成佛也。
闻是说若渴夫之饮寒浆也。
忙归备所须留奉亲老。
咸亨中韶阳刘志略。
略有姑无尽藏恒读涅槃经。
听之即为尼辨析中义。
不识文字。
乃曰。
诸佛理论若取文字非佛意也。
尼深叹服。
号为行者。
有劝于宝林古寺修道。
自谓己曰。
本誓求师而贪住寺。
取乎道也何异却行归舍乎。
明日遂行至乐昌县西石窟。
依附智远禅师侍座谈玄。
远曰。
行者迨非凡常之见龙。
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
劝往蕲春五祖所印證去。
吾终于下风请教也。
未几造焉。
师睹气貌不扬。
试之曰。
汝从何至。
对曰。
岭表来参礼。
唯求作佛。
曰。
岭南人无佛性曰。
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曰汝作何功德。
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众而已。
如是劳乎井臼。
率净人而在先。
了彼死生与涅槃而平等。
虽均养心何辨知。
俾秀唱予致和汝。
偈辞在壁见解分岐。
揭厉不同浅深斯别。
密以法衣寄托曰。
古我先师转相付授。
岂徒尔哉。
呜呼后世受吾衣者。
命若悬丝小子识之。
计回生地。
隐于四会怀集之间。
渐露锋颖。
南海印宗法师涅槃盛集论风幡之语。
印宗辞屈而神伏。
乃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师边受满分戒。
所登之坛即南宋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筑也。
跋摩已登果位。
悬记云。
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斯受戒。
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畔手植菩提树。
谓众曰。
种此后一百二十年有开士。
于其下说无上乘度无量众。
至是爰宅于兹。
果于树阴开东山法门
皆符前谶也。
上元中正演畅风惨然不悦。
大众问曰。
胡无情绪耶。
曰迁流不息生灭无常。
吾师今归寂矣。
凶赴至而信。
乃移住宝林寺焉。
刺史韦据命出大梵寺
苦辞入双峰曹侯溪矣。
大龙倏起飞雨泽以均施。
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
五纳之客拥塞于门。
四部之宾围绕其座。
时宣秘偈或举契经。
一切普熏咸闻象藏。
一时登富悉握蛇珠
皆由径途尽归圆极。
所以天下言禅道者
曹溪为口实矣。
洎乎九重下听万里悬心。
思布露而奉迎。
欲归依而适愿。
武太后孝和皇帝
咸降玺书。
诏赴京阙。
神秀禅师之奏举也。
续遣中官薛简往诏。
复谢病不起。
子牟之心敢忘凤阙。
远公之足不过虎溪
固以此辞。
非邀君也。
遂赐摩纳袈裟一缘钵一口编珠。
织成经巾绿质红晕花绵巾绢五百匹充供养云。
又舍新兴旧宅为国恩寺焉。
神龙三年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
务从严饰。
赐改额曰法泉也。
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国恩寺建浮图一所。
促令速就。
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
异香满室白虹属地。
饭食讫沐浴更衣弹指不绝。
气微目瞑全身永谢。
尔时山石倾堕川源息枯。
鸟连韵以哀啼。
猿断肠而叫咽。
或唱言曰。
世间眼灭吾畴依乎。
春秋七十六矣。
其年十一月迁座于曹溪之原也。
弟子神会颜子之于孔门也。
勤勤付嘱语在传。
洛阳荷泽寺崇树能之真堂。
兵部侍郎宋鼎为碑焉。
序宗脉。
从如来下西域诸祖外震旦凡六祖
尽图缋其影。
太尉房琯作六叶图序。
又以端形不散如入禅定。
后加漆布矣。
复次僧方辩。
塑小样真肖同畴昔。
曾言。
吾灭后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
汝曹勿怪。
或忆是言加铁环缠颈焉。
开元十一年
果有汝州人受新罗客购潜施刃其元。
欲函归海东供养。
有闻击铁声而擒之。
其塔下葆藏屈眴布郁多罗僧。
其色青黑碧缣复袷。
非人间所有物也。
屡经盗去。
迷倒却行而还褫之。
至德中神会遣弟子进平送牙痒和一柄。
朝达名公所重有若宋之问
著长篇有若张燕公说
寄香十斤并诗。
武平一至。
诗云。
大师捐世去。
空留法身在。
愿寄无碍香。
随心到南海
武公因门人怀让铸巨钟。
为撰铭赞。
宋之问书。
广州节度宋璟来礼其塔。
问弟子令韬无生法忍义。
宋公闻法欢喜。
向塔乞示徵祥。
须臾微风渐起。
异香裛人。
阴雨霏霏。
只周一寺耳稍多奇瑞逭繁不录。
肃宗下诏弟子令韬。
韬称疾不赴。
遣明象赍传法衣钵。
进呈毕给还。
宪宗皇帝追谥曰大鉴
塔曰元和正真也。
迨夫唐季刘氏称制番禺
每遇上元烧灯
迎真身入城为民祈福。
大宋南海后。
韶州盗周思琼叛换。
尽焚其寺塔将延燎。
时肉身非数夫莫举。
烟熛向逼二僧对舁。
轻如夹纻像焉。
太平兴国三年今上敕重建塔。
改为南华寺矣。
系曰。
五祖自何而识一介白衣便付衣耶。
通曰。
一言知心更无疑贰。
况复记心轮间如指之掌。
忍师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钵乎。
秀师则否。
通曰。
是法宁选缁白。
得者则传。
周封诸侯乃分分器。
同姓异姓别也。
以祖师别精粗以衣为信。
譬如三力士射坚洛叉。
一摩健那射则中而不破。
二钵罗塞建提破而不度。
那罗延箭度而复穿馀物也。
非坚洛叉有强弱。
但由射势力不同耳。
南能可谓那罗延射而获赏焉。
信衣至不传。
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
通曰。
忍言。
受传衣者命若悬丝。
如是忍之意也。
又会也禀祖法则有馀。
行化行则不足。
故后致均部之流。
方验能师之先觉。
不传无私吝之咎矣。
故曰。
知人则哲也。
吁。
僧慧棱后唐 854 — 932
释慧棱
杭州海盐人也。
俗姓孙氏
初诞缠紫色胎衣。
为童龀日俊朗抗节。
吴苑通玄寺登戒已。
闻南方有禅学。
遂游闽岭谒雪峰
提耳指订顿明本性。
乃述偈云。
昔时谩向途中学。
今日看来火里冰。
如是亲依不下峰顶计三十许载。
冥循定业谨摄矜庄。
泉州刺史王延彬
昭庆院禅子委输唯虞后至。
及于长乐府居长庆院。
二十馀年出世不减。
一千五百众。
性地慈忍不妄许人。
能反三隅方加印可。
长兴三年壬辰五月十七日长往。
春秋七十九。
僧腊六十。
闽国王氏私诔之大师号超觉
塔葬皆出官供。
判官林文盛为碑纪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