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南北朝
释慧次南齐 434 — 49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尹氏。
冀州人
少师沙门志钦得度。
时以徐州沙门法迁有重望。
经论精练。
钦由以托焉。
迁公南游。
随止京口竹林寺
年十五。
随还彭城
以成实三论驰誉讲肆。
京师止谢寺。
沙门智藏僧旻法云。
皆当时俊杰。
然所学亦依次折中。
文惠文宣二王。
师事之。
永明八年
讲百法论。
至破尘品微笑而化。
寿五十七矣。
释慧次
姓尹
冀州人
初出家为志钦弟子。
后遇徐州释法迁解贯当世。
钦乃以次付嘱。
仍随迁。
南至京口竹林寺
至年十五随迁还彭城
虽复年在息慈。
而志学无勌。
清鉴伦通。
超然孤拔。
至年十八解通经论名贯徐土。
迄禀具戒业操弥深。
频讲成实及三论大明中出都止于谢寺。
迄宋季齐初归德稍广。
每讲席一铺辄道俗奔赴。
沙门智藏僧旻法云等。
皆幼年俊朗慧悟天发。
并就请业焉。
文慧文宣悉敬以师礼四事供给。
永明八年讲百论。
至破尘品忽然从化
春秋五十七矣。
时谢寺又有僧宝僧智。
长乐寺法珍僧向僧猛法宝慧调。
并一代哲。
为时论所宗。
释慧韶南梁 455 — 508年7月3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丹阳之田里。
其先颖川陈氏也。
幼养于兄。
以友悌称。
年十二。
出家禀戒。
游京扬。
庄严旻公释成论。
仅再讲。
即尽记忆通畅。
因谓同学慧峰曰。
吾如是。
将非其所开之义浅欤。
抑其善教然欤。
遂更依藏法师于开善。
钻仰日至。
后依龙光绰法师
贫无以得论本。
众共斥不许住。
时方严寒。
独一帔。
因鬻之以资写论。
久之武陵王填巴蜀。
邀与俱。
训徒龙渊寺。
尝讲罢。
坐房中。
见神人青袷服。
致敬曰。
法师幸常此弘道。
当相拥卫也。
先苦气疾。
每思虑辄发。
至是顿愈。
法席推为成都盛。
凡学者有失。
皆自罚。
性不骑乘。
间赴贵家请。
值雨潦泥淖。
必策杖戴笠往。
天监七年
忽染微恙。
医者以猪脂药进。
拒不服。
而礼佛诵经。
颜色怡悦如常时。
候问者以为喜。
乃告曰。
吾兹无处不痛。
政若败车行路。
常患摧折。
但自强耳。
顷之卒于寺之摩诃堂。
是年七月三日也。
春秋五十四。
既卒。
民有应始丰者。
梦被摄。
至阎王所。
闻趣迎韶法师
及至。
王降阶。
合掌顶礼。
还坐殿上。
画文书。
作大政字。
法师飞腾去。
安浦寺尼梦。
法师等五百僧。
登七宝梯。
到天宫殿。
释慧韶
姓陈氏
本颖川太丘之后。
避乱居于丹阳之田里焉。
性恬虚寡嗜欲。
沈毅少言。
童幼早孤依兄而长。
悌友之至闻于闾阎。
十二厌世出家。
具戒便游京杨。
庄严旻公讲释成论。
才得两遍记注略尽。
谓同学慧峰曰。
吾沐道日少便知旨趣。
斯何故耶。
将非所闻义浅。
为是善教使然乎。
乃试听开善藏法师讲。
遂觉理与言玄。
便尽心钻仰。
当夕感梦。
开善寺采得李子数斛。
撮欲啖之先得枝叶。
觉而悟曰。
吾正应从学必践深极矣。
寻尔藏公迁化。
龙光寺绰公继踵传业。
便回听焉。
既阙论本制不许住。
惟有一帔又属严冬。
便撤之用充写论。
忍寒连噤。
方得预听文义。
兼善独见之明卓高众表。
辩灭谛为本有。
用粗细而折心。
时以为穿凿有神思也。
梁武陵王出镇庸蜀。
闻彼多参义学。
必须硕解弘望。
方可开宣。
众议荐举皆不合意。
王曰。
忆往年法集有伧僧韶法师者。
乃堪此选耳。
若得同行。
想能振起边服。
便邀之至
于诸寺讲论开道如川流。
当于龙渊寺披讲将讫。
静坐房中感见一神。
青衣帢服致敬曰。
愿法师常在此弘法。
当相拥卫。
言讫而隐。
遂接席数遍。
清悟繁结。
昔在杨都尝苦气疾。
缀虑恒动。
及至蜀讲众病皆除。
识者以为寺神之所护矣。
于时成都法席恒并置三四。
鼓齐振竞敞玄门。
听徒济济莫斯为盛。
又率诸听侣。
讽诵涅槃大品。
人各一卷合而成部。
年恒数集伦次诵之。
如有谬忘及讲听眠失者。
皆代受罚。
对众谢曰。
斯则训导不明耳。
故身令奖物。
其勤至若此。
武陵布政于蜀。
每述大乘及三藏等论。
沙门宝彖保该智空等。
并后进峰岫。
参预撰集。
勒卷既成。
王赐钱十万。
即于龙渊寺分赡学徒频教令掌僧都
苦辞不受。
性不乘骑。
虽贵胜请讲逢值泥雨。
辄自策杖戴笠。
履芒屩而赴会焉。
少而斋洁不涉珍羞。
后遇时患药杂䐗脂。
拒而不服。
非时浆饮故绝生常。
候病者仰观。
颜色怡悦礼诵不替。
当似微差。
乃告曰。
吾今无处不痛。
如坏车行路常欲摧折。
但自强耳。
恨所营尊像未就。
吾将去矣。
遗属道俗凭为庄严。
便洗浴剃发剪爪礼拜嗽口。
坐于龙渊寺摩诃堂中。
奄然而卒。
春秋五十有四。
天监七年七月三日也。
成都民应始丰者。
因病气绝而心上温。
五日方醒云。
被摄至阎王所。
闻处分云。
韶法师
须臾便至。
王下殿合掌顶礼更无言说。
惟画文书作大政之字。
便出外。
坐于旷路树下。
见一少童以漆箕擎生袈裟令著之。
有数十僧来迎。
丰惟识智慈二禅师
幡花列道腾飞而去。
又当终夕有安浦寺尼。
久病闷绝。
及后醒云。
韶法师及五百僧。
登七宝梯。
到天宫殿讲堂中。
其地如水精。
床席华整。
亦有麈尾几案。
莲华满地。
就座谈说。
少时便起。
送别者。
令归。
其生灭冥祥感见类此。
释慧集南梁 456 — 515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钱氏。
吴兴人
年十八。
弃家入会稽
师事慧基
性质而不华。
精于毗昙。
学者服膺。
天监中卒。
寿六十。
有毗昙疏义十万馀言。
行于世云。
释慧集
本姓钱
吴兴于潜人
年十八于会稽乐林山出家。
仍随慧基法师受业。
为性悫实。
言无华绮。
而学勤昏晓未尝懈息。
后出京止招提寺
复遍历众师融冶异说。
三藏方等并皆综达。
广访大毗婆沙及杂心揵度等。
以相辩校。
故于毗昙一部擅步当时。
凡硕难坚疑并为披释。
海内学宾无不必至。
每一开讲负帙千人。
沙门僧旻法云并名高一代。
亦执卷请益。
今上深相赏接。
天监十四年还至乌程
遘疾而卒。
春秋六十。
著毗昙大义疏十馀万言
盛行于世。
释智藏南梁 458 — 5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8—522 【介绍】: 南朝梁时僧。
吴郡人俗姓顾本名净藏
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
讲说经论,博采众说,时辈莫及。
梁武帝甚器重之住钟山开善寺
后帝见僧行败坏,欲自任白衣僧正以匡正之,集众咨议独言其不可,事乃寝。
尤精《成实论》,所著《成实论义疏》为当时有影响之作。
僧旻法云并称梁代大法师
全梁文·卷七十四
智藏本名净藏吴人天监末钟山开善寺
释智藏
姓顾氏
本名净藏
吴郡吴人
吴少傅曜之八世也。
高祖彭司农卿
曾祖淳钱唐
祖瑶之员外郎
父映奉朝请
早亡其母尝梦。
出绕吴城一匝。
密云四布而天中开朗。
众星坠地取而吞之。
因而有娠焉。
及生藏也。
少而聪敏。
常怀退让。
果食衣服爰及威仪皆新华。
先让而处下末。
由此击誉乡闾敬而尚重。
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
以泰初六年敕住兴皇寺。
事师上定林寺僧远僧祐天安寺弘宗。
此诸名德传如前述。
禀依训范敬义弘隆。
尝遇师疾甚不食多日。
亦从之。
待师进饮还进饮。
乃至平复方从师好。
自是戒德坚明学业通奥。
众所知识超于夷等。
当时柔次二公玄宗盖世。
初从受学。
挹酌经论统辩精理。
及其开关延敌。
莫能涉其津者。
洞晓若神微言每吐。
预有比踪罔不折伏。
于是二僧叹揖。
自以弗及之也。
齐太尉文宪王公
深怀钦悦爰请安居。
常叹相知之晚。
太宰文宣王
建立正典绍隆释教。
将讲净名选穷上首。
乃招集精解二十馀僧。
探授符策乃得于
年腊最小独居末坐。
敷述义理罔或抗衡。
道俗翕然弥崇高誉。
先是会稽慎法师
志欲宣通妙法。
乃请文宣方求讲匠。
称普闻允当佥属。
遂流连会稽多历年祀伏膺鼓箧寔系有徒。
但以律部未精重游京辇。
信同瓶喻有似灯传。
俄而十诵明了诸部薄究。
未还吴郡道流生地。
学人裹粮随之不少。
永元二年重游禹穴
居法华山结众弘业
及齐德将谢。
王室大骚。
天地既闭经籍道废。
遂翻然高举。
欲终焉禹穴
逮有梁革命。
大弘正法。
皇华继至。
方游京辇。
天子下礼承修。
荣贵莫不竦敬。
圣僧宝志迁神。
窀穸于钟阜
于墓前建塔。
寺名开善
居之。
未受具戒。
于定林上寺。
遂推令居前。
垂示崇敬之迹。
识知德望有归告之先见矣。
梁武崇信释门。
宫阙恣其游践。
主者以负扆南面域中一人。
议以御坐之法唯天子所升。
沙门一不沾预。
闻之勃然厉色。
即入金门上正殿踞法座抗声曰。
贫道昔为吴中顾郎。
尚不惭御榻。
况复乃祖定光。
金轮释子也。
檀越若杀贫道即杀。
不虑无受生之处。
若付在尚方。
狱中不妨行道。
即拂衣而起。
遂罢敕任从前法。
斯跨略天子高岸释门。
皆此类也。
有野姥者。
工相人也。
为记吉凶百不失一。
曰。
法师聪辩盖世天下流名。
但恨年命不长。
可至三十一矣。
时年二十有九。
闻斯促报讲解顿息。
竭精修道发大誓愿足不出门。
遂探经藏得金刚般若。
受持读诵毕命奉之。
至所危暮年香汤洗浴净室诵经以待死至。
俄而闻空中声曰。
善男子。
汝往年三十一者。
是报尽期。
由般若经力得倍寿矣。
后出山试过前相者。
乃大惊起曰。
何因尚在世也。
前见短寿之相。
今了一无。
沙门诚不可相矣。
问。
今得至几。
答云。
色相骨法年六十馀。
曰。
五十为命。
已不为夭。
况复过也。
乃以由缘告之。
相者欣服。
竟以毕年辞世。
终如相言。
于是江左道俗。
竞诵此经。
多有徵应。
乃至于今日有光大。
感通屡结。
梁大同中
敬重三宝利动昏心。
浇波之俦。
肆情下达。
僧正宪网无施于过门。
欲自御僧官维任法侣。
主书遍令许者署名。
于时盛哲无敢抗者。
匿然投笔。
后以疏闻
以笔横轹之告曰。
佛法大海非俗人所知。
览之不以介意。
斯亦拒怀略万乘季代一人。
意弥盛。
事将施行于世。
后未同。
而敕已先被。
晚于华光殿设会。
僧大集。
后藏方至。
曰。
比见僧尼多未诵习。
白衣僧正不解科条。
俗法治之伤于过重。
弟子暇日欲自为白衣僧正亦依律立法。
此虽是法师之事。
然佛亦复付嘱国王。
向来与诸僧共论。
咸言不异。
法师意旨如何。
曰。
陛下欲自临僧事。
实光显正法。
但僧尼多不如律。
所愿垂慈矜恕此事为后。
曰。
弟子此意岂欲苦众僧耶。
正谓俗愚过重。
自可依律定之。
法师乃令矜恕。
此意何在。
答曰。
陛下诚欲降重从轻。
但末代众僧难皆如律。
故敢乞矜恕。
曰。
请问诸僧犯罪。
佛法应治之不。
答曰。
窃以佛理深远教有出没。
意谓亦治不治。
曰。
惟见付嘱国王治之。
何处有不治之说。
答曰。
调达亲是其事。
如来置之不治。
曰。
法师意谓。
调达何人。
答曰。
调达乃诚不可测。
夫示迹正欲显教。
若不可不治。
圣人何容示此。
若一向治之。
则众僧不立。
一向不治亦复不立。
动容追停前敕。
诸僧震惧相率启请。
曰。
藏法师是大丈夫心。
谓是则道是。
言非则道非。
致词宏大。
不以形命相累。
诸法师非大丈夫。
意实不同言则不异。
弟子向与藏法师硕诤。
诸法师默然无见助者。
岂非意在不同耳。
事遂获寝。
出告诸徒属曰。
国王欲以佛法为己任。
乃是大士用心。
然衣冠一家子弟十数。
未必称意。
况复众僧。
五方混杂未易辩明。
正须去其甚泰耳。
且如来戒律布在世间。
若能遵用足相纲理。
僧正非但无益为损弘多。
常欲劝令罢之。
岂容赞成此事。
或曰。
理极如此。
当万乘之怒何能夷然。
笑曰。
此实可畏。
但吾年老。
纵复旨附会。
终不长生。
然死本所不惜。
故安之耳。
法云谓众曰。
于义理之中未能相谢。
一日之事真可愧服不久敕于彭城寺讲成实。
听侣千馀。
皆一时翘秀。
学观荣之。
又敕于慧轮殿讲波若经。
别敕大德三十人预座。
开释发趣各有清拔皆著私记拟后传习。
天监末年春舍身忏。
招集道俗。
并自讲金刚般若以为极悔。
惟留衣钵。
馀者倾尽一无遗馀。
陈郡谢几卿
指挂衣戏曰。
犹留此物尚有意耶。
曰。
身犹未灭意何由尽。
而尚怀靖处托意山林。
还居开善因不履世。
时或敕会。
乃上启辞曰。
夙昔顾省心惑不调。
欲依佛一语于空闲自制。
而从缘流二十馀载。
在乎少壮故可推斥。
今既老病身心俱减。
若复退一毫。
便不堪自课。
故愿言静处少自营卫。
非敢傲世求名。
非欲从闲自诞。
是常人近情。
惧前径之已迫耳。
手敕喻曰。
求空自闲依空入慧。
高蹈养神实是胜乐。
不违三乘。
亦以随喜。
惟别之际能无怅然。
岐路赠言古人所重。
犹劝法师
行无碍心。
大悲为首方便利益。
随时用舍不宜顿杜。
以隔碍心行菩萨道无有是处。
敕往反频。
仍久之然持操不改。
将受菩萨戒敕僧正牒老宿德望。
时超正略牒法深慧约智藏三人。
意在于智者。
仍取之矣。
皇太子尤相敬接。
将致北面之礼。
肃恭虔往。
朱轮徐动鸣笳启路。
降尊下礼就而谒之。
从遵戒范永为师傅。
又请于寺讲涅槃。
亲临幄坐爰命咨质。
朝贤时彦道俗盈堂。
法筵之盛未之前闻。
又于北阁更延谈论。
皆叹曰。
陪预胜席未曾有也。
任吹虚舟真行平等。
毁誉不动荣利未干。
宴坐空闲毅然山立。
虽神宇凝隔风韵清高。
其应物也汲汲然如有不足。
可谓望俨即温。
君子之变者矣。
自现处岩岫晦形人世。
又于寺外山曲别立头陀之舍六所。
并是茅茨容膝而已。
皇太子闻而游览。
各赋诗而返。
其后章
非曰乐逸游。
意欲识箕颍。
结心世表。
常行忏悔。
每于六时翘仰灵相。
理味深玄浅思斟酌自抱疑碍。
恐乖圣意多僻。
因而恳恻词泪俱发。
尝宿灵曜寺。
夜行暂用心。
见有金光照曜。
一室洞明。
人问其故。
答曰。
此中奇妙未可得言。
是旦遘疾至于渐。
储君中使相望。
四部白黑日夜参候。
敕为建齐手制愿文。
并继以医药。
而天子不整。
唯增不降。
临终词色详正。
遗言唯在弘法。
普通三年九月十日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有五。
敕葬独龙之山。
赴送盈道同为建碑。
坟所寺内各一。
安太守萧机制文。
湘东王绎制铭。
太子中庶子陈郡殷钧为立墓志。
常梦见金粟如来入室共谈执二麈尾。
其一宝装。
其一者素。
留素者与
徵士庐江何胤
吴郡虎丘。
遇一神僧。
捉一函书云。
有人来寄语顷失之。
及开函视全不识其文词。
后访
是大庄严论中间两纸也。
时人咸谓藏之所致。
彭城刘混之罪当从戮。
时处后堂。
述四等义。
外奏闻之。
曰。
今为国事不得道四等义如何。
曰。
言行乘机也。
发而不中。
失在何人。
四等之举义非徒设。
遂舍而不问。
竟以获免。
刘氏终亦不委斯由。
其潜济益被率多如此。
凡讲小品涅槃般若法华十地金光明成实百论阿毗昙心等。
各著义疏行世。
释明彻南梁
全梁文·卷七十四
明彻俗姓夏吴郡钱塘人。
齐永明中受学僧祐,随出扬都,住建初寺,后往荆州
天监初还都,二宫供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夏氏。
吴郡钱塘人。
六岁丧父。
即出家于上虞王国寺。
性好学。
尤多感激奋厉。
尝遇客读晋道安传云。
少孤为外兄所养。
因歔欷呜咽。
良久乃已。
他日究寻。
弘法之美。
抚髀叹曰。
人生斯世可不尔乎。
自是专志。
不弃寸阴。
其房屋朽故。
风吹且仆。
众皆惧其压而去。
习业其下自若。
会稽孔广闻以为当成名器。
齐永明十年
竟陵王律师僧祐讲。
从受十诵。
随至杨都
建初寺
建武初
旻法师更业经论。
太傅萧颖胄荆州
𢹂以俱就第开净名。
太傅薨。
赠麈尾软几以别。
天监初
都邑
常为旻公覆述。
武帝钦待不次。
诏于华林园宝云僧省类集毗尼简要。
将成。
忽遘沈疾于寿光殿。
躬临尉问。
迁就医于所住寺。
中使参候不绝于道。
有遗表。
文多不录。
省表哀动左右。
诏于寺设三百僧斋。
为制发愿忏悔文。
普通三年十二月七日也。
诏给东园秘器。
窆于定林寺墓。
释明彻
姓夏
吴郡钱唐人。
六岁丧父。
仍愿出家。
上虞王园寺。
学无师友从心自断。
每见胜事。
未曾不留心谛视。
遇客读释道安传云。
少孤为外兄所养。
便歔欷呜咽。
良久乃止。
他日借传究寻。
弘法之美。
因抚膝叹曰。
人生居世。
复那可不尔乎。
自是专务道学功不弃日。
尝与同学数辈住师后房。
房本朽故。
忽遭飘风吹屋。
欹斜欲倒。
师行不在。
无物支持。
众人皆走。
习业如故。
会稽孔广闻之叹曰。
孺子风素殊佳。
当成名器。
时伦因事推伏。
驰名东越
齐永明十年
竟陵王沙门僧祐
三吴讲律。
中涂相遇。
虽则年齿悬殊。
情同莫逆。
因从受学十诵。
随出杨都建初寺
自谓律为绳墨宪章仪体。
仍遍研四部校其兴废。
当时律辩莫有能折。
建武之中移业经论。
历采众师备尝深义。
旻法师标正经论妙会机神。
谭思通微易钩深奥。
乃从其成业。
齐太傅萧颖深相钦属。
及领荆州携游七泽。
请于内第开讲净名。
每日诸经文句。
既是应机所说。
或有委曲深微。
或复但拘名字先来英旧人各厝情。
谬当今日望此玄宗。
远无髣髴深怀愧恻。
时咸重其谦退。
及萧氏将薨。
赠别麈尾软几。
以遗命所留。
凭抚以尽其寿。
天监之初始返都邑
又从受业。
少长祈请常为覆述。
究博深文洞明奥旨。
盘根交结了无遗滞。
远树名闻徵屈重叠。
乍经乍论四时不辍。
听受之众不远云集。
武帝钦待不次长名进于内殿。
家僧资给岁序无爽。
以律明万行条章富博。
愿撮取简要以类相从。
天监末年敕入华林园
宝云僧省。
专功抄撰。
辞不获免。
侍御筵对扬奥密。
皇储赏接特加恒礼。
故使二宫周供寒暑优洽。
当时名辈并蒙殊致。
未有恩渥如此之隆。
以其鸠聚将成。
忽遘疾沈积。
寿光殿移还本寺。
天子亲自怡色温言躬临慰喻。
知当不振退而流涕。
中使参候晨宵不绝。
自惟将卒奉启告辞。
皇心载轸于万寿殿。
时内外枢揆一时恸绝。
以呈表故也。
其文曰。
因果深明倚伏何逭。
明彻虽复愚短。
忝窥至籍。
将谢之间岂复遗吝。
但知恩知庆。
辄欲言之。
明彻本出东荒贱民而已。
微有善识得厕释门。
契阔少年绸缪玄觉。
虽未能体道。
微得善性。
运来不辍。
会昌时
遂亲奉御筵。
提携法席。
且仁且训备沐恩奖。
恒愿舒慕丹诚奉扬慈化。
岂意报穷便归尘土。
仰恋圣世何可而言。
特愿陛下永劫永住益荫无涯。
具足庄严道场训物。
天垂海外同为净土。
胜果遐流雍容远集。
明彻以奉值之庆论道之善。
脱亿代还生犹冀奉觐。
惟生惟死俱希济拔。
临尽之间忽忽如梦。
虽欲申心心何肯尽。
不胜悲哀之诚。
谨遣表以闻。
敕答省疏增其忧耿。
人谁不病。
何以遽终过甚。
法师至性坚明道行纯备。
往来净土去留养。
方除四魔理无五畏。
唯应正念诸佛不舍大愿与般若相应。
直至种智发菩提心。
彼我相摄方结来缘。
敬如所及。
菩萨行业非千百年。
善思至理勿起乱想。
览笔悽懑不复多云。
因于寺为设三百僧会
忏悔。
自运神笔制忏愿文。
事竟遂卒寺房。
普通三年十二月七日也。
窆于定林寺之旧墓。
敕给东园秘器。
凶事所资随由备办。
主者监护有崇敬焉。
僧乔南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吴兴之华氏。
少隶龙光寺出家。
尝闻前脩立义同异于僧旻
且慕其论议英敏。
抚掌屡叹。
愿师事之。
隆昌间
拉同寺僧整。
宝渊
慧济。
慧绍
移住。
以遂研究。
疏衣粝食。
贫寒不小变。
阅三四年。
优习经论。
于是还庄严。
沙门慧生。
曰。
诸子优劣。
可得闻乎。
曰。
乔之儒雅清虚。
履今用古。
固遗法之所寄也。
整之精勤博综。
情怀可重。
亦同业之所推也。
渊之心性偏激。
济之尪羸。
绍之资费萧条。
虽不免于累。
而皆有所成。
则其志之同如此。
天监初卒。
年三十六。
僧乔
姓华氏
吴兴东迁人
出家住龙光寺
僧旻说。
前修立义有诸同异。
则忘寝息志欲禀受。
又听其语论转捷。
则抚掌累叹思与偕也。
隆昌之世法筵转少。
仍与同寺僧整宝渊慧济慧绍等。
移住。
于是终晨竟夜一心咨求。
布被禦冬单蒋藉体。
饘粥糊口茹菜充饥。
而未曾以贫寒变节。
但自勤励维日不足。
研精奥粹理悟深明。
三四年间经论通达。
还庄严。
龙光慧生问曰。
诸少相携并得成器。
其间胜负可得闻耶。
曰。
乔公儒雅清虚履今用古。
卷舒文义优游教理。
钩深致远善能雠校。
廉而未讲莫与争先。
此乃遗法之所寄也。
整公精勤经论博综有叙。
同其业者重其情性。
渊公不无神明。
而心性偏激亟违礼度。
久从异集。
无以测其多少。
济公神识清审。
经素有功论文未熟。
由其体羸不堪辛苦故耳。
且于义理足以明道。
志行足以厉俗。
绍公情性和理笃有志行。
贫而有累学不得恒。
向无妨碍。
不患不成美器。
学之成也。
不修世务不附名闻。
闭门静处坐无杂客。
澄怀潜悟独得而已。
年三十六天监初卒。
生本任湘州
明经数频御法座。
少秉高操。
慕安汰之风规。
而弊衣蔬食终身不改。
美风姿善草隶。
整住襄阳未游夏首
道化大行。
番禺人
未还岭表德被南越。
文义风宣有广被焉。
天监中卒。
释宝渊南梁 466 — 526
释宝渊
姓陈
巴西阆中人也。
年二十三。
成都出家。
居罗天宫寺
欲学成实论为弘通之主。
州乡术浅不惬凭怀。
齐建武元年下都龙光寺
僧旻法师禀受五聚。
经涉数载义颇染神。
曰。
此君任性俊警智虑过人。
但恨迥忽不伦动静险躁。
若值通人优接。
当成一世名士。
若不遇时不得其死。
必当损辱大法矣。
酷好蒲扑使酒挟气。
终日狼𤠤无所推下。
累谏晓喻返以为雠。
因尔改涂。
复从智藏采听先业。
自建讲筵货财周赡。
勇励辛勤有倍恒日。
每言。
大丈夫当使人侍我。
何能久侍人。
乃广写义疏。
贵市王征南尚书缄封一簏有意西归。
同寺慧济谑之曰。
昔谢氏青箱不至不得作文章。
今卿白麈未来判无讲理。
曰。
殊不然。
此乃打狗杖耳。
因带挟西返。
还住旧寺。
标定义府。
道俗怀钦。
于是论筵频建。
听众数百。
自重名行少宾知己。
沙门智训。
游学京华数论通敏。
同还本壤投分与交。
弗许也。
后寺库犯官。
自恃名高一州。
为物所让。
以身代当。
强悍不弭。
至于事成知当必败。
因尔出郭。
于路以刃自刎。
时年六十一矣。
普通七年也。
彭门尔时复有法文法度法护道兴等。
并以广学达名。
文贞廉好尚雅有风采。
度通解大乘方严有则。
刚直履信不交世务。
兴秉素怀正好仁奉义
下都住寺不坠学宗。
为诸雄辩所见推仰。
僧宝唱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僧。
吴郡人俗姓岑
年十八,投僧祐出家,住庄严寺
梁武帝天监中新安寺主。
华林园宝云殿经藏,博学能文,名冠当时,后不知所终。
著有《经律异相》、《饭圣僧法》、《华林佛殿经目》、《续法轮论》、《名僧传》、《比丘尼》等。
全梁文·卷七十四
宝唱俗姓岑吴郡人
师事僧祐齐建武中天监中还京,往新安寺,又住庄严寺,有《名僧传》三十卷。
释宝唱
姓岑氏
吴郡人
即有吴建国之旧壤也。
少怀恢敏清贞自蓄。
顾惟只立勤田为业。
资养所费终于十亩。
至于傍求。
佣书取济。
寓目流略便能强识。
文采铺赡义理有闻。
年十八。
僧祐津师而出家焉。
江表僧望多所制述。
具如前传纪之。
既始陶津。
经律咨禀。
承风建德有声宗嗣。
庄严寺
博采群言酌其精理。
又惟开悟土俗。
要以通济为先。
乃从处士顾道旷吕僧智等。
习听经史庄易。
略通大义。
时以其游涉世务。
谓有俗志。
为访家室执固不回。
将及三十天荫既崩。
丧事云毕。
建武二年摆拨常习。
出都专听。
涉历五载又中风疾。
会齐氏云季。
遭乱入东。
远至闽越。
讨论旧业。
天监四年便还都下
乃敕为新安寺主。
帝以时会云雷远近清晏。
风雨调畅百谷年登。
岂非上资三宝中赖四天下藉神龙。
幽灵叶赞方乃福被黔黎歆兹厚德。
但文散群部难可备寻。
下敕。
总撰集录以拟时要。
或建福禳灾。
或礼忏除障。
或飨接神鬼。
或祭祀龙王。
部类区分近将百卷。
八部神名以为三卷。
包括幽奥详略古今。
故诸所祈求帝必亲览。
指事祠祷多感威灵。
所以五十许年。
江表无事兆民荷赖。
缘斯力也。
天监七年
帝以法海浩汗浅识难寻。
敕庄严僧旻
于定林上寺。
缵众经要抄八十八卷。
又敕开善智藏缵众经理义。
号曰义林
八十卷。
又敕建元僧朗
注大般涅槃经七十二卷。
奉别敕。
兼赞其功。
纶综终始缉成部帙。
及简文之在春坊
尤耽内教
撰法宝联璧二百馀卷。
别令宝唱缀纰区别。
其类遍略之流。
帝以佛法冲奥近识难通。
自非才学无由造极。
又敕自大教东流。
道门俗士。
有叙佛理著作弘义。
并通鸠聚。
号曰续法轮论
合七十馀卷。
使夫迷悟之宾见便归信。
深助道法无以加焉。
又撰法集一百四十卷。
独断专虑。
缵结成部。
既上亲览。
流通内外。
十四年
安乐寺僧绍。
撰华林佛殿经目。
虽复勒成未悏帝旨。
又敕重撰。
乃因绍前录。
注述合离甚有科据。
一帙四卷。
雅悏时望。
遂敕掌华林园宝云经藏。
搜求遗逸皆令具足。
备造三本以用供上。
缘是又敕撰经律异相五十五卷。
圣僧法五卷。
帝又注大品经五十卷。
于时佛教隆盛。
无德称焉。
道俗才笔互陈文理。
武帝膺运。
时三十有七。
在位四十九载。
深以庭癊早倾。
常怀哀感。
每叹曰。
虽有四海之尊。
无由得申罔极。
故留心释典。
以八部般若为心良。
是诸佛由生。
又即除灾涤累故。
收采众经躬述注解。
亲临座讲读敷弘。
用此善因崇津灵识。
频代二皇。
舍身为僧给使
洗濯烦秽仰资冥福。
每一舍时地为之震。
相继斋讲不断法轮。
太祖文皇。
钟山北涧。
建大爱敬寺
糺纷协日临睨百丈。
翠微峻极流泉灌注。
钟鲸遍岭𨥜凤乘空。
创塔包岩壑之奇。
宴坐尽林泉之邃。
结构伽蓝同尊园寝。
经营彫丽奄若天宫。
中院之去大门。
延袤七里。
廊庑相架檐霤临属。
旁置三十六院。
皆设池台周宇环绕。
千有馀僧四事供给。
中院正殿有栴檀像。
举高丈八。
匠人约量晨作夕停。
每夜恒闻作声。
旦视辄觉功大。
及终成后乃高二丈有二。
相好端严色相超挺。
殆由神造屡感徵迹。
又于寺中龙渊别殿。
造金铜像举高丈八。
躬伸供养每入顶礼。
歔欷哽噎不能自胜。
预从左右无不下泣。
又为献太后
于青溪西岸建阳城门路东。
起大智度寺。
京师甲里爽垲通博。
朝市之中途。
川陆之显要。
殿堂宏壮宝塔七层。
房廊周接华果间发。
正殿亦造丈八金像。
以申追福。
五百诸尼四时讲诵。
寺成之日。
顾谓群后曰。
建斯两寺。
奉福二皇。
用表罔极之情。
以达追远之思。
而不能遣蓼莪之哀。
复于中宫起至敬殿景阳台
立七庙室。
崇宇严肃郁若卿云。
粉壁珠柱交映相耀。
设二皇座。
具备诸礼冠蕴奁箧。
举目兴慕晨昏如在。
衣服轻暖随时代易。
新奇芳旨应时日荐。
又曰。
虽竭工匠之巧。
殚世俗之奇。
水石周流华树杂沓。
限以国务不获朝夕侍食。
惟有朔望亲奉馈奠。
而无所瞻仰。
内心崩溃如焚如灼。
又作联珠五十首。
以明孝道。
又制孝思赋。
广统孝本。
至于安上治民移风易俗。
度越终古无德而称。
元帝
伏寻我皇之为孝也。
四运推移。
不以荣枯迁贸。
五德更用。
不以贵贱革心。
临朝端默。
过隙之思弥轸。
垂拱岩廊。
风树之悲逾切。
洁斋宗廊虔事郊禋。
言未发而涕零。
容不改而伤恸。
所谓终身之忧者是也。
虞舜夏禹周文梁
万载论孝。
四人而已。
广如绎所撰金楼子述之。
又以大通元年
台城北。
开大通门。
同泰寺
楼阁台殿拟则宸宫。
九级浮图回张云表
山树园池沃荡烦积。
其年三月六日
亲临幸。
礼忏敬接。
以为常准。
即舍身之地也。
虽亿兆务殷。
而卷不辍手。
披阅内外经论典坟。
恒以达曙为则。
自礼记古文周书左传庄老诸子论语孝经。
往哲所未详悉。
皆为训释。
又以国学员限隔于贵贱。
乃更置五馆。
招引寒俊。
故使孔释二门荣茂峙列前后集百有馀卷。
著通史书苑数千卷。
当斯盛世。
频奉玺书预参翻译。
具如别传。
天监九年先疾复动。
便发二愿。
遍寻经论使无遗失。
搜括列代僧录创区别之。
撰为部帙。
号曰名僧传三十一卷。
至十三年
始就条列。
其序略
夫深求寂灭者。
在于视听之表。
考乎心行者。
谅须丹青之工。
是万象森罗立言之不可以已者也。
大梁之有天下也。
威加赤县功济苍生。
皇上化范九畴神游八正。
顶戴桥伏膺甘露。
窃以外典鸿文布在方册。
九品六艺尺寸罔遗。
沙门净行独亡纪述。
玄宗敏德名绝终古。
拥叹长怀靡兹永岁。
律师僧祐
道心贞固高行超邈。
著述集记振发宏要。
宝唱不敏。
预班二落。
礼诵馀日捃拾遗漏。
文广不载。
初以脚气连发。
入东治疗。
去后敕追。
因此抵罪谪配越州
寻令依律以处断。
僧正慧超任情乖旨摈徙广州
先忏京师大僧寺遍方徙岭表永弃荒裔。
遂令鸠集为役多阙。
昼则伏忏。
夜便缵录。
加又官私催遍惟日弗暇。
中甄条流文词坠落。
将发之日遂以奏闻。
有敕停摈令住翻译。
而此僧史方将刊定。
改前宿繁更加芟定。
故其传后自序
岂敢谓僧之董狐
庶无曲笔耳。
之所撰。
文胜其质。
后人凭据揣而用之。
故数陈赏要。
为时所列。
不测其终。
姓岑
吴郡人
少怀恢敏。
勤田为业。
至于傍求。
佣书取济。
寓目疏略。
便能强识。
年十八。
僧祐律师
而出家焉。
经律咨禀。
有声宗嗣。
庄严寺
博采群言。
酌其精理。
又惟开悟士俗。
要以通济为先。
乃从处士顾道旷。
吕僧智等。
习听经史庄易。
会齐氏云季。
遭乱入东。
远至闽越。
讨论旧业。
天监四年
便还都下
乃敕为新安寺主帝以时会云雷。
远近清晏。
风雨调畅。
百谷年登。
上资三宝。
福被黔黎。
下敕令
总撰集录。
以拟时要。
或建福禳灾。
或礼忏除障。
或飨接神鬼。
或祭祀龙王。
部类区分。
近将百卷。
八部神名。
以为三卷。
包括幽奥。
详略古今。
故诸所祈求。
帝必亲览。
天监七年
帝以法海浩浣浅识难寻。
敕庄严僧旻
于定林上寺。
缵众经要抄。
八十八卷。
又敕开善智藏
缵众经理义。
号曰义林
八十卷。
又敕建元僧朗
注大般涅槃经。
七十二卷。
兼赞其功。
纶综终始。
缉成部帙。
及简文之在春坊
尤耽内教
撰法宝联璧。
二百馀卷。
宝唱缀比区别其类遍略之流。
帝以佛法冲奥。
近识难通。
又敕详叙佛理弘义。
号曰续法轮论
合七十馀卷。
又撰法集。
一百三十卷。
上既亲览。
流通内外。
十四年
安乐寺僧绍。
撰华林佛殿经目。
未惬帝旨。
又敕重撰。
遂敕掌华林园宝云经藏。
搜求遗逸。
备造三卷。
以用供上。
又敕撰。
经律异相五十五卷。
圣僧法五卷。
帝又注大品经五十卷。
于时佛教隆盛。
无得称焉。
武帝应运。
时年三十有七。
在位四十九载深以太后早倾。
常怀哀感叹曰。
虽有四海之尊。
无由得申罔极。
故留心释典。
以八部般若。
为心良田。
是诸佛由生。
又即除灾涤累。
收采众经。
躬述注解。
亲临座。
讲读敷弘。
用此善因。
崇津灵识。
频代二皇舍身为僧给使
每一舍时。
地为之震。
相继斋讲不断法轮。
太祖文皇于钟山竹涧。
建大爱敬寺
经营雕丽。
奄若天宫。
周宇环绕。
千有馀僧。
四事供给。
中院正殿。
有栴檀像。
举高丈八。
又于寺中龙渊别殿。
造金铜像举高丈八。
躬申供养。
每入顶礼。
歔欷哽噎。
不能自胜。
预从左右。
无不下泣。
又为献太后
于青溪西岸。
建阳城门。
路东起大智度寺。
京师夹里。
爽垲。
通博。
朝匝之中途。
川陆之显要。
殿堂宏敞。
宝塔七层。
正殿亦造丈八金像。
以申追福。
五百诸尼。
四时讲诵。
寺成之日。
顾谓群后曰。
建斯两寺。
奉福二皇。
用表罔极之情。
以达追远之思。
而不能遣蓼莪之哀。
复于中宫
起至敬殿。
景阳台
立七庙室。
设二皇座。
具备诸礼。
冠蕴奁箧。
举目兴慕。
晨昏如在。
衣服轻煖。
随时代易。
斯奇芳旨。
应时日荐。
又以国务。
不获朝夕侍食。
惟有朔望。
亲奉馈奠。
而无所瞻仰。
内心崩溃。
如焚如灼。
又作联珠五十首。
以明孝道。
又制孝思赋广统孝本。
至于安上治民移风易俗度越终古。
无得而称。
元帝
伏寻我皇之为孝也。
四运推移。
不以荣枯。
迁贸五德。
更用不以贵贱革心。
临朝端默。
过隙之思弥轸。
垂拱岩廊。
风树之悲逾切。
洁斋宗庙。
虔事郊禋。
言未发而涕零。
容不改而伤恸。
所谓终身之忧者是也。
虞舜
夏禹
周文。
万载论孝四人而已。
又以国学员限。
隔于贵贱。
乃更置五馆。
招引寒俊。
故孔释二门。
荣茂峙列。
当斯世。
频奉玺书预参翻译。
僧法云南梁 467 — 5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7—529 【介绍】: 南朝梁僧。
义兴阳羡人俗姓周
晋周处七世孙。
七岁出家,齐武帝永明中僧柔讲经于道林寺法云咨决累日,词旨激扬,众所叹异。
梁武帝天监中敕为光宅寺主。
后奉诏译扶南国所献经三部。
普通六年大僧正
创立僧制。
撰有《成实论义疏》。
智藏僧旻并称梁代大法师
全梁文·卷七十四
法云俗姓周义兴阳羡人,住庄严寺
天监中为光禅寺大僧正,终大通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义兴阳羡周氏。
平西将军处之七世孙。
母吴。
方娩见气满室。
因以名之。
七岁师事僧成玄宝亮
出家。
庄严寺
年十三受业于太昌寺僧宗庄严寺僧达宝亮
每自以为不及。
齐永明中
僧柔
东归开讲于道林寺
处小床于前。
咨决累日。
由是显名。
尤与同寺僧旻游。
采摭经论。
覆述文义。
摩有间隙。
每行路思义。
辄过所造。
长乐寺法调盛会。
出而叹曰。
震旦天子之都。
人物如此。
可谓法座空矣。
年三十。
建武四年
夏初于妙音寺开法华维摩二经。
东莞徐孝嗣
每见云公俊发。
自顾缺然。
居母忧。
毁瘠过礼。
僧旻
以为圣人制礼。
贤者俯就。
不贤者企及。
况佛训有存则报答生恩。
以奉颜仪。
没则启发菩提。
以导神识。
苟循私爱。
返累至亲。
堕于恶道。
惟智者。
能以方便力。
治制之。
则善趣生矣。
乃割哀情。
进饮食。
永元初
毗陵之请。
道俗倾向。
京城毕集。
及梁高天监二年
诏诸名德。
各撰成实义疏。
云合经论。
撰四十科。
为四十二卷。
七年制注大品。
朝贵请讲演。
从之。
又为光宅寺主。
创立僧制。
后世遵行。
皇太子请十僧。
入玄圃。
讲道谈文。
凡经雨夏。
居上首。
中书顺阳范轸。
著神灭论诏答之。
以宣示臣下。
文多不载。
天监末
复建一寺于秣陵县
同下里。
以报施主之恩。
诚得爽垲之趣。
即禅冈之西山也。
又译扶南国所献经三部。
且以身外嚫施之物。
舍入华林园光华殿。
设千僧大会
亦遘疾矣。
普通六年
诏为大僧正
帝幸同泰寺开大涅槃。
设千僧会
广集诸寺知事
及学行名僧羯磨。
诏许乘舆上殿。
凭几听讲。
由是疾笃。
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卒。
享年六十有三。
诏葬定林寺侧。
尤研精法华。
尝于一寺讲散。
忽天华状如雪飞而下。
僧宝志
大林法师
每来所。
辄留信宿。
或言请法师狮子吼
即为部析。
便弹指赞曰。
善哉微妙微妙。
仪同陈郡袁昂家。
有供养僧。
法华。
日夜发愿必欲似之。
梦僧告曰。
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解此经可率敌邪。
夷陵县渔人。
于网中。
得泥洹四相品经一卷。
末题
宋元徽二年
王宝胜敬造。
光宅寺法云法师
年昉十岁。
名未远布。
寺无光宅而此者。
竟不可测。
释法云
姓周氏
宜兴阳羡人
平西将军处之七世也。
母吴氏。
初产在草。
气满室。
因以名之。
七岁出家。
更名法云
从师住庄严寺
为僧成玄宝亮弟子。
而俊朗英秀卓绝时世。
年十三始就受业。
大昌僧宗庄严僧达
甚相称赞。
宝亮每曰。
我之神明殊不及也。
方将必当栋梁大法矣。
齐永明中
僧柔东归。
道林寺发讲。
咨决累日。
词旨激扬。
众所叹异。
年小坐远声闻难叙。
命置小床处之于前共尽往复。
由是显名。
与同寺僧旻
等年腊齐名誉。
历采众师且经且论四时游听寒暑不辍。
或讲前讲末初夜后夜覆述文义。
间隙游习于路思义。
辄不自觉行过所造。
其勤励专至类皆如此。
曾观长乐寺法调讲论。
出而顾曰。
震旦天子之都衣冠之富。
动静威仪勿易为也。
前后法师或有词无义。
或有义无词。
或俱有词义而过无威仪。
今日法坐俱已阙矣。
皆由习学不优未应讲也。
及年登三十。
建武四年夏
初于妙音寺开法华净名二经。
序正条源群分名类。
学徒海凑四众盈堂。
佥谓理因言尽纸卷空存。
及至为宾。
构击纵横比类纷鲠。
机辩若疾风。
应变如行雨。
当其锋者罕不心务。
宾主咨嗟朋僚胥悦。
时人呼为作幻法师矣。
讲经之妙独步当时。
齐中书周颙
琅琊王融
彭城刘绘
东莞徐孝嗣等。
一代名贵。
并投莫逆之交。
孝嗣每日。
云公俊发自顾缺然。
而性灵诚孝劳于色养。
及居母忧毁瘠过礼。
累日不食殆不胜丧。
僧旻谓曰。
圣人制礼。
贤者俯就。
不贤者企及。
且毁不灭性尚出儒宗。
况佛有至言。
欲报生恩。
近则时奉颜仪使物生悦。
远则启发菩提以道神识。
恩爱重贼不可宽放。
宽放此者及所亲爱堕于恶道。
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
则惠兼存没入诸善趣矣。
宜思远理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同于细近耶。
乃割裂哀情微进饮粥。
永元元年
曾受毗陵郡请。
道俗倾家异端必集。
弘振风猷道被京城
鼓舞知归巾褐识反。
及梁氏高临甚相钦礼。
天监二年
敕使长召出入诸殿。
影响弘通之端。
囋扬利益之渐。
皇高亟延义集。
未曾不敕令先入后下诏令。
时诸名德各撰成实义疏。
乃经论合撰。
有四十科为四十二卷。
俄寻究了。
又敕于寺三遍敷讲。
广请义学充诸堂宇。
敕给传诏。
车牛吏力皆备足焉。
至七年制注大品。
朝贵请讲之。
辞疾不赴。
弟子既当今日之位。
法师是后来名德。
流通无寄。
不可不自力为讲也。
因从之。
寻又下诏礼为家僧。
资给优厚。
敕为光宅寺主。
创立僧制雅为后则。
皇太子留情内外。
选请十僧入于玄圃。
经于两夏不止讲经。
而亦悬谈文外。
居上首偏加供施。
自从王侯逮于荣贵莫不钦敬。
至于吉凶庆吊不避寒暑。
时人颇谓之游侠。
而动必弘法。
不以此言关怀。
中书郎顺阳范轸。
著神灭论。
群僚未详其理。
先以奏闻。
有敕令答之。
以宣示臣下。
乃遍与朝士书论之。
文采虽异而理义伦通。
又与少傅沈约书曰。
主上令答神灭论。
今遣相呈。
夫神妙寂寥。
可知而不可说。
义经丘而未晓。
理涉旦而犹昏。
至人凝照。
有本袭道。
赴机垂审。
臣下旨训周密
孝享之祀既彰。
桀怀曾史之慕。
三世之言复阐。
缀波崙之情。
预非草木。
谁不歔欷。
同挹风猷。
共加弘赞也。
答曰。
神本不灭深所伏膺。
神灭之谈良用骇惕。
约法师
殿内亦蒙敕答一本。
顶戴寻览忘疲。
岂徒伏斯外道可以永离众魔。
孔释兼弘于是乎在。
实不刊之弘旨。
百代之舟航。
弟子亦即彼论微厝疑覈。
比展具以呈也。
天监末年
欲报施主之恩。
秣陵县同下里中造寺一所。
以法师建造。
可仍以法师为名。
即禅岗之西山也。
郊郭内地实为爽垲。
结宇孤岩北面城市。
怀涧隐岭。
穷人野之致。
终日论谈曾无休废。
天监将末。
扶南国献经三部。
译之。
详决梁梵。
皆理明意显。
状若亲承。
帝抄诸方等经。
菩萨法。
构等觉道场。
草堂寺慧约法师为智者。
大戒自庄严。
自兹厥后。
王侯朝士法俗倾都。
或有年腊过于智者。
皆望风奄附启戒法。
曰。
戒终是一先已同禀。
今重者诚非所异。
有若趣时。
于是固执。
帝累劝奖每加说喻。
答曰。
当先发愿。
若得相应然后从
欲发起。
中表菩提之心。
舍己身外嚫施之物。
通启于华林园光华殿设千僧大会
分此诸物为五种功德。
上帝随喜警梵从时。
锵金候旭百和𭾍氲。
众妓繁会观者倾城莫不称叹。
普通六年敕为大僧正
同泰寺设千僧会
广集诸寺知事
及学行名僧。
羯磨拜授置位羽仪。
众皆见所未闻。
得未曾有。
尔后虽遘疾时序。
而讲说无废。
及于扶接登座。
弊剧乃止。
至御幸同泰开大涅槃。
敕许乘舆上殿凭几听讲。
及遭父忧由是疾笃至于大渐。
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初夜
卒于住房。
春秋六十有三。
二宫悲惜为之流恸。
敕给东园秘器。
凡百丧事皆从王府。
下敕令葬定林寺侧。
太子中庶琅琊王筠
为作铭志。
弟子周长胤等。
有犹子之慕。
创造二碑立于墓所。
湘东王萧绎各为制文。
年在息慈雅尚经术。
于妙法华研精累思。
品酌理义始末照览。
乃往幽岩独讲斯典。
竖石为人松叶为拂。
自唱自导兼通难解。
所以垂名梁代诚绩有闻。
而文疏稠叠前后繁映。
致依讲诵有阻恒功。
尝于一寺讲散此经。
忽感天华状如飞雪。
满空而下延于堂内。
升空不坠讫讲方去。
保志神僧。
道超方外。
罕有得其情者。
互相敬爱。
呼为大林法师
每来所辄停住信宿。
尝言。
欲解师子吼。
请法师为说。
即为剖析。
便弹指赞曰。
善哉微妙微妙矣。
仪同陈郡袁昂
有常供养僧学法华。
日夜发愿望得慧解等之。
忽梦有异僧曰。
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讲此经。
那可卒敌也。
每于讲次有送钱物乞诵经者。
多获徵应。
及得善梦如别记述。
夷陵县渔人。
于网中得经一卷。
是泥洹四法品。
末题
宋元徽二年
王宝胜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师
事勘校。
年始十岁。
名未远布寺无光宅。
而此品正则。
弘法次断鱼肉。
验今意行颇用相符。
其有机神变化。
人莫敢竞其类者。
得此告弥深弘演云尔。
僧慧开南梁 469 — 5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9—507 【介绍】: 南朝梁僧。
吴郡海盐人,本姓袁
出家后游学,历听智藏僧旻经论。
性疏率,不蓄资财,不事形仪,每以酒谑博弈自娱。
善谈论,辩名析理,应变无穷,罕有使之折服者。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吴郡海盐袁氏。
出家为宣武寺宠公弟子。
仍从学阿毗昙成实论。
建武中
游上京。
道林寺
历听藏旻二公经论。
后徙彭城
性强记。
经耳不忘。
辩析名理。
虽勍敌。
莫能析其角。
磊落好施予。
陈郡谢譓出守豫章
迎请讲说。
嚫遗甚厚。
还未达都。
尽散之。
无所靳。
安太守彭城刘业。
饷钱一万。
即以赡寒馁。
而形仪垢滓。
寒暑不给。
意豁如也。
天监六年卒。
寿三十九。
同寺昙俊。
行已相类。
侍中王慈司徒长史江革昆季皆友善。
释慧开
姓袁氏
吴郡海盐人。
初出家为宣武寺宠公弟子。
仍从学阿毗昙及成实论。
建武之中游学上京住道林寺
历听藏旻二公经论。
后移住彭城
学无时习经耳不忘。
多从酒谑博弈自娱。
而值造次之机。
阙无对辩。
人间席上讷其词也。
后忽割略前习专攻名教。
处众演散咸庆新闻。
及至解名析理。
应变无穷。
虽逢勍敌巧谈。
罕有折其角者。
讲席基连学人影赴。
遂使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陈郡谢惠。
雅相钦赏。
出守豫章
迎请讲说厚加嚫遗。
还未达都分散已尽。
彭城刘业。
出守晋安
知居处屡空饷钱一万。
即赡寒馁不终一日。
立性虚荡不畜赀财。
皆此之类也。
而情在疏率不事形仪。
衣裳尘滓未曾举意洗濯。
周旋有不耐者。
皆代其解浣。
寒则披絮待成。
则隐席至燥。
天监六年卒。
春秋三十有九。
同寺有昙俊者。
以游学显名。
通贯众经兼勤礼诵。
风素一概寒暑弥盛。
侍中王慈昆季。
司徒长史江革友于。
并与之朋游焉。
释道超南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姓陆氏
吴郡著族。
丞相敬风之六世也。
祖昭尚书金部
父遵散骑常侍
少以勤笃。
与同郡慧安友善。
游上京。
旻法师
讲成实于灵基寺。
咨仰之至。
以夜系昼。
每抚髀叹曰。
为尔漠漠生肇笑人。
又闻龙光寺僧整受众请开演。
叹曰。
何以七尺躯。
居人后耶。
因礼诵求加被。
令如
事载旻法师传。
顷之果若有所得。
独语独笑。
负气凌俗。
及乎解析疑伏。
每无遗逸。
若遇机临敌。
求相击抗靡不应蹑。
同寺道贲。
齿腊微长。
虽随众同学。
而性殊怠堕。
他日谓曰。
我与卿优劣何如。
盱衡啸傲而已。
所居坟典拥膝。
屏绝宾伴。
尘埃满屋。
蟋蟀鸣壁。
中书郎里人张率咄曰。
能对此而无忤耶。
答曰。
吾政以此为乐耳。
时人高其放达。
平三十六。
天监初卒。
慧安卒于湘宫寺
仅三十二。
呜呼二人者。
志同学同出处同。
而寿亦差同。
惜哉。
释道超
姓陆
吴郡吴人
吴丞相敬风之六世也。
祖昭尚书金部
父遵散骑侍郎
少以勤笃知名。
与同县慧安早投莫逆。
俱游上京共契请业。
旻法师住灵基寺。
东讲。
因共听沙门法珍成论。
至灭谛初闻三心灭无先后。
曰。
斯之言悟非吾师也。
解冠一方海内咨仰。
辍寝忘味以夜继昼。
但性偏躁锐不顾功少。
愿望已多。
每打髀叹曰。
为尔漠漠生肇笑人。
又闻龙光寺僧整始就讲说。
弥复勇叹曰。
乃可无七尺。
何事在于人后。
惆怅疚心累日废业。
因自忏悔求诸佛菩萨。
乞加威神令其慧悟如僧旻也。
事在传。
遂勤劬苦至。
有顷洞澈终日熙怡独语独笑。
每言无价宝珠我今已得。
雍容高步负气陵俗。
白黑改观名架当时。
及至讲说解析疑伏每无遗隐。
若复为宾雅伏意气求相击
若遇机临无不应蹑。
同寺僧道贲。
年齿小大。
亦微向学方。
而性多怠惰未能剋己。
横相陵骂。
亦眄衡啸嗷。
未之数也。
他日贲曰。
我之与卿谁相优劣。
曰。
若论年腊请以相寄。
胸臆之量未论先后。
时为直言。
处独房屏绝宾倖。
内外坟典常拥膝前而手不释卷。
加以尘埃满屋蟋蟀鸣壁。
中书郎吴郡张率谓曰。
虫鸣聒耳。
尘土埋膝。
能对此而无忤耶。
答曰。
时闻此声足代箫管。
尘随风来我未暇扫。
致忤名宾为愧多矣。
时人高其放达。
年三十六以天监初卒。
慧安道人湘宫寺
探玄析奥甚有精理。
年三十二卒于住寺。
时以盛年俱卒。
杨辇同哀。
释慧澄南梁 476 — 52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姓兰氏
番禺高要人
年十四。
和尚道达出家。
住随喜寺。
齐季之乱。
人易操行。
循持斋戒。
闭户礼诵不辍。
天监初
世向廓清。
南路犹梗。
间关寄托。
遂至京师
庄严寺
僧旻学经律论。
钩深索隐。
勤苦十年
杨王萧象
闻其名。
𮞅屈讲说。
由是近远钦服。
桂阳镇南岳。
请与之俱。
然以违亲岁久。
将暂言旋。
且徇乡社招徕之意。
普通四年
仍居随喜。
阐扬微妙。
会者如林。
五载间。
法利无限。
大通元年
卒于所居寺。
春秋五十二。
时同学有慧朗慧略法生慧武等。
并业成实。
朗贫而好学。
博达变通。
巧于传述。
略聪明俊警。
宣演有则。
生访异寻奇。
铨以秘奥。
武振扬文义。
省约不繁。
虽皆久当师匠。
奈何未广流通。
俱年三十馀卒。
释慧澄
姓兰氏
番禺高要人
十四出家。
和上道达住随喜寺。
而在性贞苦立素斋戒。
鱼肉荤辛毕世未视。
当齐氏之季。
百工辍业。
闭户礼诵不修闻达。
天监初建开阐学校。
白黑乐求皆得其志。
深怀愿望以日为岁。
世始廓清南路犹梗。
负笈踟蹰欲前未进。
亲旧谏曰。
何不就饶聚粮货待路好通。
为尔栖栖横生忧苦。
曰。
荣华贿货此何见关。
日月如电时不待人耳。
于是间行寄托遂至京室。
庄严寺
仍从僧旻以伸北面。
勤苦下帷专攻一事。
且经且律或数或论。
十馀年中钩深索隐。
犹晦迹下筵而名闻日远。
桂阳王萧象
闻风钦悦延请入第。
顶礼归依求屈讲说。
亲自餐服遂使远近投集。
闻者斐然。
桂阳出镇南岳
请与同行。
潇湘道俗重增归敬。
法席继兴善诱忘倦。
以违亲岁久誓暂定省而番禺四众向风钦德。
迎请重叠年年转倍。
普通四年随使南返。
中途危阻素情无惮。
食值饥客合盘施之。
船人更办不肯复受。
又见单薄解衣赈之。
及至南海复停随喜。
七众屯结其会如林。
赞请法施频仍累迹。
理喻精微浅深无隐。
新旧学望如草偃焉。
于斯五载法利无限。
未及旋都遇疾而卒。
春秋五十有二。
大通元年也。
时复有慧朗慧略法生慧武等。
皆从僧旻受学。
虽复广综诸部。
并以成实擅名。
朗居贫好学博达多通。
久当师匠巧于传述。
略聪明俊警宣讲有则。
品别支条分籍甚有嘉誉。
生寻访异闻。
博述经论。
铨次秘奥物益奇之。
武振扬文义省约不繁。
宣流未广兰摧中叶。
年三十馀卒。
释警韶陈 508 — 583年10月11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会稽上虞颜氏。
学年。
事季父僧广为师入道。
广律行。
盖当时之领袖也。
材具峻整。
昉游都。
即还乡受戒。
护持严谨。
如擎油钵。
沙门道林请留以开导乡土。
即梦舌相长广而欲中断。
因悔前失。
劝之使再出都邑弘化
始绍庄严旻公遗绪。
次禀龙光僧绰。
盖亦开善璚公之裔也。
末又探习三藏。
广综众家。
年二十三。
遂讲大品。
听者溢道。
后还晋陵建元等寺敷演。
解冠群英。
性嗜禅寂。
每愿年将四十。
便罢法席。
而学侣相顾不胜钦向。
时年已三十有九矣。
会建元寺主
临终遣言。
传法于
于是坐堂上教授
无所辞让。
梁简文邵陵岳阳王等。
承禀训诲。
尤加钦重。
季世浇薄。
乃往豫章
授余豫州黄司空等菩萨戒法。
适遇外国三藏真谛谈论。
叹曰。
吾行天下多矣。
至如斯人诚未易得。
为翻金光明经唯识论涅槃中百句长解脱十四音等。
天嘉四年
慧藻同泰道伦辈。
二百许人。
具疏连署。
请于会稽白马寺长讲。
且十年而亦老矣。
俾慧藻嗣领徒众。
而宴坐瓦棺。
蹈初志也。
沙门智顗
请述前业。
固以疾辞。
其馀赴应。
兹不复录。
至德元年十月十一日
右胁卧终于开善寺
其月十六
窆于钟山龙冈
寿七十六。
讲成实论五十馀遍。
涅槃三十馀遍。
新金光明三十馀遍。
维摩王仁王等经。
遍数不记。
释警韶
姓颜氏
会稽上虞人
学年入道。
事叔僧广以为师范。
广律行贞严。
当时领袖
游都听讲。
便能清论。
年登冠肇还乡受戒。
护持奉信如擎油钵。
沙门道林
请留乡土。
乃梦舌相广长
而欲将断。
既寤深惟。
留恋斯成坠失。
愧悔前请便劝出都。
于即大弘法化传灯不绝。
庄严旻公之遗绪也。
次禀龙光僧绰。
乃是开善琼支末。
又探习三藏广综众家。
年二十三讲大品经。
味法当时磨肩溢道。
后还建元晋陵等寺敷演经论。
解冠群宗。
乃愿年四十长就讲说。
而学侣相顾不胜钦尚。
时年三十有九。
为建元寺讲主。
临终遗令传法。
遵崇馀烈即坐演之。
受业之宾有逾师保。
梁简文邵陵岳阳等。
大相钦重归承训诲。
从危难后世改情浮。
乃往豫章将通道务。
时逢豫州黄司空等。
素情所仰请为戒师。
会外国三藏真谛法师
解该大小行摄自他。
一遇欣然与共谈论。
叹曰。
吾游国多矣。
罕值斯人。
仍停豫都为翻新金光明并唯识论及涅槃中百句长解脱十四音等。
朝授晚传。
夜闻晨说。
世谚。
泻瓶重出。
知十再生者也。
乐阳王于荆立位。
遣信远迎。
楚都弘法。
念报地之重。
来敕遂乖。
陈武定天文皇嗣业。
并弘尚正道敕请还都。
戒范承仰优礼弥隆。
天嘉四年会稽慧藻同泰道伦等二百馀人。
连署请
长讲于白马寺
广弘传化十有馀年。
既登耳顺。
便令慧藻续讲。
躬往瓦官宴坐少时。
法门深妙。
沙门智顗
定慧难踰人神颇测。
静叹精利事等夙成。
共诸前学频请重讲。
留意绵久以疾辞之。
又为新安殿下黄司空等共僧三请不免勤注又于王府略说维摩
龙光寺中广敷成实。
亦得数年成诸学肆。
未辞朽老归志山林。
乃入幽岩自靖十有馀载。
至德元年十月十一日中时。
右胁而卧神虑澄然终于开善寺春秋七十有六。
其月十六日窆于钟岭独龙之山。
所讲成实论五十馀遍。
涅槃三十遍。
大品四十遍。
新金光明三十馀遍。
维摩天王仁玉等经遍数。
繁乱不纪广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