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落魄仙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姓张
传售鼠药于梓州
狱吏王昌寓买其药归,鼠食之,皆生翼飞去。
昌寓入泸,又遇仙。
仙乃易药饵之,授以道术,取马令乘以归。
至家,马化龙昌寓后遂仙去。
僧文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晋阳人俗姓张
幼出家于并州崇福寺
学该群籍,诏为翻译,并为河南佛授记寺兼京兆安国、荷恩、崇福等寺大德。
晚住京兆荷恩寺。
好修福事,设无遮会。
年六十余,卒于本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张氏晋阳人
幼依并州崇福寺薙落。
学该群籍。
教洽三乘。
至若金版玉绳之录。
龙韬象纬之文。
莫不探循源委。
采擢本枝。
或将敷畅彤墀。
揄扬黄阁
则福周蕃壤。
恩被海隅
诏充翻译。
兼佛授记安国荷恩崇福等寺大德。
平生共设无遮大斋一百会。
每遇斋。
则阴云开霁。
冻雪生春。
其至诚所感。
有如此者。
释文瓒
姓张氏
晋阳人也。
天姿整恪。
幼事师于并州崇福寺
学该群籍控带三乘。
至若金版银绳之箓。
龙韬象秘之文。
罔不耰耘情田波涛口海。
宣畅皇化对扬天休。
一皆悦服。
诏为翻译并河南佛授记寺兼京兆安国荷恩崇福等寺大德。
好修福事。
设无遮一百会。
凡圣混淆一皆等施。
纵风云连起及至斋日必晴明晏然。
感动人祇福无唐设。
春秋六十馀。
卒于本院。
境内苦雾如泣。
数日不解焉。
僧皓端五代至宋初 890 — 9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0—961 【介绍】: 五代时僧。
嘉禾人俗姓张
秀州灵光寺,不谈世务,唯以佛法为己任,誓不出寺门。
吴越钱弘佐赐署大德,号崇法
有《金光明经随文释》及《传录记赞》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嘉禾张氏子。
九岁舍家。
隶灵光精舍。
习经法。
年弱冠。
四明阿育王寺
受具足戒于希觉律师
由是于南山部义。
通明无壅。
寻从金华云法师
究名数论。
法华经。
遂徇吴兴缁侣之请。
而开导焉。
武肃钱王。
归诚大教。
誉。
召就王府罗汉寺敷演。
复徙真身塔寺。
居无几。
乃依天台玄烛法师
禀止观之道。
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
忠献王赐紫衣。
仍署崇法大德号。
晚年慕庐山远公之为人。
足迹不入俗。
仅二十馀载。
建隆二年。
三月十八日。
坐逝于所居房。
寿七十二。
腊五十。
著述凡七十许卷。
秘书监钱昱
为录其行焉。
释皓端
姓张氏
嘉禾人也。
九岁舍家入灵光精舍。
师授经法如温旧业焉。
年登弱冠受形俱无表。
四明阿育王寺希觉律师盛扬南山律。
则一听旋有通明义门无壅。
寻投金华云法师学名数一支并法华经。
后受吴兴缁伍所请讲论焉。
两浙武肃王钱氏。
召于王府罗汉寺演训。
于真身塔寺宣导。
于时有台教师玄烛者。
彼宗号为第十祖
依附之果了一心三观。
遂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
由是两宗法要一径路通。
忠献王钱氏借赐紫衣。
别署大德号崇法焉。
后誓约不出寺门。
远公之不渡虎溪也。
高尚其事。
仅二十馀年。
身无长衣口无丰味。
居不施关坐唯一榻。
建隆二年三月十八日坐灭于本房。
容貌犹生。
三日焚之于城西。
得舍利于煨烬之末。
俗年七十二。
僧腊五十二。
凡著述传录记赞七十许卷。
学得其门者止八十馀人。
性耿介言无苟且。
一坐之间不谈世论。
唯以佛法为己务。
可谓傅翼之象王矣。
秘书监钱昱尝典秀郡。
躬睹端之标格。
为著行录焉。
僧玄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正平人
俗姓张
绛州龙兴寺
后住长安崇圣寺,临坛讲《》及《俱舍论》共四十余遍。
有《俱舍论金华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生正平张氏。
幼入乡里之隆兴寺
肄业日诵千言。
既落发。
受满分戒。
探寻篇聚。
久历岁时。
玄赜淹贯。
众所推仰。
戾止长安圣寿寺
临坛讲律。
兼讲俱舍论共四十馀遍。
且著金华钞二十卷。
以明论旨。
名重汾沁间。
北面门人百馀辈。
卒年七十六。
﨟五十六。
阇维获舍利。
构砖浮图于郡城之西。
释玄约
姓张氏
正平人也。
志韵刚洁幼萌出尘之心。
既谐夙志入州龙兴伽蓝。
日诵千言更无再受。
落发之后满足律仪。
检察己心循其戒范。
精持止作未尝穿穴。
自兹名节顿高流辈窥仰。
数稔之间律论俱赡。
遍求知识探赜玄文。
戾止长安崇圣寺
以戒德之选而预临坛讲。
律并俱舍共四十馀遍。
渊静其性研覈靡亏。
著俱舍论金华钞二十卷。
为时所贵。
而二讲登席可三百馀人。
皆北面受业焉。
传禀门生一百许辈。
汾沁之间奔走学者迨乎老矣。
终本院小房。
俗寿七十六。
法腊五十六。
学法弟子道俗收焚坑舍利数百粒。
构砖浮图于郡城之西焉。
释慧警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出祁之张氏。
方三岁。
能暗诵大云经。
通利天后闻之。
诏使见为抚顶。
赐紫伽黎。
俾出家于太原崇福寺
稍长充寺上座。
气貌刚介。
见者畏惮之。
行市井。
见二众。
或失仪矩。
必惩戒。
不小贷。
晚脩禅寂尤谨。
已而卒。
年八十馀矣。
其遗影并赐衣。
俱存于寺之九子母院。
释慧警
姓张氏
祁人也。
少而聪悟襁褓能言。
二亲鞠爱。
邻党号为奇童
属新译大云经。
经中有悬记女主之文。
天后感斯圣莂。
酷重此经。
方三岁有教其诵通。
其含嚼纡郁调致天然也。
遂彻九重乃诏讽之。
帝大悦抚其顶。
敕授紫袈裟一副。
后因出家。
气貌刚介学处坚固充本寺上座。
拯顿颓纲人皆畏惮。
或于街陌见二众失仪片招讥丑。
必议惩诫断无宽理。
后修禅法。
虚室生白。
终时已八十馀龄矣。
九子母院有遗影并赐紫衣存焉。
释浮丘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张氏
太原人也。
挺然奇表。
慧悟绝伦。
博综群书。
言分雅俗。
尤于瑜伽论志意加到。
四方学者。
争造其门。
然讷于宣剖。
深藏若虚。
于时哲公方盛有辨说之誉。
独知所推。
许以法海之目归焉。
年七十馀终于所居之崇福寺
释浮丘
姓张氏
太原人也。
挺然奇表慧悟绝伦。
于瑜伽论差成精博。
旁综群书言分雅俗。
四方学者争造其门。
然讷于宣剖敏于通解。
深藏若虚。
庸庸品类多所不知。
于时哲公露其头角。
博闻强识之者惧其抵触。
岂况请馀乎。
哲惟神伏之义学。
故谓为法海焉。
享年七十馀。
终于所居。
然未闻其有所著述矣。
释昙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汴之张氏子。
自幼及长。
洁志清范
诸胜阃奥。
莫不登践。
逮乎立年。
盛明律藏。
命宗树义。
人所推崇。
则皆励烁二。
师之规诲矣。
励公尝指以谓人曰。
使吾道流通于河右者。
繄亦赖此予而已。
俄而又听法华地论于玉法师所。
修止观法门于嵩岳相禅师所。
定慧交资。
戒捡益著。
会东都以有素德。
举以住持。
诏住天宫寺
仍充寺之上座。
以抚绥清众。
然而汎爱之诚。
终古罕类。
西方律学
莫不咨询。
故其房宇门人。
肩联踵接。
有所成就。
西明寺律师
君度奕奕标举一时俊烈。
亦光之所进也。
麟德二年
东都讲说。
师资导达。
弥所钦羡焉。
释昙光
姓张氏
汴州人
自幼及长洁志清范
诸有胜徒莫不登践。
于砺烁两师听受成教。
逮至立年盛明律藏。
命宗章义是所推崇。
砺叹曰。
使吾道流河右。
诚此人乎。
又往玉法师所听法华地论。
高达胜乘玄理权实坦然。
又往嵩岳相禅师学修止观。
因屏绝尘恼不羁名利。
会东都盛德须有住持。
有素德景行难拥。
遂敕召住天宫寺
又以教受新成众徒胥集纲管之任非人不传。
因又召为寺之上座。
绥抚清众不肃而成。
然而汎爱之诚终古罕类。
方律学莫不咨询。
故其房宇门人肩联踵接。
成就所举远近遵承。
西明寺律师君度。
奕奕标举一时俊烈。
亦光之所进也。
今麟德二年
东都讲说师资导达。
弥所钦羡焉。
昙光律师者。
荆州江陵人也。
既其出俗远适京师
即诚律师之室洒善谈论有文情。
学兼内外戒行清谨。
南游溟渤望礼。
西天承已至诃利鸡罗国在东天之东。
年在盛壮不委何之中访寂无消息。
应是摈落江山耳。
又见诃利鸡罗国僧。
说有一唐僧。
年馀五十。
得王敬重秉权一寺。
多赍经像好行楚挞。
即于此国遇疾而瘗他乡矣。
僧义净初唐 635 — 713
相关著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713 【介绍】: 或作净义
唐僧。
齐州人,一说幽州范阳人
俗姓张名文明
幼即遍询名师,广探群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
高宗咸亨二年冬海道天竺
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武周證圣元年还至洛阳,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
后在长安洛阳主持译事,自武周久视至睿宗景云中,计译成经、律、论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
又别撰《大唐西域法高僧》、《南海寄归内法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5—713 一作净义,误。
俗姓张名文明齐州(今山东济南)人,一说范阳(今北京)人。
年十四出家,广学经论。
高宗咸亨二年(671),由广州取海路前往印度,遍参佛教圣迹,在那烂陀寺从宝师子等著名大德学习多年。
武后證圣元年(695)携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回国后,即在洛阳长安专主译事,共译出经律论凡61部。
其译文偏于直译,精切谨严,然稍欠顺畅。
玄宗先天二年(713)卒。
宋高僧》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九有传。
全唐诗》存诗6首,其中“标心之梵宇”一首系误收玄逵之诗,另卷七八六无名氏诗卷存其《题取经诗》1首。
义净字文明
俗姓张氏
范阳人
年十五出家。
咸亨二年番禺
附海舶经二十五年。
游三十馀国。
武后證圣元年赍梵本经还河洛。
敕住佛授寺。
先天二年卒。
年七十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字文明
范阳张氏子也。
髫龀谢俗。
有志西游。
弱冠登具。
愈励前操。
咸亨二年
春秋三十又七矣。
结友数十人。
将登舶。
皆退散无复与俱。
净因孤迈。
阅二十五年。
历三十馀国。
天后證圣元年。
乙未仲夏。
还至河洛。
得经律论梵夹。
仅四百部。
合五十万颂。
金刚座像一铺。
舍利三百粒。
后躬于上东门外。
迎劳备至。
诸刹饬幡盖华香拥导。
诏以所赍。
悉安置佛授记寺。
仍就翻译。
初偕。
实叉难陀出华严经。
久视庚子后。
居福先寺。
又居长安西明寺
乃专译金光明最胜王。
能断金刚般若。
弥勒成佛。
一字祝王
庄严王陀罗尼。
长爪梵志等经。
根本一切有部毗耶。
尼陀那。
目得迦。
百一羯磨摄。
等掌中。
取因假设。
六门教授等论。
龙树劝诫颂。
凡二十部。
后为亲制圣教序。
中宗神龙元年
驻跸洛阳
诏居内道场。
及大福先寺。
又出经祝四部。
上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躬御西门。
以新译宣示诸官。
二年诏置翻经馆于京师大荐福寺
从驾归。
遂居之。
三年诏入内坐夏。
上之在房陵也。
尝祷药师。
诏译本愿经于大佛光殿二卷。
上躬笔受
睿宗唐隆元年
出浴像功德经。
耶杂事。
二众戒经。
唯识。
宝生。
所缘释等二十部。
吐火罗沙门达磨
中印土沙门拔弩證梵义。
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
居士东印土首领伊舍罗證梵本。
沙门慧积。
居士中印土李释迦度梵语。
沙门文纲
慧沼
利贞。
胜庄。
爱同
思恒。
證义
玄伞。
智积。
笔受
居士东印土瞿昙金刚。
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
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
吏部侍郎卢藏用
兵部侍郎张说
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
润文。
左仆射韦钜源右仆射苏瑰监护。
秘书大监虢王监护。
景云二年
复于大荐福寺
出积赞如来功德神祝等经。
太常卿薛崇嗣监护。
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
总出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撰西域法高僧传。
南海寄归传。
别说罪要行法。
受用三法水要法。
护命放生轨仪。
五部九卷。
又出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诸部中。
犍度跋渠之类。
约七十八卷。
然尤工律部。
训徒无少倦。
漉囊涤秽异常。
学者遍京洛
先天二年
卒世寿七十九。
法腊五十九。
京洛龙门北之高冈。
释义净
字文明
姓张氏
范阳人也。
髫龀之时辞亲落发。
遍询名匠广探群籍。
内外闲习今古博通。
年十有五便萌其志。
欲游西域
法显之雅操。
玄奘之高风。
加以勤无弃时手不释卷。
弱冠登具。
愈坚贞志。
咸亨二年年三十有七。
方遂发足。
初至番禺得同志数十人。
及将登舶馀皆退罢。
奋励孤行备历艰险。
所至之境皆洞言音。
凡遇酋长俱加礼重。
鹫峰鸡足咸遂周游。
鹿苑祇林并皆瞻瞩。
诸有圣迹毕得追寻。
经二十五年历三十馀国。
以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
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
合五十万颂。
金刚座真容一铺。
舍利三百粒。
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外。
诸寺缁伍具幡盖歌乐前导。
敕于佛授记寺安置焉。
初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翻华严经。
久视之后乃自专译。
庚子岁长安癸卯
于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
译金光明最胜王。
能断金刚般若。
弥勒成佛。
一字咒王
庄严王陀罗尼。
长爪梵志等经。
根本一切有部毗耶。
尼陀那目得迦。
百一羯磨摄等。
掌中取因假设。
六门教授等论。
及龙树劝诫颂。
凡二十部。
印度沙门阿你真那證梵文义。
沙门波崙复礼慧表智积等笔受證文。
沙门法宝法藏德感胜庄神英仁亮大仪慈训等證义
成均太学助教许观监护。
缮写进呈。
天后制圣教序令标经首。
和帝神龙元年乙巳
东洛内道场。
译孔雀王经
又于大福先寺出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咒一切庄严王经四部。
沙门盘度读梵文。
沙门玄笔受
沙门大仪證文。
沙门胜庄利贞證义
兵部侍郎崔湜给事中庐粲润文正字
秘书监驸马都尉杨慎交监护。
深崇释典。
特抽睿思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又御洛阳西门宣示群官新翻之
二年随驾归雍京。
置翻经院于大荐福寺居之。
三年诏入内。
与同翻经沙门九旬坐夏。
以昔居房部幽厄无归。
祈念药师遂蒙降祉。
兹往泽重阐鸿猷。
因命法徒更重传译于大佛光殿。
二卷成文曰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
御法筵手自笔受
睿宗永隆元年庚戌
大荐福寺出浴像功德耶杂事二众戒唯识宝生所缘释等二十部。
吐火罗沙门达磨
中印度沙门拔弩證梵义。
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
居士东印度首领伊舍罗證梵本。
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度释迦度颇多语梵本。
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證义
伞智积笔受
居士东印度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
修文馆大学士李峤
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
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
次文润色。
左仆射韦巨源右仆射苏瑰监护。
秘书大监虢王监护。
景云二年辛亥
复于大荐福寺译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等
太常卿薛崇嗣监护。
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
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别撰大唐西域法高僧南海寄归内法传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护命放生轨仪凡五部九卷。
又出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诸律中犍度跋渠之类。
盖梵音有楚夏耳。
约七十八卷。
虽遍翻三藏。
而偏攻律部。
译缀之暇。
曲授学徒。
凡所行事皆尚急
漉囊涤秽特异常伦。
学侣传行遍于京洛
美哉。
亦遗法之盛事也。
先天二年卒。
春秋七十九。
法腊五十九。
葬事官供。
所出跋窣堵唯存真本未暇覆疏。
而逼泥曰。
然其传度律与师抗衡。
比其著述多文。
性传密咒最尽其妙。
二三合声尔时方晓矣。
今塔在洛京龙门北之高冈焉。
系曰。
译之言易也。
谓以所有易所无也。
譬诸枳橘焉。
由易土而殖。
橘化为枳。
枳橘之呼虽殊。
而辛芳𠏉叶无异。
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树。
东夏杨柳
名虽不同树体是一。
自汉至今皇宋。
翻译之人多矣。
晋魏之际。
西竺人来止称尼拘耳。
此方参译之士。
西僧杨柳
始体言意。
其后东僧往彼。
识尼拘是东夏
两土方言一时洞了焉。
唯西唯东。
二类之人未为尽善。
东僧往西学尽梵书。
解尽佛意始可称善。
传译者。
宋齐已还不无去彼回者。
若入境观风必闻其政者。
师法师为得其实。
此二师者两全通达。
其犹见玺文知是天子之书可信也。
周礼象胥氏。
通夷狄之言。
之才智。
可谓释门之象胥也欤。
僧智威武周 653 — 72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3—729 俗姓陈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幼出家。
后至延祚寺,嗣牛头四祖法持
武后长安二年(702)法持卒后,继守山门,为牛头宗五祖。
景德传灯录》卷四、《宋高僧》卷八有传,《景德传灯录》存其诗偈2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陈氏
江宁人
幼岐嶷。
不好戏弄。
常以静嘿自持。
见者以为异。
无何一日忽失所在。
遍求之则已往依天保寺统法师出家矣。
统尤爱之。
使日诵大乘经。
年十二。
以国恩获薙落。
因隶幽岩寺。
持禅师
咨询禅理。
而卒为嗣。
于是退居延祚寺。
而使之专匡导焉。
受利益者。
盖不可胜数。
慧忠者。
目为法器。
尝以偈示之曰。
莫系念。
念成生死
轮回六趣海。
无念出长波。
忠以偈答曰。
念想由来幻。
性自无终始。
若得此中意。
长波当自止。
知其了悟。
乃付以山门。
遂随缘化导。
开元十年二月十八日终。
遗言迁尸中林。
施飞走。
弟子玄挺等。
不敢违。
春秋七十七。
行头陀。
夜遇三虎。
无所惧。
旦晓虎随门外。
侍卫者。
麾之去。
然后去。
所在。
每有二兔一犬戏庭际。
此又其慈悲化物之徵欤。
释智威
俗姓陈氏
江宁人也。
住近青山地盘嘉气。
善符宿瑞维岳降神
爰在童年器殊众识。
至于戏弄曾不染俗。
性恶浮饰人皆异焉。
无何一朝忽失其所。
父母莫知攸往。
乃遍历诸寺寻访之。
已依天保寺统法师诵大乘经。
早数百纸聪敏超伦众咸叹服。
年二十遇恩剃落。
隶名于幽岩寺。
因从持禅师咨请禅法。
妙达深理继踵前修。
既获髻珠淡然闲放。
形容温润面如满月。
言辞清雅慧德兰芳。
望重一期声闻远近。
江左定学往往造焉。
其中顿悟心源即慧思禅师
乃命嗣山门盛传道化。
自出止延祚寺。
说法利人广施饶益。
开元十年二月十八日终于住寺。
遗嘱林中饲鸟兽。
弟子玄挺等依言奉行。
春秋七十七。
一时夜行头陀。
将值天晓有三虎遇之。
截路中过了无怖色。
虎随至山门四顾而去。
每有二兔一犬。
庭际游戏各无间畏。
盖大悲平等物我一均。
故其然也。
司空山释本净
姓张氏
东平人也少入空门高其节操。
游方见曹溪六祖决了疑滞。
开元初南岳司空山闲放自处。
人不我知蔽伪之故也天宝中杨庭光采药。
邂逅相逢。
论道终日。
回奏诏赴京。
于白莲华亭安置。
帝知佛法幽深孰堪商攉。
敕召太平寺远法师两街三学硕德。
发问锋起。
若百矢之逐一兔。
焉。
举措容与四面枝梧。
墨翟之解九攻机械矣。
既而辩若建瓴。
詶抗之馀乃引了义教援證。
复说伽陀一无留滞。
皇情怿悦。
观者叹嗟。
上元二年五月五日归寂。
寿龄九十五。
敕谥大晓禅师
亦带所居为名曰司空山禅师也。
本净唐 667 — 761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7—761 俗姓张绛州(今山西新绛)人,一作东平(今山东郓城)人。
年幼出家,后嗣六祖慧能
玄宗开元初南岳司空山无相寺世称司空山禅师
天宝三载(744)应召入长安
次年两街名僧辩说禅理,应对从容,大阐南宗禅法。
卒谥大晓禅师
祖堂集》卷三、《宋高僧》卷八、《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后二书存其诗偈7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张氏
东平人
少究空寂学。
节操尤孤特。
曹溪见能禅师
平日疑滞。
为之释然。
开元初
遁居南岳司空山
践履弗易测识。
而迹亦未尝混朝市。
天宝中
内侍杨光庭。
因采药见之。
问曰。
弟子性识昏昧。
未审佛之与道。
其义云何。
曰。
若欲求佛。
即心是佛。
若欲求道。
无心是道。
问曰。
云何即心是佛。
曰。
佛因心悟。
心以佛彰。
若悟无心。
佛亦无有。
问曰。
云何无心是道。
曰。
道本无心。
无心是道。
若了无心。
无心即道。
光庭作礼信受。
既回阙。
具以山中问答奏闻。
上敕光庭。
京师
仍先馆置于白莲亭。
趣召两街三学诸德。
太平寺远法师等。
举扬佛法。
上临听。
是日升高座。
詶挹来问。
在彼者常不足。
在我者常有馀。
雍容和缓。
举措自然。
众叹服。
上元二年五月归寂。
寿九十五。
谥大晓禅师
僧一行武周 683 — 7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或683—727 【介绍】: 唐僧。
魏州昌乐人,一说钜鹿人
俗姓张名遂
张公瑾孙。
少聪明,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
武三思慕其学行,就请与结交,而一行匿避。
二十一岁出家为僧。
后从善无畏金刚智学密法。
善无畏译《大日经》,并作《大日经疏》。
睿宗即位,数以礼征,不应命。
玄宗开元初,令强起之。
,置于光太殿,访以安国抚人之道,言皆切直,无有所隐。
时《麟德历》推步渐疏,奉敕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乃与梁令瓒等创黄道游仪、水运浑仪。
曾据南宫说所测,推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长度
卒赐大慧禅师
著《大衍历》、《七政长历》等。
一行俗姓张氏
钜鹿人
本名遂
武后时佐命剡国公公谨支孙。
幼依普寂禅师出家。
后往天台山国清寺受算法。
造大衍历。
元宗召入集贤院
寻诏住兴唐寺
开元十五年卒于京师华严寺
谥大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张氏
钜鹿人
佐命功臣公谨之诸孙。
髫龀岐嶷。
读书不再览。
俄从普寂禅师得心法。
因礼为师。
以出家焉。
尝设大会时徵士卢鸿
方隐居别峰。
朝廷屡聘不起。
请为文。
以开导邑社。
于是鸿袖出其文。
置几上。
曰。
事僻语古。
必求俊朗者宣之。
不然可呼至。
吾当先以指授之也。
趣使呼至。
伸纸视之。
微笑而已。
无所问。
复置文几上去。
鸿私怪其轻脱。
及钟梵俱作。
千众骈集庭宇。
攘袂而进。
抗音倾泻。
无少遗误。
鸿𥈭眙叹息。
因语学宜纵其游故三藏玄理。
莫不淹贯。
尤善阴阳谶纬之书。
千里寻访。
必得乃已。
天台山国清寺
有妙于数学者。
造之。
然其所居傍小溪。
水急甚。
岸立未即渡。
且遥闻其人布算声。
侍者曰。
今日当有弟子远来。
而未之见者。
为沮于水耳即除一算。
水乃不流。
行承言而见。
稽首足下。
尽得其术焉。
道士邢和璞不测人也。
尹愔曰。
洛下闳造历。
以为更八百岁。
当差一日。
则有圣人出。
定之今一行和尚
造大衍历。
既正其谬。
又当其运。
洛下闳之言斯信。
和尚之为圣人可知矣。
玄宗诏问其能。
对曰能记忆。
帝命中官
取宫籍试之。
阅毕。
唱数幅习熟如素。
帝不觉降榻拜曰。
师圣人也。
嗟异良久。
自是动静皆从。
扣灾福。
号之天师
寻诏住唐兴寺
有王媪者。
未出家时邻里也。
一日诣涕泣。
求救其子杀人罪。
命多与之金使去曰。
国家刑宪其可以私意于之哉。
媪因悉数其微时事。
大诟不已。
嘿念有所报效。
且起布算。
即戒净人。
操布囊坐某坊空静地以俟。
曰遇生物。
则捕以投囊中急归。
净人如其戒。
日且午。
果见老䝏引七豚至。
逐之。
䝏走而豚得。
即以闭巨壅中。
祝数番。
明日诏问。
司天监奏。
夜失北斗星何耶。
对以为昔后魏失荧惑几至亡国。
以其能戒惧而免此。
则人主转祸为福之兆也。
今失帝车。
岂非天所以大儆陛下欤。
夫匹夫匹妇。
有所愤激。
犹陨霜天旱。
而祝盛德所感召乎。
释门以慈心降一切魔。
自微僧观之。
莫若大赦。
以幸天下。
帝以为然。
及降赦之夕。
占奏一星见。
七夜而复其初。
久之获證金刚三藏陀罗尼秘印。
登前佛坛。
法王宝。
复偕无畏三藏。
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
睿宗玄宗并加宠遇。
每诏入集贤院
备顾问。
开元中尝大旱。
诏祈雨。
曰宜得。
一器。
上有龙状者。
中官遍阅内库
皆弗类。
异日得古鉴。
指其鼻喜曰。
此真龙也。
以入坛场。
顷之雨。
帝从容于大明宫
密以社稷吉凶。
祚运脩短。
问之。
不应徐以他语乱其意。
帝诘不已。
曰。
陛下当有万里之
社稷毕德终吉。
且遗帝以金合子一。
其小如弹丸。
坚不可发。
撼之有声。
云事急则开。
后幸蜀。
仓皇漫莫记省。
成都发之。
则当归药也。
复见万里桥
帝曰。
一行其神已乎。
遽焚香告谢。
唐逮昭宗而梁代之。
则昭宗初封吉王
太子德王云。
开元十五年十月八日
扈驾幸新丰辞帝归嵩山
方接款河南尹裴宽
忽谢曰。
小间愿有复也。
因屏以窥之。
坐堂上。
礼足起。
附耳语再三。
竟降阶入南室。
手闭其户。
侍者声钟曰。
一行灭度矣。
左右趋视。
则已瞑目。
无复气息。
先是九月间。
得疾于华严寺将舆病入辞。
以小间而止。
帝于是夕梦瞰禅居。
绳床纸槅历历。
晓使人问疾。
且验之。
如所梦。
乃召京城名德。
为设道场祈福。
其神交于帝。
岂非夙有缘契耶。
著所翻经疏七卷。
摄调伏藏六十卷。
释氏系录一卷。
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又规铁为黄赤二道。
造游仪。
以正历。
葬全身于铜人原。
谥大慧
御制塔铭树冢上。
释一行
俗姓张
钜鹿人也。
本名遂则
唐初佐命剡国公公谨之支孙也。
丱岁不群聪黠明利。
有老成之风。
读书不再览已暗诵矣。
因遇普寂禅师大行禅要。
归心者众。
乃悟世幻礼为师出家剃染。
所诵经法无不精讽。
师尝设大会。
远近沙门如期必至。
计逾千众。
时有徵士卢鸿隐居于别峰。
道高学富。
朝廷累降蒲轮。
终辞不起。
大会主事先请鸿为导文序赞邑社。
是日鸿自袖出其文。
置之机案。
钟梵既作。
鸿寂公曰。
某为数千百言。
况其字僻文古。
请求朗俊者宣之。
当须面指擿而授之。
寂公
伸纸览而微笑复置机案。
鸿怪其轻脱。
及僧聚于堂中。
乃攘袂而进。
抗音典裁一无遗误。
鸿愕视久之。
降叹不能已。
复谓寂公曰。
非君所能教导也。
当纵其游学。
自是三学名师罕不咨度。
因往当阳值僧真纂成律藏序。
深达毗尼。
然有阴阳谶纬之书。
一皆详究。
寻访算术不下数千里。
知名者往询焉。
末至天台山国清寺见一院。
古松数十步门枕流溪淡然岑寂。
行立于门屏闻院中布算。
其声蔌蔌然。
僧谓侍者曰。
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
计合到门必无人导达耶。
即除一算子。
又谓侍者曰。
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
行承其言而入。
稽首请法尽授其决焉。
门前水复东流矣。
自此声振遐迩。
公卿籍甚。
玄宗闻之诏入。
曰。
师有何能。
对曰。
略能记览他无所长。
中官取宫籍以示之。
行周览方毕覆其本。
记念精熟如素所习。
唱数幅后。
帝不觉降榻稽首曰。
师实圣人也。
嗟叹良久。
寻乃诏对无恒。
占其灾福若指于掌。
言多补益。
邢和璞者道术人莫窥其际。
尝谓尹愔曰。
一行和尚真圣人也。
洛下闳造历云。
八百岁当差一日。
则有圣人定之。
今年期毕矣。
属大衍历出。
正其差谬则洛下闳之言可信。
非圣人孰能预于斯矣。
又于金刚三藏学陀罗尼秘印。
登前佛坛受法王宝。
复同无畏三藏译毗卢遮那佛经。
开后佛国。
其传密藏必抵渊府也。
睿宗玄宗并请入内集贤院
寻诏住兴唐寺
所翻之经著疏七卷。
又摄调伏藏六十卷。
释氏系录一卷。
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其历编入唐书历律志以为不刊之典。
又造游仪黄赤二道。
以铁成规。
于院制作。
次有王媪者。
邻里之老妪。
昔多赡行之贫。
显遇常思报之。
一日拜谒云。
儿子杀人即就诛矣。
师帝王雅重。
乞奏减死以供母之残龄。
如是泣涕者数四。
曰。
国家刑宪岂有论请而得免耶。
命侍僧给与若干钱物。
任去别图。
媪戟手曼骂曰。
我居邻周给迭互。
绷褓间抱乳汝。
长成何忘此惠耶。
心慈爱终夕不乐。
于是运算毕召净人。
戒之曰。
汝曹挈布囊于某坊闲静地。
午时坐伺得生类。
投囊速归。
明日果有𭸞彘引豚七个。
净人分头驱逐𭸞母走矣。
得豚而归。
行已备巨瓮。
逐一入之闭盖。
以六乙泥封口。
诵胡语数契而止。
投明中官下诏入问云。
司天监奏。
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见何耶。
对曰昔后魏曾失荧惑星。
至今帝车不见。
此则天将大儆于陛下也。
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
犹陨霜天旱。
盛德所感乃能退之。
感之切者其在葬枯骨乎。
释门以慈心降一切魔微僧曲见莫若大赦天下。
玄宗依之。
其夜占奏。
北斗一星见。
七夜复初。
其术不可测也。
开元中尝旱甚帝令祈雨曰。
当得一器上有龙状者方可致雨。
敕令中官同于内库中遍视之。
皆言弗类。
数日后指一古鉴鼻盘龙
喜曰。
此真龙也。
乃将入坛场一日而雨。
其异术通感为若此也。
玄宗大明宫
从容密问社稷吉凶并祚运终毕事。
对以他语。
帝询之不已。
曰。
陛下当有万里之
又曰。
社稷毕得终吉。
帝大悦。
复遗帝一金合子。
形若弹丸。
内贮物撼必有声发之不得。
云有急则开。
帝幸蜀仓黄都忘斯事。
及到成都忽忆启之。
则药分中当归也。
帝曰。
伊药产于此。
师知朕违难至蜀当归也。
复见万里桥
一行之言信其神矣。
中官焚香祝之。
乃告谢也。
及昭宗初封吉王
太子德王
唐为梁灭。
终行之言。
社稷毕得终吉也。
开元十五年九月华严寺疾笃。
将舆病入辞。
小间而止。
玄宗此夜梦瞰禅居。
见绳床纸隔开扇。
晓而验问。
一如所睹。
乃诏京城名德。
致大道场为行祈福。
危疾微愈。
其宠爱如是。
十月八日随驾幸新丰
身无诸患口无一言。
忽然浴香水换衣趺坐。
正念怡然示灭。
一云辞告玄宗
后自驾前。
东来嵩山谒礼本师。
也。
河南尹裴宽正谒
云。
有少事未暇与大尹款话。
且请踟蹰休息也。
乃屏从人止于旁室伺何为。
见洁净正堂焚香默坐如有所待。
斯须叩门连声云。
天师一行和尚至(僧号天师始见于此。
言天子师也)。
入颇匆切之状礼寂之足。
附耳密语。
其貌愈恭。
但颔应曰。
无不可者。
语讫又礼。
礼语者三。
唯言是是无不可者。
语讫降阶入南室自闭其户。
乃徐召侍者曰。
速声钟。
一行灭度
左右疾走视之瞑目而坐。
手掩伺息已绝。
四众弟子悲号沸渭撼动山谷。
乃停神于罔极寺。
自终及葬凡经二七日
爪甲不变髭发更长。
形色怡悦时众惊异。
帝览奏悲怆曰。
禅师舍朕。
深用哀慕。
丧事官供。
诏葬于铜人原。
谥曰大慧禅师
御撰塔铭。
天下释子荣之。
释一行
俗姓张氏
钜鹿人也。
本名遂
早岁不群聪黠明利有老成之风。
读书不再已暗诵矣。
师事普寂禅师出家剃染于嵩山
师尝设食于寺。
大会群僧及沙门
居数百里者皆如期而至。
且聚于数人。
时有卢鸿者。
道高学富隐于嵩山
因请鸿为文赞叹其会。
至日鸿持其文至寺。
其师授之致于几案上。
钟梵既作。
鸿普寂曰。
某为文数千言。
况其字僻而言怪。
盍于群僧中选其聪悟者。
鸿当亲为传授
乃令召一行
既至伸纸微笑止于一览。
复致于几上。
鸿轻其疏脱而窃怪之。
俄而群僧会于堂。
一行攘袂而进。
抗音典裁一无遗忘。
鸿惊愕久之。
曰。
非君所能教导也。
当纵其游学。
一行因穷大衍。
自此求访师资不远数千里。
尝至天台国清寺见一院。
古松数十株门前有流水。
一行立于门屏间闻院中僧于庭布算。
其声蓛蓛。
既而谓其徒曰。
今日当有弟子求吾算法。
已合到门。
岂无人导达耶。
即除一算。
又谓曰。
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
一行承言而入。
稽首请法尽授其术。
而门水复东流矣。
自此声振遐迩。
玄宗闻之召令入内。
谓曰。
卿何能。
对曰。
善记览。
玄宗因召掖庭取宫人籍以示之。
周览既毕覆其本。
记念精熟如素所习读。
数幅之后。
玄宗不觉降榻为之作礼。
呼为圣人。
嗟叹良久。
寻乃诏对无恒。
占其灾福若指于掌。
言多补益。
刑和璞尝谓尹愔曰。
一行其圣人乎。
汉之洛下闳造大衍历云。
后八百岁当差一日。
则有圣人定之。
今年期毕矣。
一行造大衍历正其差谬。
洛下闳之言信矣。
一行又尝诣道士尹崇。
扬雄太玄经
数日复诣崇还其书。
崇曰此书意旨深远。
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
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
一行曰。
究其义矣。
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决一卷以示崇。
崇大嗟伏。
谓人曰。
此后生颜子也。
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
前后济之约数十万。
一行尝思报之。
至开元中一行玄宗敬遇言无不可。
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
狱未具。
姥诣一行求救。
一行曰。
姥要金帛。
当十倍畴也。
君上执法难以请求如何。
王姥戟手大骂曰。
何用识此僧。
一行从而谢之。
终不顾。
一行心计浑天寺中工役数百。
乃命空其室内。
徙一大瓮。
于中。
密选常住奴二人。
授以布囊。
谓曰。
某方某角有废园
汝中潜伺从午至昏。
当有物入来。
其数七者可尽掩之。
失一则杖汝。
如言而往。
至酉后果有群豕至。
悉获而归。
一行大喜。
令寘瓮中覆以木盖。
封以六一泥。
朱题梵字数十。
其徒莫测。
诘朝中使叩门急召至便殿。
玄宗迎问曰。
太史奏。
昨夜北斗不见。
是何祥也。
师有以禳之乎。
一行曰。
后魏时失荧惑至今帝车不见。
古所无者天将大警于陛下也。
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
则陨霜赤旱。
盛德所感乃能退舍。
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击乎。
释门以瞋心坏一切善。
慈心降一切魔。
如臣曲见莫若大赦天下。
玄宗从之。
又其夕太史奏。
北斗一星见。
凡七日而复。
帝尝问国祚几何有留难否。
曰。
銮舆有万里之
社稷终吉。
帝惊问其故不答。
退以小金合进之曰。
至万里即开。
帝一日发合视之。
盖当归少许。
及禄山乱驾幸成都
万里桥忽悟。
未几果归。
昭宗初封吉王
唐至昭宗而灭。
故终吉。
至开元末裴宽河南尹
深信佛法师普寂禅师
日夕造焉。
或一日
云。
方有少事未暇款语。
且请迟回休息。
乃屏宾从止于空室。
洁涤正堂焚香端坐。
坐未久忽闻扣门连声云。
天师一行和尚至矣。
一行入诣作礼。
礼讫附耳密语。
其貌绝恭。
但颔云。
无不可者。
语讫复礼礼讫又语如是者三。
唯云是是无不可者。
一行语讫降阶入南堂自阖其户
乃徐命弟子云遣。
声钟一。
行和尚灭度矣。
左石疾走视之一如其言灭。
度后服缞绖。
葬之日徒步出城送之。
春秋四十五。
帝哭之哀甚辍朝三日。
停龛三七日。
容貌如生。
帝亲制碑书于石。
出内库钱五十万建塔铜人原。
谥曰大慧禅师
姓张
钜鹿人丱岁不群。
读书不再览。
悟世幻。
礼寂为师。
出家剃染。
所诵经法。
无不精讽。
寂师尝设大会。
远近沙门
如期必至。
计逾千众。
时有徵士卢鸿
隐居于别峰。
道高学富。
大会主事
先请鸿为导文序。
赞邑社。
是日鸿自袖出其文。
置之几案。
钟梵既作。
鸿谓寂公曰。
某为数千百言。
况其字僻文古。
请求朗隽者宣之。
当须面指擿而授之。
寂公呼伸纸。
览而微笑。
复置几案。
鸿怪其轻脱。
及僧聚于堂中。
乃攘袂而进。
抗音典裁。
一无遗误。
鸿愕视久之。
降叹不能已。
复谓寂公曰。
非君所能教导也。
当纵其游学。
自是三学名师。
罕不咨度。
因往当阳
值僧真纂成律藏序。
深达毗尼。
兼有阴阳谶纬之书。
一皆详究。
寻访算术。
不下数千里。
知名者往询焉。
末至天台山国清寺
见一院。
古松数十步。
门枕流溪
淡然岑寂。
行立于门屏。
闻院中布算。
其声簌簌然。
僧谓侍者曰。
今日当有弟子。
自远求吾算法。
计合到门。
必无人导达耶。
即除一算子。
又谓侍者曰。
门前水合却西流。
弟子当至。
行承其言而入。
稽首请法。
尽授其诀焉。
门前水复东流矣。
自此声振遐迩。
公卿籍甚。
玄宗闻之诏入。
曰师有何能。
对曰略能记览。
他无所长。
中官取宫籍以示之。
行周览方毕。
覆其本。
记念精熟。
如素所习唱数幅后。
帝不觉降榻稽首曰师实圣人也。
嗟叹良久。
寻乃诏对无恒。
占其灾福。
若指于掌。
言多补益。
邢和璞者道术。
人莫窥其际。
尝谓尹愔曰。
一行和尚
真圣人也。
洛下闳造历云。
八百岁当差一日。
则有圣人定之。
今年期毕矣。
属大衍历出。
正其差谬。
洛下闳之言可信。
非圣人孰能如是。
又于金刚三藏
学陀罗尼秘印。
登前佛坛。
法王宝。
复同无畏三藏。
译毗卢遮那佛经。
开后佛国。
睿宗玄宗并请入内集贤院
寻诏住兴唐寺
所翻之经。
著疏七卷。
又摄调伏藏六十卷。
释氏系录一卷。
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其历编入唐书历律忘。
以为不刊之典。
有王媪者。
邻里之老妪。
昔多赡行之贫。
显遇。
常思报之。
一日拜谒云。
儿子杀人。
即就诛矣。
师帝王雅重。
乞奏减死。
以供母之残龄。
如是泣涕者数。
四行曰。
国家刑宪。
岂有论请而得免耶。
命侍僧给与若干钱物。
任去别图媪戟手曼骂曰。
我居邻周给。
迭互绷褓间[抪-巾+巳]。
乳汝长成。
何忘此惠耶。
心慈爱。
终夕不乐。
于是运算毕召净人戒之曰。
汝曹挈布囊。
于某坊闲静地。
午时坐伺。
得生类投囊速归。
明日果有猳彘引豚七个。
净人分头驱逐。
猳母走矣。
得豚而归。
行已备巨瓮。
逐一入之闭盖。
以六乙泥封口。
诵番语数契而止。
投明。
中官下诏入问云。
司天监奏。
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见。
何耶对曰。
后魏曾失荧惑星。
至今帝车不见。
此则天将大儆于陛下也。
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
犹陨霜天旱。
盛德所感。
乃能退之。
莫若大赦天下。
玄宗依之。
其夜占奏北斗一星见。
七夜复初。
其术不可测也。
开元中尝旱甚。
帝令祈雨。
曰当得一器上有龙状者。
方可致雨。
敕令中官内库中偏视之。
皆言弗类。
数日后。
指一古鉴鼻盘龙
喜曰。
此真龙也。
乃将入坛场。
一日而雨。
僧昙一唐 692 — 77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2—772 【介绍】: 唐僧。
越州山阴人字昙允俗姓张
初于越州云门寺出家。
中宗景龙中受戒。
玄宗开元初长安,从师习律学,又依崇圣寺僧学唯识,从善无畏受菩萨戒。
所诣皆臻妙境,名动京师,一时名儒,多从之游。
开元二十六年会稽,住开元寺,以传扬四分律学为己任,门人遍及南北。
有《发正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张氏
其先韩人也。
留侯良
为汉元辅
晋魏以降。
衣冠相继。
曾祖恒以太常卿
扈跸扬都
子孙遂家。
一年十六
听茂亮法师
讲经论于云门寺
悬解异众。
法师劝其母孟氏。
放出家。
亮即中宗皇帝菩萨戒师也。
景龙中
以制恩薙染。
年满。
丹阳玄昶律师受具。
南山事钞于当阳昙胜律师
开元五年
京师
观音寺大亮律师习毗尼藏。
崇圣寺子法师
究唯识俱舍等论。
安国寺印土沙门
受菩萨戒。
又问易于左常侍褚无量
观史于国子司业司马贞
于是内外周赡。
儒释贯通。
而闻望起矣。
丞相燕国公张诜。
广平宋璟
尚书苏瑰
兖国陆象先
秘书监贺知章
宣州泾县万齐融
皆相与游宴。
二十五年
仗锡东归。
明年诏天下州郡。
开元寺
长史张楚
举一充寺主
天宝十四载
浙河潮水壮甚。
南激钱唐大云寺
一偕其徒千许人。
阐律其傍。
每至潮激。
则皆唱摩诃般若。
辄止。
五月之晦。
一方夜坐。
见神人。
衣冠甚伟。
稽首谢曰。
蒙垂法施。
愿改波道矣。
已而涨沙五十里于所激之地。
计之仅距阐律时九十日尔。
道俗以为神。
至德之际。
国步多艰。
教门颓弛。
都督王公以一德足镇浮。
道宜张善。
请起为僧统
而风俗淳美如旧。
大历六年十一月十七日
迁化干寺之律院。
寿八十。
腊六十一。
明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窆于秦望山
先和尚之茔也。
是一入关。
明达法师
师目之曰。
人中师子也。
遵善寺尼慈和者。
有灵异。
言辄验。
歌曰。
昙一师
解毗尼。
大聪明。
更无疑。
所标拟如此。
其开四分律。
前后三十五过。
删补钞二十馀过。
江淮释子。
从得戒法者十万计。
以故衣缞执绋。
号哭满山。
既葬。
天台国清寺湛然等树碑。
而徐公浩撰文
以垂休美。
释昙一
姓张氏
盖韩人也。
其先轩辕
赋姓至良佐汉侯于留。
魏晋已还衣冠继代。
僧祖恒太常卿
扈跸扬都遂家于越。
恒生孝廉翼。
翼生处士蒇。
蒇生一。
令闻江南
今四叶矣。
一宿植净因生知慧性。
弱而敏悟长而聪明。
年十五从李滔先生习诗礼。
终日不违。
十六听云门寺亮法师经论一闻悬解。
法师异之。
谓其母孟氏曰。
此佛子也。
可令削发当与授记。
亮即孝和皇帝菩萨戒师也。
一闻而欢喜有度世之志。
景龙中承恩出家。
隶在僧录
年满受具于丹阳玄昶律师
通事钞于当阳昙胜律师
既而钻木见烟窥墙睹奥。
开元五年西游长安
观音寺大亮律师传毗尼藏。
崇圣寺子法师学唯识俱舍等论。
安国寺印度沙门受菩萨戒。
于是莲华不染之义。
甘露甚深之旨。
一传慧炬了作梵雄。
远近瞻仰如宗师矣。
刃有馀地时兼外学
常问周易于左常侍褚无量
论史记于国子司业马贞。
遂渔猎百氏囊括六籍。
增广闻见。
自是儒家调御人天皆因佛事。
公卿向慕京师籍甚。
丞相燕国公张说广平宋璟尚书苏瑰兖国陆象先秘书监贺知章宣州泾县万齐融
皆以同声并为师友。
虽支许之会虚嘉宗雷之集庐岳
未云多也。
四分律者后秦三藏法师梵僧佛陀耶舍传诵中华。
罗什法师共为翻译。
今之讲授自此员来魏法聪律师始为演说授道覆。
覆授光。
隋朝相部励律师作疏十卷。
西京崇福寺满意律师盛传此疏。
付授亮律师
其所传授一一依励律师疏。
唐初终南律师四分律钞三卷详略同异。
自著发正义记十卷。
明两宗之舛驳发五部之钤键。
后学开悟夜行得烛。
前疑泮释阳和解冰。
佛日昭晰而再中。
法栋峥嵘以高峙。
发正记中斥破南山
持犯中可见也。
二十五年仗锡东归。
明年诏置开元寺
长史张楚举为寺主
因而居焉。
一声振京华道高吴会
布大慈以摄众修万行以表仪。
顺风问道者毂击肩摩。
函丈请益者波委云萃。
虚受之量随而演说。
故前后讲四分律三十五遍。
删补钞二十馀遍焉。
江淮释子受木叉者。
非一登坛即不为得法。
从持僧律。
盖度人十万计矣。
至德之际国步多艰。
缁徒慢法罕率经教国相王公出镇于越。
以一德名素高请为僧统
一变清净大阐熏修。
浃旬之间回邪入正。
善诱潜化皆此类焉。
始者一入关谒明达法师
目之曰。
人中师子也。
又遇遵善寺尼慈和
歌曰。
昙一师解毗尼大明更无疑为达人之所谚多矣。
天宝十四载浙河潮水南激钱塘
大云伽蓝当兹湍𣵡。
因请一讲律。
学徒千人。
咸发大愿每上念摩诃般若。
乃止涛激以福伍胥龙王。
用兹庄严祈于卫护。
五月晦夜惚恍之间。
见一神人衣冠甚伟稽首谢曰。
蒙垂法施即改波流。
未逾九十日涨沙五十里。
道俗惊叹得未曾有。
一蔚为法主大扬教迹。
发明前佛之付嘱。
保證后佛之护念。
四句作偈受持者了于未了。
一音演法谛听者闻所不闻。
非夫天地淳精江山粹灵与法作程间世而生。
孰能玄通密證如此其大者乎。
寺中洪钟一所作也。
远徵凫氏近法雷门。
生存累年匠其规制。
后三日成于镕造。
声应百里扛乎万钧。
蒲牢叫而地震。
师子吼而山嶪警悟聋俗导引迷方。
胡可言也。
法谢形离薪尽火灭。
大历六年十一月十七日
迁化于寺之律院。
报龄八十。
僧腊六十一。
即以明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迁座于秦望山
先和尚之茔也。
一春秋已高精爽逾励。
既不衰惫初无疾苦。
忽谓侍者曰。
吾将扫礼坟塔归骨于此。
数日之后奄然而终。
江淮南河洛之表。
衣缞制服执绋送丧。
号哭满山幡华蔽野。
比夫剧孟之母送车千乘孔丘之墓栽树万株。
可同年哉。
门人越州妙喜寺常照建法寺清源湖州龙兴寺神玩宣州隐静寺道昂杭州龙兴寺义宾台州国清寺湛然苏州开元寺辩秀润州栖霞寺昭亮常州龙兴寺法俊等。
早发童蒙咸承训诱。
三千弟子仰梁木而增悲。
八万门人望栴檀而不及。
时会稽徐公浩素敦乡里之旧。
为碑颂德焉。
大历十一年也。
僧法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丹阳人
俗姓张字文允
少出家于鹤林寺
周览群经,该通外学,圆入一性。
玄宗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席,与昙一、灵一等同推为颜、冉。
复与皎然为忘形交。
法海字文允
俗姓张氏
丹阳人
一云曲江人
出家鹤林寺
六祖弟子。
天宝中扬州法慎律师讲席。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文允
丹阳之张氏。
少隶鹤林寺薙染。
寻访师友。
研究经论。
于是东鲁之书。
西来之指。
悉探其源奥。
尝谓人曰。
佛学无他。
惟心地而已矣。
馀皆椎轮也。
天宝中
扬州法慎律寺讲席。
昙一灵一等。
人共推为颜冉焉。
尤与杼山昼公交善。
黑白二徒为林下游者多从之。
释法海字文允
姓张氏
丹阳人
少出家于鹤林寺
白驹匪食其场苗。
金翅俄翔其面。
曲从师教周览群经。
大壑纳川邓林聚羽。
是以圆入一性学阶空王。
擅当代独悟之名。
剖先贤不决之义。
一时外学六籍该通。
尝谓人曰。
佛法一门极唯心地。
馀皆椎轮也。
天宝中扬州法慎律师讲肆。
昙一灵一等推为颜冉焉。
复与杼山昼公为忘形之交林下之游。
黑白二徒多从求益焉。
僧圆照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京兆蓝田人俗姓张
十岁依景云,寻究经论,访问师承,旁及儒墨,兼擅诗歌。
代宗大历十三年,以《四分律》有法砺旧疏及怀素新疏,每致异议,奉诏至安国寺,与名僧大德十四人签定之。
德宗建中初奏进。
累官内供奉鸿胪少卿
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张氏
京兆蓝田人
十岁依西明寺景云律师
受近圆。
乃究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
频敷座席。
屡主坛场。
开元中
诏参译务。
大历十三年
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
安国寺
定夺新旧两疏是非。
材学优赡。
其所编稡制作。
多不具述。
于教门颇有功绪。
在代肃二朝。
尤用事。
职至应奉。
赐紫充临坛两街
十望大德
内供奉捡校。
鸿胪少卿
封一百户
终于别院。
寿八十二。
腊五十八。
释圆照
姓张氏
京兆蓝田人也。
年方十岁笃愿依西明寺景云律师
亦一方匠手四部归心。
当应法乃受近圆。
谨愿执持如怀宝器寻究经论访问师承。
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
或深入堂皇或略从染指。
仍旁求于儒墨。
兼擅美于风骚。
律藏珠珍专探日用。
后则霜坛秉法雁序度人。
洎乎开元年中。
敕选名德僧参其译务。
始预焉至代宗大历十三年
承诏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
齐至安国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
盖以二宗俱盛。
两壮必争被擒翻利于渔人。
互击定伤于师足。
既频言竞。
多达帝聪。
有敕令将二本律疏定行一家者。
等序奏
按四分律部主。
梵云昙无德。
秦言法藏
姚秦弘始五年壬寅岁
罽宾三藏佛陀耶舍
秦言觉明。
讽出梵文。
沙门竺佛念听而笔受
成四十五卷。
至十一年岁次戊申
支法领又从西国将梵本来。
长安中寺重雠校。
十四年辛亥译毕。
沙门慧辩笔受
成六十二卷。
后有魏朝道覆律师
法聪讲下纂成疏六卷。
北齐慧光律师造疏二本。
次道律师修疏九卷。
次道晖撰疏七卷。
隋朝法愿裁疏十卷。
自唐平一天下也。
四方昌阜三宝增明。
智首律师述疏二十一卷。
慧满律师造疏二十卷。
事各一时流通绝矣。
武德元年戊寅岁
相州日光寺法砺律师制疏。
至九年丙戌岁成十卷。
宗依成实论。
今称旧疏是也。
高宗天皇大帝咸亨元年岁在庚午
有西太原寺怀素律师
撰开四分律宗记十卷。
宗依根本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论。
称新章疏是也。
至我皇帝受佛付嘱钦尚释门。
信重大乘遵承密教。
见两疏传授各擅颛门学者如林。
执见殊异数兴诤论。
圣慈悯念务息其源。
使水乳无乖一味和合。
时遣内给事李宪诚。
宣敕勾当京城诸寺观功德使镇军大将军刘崇训。
宣敕
四分律旧疏新疏。
宜令临坛大德如净等于安国寺律院佥定一本流行。
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俱集安国寺
中官赵凤诠敕尚食局索一千二百六十人斋食并果实解斋粥一事。
已上应副。
即于安国寺僧慧彻如净等十四人。
并一供送充九十日斋食。
用茶二十五丳纸笔墨。
充大德如净等佥定律疏用。
兼问诸大德各得好在否。
又敕安国寺三纲。
佥定律疏院一切僧俗辄不得入。
违者录名奏来
其时天长寺昙邃
住寺睿。
西明寺道邃兴泚。
本寺宝意朗智钊超侪。
崇福寺超證。
荐福寺如净
青龙寺惟干。
章信寺希
保寿寺慧彻圆照
共奉表谢。
答诏
师等道著依经功超自觉。
承雪宫之旨奥。
为火宅之凉飔。
四分律仪三乘扃键。
须归总会永息多门。
一国三公谁执其咎。
初机眩曜迷复孔多。
爰命有司婢供资费。
所烦笔削伫见裁成。
所谢知悉。
其日品官杨崇一。
宣敕荐福温国两寺三纲与净土院检校僧等。
严饰道场命僧行道。
用五十四人。
起今月一日转经礼佛六时行道至来年二月一日散。
其设斋食料一事已上。
令所司祇供。
宜各精诚。
问师等好在。
及解道场。
中官李宪诚宣敕语温国寺转念道场四分律临坛大德等。
释门三学以心印相传。
无上菩提以戒法为根本。
道场毕日即宜赴大安国寺楷定律疏十道流行。
至二月八日检校道场大德昙邃飞锡等。
道场定取十日散。
设斋外各赐绢帛。
其十四人律师并令赴安国寺修疏。
程才品用各得其宜。
众推如净慧彻同笔削润色。
圆照笔受
正字宝意纂文佥定。
超侪笔受
睿已下九人證义
共议篇题
敕佥定四分律疏卷第一。
京城临坛大德。
某等奉诏定。
以此为题也。
为首唱诸公和之。
其间厥义非长若农夫之去草。
义合理犹海客之采珠。
可谓名解毗尼不看他面。
俄属德宗即位
改元建中。
其年五月疏草毕。
六月望圆照
国子学大历新定字样抄写进本。
至十二月十二日
祠部进新佥定疏十卷。
仍乞新旧两疏许以并行从学者所好。
敕宜依。
务其搜集专彼研寻。
大唐安国寺利涉法师传十卷。
景云先天开元天宝诰制三卷。
肃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
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
隋传法高僧信行禅师碑表集三卷。
两寺上座乘如集三卷。
佥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
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图纪三卷。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音义二卷。
三教王存没年代本记三卷。
上卷明佛。
中道。
下儒也。
翻经大德翰林待诏光宅寺利言集二卷。
再修释迦佛法王。
本记一卷。
佛现八相身利益人天成正觉记一卷。
判方等道场欲受近圆沙弥忏悔灭罪辩瑞相记一卷。
五部律翻译年代传授人记一卷。
庄严寺佛牙宝塔记三卷。
无忧王寺佛骨塔记三卷传法三学大德碑记集十五卷。
建中兴元贞元制旨释门表奏记二卷。
御题章信寺诗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
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自序
伏以开元十八年岁在庚午沙门智升修撰释教录。
洎乎甲戌经六十五年中间三藏翻经内并无收管。
恐年代𡩻远人。
疑伪经又先圣大历七年许编入。
制文犹在。
时帝敕宜依。
至今江表多集此集中经而施用焉。
于律道颇有功多。
肃代二朝尤为杰立。
累朝应奉赐紫临坛两街十望大德内供奉检校鸿胪少卿
封一百户
后终于别院。
春秋八十二。
腊五十八
系曰。
刊正二宗会归一见。
庶几知有定分不横驰求。
何以诸师却请双行。
不其感欤。
通曰。
是此举也。
元载所请。
帝乃曰俞。
究其始因乃新章也。
挟力轮摧相部。
独存于我专利于人。
亦犹纪昌俄遇飞卫并其箭术成我材官御大辂而废其椎轮得火生而焚其木母。
窃量诸德微愤不平。
故奏双行。
同不佥定则何异乎眼头生目。
匪成三点之伊。
必须声后知音方验一夔之足。
因排法砺三本生焉。
旧有南山四家出矣。
东汉季也。
灭一跋扈生四强臣。
初止政出一门。
赂归四贵。
若然者骈拇悬瘤虽多无用。
然则吾善用多矣。
大集经
如是诸见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槃。
依之修行皆得解脱。
此通方之大解也哉。
姓张
京兆蓝田人
年十岁。
西明寺
景云律师
寻究经论。
访问师承。
维摩法华。
因明唯识。
涅槃中观。
华严新经。
代宗大历十三年
承诏至齐安国寺定夺。
新旧两疏是非。
敕令将二本律疏。
定行一家。
等序奏
按四分律部。
姚秦弘始
五年壬寅岁。
罽宾三藏佛陀耶舍
讽出梵文。
沙门竺佛笔受
成四十五卷。
至十一年戊申
支法领又从西国将梵本来。
长安中寺。
重雠校。
十四年辛亥
译毕。
沙门慧辩等。
笔受成六十二卷。
武德元年戊寅
相州日光寺法砺律师制疏。
至九年丙戌
成十卷。
宗依成寔论。
今称旧疏。
是也。
高宗咸亨元年庚午
有西太原寺怀素律师
撰开四分律宗记十卷。
宗依根本。
一切有部。
大毗婆沙
俱舍等论。
称新章疏。
是也。
两疏传授
各坛颛门。
学者如林。
执见殊异。
数兴诤论。
圣慈悯念。
务息其源。
使水乳无乖。
时遣内给事李宪诚。
镇军大将军刘崇训。
宣敕
四分律旧疏新疏。
宜令临坛大德如净等。
安国寺律院。
佥定一本流行。
中官赵凤
尚食局
索一千二百六十人斋。
又敕安国寺三纲佥定律疏。
一切俗僧
辄不得入。
其时天长寺昙𨗉。
住寺睿。
西明寺道𨗉兴此。
本寺宝意
神朗。
彼钊。
超侪。
崇福寺超證。
荐福寺如净
青龙寺惟干。
章信寺希
保寿寺慧彻
圆照
共奉表谢。
俄属德宗即位
改元建中
依大历新定字样。
杪写进本。
至十二月
祠部新进佥定疏十卷。
仍乞新旧两疏并行。
敕依照搜集。
专彼研寻。
大唐安国寺利涉法师传十卷。
景云先天开元天宝
诰制三卷。
肃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
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
隋传法高僧
信行禅师碑表集三卷。
两寺上座乘如集三卷。
佥定律疏。
一行制表集三卷。
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图记三卷。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音义二卷。
三教法王本记三卷。
利言集二卷。
释迦法王本记一卷。
佛现八相成正觉记一卷。
忏悔罪辩瑞相记一卷。
五部律翻译传授记一卷。
庄严寺佛牙宝塔记三卷。
无忧王寺佛骨塔记三卷。
法三学碑记集十五卷。
建中兴元贞元制旨释门表奏记二卷。
御题章信寺诗。
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
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自序。
于律道颇有功多。
肃代二朝。
尤为杰立。
释道遵唐 714 — 784年7月29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宗达
姓张氏
吴兴人
幼事报恩寺兴大师出家。
年十二。
天竺义律师
受具戒。
始习毗尼开遮之指。
后传天台明静之宗。
于是广书法华。
辟经院。
置道场于支硎山
以招徕学者。
大历元年
州将韦元甫
兵部尚书刘晏
侍御史王圆。
开州刺史陆向。
殿中侍御史陆迅。
大理评事张象。
既惬真心。
愿专胜境。
相与表闻。
诏特署法华道场。
由是江东
总建道场。
一十七所。
皆自始。
天宝中
方行三昧于灵岩道场。
光明烛天。
身在光中。
莫分彼此。
异日以问荆溪然公。
公曰。
智慧光
从心流出。
盖子精志之所致也。
又尝于寺道场中。
觉身坐虚空。
廓然无碍。
识者知为垢尽之相。
兴元元年七月二十九日
卒于所居寺。
寿七十一。
腊四十六。
门人树塔旌德焉。
释道遵
字宗达
姓张氏
吴兴人也。
夙负殊操洁士称之。
荣曜不足关于心。
声尘未尝触其性。
至年二十诣天竺义律师受具戒。
报恩寺兴大师首宗毗尼传教也。
后学天台一心三观法门。
欲广写法华经置道场辟经院。
一之日发其心。
二之日规其趾。
作不逾序厥功成焉。
居支硎之福地。
大历元年州将韦元甫
兵部尚书刘晏
侍御史王圆。
开州刺史陆向。
殿中侍御史陆迅。
大理评事张象。
竞诱真心共获殊胜。
乃相与飞表奏闻。
诏书特署为法华道场。
江以东总一十七所。
皆因之首置也。
举精行大德二七人。
常持此经以报主恩。
铸卢舍那及毗卢遮那像及多宝塔
修净土当生业造弥陀佛。
复写天台教。
益乎道场置常住庄二区。
平时讲法华玄义天台止观四分钞文。
临坛度人授心扬律。
徒盈石室之筹。
天宝中灵岩道场行法华三昧。
忽睹大明上烛于天。
我身正念俨在光中。
异日问荆溪然师曰。
智慧光明从心流出。
非精志之所致耶。
又于本寺入法华道场睹此身在空中坐。
先證者知是涤垢之相。
其年春秋七十一。
僧夏四十六。
兴元元年七月二十九日
告终于支硎山寺。
僧益公翰公一夜同梦大殿崩。
入灭。
门人灵翰法盛道欣犹子灵源追慕不已。
树塔旌德焉。
释自在中唐 741 — 82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吴兴之李氏。
幼有瑞相。
坐辄结跏。
见者以为异。
俄出家于钱唐径山
受具于新定
遂遍参诸方。
南康大寂法会。
而受记莂焉。
行止不常。
隐山谷。
所至则衲子萃止。
且尝为大寂。
致书于忠国师。
国师马大师以何言教示徒。
答云。
大师教人以即心即佛。
国师云。
是甚么语话。
良久又问。
此外更有么。
答云。
又道非心非佛。
有时又道不是心。
不是心。
不是物。
国师云。
犹较些子。
云。
审和尚此间如何。
国师云。
三点如流水。
曲似刈禾镰。
示众云。
即心即佛。
是无病求病句。
非心非佛。
是无病求药句。
僧问。
如何是药病对治句。
云。
伏牛山下古今传。
然尤好求前贤遗迹。
以快逸观。
龙门山后魏三藏翻经处。
王屋山稠禅师解虎斗处。
嵩山梵法师虎跑泉处。
皆遍游历。
而无所恋著。
元和中
居洛之伏牛山
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交。
著三伤颂。
辞理俱美。
后遣弟子往选江南山水之绝胜者。
而图老焉。
将归江州都昌院。
行至
为道俗所留。
长庆初
示寂于隋之开元寺
寿八十一云。
一钵和尚者。
史不详其姓名乡里。
尝作一钵歌。
以唱道劝世。
故俗因以称之。
蜀乾德初
陈军使妻高氏。
唐中令骈诸孙女也。
持不杀戒。
馀二十年。
后因其子娶妇会亲。
不得已而杀焉。
未旬浃。
高氏暴终。
信宿而稣曰。
初被黑衣使者
摄至岐府城隍庙
庙神则峨冠大袖。
对金甲武士
坐堂上。
使者引高进。
武士言语纷纭。
让高破戒。
且扼腕骂曰。
吾护戒神将也。
以汝能持戒。
吾二十年。
不遑寝食。
以守卫汝。
岂期顿亏本志耶业报自然。
今日之事。
吾不能为汝地矣。
城隍忽问高。
汝别修何善。
庶几其可以自赎。
高畴昔常诵上生经。
至是懵莫记忆。
方恐惧间。
遽曰。
诵得三伤颂一钵歌遂诵如文。
二神人擎拳立听。
颜色渐怡。
及卒章。
皆出涕泪云。
释自在
俗姓李
吴兴人也。
生有奇瑞。
稍长坐则加趺。
亲党异之辞所爱投径山出家。
新定登戒。
及诸方参学。
南康道一禅师法席。
悬解真宗。
逸踪流辈道誉孔昭
行止优游多隐山谷。
四方禅侣丛萃其门。
元和中洛下香山。
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之交。
所游必好古。
思得前贤遗迹以快逸观。
龙门山后魏三藏翻经处。
王屋山稠禅师解虎斗处。
此山饮甘泉。
改为甘泉寺
嵩山梵法师马跑泉
居无恋著。
所著三伤歌辞理俱美。
警发迷蒙有益于代前。
蜀王氏伪乾德初
有小军使陈公。
高中令骈诸孙女若人持不杀二十馀年。
蜀为男婚娶。
礼须屠宰。
高初不欲。
亲戚言。
自己持戒行礼酒筵。
将何以娱宾也。
依违之际遂多庖割。
俄未浃旬得疾颇异。
口但慌言。
已而三宿。
还苏述冥间之事。
初被黑衣使者追摄入岐府城隍庙
庙神峨冠大袖与金甲武士唔坐。
使者领高见神。
武士言语纷纭让高破戒。
仍扼腕骂曰。
吾护戒神将也。
为汝二十年。
食寝不遑。
岂期忽起杀心顿亏戒检。
命虽未尽罪亦颇深。
须送冥司惩其故犯。
城隍神问高曰。
汝更修何善追赎过尤乎。
高常诵持上生经。
其数已多。
于时懵然都无记忆恐惧之间白曰。
诵得三伤颂一钵和尚歌。
遂合掌向神厉声而念。
神与武士耸耳擎拳立听。
颜色渐怡。
及卒章神皆涕泪。
乃谓高曰。
且归人间宜切营善。
拜辞未毕飒然起坐备陈厥事。
自此三伤一钵之歌颂。
人皆传写讽诵焉。
一钵和尚者。
歌词叶理激劝忧思之深。
文体涉里巷。
岂加三伤之典雅乎。
遣弟子去江南选山水之最者。
吾愿往中终老。
江州都昌县有好林泉回报。
行至叶县
道俗所留往隋州开元寺示灭。
年八十一。
长庆元年也。
系曰。
稽诸律藏。
出家者犯戒则招二罪。
违制。
二业道也。
高氏家素不受戒。
无违制愆。
俗容有业道罪。
宁得有护戒神邪。
况高氏既持不杀。
则冥然感止持无作之善生焉。
因鲜克有终致遭幽责。
告诸五众当畏护戒之神夫如是。
明则有戒法
幽则有鬼神欤。
成都府元和圣寿寺释南印
姓张氏
明寤之性受益无厌。
得曹溪深旨无以为證。
净众寺会师。
所谓落机之锦濯以增研。
衔烛之龙行而破暗。
江陵
蜀江之南壖薙草结茆。
众皆归仰渐成佛宇。
贞元初年也。
高司空崇文刘辟之后。
改此寺为元和圣寿。
初名宝应也
化缘将毕。
长庆初示疾入灭。
营塔葬于寺中。
会昌中毁塔。
大中复于江北宝应旧基上创此寺。
还名圣寿。
弟子传嗣有义俛复兴禅法焉。
僧道悟中唐 748 — 8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8—807 【介绍】: 唐僧。
婺州东阳人俗姓张
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
历参诸禅师德宗建中二年,谒石头希迁,得其禅旨,大悟,住天皇寺,精修梵行,大弘禅宗,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等均皈依之。
先期告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婺之东阳张氏子。
年十四。
白其亲。
求出家。
亲未即许。
乃弥日誓不食。
以待命。
亲患之。
听所欲为。
去依明州大德剃发。
年二十五。
受具戒于杭州竹林寺
自尔谨持律捡。
妙选行门。
乃振锡径山
国一禅师有所领解。
大历十一年
遁居馀姚之大梅山
如是三四年。
马大师钟陵
再坐夏。
乃造南岳石头而致问曰。
离却定慧。
和尚以何法示人。
答曰。
我者里无奴儿婢子。
离个甚么。
曰如何明得。
答曰。
汝还撮得虚空么。
曰恁么即不从今日去也。
答曰。
未审汝早晚从那边来。
曰某甲不是那边人。
答曰。
我早如汝来处。
曰师何以赃滥诬人。
答曰。
汝身现在。
曰虽然毕竟以何示于后人。
答曰。
汝道阿谁是后人。
由是尽识从前国一马师用处。
而罙入深沮。
俄卜筑澧阳徙澋口。
当阳紫柴山。
五百罗汉栖宿之地。
以应机感。
当是时。
右仆射裴公方尹江陵
崇业寺状乞请住持。
公从之。
至而缁白趋向。
施予委积。
公亦躬拥徒御。
日往省候。
每以尊宿自居。
揖对之际。
凡贵贱未尝起。
公尤叹其知大体。
故天皇坊主灵鉴。
谓其徒曰。
吾寺方有煨烬之患。
苟得悟禅师者。
庶几可以起废。
因夜共舁
坐方丈上。
明日崇业等哗争之。
不胜乃已。
后天皇栋宇果一新。
僧问。
如何是玄妙之说。
答曰。
莫道我解佛法。
进曰。
争奈学人疑滞何。
答曰。
何不问老僧
进曰。
问了也。
答曰。
不是汝存泊处。
元和丁亥夏四月晦入灭。
寿六十。
腊三十五。
其年八月五日建塔。
葬灵龛于郡之东隅。
比丘惠真文贲崇信嗣。
释道悟
姓张氏
婺州东阳人也。
受天粹气为王子。
生而神俊长而谨愿。
年十四金翅始毛麒麟方角。
启白尊老将求出家。
慈爱之旨不见听许。
辄损薄常膳日唯一食。
虽体腹羸馁弥年益坚。
父母不获已而许之。
遂往明州大德剃落。
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
以勇猛力扶牢强心。
六度门修诸梵行。
常以为疗膏肓者资上妙药。
开暗冥者求善知识。
不假舟楫其济渡乎。
遂蹶然振策投径山国一禅师
礼足始毕密受宗要。
于语言处识衣中珠。
身心豁然真妄皆遣。
断诸疑滞无畏自在。
直见佛性中无缁磷。
服勤五载随亦印可。
俾其法雨润诸丛林。
蓄力向晦罙入深阻。
实冀一飞摩霄。
乃转遁于馀姚梅山
是时大历十一年也。
层崖绝壑天籁萧瑟夐无邻落。
七日不食。
至诚则通物感乃灵。
猱㹶豰玃更馈橡栗。
异日野夫操斧言伐其楚。
偶所遭睹。
骇动悚息驰谕朋曹。
谓为神奇。
曾不旬朔诣者成市。
凭嵌倚峭且构危栋。
赀粮供具环绕方丈。
猛虎耽耽侣出族游。
一来座侧歛折肢体。
其类驯扰可知也。
夫语法者无阶渐。
涉功者有浅深。
木踰钻而见火。
鉴勤磨而照胆。
理必然矣。
是以扫尘累遁岩薮。
服形体遗昼夜。
精严不息趣无上道。
其有旨哉。
如是者三四年矣。
将翔云表虑羽毛之颓铩。
欲归宝所疑道涂之乖错。
故重有咨访会其真宗。
建中初钟陵马大师
二年秋谒石头上士
于戏自径山衡岳
凡三遇哲匠矣。
至此即造父习御郢人运斤。
两虚其心相与𦝮合。
白月映太阳齐照。
洪河注大海一味。
仲尼谓颜子亚圣。
然灯与释迦授记。
根果成熟名称普闻
如须弥山特立大海。
繇是近佛恢张胜因。
凡诸国土缘会则答。
始卜于澧阳
次居于澋口。
终栖于当阳紫山
即五百罗汉翱翔地也。
蓊郁以含风。
崖巘巉岩而造天。
驾潋滟之紫霞。
枕清冷之玉泉
鸾凤不集于蓬藋。
至人必宅于势胜。
诚如是也。
洪钟待叩童蒙求我。
川流星聚。
虚往实归。
或接武于林樾。
或骈肩于庐舍。
户外之屦烂其室盈矣。
荆州雄藩也。
都人士女动亿万计。
莫不擎跪稽首向风作焉。
崇业上首以状于连帅而邀之。
不违愿力聿来赴请。
屩及于虚落。
锡及于都城。
白黑为之步骤。
幡幢为之轇轕。
生难遭想得未曾有。
彼优波鞠多者。
夫何足云。
天皇寺者。
据郡之左。
标异他刹。
号为名蓝
困于人火荡为煨烬。
僧坊主灵鉴族而谋之。
以为满人攸居必能福我。
夫荷担大事蔑弃小瑕。
乃中宵默往肩舆而至二寺夕有所失朝有所得。
诤论锋起达于尊官。
重于返复毕安其处。
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缙绅清重。
拥旄统众。
风望眄睐当时准程。
驱车盛礼问法勤至。
神气洒落安详自处。
徐以软语为之献酬。
必中精微洞过肯綮。
又常秉贞操不修逢迎。
一无卑贵坐而揖对。
裴公讶其峻拔徵其善趣。
谓抗俗之志当径挺如是邪。
以为是法平等不见主客
岂效世谛与人居而局狭邪。
公理冥意会投诚归命既见仁者我心则降。
如热得濯躁愦冰散。
自是禅宗之盛无如此者。
元和丁亥岁有背痛疾。
命弟子先期告终。
夏四月晦奄然入灭。
春秋六十。
僧腊三十五。
其年八月五日
葬之郡东隅。
灵龛建塔从僧礼也。
身长七尺。
神韵孤杰手文鱼跃顶骨犀起行在于璎珞志在于华严。
度人说法雄健猛利。
其一旨云。
垢净共住水波同体。
触境迷著浩然忘归三世等本来清净。
一念不起即见佛心。
解超顿为若此也先是烟焰之末殿宇不立。
顾缁褐且亏瞻礼密。
念结构罔知权舆。
禅宴之际若值神物。
自道祠舍滨江水焉。
凡我疆畛富于松梓。
悉愿倾倒施僧伽蓝。
命工觇之宛若符契。
于是斩巨栋干修楹。
撑崖拄壑云屯井构。
时维秋杪水用都涸。
徒众敛手块然无谋。
会一夕雨至万株并进。
晨发江浒暮抵寺门。
剞劂之际动无乏者。
其馀廊庑床案。
靡非幽赞。
事邻语怪阙而不书其感摄灵祇皆此类也。
比丘慧真文贲等禅子幽闲。
皆入室得之者。
或继坐道场。
或分枝化导。
时太常协律符载著文颂德焉。
世号天皇门风也
澧州龙潭禅院释崇信
未详氏族。
在俗为渚宫胡饼师之子。
弱龄宛异神府宽然。
天皇寺悟禅师
隐耀藏光人莫我测。
家居寺巷。
恒曰提饼笥馈悟公斋食。
食毕且留一饼曰。
吾惠汝以荫子孙。
一日自念曰。
饼是我持去。
何以返遗我邪。
莫别有旨乎。
遂拱手问焉。
悟公曰。
是汝持来复汝何咎。
闻似有惊怪。
因劝出家便求摄受。
曰尔昔崇福善今信吾言。
故名之也。
由是躬于井臼供亿服勤。
乃问云。
未蒙指示心要。
悟公云。
时时相示。
餐禀斯言如游子之还家。
若贫人之得宝。
直从荆渚乃诣澧阳龙潭栖止。
李翱尚书激扬。
时乃出世。
德山鉴师出其门。
宗风大盛矣。
姓张
婺州东阳人
生而神俊。
长而谨愿。
年十四求出家。
慈爱不听。
辄损常膳。
日唯一食。
父母不获已许之。
遂往明州大德剃落。
年二十五。
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
径山国一禅师
密受宗要。
于语言处。
识衣中珠。
身心豁然。
真妄皆遣。
断诸疑滞。
直见佛性。
服勤五载。
转遁馀姚梅山
时大历十一年
层崖绝壑。
天籁萧瑟。
夐无邻落。
七日不食。
猱㹶豰玃。
更馈橡栗。
野夫伐楚。
睹骇悚息。
谕为神奇。
诣者成市。
凭嵌倚峭。
且构危栋。
资粮供具。
环绕方丈。
猛虎耽耽。
侣出族游。
一来座侧。
敛折肢体。
建中初
钟陵马大师
二年秋
谒石头上士
径山衡岳
凡三遇哲匠。
始卜于澧阳
次居于澋口。
终栖于当阳紫山
即五百罗汉翱翔地也。
蓊郁。
崖巘巉岩。
或接武林樾。
或饼肩庐舍。
户外之履常盈。
荆州
雄藩也。
都人士女。
动亿万计。
莫不擎跪。
稽首响风。
天皇寺者。
据郡之左。
标异他刹。
号为名蓝
一火荡为煨烬。
缁褐且亏瞻礼。
禅宴之际。
若值神物。
祠舍滨江
富于松梓。
悉愿倾倒。
施僧伽蓝。
于是斩栋修楹。
云屯井构。
时值水涸。
徒众敛手。
会一夕雨至。
万株并进。
晨发江浒。
暮抵寺门。
剞劂之际。
动无乏者。
其馀廊庑床案。
靡非幽赞。
释南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张氏
出家受具。
游学深得曹溪之旨。
然无以为證。
净众寺会师曰。
落机之锦。
濯以增妍。
衔烛之龙。
行而破暗。
独以为然。
乃由江陵
庵于蜀江之南壖以勖众。
而寺宇崇成。
额名宝应
贞元初司空高崇文既平镏。
辟易额为元和圣寿。
长庆初入灭。
塔葬其寺中。
弟子义俛嗣。
僧文举中唐 760 — 8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0—842 【介绍】: 唐僧。
婺州东阳人俗姓张
幼出家,十九岁落发。
德宗贞元三年受戒。
其后十五年间,专习《四分律》。
又通《法华经疏》,传天台之学。
敕为国清寺大德。
文宗大和中,置寺庄田,以供金光明道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婺州东阳张氏子。
身干脩硕山立。
貌温粹如玉。
动静以时。
视听之官有守。
而言尤谨。
此固律范之出于自然者也。
年十五。
投师习经法。
十九落䰂。
堕息慈数。
贞元三年
诏许天下度僧道。
乃得戒。
而四分之学。
则未尝敢以怠弛也。
至登讲训。
俦侣日填委。
兼通法华义疏。
化王天台
时佛窟则公。
方以禅道重。
与齐名。
寻诏为国清寺大德。
智者大师
尝立金光明道场。
每年九月
集四众熏脩。
期满七日。
当时檀施鼎臻。
供养丰缛。
自大师之没世。
亦变更道场。
寖以寂寞。
至是几绝。
大和间
主事僧清蕴。
谋之于
置庄田十二顷。
以给光明会饮食费。
于是始足。
以传之久远矣。
会昌二年五月日卒。
寿八十三。
夏五十五。
门人建塔寺之西峰
韩又为铭。
释文举
姓张氏
婺州东阳人也。
年甫至学遂投师请法。
十九落䰂始堕息慈。
贞元三年敕度得戒。
后十五年间以四分律为学。
时术之昼夜翘勤遂登讲训。
次通法华经疏义。
得智者之膏腴焉。
身量六尺馀。
其形如山其貌如玉。
静若止水动如浮云。
目不回视口无戏言。
四威仪中无非律范。
丹丘二众仰为绳准。
其奔走他方听受者。
与佛窟则公禅道并驱而相高也。
寻敕为国清寺大德。
先是智者大师隋炀帝问立七日金光明道场。
每年九月遐迩征镇侯伯差人送供。
事既无碍。
黑白二众无远不届。
人才填委饮食阙焉。
典座僧患之。
大和中主事僧清蕴。
咨谋于置寺庄田十二顷。
自此光明会不闻告乏。
举之功欤。
会昌二年五月化去。
门人幼清立塔于寺之西峰
春秋八十三。
夏五十五。
韩又为碑颂德也。
释圆智中唐 767 — 835年9月11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张氏
豫章海昏人
幼事涅槃和尚获薙落。
建受具。
即扣禅门。
后佩记莂于药山之室。
药一日问。
子何处去来。
智云。
游山来。
药云不离此室。
速道将来。
智云。
山上乌儿白似雪。
涧底游鱼忙不彻。
与云岩侍立次。
药云。
不到处。
切忌道著道著则头角生。
头陀怎么生。
便出去。
云岩问药山
师兄为什么不祗对和尚
药云。
我今日。
背痛。
是他却会汝去问取。
岩问
智云。
汝去问取和尚
岩迁化时。
遣人送书到。
览之云。
云岩不知有。
悔当时不向伊道。
虽然如是要且不违药山之子。
卧次椑树问云。
作什么答云。
盖覆。
椑云。
卧是坐是。
答云。
不在两头。
椑云。
争奈盖覆。
答云。
莫乱道。
见椑树坐次云。
作什么椑云和南。
答云。
隔阔来多少时。
椑云恰是。
乃拂袖出。
沩山问云岩菩提以何为座。
岩云。
以无为为座。
岩却问沩山
山云。
以诸法空为座。
沩山又问
智云坐也。
听伊坐。
卧也听伊卧。
有一人不坐不卧。
速道速道。
沩山问。
什么处去来答云看病来沩云。
有几人病答云有病底。
有不病底。
沩云不病底。
莫是头陀否。
答云。
病与不病总不于他事。
一日到五峰。
五峰问。
还识药山老宿否。
答云不识。
峰云为什么不识。
答云不识不识。
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
下禅床作女人拜云。
谢子远来。
都无祗待。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
 答云。
东土不曾逢。
石霜问。
百年后。
有人问极则事。
作么生向他道。
沙弥
沙弥应诺。
智云添却净瓶水著良久却问石霜
适来问什么霜再举便起去。
太和九年乙卯九月
示疾。
僧众慰问其苦。
曰有偿无受。
汝知之乎。
众皆愁然。
十一日谓众曰。
吾今西迈。
理无东移。
言讫告寂。
寿六十有七。
阇维获灵骨数片。
金色玉声。
瘗于石霜山之阳。
谥脩一大师塔号宝相。
释圆智
俗姓张
豫章海昏人也。
总丱之年顿求出离。
涅槃和尚躬执鉼屦。
爰登戒地誓叩禅门。
见乎药山示其心决。
后居长沙道吾山
海众相从犹蜂蚁之附王焉。
太和九年乙卯九月十一日长逝。
享年六十七。
阇维得不灰之骨数片。
脑盖一节特异而清莹。
其色如金其响如铜。
乃建塔于石霜山。
敕谥脩一大师宝相之塔。
得其道者普会焉。
智公初领悟药山宗旨。
俨师诲之曰。
吾无宝玉大弓以为分器。
今赏汝犊鼻一腰。
虽云微末而表亲亵欤。
南岳僧玄泰著碑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