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南北朝
僧宝志南朝宋 418 — 5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8—514 【介绍】: 或作保志宝志
世称宝公或志公
南朝僧。
金城人
俗姓朱
少出家于京师道林寺,师事沙门僧俭,修习禅业。
宋明帝泰始中,出入钟山,往来都邑
好作预言,语如谶记,当时帝王士庶皆视为神僧而信奉之。
齐武帝迎入华林园梁武帝准其出入禁内。
全梁文·卷七十一
宝志一作保志俗姓朱金城人宋泰始中年已五六十,俗呼为志公
齐永明中迎入华林园,寻住东宫后堂,天监十三年卒,葬钟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测之人也。
宋元嘉中
金陵人朱氏妇于上巳日
闻儿啼鹰巢中。
梯树得之。
养以为子。
方面莹彻如镜。
手足皆鸟爪。
七岁去。
钟山大沙门僧俭。
为童子。
长而落发。
脩习禅观。
坐必阅旬浃。
久之。
忽无定居。
多来往皖山剑领之下。
发而徒跣。
著锦袍。
饮啖同流俗。
恒以剪刀。
及镜缣帛等。
负之柱杖而。
趋经聚落。
儿童哗逐之。
或微索酒。
或累日不食。
尝从食鲙者。
求鲙。
食者与而心非之。
即吐水中皆成生鱼游去。
时时题诗。
初不可解。
后皆有验。
建元间。
异迹甚著。
丞相高嵩为武帝言之。
以礼自皖山
迎至都下
馆于陈征虏家。
辄自剺其面。
出十二首。
观世音相。
慈严妙丽。
倾都观叹。
后帝忿其惑众。
收付建康狱。
而游行市里。
不少变。
然在狱中者自若也。
一夕使吏取门外所食物。
且则文惠太子竟陵王以金钵盛饭。
满两舆送供。
建康吕文显以事启帝。
诏迎至禁中。
俄有诏屏除后宫。
为家人𡩷。
吏亦以例出公
已而犹见公于景阳山上。
比丘七辈行道。
帝怒使推验失所在。
吏曰。
公出久矣。
今在省中。
吏就视之。
则身如涂墨者。
帝闻而大惊。
陈显达江州殷齐之以大司马从行。
往辞公公。
引纸画鸦授之。
曰缓急可用也。
显达叛。
齐之遁去。
显达遣骑追之。
将及。
齐之窘甚。
时晚景嚑黑。
树林阴翳。
无所见群鸦噪其上。
因念公前日所授画。
意即匿其处以免。
鄱阳忠烈王饭公于私弟。
去则置荆枝于门上。
俄诏王领荆州
卫尉胡谐病。
以书邀屈。
语尤切。
公题其书尾曰。
明屈翌日果尸出。
僧法正欲以衣施而求之龙光罽宾两寺。
皆无有。
曰夜宿此黎明去矣。
厉侯伯。
公所厚善者。
又求之其家。
侯伯曰。
公昨就吾家行道倦。
今卧未兴。
求者视之。
笑而起。
公在花林园。
忽重著三布帽。
然亦不知何自得也。
俄而武帝崩。
文慧太子豫章文献王相继薨。
而齐亦自此季矣。
灵味寺沙门宝亮
欲施公衲帔。
未及有言。
公辄自来持帔去。
仲熊尝问己仕所至。
直解杖头左索。
掷予之。
仲熊后。
果至尚书左丞
永明中
馆东宫后堂。
旦暮每出入诸门无他。
末年忽褰衣疾走。
以避云。
门有血污人。
西昌郁林先令。
载尸寄故阉人徐龙驹家。
其犊车所过颈血涂。
户限皆满。
建武中
明帝诸生高士。
江泌忧之。
南康王子琳访公祸福。
公以香炉举覆其灰曰。
都尽都尽。
后皆如其语。
徐陵儿时。
父𢹂诣公。
公拊之曰。
天上石麒麟也。
屯骑偃谋不轨。
公见之戟手。
诟曰。
若欲斮头穴胸邪。
偃汗下不敢仰视。
梁受禅。
武帝以前朝过于禁锢。
至是诏释之。
尝问曰。
弟子烦惑未除。
何以治之。
答曰十二。
又问。
十二之旨。
曰在书字时节刻满中。
又问。
何时得净心脩习。
曰安乐禁。
又问年祚远近曰。
元嘉元嘉
欣然。
以为享祚倍宋文之年。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
而雨不降。
谓左右曰。
吾病不差。
就官乞活。
傥不奏白。
官应得祸。
即上启愿于华光殿。
讲胜鬘经请雨。
即命沙门法云讲之。
终夕而雪。
又以刀横水盂上。
良久雨。
初繁刑。
公假以神力。
令见高祖受极苦于地下。
自是省刑。
诏画工张僧繇写公像。
藏禁中僧繇下笔辄不自定。
扣头哀恳。
公笑曰。
毗婆尸佛蚤留心。
直至如今不得妙。
偶同公临江。
纵望。
有物溯流而上。
公举杖引之。
随杖至。
盖紫旃檀也。
供奉官俞绍雕公像。
顷刻而成。
神情如生。
大悦。
置内庭。
为子孙世世福。
法云寺云光师讲经。
天为雨华。
意其證圣。
夜于含光殿。
焚疏请约云光傅大士四老斋。
翌日。
云光不至。
公尝听法云讲法华。
至假使黑风。
问风果有否。
曰世谛故有。
第一义谛故无。
公曰。
若体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邪。
法云默然。
公则自为主客
辨难锋出。
一座莫有解者。
尝从容。
问国祚有流难否。
公指其喉视之。
侯景之乱。
尤追绎其言焉。
有僧一曰石头。
浮杯来谒
方与客棋。
吟曰杀之。
棋罢问。
僧所在。
侍卫奏适蒙旨。
已杀之矣。
嗟悼。
以问公。
公曰。
陛下前身蚯蚓也。
僧尝为锄草者。
误 杀蚯蚓。
今偿债耳。
天监十三年
公移花林园像置所居房。
闻之曰。
大师将去我耶。
是岁十二月忽命。
奏丝竹彻昼夜。
至六日终于兴皇寺临亡然一烛。
付后閤舍人吴庆以闻。
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嘱我乎。
昔与公临钟山之定林指前独龙冈阜曰。
此为阴宅。
则永其后。
曰。
谁当得之。
曰先行者得。
至是以金十二万。
易其地。
以葬焉。
皇女永康公主薨。
尽施其妆奁。
建浮图五层于其上。
且冠以无价宝珠云。
仍建开善精舍敕陆倕制铭干冢内。
王筠勒碑于寺门。
处处传其遗像焉。
毕工。
上幸其寺。
公忽见于间。
万众欢呼。
声震山谷。
敕谥广济大师
公显迹之始。
可五六十许。
及终亦不老。
有徐栖道者
年九十三。
自言是公外舅弟少公四岁计其亡时。
盖九十七矣。
释宝志
本姓朱氏
金城人
初朱氏妇闻儿啼鹰巢中。
梯树得之。
举以为子。
七岁依钟山僧俭出家修习禅业。
往来皖山剑水之下。
面方而莹彻如镜。
手足皆鸟爪。
江东道林寺。
至宋大始初忽如僻异。
居止无定饮食无时。
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
执一锡杖。
杖头挂剪刀及镜。
或挂一两匹帛。
齐建元中稍见异迹。
数日不食亦无饥容。
与人言始若难晓。
后皆效验。
时或赋诗言如谶记。
江东士庶皆共事之。
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
既旦人见其入市。
还检狱中犹在焉。
语狱吏。
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
汝可取之。
既而齐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
并送食饷
果如其言。
建康吕文显以事闻。
武帝即迎入宫居之后堂。
一时屏除内宴。
亦随众出。
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
怒遣推检其所閤。
吏启云。
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
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
并云昨宿且去。
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
伯云。
昨在此行道。
旦眠未觉。
使还以告
方知其身分三处宿焉。
常盛冬袒行。
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
未及发言。
忽来引衲而去。
后假齐武帝神力。
使见高帝于地下常受锥刀之苦。
自是永废锥刀。
武帝又常于华林园
忽著三重布帽以见。
俄而武帝崩。
文惠太子豫章王相继而薨。
永明中常住东宫后堂。
一日平明从门出入。
忽云。
门上血污衣褰衣走过。
郁林见害车载出。
颈血流于门限。
齐卫尉胡谐疾病请志。
注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谐亡。
载尸还宅。
曰。
明日尸出也。
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江州
画纸作树。
树上有乌。
语云。
急时可登此。
显达逆节。
留齐之镇州
及败齐之叛入庐山
骑将及。
齐之见林中有一树。
树上有乌如志所画。
悟而登之。
乌竟不飞。
追者见乌谓无人而返。
卒以见免。
齐屯骑偃将欲谋反。
往诣
遥见而走。
大呼云。
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
后又旬事发。
偃叛走朱方。
为人所得。
果斫头破腹。
鄱阳忠烈王尝屈志至第。
忽令觅荆子甚急。
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
少时王出为荆州刺史
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
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
梁武即位下诏曰。
志公迹均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焦濡。
蛇虎不能侵惧。
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
谈其隐沦则遁仙高者。
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陋一至于此。
自今行来随意出入勿得复禁。
自是多出入禁中。
尝于台城梁武帝吃鲙。
昭明诸王子皆侍侧。
食讫武帝曰。
朕不知味二十馀年矣。
师何为尔。
志公乃吐出小鱼依依鳞尾。
武帝深异之。
如今秣陵尚有鲙残鱼也。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而未降雨。
忽上启云。
病不差就官乞活。
若不启白官应得鞭杖。
愿于华光殿讲胜鬘经晴雨。
梁武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
竟夜便大雨。
须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
高下皆足。
舒州灊山最寄绝。
而山麓尤胜。
志公与白鹤道人皆欲之天监六年二人俱白武帝
以二人皆具灵通。
俾各以物识其地得者居之。
道人
某以鹤止处为记。
某以卓锡处为记。
已而鹤先飞去。
至麓将止。
忽闻空中锡飞声。
志公之锡遂卓于山麓。
而鹤惊止他所。
道人不怿。
然以前言不可食。
遂各以所识筑室焉。
有陈征虏者。
举家事甚笃。
尝为其见真形。
相如菩萨像焉。
知名显奇四十馀载。
士女供事者不可胜数。
然好用小便濯发。
俗僧闇有讥笑者。
亦知众僧多不断酒肉讥之者。
饮酒食猪肚。
勃然谓曰。
汝笑我以溺洗头。
汝何为食盛粪袋。
讥者惧而惭服。
晋安王萧纲初生日。
梁武遣使问
志合掌
皇子诞育幸甚。
然冤家亦生。
于后推寻历数与侯景同年月日而生也。
会稽临海寺有大德。
常闻杨州都下志公语言颠狂放纵自在。
必是狐狸之魅也。
愿向都下觅猎犬以逐之。
于是轻船入海。
趋浦口欲西上。
忽大风所飘。
意谓东南六七日。
始到一岛中望见金装浮图千秀出。
遂寻径而往至一寺。
院宇精丽花卉芳菲。
有五六僧皆可年三十。
美容色并著真绯袈裟。
倚杖于门树下言语。
欲向都下为风飘荡。
不知上人此处知何州国。
今四望环海。
恐本乡不可复见。
答曰。
必欲向扬州即时便到。
今附书到钟山寺西行南头第二房觅黄头付之。
僧因闭目坐船。
风声定开眼。
如言奄至西岸。
入浦数十里至都。
径往钟山寺访问。
都无字黄头者。
僧具说委曲报
西行南头第二房。
乃风病道人。
志公虽言配在此寺。
常在都下聚乐处。
百日不一度来。
房空无人也。
问答之间不觉志公
已在寺厨上乘醉索食。
人以斋过日晚未与。
间便奋身恶骂寺僧。
试遣沙弥绕厨侧漫呼黄头。
志公忽曰。
阿谁唤我。
即逐沙弥来到僧处。
谓曰。
许将猎狗捉我。
何为空来。
僧知是非常人。
顶礼忏悔。
授书与之。
志公看书
方丈道人唤我。
不久当亦自还。
志公遂屈指
某月日去。
便不复共。
此僧语众。
但记某月日。
至天监十三年冬
于台后堂谓人曰。
菩萨去。
未及旬日无疾而终。
尸骸香软形貌熙悦。
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閤舍人吴庆
即启闻。
梁武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以后事属我乎。
因厚加殡送。
葬于钟山独龙之阜。
仍于墓所立开善寺陆倕制铭于冢内。
王筠勒碑文于寺门。
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释保志
本姓朱
金城人
少出家止京师道林寺。
师事沙门僧俭为和上修习禅业。
至宋太始初忽如僻异。
居止无定饮食无时。
发长数寸。
常跣行街巷。
执一锡杖。
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
齐建元中稍见异迹。
数日不食亦无饥容。
与人言语始若难晓后皆效验。
时或赋诗言如谶记。
京土士庶皆共事之。
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
明旦人见其入市。
还检狱中犹在焉。
语狱吏。
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
汝可取之。
既而齐文慧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饷
果如其言。
建康吕文显以事闻武帝即迎入居之后堂。
一时屏除内宴。
亦随众出。
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
怒遣推检失所在。
问吏启云。
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
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
并云。
昨宿旦去。
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
伯云。
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觉。
使还以告
方知其分身三处宿焉。
常盛冬祖行。
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
未及发言。
忽来引纳而去。
又时就人求生鱼鲙。
人为办觅。
致饱乃去。
还视盆中鱼游活如故。
后假武帝神力。
高帝于地下。
常受锥刀之苦。
自是永废锥刀。
齐卫尉胡谐病请志。
往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谐亡。
载尸还宅。
云。
明屈者明日尸出也。
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江州
画纸作一树。
树上有乌。
语云。
急时可登此。
显达逆。
即留齐之镇州
及败齐之叛入庐山
骑将及。
齐之见林中有一树。
树上有乌。
如志所画。
悟而登之。
乌竟不飞。
追者见乌谓无人而反。
卒以见免。
齐屯骑偃将欲谋反。
往诣
遥见而走。
大呼云。
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
后未旬事发。
偃叛往朱方。
为人所得。
果斫头破腹。
鄱阳忠烈王尝屈志来第。
会忽令觅荆子甚急。
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
少时王便出为荆州刺史
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
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
及今上龙兴甚见崇礼
先是齐时多禁出入。
今上即位下诏曰。
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燋濡。
蛇虎不能侵惧。
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
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
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狭一至于此。
自今行道来往随意出入勿得复禁。
自是多出入禁内。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而未降雨。
忽上启云。
病不差就官乞治。
若不启百官应得鞭杖。
愿于华光殿讲胜鬘请雨。
上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
讲竟夜便大雪
须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
上尝问
弟子烦惑未除。
何以治之。
十二识者。
以为十二因缘。
治惑药也。
又问十二之旨。
旨在书字时节刻漏中。
识者以为书之在十二时中。
又问。
弟子何时得静心修习。
安乐禁。
识者以为禁者止也。
至安乐时乃止耳。
法云华林寺讲法华。
至假使黑风。
忽问风之有无。
世谛故有。
第一义则无也。
往复三四番。
便笑云。
若体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难可解。
其辞旨隐没类皆如此。
有陈御虏者。
举家事甚笃。
尝为其现真形。
相如菩萨像焉。
知名显奇四十馀载。
士女恭事者数不可称。
至天监十三年冬
于台后堂谓人曰。
菩萨将去。
未及旬日无疾而终。
尸骸香软形貌熙悦。
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阁舍人吴庆
即启闻。
上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属我乎。
因厚加殡送葬于钟山独龙之阜。
仍于墓所立开善精舍。
陆倕制铭辞于冢内。
王筠勒碑文于寺门。
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初志显迹之始。
年可五六十许。
而终亦不老。
人咸莫测其年。
有徐捷道者
居于京师九日台北。
自言是外舅弟。
四年
亡时应年九十七矣。
时梁初蜀中又有道香僧朗
亦并有神力
萧晔南梁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晔 昭王 479年—494年 齐高帝第五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通明
萧映弟。
封上黄侯,位宗正卿,出为晋陵太守
美才仗气,言多激扬,名盛海内,特为太子萧纲(简文帝)友爱,为东宫四友之一。
卒谥替
钟嵘南梁 ? — 5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18 【介绍】: 南朝梁颍川长社人字仲伟
少好学,明《周易》。
南齐时国子生,举州秀才,任南康王侍郎
,历仕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西中郎将晋安王记室
曾品评汉魏梁时一百二十余诗人之诗作,分上中下三品,著《诗品》,原名《诗评》。
成书于梁武帝天监十二年以后,为古代第一部诗歌批评专著。
全梁文·卷五十五
子仲伟,岏弟,齐永明中国子生,举秀才,除王国侍郎,迁抚军行参军,出为安国令
永元末司徒行参军,入梁为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衡阳王宁朔记室,选西中晋安王记室
谢几卿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陈郡阳夏人
谢超宗子。
幼清辩,号称神童。
年十二,召补国子生
及长,博学有文采。
官至太尉晋安王主簿
,累迁尚书左丞太子率更令
性通脱,好饮酒,不持检操,为有司纠奏,坐免官。
卒于左光禄长史
全梁文·卷四十五
几卿陈郡阳夏人齐黄门郎超宗子,永明中国子生,历豫章王常侍、车骑法曹行参军相国祭酒,出为宁国,入补尚书殿中太尉晋安王主簿,梁受禅,除征虏鄱阳王记室尚书三公郎,转治书侍御史,徙散骑侍郎,迁中书郎国子博士尚书左丞,免,起为国子博士,除河东太守,引疾解职,除太子率更令,迁南平王卫长史普通六年,以军师长史威戎将军,从萧深藻北伐,兵败,免。
司马褧南梁 ? — 5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8 【介绍】: 南朝梁河内温人字元素,一作元表
少传家业,博通儒术。
沛国刘瓛嘉赏,任昉推重。
初为国子生
起家奉朝请
梁武帝天监初,有司举修嘉礼,除尚祠部郎,所议多见施行。
国家吉凶礼,当世名儒疑不能决者,皆取决于
官至晋安王长史
全梁文·卷五十八
字元素河内温人
奉朝请,迁王府行参军
天监初掌治嘉礼,除尚书祠部郎中,历步兵校尉中书通事舍人,迁正员郎镇南咨议参军,进尚书右丞
出为仁威长史长沙内史,还除云骑将军御史中丞
出为宣毅南康王长史行府国并石头戍事,迁明威将军晋安王长史,有《嘉仪礼注》一百十二卷,录三卷,集九卷。
许懋南梁 464 — 53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4—532 【介绍】: 南朝梁高阳新城人字昭哲
少孤,笃志好学,十四入太学,受《毛诗》。
旦受师说,晚而复讲,座下听者常百余人。
撰《风雅比兴义》十五卷,盛行于世。
尤明掌故,称为“仪注学”。
应齐文惠太子召,侍讲崇明殿,后兼国子博士江祏号为“经史笥”。
,为著作郎,参定五礼。
曾谏止梁武帝封禅。
出为始平太守,有能名。
累迁太子中庶子
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应皇太子萧纲召,与录《长春义记》。
又有《述行记》。
全梁文·卷五十八
字昭哲高阳新城人徵士询五世孙。
为后军豫章王行参军,转法曹茂才,迁骠骑大将军仪同中记室,除太子步兵校尉
永元中散骑侍郎国子博士
梁受禅,除征西鄱阳王咨议著作郎待诏文德省。
出为始平太守
散骑常侍,转天门太守中大通三年太子中庶子,卒,有《述行记》四卷,集十五卷。
萧衍南梁 464 — 5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4—549 【介绍】: 即梁武帝
南朝梁开国君主
南兰陵人字叔达小字练儿
雍州刺史,镇守襄阳
齐末,皇室内乱,起兵入,独揽政权,封梁王,旋废齐和帝自立,改国号梁。
即位后,重儒兴学,改定“百家谱”,设谤木,断贡献,政甚可观。
后重用士族,信奉佛教,大建寺院,并三次舍身同泰寺
中大同二年,接纳东魏叛将侯景归降,旋又许东魏求和,疑作乱,京都陷,饥困而死。
在位四十八年,庙号高祖
擅长文学,精乐律,善书法,著述甚多,已佚,明人辑有《梁武帝御制集》。
全梁文·卷一
姓萧讳衍字叔达小名练南兰陵武进中都里人,齐高帝族孙,永明初巴陵王中郎曹行参军,历卫将军王俭东阁祭酒,随王镇西咨议参军隆昌初宁朔将军,镇寿春,除太子庶子给事黄门侍郎明帝即位封建阳男,历右军晋安王司马进陵太守,入为博士太子中庶子,领羽林监,镇石头,寻拜辅国将军雍州刺史永元末征东将军和帝即位,为尚书左仆射,加征东大将军,假黄钺,进中书监大司马录尚书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都督中外诸军事封梁公,加九锡,位相国进封梁王,以中兴二年四月受禅,改元七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在位四十八年,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有《周易讲疏》三十五卷,《尚书大义》二十卷,又十一卷,《毛诗发题序义》一卷,《礼记大义》十卷、《钟律纬》六卷,《孝经义疏》十八卷,《孔子正言》二十卷,《通史》四百八十卷,《老子讲疏》六卷,《兵书钞》一卷,《兵书要钞》一卷,《金策》三十卷,《围棋品》一卷,《棋法》一卷,《集》三十二卷,《诗赋集》二十卷,《净业赋》三卷,《杂文集》九卷,《别集目录》二卷。
虞羲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馀姚人字子阳
七岁能属文。
齐始安王引为侍郎
寻兼记室参军
入梁为晋安王侍郎
梁武帝天监中卒。
全齐文·卷二十五
字士光会稽馀姚人建武初为前军参军,卒于晋安王侍郎,有集十一卷。
僧法聪北魏 468 — 5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僧。
五台北寺,独重律部。
姚秦时梵僧佛陀耶舍译出《四分律》后,至北魏孝文帝时法聪始专四分律》,并口授弟子道覆作《四分律疏》,以传后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姓梅
南阳新野人
八岁出家。
长有成立。
净施相继悉以回。
造经藏三千馀卷。
凡言论之可弘赞者。
莫不缮集。
年二十五。
东游嵩岳
西陟武当
所在扬化。
惟务燕默。
筑室于襄阳伞盖山。
以资栖息。
晋安王承风来造。
马骑将从欲进而却。
王怒竟反。
夜感恶梦。
且夕更往。
人马辟易如初。
王乃洁斋尽敬至寺。
侧但睹谷口猛焰洞然。
顷之水波腾涌。
少须水灭。
始见堂宇而徵其事实。
方入水火定也。
坐绳床上。
旁有二虎如立侍。
王却走。
使虎俯首闭目而进王。
因告以境内多虎患。
为入定。
俄致十七大虎。
与受归戒且约无伤暴百姓。
又命其徒以布故衣。
系虎颈。
期以七日复来。
王偶于所期日。
设斋众才集。
虎亦群至。
遽解去其布。
而与之食。
由是无虎患。
偕王游白马泉有白龟出泉。
取食于之手中。
曰此雄龙也。
又游灵泉有五色鲤。
曰此雌龙也。
是日王大加施予而旋。
其左右有凶贪者。
数十人。
谋夜劫所施物。
而虎咆哮遮道。
见钜人倚松树立。
树仅至其膝。
持金刚杵。
忿怒见于色。
谋者惧不敢前。
恲𢥏达旦。
过午乃得反。
王诘其故以实告。
遂奏闻。
诏造禅居寺以邀焉。
则别以人代。
不自往。
复诏徐摛就其地。
灵泉寺
白鹿白雀依以栖止。
尝行田野。
遇屠者驱猪数百入市。
为三诵解脱首楞严。
而猪悉散走无馀。
屠怒将驱之。
而手足若束缚者。
不可动。
有渔于汉水者。
见之如前三诵。
辄举网无所得。
荆州久旱。
长沙寺遣僧诣丐雨。
果沾洽。
庐陵王迎至京辇。
固辞后游庐阜骠骑威王既禀戒。
因欲奉之还台。
潜遁至湘东
王躬。
师事之。
督亲信陈旻白意。
谓旻曰。
如不允者。
于汝乎有罚。
不得已一觐都邑间适青溪。
江陵令江禄来起重阁山中。
太清三年
高祖崩。
湘东王执政
斥祖所御之宫为寺。
而名之天宫。
以延
王又以巴峡守所致柏木治寝殿。
殿放光彻旬日。
王亟命。
易寺名为宝光。
构浮图僧房讲堂。
舍玩物作露盘其上。
王以暇日于焉。
述般若义。
述义之夜。
每放光照数里。
宣帝尤加礼敬。
末年入道场则涕泗不自胜。
大定五年九月无疾而卒。
端坐如生。
形柔顶暖。
手屈二指。
异香竟月。
寿九十二。
释法聪
姓梅
南阳新野人
八岁出家。
卓然神秀。
正性贞洁身形如玉蔬藿是甘无求滋馔。
及长成立风操逾厉。
净施厚利相从归给。
并回造经藏三千馀卷。
备穷记论。
有助弘赞者无不缮集。
年二十五。
东游嵩岳西涉武当
所在通道惟居宴默。
因至襄阳伞盖山白马泉
筑室方丈以为栖心之宅。
入谷两所置兰若舍。
今巡山者。
尚识故基焉。
梁晋安王来部襄雍。
承风来问将至禅室。
马骑将从无故却退。
王惭而返。
夜感恶梦。
后更再往。
马退如故。
王乃洁斋躬尽虔敬方得进见。
初至寺侧。
但睹一谷猛火洞燃。
良久伫望。
忽变为水经停倾仰水灭堂现。
以事相询。
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
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
王不敢进。
乃以手按头著地。
闭其两目召王令前。
方得展礼。
因告境内。
多弊虎灾请求救援。
即入定。
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
便与受三归戒。
敕勿犯暴百姓。
又命弟子以布系诸虎颈。
满七日已当来于此。
王至期日设斋。
众集诸虎亦至。
便与食解布。
遂尔无害。
其日将王临白马泉
内有白龟。
手中取食。
谓王曰。
此是雄龙。
灵泉
有五色鲤亦就手食。
云此雌龙。
王与群吏嗟赏其事大施而旋。
有凶党左右数十人。
夜来劫所施之物。
遇虎哮吼遮遏其道。
又见大人倚立禅室。
傍有松树止至其膝。
执金刚杵将有守护。
竟夜回遑日午方返。
王怪其来方以事首。
遂表奏闻。
下敕为造禅居寺。
不往住度人安之。
又敕徐摛
就所住处造灵泉寺
周朝改为静林。
隋又改为景空。
大唐仍于隋号。
住禅堂。
每有白鹿白雀。
驯伏栖止。
行往所及慈救为先。
因见屠者驱猪百馀头。
三告曰。
解脱首楞严。
猪遂绳解散去。
诸屠大怒将事加手。
并仡然不动。
便归过悔罪。
因断杀业。
又于汉水渔人牵网。
如前三告。
引网不得。
方复归心。
空网而返。
荆州苦旱。
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
使还大降陂池皆满。
高祖庐陵王迎出都。
有事不遂。
湘东王作牧荆峡于江陵天宫寺迎以处之。
遂终此寺即梁太清年也。
其寺见有碑记。
广叙徵异景空。
今寺犹有禅堂存焉。
释法聪
姓梅氏
南阳新野人
八岁出家卓然神秀。
正性贞洁身形如玉。
蔬藿是甘无求滋馔。
因至襄阳伞盖山白马泉
筑室方丈。
以为栖止之宅。
入谷两所置兰若舍。
今巡山者尚识故基焉。
梁晋安王来都襄雍。
承风来问将至禅室。
马骑将从无故却退。
王惭而返。
夜感恶梦。
后更再往马退如故。
王乃洁斋。
躬尽虔敬方得进见。
初至寺侧但睹一谷猛火洞然。
良久伫望忽变为水。
经停倾仰水灭堂现。
以事相询。
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
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
王不敢进。
乃以手按头著地。
闭其两目。
召王令前。
方得展礼。
因告境内多被虎灾请求救援。
即入定。
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
便与受三归戒。
敕勿犯暴百姓。
又命弟子以布故衣系诸虎颈。
满七日已当来于此。
王至期日设斋众集。
诸虎亦至。
便与食解布。
遂尔无害。
其日将王临白马泉
内有白龟就手中取食。
谓王曰。
此是雄龙。
灵泉有五色鲤。
亦就手食。
云此雌龙。
王与群吏嗟赏其事。
大施而旋。
有凶党左右数十人。
夜来劫所施之物。
遇虎哮吼遮遏其道。
又见大人倚立禅室。
傍有松树
止至其膝。
执金刚杵将有守护。
竟夜回遑日午方返。
王怪其来晚。
方以事首。
遂表奏闻。
下敕为造禅居寺。
不往住。
度人安之。
住禅堂每有白鹿白雀驯伏栖止。
行往所及慈救为先。
忽遇屠者驱猪百馀头。
三告曰解脱首楞严。
猪遂绳解散去。
诸屠大怒将事加手。
并屹然不动。
便归过悔罪因断杀业。
又于汉水渔人牵网所。
如前三告。
引网不得。
方复归心空网而返。
荆州苦旱。
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
使还大降。
陂池皆满。
湘东王承闻驰驾山门伸师襄之礼。
频请下都固辞不许。
乃舍宫造天宫寺邀延。
永住巴峡空晋鸿上。
湘东王柏木为寝殿。
及感放光旬日不歇。
王于傍造浮图僧房讲堂。
并王服玩作露盘。
立为宝光寺
居之。
王述般若义。
每明日将竖义。
殿则夜放光明。
照数里不假灯烛。
议者以般若大慧智光幽烛所致。
梁大定五年九月无疾而化。
端坐如生形柔顶煖。
手屈二指异香不歇。
年九十二。
姓梅
南阳新野人
八岁出家。
卓然神秀。
正性贞洁身形如玉。
蔬藿是甘。
无求滋馔。
及长成立。
风操逾厉净施厚利。
相从归给。
并回造经藏三千馀卷。
备穷记论。
年二十五。
东游嵩岳
西涉武当
所在通道。
惟居宴默。
因至襄阳伞盖山。
白马泉
筑室方丈。
以为栖心之宅。
入谷两所置兰若舍。
梁晋安王
来都襄雍。
承风来问。
将至禅室。
马骑将从。
无故却退。
王惭而返。
夜感恶梦。
后更再往。
马退如故。
王乃洁斋。
躬尽虔敬。
方得进见。
初至寺侧。
但睹一谷。
猛火洞然。
良久伫望。
忽变为水。
经停倾仰。
水灭堂现。
以事相询。
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
堂内所坐绳床。
两边各有一虎。
王不敢进。
乃以手按头著地。
闭其两目。
召王令前。
方得展礼。
因告境内多被虎灾。
请求救援。
即入定。
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
便与受三归戒。
敕勿犯暴百姓。
又命弟子。
以故衣系诸虎颈。
满七日已。
当来于此。
王至期日。
设斋众集。
诸虎亦至。
便与食解布。
遂尔无害。
其日将王临白马泉
内有白龟。
手中取食谓王曰。
此是雄龙。
灵泉
有五色鲤。
亦就手食。
云此雌龙。
王与群吏嗟赏其事。
大施而旋。
有凶党左右数十人。
夜来劫所施之物。
遇虎哮吼。
遮遏其道。
又见大人倚立禅室。
傍有松树
止至其膝。
执金刚杵。
将有守护。
遂表奏闻。
徐摛就所住处。
灵泉寺
住禅堂。
白鹿白雀。
驯伏栖止。
行往所及。
慈救为先。
忽遇屠者。
驱猪百馀头。
三告曰。
解脱首楞严。
猪遂绳解散去。
诸屠大怒。
将事加手。
并仡然不动。
便归过悔罪。
因断杀业。
又于汉水渔人牵网所。
如前三告。
引网不得。
方复归心。
空网而返。
荆川苦旱。
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
使还大降。
陂池皆满。
高祖庐陵王重请下都
确乎不许。
后至庐阜
骠骑威王
因从受戒。
劝请还台。
志存虚静。
潜溯西上。
遁隐荆部神山
湘东王承闻。
驰驾山门。
师襄之礼。
频请下都
固辞不许。
武陵上蜀。
从受归戒。
宣帝
亦同前敬。
每入道场。
必涕泗翘。
仰普贤授记。
天花异香。
音乐冥发。
梁大定五年九月
无疾而化。
陆倕南梁 470 — 5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0—526 【介绍】: 南朝梁吴郡吴人字佐公
陆慧晓子。
少勤学,善属文。
杜绝往来,昼夜读书数岁。
年十七,举州秀才
与兄陆僚、陆任并有美名,时称三陆
沈约谢朓等共为齐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八友。
梁武帝天监初,为右军安成王主簿
武帝爱其才,命撰《新漏刻铭》、《石阙铭记》。
累迁扬州大中正太常卿
有文集。
全梁文·卷五十三
字佐公吴郡吴人太尉玩六世孙。
齐永明中秀才,辟竟陵王曹从事参军庐陵王曹行参军
入梁为右军安成王外兵参军,转主簿,迁骠骑临川王曹掾太子中舍人太子庶子国子博士中书侍郎给事黄门侍郎扬州别驾从事史,迁鸿胪卿,擢为吏部郎,参选事,出为云麾晋安王长史寻阳太守,行江州府州事,左迁中书侍郎司徒司马太子中庶子廷尉卿,又为中庶子,加给事、中扬州大中正,复除国子博士,守太常卿普通七年卒,有集十四卷。
江革南梁 ? — 5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 【介绍】: 南朝梁济阳考城人字休映
初仕,为奉朝请
江祏所重,参掌机务。
,迁御史中丞,奏弹不避权贵。
豫章王萧综彭城,城陷,为魏所俘,临危不屈,寻放还。
官至南北兖两州大中正
刚直廉洁,为权势所嫉。
卒谥强子
有文集。
全梁文·卷五十
字休映济阳考城人齐永明初国子生,举高第,历司徒竟陵王西邸学士,举南徐州秀才,除奉朝请
东昏即位,为仆射江府丞,除尚书驾部郎
武帝建康,令掌书记
天监初,出为建安王伟镇北记室参军,带中庐,随府迁丹阳尹记室,领五官掾,除通直散骑常侍,历秣陵建康,入为中书舍人尚书左丞司农卿,复出为晋安王云麾长史寻阳太守,行江州事,徙庐陵王仁威长史,迁御史中丞,除少府卿。
普通中,出为豫章王综镇北长史广陵太守,随府移镇彭城,城陷,为魏所擒,寻遣还,除临川王太尉长史,复为少府卿,出除武陵王纪中郎长史会稽郡,行府州事,徵都官尚书,寻监吴郡,复除武陵王中郎长史寻阳太守,入为度支尚书,除光禄大夫,领步兵校尉、南北兖二州大中正大同元年卒,谥曰强
张率南梁 475 — 5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5—527 【介绍】: 南朝梁吴郡吴人字士简
张瑰子。
能诗文。
年十二,日作诗或赋一篇,至年十六,积二千余首。
齐明帝建武三年,举秀才,除太子舍人
沈约所称,与任昉友善。
梁武帝天监初,为司徒谢朏掾,直文德待诏省。
奉命抄乙部书,撰古妇人事送后宫。
作《待诏赋》奏之,甚见称赏。
秘书丞,后入寿光省,修丙丁部书抄。
累官黄门侍郎,新安太守
有《文衡》等,皆佚。
全梁文·卷五十四
字士简,充从弟,宋右光禄大夫永孙。
齐建武初著作佐郎,举秀才,除太子舍人,迁尚书殿中郎太子洗马
梁台建,为相国主簿
天监初鄱阳王友,迁司徒谢朏掾,进秘书丞,历中权建安王中记室参军、云麾晋安王中记室,随府转宣毅咨议参军,除中书侍郎,复为晋安王惠咨议,领江陵令,随府迁江州咨议,领记室,出监豫章临川郡,还除太子仆,迁招远将军司徒右长史扬州别驾,又迁太子家令黄门郎,出为新安太守,有《文衡》十五卷,集三十八卷。
徐摛南梁 474 — 5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4—551 【介绍】: 南朝梁东海郯人字士秀一字士缋
幼好学,及长遍览经史,属文好为新变,春坊尽学之,号为宫体
初为晋安王萧纲侍读,及太子,累官至太子左卫率。
侯景乱,独侍简文帝
简文被幽闭,气忿而死。
全梁文·卷五十
字士秀一字士缋,东悔郯人
天监中太学博士,迁左卫司马,选为晋安王侍读,补云麾府记室参军,转平西府中记室,转安北录事参军,带,除秣陵,随府迁咨议参军肌宁蛮府长史,王入为皇太子,转家令,出为新安太守,还为中庶子,加戎昭将军,除太子左卫率,简文帝即位,授左卫将军,不拜,卒年七十八,谥曰贞子
刘遵南梁 ? — 5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 【介绍】: 南朝梁彭城人字孝陵
刘孺弟。
起家著作郎
晋安王萧纲记室
梁武帝中大通三年,纲立为皇太子,除中庶子,恩宠为时辈莫及。
萧景南梁 477 — 5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7—523 【介绍】: 本名炳,唐人避讳改为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子昭
梁武帝从弟。
初仕晋安王左常侍
永宁,政为百城最。
封吴平县侯,拜南兖州刺史,寻迁雍州刺史
梁武帝天监八年兵七万攻潺沟,驱迫群蛮。
群蛮渡汉水降梁,议者以蛮累为边患,劝除之。
不听,开城受降。
并出雍州兵击破魏军。
修城警边,劝课农桑,盗贼绝迹。
武帝礼遇甚厚,军国大事,皆与议决。
官至郢州刺史
卒谥忠
全梁文·卷二十二
梁书》作「」,避讳。
炳字子昭武帝从父弟。
齐建武中,除晋安王左常侍,迁永宁,还为骠骑行参军
永元中,除步兵校尉
中兴建,为宁朔将军,行南兖州事,迁辅国将军
武帝受禅,封吴平县侯,授使持节冠军将军南兖州刺史
太子右卫率、卫尉卿,迁左骁骑将军、兼领军将军
出为信武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
右卫将军,领石头戍事。
复为信威将军南兖州刺史,又征为领军将军,加侍中
徙安右将军,监扬州,为安西将军郢州刺史
普通四年卒。
侍中、中抚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
贺革南梁 479 — 5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9—540 【介绍】: 南朝梁会稽山阴人字文明
贺玚子。
少通《三礼》,及长,遍治《孝经》、《论语》、《毛诗》、《左传》。
起家晋安王侍郎
累迁国子博士,于学讲授,生徒常数百人。
出为南平郡,为民吏所德。
加贞威将军
南郡太守
萧欢南梁 ? — 541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欢 安王 531年—540年 萧统长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1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孟孙
萧统长子。
初封华容公,位东中郎将南徐州刺史
卒,应嗣太子位,梁武帝以新有天下,不可以少主主大业,属意萧纲封欢豫章王,官终江州刺史
卒谥安
丁贵嫔南梁 485 — 5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5—526 【介绍】: 即丁令光
南朝梁谯国人,武帝妃。
尝擘絖于汉滨,武帝萧衍樊城,见而纳之。
武帝皇后所妒忌,使日舂五斛。
简文帝
武帝天监元年八月,立为贵嫔
仁恕,不好华饰,未尝为亲戚私谒。
武帝弘佛教,贵嫔茹素受戒。
卒谥穆
简文帝即位追尊为太后
刘潜南梁 484 — 5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4—550 【介绍】: 南朝梁彭城人字孝仪
刘孝绰弟。
幼孤,兄弟相励勤学,并工属文。
梁武帝天监五年,举秀才
起家始兴王曹行参军,迁尚书殿中郎
敕令制雍州平等寺金像碑文。
大同中御史中丞
在职弹纠无所顾望,为当时所称。
出为临海太守,励精绥抚,风俗大革。
官至豫章内史。
全梁文·卷六十一
字孝仪,以字行,孝绰第三弟。
天监五年秀才,除镇右始兴王曹行参军,随府益州,兼记室中抚主簿,迁尚书殿中郎
安北晋安王功曹史,补太子洗马,迁中舍人
出为阳羡,擢建康
大同中中书郎,左迁安西咨议参军散骑常侍,使魏还。
复为中书郎司徒右长史,又兼宁远长史,行彭城琅邪二郡事,迁尚书左丞御史中丞
出为伏波将军临海太守中大同初入守都官尚书
太清初,出为明威将军豫章内史,有集二十卷。
张景仁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广平人
父为韦法所杀,景仁时年八岁。
及长,志在复仇。
武帝普通七年,斩法首以祭父墓。
事毕,自缚诣郡。
简文帝下教褒美之,原其罪,长蠲其一户租调,以旌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