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南北朝
佛驮跋陀罗晋末南朝宋初 359 — 4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9—429 【介绍】: 即佛驮跋陀
意译觉贤
东晋末南朝宋初僧人
天竺迦维罗卫人
幼丧父母,年十七出家,以禅律驰名。
游学罽宾,受业于大禅师佛陀斯那。
东晋安帝义熙四年,与沙门智严共至长安,大弘禅业,从者甚众。
鸠摩罗什友善,每有疑义,常共咨决。
终因宗派不同,为罗什门下谤黩,逼离关中,南走庐山,与慧远相见。
八年江陵,为刘裕所敬重,俱归扬都,止道场寺
译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十余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觉贤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裔也。
大父达磨提婆。
此云法天。
旅游北天竺
因家焉。
父达摩脩耶利。
此云法日。
与母俱蚤世。
跋陀养于舅氏三岁矣。
其从祖有鸠婆利者。
爱其慧敏。
度为沙弥
年十七。
业禅师佛大光。
既登具。
益精经律。
僧伽达多久与同学。
而识其神俊。
然所造诣则未之知也。
罽宾国
坐密室中跋陀遽来。
问何自。
曰。
暂往兜率致敬弥勒。
语卒不复见。
达知其已證圣矣。
秦沙门智严罽宾
跋陀宣授禅法于东土。
许之。
于是历六国。
交趾既附舶。
望见海岛指以语众欲游焉。
舟人以风顺不肯留。
俄而转风。
舶至岛下。
众咸以为神。
于是一舟听其进止。
有顷欲发。
跋陀又止之。
发者果覆没。
忽中夜呼众欲急发。
众方寐不应。
跋陀乃自整帆独发旋。
贼掠馀舶。
青州
闻什在长安
往从之。
什倒屣门迎大悦。
恨相得之晚。
议论发。
药谓什曰。
公所释未出人意。
而致高名何耶。
什曰。
吾年运已往。
学者妄相粉饰。
公雷同为高。
可乎。
秦太子泓延至东宫
对什论法。
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
色无自性。
故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
空。
复云何破一微。
答曰。
诸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不尔。
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故众微空。
以众微故一微空。
宝云译出此语。
不解其意。
皆谓跋陀所计。
微尘是常。
他日更请。
跋陀曰。
法不自生。
缘会故生。
缘一微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
则是空矣。
宁当言破一微乎。
秦既崇向出入宫阙者三千馀僧。
静退颓然而已。
偶谓弟子曰。
昨见天竺五舶俱发。
众闻为显异。
有弟子。
自言得阿含果。
有以飞语闻者。
祸起不测。
众多遁去。
不以为意。
僧䂮道恒曰。
佛犹不听说己所得法。
五舶之说。
何所穷诘。
又弟子诳惑。
互生异同。
于律有违。
理不同止。
笑。
慧观等四十馀人渡江。
姚兴惊。
等。
即遣使追之。
不可。
遂至匡山
沙门慧远
迎待甚勤敬。
遣门人昙邕
致书关中
解其摈事。
又请出译禅数诸经。
五舶果至。
江陵
道化益盛。
施者奔走焉。
跋陀不受。
持一钵行乞而已。
宋武帝太尉
刘毅
江陵
陈郡袁豹
长史随府。
跋陀尝从乞。
未餍辞退。
曰意似未足。
跋陀曰。
檀越施心有限耳。
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大惭。
即问慧观而知其为人。
竟启太尉
请相见。
邀与俱止京师
道场寺沙门支法领。
于阗得华前分三万六千偈。
未有宣译。
内史孟顗
右军褚叔度
跋陀译之。
沙门法显
西域得僧祗律。
跋陀译。
语在传。
跋陀佛三昧经六卷。
泥洹及脩行方便等论十五部。
一百十七卷。
元嘉六年没。
寿七十二。
佛驮跋陀罗
此云觉贤
本姓释氏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幼丧父母从祖鸠婆利
闻其聪敏兼悼其孤露。
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
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
众皆一月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
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受具戒修业精勤。
博学群经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
常与同学僧迦达多
共游罽宾同处积载。
虽服其才明。
而未测其人也。
后于密室闭户坐禅。
忽见来。
惊问何来。
答云。
暂至兜率致敬弥勒。
言讫便隐。
知是圣人。
未测深浅。
后屡见贤神变。
乃敬心祈问。
方知得不还果
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
会有秦沙门智严
西至罽宾睹法众清净。
乃慨然东顾曰。
我诸同辈斯有道志。
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
即咨询国众孰能流化东土。
佥云。
佛驮跋陀
其人也。
既要请苦至。
遂悯而许焉。
于是舍众辞师。
裹粮东逝。
步骤三载绵历寒暑。
既度葱岭
路经六国。
国主矜其远化。
并倾怀资奉。
交阯乃附舶循海而行。
经一岛下。
以手指山曰。
可止于此。
舶主曰。
客行惜日调风难遇。
不可停也。
行二百馀里。
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
众人方悟其神。
咸师事之听其进止。
后遇便风同侣皆发。
曰。
不可动。
舶主乃止。
既而有先发者。
一时覆败。
后于闇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
无肯从者。
自起收缆。
唯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
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
鸠摩罗什长安
即往从之。
什大忻悦。
共论法相振发玄微。
所悟益。
时秦主姚兴专志佛法。
供养三千馀僧。
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唯守静不与众同。
后语弟子云。
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
既而弟子传告外人。
关中旧僧咸以为显异惑众。
僧道恒等谓曰。
佛尚不听说己所得法。
先言五舶将至虚而无实。
又门徒诳惑互起同异。
既于律有违理不同止。
宜可时去勿得停留。
曰。
我身若流萍去留甚易。
但恨怀抱未伸。
以为慨然耳。
于是与弟子慧观等四十馀人。
俱发神志。
从容初无异色识真之众咸共叹惜。
道俗送者千有馀人。
姚兴闻去怅怏。
乃谓道恒曰。
沙门挟道来游欲宣遗教。
缄言未吐良用深慨。
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导。
因敕令追之。
谓使曰。
诚知恩旨无预闻命。
于是率侣宵征。
南指庐岳
沙门释慧远久服风名。
闻至欣喜倾盖若旧。
以贤之被摈过由门人。
若悬记五舶止说在同意。
亦于律无犯。
乃遣弟子昙邕致书姚主及关中众僧解其摈事。
乃请出禅数诸经。
志在游化居无求安。
停山岁许。
复西适江陵
遇外国舶主。
既而讯访。
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者也。
倾境士庶竞来礼事。
其有奉施悉皆不受。
持钵分卫不问豪贱。
陈郡袁豹宋武帝太尉长史
宋武南讨刘毅
随府届于江陵
贤将弟子慧观乞食。
素不敬信。
待之甚薄。
未饱辞退。
曰。
似未足且复少留。
曰。
檀越施心有限。
故令所设已罄。
即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大惭愧。
既而问慧观曰。
沙门何如人。
曰。
德量高远非凡所测。
深叹异以启太尉
太尉请与相见甚崇敬之。
资供备至。
俄而太尉还都。
请与俱归安道场寺
元嘉六年卒。
春秋七十有一。
(或云浮头婆驮。
梁言觉贤)。
天竺人也。
九岁失父母。
为外家所养。
年十七出家。
师令诵经。
五人同业。
四人一月
敌其一日。
博览经律。
精力过人。
笃好禅思。
遇境斯得。
雅游九次。
妙入八解。
同学僧伽达多
心相赏遇。
同游罽宾
闭室安禅。
先自念言曰。
无得觉我者也。
有顷忽见觉贤对倚弹指。
问曰。
何从得入。
答曰。
向往兜率。
见子意云无得觉我。
故相观耳。
方悟。
非凡夫人焉。
苦从谓问。
乃云得阿那含也。
佛驮跋陀罗
此云觉贤
本姓释氏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祖父达摩提婆
此云法天。
尝商旅于北天竺
因而居焉。
父达摩修耶利。
此云法日。
少亡。
三岁孤与母居。
五岁复丧母为外氏所养。
从祖鸠婆利
闻其聪敏。
兼悼其孤露。
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
众皆一月
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
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受具戒修业精勤。
博学群经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
常与同学僧伽达多共游罽宾
同处积载。
虽伏其才明。
而未测其人也。
后于密室闭户坐禅忽见来惊问何来。
答云。
暂至兜率致敬弥勒。
言讫便隐。
知是圣人未测深浅。
后屡见贤神变乃敬心祈问。
方知得不还果
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
会有秦沙门智严
西至罽宾
睹法众清胜。
乃慨然东顾曰。
我诸同辈斯有道志。
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
即咨讯国众。
孰能流化东土。
佥云有佛驮跋陀者。
出生天竺那呵利城
族姓相承世遵道学。
其童龀出家已通解经论。
少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
先时亦在罽宾
乃谓曰。
可以振维僧徒宣授禅法者佛驮跋陀其人也。
既要请苦至。
遂悯而许焉。
于是舍众辞师裹粮东逝。
步骤三载绵历寒暑。
既度葱岭路经六国。
国主矜其远化。
并倾心资奉。
交趾乃附舶。
循海而行经一岛下。
以手指山曰。
可止于此。
舶主曰。
客行惜日调风难遇。
不可停也。
行二百馀里。
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
众人方悟其神。
咸师事之。
听其进止。
后遇便风同侣皆发。
曰。
不可动。
舶主乃止。
既而有先发者一时覆败。
后于闇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
无肯从者。
自起收缆。
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
鸠摩罗什长安
即往从之。
什大欣悦。
共论法相振发玄微所悟益。
因谓什曰。
君所释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
什曰。
吾年老故尔。
何必能称美谈。
什每有疑义必共咨决。
秦太子泓欲闻说法。
乃要命群僧集论东宫
罗什数番往复。
什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虽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空。
复云何破微。
答曰。
群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谓不尔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故众微空。
以众微故一微空。
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意。
道俗咸谓贤之所计微尘是常。
馀日长安学僧复请更释。
曰。
夫法不自生缘会故生。
缘一微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则为空矣。
宁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
此是问答之大意也。
秦主姚兴专志佛法。
供养三千馀僧。
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
守静不与众同。
后语弟子云。
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
既而弟子传告外人。
关中旧僧咸以为显异惑众。
长安大弘禅业。
四方乐靖者并闻风而至。
但染学有浅深。
得法有浓淡。
浇伪之徒因而诡滑。
有一弟子。
因少观行。
自言。
得阿那含果。
未即检问。
遂致流言大被谤读。
将有不测之祸。
于是徒众或藏名潜去。
或踰墙夜走。
半日之中众散殆尽。
乃夷然不以介意。
时旧僧僧䂮道恒等谓曰。
佛尚不听说己所得法。
先言五舶将至虚而无实。
又门徒诳惑互起同异。
既于律有违理不同止。
宜可时去勿得停留。
曰。
我身若流萍。
去留甚易。
但恨怀抱未申。
以为慨然耳。
于是与弟子慧观等四十馀人俱发。
神志从容初无异色。
识真之众咸共欢惜。
白黑送者千有馀人。
姚兴闻去怅恨。
乃谓道恒曰。
沙门协道来游欲宣遗教。
缄言未吐良用深慨。
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导。
因敕令追之。
报使曰。
诚知恩旨无预闻命。
于是率侣宵征。
南指庐岳
沙门释慧远久服风名。
闻至欣喜若旧。
以贤之被摈过由门人。
若悬记五舶止说在同意。
亦于律无犯。
乃遣弟子昙邕致书姚主及关中众僧解其摈事。
乃请出禅数诸经。
志在游化居无求安。
停止岁许。
复西适江陵
遇外国舶至。
既而讯访。
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者也。
倾境士庶竞来礼事。
其有奉遗悉皆不受。
持钵分卫不问豪贱。
陈郡袁豹宋武帝太尉长史
宋武南讨刘毅随府届于江陵
贤将弟子慧观乞食。
素不敬信。
待之甚薄。
未饱辞退。
曰。
似未足。
且复小留。
曰。
檀越施心有限。
故令所设已罄。
即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大惭愧。
既而问慧观曰。
沙门何如人。
曰德量高邈非凡所测。
深叹异以启太尉
太尉请与相见甚崇敬之。
资供备至。
俄而太尉还都。
便请俱归安道场寺
仪范率素不同华俗。
而志韵清远雅有渊致。
师法师僧弼沙门宝林书曰。
斗场禅师甚有大心。
便是天竺王何风流人也。
其见称如此先是沙门支法领。
于阗得华前分三万六千偈。
未有宣译。
至义熙十四年
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即请为译匠。
乃手执梵文。
沙门法业。
慧严等百有馀人。
于道场译出。
诠定文旨。
会通华戎。
妙得经意。
道场寺犹有华严堂焉。
沙门法显
西域所得僧祇律梵本。
复请译为晋文
语在传。
其先后所出佛三昧海六卷。
泥洹及修行方便论等。
凡一十五部。
一百十有七卷为究其幽旨妙尽文意。
元嘉六年卒。
春秋七十有一矣。
此云觉贤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父少亡。
孤与母居。
五岁复丧母。
为外氏所养。
从祖鸠婆利
闻其聪敏。
悼其孤露。
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
与同学数人。
习诵为业。
众皆一月
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
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受具戒。
修业精勤。
博学群经。
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
常欲游方弘化
会有秦沙门知严。
西至罽宾
慨然东顾曰。
我诸同辈有道志。
而不遇真匠。
发悟莫由。
即咨询国众。
孰能流化东土。
佥曰。
佛驮跋陀者。
可以振维僧徒
宣授禅法。
严要请苦至。
遂悯而许焉。
于是舍众辞师。
裹粮东逝。
步骤三载。
绵历寒暑。
既度葱岭
路经六国。
国王矜其远化。
并倾资。
奉至交趾
乃附舟海行。
经一岛下。
以手指山曰。
可止于此。
舶主曰。
客行惜日。
调风难遇。
不可停也。
行二百馀里。
忽风转吹舶。
还向岛下。
众人方悟其神。
咸师事之。
听其进止。
后遇便风。
同侣皆发。
曰。
不可动。
舶主乃止。
既而有先发者。
一时覆败。
后于闇夜之中。
忽令众舶俱发。
无肯从者。
自起收缆。
唯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
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
鸠摩罗什长安
即往从之。
什大欣悦。
共论法相。
振发占微。
多所悟益。
秦太子泓。
欲闻说法。
乃要命群僧。
集论东宫
罗什
数番往复什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
色无自性。
故唯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空。
复云何破一微。
答曰。
群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谓不尔。
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空故众微空。
众微空故一微空。
宝云译出此语。
不解其意。
馀日长安学僧。
复请更释。
曰。
夫法不自生。
缘会故生。
缘一微。
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
则为空故一微空中无众微。
众微空中无一微。
秦主姚兴
专志佛法。
供养三千馀僧。
并往来宫阙。
盛修人事。
守静。
不与众同。
义熙十四年
吴郡内史孟顗
右卫将军褚叔度
为译匠。
手执华严梵文。
沙门法业。
慧义
慧严等。
百有馀人。
于道场译出诠定。
文旨会通。
妙得经意。
贾彝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广川人字彦伦
初为后燕辽西王记室参军,后被俘归
道武帝即位,为尚书左丞,参与国政。
道武帝天赐末,为叛胡所执,送于后秦姚兴
积数年,遁归,又为夏赫连勃勃所执,拜秘书监
年六十一卒。
安同北魏 ? — 4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9 【介绍】: 北魏辽东胡人
先祖为安息贵族,魏晋时避乱辽东
初为商贩,后侍奉道武帝
以屡出使称旨,得宠任,授外朝大人,出入禁中,以功升广武将军
从征姚平姚兴,以献策功,封北新侯,加安远将军
明元帝时,受命理民讼,纠举守宰不法,有政绩。
太武帝即位进爵高阳公
除征东大将军青二州刺史
晚在冀州,聚敛财货,大兴寺塔,百姓苦之。
卒谥恭惠
全后魏文·卷二十五
同,辽东胡人
登国初,为外朝大人,加广武将军,赐爵北兴侯,加安远将军
明元时,拜右光禄大夫
太武即位进爵高阳公,拜光禄勋
除征东大将军、冀青二州刺史
神麚二年卒,追赠高阳王谥曰恭惠
尹冲南朝宋 ? — 4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0 【介绍】: 南朝宋天水冀人字子顺
先为后吏部郎,与姚兴子结党,欲倾覆太子姚泓
立,与弟尹宏南奔。
南广平太守
宋文帝元嘉七年司州刺史,随到彦之北伐。
战败不降,投堑死。
杨盛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时氐族首领
杨定从子。
先为监国,守仇池
死,自号秦州刺史仇池公
分诸氐羌为二十部护军,各为镇戍,不置郡县,据有汉中之地,仍称藩于晋。
魏道武帝天兴初遣使入魏朝贡,魏封其为仇池
然隔于后秦姚兴,不得岁通贡使
宋武帝永初中封盛为武都王
卒,私谥惠文王
昙摩耶舍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此云法明
罽宾国人
少好学。
年十四为弗若多罗所知。
既长标致特高。
该通经律。
有异能解。
尝习禅观。
时以比浮头婆驮。
孤行山泽。
往往冲虎。
每坐树下。
叹曰。
年已三十。
乃未得果。
何其懈哉。
至忘寝食。
以精苦悔先罪。
乃梦。
博叉天王劝以游方观道。
不当自善。
曰道可致。
不可求也。
然以非分强求。
虽死无所获。
乃游诸国。
隆安中
广州白沙寺。
善诵毗婆沙律。
时号大毗婆沙
年已八十五。
弟子八十五人。
有女子张氏字晋
清净自活。
从耶舍咨授道要。
乃为说佛生缘起。
并译出差摩经一卷。
义熙中
长安
姚兴为前席。
天竺沙门昙摩屈多友善。
秦弘始九年
共译舍利弗阿毗昙。
至十六年乃竟。
凡二十二卷。
后如江陵止新寺。
大弘禅要。
学者至三百馀人。
道俗初疑其慢。
及见之莫不倾伏。
往往定中多见殊祥。
人传以为證果矣。
元嘉中辞还西域
弟子法度善梵语。
佐耶舍译经
天竺婆勒子也。
勒贾于广州
而生度于南康
名金迦
长而出家。
获今名。
而不知者。
以度为南康人也。
度自其西归。
乃执异见。
学小乘禁方等法。
谓无十方佛。
性礼释迦
食用铜钵。
不置别器。
令诸尼相从。
而行悔罪。
止伏地相向而已。
尼法弘普明皆受其法。
而诸尼多宗习之云。
昙摩耶舍
此云法明
罽宾人
少而好学。
年十四为弗若多罗所知。
长而气干高爽雅有神慧。
该览经律悟出群。
陶思八禅游心七觉。
时人方之浮头婆驮。
孤行山泽不避豺虎。
独处思念动移宵日。
尝于树下每自剋责。
年将三十尚未得果。
何其懈哉。
于是累日不寝不食。
专精苦到以悔先罪。
乃梦见博叉天王
语之曰。
沙门当观方弘化旷济为怀。
何守小节独善而已。
道假众缘复须时熟。
非分强求死而无證。
觉自思惟欲游方授道。
既而踰历名邦履践郡国。
晋隆安中初达广州住白沙寺。
耶舍善诵毗婆沙律。
人咸号为大毗婆沙
时年已八十五。
徒众八十五人。
时有清信女张普明咨受佛法。
耶舍为说佛生缘起。
并为译出差摩经一卷。
至义熙中来入长安
姚兴僣号甚崇佛法。
耶舍既至深加礼异。
会有天竺沙门昙摩掘多来入关中
同气相求宛然若旧。
因共耶舍译舍利弗阿毗昙。
伪秦弘始九年初书梵书文。
至十六年翻译方竟。
凡二十二卷。
太子姚泓亲管理味。
沙门道标为之作序。
耶舍后南游江陵
止于辛寺大弘禅法。
其有味靖之宾披榛而至者三百馀人。
凡士庶造者。
虽先无信心见皆敬悦。
自说有一师一弟子。
修业并得罗汉。
传者失其名。
又尝于外门闭户坐禅。
忽有五六沙门来入其室。
又时见沙门飞来树端者。
往往非一。
常交接神明而俯同矇俗。
虽道迹未彰。
时人咸谓已阶圣果。
至宋元嘉中辞还西域
不知所终。
耶舍有弟子法度。
善梵汉之言常为译语。
度本竺婆勒子。
勒久停广州往来求利。
中途于南康生男。
仍名南康
长名金迦。
入道名法度。
度初为耶舍弟子承受经法。
耶舍既还外国。
度便独执矫异规以摄物。
乃言。
专学小乘禁读方等。
唯礼释迦
无十方佛。
食用铜钵无别应器。
又令诸尼相捉而行悔罪之日但伏地相向。
唯宋故丹阳尹颜瑗女法弘尼。
交州刺史张牧女普明尼。
初受其法。
都下宣业弘光诸尼习其遗风。
东土尼众亦时传其法。
薛辩北魏 379 — 4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9—422 【介绍】: 北魏河东汾阴人字允白
薛强子。
后秦姚兴时,袭父职统其所部,后为姚兴尚书郎河北太守
刘裕姚泓举营降,拜为宁朔将军平阳太守
长安奔魏,立功于河际。
明元帝时平西将军雍州刺史,赐爵汾阴侯
卒于位。
王慧龙北魏 ? — 4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0 【介绍】: 北魏太原晋阳人
东晋尚书仆射王愉孙。
合家为刘裕所杀,慧龙为僧彬所匿,得免。
后奔后秦姚兴
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后秦灭,归北魏,授洛城镇将。
北魏太武帝即位,以其南人,免官。
久之,授南蛮校尉安南大将军左长史
太武帝时,大破宋将王玄谟于滑台,授龙骧将军,任荥阳太守
在任十年,有善政。
后又败宋将到彦之檀道济
宋文帝惮之,行反间计,太武帝不信。
又遣人行刺,为慧龙所执,复释之。
官至使持节宁南将军、虎牢镇都副将
自以遭难流离,常怀忧悴,尝作《祭伍子胥》文以寄意。
晁崇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辽东襄平人字子业
善天文术数,初为后燕慕容垂太史郎。
慕容宝出战,败于参合,为拓跋圭所获。
爱其伎术,甚见亲待。
从平中原,建北魏
称帝,拜太史令,迁中书侍郎
曾奉命造浑仪,历象日月星辰。
后因家奴告与弟晁懿潜通后秦姚兴,并被赐死。
韩延之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南阳堵阳人字显宗
为平西府录事参军
刘裕司马休之,致书密招,延之复书严辞拒之。
又以刘裕父名翘,字显宗,遂以“显宗”为己字,名子曰翘,以示不臣刘氏。
后奔姚兴,复入
明元帝以为武牢镇将封鲁阳侯
奚牧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代人
重厚有智谋,道武帝宠遇之。
称为仲兄,参与计谋。
从征后燕慕容宝,以功拜并州刺史,赐爵任城公。
州与后秦姚兴接界,时扰边,以均等礼,遗书责之,以两国通和,恨抗礼。
有言于道武遂为道武所杀。
张渊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人
明占候,晓内外星分。
自云历仕苻坚姚兴赫连昌
太武帝平统万,被获,以为太史令
官终骠骑军谋祭酒
全后魏文·卷二十二
,仕苻坚,官爵未详。
又仕姚兴父子,为灵台
姚泓灭,仕赫连昌,为太史令
武平统万,复为太史令,迁骠骑军谋祭酒
刁雍北魏 390 — 4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0—484 【介绍】: 北魏渤海饶安人字淑和
东晋末伯父逵曾凌辱刘裕当政,乃诛刁氏。
投奔后秦姚兴
后秦亡,明元帝泰常二年北魏
上表陈诚愿留南境自效。
任假建义将军,于河、济间招集流散,以抗刘裕军。
太武帝太平真君二年侍中都督扬豫兖徐四州诸军事征南将军、徐豫二州刺史
五年薄骨律镇将。
在镇十余年,重视军屯,广积储。
博览书传,明敏多智。
赐爵东安侯,卒年九十五。
全后魏文·卷二十六
字淑和渤海饶安人尚书协之曾孙。
元兴末,以避刘裕姚兴,为太子中庶子
泰常中姚泓灭,与司马休之等奔魏,假建义将军,又假镇东将军青州刺史、青光侯。
延和中,进平南将军徐州刺史,赐爵东安侯
太延中,徵还。
真君中,授征南将军、徐豫二州刺史,迁薄骨律镇将。
兴光中,徵还,拜特进
太和八年卒,年九十五,赠仪同三司冀州刺史谥曰简
(案:《通典》一百九十六有皇兴中征南将军刁雍请筑长城表,与《魏书·高闾》所载全同。
彼在本《传》,当不误也,故此不复录。)
赵逸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天水人字思群
赵温弟。
初仕后秦姚兴,后为赫连勃勃所俘,拜著作郎
太武帝时,拜中书侍郎
官至宁朔将军赤城镇将。
乞免,许之。
好经籍,勤于著述,年逾七十卒。
昙无成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马氏。
扶风人
避乱居黄龙。
年十三。
沙弥
性姿颖异。
未受具。
负笈入关中
罗什
什问。
沙弥乃能远来乎。
对曰。
道之所在。
安问近远。
什喜。
于是授以诸经奥旨。
一日姚兴谓曰。
马季长
硕学高明。
素傲当世。
法师固不当尔。
对曰。
以道御心。
正欲除此过耳。
叹异之。
及姚祚衰替。
淮南中寺。
常讲涅槃大品。
著实相明渐等论。
元嘉中殁。
寿六十四。
昙无成
姓马
扶风人
家世避难移居黄龙。
年十三出家履业清正神悟绝伦。
未及具戒便精往复。
闻什公在关。
负笈从之。
既至见什。
什问。
沙弥何能远来。
答曰。
闻道而至。
什大善之。
于是经停务学慧业愈深。
姚兴谓成曰。
马季长硕学高明素骄当世。
法师故当不尔。
答曰。
以道伏心为除此过。
甚异之。
供事殷厚。
姚祚将亡关中危扰。
成乃憩于淮南中寺。
涅槃大品常更互讲说。
受业二百馀人。
颜延之何尚之共论实相往复弥晨。
成乃著实相论。
又著明渐论。
宋元嘉中卒。
春秋六十有四。
时中寺复有昙囧者。
与成同学齐名。
为宋临川康王义庆所重。
袁式北魏 ? — 4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7 【介绍】: 北魏陈郡阳夏人字季祖
在晋为武陵王司马遵咨议参军,后归姚兴
明元帝泰常二年入魏,为上客,赐爵阳夏子。
司徒崔浩为国士之交,创朝仪典章,常访于
清贫守度,不失士节,时人敬重之。
周览书传,尝作《字释》未就。
卒谥肃
僧导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京兆人
史失其氏。
十岁出家。
其师授以观世音经。
曰。
此经几卷。
曰止一卷。
曰。
经言尔时无尽意。
则知前更有。
师大惊异之。
授以法华经。
于是悟解通达。
老师夙学。
多敬畏之。
年十八。
僧睿见而叹曰。
君当作万僧法主
厚自爱。
姚兴闻其名。
诣之与语。
载同辇而还。
学者荣之。
罗什所译。
多与参校。
著成实三论疏义。
并空有二谛论。
多所发明。
宋高祖平关中。
而喜。
建邺
桂阳公义真。
曰。
儿年幼留镇。
藉公辅之。
义真后为虏所逼。
果能营救。
虏解围去。
高祖闻而嘉之。
建东山寺于寿春
以居焉。
会魏灭教。
北方避难而投之者。
皆给衣食。
故旧乡曲之死者。
为设会行香。
流涕哀恸。
孝武即位
诏住建邺中兴寺
帝郊迎。
法道大振。
每讲维摩于瓦棺寺。
帝临幸。
公卿毕集。
久之辞还寿春殁。
寿九十六。
时有僧音僧威。
亦有卓行。
僧导
京兆人
十岁出家从师受业。
师以观世音经授之。
读竟咨师。
此经有几卷。
师欲试之。
乃言。
止有此耳。
曰。
初云尔时无尽意。
故知尔前已应有事。
师大悦之。
授以法华一部。
于是昼夜看寻粗解文义。
贫无油烛常采薪自照。
至年十八博读转多。
气干雄勇神机秀发。
形止方雅举动无忤。
僧睿见而奇之。
问曰。
君于佛法且欲何愿。
曰。
且愿为法师作都讲。
曰。
君方当为万人法主
岂肯对扬小师乎。
迄受具戒识洽愈深。
禅律经论达自心抱。
姚兴钦其德业。
友而爱焉。
入寺相造。
乃同辇还宫。
及什公译出经论。
参议详定。
既素有风神。
又值关中盛集。
于是谋猷众典博采真俗。
乃著成实三论义疏及空有二谛论等。
宋高祖西伐长安
擒获伪主荡清关内。
既素籍名。
乃要与相见。
曰。
相望久矣。
何其流滞殊俗。
答云。
明公荡一九有鸣銮河洛。
此时相见不亦善乎。
高祖旋旆东归留子桂阳公义真镇关中
临别谓曰。
儿年小留镇
愿法师时能顾怀。
义真后为西虏勃勃赫连所逼。
出自关南中途扰败。
丑虏乘凶追骑将及。
率弟子数百人遏于中路。
谓追骑曰。
刘公以此子见托贫道。
今当以死送之。
会不可得不烦相追。
群𡨥骇其神气。
遂回锋而反。
义真走窜于草。
会其中兵段宏
卒以获免。
盖由之力也。
高祖感之。
因令子侄内外师焉。
后立寺于寿春
东山寺也。
常讲说经论。
受业千有馀人。
会虏俄灭佛法。
沙门避难投之者数百。
悉给衣食。
其有死于虏者。
皆设会行香。
为之流涕哀恸。
孝武帝升位。
遣使徵请。
翻然应诏
止于京师中兴寺
銮舆降跸躬出候迎。
孝建之初三纲更始。
感事怀惜。
悲不自胜。
亦哽咽良久。
即敕于瓦官寺开讲维摩
亲临幸公卿必集。
登高座曰。
昔王宫托生双树现灭。
自尔以来岁逾千载。
淳源永谢浇风不追。
给苑丘墟鹿园芜秽。
九十五种以趣下为升高。
三界群生以火宅为净国。
岂知上圣流涕大士栖惶者哉。
因潜然泫泪。
四众为之改容。
又谓曰。
护法弘道莫先帝王。
陛下若能运四等心矜危劝善。
则此沙石瓦砾便为自在天宫。
称善久之。
坐者咸悦。
后辞还寿春卒于石涧
春秋九十有六。
时有沙门僧因。
亦当世名匠。
相次。
或问因云。
法师导公孰愈。
答云。
吾与僧导同师什公。
准之孔门则导公入室吾可升堂。
有弟子僧威僧音等。
并善成实。
姚道和南朝宋 ? — 47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9 【介绍】: 南朝宋南安赤亭人字敬邕
后秦姚兴孙。
随父降宋。
宋明帝破贼有功封范阳县侯,出为司州刺史
沈攸之反,围,出兵援而又不杀攸之使,为张敬儿奏闻。
萧道成代宋称帝,以有贰心被诛。
僧旻南梁 467 — 5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7—527 【介绍】: 南朝梁僧。
吴郡富春人俗姓孙
七岁出家,居虎丘西山寺
力学不怠,志操冠群辈。
后居扬都庄严寺
自齐迄梁,登座讲说逾二十年。
梁武帝天监初与诸僧于上定林寺抄一切经论。
著有《论疏杂集》、《四声指归》、《诗谱决疑》等,尤以《成实论义疏》著名。
智藏法云合称梁代大法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孙氏。
世居吴之富春
三国有吴之后也。
幼孤。
七岁出家。
虎丘西山寺
师事僧回。
从受五经义。
宋吏部郎吴郡张辩
尝谓之曰。
沙弥何姓。
家何处。
曰。
贫道姓释。
家此山。
异之。
特进张绪
见而叹曰。
虽小。
已有凌云之气。
年十三。
随回出都。
白马寺年十六。
回亡。
移住庄严寺
师事昙景。
与同寺法云神冈法关。
夕则合帔而卧。
昼则假衣而行。
往返咨询。
柔次远亮四师。
明经律论指。
振发拥滞。
虽命世硕学。
无所是非。
齐文慧帝。
竟陵王
深加贵敬。
尚书令王俭
尝延僧宗
讲涅槃经。
所扣问。
辄摧衄。
曰昔姚兴逍遥园
使竺道生
道融义。
往复百翻言义俱切。
众服其英秀。
旻法师过之远矣。
文宣帝请柔次二师。
讲成实论。
于末席。
有所议论。
辞旨清新。
宏邈。
听者倾属。
次师乃放麈尾叹曰。
老夫受业彭城精思五聚。
有十五番。
诚为难窟。
每恨不逢勍敌。
自至金陵五年。
始见竭于今日矣。
待为思之。
晚讲当答。
及晚裁复数交。
义遂拥。
次师动容。
顾四座曰。
后生可畏。
永明十年
始二十六岁。
讲成实论于兴福寺
先辈后进。
道俗交会。
不远万里。
呜呼盛哉。
晋宋来学者。
务高谈大语。
以相誇罩。
谦让。
恬静若不能言。
安太守彭城刘业谓曰。
师于经论该博。
何以立义多儒。
答曰贫道谨依经文。
玄则玄。
文儒则儒。
不知其他也。
竟陵王世子昭胄出守会稽
或邀往征虏亭饯之。
曰吾与相识于讲席间耳。
然未尝修诣。
闻其得郡便往。
意所不欲。
众由是亦罢。
永元初。
诏僧局。
请僧三十人。
华林园讲。
僧正法主
却之。
或问其故。
答曰。
此徒外润。
不能内益。
由是誉传遐迩。
琅琊王仲宝吴郡张思光
学冠当时。
并投分纳交。
申以缟滞。
齐乱避地入东。
梁天监五年
僧正慧超
到房请。
法宠法云
汝南周舍等。
华林园道义。
六年制注般若经。
京城大法师于五寺。
首讲。
道居其右。
深其悦可。
又诏于慧轮殿。
讲胜鬘经。
躬临听。
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协等。
三十人。
同抄定林寺一切经论。
以类相从成。
八十卷。
皆取考正来上。
十一年
感风疾。
吴郡太守张充太守谢览给。
舟仗资粮津发至都。
晋陵太守蔡撙出门候之。
叹曰。
仲尼素王于周。
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监末
庄严寺
建八座法轮。
讲者五僧。
以年腊相次。
最处后。
而徒众剧繁。
庄严讲堂。
宋世祖所立者。
其高广𮞅[〦/柔]。
非他处比。
是日至不能容。
诏听停讲五十日。
益辟窗牗。
进床五十张。
迫隘。
桄程为之摧折
讲十地经于简静寺。
先为筑堂五间。
以增其旧。
至日悉满。
尤薄于势要。
吴郡陆倕一日造房。
称疾不见。
欣然曰。
此诚弟子所望也。
时吴太守萧昂过山展礼。
山主智迁以告
曰。
吾山薮病夫。
无事见贵二千石
戴颙隐居北岭。
江夏王诣之。
高卧牗下。
不与相见。
吾虽德薄。
请附于戴公
及萧至。
从后门遁去。
其年。
皇太子亦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致礼赠物。
大通五年
诏还都。
徙居开善寺
于路旧疾。
增剧八年二月一日卒。
寿六十一诏。
其月六日
钟山之开善。
乐禅默。
乃依所立义。
获入定。
诸禅师
皆曰门户虽殊。
造寂则一。
每开讲先使众于坐定后为舍灵转经曰。
道安故事也。
时灵根寺道超
勤学。
每祷佛。
愿如
忽梦。
人曰。
僧旻法师
毗婆尸佛时。
已能讲说。
君始发心。
岂可遽及耶。
但自加功。
当得开解。
造弥勒像。
朝夕礼谒。
梦像遣化。
菩提树
曰菩提者。
梁言道场树也。
弟子颇宣其言。
止之。
著述殆百馀卷。
行世。
僧旻
姓孙氏
家于吴郡富春
有吴开国大皇帝其先也。
幼孤养能言而乐道。
七岁出家。
虎丘西山寺
为僧回弟子。
从回受五经。
一闻能记。
精神洞出标群独秀。
每与同辈言谑及诸典礼。
未尝不慨慨然欲为己任。
宋吏部郎吴郡张辩谓之曰。
沙弥何姓家在何处。
曰。
贫道姓释。
家于此山。
甚异之。
特进张绪见而叹曰。
虽小已有陵云之气。
由是显誉。
年十三随回出都住白马寺
寺僧多以转读唱导为业。
风韵清远了不厝意。
年十六而回亡。
哀容俯仰率由自至。
丧礼毕移住庄严师仰昙景。
景久居寺任。
雅有风轨。
大小和从。
寺给僧足。
安贫好学。
与同寺法云禅岗法开
禀学柔次达亮四公经论。
夕则合帔而卧。
昼则假衣而行。
往返咨询不避炎雪。
其精力笃课如此。
大明数论究统经律。
原始要终望表知里。
内鉴诸己旁启同志。
前疑往结靡不冰泮。
虽命世硕学有是非之
居中振发曾无拥滞。
光绪既著风猷弘远。
文惠帝竟陵王子良
深相贵敬请遗连接。
尚书令王俭
延请僧宗讲涅槃经。
扣问联环言皆摧敌。
曰。
竺道生长安
姚兴逍遥园见之。
使难道融义。
往复百翻言无不切。
众皆睹其风神服其英秀。
今此旻法师超悟天体。
性极照穷言必典诣。
能使前无横阵。
便是过之远矣。
文宣尝请柔次二法师
于普弘寺共讲成实。
大致通胜冠盖成阴。
于末席论议。
词旨清新致言宏邈。
往复神应听者倾属。
次公乃放麈尾而叹曰。
老子受业于彭城
精思此之五聚。
有十五番以为难窟。
每恨不逢勍敌。
必欲研尽。
自至金陵累年始见竭于今日矣。
且试思之晚讲当答。
及晚上讲裁复数交词义遂拥。
次公动容顾四坐曰。
后生可畏。
斯言信矣。
年二十六。
永明十年始于兴福寺讲成实论。
先辈法师高视当世排竞下筵。
其会如市山栖邑寺莫不掩扉毕集。
衣冠士子四衢辐凑。
坐皆重膝不谓为迮。
言虽竟日无起疲倦。
皆仰之如日月矣。
希风慕德者不远万里相造。
自晋宋相承凡论议者。
多高谈大语竞相誇罩。
为师范。
棱落秀上机变如神。
言气典正
座无洪声之侣。
重又性多谦让。
未常以理胜加人。
处众澄眸如入禅定。
其为道俗所推如此。
时人称曰。
折剖磐隐通古无例。
条贯始终受者易悟。
庶方荡诸异论大同正法矣。
于是名振日下。
听众千馀。
孜孜善诱曾无告倦。
安太守彭城刘业。
尝谓曰。
法师经论通博。
何以立义多儒。
答曰。
宋世贵道生
顿悟以通经。
齐时僧柔
影毗昙以讲论。
贫道谨依经文。
玄则玄。
文儒则儒耳。
竟陵王世子萧照胄。
出守会稽
共往。
征虏别之。
曰。
吾止讲席。
相识未尝修诣。
承其得郡。
便狼狈远别。
意所不欲。
众因是亦止。
永元元年
敕僧局请三十僧。
华林园讲。
僧正法主
止之。
或曰何故。
答曰。
此乃内润法师
不能外益学士
非谓讲者。
由是誉传遐迩名动京师
琅琊王仲宝
吴人张思光
学冠当时清贞独绝。
并投分请交申以缟带。
年立之后频事解蔚为宗匠。
九部五时若指诸掌。
玄理伏难坦然夷易。
故缁素结辙华俗邀延往复屯萃矣。
时有令闻夙成负先来之风。
耆年素望怀新旧之耻。
设伏者比肩翘关者间出。
随方领会。
弘量有馀。
皆衔璧舆榇响然风靡者一人而已。
值齐历横流道属昏诐。
时宠小人世嫉君子。
因避地徐部。
仍受请入
法轮继转胜幢屡建。
皆随根获有声南北。
皇梁膺运乃翻然自远言从则。
天监五年游于都辇。
天下礼接下筵亟深眷悦。
僧正慧超衔诏至
欲屈与法宠法云汝南周舍等。
时入华林园讲论道义。
自兹已后优位日隆。
六年制注般若经。
以通大训。
朝贵皆思弘厥典。
又请京邑大法师
于五寺首讲。
道居其右。
乃眷情深见悦可。
因请为家僧。
四事供给。
又敕于慧轮殿讲胜鬘经。
自临听。
仍选才学道俗释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协等三十人。
同集上定林寺
抄一切经论以类相从。
凡八十卷。
皆令取衷于
十一年春忽感风疾后虽小间。
心犹忘误言语迟蹇。
曰。
自登座讲说已二十年。
如见此病例无平复。
讲事尽矣。
乃修饰房内隔立道场日夜礼忏。
吴郡太守张充
太守谢览
各遣僚左至都表上延请。
有敕给船仗资粮发遣。
二郡迎候舟楫满川。
师学士随雾合。
中途守宰莫不郊迎。
晋陵太守蔡撙
出侯门迎之叹曰。
仲尼素王于周。
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监末年
下敕于庄严寺
建八座法轮。
讲者五僧以年腊相次。
最处后。
众徒弥盛。
庄严讲堂。
宋世祖所立。
栾栌增映延袤遐远。
至于是日不容听众。
执事启闻。
有敕听停讲五日
悉移窗户四出檐霤。
又进给床五十张。
犹为迫迮。
桄桯摧折日有十数。
得人之盛皆此类焉。
因舍什物嚫施拟立堂。
虑未周用付库生长传付后僧。
于简静寺讲十地经。
堂宇先有五间。
虑有迫迮又于堂前权起五间。
合而为一。
及至就讲寺内悉满。
斯感化之来殆非意矣。
少与齐人张融谢眺友善。
天下才学通人莫不致礼。
虽居重名不嘉荣势。
闲处一室通豪右。
众人多恨之。
吴郡陆倕
博学自居。
名位通显早崇礼敬。
亦密相器重。
时为太子中庶
傧从到房。
称疾不见。
欣然曰。
此诚弟子所望也。
人皆推之爱名德也。
弥重之不趣于世。
暨普通之后。
先疾连发弥怀退静。
夜还虎丘人无知者。
萧昂出守吴
欲过山展礼。
山主智迁先知以告
曰。
吾山薮病人。
无事见贵二千石
戴颙隐居北岭。
江夏王入山诣之。
高卧牖下不与相见。
吾虽德薄请附戴公之事矣。
及萧至从后门而遁。
其年皇太子
通事舍人何思澄
衔命致礼。
赠以几杖炉奁褥席麈尾拂扇等。
五年下敕延还移住善。
使所在备礼发遣。
不得循常以稽天望。
于路增剧未堪止寺。
权停庄严因遂弥留以至渐。
良医上药备于寺内。
中使参侯相望驰道。
大通八年二月一日清旦。
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一。
天子悲惜储君嗟惋。
敕以其月六日
窆于钟山善墓所。
丧事小随由备办。
隐士陈留阮孝绪
为著墓志。
弟子智学慧庆等。
建立三碑。
其二碑。
皇太子湘东王
并为制文树于墓侧。
徵士何胤
文立于本寺。
尝乐于禅默。
乃依所义试遍安心。
旬日之间遂得入定。
诸禅师
门户虽殊造寂不异。
又尝于讲日谓众曰。
昔弥天释道安
每讲于定坐后。
常使都讲等为含灵转经三契。
此事久废。
既是前修胜业。
欲屈众各诵观世音经一遍。
于是合坐欣然远近相习。
尔后道俗舍物乞讲前诵经。
由此始也。
时有灵根寺道超比丘
勤学自励。
愿明解如
梦有人言。
僧旻法师毗婆尸佛。
已能讲说。
君始修习。
何可等。
但自加功。
不患不达。
随分得解。
后大领悟。
尝造弥勒佛并诸供具。
朝夕礼谒。
乃梦见弥勒佛遣化菩萨送菩提树与之。
菩萨曰。
菩提树者。
梁言道场树也。
弟子颇宣其言。
闻而勖之曰。
礼有六梦。
正梦唯一。
乃是好恶之先徵。
故周占梦之官。
后代废之。
正以俗人浇薄亟多假托。
吾前所梦乃心想耳。
汝勿传之。
庄严寺门及诸墙宇古制不工。
又吴虎丘山西寺朽坏日久。
并加缮改事尽弘丽。
所造经像全不封附。
须者便给。
放生布施未尝倦废。
弟子咨曰。
和上所修功德诚多。
未始建斋会。
恐福事未圆。
曰。
斋乃有一时发起之益。
吾寡乏人力难得尽理。
又且米菜酱酢樵水汤灰践踰浇炙。
信伤害微虫岂有数量。
虑有此事故不敢为也。
始复求寄王官官府有势之家。
使役虽多弥难尽意。
近识观之藉此悟。
智者窥人有求名之诮。
要请法俗侵星早到。
若不专至有乖素心。
若现斯言犹涉讥笑。
故吾不为也。
美言笑善举止。
吐纳膏油自生顾眄风飙满室。
凡所施为不为名利。
勤注教勖形于言晤。
先人后己常若不及。
常有馀师言弟子不恭者。
呼与相见为设饮食。
方便诱喻遂成善士。
生无左道卜筮。
不妄同惑凡人。
又不假托奇怪以诳近识。
贵人君子皆景慕焉。
营居负贩者亦望风而畏敬。
闻其名者伪夫正鄙夫
所著论疏杂集。
四声指归诗谱决疑等。
百有馀卷流世。
萧映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映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文明
萧憺子。
年十二,为国子生
起家淮南太守武帝普通二年封广信县侯后改封新渝县侯,为吴兴太守北徐州刺史
在任常载粟帛游境内,振济贫者。
历官给事黄门侍郎卫尉卿广州刺史
武帝大同六年广州人卢子略反,攻平之。
卒谥宽
全梁文·卷二十二
武帝第十一子,始兴王怛之第四子。
天监初封广信侯,出为吴兴太守改封新渝侯,迁北徐州刺史
大同中,迁广州刺史,卒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