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南北朝
释道温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皇甫氏
玄晏先生之后也。
庐山远公长安什公
襄阳檀溪寺。
善大乘诸经。
樊沔间。
师宗之。
吴国张邵襄阳
子敷尝听讲还。
何如。
敷曰。
义解足以析微。
道心莫之能测。
躬往候之。
后从容谓曰。
法师如不弃。
当处以别驾
即日引去。
曰彼且桎桔我矣。
叹恨。
孝武建初中
江陵诏至京师
中兴寺
大明中
诏为都邑僧主
四年皇太后
造普贤像成。
就寺斋房庆赞。
感应真之瑞。
赐钱五十万。
诏辟斋房。
为天安寺。
太始中殁。
寿六十五 有沙门僧庆
善三论。
惠定善涅槃毗昙。
僧嵩者亦以能讲授闻。
但莫年邪执。
死时舌本先烂云。
僧洪偃陈朝 504 — 564
释洪偃
俗姓谢氏
会稽山阴人
祖茂恭和凝慎不交世俗。
父藏博综经史善属文藻。
衡阳王闻而器之。
引为僚友。
风神颖秀弱龄悟道。
昼读经论夜讽诗书。
良辰华景未尝废学。
自尔幼而聪敏。
州里称焉。
及长游听京邑遍闻数论。
后值龙光寺绰法师
便委心受业。
特加赏接。
以为绝伦。
由是学侣改观转相推伏。
二三年中便尽幽奥。
乃开筵聚众阐扬成实。
举厝闲雅词吐抑扬。
后学旧齿稽疑了义。
横经笈虚往实归。
由此仰膺法轮总持诸部。
勇气无前任其披解。
宿望弘量因循旧章。
属思云霄曾无接对。
见忤前达不能降情。
自是来学有隔。
听者疏焉。
遂闭志闲房高尚其道。
间以寻缃阅史。
广求多见。
秋水春台清文迥出。
壮思云飞英词锦烂。
又善草隶见称时俗。
纤过芝叶媚极银钩。
故貌义诗书号为四绝。
当时英杰皆推赏之。
梁太宗之在东朝
爱其俊秀。
欲令还俗引为学士
执志不回故弗能致。
武帝发讲重云。
延德肆问。
而年非宿老座第甚远。
抗言高论精理入神。
帝赏叹久之。
莫不瞩目。
形止自若神守如初。
佥服其高亮也。
引进后堂。
加优其礼。
属戎羯陵践兵饥相继。
因避地于缙云
眷眄泉石。
又寇斥山侣。
遂越岭逃难。
落泊驰滞曾无安堵。
梁长沙王韶
闻风叙造俄而渚宫陷覆。
上流阻乱。
便事东归。
因怀自静有顾林泉。
乃杖策若耶云门精舍。
历览山水。
美其迁迟。
升平亭赋诗曰。
萧萧物候晚。
肃肃天望清。
旅人聊杖策。
登高荡客情。
川源多旧迹。
墟里或新名。
宿烟浮始旦。
朝日照初晴。
独游乏徒侣。
徐步寡逢迎。
信矣非吾托。
赏心何易并。
遂汎浪岩峰。
有终焉之志。
葺修寺宇结众砺业。
陈武廓定革命惟新。
京辅旧僧累相延请。
顾山众曰。
吾勤苦积学五十馀年。
事故流离未遑敷说。
今时来不遂。
何谓为法亡身乎。
天嘉之初出都。
讲于宣武寺。
学徒又聚莫不肃焉。
虽乐说不疲。
而幽心恒结。
每因讲隙游钟山之开善定林。
息心宴坐。
时又引笔赋诗曰。
杖策步前岭。
褰裳出外扉。
轻萝转蒙密。
幽径复纡威。
树高枝影细。
山昼鸟声希。
石苔时滑屣。
虫网乍粘衣。
涧旁紫芝晔。
岩上白云霏。
松子排烟去。
常生寂不归。
穷谷无还往。
攀桂独依依。
会齐使通和舟车相接。
崔子武等。
擅出境之才。
议其瞻对
众莫能举。
世祖文皇
以偃内外优敏可与杭言。
敕令统接宾礼。
枢机温雅容止方棱。
敷述皇猷光宣帝德。
才词宏逸辩论旁驰。
润以真文引之慈寄子武等顶受诰命衔佩北蕃。
帝嗟赏厚惠更倍恒度。
皆推以还公。
一无所纳。
是岁旧疾连发。
听者复疏。
止于小室许有咨问。
怀不能已情有斐然。
乃著成论疏数十卷。
剖发精理构思深剧。
疾转沈笃功不剋就。
天嘉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至于大渐。
神气不昧。
命弟子曰。
众生为贪心之所暗也。
贪我则惜落一毛。
贪他则永无厌足。
至于身死之后。
使高其坟重其郭。
必谓九泉之下还结四邻一何可笑。
皇甫谧杨王孙
微得我意。
虽知会归丘壤。
而未知初度之心。
今冥目之后。
以此脯腊鄙形。
布施上飞下走一切众生。
若前身相负仍以相偿。
如无相对则生我檀善。
此之微心亦趣菩提。
物莫不共矣。
言毕合掌。
终于宣武寺焉。
春秋六十有一。
知与不知咸怀恻怆。
即以其月二十二日
尸陀于钟山开善寺之东岗焉。
然偃始离俗迄于迁化。
唯学是务。
俭节扫衣弗事华广。
每缘情触兴辄叙其致。
而文彩洒落罕有嗣者。
缀述篇章随手散失。
后人掇聚集之成二十馀卷。
值乱零失犹存八轴。
陈太建年。
学士何俊上之。
封于秘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