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释惟忠唐 705 — 78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成都之童氏。
幼事大光山愿禅师出家。
既而游嵩岳
神会禅师
而决择焉。
乃复观览圣迹。
于江之左。
有山僻邃。
妍秀可爱。
遂营茅舍。
而安禅其间。
盖其地旧多龙蛇。
瘴烟疠雾。
白昼冥晦。
樵牧者。
往往犯之立死。
虽有国医
无所施其技。
自忠之来。
近远宁谧。
闻空中声云。
法师力。
今得解脱矣。
建中三年入灭。
寿七十八。
释惟忠
姓童氏
成都府人也。
幼从业于大光山道愿禅师
神骥伏枥虽止也。
发蹄则超忽千里焉。
嵩岳神会禅师折疑沈默。
处于大方观览圣迹。
黄龙山郁翠而奇异。
乃营茅舍。
其穷溪极谷而多毒龙。
喷气濛濛山民犯者多如中瘴焉。
医工寡效。
初不知。
独居禅寂涧饮木食。
其怪物皆卷而怀矣。
山民无害。
或闻空中声云。
得师居此民之多幸。
令我解脱也。
乡人因号是山为伏龙
弭伏鳞虫之长。
故此名焉。
建中三年入灭。
报龄七十八。
其年九月迁塔云。
释抱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性高洁。
有志行。
京师
丞相第五琦善。
每夜坐室中。
辄屏左右。
撤镫烛。
寂然达旦。
人莫知其所为也。
或窥之。
见云气华彩。
口出。
默若有所忆诵者。
且尝谓沙门大光曰。
凡诵佛经。
必使其声高放清越。
则诸天鬼神倾听。
以降福祐。
此不易之道也。
及终方大暑
而尸久停驻。
不小萎变。
哭甚哀。
因以香乳灌口中。
随有光自口出。
磅礴四照。
益以为异。
时年九十许。
释抱玉者。
行业高奇人事罕接。
每言来事如目击焉。
见释子大光
而诲之曰。
汝诵经宜高揭法音彻诸天倾听。
必得神人辅翼。
后皆符其记莂。
京邑归信千计。
每夕独处一室阖扉撤烛。
尝有僧于门隙间窥其所以。
口中出庆云。
华彩可爱。
后年可九十许而终。
终时方大暑而尸无萎败。
宰臣第五琦相善。
及终临丧颇哀。
以香乳灌其口。
随有祥光自口而出。
晃然四照。
愈奇之。
乾元二年十月忠州刺史
宝应初入为太子宾客
京尹玉皆预言。
荣贵轗𨎺相半。
皆如其言。
刻意归信焉。
僧道树唐 734 — 8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4—825 【介绍】: 唐僧。
唐州人俗姓闻
少嗜经籍,不乐仕进。
年近四十始出家,得法于神秀法嗣。
后至寿州三峰山,结茅而居,凡十年,远近为之叹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唐州闻氏子。
年近不惑。
始获礼州明月山大光沙门惠文
而薙落焉。
既受具。
观方问道。
无所不历。
晚于洛得北秀宗指。
即入寿之三峰山。
结茅以居。
而学者麇至。
有野人每来。
辄能化作佛仙菩萨罗汉之形。
或放神
或呈异响。
如是十年。
后忽寂然。
因告众曰。
野人以许多伎俩。
务欲眩惑。
只消老僧不见不闻。
伊伎俩有尽而吾不见不闻无尽。
宝历初示疾而终。
寿九十二。
明年正月。
塔葬其全身焉。
释道树
姓闻氏
唐州人也。
少以辩智沈静虚豁。
耽嗜经籍曾无少懈。
其为人也贞固足以干事。
隐括足以矫时。
偶遇僧敦喻。
遂誓出尘。
自慨年近不惑求法淹迟。
礼本部明月山大光院惠文为授业。
登即剃染。
二年受具。
乃观方向道。
天台南岳无所不游。
后回东洛遇秀宗裔如芙蓉开通达安静。
寿州三峰结茅而居。
常有野人服色朴素言谈异常。
于言笑之外化作佛形仙形菩萨罗汉。
或放神或呈声响。
如是涉一十年。
学侣睹之不测端绪。
后皆寂尔。
告众曰。
野人作多色伎俩眩惑于人。
只消老僧不见不闻。
伊伎俩有穷。
吾不见不闻无尽。
所谓作伪心劳而日拙。
其自知之。
卷羞怀拙而去追无眹迹矣。
宝历初年示疾而终。
报龄九十二。
明年正月迁塔焉。
系曰。
大钧播物物类纷错。
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
谓之化谓之幻。
知幻化之不异生也。
始穷幻化矣。
吾与汝俱幻也推之于实则幻化或虚置之于虚则幻化时实。
实虚理齐。
不自我之先后欤。
体道无心物我均矣。
故佛言。
凡所见相唯所见心。
又云。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师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