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南北朝
释慧约南梁 452 — 535年9月16日
释慧约
字德素
姓娄
东阳乌场人也。
祖世蝉联东南冠族。
有占其茔墓者云。
后世当有苦行得道者帝王师焉。
母刘氏梦。
长人擎金像令吞之。
又见紫光绕身。
因而有孕。
便觉精神爽发思理明悟。
及载诞之日。
光香充满身白如雪。
时俗因名为灵粲。
故风鉴贞简神志凝静。
抚尘之岁有异凡童。
惟聚沙为佛塔。
叠石为高座。
七岁便求入学。
即诵孝经论语。
乃至史传披文见意。
宅南有果园。
邻童竞采常以为患。
乃舍己所得空拳而返。
乡土以蚕桑为业。
常怀悲恻。
由是不服缣纩。
季父憙畋猎化终不改。
常叹曰。
飞走之类去人甚远。
好生恶死此情何别。
乃绝膻腥。
叔父遂避于他里恣行剿戮。
梦赤衣使者。
手持矛戟谓曰。
汝终日杀生。
菩萨教化又不能止。
促来就死。
惊觉汗流。
诘旦便毁诸猎具深改前咎。
复至常所猎处。
见麋鹿数十头。
腾倚随之。
若有愧谢者。
所居僻左不尝见寺。
世崇未闻佛法。
而宿习冥感心存离俗。
忽值一僧访以至教。
彼乃举手东指云。
剡中佛事甚盛。
因乃不见。
方悟神人。
至年十二始游于剡。
遍礼塔庙肆意山川。
远会素心多究经典。
故东境谣曰。
少达妙理娄居士
宋泰始四年
上虞东山寺辞亲剪落。
时年十七。
事南林寺沙门慧静
于宋代僧望之首。
律行总持。
特进颜延年司空何尚之所重。
又随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养年踰一纪。
及静之云亡。
尽心丧之礼。
服阕之后。
却粒岩栖。
饵以朮。
蠲疾延华深有成益。
齐竟陵王作镇
风德雅相叹属。
时有释智秀昙纤慧次等。
并名重当锋同集王坐。
既后至年未隆。
王便敛躬尽敬。
众咸怀不悦之色。
曰。
此上人方为释门领袖
岂今日而相待耶。
故其少为贵胜所崇也如此。
中书郎汝南周颙为
钦服道素侧席加礼。
钟山雷次宗旧馆造草堂寺
亦号山茨
屈知寺任。
此寺结宇山椒疏壤幽岫。
虽邑居非远。
而萧条物外。
既冥赏素诚。
便有终焉之托。
颙叹曰。
山茨约主清虚满世。
齐太宰文简公褚渊
太尉文宪公王俭
佐命一期功高百代。
钦风味道共弘法教。
尝请讲净名胜鬘。
亦请开法花大品。
遇疾昼寝见胡僧云。
菩萨当至。
寻有道人来者是也。
俄而造焉。
遂豁然病愈。
即请受五戒。
齐给事中娄幼瑜
少有学术。
约之族祖也。
每见辄趣为礼。
或问。
此乃君族下班
何乃恭耶。
曰。
菩萨出世方师于天下。
岂老夫敬致而已。
时人未喻此旨。
王文宪深以为然。
孝通冥感思归遄返。
而二亲丧亡。
并及临诀。
孺慕婴号不交人世。
积时停乡以开慈道。
后还都又住草堂
少傅沈约
隆昌中外任。
携与同行。
在郡惟以静漠自娱。
禅诵为乐。
异香入室猛兽驯阶。
常入金华山采桔。
或停赤松涧游止。
时逢宿火乍属神光。
程异不思故略其事。
道士德静
于馆暴亡。
传云。
山精所弊。
乃要大治祭酒居之。
妖犹充斥。
长山令徐伯超立议。
移居曾未浃旬。
而神魅弭息。
后昼卧见二青衣女子。
从涧水出礼悔云。
夙障深重堕此水精。
昼夜烦恼。
即求授戒。
自尔灾怪永绝。
及沈侯罢郡。
相携出都。
还住本寺。
恭事勤肃礼敬弥隆。
文章往复相继晷漏。
以沈词藻之盛秀出当时。
临官莅职。
必同居府舍。
率意往来。
未尝以朱门蓬户为隔。
齐建武中谓沈曰。
贫道昔为王褚二公供养。
遂居令仆之省。
檀越为之当复入地矣。
天监元年沈为尚书仆射
启敕请入省住。
十一年丹阳尹。
无何而叹。
有忧生之嗟。
报曰。
檀越福报已尽。
贫道未得灭度词旨悽然。
俄而沈殒。
故其预契未然皆此类也。
既而留心方等研精九部。
皆蕴匮胸襟陶蓥怀抱。
显说弘通当仁不让。
劬劳汲引隆益群品。
皇帝斲彫文璞。
信无为道发菩提心。
搆重云殿。
以戒业精微功德渊广。
既为万善之本。
实亦众行所先。
譬巨海百川之长。
若须弥群山之最。
三果四向缘此以成。
十力三明因兹而立。
帝乃博采经教撰立戒品。
条草毕举仪式具陈。
制造圆坛用明果极。
以为道资人弘理无虚授。
事藉躬亲民信乃立。
且帝皇师臣大圣师友。
遂古以来斯道无坠。
农轩宪章仁义。
况理越天人之外。
义超名器之表。
以约德高人世道被幽冥。
允膺阇梨之尊。
属当智者之号。
逡巡退让情在固执。
慇勤劝请辞不获命。
天监十一年始敕引见。
事协心期道存目击。
自尔去来禁省礼供优给。
至十八年己亥四月八日
天子发弘誓心受菩萨戒。
乃幸等觉殿。
降彫玉辇。
屈万乘之尊。
申在三之敬。
暂屏衮服恭受田衣。
宣度净仪曲躬诚肃。
于时日月贞华天地融朗。
大赦天下率土同庆。
自是入见别施漆榻。
上先作礼然后就坐。
皇储以下爰至王姬。
道俗士庶咸希度脱。
弟子著籍者凡四万八千人。
尝授戒时有一乾鹊。
历阶而升。
状若餐受。
至说戒毕然后飞腾。
又尝述戒。
有二孔雀驱斥不去。
敕乃听上。
徐行至坛俛颈听法。
上曰。
此鸟必欲灭度别受馀果。
矜其至诚更为说法。
后数日二鸟无何同化。
又初授戒。
夜梦从草堂寺以绵罽席路。
直至台门。
自坐禅床。
去地数丈。
天人围绕为众说法。
以事而详。
黄帝之梦往华胥。
同目连之神登兜率。
至人行止孰能议之。
而爱悦闲静祥华虚室。
寺侧依栖咸生慈道。
故使麇麚群于兕虎。
凫鹜狎于鹰鹯。
飞走腾伏自相驯扰。
非夫仁泽潜化。
孰能如此者乎。
后静居闲室忽有野媪。
赍书数卷置经案上。
无言而出。
并持异树自植于庭云。
青庭树也。
约曰。
此书美也不我俟看。
如其恶也亦不劳视经七日又见一叟请书而退。
此树叶绿花红扶疏尚在。
又感异鸟。
身赤尾长形如翡翠。
相随栖息出入树间。
中大通四年梦见旧宅。
白壁朱门赫然壮丽。
仍发愿造寺。
诏乃号为本生焉
大同一年又敕。
改所居竹山里。
为智者里。
缙云旧壤传芳图谍。
山川灵异擅奇函夏。
福地仙乡此焉攸立。
而约饭饵松朮三十馀年。
布艾为衣过七十载。
鸣谦立操擅望当时。
乃以大同元年八月
使人伐门外树枝曰。
舆驾当来勿令妨路。
人未之测。
至九月六日现疾。
北首右胁而卧。
神识恬愉了无痛恼。
谓弟子曰。
我梦四部大众幡花罗列空中迎我凌云而去。
福报当讫。
至十六日敕遣舍人徐俨参疾。
答云。
今夜当去。
至五更二唱异香满室左右肃然。
乃曰。
夫生有死自然恒数。
勤修念慧勿起乱想。
言毕合掌便入涅槃。
春秋八十有四。
六十三
天子临诀悲恸。
僚宰辍听览者二旬有一。
其月二十九日
于独龙山宝志墓左𡒨之。
初约卧疾。
见一老公执锡来入。
及迁化日。
诸僧咸卜寺之东岩
帝乃改葬独龙。
抑其前见之叟。
志公相迎者乎。
又临终夜所乘青牛忽然鸣吼泪下交流。
至葬日敕使牵从部伍发寺至山。
吼泪不息。
又建塔之始。
白鹤一双绕坟鸣泪声其哀婉。
后三日欻然永逝。
下敕竖碑墓左。
王筠为文。
刘伯禽南朝宋 456 — 465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伯禽 悯王 刘义恭第十三子465年追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6—465 【介绍】: 南朝宋宗室
江夏王刘义恭子。
刘劭为乱,义恭前生诸子均被害。
败后,始生,孝武帝为之命名,以比鲁周公之子。
辅国将军湘州刺史
后为前废帝所杀。
明帝时追赠为江夏王
僧成北周 476 — 563年7月18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咸阳灵武程氏子。
戏聚沙塔。
志见幼年。
亲爱所缠。
晚从薙落。
时已二十六矣。
既获依止道原法师随觐孝文荐蒙降礼。
盖原师。
魏代之名匠云。
太和未偕至
遇勒那三藏
受禅法。
其于玄秘。
宿禀生知。
那奇之每曰。
心学东流。
能造诣者。
其斯人乎。
大统中
周祖方总百揆。
下诏曰。
师目丽重瞳。
偏同虞舜
背隆伛偻。
又似周公
德宇纯懿。
轨量难模。
言为世宝。
笃志住持。
其有法事之宜兴。
俗务之宜废。
发于奏议见之施行可。
昭玄三藏保定初
诏升国三藏
逮平荆梁益州大德五十馀人。
至京条以真谛妙宗。
质问所答文理舒畅。
南北贯通。
披决隐滞。
洞出情外。
皆伏其淹博。
一日忽语其徒曰。
江南某寺堂且崩压。
可急治香火诵观世音号。
以救之当是时。
扬都道俗数百人。
方法集一讲堂上。
闻东北有香气。
及伎乐声于是空堂趋出候听。
而堂随摧坏。
众幸无损。
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远寺。
春秋八十有八。
讣闻。
上哀恸即以其日。
窆于东郊门外。
仍诏有司置大福田寺图形于壁。
弟子昙相等。
树碑墓上。
义城庾信制文。
释僧实北周 476 — 563年7月18日
释僧实
俗姓程氏
咸阳灵武人也。
幼怀雅亮。
清卓不伦。
尝与诸僮共游狡戏。
或摘叶献香。
或聚砂成塔。
乡闾敬焉。
知将能信奉之渐也。
亲眷爱结不许出家。
喻以极言久而方遂。
年二十六乃得剃落。
有道原法师
擅名魏代
乃归焉。
随见孝文便蒙降礼。
大和末从原至
因遇勒那三藏
授以禅法。
每处皇宫咨问禅秘。
那奇之曰。
自道流东夏
味静乃斯人乎。
于是寻师问道备经循涉。
三学通览。
偏以九次调心。
故得定水清澄禅林荣蔚。
性少人事退迹为功。
所以高盖驷马未曾流目。
清流林顾便忘返。
加又口绕黑子欹若升形。
目有重瞳光明外射。
腋怀凤卵七处俱平。
奇相超伦有声京洛
兼又道契生知化通关壤。
听业未广而无问不明。
能勤整四仪静修三法。
可宪章于风俗。
足师表于天人。
周太祖文皇
魏大统中下诏曰。
师目丽重瞳偏同虞舜
背隆伛偻分似周公
德宇纯懿轨量难模。
昭玄三藏
言为世宝笃志任持。
故有法相之宜兴。
俗务之宜废。
发谈奏议事无不行。
至保定年。
太祖又曰。
师才深德大。
宜庇道俗以隆礼典。
乃躬致祈请为国三藏
当仁不让默而受之。
是使栋梁斯在仪形攸寄。
周氏有国重仰玄风。
礼异前朝受于归戒。
太祖平梁荆后。
益州大德五十馀人。
各怀经部送像至
真谛妙宗条以问
既而慧心潜运南北疏通。
即为披决洞出情外。
并神而服之。
于是陶化京华久而逾盛。
忽一旦告僧曰。
急备香火修理法事。
诵观世音以救江南某寺堂崩厄也。
当尔之时。
杨都讲堂正论法集。
数百道俗充满其中。
闻西北异香及空中妓乐。
合堂惊出同共闻听。
堂欻摧坏大众无损。
奏闻梁主。
乃移以问周。
果知实祐。
大送珍宝赐遗续。
但取三衣什物而已。
馀随散之。
由尔名振三国事参至圣。
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远寺。
春秋八十有八。
朝野惊嗟人天变色。
帝哀恸泣之。
有敕图写形像。
仍置大福田寺
即以其日窆于东郊门外滕公郦食綦。
塳南。
碑石尚存。
弟子昙相等。
传灯不穷弥隆华实。
以业有从。
爰于墓所立寺。
还名福田。
用崇冥福。
并建碑于寺野二所。
中兴寺释道安
义城庾信制文。
今在苑内。
姓程
咸阳灵武人
幼怀雅亮。
清卓不偷。
尝与诸僮共戏。
或摘叶献香。
或聚砂成塔。
知为信奉之渐。
亲眷爱结。
年二十六。
乃得剃落。
有道原法师
擅名魏代
往归焉。
随见孝文
便蒙降礼。
大和末
从原至
因遇勒那三藏
授以禅法。
每处皇宫。
咨问禅秘。
于是寻师问道。
备经循涉。
三学通览。
偏以九次雕心。
故得定水清澄。
禅林荣蔚。
兼又道契生知。
化通关壤。
勤整四仪。
静修三法。
周太祖文皇
魏大统中
下诏曰。
师目丽重瞳。
偏同虞舜
背隆伛偻。
分似周公
德宇纯懿。
轨量难模。
昭玄三藏
言为世宝。
至保定年。
太祖又曰。
师才深德大。
宜庇道俗。
以隆礼典。
乃躬致祈请。
为国三藏
受之。
益州大德。
五十馀人。
各怀经部。
送像至
真谛妙宗。
条以问
既而慧心潜运。
南北疏通。
即为披决。
洞出情外。
并神而服之。
于是陶化京华。
久而逾盛。
忽一旦告僧曰。
急备香火。
修理法事。
诵观世音。
以救江南
某寺堂崩厄也。
当尔之时。
扬都讲堂。
正论法席。
数百道俗。
充满其中。
闻西北异香。
及空中妓乐。
合堂惊出。
同共闻听。
堂歘摧坏。
大众无损。
奏闻梁主。
乃移以问周。
果如实祐。
大送珍宝。
锡遗相续。
但取三衣什物而已。
馀随散之。
由尔名振二国。
事参至圣。
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远寺。
春秋八十有八。
僧慧暅陈朝 515 — 58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其先汝南周氏。
后避地江左
今为义兴阳羡人
祖韶。
齐殿中将军
父覆。
长水校尉
幼通六经大义。
年十八。
乃喟然叹曰。
服膺
以仁义为先。
归心
以虚无为贵。
然而往来生死。
出入尘劳。
乃域内之累。
非世外之道也。
既而梦塔五层。
华丽峻特。
礼拜祈愿。
升陟其巅。
俄坐相轮上。
不胜其乐。
于是依朱方竹林寺法师出家。
受十戒。
寻届都。
住甘露鼓寺。
进具。
受静众峰师十诵律。
学龙光绰师成实论。
自绰师迁化。
更采毗昙八犍度于馀师。
盖欲悉餐隽永。
尽掇菁华也。
又研覃成实于龙光大僧正舒法师
及舒殁。
以统绪见托。
而受其遗嘱焉。
梁祚告终。
京寺残荡。
陈祖历试朱方。
乃杖锡南旋。
尤承钦挹。
既而侯公嗣牧此州。
虚心归命。
礼莫尚焉。
永定三年
复出都。
白马寺
涅槃成实。
经论迭讲。
学者重跰。
不惮千里。
法筵之盛。
莫之尚。
天嘉二年
沙门宝持等。
二百七十人。
请于湘宫寺弘演
大建四年
宣帝诏徙东安
后主在东宫
屡命义集。
而素仰材辨。
及御宸极。
简注斯甚。
至德元年
诏为京邑大僧都
四年大僧正
天下混一。
仍归开导朱方。
开皇九年七月十日
卒于中寺。
寿七十五。
其月二十八日
钟山
方陈氏之盛。
每岁夏中庙祀
必诏暅于乐游苑
发涅槃大品。
以严冥福。
而凤节龙旂。
翠旌孔盖
映蔽神座。
或于食后。
少假寐。
辄梦。
朱衣人谓之曰。
法师好起矣。
领军将军任忠
性好猎。
一日庖饔发光。
忧惧。
夜梦人曰。
子无忧惧。
但可请东安讲也。
弟子智瑜等。
树碑墓上。
菩萨戒弟子。
著作郎琅耶王胄制文。
释慧暅
姓周氏
其先家本汝南
汉末分崩避地江左
小震是宅多历年世。
今为义兴阳羡人也。
祖韶齐殿中将军
父覆长水校尉
并偃仰衡门不求闻达。
优游卒岁易农而仕。
颖悟冥来挺操童幼。
钻求六经略通大义盖家教之常习非其好也。
年十八乃喟然叹曰。
服膺
以仁义为先。
归心
以虚无为贵。
而往来生死出入尘劳。
乃域中之累业非出世之要道也。
既发希有之志。
仍感非常之应。
梦见一塔累级五层。
画釆庄严迢然峻峙。
因而礼拜愿升此塔。
少选之顷俄上相轮。
当时身心快乐未曾有也。
于是将游京邑
途次朱方。
竹林寺法师
雅相嗟赏。
乃依止出家为十戒和上
寻出都住甘露鼓寺。
进具已后从静众峰师受十诵律。
又听龙光绰师成实。
自绰化往更采众师。
属意毗昙并八揵度。
将欲并游秘奥尽掇菁华。
还从龙光学士大僧都舒法师研精成论。
及舒物故亲受遗嘱。
值梁室版荡京寺荒残。
乃裂裳杖锡来止南徐
寔报地恩兼修法事。
陈武在田朱方历试。
承高誉雅相钦重。
司空侯公次牧此州。
虚心顶戴。
永定三年侯公入辅。
乃请出都。
白马寺讲涅槃经及成实论。
学徒云结不远千里。
挥汗鼓袂风雨生焉。
法筵之盛莫或斯拟。
天嘉二年学士宝持等二百七十人。
请讲于湘宫寺
太建四年
宣帝敕请徙讲东安
后主昔在春坊
亟经义集曾属。
才辩雄远特所溢心及嗣宝位深惟敬仰。
至德元年
下诏为京邑大僧都
四年大僧正
及天下混一来止徐方
缘会敷弘无替时序。
开皇九年七月十日迁于中寺。
春秋七十有五。
其月二十八日
窆于钟山之岩。
惟暅行业清高灵祇向应。
神通感召不可思也。
昔在陈朝。
每年夏中常请于乐游苑
为陈氏七祖及杨都六庙诸神。
发涅槃大品经。
并延神坐俱在讲筵
所以翠旌孔盖羽服霓裳。
交乱人物惊神眩目。
而往来迎送必降云雨。
冥期无爽十有馀载。
常于食后讲前假寐偃息。
及讲时将至。
辄见朱衣人。
唤曰。
法师好起也。
陈领军将军任忠
少为将帅
雅好畋游。
然宿植胜因。
善机将发。
庖厨饔饩悉放奇光。
睹而怪之。
窃怀忧惧。
夜梦异人来谓己曰。
如请东安讲。
则所见必当无忧。
既而觉悟。
欢喜踊跃。
罝罦矰缴一时焚烬。
仍屈两夏。
于府讲说。
因此忏悔承持二经受不杀戒。
故灵迹寔繁未陈万一。
凡讲成实玄义六十三遍。
论文十五遍。
涅槃大品各二十馀遍。
五十许年法事相接。
自馀众部略而不载。
菩萨戒弟子司空吴明彻等。
公侯将相贵游朝士数千馀人。
难以胜记。
弟子智瑜等。
以音仪永谢馀论将空非彼丰碑无陈声实。
乃勒铭于寺中。
菩萨戒弟子著作郎琅琊王胄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