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南北朝
释智藏南梁 458 — 522
释智藏
姓顾氏
本名净藏
吴郡吴人
吴少傅曜之八世也。
高祖彭司农卿
曾祖淳钱唐
祖瑶之员外郎
父映奉朝请
早亡其母尝梦。
出绕吴城一匝。
密云四布而天中开朗。
众星坠地取而吞之。
因而有娠焉。
及生藏也。
少而聪敏。
常怀退让。
果食衣服爰及威仪皆新华。
先让而处下末。
由此击誉乡闾敬而尚重。
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
以泰初六年敕住兴皇寺。
事师上定林寺僧远僧祐天安寺弘宗。
此诸名德传如前述。
禀依训范敬义弘隆。
尝遇师疾甚不食多日。
亦从之。
待师进饮还进饮。
乃至平复方从师好。
自是戒德坚明学业通奥。
众所知识超于夷等。
当时柔次二公玄宗盖世。
初从受学。
挹酌经论统辩精理。
及其开关延敌。
莫能涉其津者。
洞晓若神微言每吐。
预有比踪罔不折伏。
于是二僧叹揖。
自以弗及之也。
齐太尉文宪王公
深怀钦悦爰请安居。
常叹相知之晚。
太宰文宣王
建立正典绍隆释教。
将讲净名选穷上首。
乃招集精解二十馀僧。
探授符策乃得于
年腊最小独居末坐。
敷述义理罔或抗衡。
道俗翕然弥崇高誉。
先是会稽慎法师
志欲宣通妙法。
乃请文宣方求讲匠。
称普闻允当佥属。
遂流连会稽多历年祀伏膺鼓箧寔系有徒。
但以律部未精重游京辇。
信同瓶喻有似灯传。
俄而十诵明了诸部薄究。
未还吴郡道流生地。
学人裹粮随之不少。
永元二年重游
居法华山结众弘业
及齐德将谢。
王室大骚。
天地既闭经籍道废。
遂翻然高举。
欲终焉
逮有梁革命。
大弘正法。
皇华继至。
方游京辇。
天子下礼承修。
荣贵莫不竦敬。
圣僧宝志迁神。
窀穸于钟阜
于墓前建塔。
寺名开善
居之。
未受具戒。
于定林上寺。
遂推令居前。
垂示崇敬之迹。
识知德望有归告之先见矣。
梁武崇信释门。
宫阙恣其游践。
主者以负扆南面域中一人。
议以御坐之法唯天子所升。
沙门一不沾预。
闻之勃然厉色。
即入金门上正殿踞法座抗声曰。
贫道昔为吴中顾郎。
尚不惭御榻。
况复乃祖定光。
金轮释子也。
檀越若杀贫道即杀。
不虑无受生之处。
若付在尚方。
狱中不妨行道。
即拂衣而起。
帝遂罢敕任从前法。
斯跨略天子高岸释门。
皆此类也。
有野姥者。
工相人也。
为记吉凶百不失一。
曰。
法师聪辩盖世天下流名。
但恨年命不长。
可至三十一矣。
时年二十有九。
闻斯促报讲解顿息。
竭精修道发大誓愿足不出门。
遂探经藏得金刚般若。
受持读诵毕命奉之。
至所危暮年香汤洗浴净室诵经以待死至。
俄而闻空中声曰。
善男子。
汝往年三十一者。
是报尽期。
由般若经力得倍寿矣。
后出山试过前相者。
乃大惊起曰。
何因尚在世也。
前见短寿之相。
今了一无。
沙门诚不可相矣。
问。
今得至几。
答云。
色相骨法年六十馀。
曰。
五十为命。
已不为夭。
况复过也。
乃以由缘告之。
相者欣服。
竟以毕年辞世。
终如相言。
于是江左道俗。
竞诵此经。
多有徵应。
乃至于今日有光大。
感通屡结。
梁大同中
敬重三宝利动昏心。
浇波之俦。
肆情下达。
僧正宪网无施于过门。
帝欲自御僧官维任法侣。
主书遍令许者署名。
于时盛哲无敢抗者。
匿然投笔。
后以疏闻
以笔横轹之告曰。
佛法大海非俗人所知。
帝览之不以介意。
斯亦拒怀略万乘季代一人。
而帝意弥盛。
事将施行于世。
后未同。
而敕已先被。
晚于华光殿设会。
僧大集。
后藏方至。
曰。
比见僧尼多未诵习。
白衣僧正不解科条。
俗法治之伤于过重。
弟子暇日欲自为白衣僧正亦依律立法。
此虽是法师之事。
然佛亦复付嘱国王。
向来与诸僧共论。
咸言不异。
法师意旨如何。
曰。
陛下欲自临僧事。
实光显正法。
但僧尼多不如律。
所愿垂慈矜恕此事为后。
曰。
弟子此意岂欲苦众僧耶。
正谓俗愚过重。
自可依律定之。
法师乃令矜恕。
此意何在。
答曰。
陛下诚欲降重从轻。
但末代众僧难皆如律。
故敢乞矜恕。
曰。
请问诸僧犯罪。
佛法应治之不。
答曰。
窃以佛理深远教有出没。
意谓亦治不治。
曰。
惟见付嘱国王治之。
何处有不治之说。
答曰。
调达亲是其事。
如来置之不治。
曰。
法师意谓。
调达何人。
答曰。
调达乃诚不可测。
夫示迹正欲显教。
若不可不治。
圣人何容示此。
若一向治之。
则众僧不立。
一向不治亦复不立。
帝动容追停前敕。
诸僧震惧相率启请。
曰。
藏法师是大丈夫心。
谓是则道是。
言非则道非。
致词宏大。
不以形命相累。
诸法师非大丈夫。
意实不同言则不异。
弟子向与藏法师硕诤。
诸法师默然无见助者。
岂非意在不同耳。
事遂获寝。
出告诸徒属曰。
国王欲以佛法为己任。
乃是大士用心。
然衣冠一家子弟十数。
未必称意。
况复众僧。
五方混杂未易辩明。
正须去其甚泰耳。
且如来戒律布在世间。
若能遵用足相纲理。
僧正非但无益为损弘多。
常欲劝令罢之。
岂容赞成此事。
或曰。
理极如此。
当万乘之怒何能夷然。
笑曰。
此实可畏。
但吾年老。
纵复旨附会。
终不长生。
然死本所不惜。
故安之耳。
法云谓众曰。
帝于义理之中未能相谢。
一日之事真可愧服不久敕于彭城寺讲成实。
听侣千馀。
皆一时翘秀。
学观荣之。
又敕于慧轮殿讲波若经。
别敕大德三十人预座。
开释发趣各有清拔皆著私记拟后传习。
天监末年春舍身忏。
招集道俗。
并自讲金刚般若以为极悔。
惟留衣钵。
馀者倾尽一无遗馀。
陈郡谢几卿
指挂衣戏曰。
犹留此物尚有意耶。
曰。
身犹未灭意何由尽。
而尚怀靖处托意山林。
还居开善因不履世。
时或敕会。
乃上启辞曰。
夙昔顾省心惑不调。
欲依佛一语于空闲自制。
而从缘流二十馀载。
在乎少壮故可推斥。
今既老病身心俱减。
若复退一毫。
便不堪自课。
故愿言静处少自营卫。
非敢傲世求名。
非欲从闲自诞。
是常人近情。
惧前径之已迫耳。
帝手敕喻曰。
求空自闲依空入慧。
高蹈养神实是胜乐。
不违三乘。
亦以随喜。
惟别之际能无怅然。
岐路赠言古人所重。
犹劝法师
行无碍心。
大悲为首方便利益。
随时用舍不宜顿杜。
以隔碍心行菩萨道无有是处。
敕往反频。
仍久之然持操不改。
帝将受菩萨戒敕僧正牒老宿德望。
时超正略牒法深慧约智藏三人。
而帝意在于智者。
仍取之矣。
皇太子尤相敬接。
将致北面之礼。
肃恭虔往。
朱轮徐动鸣笳启路。
降尊下礼就而谒之。
从遵戒范永为师傅。
又请于寺讲涅槃。
亲临幄坐爰命咨质。
朝贤时彦道俗盈堂。
法筵之盛未之前闻。
又于北阁更延谈论。
皆叹曰。
陪预胜席未曾有也。
任吹虚舟真行平等。
毁誉不动荣利未干。
宴坐空闲毅然山立。
虽神宇凝隔风韵清高。
其应物也汲汲然如有不足。
可谓望俨即温。
君子之变者矣。
自现处岩岫晦形人世。
又于寺外山曲别立头陀之舍六所。
并是茅茨容膝而已。
皇太子闻而游览。
各赋诗而返。
其后章
非曰乐逸游。
意欲识箕颍。
结心世表。
常行忏悔。
每于六时翘仰灵相。
理味深玄浅思斟酌自抱疑碍。
恐乖圣意多僻。
因而恳恻词泪俱发。
尝宿灵曜寺。
夜行暂用心。
见有金光照曜。
一室洞明。
人问其故。
答曰。
此中奇妙未可得言。
是旦遘疾至于渐。
帝及储君中使相望。
四部白黑日夜参候。
敕为建齐手制愿文。
并继以医药。
而天子不整。
唯增不降。
临终词色详正。
遗言唯在弘法。
普通三年九月十日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有五。
敕葬独龙之山。
赴送盈道同为建碑。
坟所寺内各一。
安太守萧机制文。
湘东王绎制铭。
太子中庶子陈郡殷钧为立墓志。
常梦见金粟如来入室共谈执二麈尾。
其一宝装。
其一者素。
留素者与
徵士庐江何胤
吴郡虎丘。
遇一神僧。
捉一函书云。
有人来寄语顷失之。
及开函视全不识其文词。
后访
是大庄严论中间两纸也。
时人咸谓藏之所致。
彭城刘混之罪当从戮。
时处后堂。
为帝述四等义。
外奏闻之。
曰。
今为国事不得道四等义如何。
曰。
言行乘机也。
发而不中。
失在何人。
四等之举义非徒设。
帝遂舍而不问。
竟以获免。
刘氏终亦不委斯由。
其潜济益被率多如此。
凡讲小品涅槃般若法华十地金光明成实百论阿毗昙心等。
各著义疏行世。
僧副南梁 464 — 52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姓王氏
太原祁人性姿专静。
好学求师。
不惮险远。
于是事达磨
禅师于岩谷。
而薙发焉。
既深造定宗。
又备探经论。
知圣法无二。
一以为已。
齐建武间
南游扬辇。
钟山定林泉石之胜。
遂止于下寺。
王侯造请。
坐不为起。
跬步宫阙。
未尝谒觐。
高皇钦挹。
诏有司考室于开善寺
以侍之。
叹曰。
寰堵之室。
匡坐其间。
尚足为乐。
宁贵榱题数尺。
食前方丈哉。
且安而能迁。
古人所与。
何必滞此。
以玩耳目之好。
西昌侯萧渊藻
出镇庸蜀。
因附以西。
由是默契之指。
被于邛𤏡。
久之南还。
住开善如初。
先是南平王观疾。
有野人可规得佛经一帙于胡翼山下。
其授经者曰。
予此山之神也。
为我语王。
疾无足忧者。
但依经法行斋三七日。
即愈矣。
且曰如不晓。
当问副禅师
异日持以问
惊以为此慧印三昧经也。
奚从致之。
教之行斋法。
王疾果瘳。
普通五年
春秋六十一。
其未卒也。
或劝脩福。
遽起坐而厉声曰。
麋财费。
以延命资后有。
是岂达性空者所为。
房中什物。
并以施僧。
勿营棺垄。
弃尸山谷。
以饱鸟兽。
不亦善乎。
门徒涕泣莫从。
永兴公主素所归敬启请东宫著文。
湘东王绎
为树碑焉。
僧副
姓王氏
太原祁县人也。
弱而不弄。
鉴彻绝群。
年过小学识成景行。
乡党称奇。
不仁者远矣。
而性爱定静。
游无远近。
裹粮寻师访所不逮。
达摩禅师
善明观行。
循扰岩穴言问深博。
遂从而出家。
义无再问一贯怀抱。
寻端极绪为定学宗焉。
后乃周历讲座备尝经论。
并知学唯为己圣人无言。
齐建武年南游杨辇
止于钟山定林下寺。
美其林薮。
得栖心之胜壤也。
行逾冰霜言而有信。
三衣六物外无盈长。
应时入里道俗式瞻。
加以王侯请道颓然不作。
咫尺宫闱未尝谒觐。
既行为物览。
道俗攸属。
梁高素仰清风。
雅为嗟贵。
乃命匠人考其室宇于开善寺以待之。
恐有山林之思故也。
每逍遥于门。
负杖而叹曰。
环堵之室蓬户瓮牖。
匡坐其间尚足为乐。
宁贵广厦而贱茅茨乎。
且安而能迁。
古人所尚何必滞此。
用赏耳目之好耶。
乃有心岷岭观彼峨眉
西昌侯萧渊藻
出镇蜀部。
于即拂衣附之爰至井络。
虽途经九折无忘三念。
又以少好经籍。
执卷缄默动移晨晷。
遂使庸蜀禅法自此大行。
久之还返金陵。
复住开善
先是胡翼之山有神人现。
以慧印三昧授与野人何规曰。
可以此经与南平王观为病行斋三七日也。
若不晓此法。
问之于
时以访之。
果是其曾所行法。
南平遂行斋祀。
疾便康复。
岂非内因外构更相起予。
不久卒于开善寺
春秋六十有一。
普通五年也。
窆于下定林之都门外。
天子哀焉。
下敕流赠。
初疾殛之时。
有劝脩福者。
力疾而起厉声曰。
货财延命去道远矣。
房中什物并施招提僧。
身死之后但弃山谷。
饱于鸟兽不亦善乎。
勿营棺陇以乖我意。
门徒涕泪不忍从之。
将为勒碑旌德。
永兴公主素有归信。
进启东宫请著其文。
有令遣湘东王绎为之。
树碑寺所。
僧慧超南梁 ? — 526
释慧超
姓廉氏
赵郡阳平人
中原丧乱。
避难于钟离之朝哥县焉。
初生之夕神光照室。
幼而简静寡欲。
已有成人之符也。
八岁出家。
从临番县建安寺沙门慧通
通素无业术立行专朴。
超直心祇顺奉敬无怠。
而外听诸讲勤精学业。
时遇风雨艰辛泥路拥塞。
不以为辞。
尝寓坐有胡僧
盖不测之人也。
一见嗟异曰。
斯人若不为五众之杰。
则为八州刺史
兼叙神光之瑞。
如符契焉。
遂广采经部及以数论。
并尽其深义。
朗若贯珠。
僧胜集稠人广坐。
纷纶飞伏雍容摸揩。
故早为皂白挹其高轨。
后南游江左南涧寺
僧宗见而善之。
受略槃等经。
开柘条绪略通幽致。
历阅众师多所参涉。
偏以无量寿命家。
吏部谢籥每称之曰。
君子哉若人也。
又善用俳谐。
尤能草隶兼习朱许。
又工占相。
齐历告终。
梁祚伊始。
现疾新林情存拯溺。
信次之间声驰日下。
寻有别敕乃授僧正
戒德内修威仪外洁。
凡在缁侣咸禀成训。
天子给传诏羊车局足健步衣服等供。
自声教所被。
五部宪章咸禀风则。
帝以般若之义真谛
偏令化导故。
咨质锋起悬辩若流。
又经聚徒都治讲菩提心义。
论谈之暇夜分未寝。
忽见大力善神形甚都丽。
既而言曰。
当率集同缘。
共来餐受。
不言姓字。
于此告辞。
及就讲之辰倏然满坐。
容貌瑰异莫有识者。
竟席便散。
其感迹徵异为若此也。
加以性好山水亟果幽寻。
而翼从之声闻于数里。
山人怪视唯见身。
射猎之徒莫不自息。
天监年中帝请为家僧。
礼问殊积。
初戒典东流。
人各传受。
所见偏执。
妙法犹漏。
皇明御宇掇采群经。
圆坛更造文义斯搆。
事类因果于此载明。
有诏令受菩萨戒。
恭惟顶礼如法勤修。
上复斋居宣室。
梦其勤行戒品。
面申赞悦。
时共延美。
鸣谦蹈礼好静笃学。
从之游处未觌愠喜之仪。
加以形过八尺腰带十围。
雍容高步当时誉显。
帝又请于惠轮殿讲净名经。
上临听览。
未启庄严寺
园接连南涧。
因搆起重房。
若鳞相及。
飞阁穹隆高笼云雾。
通碧池以养鱼莲。
构青山。
以栖羽族。
植竹果四面成阴。
木禽石兽交横入出。
又罗列童侍雅胜王侯。
剖决众情。
一时高望。
在位二十馀年。
晚以陵谷互迁世相难恃。
因自解免闭房养素。
普通七年五月十六日
迁神于寺房。
行路殒涕学徒奔赴。
凡厥丧事出皆天府
门人追思德泽乃为立碑。
湘东王绎
陈郡谢几卿
各为制文俱镌墓所。
僧法云南梁 467 — 529
释法云
姓周氏
宜兴阳羡人
平西将军处之七世也。
母吴氏。
初产在草。
气满室。
因以名之。
七岁出家。
更名法云
从师住庄严寺
为僧成玄宝亮弟子。
而俊朗英秀卓绝时世。
年十三始就受业。
大昌僧宗庄严僧达
甚相称赞。
宝亮每曰。
我之神明殊不及也。
方将必当栋梁大法矣。
齐永明中
僧柔东归。
道林寺发讲。
咨决累日。
词旨激扬。
众所叹异。
年小坐远声闻难叙。
命置小床处之于前共尽往复。
由是显名。
与同寺僧旻
等年腊齐名誉。
历采众师且经且论四时游听寒暑不辍。
或讲前讲末初夜后夜覆述文义。
间隙游习于路思义。
辄不自觉行过所造。
其勤励专至类皆如此。
曾观长乐寺法调讲论。
出而顾曰。
震旦天子之都衣冠之富。
动静威仪勿易为也。
后法师或有词无义。
或有义无词。
或俱有词义而过无威仪。
今日法坐俱已阙矣。
皆由习学不优未应讲也。
及年登三十。
建武四年夏
初于妙音寺开法华净名二经。
序正条源群分名类。
学徒海凑四众盈堂。
佥谓理因言尽纸卷空存。
及至为宾。
构击纵横比类纷鲠。
机辩若疾风。
应变如行雨。
当其锋者罕不心务。
宾主咨嗟朋僚胥悦。
时人呼为作幻法师矣。
讲经之妙独步当时。
齐中书周颙
琅琊王融
彭城刘绘
东莞徐孝嗣等。
一代名贵。
并投莫逆之交。
孝嗣每日。
云公俊发自顾缺然。
而性灵诚孝劳于色养。
及居母忧毁瘠过礼。
累日不食殆不胜丧。
僧旻谓曰。
圣人制礼。
贤者俯就。
不贤者企及。
且毁不灭性尚出儒宗。
况佛有至言。
欲报生恩。
近则时奉颜仪使物生悦。
远则启发菩提以道神识。
恩爱重贼不可宽放。
宽放此者及所亲爱堕于恶道。
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
则惠兼存没入诸善趣矣。
宜思远理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同于细近耶。
乃割裂哀情微进饮粥。
永元元年
曾受毗陵郡请。
道俗倾家异端必集。
弘振风猷道被京城
鼓舞知归巾褐识反。
及梁氏高临甚相钦礼。
天监二年
敕使长召出入诸殿。
影响弘通之端。
囋扬利益之渐。
皇高亟延义集。
未曾不敕令先入后下诏令。
时诸名德各撰成实义疏。
乃经论合撰。
有四十科为四十二卷。
俄寻究了。
又敕于寺三遍敷讲。
广请义学充诸堂宇。
敕给传诏。
车牛吏力皆备足焉。
至七年制注大品。
朝贵请讲之。
辞疾不赴。
弟子既当今日之位。
法师是后来名德。
流通无寄。
不可不自力为讲也。
因从之。
寻又下诏礼为家僧。
资给优厚。
敕为光宅寺主。
创立僧制雅为后则。
皇太子留情内外。
选请十僧入于玄圃。
经于两夏不止讲经。
而亦悬谈文外。
居上首偏加供施。
自从王侯逮于荣贵莫不钦敬。
至于吉凶庆吊不避寒暑。
时人颇谓之游侠。
而动必弘法。
不以此言关怀。
中书郎顺阳范轸。
著神灭论。
群僚未详其理。
先以奏闻。
有敕令答之。
以宣示臣下。
乃遍与朝士书论之。
文采虽异而理义伦通。
又与少傅沈约书曰。
主上令答神灭论。
今遣相呈。
夫神妙寂寥。
可知而不可说。
义经丘而未晓。
理涉旦而犹昏。
至人凝照。
有本袭道。
赴机垂审。
臣下旨训周密
孝享之祀既彰。
桀怀曾史之慕。
三世之言复阐。
缀波崙之情。
预非草木。
谁不歔欷。
同挹风猷。
共加弘赞也。
答曰。
神本不灭深所伏膺。
神灭之谈良用骇惕。
约法师
殿内亦蒙敕答一本。
顶戴寻览忘疲。
岂徒伏斯外道可以永离众魔。
孔释兼弘于是乎在。
实不刊之弘旨。
百代之舟航。
弟子亦即彼论微厝疑覈。
比展具以呈也。
天监末年
欲报施主之恩。
秣陵县同下里中造寺一所。
以法师建造。
可仍以法师为名。
即禅岗之西山也。
郊郭内地实为爽垲。
结宇孤岩北面城市。
怀涧隐岭。
穷人野之致。
终日论谈曾无休废。
天监将末。
扶南国献经三部。
译之。
详决梁梵。
皆理明意显。
状若亲承。
帝抄诸方等经。
菩萨法。
构等觉道场。
草堂寺慧约法师为智者。
大戒自庄严。
自兹厥后。
王侯朝士法俗倾都。
或有年腊过于智者。
皆望风奄附启戒法。
曰。
戒终是一先已同禀。
今重者诚非所异。
有若趣时。
于是固执。
帝累劝奖每加说喻。
答曰。
当先发愿。
若得相应然后从
欲发起。
中表菩提之心。
舍己身外嚫施之物。
通启于华林园光华殿设千僧大会
分此诸物为五种功德。
上帝随喜警梵从时。
锵金候旭百和𭾍氲。
众妓繁会观者倾城莫不称叹。
普通六年敕为大僧正
同泰寺设千僧会
广集诸寺知事
及学行名僧。
羯磨拜授置位羽仪。
众皆见所未闻。
得未曾有。
尔后虽遘疾时序。
而讲说无废。
及于扶接登座。
弊剧乃止。
至御幸同泰开大涅槃。
敕许乘舆上殿凭几听讲。
及遭父忧由是疾笃至于大渐。
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初夜
卒于住房。
春秋六十有三。
二宫悲惜为之流恸。
敕给东园秘器。
凡百丧事皆从王府。
下敕令葬定林寺侧。
太子中庶琅琊王筠
为作铭志。
弟子周长胤等。
有犹子之慕。
创造二碑立于墓所。
湘东王萧绎各为制文。
年在息慈雅尚经术。
于妙法华研精累思。
品酌理义始末照览。
乃往幽岩独讲斯典。
竖石为人松叶为拂。
自唱自导兼通难解。
所以垂名梁代诚绩有闻。
而文疏稠叠前后繁映。
致依讲诵有阻恒功。
尝于一寺讲散此经。
忽感天华状如飞雪。
满空而下延于堂内。
升空不坠讫讲方去。
保志神僧。
道超方外。
罕有得其情者。
互相敬爱。
呼为大林法师
每来所辄停住信宿。
尝言。
欲解师子吼。
请法师为说。
即为剖析。
便弹指赞曰。
善哉微妙微妙矣。
仪同陈郡袁昂
有常供养僧学法华。
日夜发愿望得慧解等之。
忽梦有异僧曰。
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讲此经。
那可卒敌也。
每于讲次有送钱物乞诵经者。
多获徵应。
及得善梦如别记述。
夷陵县渔人。
于网中得经一卷。
是泥洹四法品。
末题
宋元徽二年
王宝胜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师
事勘校。
年始十岁。
名未远布寺无光宅。
而此品正则。
弘法次断鱼肉。
验今意行颇用相符。
其有机神变化。
人莫敢竞其类者。
得此告弥深弘演云尔。
僧法聪北魏 468 — 55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姓梅
南阳新野人
八岁出家。
长有成立。
净施相继悉以回。
造经藏三千馀卷。
凡言论之可弘赞者。
莫不缮集。
年二十五。
东游嵩岳
西陟武当
所在扬化。
惟务燕默。
筑室于襄阳伞盖山。
以资栖息。
晋安王承风来造。
马骑将从欲进而却。
王怒竟反。
夜感恶梦。
且夕更往。
人马辟易如初。
王乃洁斋尽敬至寺。
侧但睹谷口猛焰洞然。
顷之水波腾涌。
少须水灭。
始见堂宇而徵其事实。
方入水火定也。
坐绳床上。
旁有二虎如立侍。
王却走。
使虎俯首闭目而进王。
因告以境内多虎患。
为入定。
俄致十七大虎。
与受归戒且约无伤暴百姓。
又命其徒以布故衣。
系虎颈。
期以七日复来。
王偶于所期日。
设斋众才集。
虎亦群至。
遽解去其布。
而与之食。
由是无虎患。
偕王游白马泉有白龟出泉。
取食于之手中。
曰此雄龙也。
又游灵泉有五色鲤。
曰此雌龙也。
是日王大加施予而旋。
其左右有凶贪者。
数十人。
谋夜劫所施物。
而虎咆哮遮道。
见钜人倚松树立。
树仅至其膝。
持金刚杵。
忿怒见于色。
谋者惧不敢前。
恲𢥏达旦。
过午乃得反。
王诘其故以实告。
遂奏闻。
诏造禅居寺以邀焉。
则别以人代。
不自往。
复诏徐摛就其地。
灵泉寺
白鹿白雀依以栖止。
尝行田野。
遇屠者驱猪数百入市。
为三诵解脱首楞严。
而猪悉散走无馀。
屠怒将驱之。
而手足若束缚者。
不可动。
有渔于汉水者。
见之如前三诵。
辄举网无所得。
荆州久旱。
长沙寺遣僧诣丐雨。
果沾洽。
庐陵王迎至京辇。
固辞后游庐阜骠骑威王既禀戒。
因欲奉之还台。
潜遁至湘东
王躬。
师事之。
督亲信陈旻白意。
谓旻曰。
如不允者。
于汝乎有罚。
不得已一觐都邑间适青溪。
江陵令江禄来起重阁山中。
太清三年
高祖崩。
湘东王执政
所御之宫为寺。
而名之天宫。
以延
王又以巴峡守所致柏木治寝殿。
殿放光彻旬日。
王亟命。
易寺名为宝光。
构浮图僧房讲堂。
舍玩物作露盘其上。
王以暇日于焉。
述般若义。
述义之夜。
每放光照数里。
宣帝尤加礼敬。
末年入道场则涕泗不自胜。
大定五年九月无疾而卒。
端坐如生。
形柔顶暖。
手屈二指。
异香竟月。
寿九十二。
释法聪
姓梅氏
南阳新野人
八岁出家卓然神秀。
正性贞洁身形如玉。
蔬藿是甘无求滋馔。
因至襄阳伞盖山白马泉
筑室方丈。
以为栖止之宅。
入谷两所置兰若舍。
今巡山者尚识故基焉。
梁晋安王来都襄雍。
承风来问将至禅室。
马骑将从无故却退。
王惭而返。
夜感恶梦。
后更再往马退如故。
王乃洁斋。
躬尽虔敬方得进见。
初至寺侧但睹一谷猛火洞然。
良久伫望忽变为水。
经停倾仰水灭堂现。
以事相询。
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
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
王不敢进。
乃以手按头著地。
闭其两目。
召王令前。
方得展礼。
因告境内多被虎灾请求救援。
即入定。
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
便与受三归戒。
敕勿犯暴百姓。
又命弟子以布故衣系诸虎颈。
满七日已当来于此。
王至期日设斋众集。
诸虎亦至。
便与食解布。
遂尔无害。
其日将王临白马泉
内有白龟就手中取食。
谓王曰。
此是雄龙。
灵泉有五色鲤。
亦就手食。
云此雌龙。
王与群吏嗟赏其事。
大施而旋。
有凶党左右数十人。
夜来劫所施之物。
遇虎哮吼遮遏其道。
又见大人倚立禅室。
傍有松树
止至其膝。
执金刚杵将有守护。
竟夜回遑日午方返。
王怪其来晚。
方以事首。
遂表奏闻。
下敕为造禅居寺。
不往住。
度人安之。
住禅堂每有白鹿白雀驯伏栖止。
行往所及慈救为先。
忽遇屠者驱猪百馀头。
三告曰解脱首楞严。
猪遂绳解散去。
诸屠大怒将事加手。
并屹然不动。
便归过悔罪因断杀业。
又于汉水渔人牵网所。
如前三告。
引网不得。
方复归心空网而返。
荆州苦旱。
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
使还大降。
陂池皆满。
湘东王承闻驰驾山门伸师襄之礼。
频请下都固辞不许。
乃舍宫造天宫寺邀延。
永住巴峡空晋鸿上。
湘东王柏木为寝殿。
及感放光旬日不歇。
王于傍造浮图僧房讲堂。
并王服玩作露盘。
立为宝光寺
居之。
王述般若义。
每明日将竖义。
殿则夜放光明。
照数里不假灯烛。
议者以般若大慧智光幽烛所致。
梁大定五年九月无疾而化。
端坐如生形柔顶煖。
手屈二指异香不歇。
年九十二。
姓梅
南阳新野人
八岁出家。
卓然神秀。
正性贞洁身形如玉。
蔬藿是甘。
无求滋馔。
及长成立。
风操逾厉净施厚利。
相从归给。
并回造经藏三千馀卷。
备穷记论。
年二十五。
东游嵩岳
西涉武当
所在通道。
惟居宴默。
因至襄阳伞盖山。
白马泉
筑室方丈。
以为栖心之宅。
入谷两所置兰若舍。
梁晋安王
来都襄雍。
承风来问。
将至禅室。
马骑将从。
无故却退。
王惭而返。
夜感恶梦。
后更再往。
马退如故。
王乃洁斋。
躬尽虔敬。
方得进见。
初至寺侧。
但睹一谷。
猛火洞然。
良久伫望。
忽变为水。
经停倾仰。
水灭堂现。
以事相询。
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
堂内所坐绳床。
两边各有一虎。
王不敢进。
乃以手按头著地。
闭其两目。
召王令前。
方得展礼。
因告境内多被虎灾。
请求救援。
即入定。
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
便与受三归戒。
敕勿犯暴百姓。
又命弟子。
以故衣系诸虎颈。
满七日已。
当来于此。
王至期日。
设斋众集。
诸虎亦至。
便与食解布。
遂尔无害。
其日将王临白马泉
内有白龟。
手中取食谓王曰。
此是雄龙。
灵泉
有五色鲤。
亦就手食。
云此雌龙。
王与群吏嗟赏其事。
大施而旋。
有凶党左右数十人。
夜来劫所施之物。
遇虎哮吼。
遮遏其道。
又见大人倚立禅室。
傍有松树
止至其膝。
执金刚杵。
将有守护。
遂表奏闻。
徐摛就所住处。
灵泉寺
住禅堂。
白鹿白雀。
驯伏栖止。
行往所及。
慈救为先。
忽遇屠者。
驱猪百馀头。
三告曰。
解脱首楞严。
猪遂绳解散去。
诸屠大怒。
将事加手。
并仡然不动。
便归过悔罪。
因断杀业。
又于汉水渔人牵网所。
如前三告。
引网不得。
方复归心。
空网而返。
荆川苦旱。
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
使还大降。
陂池皆满。
高祖庐陵王重请下都
确乎不许。
后至庐阜
骠骑威王
因从受戒。
劝请还台。
志存虚静。
潜溯西上。
遁隐荆部神山
湘东王承闻。
驰驾山门。
师襄之礼。
频请下都
固辞不许。
武陵上蜀。
从受归戒。
宣帝
亦同前敬。
每入道场。
必涕泗翘。
仰普贤授记。
天花异香。
音乐冥发。
梁大定五年九月
无疾而化。
顾协南梁 470 — 5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0—542 【介绍】: 南朝梁吴郡吴人字正礼
少清介有志操,博极群书,于文字及禽兽草木尤称精详。
秀才尚书令沈约览其策而赞叹“江左以来,未有此作”。
梁武帝普通中,以湘东王表荐,拜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
累迁步兵校尉
为官廉洁,终身布衣蔬食。
谥温
有《异姓苑》、《琐语》等。
刘之遴南梁 477 — 5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7—548 【介绍】: 南朝梁南阳涅阳人字思贞
刘虬子。
少能属文,为沈约任昉所重。
起家宁朔主簿,辟为太学博士
博览群书,曾校《汉书》,释《左传》。
都官尚书太常卿
侯景乱,避难还乡,湘东王萧绎嫉其才学,密送药杀之。
有文集五十卷。
阮修容南梁 477 — 54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7—543 【介绍】: 南朝梁会稽馀姚人本姓石,名令嬴
原为萧瑶光姬妾。
萧衍(梁武帝)定建康,纳为采女
萧绎,拜修容赐姓阮
出藩江州
梁武帝大同九年卒。
萧绎即位,追崇文宣太后
刘缓南梁 ? — 5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40 【介绍】: 南朝梁平原高唐人字含度
风流倜傥,名高一府。
湘东王萧绎录事
西府盛集文学之士,而居首,常云:“不须名位,所须衣食。
不用身后之誉,唯重目前知见。
”后随湘东王江州,卒。
刘孝绰南梁 481 — 539
全梁文·卷六十
孝绰字孝绰彭城安上里人。
本名冉小字阿士齐大司马府从事中郎绘子。
天监初著作佐郎,迁太子舍人尚书水部郎,出为平南安成王记室
寻补太子洗马,迁尚书金部郎,复为洗马,出为上虞,迁除秘书丞,出为镇南安成王咨议,免。
起为安西记室,累迁安西骠骑咨议参军司徒右长史太府卿太子仆员外散骑常侍廷尉卿,免。
起为西中湘东王咨议,复为太子仆,除安西湘东王咨议参军,迁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左迁信威临贺王长史,除秘书监,有集十四卷。
萧介南梁
全梁文·卷二十四
字茂镜,视素从弟。
齐永元末,为著作佐郎
天监中太子舍人,迁尚书金部郎,转主客郎,出为
普通中湘东王咨议参军大通中,除给事黄门侍郎
大同中,为武陵王府长史,出为始兴太守,征为少府卿,加散骑常侍,进侍中都官尚书
大同二年臻仕,就家授光禄大夫
萧子范南梁 486 — 549
全梁文·卷二十三
子范字景则齐豫章王嶷第六子。
永明十年封祁阳县侯,除太子洗马
梁受禅,例降爵为子,历后军记室参军司徒主簿丹阳尹丞、太子中舍人
出为建安太守,还除大司马南平王户曹从事中郎,迁宣惠咨议参军护军临贺王正德长史
随府迁信威长史,领丹阳尹丞,除中散大夫,迁光禄廷尉卿
出为戎昭将军始兴内史,还除太中大夫,迁秘书监
简文帝即位,召为光禄大夫,不拜,卒。
元帝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曰文
有《千字文》一卷,《集》十二卷。
王籍南梁 ? — 5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47 【介绍】: 南朝梁琅邪临沂人字文海
博涉有才气。
齐末,为冠军行参军
,历馀姚钱塘
并以放免。
梁武帝天监中,为湘东王萧绎咨议参军,常游名山,累月不返。
中散大夫,不得志。
萧绎荆州,引为安西府咨议参军,带作塘令,不理县事,日饮酒,人有讼者,鞭而遣之。
寻卒。
工草书,善赋诗。
萧慥南梁 ? — 5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8 【介绍】: 南朝梁宗室字元贞
萧象子。
桂阳王,任信州刺史
梁武帝太清二年,侯景之乱,赴援台城,敕还藩。
后为张缵诬告欲袭江陵
湘东王萧绎军至荆州,召慰喻。
后留止省内,知祸将及,乃肆丑言,为萧绎所杀。
徐文盛南梁 ? — 5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49 【介绍】: 南朝梁彭城人字道茂
世仕为将,梁武帝天监初,随父率众南归。
大同末宁州刺史
太清初闻侯景乱,募数万人以抗。
萧绎以为秦州刺史,加都督,授以东讨侯景之任。
后因城陷,妻为侯景所获,乃与密通信使。
事泄,下狱死。
徐昭佩南梁 ? — 5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9 【介绍】: 南朝梁东海郯人
徐绲女。
梁武帝天监十六年湘东王萧绎(梁元帝)为
性妒忌,知妾之有娠者辄手刃之。
眇一目,知其至,乃为半面妆以俟,见则怒而去。
侍者暨季江私通,季江尝曰: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梁武帝太清三年,逼令自杀,还尸徐氏,谓之出妻。
萧绎制《金楼子》述其秽行。
鲍正南梁 ? — 5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0 【介绍】: 南朝梁东海人
好交游,以才艺知名,为湘东王萧绎五佐。
不为萧绎所知,辞职,王恨之。
侯景乱时,任尚书外兵郎,病甚,为乱兵曳出焚之。
萧誉南梁 ? — 550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誉 武桓王 531年—550年 萧统第二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0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重孙
昭明太子萧统次子。
封河东郡王
宁远将军,累迁湘州刺史
侯景之乱,率军入援。
台城陷,还湘镇。
雍州刺史张缵密报湘东王萧绎(元帝),云将袭江陵
惧,遣周弘直所督其粮众,不从。
又遣子方等征之,为败死。
修浚城池,为拒守计。
鲍泉王僧辩攻杀之。
鲍泉南梁 ? — 5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 【介绍】: 南朝梁东海人字润岳
博涉史传,兼有文笔。
少事湘东王萧绎(元帝)为国常侍,早见擢任。
元帝立,累迁信州刺史
奉命征河东王誉,久不克,坐免官。
寻复任,击破邵陵王郢州,迁长史
元帝长子萧方诸蒲酒为乐,不恤军政。
侯景军袭破,被杀。
明《仪礼》,撰有《新仪》。
杜幼安南梁 ? — 5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51 【介绍】: 南朝梁京兆杜陵人
杜崱弟。
宽厚雄勇,归梁元帝,为西荆州刺史封华容县侯
预讨河东王萧誉
又东讨侯景,屡败之。
会景军遣骑袭陷郢州,人情大骇,安军败降,为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