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南北朝
僧慧可东魏 487 — 59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7—593 【介绍】: 一作僧可
东魏僧。
俗姓姬,虎牢人。
博览群书,尤精玄理。
出家后,精研三藏。
年四十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于嵩洛,从学六载,亲受衣钵为东土禅宗第二祖。
后于邺都大弘禅法,弟子中传其衣钵者为三祖僧璨
全北齐文·卷十
慧可一名僧可俗姓姬,虎牢人,初名神光久居伊洛,事达摩于少林,得法传衣,是为二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武牢人也。
姓姬氏
父寂尝以无子祷于佛。
一夕感异光照室。
其母因而怀妊。
及娩遂以照室之瑞。
名之曰光。
幼不群。
博涉诗书。
尤精玄理。
后览佛书。
若超然自有所得者。
素好游。
不事家人产业。
即抵洛阳龙门香山
依宝静禅师出家。
受具于永穆寺。
浮沈讲肆。
遍学大小乘义。
年三十二。
香山终日宴坐。
八载
于寂嘿中。
见神人。
谓曰。
汝将南受果位尚滞于此。
乎。
翌日觉头痛如刺。
其师欲召善医者治之。
空中忽有声曰。
此易骨耳。
非常痛也。
遂以见神事白师。
师视其顶。
即五骨峣然。
如五峰秀出。
因曰。
吉祥相也。
吾闻达磨大士南居少林。
汝宜趣往而师事之。
必有所證。
此神所赞也。
可受教造少室。
晨夕参承。
达磨每面壁端坐。
无所诲。
自念曰。
昔人求道。
敲骨取髓。
刺血济饥。
布发掩泥。
投崖饲虎。
顾我何人。
而敢易邪。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
天大雨雪。
可坚立不动。
迟明积雪过膝。
达磨悯而问曰。
汝久立雪中。
当求何事。
悲泪曰。
愿和尚慈悲。
开甘露门。
广度群品。
曰。
诸佛无上妙道。
自非旷劫精勤。
能行难行。
能忍难忍。
而欲以小德小智。
轻心慢心。
冀有所得。
不可也。
可闻诲。
潜取刀断左臂。
置师前。
乃曰。
诸佛最初求道。
为法忘身。
汝今断臂吾前。
以求佛慧。
也。
遂与易名。
慧可
曰。
诸佛法印。
得闻乎。
曰。
诸佛法印。
此心是也。
岂从人得哉。
曰。
我心未安。
乞师与安。
曰。
将心来。
与汝安。
曰。
觅心了不可得。
曰。
我与汝安心竟。
以衣钵付之曰。
昔如来以正法眼。
付迦叶大士。
展转嘱累。
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此衣钵所以表信也。
至吾灭后二百年。
衣钵不传。
法周沙界。
潜符密證者。
亦何数哉。
既得弟子僧璨
乃复付以达磨衣钵。
而说偈曰。
本来缘有地。
因地种花生。
本来无有种。
花亦不曾生。
且谓。
汝善护持。
吾有宿累。
今当偿之。
隋开皇十二年
遂往邺都管城正救寺。
谈无上道。
听者云会。
先是辨和法师者。
讲涅槃经。
学徒悉引去。
和不胜忿。
遂谗于邑
加以非罪。
怡然委顺而终。
年一百七塔磁州阳县唐德宗追谥大祖禅师
僧可
一名慧可
俗姓姬氏
虎牢人。
外览坟素内通藏典。
末怀道京辇默观时尚。
独蕴大照解悟绝群。
虽成道非新。
而物贵师受。
一时令望咸共非之。
但权道无谋显会非远。
自结斯要谁能系之。
年登四十。
天竺沙门菩提达摩游化嵩洛。
怀宝知道一见悦之。
奉以为师。
毕命承旨
从学六载精究一乘。
理事兼融苦乐无滞。
而解非方便慧出神心。
乃就境陶研净秽埏埴方知。
力用坚固不为缘陵。
达摩灭化洛滨。
亦埋形河涘。
而昔怀嘉誉传檄邦畿。
使夫道俗来仪请从师范。
乃奋其奇辩呈其心要。
故得言满天下意非建立。
玄籍遐览未始经心。
后以天平之初
就新邺盛开秘苑。
滞文之徒是非纷举。
时有道恒禅师
先有定学王宗邺下
徒侣千计。
说法情事无寄。
谓是魔语。
乃遣众中通明者。
来殄门。
既至闻法泰然心服。
悲感盈怀无心返告。
又重唤亦不闻命。
相从多使皆无返者。
他日遇
曰。
我用尔许功夫开汝眼目。
何因致此诸使。
答曰。
眼本自正。
因师故邪耳。
遂深恨谤恼于
货赇俗府非理屠害。
初无一恨几其至死。
众庆快。
遂使了本者绝学浮华。
谤黩者操刀自拟。
始悟一音所演。
欣怖交怀。
海迹蹄滢浅深斯在。
乃纵容顺俗。
时惠清猷乍托吟谣。
或因情事澄汰抱写割烦芜。
故正道远而难希。
封滞近而易结。
斯有由矣。
遂流离邺卫亟展寒温。
道竟幽而且玄。
故末绪卒无荣嗣有向居士者。
幽遁林野木食。
天保之初道味相师。
致书通好曰。
影由形起响逐声来。
弄影劳形。
不知形之是影。
扬声止响。
不识声是响根。
除烦恼而求涅槃者。
喻去形而觅影。
离众生而求佛喻默声而寻响。
故迷悟一途愚智非别。
无名作名。
因其名则是非生矣。
无理作理。
因其理则诤论起矣。
幻化非真谁是谁非。
虚妄无实何空何有。
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
未及造谈聊伸此意。
想为答之。
命笔述意曰。
说此真法皆如实。
与真幽理竟不殊。
本迷尼谓瓦砾。
豁然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
当知万法即皆如。
悯此二见之徒辈。
申词措笔作斯书。
观身与佛不差别。
何须更觅彼无馀。
其发言入理未加铅墨。
时或缵之。
乃成部类。
具如别卷。
时复有化公彦公和禅师等。
各通冠玄奥。
吐言清迥托事寄怀。
闻诸口实。
而人世非远碑记罕闻。
微言不传清德谁序。
痛矣。
时有林法师
在邺盛讲胜鬘并制文义。
每讲人聚乃选通三部经者。
得七百人。
预在其席。
及周灭法与同学共护经像。
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曰。
我观汉地惟有此经。
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专附玄理如前所陈。
遭贼斫臂。
以法御心不觉痛苦。
火烧斫处血断帛裹乞食如故。
曾不告人。
又被贼斫其臂。
叫号通夕。
为治裹乞食供
手不便怒之。
曰。
饼食在前何不自裹。
曰。
我无臂也。
不知耶。
曰。
我亦无臂。
复何怒。
因相委问方知有功。
故世云无臂矣。
说法竟曰。
此经四世之后变成名相。
一何悲。
那禅师者。
俗姓马氏
年二十一居东海讲礼易。
行学四百南至相州说法。
乃与学士十人出家受道。
诸门人于相州东设斋辞别哭声动邑。
那自出俗。
手不执笔及俗书。
惟服一衣一𭽽。
一坐一食以常行。
兼奉头陀。
故其所往不参邑落。
慧满者。
荥阳人
姓张
旧住相州隆化寺。
遇那说法便受其道专务无著。
一衣一食但畜二针。
则乞补。
便通舍覆赤而已。
自述一生无有怯怖。
身无蚤虱睡而不梦。
住无再宿。
到寺则破柴造履。
常行乞食。
贞观十六年
洛州会善寺侧宿墓中。
遇雪深三尺。
其旦入寺见昙旷法师
怪所从来。
曰。
法友来耶。
遣寻坐处。
四边五尺许雪自积聚不可测也。
故其闻有括访诸僧逃隐。
便持衣𭽽周行聚落无可滞碍。
随施随散索尔虚闲。
有请宿斋者。
告云。
天下无人方受尔请。
每说法云。
诸佛说心。
令知心相是虚妄法。
今乃重加心相。
深违佛意。
又增论议殊乖大理
故使那等师常赍四卷楞伽以为心要。
随说随行不爽遗委。
后于洛陶中无疾坐化。
七十。
斯徒并可之系。
别叙。
僧法南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京其先太原孙氏也。
后徙江陵
母方娠。
梦身入莲华池中。
得一端正童子。
将娩复梦。
乘白狮子。
游戏空际。
七岁出家。
长沙寺
年十三。
升座说法。
无滞其同学智渊年虽长。
不及也。
于是信施云委山积。
育王瑞像殿。
小大之宇。
千五百间。
一新修治。
皆自京出。
寺之耆宿。
尝梦人告曰。
京前身盖寺檀越也。
今以愿力再来耳。
后梁俾为其境内僧正
未几。
有疾危甚。
因请僧于像前。
道者七日。
沙间。
法泰
梦像至京所居房。
净人远志。
则见像出京房中。
而返于殿。
顷之病愈。
不久而卒。
春秋七十六矣。
僧智恺陈朝 518 — 56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8—568 【介绍】: 南朝陈时僧。
江都人俗姓曹
初与法泰等同往广州奉祈真谛
以实学且能撰文,乃与真谛对译《摄论》,阅七月,文疏并成。
后又对译《俱舍论》,仅十月,而成文疏八十三卷。
陈废帝光大二年,于智慧寺开讲《俱舍论》,至八月讲未毕卒。
全梁文·卷七十四
智恺扬州人,梁末之岭南。
僧靖嵩北齐 537 — 6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7—614 【介绍】: 僧。
涿郡固安人俗姓张
年十五出家。
博习众经,妙通玄理,北齐琅邪王甚器重之,特开讲座,以靖嵩法主
导悟诸徒,响誉河东
,文帝开皇中敕住崇圣寺
礼诵精苦三十载,其叩头手膝所按之地,悉凹陷成印迹。
著有多种经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涿郡固安之张氏。
十五岁出家。
沙门靖融。
秦究杂心。
兼通大小经论。
始依之。
每以奥义问融。
融莫知所答。
因劝使往京邺受学。
曰必成大器。
既登具。
太学寺融智律师
究涅槃十地论。
寻诣晖云二律师所求诲。
唯未遑详阅小乘为恨。
复就道猷法诞二论主。
探讨成杂。
凡婆沙迦延舍利弗等。
皆旁通博揽。
声名藉甚。
齐琅邪王深加器重。
每春聚徒设席。
奉为法主
以励后学。
属周氏之变。
遂偕玄侣法贵法侃等。
三百馀僧。
渡江。
宣帝侍中袁宪
京口礼接。
继遣驸马蔡凝
宣旨云。
至人以身许道。
法师等。
义明治乱。
归寄有叙。
深可嘉尚。
宜于都郭大寺安置。
所司供给。
周洽
于是僧正使嵩贵对弘。
听众馀五百。
天竺真谛三藏。
既译摄舍二论。
而未之讲授。
法门法泰
独得其传。
咨决数年。
遂臻壶奥。
自佛性中边无相唯识异执等。
四十馀部。
其实则二部所区分也。
隋开皇十年北还。
诏改前京兆王寺。
为崇圣。
以居之。
专开摄论。
撰摄论疏六卷。
杂心疏五卷。
九识三藏三聚戒。
二生死等玄义。
行世。
炀帝在蕃邸。
出填扬越。
立四道场。
尝召
不起。
及御宸极召之。
亦固辞。
门人问其故。
沙门名解脱
何返自累如此。
吾昔游两都。
屡加劳役。
虽内道场。
不如物外。
故其诵脩。
垂三十载。
精苦犹一日。
其手按膝跪。
扣头之迹。
久而宛尔不灭。
性爱文藻。
乐泉石。
大业十年卒。
寿七十有八。
释靖嵩
俗姓张
涿郡固安人
幼抱贞干在物不群。
迫以俗尘期之道务。
十五出家。
有同学靖融。
早达经论。
通该小大尤究杂心。
每以佛宗深要。
曲流委示。
神气俊越聪悟天机。
随览义门覆疏陶练。
重以心计不测。
返以问融。
融无以对也乃告曰。
卿稚齿末学。
彻悟若斯。
可往京邺。
成济器。
及登冠受具。
南游漳辇。
高齐之盛佛教中兴。
都下大寺略计四千。
见住僧尼仅将八万。
讲席相距二百有馀。
在众常听出过一万。
故宇内英杰咸归厥邦。
大学寺融智法师
大齐国统法上之神足也。
解贯众师道光二藏。
学徒五百负帙摩肩。
常讲涅槃及地论。
闻之乃投诚焉。
北面从范。
攻研数载。
随闻覆述。
每击奇致。
于即学徒举目相与推师。
又以行要肇基必先戒约。
乃诣云晖二律师所。
博求明诲。
涉问二载薄镜宗条。
唯有小乘未遑详阅。
遂从道猷法诞二大论主。
面受成杂两宗。
咨诹幽奥纂习馀烈。
数百僧徒各启龙门
人分凤翼。
及嵩之位席。
上经五遍。
旁探婆沙迦延舍利弗等。
妙通文理屡动恒神。
便又博观众经师模论道。
势倾八位词号四飞。
独步河山舟航三藏。
凭附参请智光时杰。
齐琅耶王深相器重。
弘扇风
每于肇广延学侣。
大集邺都
特开法座。
法主
进励学徒。
因尔导悟成津弥逢凉燠。
传芳接武响誉东河
俄属周武屏除释门离溃。
遂与同学法贵灵侃等三百馀僧。
自北徂南达于江左
陈宣帝远揖德音。
承风迎引。
侍中袁宪京口城礼接登岸。
又使驸马蔡凝宣敕云。
至人为法以身许道。
法师等善明治乱归寄有叙。
可谓怀道正士。
深可嘉之。
宜于都郭大寺安置所司供给周洽
仍令推荐义学长者即弘像教。
建业僧正
令嵩贵二人对弘小论。
神理疏畅赡勇当时。
学侣相近数过五百。
晷漏分业茂绩新奇。
天竺三藏厥号亲依
赍摄舍二论。
远化边服。
初归梁季终历陈朝
二十馀年通传无地。
虽云译布讲授无闻。
独拔玄心玩味兹典。
才有讲隙便诣沙门法泰咨决疑议。
数年之中精融二部。
自佛性中边无相唯识异执等论四十馀部。
皆总其纲要。
剖会区分。
高廓清百越文轨大同。
开皇十年敕僚庶等。
有乐出家者并听。
时新度之僧乃有五十馀万。
爰初沐化未曰知津。
与灵侃等二百许僧。
闻机乘俱还江北。
行达徐方盛开讲肆。
上柱国徐州总管和。
率其所部。
同延住前京兆王寺。
具状闻奏。
有敕给额为崇圣寺焉。
于是常转法轮。
江淮通润遂使化移河北
相继趋途望气相奔俱咨摄论。
学资真谛义寔天亲。
思逸言前韵高传后。
大乘极旨于是乎通。
自此领匠九州垂章四海。
撰摄论疏六卷杂心疏五卷。
又撰九识三藏三聚戒二生死等玄义。
并流于世。
为时所宗。
隋文封禅岱宗銮驾齐鲁
关中义学因从过于徐部。
法肆伏膺受业。
由此门徒推盛。
章疏大行。
隋炀昔镇杨越立四道场。
教旨载驰。
终谢遣。
及登紫极又有敕徵。
固辞乃止。
门人问其故。
答曰。
王城有限动止严难。
虽内道场不如物外。
沙门名为解脱。
如何返以事业累乎。
吾曾游两都屡逢播荡。
弊此劳役耳。
恒每清素自洁私立道场。
日加礼诵修诸净业。
讲道相续策众六时。
精苦已来垂三十载。
然其扣头手膝按地之所悉成坑迹。
状若人模。
其景行徵明为若此也。
自有论师多迷行旨。
奉遵法度初不坠伦。
常遇天雨澡罐在庭。
恐伤地性令净人知举
方自从用。
同诸学士咸敬惮其知量焉。
加以性爱文藻时摛诗颂。
重复嘉尚林泉。
每登践陟。
子史篆隶摸揩于今。
世论剧谈颇有承绪。
忽以大业十年遘疾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有八。
光禄大夫彭城道留守顺政董纯
与部内道俗殡于神皋之原。
益州道基昔预末筵。
餐风饮德。
悼流魂之安放。
悲坟隧之荒侵。
为之行状广于世矣。
释法京西梁
释法京
姓孙
太原人
寓居江陵
母将怀孕。
梦入莲池捧一童子。
端正可喜。
因而有娠。
将诞又梦。
乘白师子游戏虚空。
七岁出家。
十三与同学智渊
咸升高座说法无滞。
寺内长少俱梦。
圣僧告云。
是寺元檀越。
愿力生此。
方为栋梁。
所以凡所投造风从水渐。
财利山积福门大弘
殿宇小大千五百间。
修造。
僧众凑集千有馀人。
沙大寺圣像所居。
天下称最。
东华第一。
由是道力所致幽明被之。
后梁二主闻便敬重。
奉为僧正纲纪遗法。
晚抱危疾。
诸僧像前七日行道。
沙门法泰梦。
像至于京房
净人远志。
亲睹像从京房返于大殿
尔日即愈。
是知育王瑞像感降在人。
专注祈求无往不应。
不久卒于寺。
春秋七十六矣。
释慧恺陈朝
全陈文·卷十八
慧恺法泰等知名梁代,入陈,居广州制旨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