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南北朝
李延孙北魏 ? — 53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 【介绍】: 北魏伊川人
李长寿子。
少从父征讨,为直阁将军,后为荆州刺史贺拔胜都督
及父被害,乃还,收集其众。
魏孝武西迁,朝士流亡。
诸王百官携妻子来投延孙,皆卫送关中
高欢深患之,遣慕容绍宗等数道来攻。
延孙大破之,斩其扬州刺史薛喜。
广州刺史大都督,赐爵华山郡
后为长史杨伯兰所害。
僧稠北齐 480 — 560
僧稠
姓孙
元出昌黎
末居钜鹿之瘿陶焉。
性度纯懿孝信知名。
而勤学世典备通经史。
徵为太学博士
讲解坟索声盖朝廷。
将处器观国羽仪廊庙。
而道机潜扣欻厌世烦。
一览佛经涣然神解。
时年二十有八。
投钜鏕景明寺僧寔法师而出家。
落发甫尔便寻经论。
悲庆交并识神厉勇。
因发五愿。
所谓财法通辩。
及以四大常敬三宝普福四恩。
初从道房禅师受行止观。
跋陀之神足也。
既受禅法北游定州嘉鱼山。
敛念久之全无摄證。
便欲出山诵涅槃经。
忽遇一僧。
言从泰岳来。
以情告。
彼遂苦劝。
修禅慎无他志。
由一切含灵。
皆有初地味禅。
要必系缘无求不遂。
乃从之。
旬日摄心果然得定。
当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
乃至眠梦觉见都无欲想。
岁居五夏。
又诣赵州障供山道明禅师
受十六特胜法。
钻仰积序节食鞭心。
九旬一食米惟四升。
单敷石上不觉晨宵。
布缕入肉挽而不脱。
或煮食未熟。
摄心入定动移晷漏。
前食并为禽兽所啖。
又常修死想。
遭贼怖之了无畏色。
方为说诸业行。
皆摧其弓矢。
受戒而返。
尝于鹊山静处感神来娆。
抱肩筑腰气嘘项上。
以死要心。
因證深定。
九日不起。
后从定觉情想澄然。
究略世间全无乐者。
便诣少林寺祖师三藏。
呈己所證。
跋陀曰。
葱岭已东。
禅学之最。
汝其人矣。
乃更授深要。
即住嵩岳寺
僧有百人泉水才足。
忽见妇人弊衣挟帚却坐阶上听僧诵经。
众不测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妇有愠色以足蹋泉立竭身亦不现。
众以告
优婆夷
三呼乃出。
便谓神曰。
众僧行道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于故泉。
水即上涌。
时共深异威感如此。
后诣怀州西王屋山。
修习前法。
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
乃以锡杖中解。
各散而去。
一时忽有仙经两卷在于床上。
曰。
我本修佛道。
岂拘域中长生者乎。
言已须臾自失。
其感致幽现皆此类也。
从移止青罗山
受诸厉疾供养。
情不惮其臭溃。
甘之如荠。
坐久疲顿。
舒脚床前。
有神辄扶之。
还令加坐。
因屡入定。
每以七日为期。
又移怀州马头山
魏孝明帝令德。
前后三召。
乃辞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乞在山行道不爽大通
帝遂许焉。
乃就山送供。
魏孝武永熙元年
既召不出。
亦于尚书谷中为立禅室。
集徒供养。
又北转常山
定州刺史娄睿
彭城王高攸等。
请至又默之大冥山。
创开归戒奉信者殷焉。
燕赵之境。
道未通被略言血食。
众侣奔赴礼贶填充。
或名利所缠者
为说偈止之。
闻者惭色而止。
便为陈修善偈。
预在息心之俦。
更新其器。
既道张山世望重天心。
齐文宣
天保二年下诏曰。
久闻风德常思言遇。
今敕定州师赴邺教化群生。
义无独善。
希即锡暂游承明。
思欲弘宣至道济斯苦坏。
至此之日脱须还山。
当任东西无所留絷。
居山积稔业济一生。
闻有敕召绝无承命。
苦相敦喻方遂元请即日拂衣将出山阙。
两岫忽然惊震。
响声悲切。
骇扰人畜禽兽飞走。
如是三日。
顾曰。
慕道怀仁触类斯在。
岂非爱情易守放荡难持耶。
乃不约事留杖策漳滏。
帝躬举大贺出郊迎之年过七十。
神宇清旷动发人心。
敬揖情物乘机无坠。
帝扶接入内为论正理。
因说三界本空国土亦尔。
荣华世相不可常保。
广说四念处法。
帝闻之。
毛竖流汗即受禅道。
学周不久便證深定。
尔后弥承清诲。
笃敬殷重。
因从受菩萨戒法。
断酒禁肉放舍鹰鹞去官畋渔郁成仁国。
又断天下屠杀。
六年三敕民斋戒。
官园私菜荤辛悉除帝以他日告曰。
道由人弘。
诚不虚应。
愿师安心道念。
弟子敢为外护檀越何如。
曰。
菩萨弘誓。
护法为心。
陛下应天顺俗。
居宗设化。
栋梁三宝导引四民。
康济既临义无推寄。
即停止禁中四十馀日。
日垂明诲。
帝奉之无失。
后以道化须布。
思序山林。
便辞还本住。
帝以陵阜回互咨谒或难。
天保三年下敕于邺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之阳。
为构精舍。
云门寺
请以居之。
兼为石窟大寺主
两任纲位。
练众将千。
供事繁委。
充诸山谷并敕国内诸州。
别置禅肆。
令达解念慧者就而教授时扬讲诵。
事事丰厚。
帝曰。
法大宗静心为本。
诸法师等徒传法化。
犹接嚣烦未曰。
阐扬。
可并除废。
谏曰。
诸法师并绍继四依弘通三藏。
使夫群有识邪正达幽微。
若非此人将何开导。
皆禅业之初宗。
趣理之弘教。
归信之渐发蒙斯人。
帝大喜焉。
因曰。
今以国储分为三分。
谓供国自用及以三宝。
自尔彻情归向通古无伦。
佛化东流此焉盛矣。
具如别纪。
即敕送钱绢被褥。
接轸登山。
令于寺中置库贮之以供常费。
以佛法要务志在修心。
财利动俗事乖道化。
乃致书返之。
帝深器其量也。
敕依前收纳。
别置异库。
须便依给。
未经王府。
尔后诏书手敕月别频至。
寸尺小缘必亲言及。
又敕侍御徐之才崔思和等。
送诸药饵观僧疾苦。
帝常率其羽卫。
故幸参觐。
处小房宴坐都不迎送。
弟子谏曰。
皇帝降驾。
今据道不迎。
众情或阻。
曰。
昔宾头卢迎王七步。
七年失国。
吾诚德之不逮。
未敢自欺。
形相冀获福于帝耳。
时亦美其敦慎大法得信于人。
黄门侍郎李奖
与诸大德请出禅要。
因为撰止观法两卷。
味定之宾家藏本据。
齐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辰时
绝无患恼。
端坐卒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一。
五十矣。
当终之时异香满寺。
闻者悚神。
敕遣襄乐王宣慰曰。
大禅师
志力精苦感果必然。
栖心寂默虚来实返。
业畅玄风事高缁素。
运往神迁寔深嗟惘。
资崇有嘉用申悽敬。
可施物五百段。
送千僧供于云门以崇追福。
至皇建二年五月
弟子昙询等。
奏请为起塔。
下诏曰。
大禅师
德业高迥三宝栋梁。
灭尽化终神游物外。
可依中国之法阇毗起塔。
建千僧斋赠物千段。
标树芳迹示诸后代。
右仆射魏收为制碑文。
其为时君所重。
前后皆此类也。
既而剋日准敕。
四部弥山人兼数万。
香柴千计。
日正中时焚之以火。
莫不哀恸断绝哭响流川。
登有白鸟数百徘徊烟上。
悲鸣相切移时乃逝。
仍于寺之西北建以塼塔。
每有灵景异香应于道俗。
初稠奉信出家知奇齐魏。
克志禅业冠绝后尘。
而历履大行往还朝野。
鸣谦抱素能扇清风。
加又威棱群贼势慑山魑。
解虓虎之斗情。
禁稍养之深毒。
大儒皇氏躬为负粮。
青罗猎客执刀剪发。
或德感上玄泽流奉敬之苗。
幽诚所致满信心之室。
树神遮道。
随器欲而法流。
文豹净房。
衔秽幞而遥弃。
或猛虎驯狎即背垂衣。
颓山将陊召出存命。
若斯灵相振古罕俦。
具如云门象图所纪。
又初敕造寺面方十里令息心之士问道经行。
稠曰。
十里大广。
损妨居民。
恐非远济。
请半减之敕乃以方五里为定。
使将作大匠纪伯邕缔构伊始。
邕集诸乡邑问此地名。
忽闻空中大声答曰。
山林幽静。
此处本号云门。
重问所由。
了无一人知者。
帝闻异之。
因从空响焉。
今名光严寺是也。
又尝有客僧。
负锡初至。
将欲安处。
问其本
答云。
吾见此中三为伽蓝。
言终而隐。
既而掘地为井。
果得鸱吻二焉。
又所住禅窟前有深渊。
见被毛之人。
伟而胡貌。
置釜燃火。
水将沸涌。
俄有大蟒从水中出欲入釜内。
稠以足拨之。
蟒遂入水。
毛人亦隐。
其夜因致男子神来。
顶拜稠云。
弟子有儿。
岁岁为恶神所啖。
儿子等惜命不敢当。
弟子衰老将死。
故自供食。
蒙师护故得免斯难。
稠索水噀之。
奄成云雾。
时或谗稠于宣帝以倨傲无敬者。
帝大怒自来加害。
稠冥知之。
生来不至僧厨。
忽无何而到云。
明有大客至。
多作供设。
至夜五更先备牛舆。
独往谷口。
去寺二十馀里。
孤立道侧。
须臾帝至。
怪问其故。
稠曰。
恐身血不净秽污伽蓝在此候耳。
帝下马拜伏。
愧悔无已。
尚书令杨遵彦曰。
如此真人何可毁谤也。
乃躬负稠身往寺。
稠磬折不受。
帝曰。
弟子负师。
遍天下未足谢愆(云云)。
因谓曰。
弟子前身曾作何等。
答曰。
罗刹
是以今犹好杀。
即咒盆水令帝自视。
见其影如罗刹像焉。
每年元日常问一岁吉凶。
后至天保十年云。
今年不能好。
文宣不悦。
帝问师复何如。
答云。
贫道亦不久。
至十月帝崩。
明年夏首稠丧。
验之果矣。
尝以暇日帝谓曰。
弟子未见佛之灵异。
颇得睹不。
稠曰。
此非沙门所宜。
帝强之。
乃投袈裟于地。
帝使数十人举之不能动。
稠命沙弥取之。
初无重焉。
因尔笃信兼常。
寺宇僧供劳赐优渥。
齐灭周废。
以寺赐大夫务文。
文又令其亲辛俭守。
当将家入住。
有神怒曰。
何敢凌犯须陀洹寺。
而俭未几便卒。
隋初兴复奄同初构。
六时禅忏著声寰宇大业之末贼所盘营。
房宇孑遗馀皆焚荡。
余以贞观初年陟兹胜地。
山林乃旧情事惟新。
触处荒凉。
屡兴生灭之叹。
周睇焚烬。
频曀离之非。
传者亲阅行图。
故直叙之于后耳。
僧稠
姓孙氏
元出昌黎末。
钜鹿之瘿陶焉。
性度纯懿。
一览佛经涣然神解。
幼落发为沙弥时。
时辈每暇。
常角力为戏。
以劣弱见凌侮。
羞之。
乃入殿中闭户抱金刚足。
而誓曰。
我以羸弱为等辈轻侮。
汝以力闻当祐我。
我捧汝足七日当与我力。
如不与必死无还志也。
如是至第六日。
将曙金刚形现手执一钵筋谓曰。
小子欲力当食此筋。
辞以斋故不欲食。
神乃怖以杵。
惧遂食。
食已神曰。
汝已多力。
然善持教勉旃。
神去且晓。
乃还所居。
同列复戏侮。
曰。
吾有力矣。
恐汝不能堪。
众试引其臂。
筋骨强劲殆非人也。
方惊疑。
曰。
吾与汝试之。
因入殿中横蹋壁行。
自西至东凡数百步。
又跃首至于梁数四。
仍引重千钧。
拳捷骁趫动骇物听。
众皆惊服。
尝住嵩岳寺
僧有百人泉水才足。
忽见妇人弊衣挟帚却坐阶上听僧诵经。
众不测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妇有愠色以足蹋泉。
水立枯竭身亦不现。
众以告
优婆夷
三呼乃出。
便谓神曰。
众僧行道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于故泉。
水即上涌。
众叹异之。
后诣怀州西王屋山修习前法。
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岩。
乃以锡杖中解。
各散而去。
一时忽有仙经两卷在于床上。
曰。
我本修佛道。
岂拘域中长生者乎。
言已须臾自失。
后移止青罗山受诸疠疾供养。
情不惮其臭溃甘之如荠。
坐久疲顿舒脚床前。
有神辄扶之还令加坐。
因屡入定。
每以七日为期。
闻有敕召绝无承命。
苦相敦喻方遂允请。
即日拂衣将出山阙。
两岫忽然惊震响声悲切。
骇扰人畜禽兽飞走。
如是三日。
顾曰。
慕道怀仁触类斯在。
岂非爱情易守放荡难持耶。
乃不约事留杖策漳滏(扶甫切)又尝有客僧负锡初至。
将欲安处问其本夏。
答云。
吾见此中三为伽蓝。
言终而隐。
既而掘地为井果得鸱吻二焉。
又所住禅窟前有深渊。
见被毛之人伟而胡貌。
置釜然火水将沸涌。
俄有大蟒从水中出。
欲入釜内。
以足拨之蟒遂入水。
毛人亦隐。
其夜因致男子神来顶拜云。
弟子有儿。
岁岁为恶神所啖。
儿子等惜命不敢当。
弟子衰老将死。
故自供食。
蒙师之力得免斯难。
索水噀之奄成云雾。
时或谗宣帝以倨傲无敬。
帝大怒自来加害。
冥知之。
生来不至僧厨。
忽无何而到云。
明有大客至多作供设。
至夜五更先备牛舆。
独往谷口。
去寺二十馀里。
孤立道侧。
须臾帝至。
怪问其故。
曰。
恐身血不净秽污伽蓝。
在此候耳。
帝谓尚书令杨遵彦曰。
如此真人何可毁谤也。
因谓曰。
朕未见佛之灵异。
颇可得睹否。
曰。
此非沙门所宜。
帝强之。
乃投袈裟于地。
帝使数十人举之不能动。
沙弥取之。
初无重焉。
嵩阳杜昌妻柳氏甚妒。
有婢金荆昌沐令理发。
柳氏截其双指。
无何被狐刺螫(音栻)指双落。
又有一婢名玉莲。
能唱歌。
昌爱而叹其善。
柳氏乃截其舌。
后柳氏舌疮烂事急。
忏悔。
已先知谓柳氏曰。
夫人为妒。
前截婢指已失双指。
又截婢舌。
今又合断舌。
悔过至心乃可免。
柳氏顶礼求哀。
经七日大张口咒之。
有二蛇从口出。
一尺以上。
急咒之遂落。
舌亦平复。
当终之时异香满寺。
闻者悚神。
既而剋日。
准敕四部弥山。
人兼数万香柴千计。
日正中时焚之以火。
莫不哀恸哭响流川。
顷有白鸟数百徘徊烟上。
悲鸣相切。
移时乃逝。
邢邵北齐 496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6—? 【介绍】: 北齐河间鄚人字子才小字吉
邢臧弟。
十岁能属文,有才思。
文章典丽,既赡且速。
北魏,释褐宣武帝挽郎
孝庄帝永安初,累迁中书侍郎
尔朱荣杨愔避于嵩山
节闵帝普泰中,除给事黄门侍郎
高澄所征,与温子升共为侍读
其后除骠骑、西兖州刺史,有善政。
还都,历中书令太常卿中书监,摄国子祭酒
特进
有文名。
富藏书,为北齐私家之冠。
尝与杜弼共论名理,认为“神之在人,犹光之在烛,烛尽则光穷,人死则神灭”。
有《邢特进集》明人辑本。
高德政北齐 ? — 5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9 【介绍】: 北齐渤海蓨人字士贞
初为高洋开府参军,甚相亲狎。
高澄死,力劝高洋行禅代之事。
及高洋代东魏称帝,除侍中封蓝田公
尚书右仆射侍中
帝末年酗酒残暴,德政屡进谏,帝不悦,德政惧,称疾屏居佛寺,为杨愔所陷,为帝所杀。
王昕北齐 ? — 5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9 【介绍】: 北齐北海剧人字元景
六世祖猛为前秦苻坚丞相
北魏汝南王元悦辟为骑兵参军,迁常侍
孝武帝或时袒露,与近臣戏狎,每见,即正冠而敛容。
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
秘书监
北齐文宣帝天保末,以帝酗酒残暴,屠杀文武官员,比于殷纣,被谮,斩于御前,投尸漳水
徐之才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丹阳人
徐雄子。
善医术,解天文,言谈滑稽。
初仕,后随萧综入魏。
东魏孝静帝天平中,为高欢征赴晋阳,得礼遇。
武定四年秘书监,为杨愔所排。
齐代魏,之才为高洋弄臣。
以善医术,虽有外任,辄被征还。
历事文宣孝昭武成、后主诸帝,以戏狎得宠。
累官尚书令封西阳郡王
卒年八十。
谥文明
燕子献北齐 ? — 5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0 【介绍】: 北齐广汉下洛人字季则
初从宇文觉,为典签
后归高欢,甚受礼遇,尚淮阳公主(一作阳翟公主)。
文宣帝时,官侍中开府,受遗诏辅政。
废帝时,除尚书右仆射
高演废废帝自立时,与杨愔同被杀。
郑颐北齐 ? — 5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0 【介绍】: 北齐彭城人字子默
初为太原公东阁祭酒
文学文宣帝亲宠,迁中书侍郎
宋钦道特相友善。
文宣帝殁,受遗诏辅政。
废帝乾明初散骑常侍,兼中书侍郎
高演废废帝时,与杨愔同被杀。
娄昭君北齐 501 — 5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1—562 【介绍】: 北齐代郡平城人
高欢妻。
子高洋废东魏孝静帝,自立,建北齐,尊为皇太后
高洋死,废帝即位,尊为太皇太后
尚书令杨愔等受遗诏辅政,疏忌诸王
密与子高演及诸大将定策杀,废高殷,立孝昭帝
孝昭帝死,又下诏立高湛为帝(武成帝)。
魏恺北齐 ? — 5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61 【介绍】: 北齐钜鹿下曲阳人
魏兰根族弟。
魏末仕至齐州长史
齐文宣帝天保中,拜青州长史,固辞不就,帝怒,由是积年沉废。
后以杨愔言,除霍州刺史,治州有方。
卒于胶州刺史
杨宽北周 ? — 5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1 【介绍】: 北周弘农华阴人字景仁,一作蒙仁
杨俭弟。
北魏孝庄帝时,除太府卿华州大中正
后从孝武帝入关,兼吏部尚书,爵华山郡
北周明帝初拜大将军,讨吐谷浑封宜阳县公
官至总管梁兴等十九州诸军事梁州刺史
柳庆不协,案成其罪,时论讥之。
卒谥元
高归彦北齐 ? — 56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高归彦 平秦王 550年—562年 高湖曾孙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2 【介绍】: 北齐宗室字仁英
高欢族弟。
北齐文宣帝天保初封平秦王
以讨侯景有功,除领军大将军
天保末累迁尚书左仆射
文宣帝死,长子高殷(废帝)即位
与大臣杨愔等共受遗诏辅政。
惜以常山王高演(孝昭帝)及长广王高湛(武成帝)威望先重,欲除之,与归彦密谋,归彦口许心违,驰告二王,遂为二王所杀。
孝昭帝即位归彦弥见优重。
孝昭死,武成帝即位,进位太傅,领司徒
以位居将相,发言陵侮,旁若无人,武成帝忌之,出为冀州刺史,不自安,据州反,被杀。
高孝瑜北齐 ? — 563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高孝瑜 河南康舒王 550年—563年 高澄长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3 【介绍】: 北齐宗室字正德
高澄长子。
封河南王
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历位中书令司州
孝昭帝开封王杨愔,预其谋。
武成帝(高湛)即位,礼遇特隆。
以通尔朱御女事泄,帝怒,使娄子彦载以出,鸩之于车。
西华门,烦热躁闷,投水而绝。
樊逊北齐 ? — 56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65 【介绍】: 北齐河东北猗氏人字孝谦
专心典籍。
时天下大乱,乃寓邺中,为县主簿
右仆射崔暹引为宾客
文宣帝天保中诏入秘府校定群书。
尝代杨愔作书,魏收润色,不能改一字。
武成帝河清初主书,迁员外散骑侍郎
王晞北齐 511 — 5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1—581 【介绍】: 北齐北海剧人字叔朗小名沙弥
王猛六世孙。
魏末,官府徵召,皆不就。
后随高欢,为中外府功曹参军常山王高演友,深得器重。
文宣帝高洋昏逸,屡谏,高洋疑为所教,髡鞭钳配甲坊,后又得为常山王友。
高洋死,废帝高殷立
杨愔等执朝政。
高演鲜卑贵族支持下杀杨愔等,夺帝位,实为谋主。
孝昭帝高演立,除散骑常侍,兼吏部郎中
后拜太子太傅
后主高纬武平初大鸿胪
齐亡,周武帝以为太子谏议大夫
郎基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中山新市人字世业
泛涉坟典,尤长吏事。
起家奉朝请,累迁海西镇将
文宣帝天保四年,梁将吴明彻海西固守百余日。
围解还朝,仆射杨愔迎劳。
侍御史,纠劾不惮权威。
后除郑州长史,带颍川郡,颇有政绩。
卒于官。
北齐文宣帝北齐 529 — 559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高洋 显祖 文宣帝 550年—559年
天保 550年五月—559年 十年十月高殷即位沿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9—559 【介绍】: 即高洋
北齐皇帝。
渤海蓨人字子进
高欢次子,北齐建立者。
东魏孝静帝武定末齐王,进相国,总百揆。
寻废孝静帝自立。
初即位,颇留心治术,用汉族士人杨愔尚书令,委以政事,改定律令。
连年与突厥柔然南朝作战,修建长城东西三千余里。
以功业自矜,遂耽酒色,昏狂淫暴,酷滥不可胜纪。
在位十年。
庙号显祖
马嗣明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河内野王人
博综经方,医术精妙。
文宣帝时,大臣杨愔患背肿,嗣明以练石涂之,未几便愈。
后主(高纬)武平中通直散骑常侍,尝从后主往晋阳,为民治愈疑难杂症。
隋文帝开皇中,卒于太子药藏监。
郭秀东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魏范阳涿人
事高欢为行台右丞,得亲宠,多受赂遗。
杨愔,诳胁令其逃亡。
遇疾,高欢问所欲官,乃启为七兵尚书,除书未至而卒。
死后,还,高欢遂追忿之。
北齐武成帝北齐 537 — 568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高湛 世祖 武成帝 561年—565年
太宁 561年十一月—562年四月 或作大宁、泰宁
河清 562年四月—565年四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7—568 【介绍】: 即高湛
北齐皇帝。
渤海蓨人高欢子。
东魏时封长广郡公
高洋建北齐,进爵为王,拜尚书令,寻兼司徒,迁太尉
洋死,尚书令杨愔等辅立幼主高殷
高演谋杀等,自称帝。
明年,死,嗣立。
即位后杀宗室诸王,宠用和士开等,委以朝权。
淫侈过度,疏于朝政。
河清三年曾颁行均田制,又命尚书令高睿等制《齐律》十二篇、《新令》四十卷。
四年,听和士开等言,禅位于太子纬,自称太上皇帝
在位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