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惟宽中唐 755 — 81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5—817 【介绍】: 唐僧。
衢州信安人
俗姓祝
年十三出家。
德宗贞元间行化于闽、越间。
说心要法三十年,弟子千余。
白居易宫赞时,亦尝以弟子礼事之。
卒谥大彻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衢之信安祝氏。
祖安父皎。
皆隐德。
宽甫十三岁。
见杀以馔客。
即不忍食。
退求出家。
落鬋于僧昙
受尸罗于僧崇。
学毗尼于僧如。
始习止观。
后见大寂
及證心法。
化行闽越间。
贞元七年
作滕家道场于会稽
八年作回向道场于鄱阳
十三年
少林寺
二十一年止卫国寺。
明年天宫寺
僧问。
如何是道。
答云。
大好山。
进云。
学人问道。
师何以言好山。
答云。
汝只识好山。
且不识道。
问云。
狗子还有佛性否。
答云有。
云和尚还有么。
答云我无。
进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为甚么和尚独无。
我非众生。
既非众生。
是佛否。
不是佛。
究竟是何物。
亦不知是何物。
可见可思否。
思之不及。
议之不得。
不可思议。
元和四年
诏迎至安国寺
五年入麟德殿。
上躬问道。
其年以法复灵泉不空三藏久涸之池。
侍郎白居易
尝诣问曰。
禅无言说。
师以禅道自居。
如何说法。
曰。
无上菩提。
被于身为律。
宣于口为教。
得之于心为禅。
应用有三。
其致一也。
何于中妄起分别。
又问曰。
既无分别。
何以修心。
答曰。
心本无垢净。
毕竟何用修。
若去垢取净。
是名金屑翳。
又问曰。
若无修證。
何异凡夫。
答曰。
凡夫无明。
二乘执著。
离此二病。
是名真修。
有僧问曰。
道在何处。
答曰在目前。
进曰。
我何不见。
答曰。
汝有我故。
所以不见。
进曰我有我故即不见。
和尚见否。
答曰。
有汝有我。
展转不见。
进曰。
无汝无我。
还见否。
答曰。
无汝无我。
教阿谁见。
十二年二月晦
升座别众讫。
奄然顺化
报龄六十三。
僧腊三十九。
葬灞陵西原
谥大彻
塔号元和正真。
弟子千馀人。
得其指者。
三十九人。
入室受付嘱者。
曰义崇圆照
释惟宽
姓祝氏
衢州信安人也。
祖曰安。
考曰皎。
生十三岁。
见杀生者衋然不忍食。
退而出家求剪发于僧昙
受尸罗于僧崇。
学毗尼于僧如。
證大乘法于止观。
成最上乘于大寂道一
贞元六年始行化于闽越间。
岁馀而回心改服者百数。
七年伏猛虎于会稽
作滕家道场。
八年与山神受归戒于鄱阳
作回向道场。
十三年感非人于少林寺
二十一年作有为功德于卫国寺。
明年施无为功德于天宫寺
元和四年宪宗章武皇帝
诏于安国寺
五年问道于麟德殿。
其年复灵泉不空三藏池。
十二年二月晦
大说于传法堂讫奄然而化。
报龄六十三。
僧夏三十九。
归葬于[灞-雨+襾]陵西原
谥曰大彻禅师
塔号元和正真。
说心要法三十年。
度黑白众殆及百千万。
应病授药安可既乎。
白乐天宫赞时。
四诣法堂。
每来垂一问。
答如流。
白君以师事之。
门弟子殆千馀。
得法者三十九。
入室受遗寄者曰义崇圆照罗浮山宝修
俗姓周
资州人也。
从师于纯德寺志求玄理。
蕲州忍大师法裔决了重疑。
后爱罗浮山石室安止。
檀越为造梵宇蔚成大寺
一日告门人曰。
因缘相偪。
愀然不乐众咸莫测。
顺宗皇帝
深重佛宗。
知修之名。
诏入京与三藏击问。
并答翻译之意。
朗畅如流。
乃留居辇下三年。
终于京寺云。
释安含隋末唐初 579 — 640年9月23日
释安含
俗姓金
诗赋伊飧之孙也。
生而觉悟。
性乃冲虚。
毅然渊懿之量。
莫穷涯畛。
尝浪志游方。
观风私化。
真平二十二年约与高僧惠宿为伴。
拟将乘桴泛泥浦津。
过涉岛之下。
忽值风浪。
回泊此滨。
明年有旨简差堪成法器者。
入朝学问。
命法师𠃔当行矣。
乃与聘国使同舟涉海。
远赴天庭。
天王引见。
皇情大悦。
敕配于大兴圣寺居住。
旬月之间洞解玄旨。
于是[荔/十]山仙掌十驿之程。
即日午行回。
谁闻夕鼓。
秦岭帝宫千里之地。
即星驰陟降。
岂待晨钟。
十乘秘法。
玄义真文。
五稔之中莫不该览。
越二十七年。
爰与于阗沙门毗摩真谛。
沙门农加陀等俱来至此。
西域胡僧直到鸡林。
盖自兹也。
崔致远所撰义相传云。
相真平建福四十二年受生。
是年东方圣人安弘法师西国二三藏。
汉僧二人至自唐。
注云。
天竺乌苌国毗摩罗真谛年四十四。
农伽陀。
年四十六。
摩豆罗国佛陀僧伽
年四十六。
经由五十二国始汉土。
遂东来住皇龙寺。
译出旃檀香火星光妙女经。
僧昙和笔授。
未几汉僧上表。
乞还中国。
王许而送之。
则安弘者殆和尚是也。
又按新罗本记。
真兴王三十七年。
安弘入陈求法。
胡僧毗摩罗等二人回。
上楞伽胜鬘经及佛舍利。
真兴末至真平建福
相去几五十年。
何三藏来之前却如是。
或恐安含
安弘。
实有二人。
然其所与三藏不殊。
而厥名不殊。
今合而立传。
又未详西国三藏去留所终。
和尚返国。
以后作谶书一卷。
字印离合。
为之者罕测。
宗[辶+((立-〦)/木)]幽隐。
索理者难究。
如云鸺鹠鸟(碑文隐晦未详)散。
又云。
第一女主葬忉利天。
及千里战军之败。
四天王寺之成。
王子还乡之岁。
大君盛明之年。
皆悬言遥记的如目睹。
了无差脱。
善德王九年九月二十三日。
终于万善道场。
享年六十二。
是月乡使从汉而邂逅法师
敷座于碧浪之上。
怡然向西而去。
真所谓腾空步阶坐水行地者矣。
翰林薛某奉诏撰碑。
其铭云。
后葬忉利。
建天天寺。
怪鸟夜鸣。
兵众旦殪。
王子渡关入朝。
圣颜五年。
限外三十而还。
浮沈轮转。
彼我奚免。
年六十二。
终于万善。
使还海路。
师亦交遇。
端坐水上。
指西而去(碑文苔蚀字缺十。
丧四五。
略取可观拟以成文)。
盖不待他。
亦髣髴其遗迹矣。
赞曰。
师之神通解脱。
去住自在。
大菩萨之闲事。
岂容笔舌于其间哉。
然入朝始与西域三藏。
手派真源。
吹法螺而雨法雨。
河润海陬。
真弘法之圣人字也。
字经三写。
乌焉成马。
予疑弘二字之有一错焉。
释藏奂唐 790 — 866年8月3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苏州华亭之朱氏。
方娠及产。
人闻异香气。
为儿时。
尝堕井中。
若有物以举而出之者。
丱岁礼道旷禅师薙落。
弱冠诣嵩山受具。
母每想念。
辄涕泣。
因尔丧明。
迨归省。
即能视如故。
母丧哀毁。
庐墓致祯祥。
以孝名乡里。
灵默大师五泄山
获悟入。
会昌大中教门盛衰之变。
守道自若。
洛阳再造长寿寺
诏居之。
手缉梵夹。
以完大藏。
尝谓人曰。
吾前身。
四明天童山昙粹也。
宿缘且至。
吾其归乎。
南海杨公收典姑苏
建精舍。
因东还。
大中十二年
鄞檀越任景求愿。
悉捐其家。
奉三宝。
行义。
祈请为开山第一世。
众拥留不听往。
以棕拂遗之曰。
此在即我在尔。
尚何疑。
既说法。
玄侣云委。
且为筑一墩西北隅
植柏五根其上。
以表五百墩。
曰此水地吾以镇之。
俄剡𡨥裘甫犯鄞。
一日其徒二千人。
尽执兵突入。
瞑目宴坐堂上。
贼临以锋刃。
色不挠。
贼悸慑。
扣头谢罪去。
贼平。
州上其事。
诏赐寺额栖心。
以旌德。
而天童亦时所涖止也。
咸通七年秋
示微疾。
预戒弟子曰。
七日之后。
吾且逝矣。
可权窆天童岩。
更三年而阇维焉。
八月三日终。
寿七十七。
腊五十七。
十年八月三日
弟子遵遗命从事
获舍利数千粒。
色红翠可爱。
十三年
弟子价休。
诣阙请谥。
谥心镜
塔曰寿相。
刺史崔琪撰文勒碑。
释藏奂
俗姓朱氏
苏州华亭人也。
母方娠及诞常闻异香。
为儿时尝堕井。
有神人接持而出。
丱岁出家礼道旷禅师
及弱冠诣嵩岳受具。
母每思念涕泣。
因一目不视。
迨其归省即日而明。
母丧哀毁庐墓间颇有徵祥。
孝感如是。
由此显名。
寻游方访道。
复诣五泄山灵默大师
一言辨析旨趣符合
显晦之道日月之所然也。
会昌人中衰而复盛。
居之荧不能惑。
焚不能热溺不能濡者也。
周洛再构长寿寺
敕度居焉。
时内典焚毁梵夹煨烬。
手缉散落实为大藏。
南海杨公收典姑苏
归于故林以建精舍。
大中十二年鄞水檀越任景求。
舍宅为院迎居之。
剡寇求甫率徒二千。
执兵昼入。
瞑目宴坐色且无挠。
盗众皆悸慑叩头谢道。
平州奏请改额为栖心寺
以旌奂之德焉。
凡一动止禅者必集。
环堂拥榻堵立云会学识泉涌指鉴岐分。
诘难排纵之众。
攻坚索隐之士。
皆立褰苦雾坐泮坚冰。
一言入神永破沈惑。
咸通七年秋八月三日
现疾告终。
享年七十七。
僧腊五十七。
预命香水剃发。
谓弟子曰。
七日在矣。
及期而灭。
门人号慕乃权窆天童岩。
已周三载。
一日异香凝空远近郁烈。
弟子相谓曰。
昔师嘱累令三载后当焚我身。
今异香若此。
乃发塔视之。
俨若平生。
其年八月三日西域法焚之。
获舍利数千粒。
其色红翠。
十三年弟子戒休。
赍舍利述行状。
诣阙请谥。
奉敕褒诔易名曰心鉴。
塔曰寿相。
洛下长寿寺
谓众曰。
四明天童僧昙粹是吾前生也。
有坟塔存焉。
相去辽远人有疑者。
及追验事实皆如其言。
初任生将迎
人或难之。
对曰。
治宅之始有异僧令大其门。
二十年之后当有圣者居之。
至止果二十年矣。
将离姑苏
为徒众留拥。
乃以棕拂与之曰。
吾在此矣。
汝何疑焉。
暨乎潜行众方谕其深旨。
又令寺之西北隅可为五百墩以镇之。
或曰。
力何可致。
曰。
不然作一墩植五株可也。
凡微言奥旨皆此类也。
刺史崔琪撰塔碑。
金华县邵朗题额焉。
姓朱
苏州华亭人
母娠及诞。
常闻异香。
为儿时。
尝堕井有神人。
接持而出。
丱岁出家。
礼道旷禅师
及诣嵩岳受具。
母每思念涕泣。
因一目不视。
迨其归省。
即日而明。
母丧。
哀毁庐墓间。
寻游方访道。
复诣五泄山灵默大师一言辨析。
旨趣符合
周洛再构长寿寺敕度居焉。
时内典焚毁。
梵夹煨烬。
手缉散落。
实为大藏。
大中十二年
鄞水檀越任景求。
舍宅为院。
居之。
剡𡨥求甫。
率徒二千。
执兵昼入。
瞑目宴坐。
色且无挠。
盗众皆悸慑。
叩头谢过。
寇平。
州奏请。
改额为栖心寺
学识泉涌。
指鉴岐分。
咸通七年秋八月三日
现疾告绝门人号慕。
乃权窆天童岩。
已周三载。
一日异香凝空。
远近郁烈。
弟子相谓曰。
昔师嘱累令三载后。
当焚我身。
今异香若此。
乃发塔视之俨若平生亦以八月三日
西域法焚之。
获舍利数千粒。
其色红翠。
弟子戒休。
赍舍利奉敕诔。
易名曰心鉴。
塔曰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