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慧布” 相关资源
人物库 唐朝
僧保恭隋末唐初 543 — 62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姓崔氏
青州人
晋永嘉南渡。
建邺
父超道。
本州刺史
年十一。
法师使诵观音经。
初夜一时即能覆诵。
遂许出家。
会炅逝去。
顷之梦。
两蛇从炅足出。
足。
而觉。
自尔神志异常日。
即依开善彻法师
听成实论。
以义疏。
使习复之。
其文如蝇头。
一领八纸。
曾无遗忘。
同学五百。
莫不推伏。
既受具。
禀定业于慧晓禅师
又问成实疑沮于高昌嵩公
因从究地持十地。
不逾年。
大义洞明。
而前疑冰释。
乃约地持以制行。
而专讲法华。
陈至德初
摄山慧布归自北邺。
相邀造栖霞寺
以弘禅宗。
亡诱掖加谨。
隋仁寿末
献后崩。
诏入
为禅定道场主纲正僧任。
齐王暕
乞授戒。
施衣五百领。
皆分散无所畜。
国初避地蓝田悟真寺
武德二年
诏仍旧僧任。
改禅定。
为大庄严寺
且举十大德统摄。
当时犹顾望。
未遽应。
高祖使趣起而诸公稍进。
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卒于大庄严寺
寿八十。
葬于京郊之西南。
秘书监萧德言铭。
其碑。
尝山行。
直过虎所踞地。
无少惧色。
杨玄感之乱。
或诬预其谋。
方升座竖义。
而兵刃突入捕逮。
众惊骇欲散。
徐曰。
自省无他。
俟讲罢。
当就辨也。
其度量如此。
释保恭
姓崔
青州人也。
晋永嘉南迁止于建业
父超道本州刺史
十一投炅法师
将欲试其神采。
乃以观音诵之。
初夜一时须臾便度。
自谓闻之如经月顷。
即度出家。
会炅亡没。
梦见两蛇从师脚出入脚中。
忽尔惊觉。
自觉心志弘雅身相安怗。
便往开善彻法师所听采成论。
义疏极细状如蝇头。
一领八纸不遗一字。
众齐五百莫不推先。
受具已后随惠晓禅师综习定业。
深明观行频蒙印可。
又听成实谓有馀悟。
反求所明翻成疑阻。
即以问诸讲匠皆无通者。
高昌嵩公开扬地持十地。
因从受学。
不逾年稔大义皆明。
于前疑中。
又削其半。
乃行依地持偏讲法华。
控引宗归。
得其奥旨。
陈至德初
摄山慧布
北邺初还欲开禅府。
苦相邀请建立清徒。
慧声便之此任。
树立纲位引接禅宗。
故得栖霞一寺道风不坠至今称之咏歌不绝。
又从听采三论善会玄言。
于前诸疑都并消释。
之亡委以徒众。
既承付属率诱如初。
德素尊严见者皆惮。
整理僧务功在护持。
仁寿末年献后崩背。
帝造佛寺综御须人。
佥委声实以状闻奏。
下敕徵入为禅定道场主。
纲正僧网清肃有闻。
迄于隋代常莅斯任。
齐王暕
奉其道德礼以为师。
既受戒已施衣五百领。
一无所受乃从馀散。
唐运初兴归心泉石。
遂避官于蓝田悟真寺
栖息林岫将事终焉。
而御众摄持声光帝里。
武德二年
下敕召还依旧检校
仍改禅定为大庄严。
及举十德统摄僧尼。
京辇诸僧慑惮威严遂不登及。
高祖闻之曰。
恭禅师志行清澄可为纲统。
朕独举之。
既位斯任诸无与对。
居大德之右。
专当剖断。
平恕衷诣众无怨焉。
武德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卒于大庄严寺
春秋八十。
弱年入道志力兼常。
不以利倾不以威动。
敦肃严毅深有大猷。
曾经山行虎伏前道。
从边直过情无顾及。
大业中年枭感起逆。
僧有竞者言与同谋。
于时正在堂中登坐竖义。
兵卫奄至围绕阶庭。
合众惊惶将散其席。
曰。
自省无事。
待论议讫当自辩之。
从容谈叙都无异色。
斯例甚众。
略陈一二。
由兹风问陈隋唐代。
三国天子之所隆焉。
葬于京郊之西南。
其碑唐秘书监萧德言制文。
释慧璿隋末唐初 571 — 649年七月十四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俗姓董
少出家襄阳
周废大教。
乃南走陈。
丹阳茅山明法师
听三论。
又究四论大品涅槃等于栖霞悬布法师
晚住安州大林寺
圆法师释论。
既而反乡里。
光福寺
会乱避城中。
总管卢公。
请于官仓。
讲华严经集玄侣。
一千五百馀人。
贼因解围去。
国家受命住龙泉寺
弘演三论大经不少怠。
贞观二十三年
众请开涅槃经。
四月八日夜
或告之曰。
法师不久。
当生西方。
七月十四日
张盂兰盆经席。
敷阐。
才竟。
忽敛手曰。
生常信施。
自今虽一毫皆以资给十方众僧。
反穷犹乞人。
诸异道等。
遂就座卒。
春秋七十九。
资性虚静。
行己接物。
忠恕喜奖。
借后进仁薰义炙。
诚一代之模范也。
善谈笑庄老子史。
尤通畅故蒋记二邸。
每延之辕门而问道焉。
尝病光福去水远。
意且他徙。
寻有紫袍神人。
长丈许。
挽留之。
因谓大乘利益。
世间不可胜。
既若须水者易耳。
当自往剑南慈母山大泉邀致龙王矣。
顷之大风从西南来。
雷雨骤注。
稍霁寺北出泉甘美。
香冽。
后迁龙泉
泉亦竭。
释慧璿
姓董氏
少出家在襄州
周灭法后南往陈朝
茅山听明师三论。
又入栖霞听悬布法师四论大品涅槃等。
晚于安州大林寺圆法师释论。
凡所游刃并契幽极。
又返乡梓住光福寺
会乱入城。
卢总管等请在官舍讲华严经。
僧徒拥聚千五百人。
既属贼围各怀翘敬。
不久退散深惟法力。
唐运斯泰又住龙泉
三论大经镇常弘阐。
兼达庄老史子谈笑动人。
公私荣达参问繁结。
纪诸王互临襄部。
躬申敬奉坐镇如初。
王出门顾曰。
迎送不行。
佛法之望也。
由此声誉又逸汉南
贞观二十三年
讲涅槃经。
四月八日夜
山神告曰。
法师疾作房宇。
不久当生西方。
至七月十四日讲盂兰盆经竟。
敛手曰。
生常信施今须通散。
一毫以上舍入十方众僧及穷独乞人并诸异道。
言已而终于法座矣。
春秋七十有九。
立性虚静不言人非。
宾客相投欣若朋友。
面常含笑慈育在怀。
涉猎玄儒通冠文釆。
襄荆士素咸倾仰之。
闻其长往无不堕泪。
初住光福寺
居山顶引汲为劳。
将移他寺夜见神人。
身长一丈衣以紫袍。
顶礼曰。
奉请住此常讲大乘。
勿以小乘为虑。
其小乘者亦如高山无水不能利人。
大乘经者犹如大海。
自止此山多佛出世。
一人读诵讲说大乘。
能令所住珍宝光明眷属荣胜饮食丰饶。
若有小乘前事并失。
惟愿弘持勿孤所望法师须水
此易得耳。
来月八日定当得之。
自往剑南慈母山大泉。
请一龙王去也。
言已不见。
至来七日初夜
大风卒起从西南来。
雷震雨注。
在寺北汉高下佛堂后百步许。
通夜相续至明方住。
惟见清泉香而且美。
合众同幸。
及亡龙泉渐便乾竭。
据斯以言亦感通之奇致矣。
释慧璿
姓董氏
少出家在襄川。
周灭法后南往陈朝茅山听明师三论。
又入栖霞听悬布法师四论大品涅槃等。
晚往安州大林寺圆法师释论。
凡所游刃并契幽极。
又返乡梓住光福寺居山顶。
以引汲为劳将移他寺。
夜见神人身长一丈。
衣以紫袍。
顶礼曰。
奉请住此常讲大乘。
勿以小乘为虑。
其小乘者。
亦如高山无水不能利人。
大乘经者犹如大海。
此山多佛出世。
一人读诵讲说大乘。
能令所住珍宝光明眷属荣胜饮食丰饶。
若有小乘前事并失。
惟愿弘持勿孤所望。
法师须水此易得耳。
来月八日定当得之。
自往剑南慈母山大泉请一龙王去也。
言已不见。
至来七日初夜
大风卒起。
从西南来。
雷震雨注。
在寺北汉高下佛堂后百步许。
通夜相续至明方住。
惟见清泉。
香而且美。
合众同幸。
及止龙泉渐便乾竭。
贞观二十三年讲涅槃经。
四月八日夜山神告曰。
法师疾作房宇不久当生西方。
至七月十四日讲盂兰盆经竟敛手曰。
生常信施今须通散。
一毫已上舍入十方众僧及穷独乞人并诸异道。
言已。
而终于法座矣。
春秋七十有九焉。
僧义褒初唐 ? — 661
释义褒
姓薛
常州晋陵人
盖齐相孟尝君之后。
吴名臣综莹之胤也。
天体高远履性明朗。
出家已后游谈在务。
周流会计统御法筵。
初从苏州永定寺明法师禀学华严大品。
其即有陈兴皇朗公之后嗣也。
专经强对。
亦当时之僧杰矣。
优柔教义。
屡启请之谈。
将事通览。
辞往缙云山婺州永安寺旷法师所。
旷在陈朝。
兴皇盛集。
时当法选亟动神几。
法主既崩遍流视听。
长干禅众栖霞布公
并具式瞻亲沾馀令。
所以四经三论江表高推
敬竭义筵纵思披择。
诸方后锐将事别轮。
旷亦劝行传灯礼。
乃从之。
传经述论三十馀年。
光问五湖驰名三辅。
每以大乘至教元出渭阴。
中原播荡乃兴扬越嗟乎淳味不无流靡。
后住东阳金华法幢寺
弘道不倦。
终日坐忘会。
慈恩申请搜扬髦彦。
京邑承风以事闻奏。
下敕徵延。
便符昔愿。
即而入朝。
翻经三藏玄奘法师
盛处权衡。
当阳弘演
承思远问用写繁芜。
亦既至止共许幽致。
乃诘大乘经论。
无所不通。
唐朝后学多尚名体。
耽迷成性胶柱守株。
如何解网以开玄照
请所学宗顿讲十遍。
勒诸门位并往归依。
时在慈恩创开宏旨。
有空双遣药病齐亡。
乃有负气盱衡傲然乱举。
为提纫解玦疏刷神㦗。
责以三开徵研五句。
详括文义统略悟迷。
经难论易。
悼时俗之反昏。
论释深经。
诲今闻之异昔。
所以每日在座前唱圣经。
半讲已后方明贤论。
于时英彦皆预席端。
叹其竦拔之神奇。
伏其辩给之铦利。
宰辅冠盖倾仰德音。
留连言晤写送无绝。
显庆三年冬雩祈雪候。
内设福场敕召入宫。
令与东明道士论义。
道士李荣
立本际义。
问曰。
既义标本际。
为道本于际。
为际本于道邪。
答曰互得。
又问。
道本于际际为道本。
亦可际本于道道为际原。
答亦通。
又并曰。
若使道将本际互得相反。
亦可自然与道互得相法。
答曰。
道法自然。
自然不法道。
又并若道法于自然。
自然不法道。
亦可道本于本际本际不本道。
既被难不能报。
浪嘲云。
既唤我为先生
汝便成我弟子。
曰。
对圣言论申明邪正用简帝心。
刍荛嘲谑尘黩天听。
虽然无言不酬。
聊以相答。
我为佛之弟子。
由以事佛为师。
汝既称为先生
即应先道而生。
汝则。
斯为道祖
于时忸怩无对。
便下座。
又令竖义。
便立大智度义李徒虽难随言即遣。
于时天子欣然内宫嗟赏。
李荣不胜其愤曰。
如此解义。
何须远从吴来。
答曰。
三吴之地本出英贤。
横目狗身旧无人物。
尔后诸寺连讲。
多以法华净名中百经论等以开时俗。
龙朔元年驾往东都
别召追往。
频入宫禁。
义论横驰。
乃于净土讲解经论。
七众载驱群公毕至。
英声逾盛。
不久遘疾卒于净土。
春秋五十有一。
道俗悲凉恨法门之早掩。
皇上悼伤久之。
遂敕送柩。
金华山旧寺。
赙赠之荣光闻远近。
僧宗哲
释宗哲
西河平遥人也。
稚岁而有奇相聪颖天资。
既寻师范砥节饰躬。
玄奘三藏新翻诸经论。
就其门请益无替。
凡几周星。
备穷诸典。
若指于掌。
门下号为得意哲慧布之题目焉。
后因讲唱厥义日新。
时谓之为法江
曰。
为吾谢此品藻焉。
殊不知法海在乎大原矣。
所指者盖浮丘为沧溟也。
悯学者不达其意。
而师悖哉。
乃著义例。
寰海之内莫不企羡。
其如说佛位三事喻中。
沼法师言。
三点三目强分上下。
胜劣配属太成巧诬。
云。
三事俱得。
无名师品量。
退而省之。
其得矣。
号之得意
岂虚也乎。
师所以成馀师之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