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南北朝
求那跋摩南朝宋 365 — 429年9月28日
求那跋摩
此云功德铠。
本刹利种。
累世为王治在罽宾国
年十四便机见俊达深度。
仁爱汎博崇德务善。
其母尝须野肉令跋摩办之。
曰。
有命之类莫不贪生。
夭彼之命非仁人矣。
年二十出家受戒。
洞明九部博晓四舍。
诵经百馀万言。
深达律品妙入禅要。
时人号曰三藏法师
至年三十罽宾国王薨。
绝无绍嗣。
众咸议曰。
跋摩帝室之胤。
又才明德重。
可请令还俗以绍国位。
群臣数百再三固请。
跋摩不纳。
乃辞师违众林栖谷饮。
孤行山野遁迹人世。
后至阇婆国。
初未至一日阇婆王母夜梦见一道士飞舶入国。
明旦果是跋摩来至。
王母敬以圣礼从受五戒。
母因劝王曰。
宿世因缘得为母子。
我已受戒而汝不信。
恐后生之因永绝今果。
王迫以母敕。
即奉命受戒。
渐染既久专精稍笃。
顷之邻兵犯境。
王谓跋曰。
外贼恃力欲见侵侮。
若与斗战伤杀必多。
如其不拒危亡将至。
今唯归命师尊不知何计。
曰。
暴寇相攻宜须禦捍。
但当起慈悲心勿兴害念耳。
王自领兵拟之。
旗鼓始交贼便退散。
王遇流矢伤脚。
跋摩为咒水洗之。
信宿平复。
后为跋摩立精舍。
躬自琢材伤王脚指。
跋摩又为咒治之。
有顷平复。
京师名德沙门慧观慧聪等远挹风猷思欲参禀。
元嘉元年九月
文帝求迎请跋摩。
帝即敕交州刺史令泛舶延致。
等又遣沙门长道冲道隽等往彼祈请。
文帝知跋摩已至南海
于是复敕州郡令资发下京。
路由始兴经停岁许。
始兴有虎市山。
仪形耸峙峰岭高绝。
跋摩谓其髣髴耆阇。
改名灵鹫
于山寺之外别立禅室。
去寺数里磬音不闻。
每至鸣椎。
跋摩已至。
或冒雨不沾。
或履泥不污。
时众道俗莫不肃然增敬。
寺有宝月殿。
跋摩于殿北壁手自画作罗云像。
及定光儒童布发之形。
像成之后每夕放光。
久之乃歇。
始兴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
茂之将死。
跋摩躬自往视说法安慰。
后家人梦见茂之在寺中与众僧讲法。
此山本多虎灾。
自跋摩居之。
昼行夜往。
或时值虎以杖按头抒之而去。
跋摩尝于别室坐禅。
累日不出。
寺僧遣沙弥往候之。
见一白师子缘柱而立。
亘室弥漫生青莲花
沙弥惊恐大呼。
往视师子豁无所见。
未终之前预造遗文偈颂三十六行。
自说因缘云。
已證二果。
手自封缄付弟子阿沙罗云。
我终后可以此文还示天竺僧。
亦可示此境僧也。
既终之后即趺坐绳床。
颜貌不异似若入定。
道俗赴者千有馀人。
并闻香气芬烈。
咸见一物状若龙蛇。
可长一匹许。
起于尸侧直上冲天。
莫能诏者。
即于南林戒坛前。
依外国法阇毗之。
春秋六十有五。
求那跋摩
此云功德铠。
本刹利种。
累世为王治在罽宾国
祖父呵跋陀
此言师子贤。
以刚直被徙。
僧伽阿难。
此言众喜。
因潜隐山泽。
跋摩年十四便机见俊达深有远度。
仁爱汎博崇德务善。
其母尝须野肉令跋摩办之。
跋摩启曰。
有命之类莫不贪生。
夭彼之命非仁人矣。
母怒曰。
设令得罪吾当代汝。
跋摩他日煮油误浇其指。
因谓母曰。
代儿忍痛。
母曰。
痛在汝身吾何能代。
曰。
眼前之苦尚不能代。
况三途耶。
母乃悔悟终身断杀。
至年十八相公见而谓曰。
君年三十当抚临大国南面称尊。
若不乐世荣当获圣果。
至年二十出家受戒。
洞明九部博晓四含。
诵经百馀万言。
深达律品妙入禅要。
时号曰三藏法师
至年三十罽宾王薨。
绝无绍嗣。
众咸议曰。
跋摩帝室之胤。
又才明德重。
可请令还俗以绍国位。
群臣数百再三固请。
跋摩不纳。
乃辞师违众林栖谷饮。
孤行山野遁迹人世。
后到师子国观风弘教。
识真之众咸谓已得初果。
仪形感物见者发心。
后至阇婆国。
初未至一日阇婆王母夜梦见一道士飞舶入国。
明旦果是跋摩来至。
王母敬以圣礼从受五戒。
母因劝王曰。
宿世因缘得为母子。
我已受戒而汝不信。
恐后生之因永绝今果。
王迫以母敕。
即奉命受戒。
渐染既久专精稍笃。
顷之邻兵犯境。
王谓跋曰。
外贼恃力欲见侵侮。
若与斗战伤杀必多。
如其不拒危亡将至。
今唯归命师尊不知何计。
曰。
暴𡨥相攻宜须禦捍。
但当起慈悲心勿兴害念耳。
王自领兵拟之。
旗鼓始交贼便退散。
王遇流矢伤脚。
跋摩为咒水洗之。
信宿平复。
王恭信稍殷。
乃欲出家修道。
因告群臣曰。
吾欲躬栖法门。
卿等可更择明主。
群臣皆拜伏劝请曰。
王若舍国则子民无依。
且敌国凶强恃险相对。
如失恩覆则黔首奚处。
大王天慈宁不悯念。
敢以死请申其悃愊。
王不忍固违。
乃就群臣请三愿。
若许者当留治国。
一愿凡所王境同奉和上
二愿尽所治内一切断杀。
三愿所有储财赈给贫病。
群臣欢喜佥然敬诺。
于是一国皆从受戒。
王后为跋摩立精舍。
躬自引材伤王脚指。
跋摩又为咒治。
有顷平复。
导化之声播于遐迩。
邻国闻风皆遣使要请。
京师名德沙门慧观慧聪等。
远挹风猷思欲餐禀。
元嘉元年九月
面启文帝
求迎请跋摩。
帝即敕交州刺史令汎舶延致等。
又遣沙门长道冲道俊等往彼祈请。
并致书于跋摩及阇婆王婆多加等。
必希顾临宋境流行道教。
跋摩以圣化宜广不惮游方。
先已随商人竺难提舶欲向一小国。
会值便风遂至广州
故其遗文云。
业行风所吹遂至于宋境。
此之谓也。
文帝知跋摩已至南海
于是复敕州郡令资发下京。
路由始兴
经停岁许。
始兴有虎市山。
仪形耸孤峰岭高绝。
跋摩谓其髣髴耆阇。
改名灵鹫
于山寺之外别立禅室。
室去寺数里磬音不闻。
每至鸣椎跋摩已至。
或冒雨不沾。
或履泥不湿。
时众道俗莫不肃然增敬。
寺有宝月殿。
跋摩于殿北壁手自画作罗云像及定光儒童布发之形。
像成之后每夕放光。
久之乃歇。
始兴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
茂之将死。
跋摩躬自往视说法安慰。
后家人梦见茂之在寺中与众僧讲法。
实由跋摩化导之力也。
此山本多虎灾。
自跋摩居之。
昼行夜往。
或时值虎。
以杖按头。
弄之而去。
于是山旅水宾去来无梗。
感德归化者十有七八焉。
跋摩尝于别室入禅。
累日不出。
寺僧遣沙弥往候之。
见一白师子缘柱而上。
亘空弥漫生青莲华。
沙弥惊恐大呼往逐师子。
豁无所见。
其灵异无方。
类多如此。
文帝重敕观等。
复更敦请。
乃汎舟下都
元嘉八年正月达于建邺
文帝引见劳问慇勤。
因又言曰。
弟子常欲持斋不杀。
迫以身殉物不获从志。
法师既不远万里来化此国。
将何以教之。
跋摩曰。
夫道在心不在事。
法由己非由人。
帝王与匹夫所修各异。
匹夫身贱名劣。
言令不威。
若不剋己苦躬。
将何为用。
帝王以四海为家。
万民为子。
出一嘉言则士女咸悦。
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
刑不夭命役无劳力。
则使风雨适时寒暖应节。
百谷滋繁桑麻郁茂。
如此持斋斋亦大矣。
如此不杀德亦众矣。
宁在阙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
然后方为弘济耶。
帝乃抚机叹曰。
夫俗人迷于远理。
沙门滞于近教。
迷远理者谓至道虚说。
滞近教者则拘恋篇章。
如法师所言。
真谓开悟明达。
可与言天人之际矣。
乃敕住祇洹寺供给隆厚。
公王英彦莫不宗奉。
俄而于寺开讲法华及十地。
法席之日轩盖盈衢。
观瞩往还肩随踵接。
跋摩神府自然妙辩天绝。
或时假译人而往复悬悟。
祇洹慧义请出菩萨善戒。
始得二十八品。
后弟子代出二品。
成三十品。
未及缮写失序品及戒品。
故今犹有两本。
或称菩萨戒地
元嘉三年
徐州刺史王仲德彭城请外国伊叶波罗译出杂心。
至择品而缘碍遂辍。
至是更请跋摩译出后品。
足成十三卷。
并先所出四分羯磨优婆塞五戒略论优婆塞二十二戒等。
凡二十六卷。
并文义详允梵汉弗差。
时影福寺尼慧果净音等。
共请跋摩云。
六年师子国八尼至京云。
宋地先未经有尼。
那得二众受戒。
恐戒品不全。
跋摩云。
戒法本在大僧众发。
设不本事无妨得戒。
如爱道之缘。
诸尼又恐年月不满。
苦欲更受。
跋摩称云。
善哉。
苟欲增明甚助随喜。
西国尼年腊未登。
又十人不满。
且令学宋语别因西域居士
更请外国尼来足满十数。
其年夏在定林下寺安居。
时有信者采华布席。
唯跋摩所坐华彩更鲜。
众咸崇以圣礼。
竟还祇洹。
其年九月二十八日中食未毕。
先起还阁。
其弟子后至。
奄然已终。
春秋六十有五。
未终之前预造遗文偈颂三十六行。
自说因缘云。
已證二
手自封缄付弟子阿沙罗云。
我终后可以此文还示天竺僧。
亦可示此境僧也。
既终之后即扶坐绳床。
颜貌不异似若入定。
道俗赴者千有馀人。
并闻香气芬烈。
咸见一物状若龙蛇。
可长一匹许。
起于尸侧直上冲天莫能詺者。
即于南林戒坛前依外国法阇毗之。
四部鳞集。
香薪成𧂐。
灌之香油以烧遗阴。
五色焰起氛氲丽空。
是时天景澄朗道俗哀叹。
仍于其处起立白塔
欲重受戒。
诸尼悲泣望断不能自胜。
初跋摩至
文帝欲从受菩萨戒。
会虏寇侵彊未及咨禀。
奄而迁化。
以本意不遂伤恨弥深。
乃令众僧译出其遗文云。
前顶礼三宝  净戒诸上座 浊世多谄曲  虚伪无诚信 愚惑不识真  怀嫉轻有德 是以诸贤圣  现世晦其迹 我求那跋摩  命行尽时至 所获善功德  今当如实说 不以谄曲心  希望求名利 为劝众懈怠  增长诸佛法 大法力如是  仁者咸谛听 我昔旷野中  初观于死尸 膀胀虫烂坏  臭秽脓血流 系心缘彼处  此身性如是 常见此身相  贪蛾不畏火 如是无量种  修习死尸观 放舍馀闻思  依止林树间 是夜专精进  正观常不忘 境界恒在前  犹如对明镜 如彼我亦然  由是心寂靖 轻身极明净  清凉心是乐 增长大欢喜  则生无著心 变成骨锁相  白骨现在前 朽坏肢节离  白骨悉磨灭 无垢智炽然  调伏思法相 我时得如是  身安极柔软 如是方便修  胜进转增长 微尘念念灭  坏色正念法 是则身究竟  何缘起贪欲 知因诸受生  如鱼贪钩饵 彼受无量坏  念念观磨灭 知彼所依处  从心猿猴起 业及业果报  依缘念念灭 心所知种种  是名别法 是则思慧念  次第满足修 观种种法相  其心转明了 我于尔焰中  明见四念处 律行从是竟  摄心缘中住 苦如炽然剑  斯由渴爱转 爱尽般涅槃  普见彼三界 死焰所炽然  形体极消瘦 喜息乐方便  身还渐充满 胜妙众生相  顶忍亦如是 是于我心起  真实正方便 渐渐略境界  寂灭乐增长 得世第一法  一念缘真谛 次第法忍生  是谓无漏道 妄想及诸境  名字悉远离 境界真谛义  除恼获清凉 成就三昧果  离垢清凉缘 不涌亦不没  净慧如明月 湛然正安住  纯一寂灭 非我所宣说  唯佛能證知 那波阿毗昙  说五因缘果 实义知修行  名者莫能见 诸论各异端  修行理无二 偏执有是非  达者无违诤 修行众妙  今我不宣说 惧人起妄想  诳惑诸世间 于彼修利  我已说少分 若彼明智者  善知此缘起 摩罗婆国界  始得初圣果 阿兰若山寺  道迹修远离 后于师子国  村名劫波利 进修得二果  是名斯陀含 从是多留难  障修离欲道 见我修远离  知是处空闲 咸生希有心  利养竞来集 我见如火毒  心生大厌离 避乱浮于海  阇婆及林邑 业行风所飘  随缘之宋境 于是诸国中  随力兴佛法 无问所应问  谛实真实观 今此身灭尽  寂若灯火灭
此云功德铠。
本刹利种。
累世为王。
治在罽宾国
跋摩年十四。
机见俊达。
深有远度。
仁爱务善。
其母尝须野肉。
令跋摩办之。
跋摩启曰。
有命之类。
莫不贪生。
夭彼之命。
非仁人矣。
母怒曰。
设令得罪。
吾当代汝。
跋摩他口煮油。
误浇其指。
因谓母曰。
代儿忍痛。
母曰。
痛在汝身。
吾何能代。
曰。
眼前之苦。
尚不能代。
况三途耶。
母乃悔悟。
终身断杀。
至年十八。
相工见而谓曰。
君年三十。
当抚临大国。
南面称尊。
若不乐世荣。
当获圣果。
至年二十。
出家受戒。
洞明九部。
博晓四含。
诵经百馀万言。
深达律品。
妙入禅要。
时人号曰。
三藏法师
至年三十。
罽宾国王薨。
绝无绍嗣。
众咸议曰。
跋摩帝室之胤。
又才明德重。
可请令还俗。
以绍国位。
群臣数百。
再三固请。
跋摩不纳。
乃辞师违众。
林栖谷饮。
孤行山野。
遁迹人世。
后到师子国
观风弘教见者发心。
后至阇婆国。
至前一日。
阇婆王母。
夜梦见一道士
飞舶入国。
明旦果跋摩至。
王母敬以圣礼从受五戒。
母因劝王曰。
宿世因缘得为母子我已受戒而汝不信。
恐后生之因。
永绝今果。
王迫以母敕即奉命受戒。
顷之邻兵犯境。
王谓跋曰。
外贼恃力。
欲见侵侮。
若与斗战。
伤杀必多。
如其不拒。
危亡将至。
今唯归命师尊。
不知何计。
曰。
暴寇相攻。
宜须禦捍。
但当起慈悲心。
勿兴害念耳。
王自领兵拟之。
旗鼓始交。
贼便退散王遇流矢伤脚。
跋摩为咒水洗之。
信宿平复。
王恭信稍殷。
乃欲出家修道。
因告群臣曰。
吾欲躬栖法门。
卿等可便择明主。
群臣皆拜伏劝请曰。
王若舍国。
则子民无依。
且敌国凶强。
恃崄相对。
大王天慈。
宁不悯命。
敢以死请。
王不忍固违。
乃就群臣请三愿。
若许者当留治国。
一愿凡所王境。
奉和尚
二愿尽所治内。
一切断杀。
三愿所有储财。
赈给贫病。
群臣欢喜敬诺。
于是一国皆从受戒。
王后为跋摩立精舍。
躬自琢材。
伤王脚指。
跋摩又为咒治。
有顷平复。
道化之声。
播于遐迩。
邻国闻风。
皆遣使要请。
京师名德。
慧观慧聪等。
远挹风猷。
元嘉元年九月
面启文帝
求迎跋摩。
帝即赐交州刺史
令泛舶延致。
等又遣沙门长道冲道俊等。
往彼祈请。
并致书于跋摩。
及阇婆王。
希临宋境。
流行道教。
跋摩以圣化宜广。
不惮游方。
路由始兴
经停岁许。
始兴有虎市山。
仪形耸峙。
峰岭高绝。
跋摩谓髣髴耆阇。
改名灵鹫
于山寺之外。
别立禅室。
去寺数里。
磬音不闻。
每至鸣椎。
跋摩已至。
或冒雨不沾。
或履泥不污。
时众道俗。
莫不肃然增敬寺有宝月殿。
跋摩于殿北壁。
手自画作罗云像。
及定光儒童布发之形。
像成之后。
每夕放光。
此山本多虎灾。
自跋摩居之。
昼行夜往。
或时值虎。
以杖按头抒之而去。
于是山旅水宾。
去来无梗。
文帝重敕等复更敦请。
乃汎舟下都
元嘉八年正月
达于建业
文帝引见。
劳问慇勤。
因言曰。
弟子常欲持斋不杀。
不获从志。
法师既不远万里。
来化此国。
将何以教之。
跋摩曰。
夫道在心。
不在事。
法由己。
非由人。
帝王与匹夫。
所修各异。
匹夫身贱名劣。
言令不威。
若不克己苦躬。
将何为用。
帝王以四海为家。
万民为子。
出一嘉言。
则士女咸悦。
布一善政。
则人神以和。
刑不夭命。
役无劳力。
使风雨适时。
寒煖应节。
百谷滋繁。
桑麻郁茂。
如此持斋亦大矣。
不杀亦众矣。
宁在阙半日之餐。
全一禽之命。
方为弘济耶。
帝乃抚几叹曰。
夫俗人迷于远理。
沙门滞于近教。
迷远理者。
谓至道虚说。
滞近教者。
则拘恋篇章。
如法师所言。
真开悟明达。
可与言天人之际矣。
乃敕住祇洹寺。
供给隆厚。
王公英彦。
莫不宗奉。
俄而于寺开讲法华。
及十地。
法席之日。
轩盖盈衢。
瞩往还。
肩随踵接。
其年九月二十八日
食未毕。
奄然已终。
春秋六十有五。
释慧果南朝宋 ? — 433
慧果
本姓潘
淮南人也。
常行苦节不衣绵纩。
笃好毗尼戒行清白。
道俗钦羡风誉远闻。
青州刺史北地传弘仁
雅相叹贵厚加赈给。
永初三年(昙宗元嘉七年寺生弘安尼以起寺借券书见示是永初三年)割宅东面为立精舍。
名曰景福。
为纲纪。
䞋遗之物悉以入僧。
众业兴隆大小悦服。
元嘉六年
西域沙门求那跋摩至。
问曰。
此土诸尼先受戒者。
未有本事。
推之爱道。
诚有高例。
未测厥后。
得无异耶。
答无异。
又问就如律文戒师得罪何无异耶。
答曰。
有尼众处不二岁学。
故言得罪耳。
又问。
乃可此国先未有尼非阎浮无也。
答曰。
律制十僧得授具戒。
边地五人亦得授之。
正为有处不可不如法耳。
又问。
几许里为边地。
答曰。
千里之外山海艰隔者是也。
九年率弟子慧意慧铠等五人。
僧伽跋摩重受具戒。
敬慎奉持如爱顶脑。
春秋七十馀。
元嘉十年而卒。
弟子慧铠。
并以节行闻于时也。
铁萨罗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比丘尼
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人。
元嘉十年率十比丘尼建康,于南林寺立戒坛,请印度僧人僧伽跋摩为传戒师,共为尼众三百余重授具足戒,创中国比丘尼如法受戒之始。
僧宝贤南朝宋 401 — 477
宝贤
本姓陈
陈郡人也。
十六丁母忧
三年不食谷。
自资。
不衣缯纩不坐床席。
十九出家住建安寺
操行精修博通禅律。
宋文皇帝深加礼遇供以衣食。
孝武雅相敬待。
月给钱一万。
明帝即位赏接弥崇。
泰始元年敕为普贤寺主。
二年又敕为都邑僧正
甚有威风明断如神。
善论物理屈抂必释。
秉性刚直无所倾挠。
初晋兴平中净检尼。
比丘尼之始也。
初受具戒指从大僧。
影福寺惠果净音等。
以咨求那跋摩
求那跋摩云。
国土无二众。
但从大僧受得具戒。
惠果等后遇外国铁萨罗尼等至。
元嘉十一年
僧伽跋摩于南林寺坛重受具戒。
非谓先受不得。
谓是增长戒善耳。
后诸好异者。
盛相传习典制稍亏。
元徽二年法律颖师。
于晋兴寺开十诵律。
颍其日有十馀尼。
因下讲欲重受戒。
乃遣僧局赍命到讲座。
鸣木宣令诸尼。
不得辄复重受戒。
若年岁审未满者。
其师先应集众忏悔竟。
然后到僧局。
僧局许可。
请人监检方得受耳。
若有违拒即加摈斥。
因兹已后矫竞暂息。
在任清简。
才兼事义。
安众惠下。
萧然寡欲。
世益高之。
年七十七。
升明元年卒也。
僧德乐南齐 405 — 485
德乐
本姓孙
毗陵人也。
高祖晋豫州刺史
生而口有二牙。
及长常于闇室不假灯烛了了能见。
愿乐离俗。
父母爱惜而不敢遮。
至年八岁许。
其姊妹同时入道。
为晋陵光尼弟子。
具足以后并游学京师
南永安寺
笃志精勤以昼继夜。
穷研经律言谈典雅。
宋文帝善之。
元嘉七年外国沙门求那跋摩
宋大将军王园寺(在枳园寺路北也)请移住焉。
十一年师子国比丘尼十馀人至。
重从僧伽跋摩受具足戒。
至二十一年
同寺尼法净昙览。
孔熙先谋人。
身穷法毁坏寺舍。
诸尼离散。
德乐移憩东青园。
咨请深禅穷究妙境。
文帝崩。
东游会稽
止于剡之白山照明精舍。
学众云集从容教授
道盛东南矣。
齐永明五年陈留阮俭笃信士也。
舍所居宅立齐兴精舍。
纲纪大小悦服远近钦风。
皆愿依止。
徒众二百馀人。
不聚䞋施岁建大讲。
僧尼不限平等资供。
年八十一。
永元三年卒剡。
有僧茂尼。
本姓王
彭城人也。
节食单蔬勤苦为业。
用其䞋遗纪竹园精舍焉。
僧果南朝宋 408 — ?
僧果
本姓赵名法祐。
汲郡修武人也。
宿殖诚信纯笃自然。
在乳哺时不过中食。
父母嘉异。
及其成人心唯专到缘碍参差。
年二十七方获出家。
师事广陵慧聪尼。
戒行坚明禅观清白。
每至入定辄移昏晓。
绵神净境形若枯木。
浅识之徒或生疑。
元嘉六年
有外国舶主难提。
师子国比丘尼来。
至宋都住景福寺
后少时问曰。
此国先来已曾有外国尼未。
答曰。
未有。
又问。
先诸尼受戒那得二僧。
答但从大僧受。
得本事者乃是发起受戒。
人心令生殷重是方便耳。
故如大爱道八敬得戒五百释女以爱道为和上
此其高例。
虽答然心有疑。
具咨三藏
三藏同其解也。
又咨曰。
重受得不。
答曰。
戒定慧品从微至著。
更受益佳。
十年舶主难提。
复将师子国铁萨罗等十一尼。
至先达诸尼已通宋语。
僧伽跋摩于南林寺坛界。
次第重受三百馀人。
十八年年三十四矣。
时宴坐经日。
维那故触。
谓言已死。
惊告寺官寺官共视。
身冷肉强。
唯气息微转。
始欲舁徙。
便自开眼语笑寻常。
于是愚者骇服。
不知所终也。
释慧基南齐 414 — 49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钱唐吕氏。
幼俊迈。
初弃家去。
祇洹寺慧义为童子。
至年十五。
为启宋文帝落发。
立操刻苦洞晓经史。
僧伽跋摩西域来。
入室事之。
蔡州受具足戒。
曰。
汝当道王江东
不可久留京邑
于是遍历江淮讲肆。
精小品法华思益维摩金刚般若胜鬘等经。
爱其纯懿。
久留京师
与之同住。
亡。
钱塘止显明寺。
已而绝浙栖会稽山阴法华寺
学者千馀人。
宋太宗诏之。
以疾力辞。
元徽初又诏。
不得已而行。
浙江疾作。
龟山宝林寺
启普贤忏法。
高士周颙刘瓛张融
并抠衣问道。
文宣王慕仰致书。
讯法华宗旨。
乃著法华疏凡三卷。
注遗教经。
世敬仰其书为僧主
重三吴。
建武三年冬卒。
寿八十三。
释慧基
姓偶
吴国钱塘人。
幼而神情俊逸机悟过人。
初依随祇洹慧义法师
至年十五。
嘉其神彩。
为启宋文帝求度出家。
文帝引见顾问允怙。
即敕于祇洹寺为设会出家。
舆驾亲幸公卿必集。
既栖志法门厉行精苦。
学兼昏晓解洞群经。
后有西域法师僧伽跋摩
弘赞禅律来游宋境。
乃令入室供事。
年满二十度蔡州受戒。
曰。
汝当道王江东不须久留京邑
于是四五年中游历讲肆备访众师。
善小品法华思益维摩金刚波若胜鬘等经。
皆思探玄颐鉴勜幽凝。
提章比句丽溢终古。
慧义既德居物宗道王荆土。
士庶归依利养纷集。
懿德可称。
乃携共同活。
及义之亡后。
资生杂物近盈百万。
法应获半。
悉舍以为福。
唯取粗故衣钵协以东归。
还止钱塘显明寺。
顷之进适会稽
仍止山阴法华寺
尚学之徒追踪问道。
于是遍历三吴讲宣经教。
学徒至者千有馀人。
宋太宗遣使迎请。
称疾不行。
元徽中复被徵诏。
始行过浙水
复动疾而还。
乃于会邑龟山立宝林精舍。
手叠塼石躬自指麾。
架悬乘险制极山状。
初立三层匠人小拙。
后天震毁坏更加修饰。
遂穷其丽美。
尝梦见普贤因请为和上
及寺成之后。
造普贤并六牙白象之形。
即于宝林设三七斋忏。
士庶鳞集献奉相仍。
周颙莅剡请讲说。
既素有学功特深佛理。
及见访覈日有新异。
刘瓛张融并申以师礼崇其训。
司徒文宣王钦风慕德。
致书慇勤。
访以法华宗旨。
乃著法华疏。
凡有三卷。
及制门训义序三十三科。
并略申方便旨趣会通空有二言。
及注遗教等。
并行于世。
既德被三吴声驰海内。
乃敕为僧主掌任十城。
盖东土僧正之始也。
于是从容讲道训厉禅慧。
四远从风五众归伏。
性烈而能温。
气清而且穆。
故预在门人莫不兢战。
齐建武三年冬十一月卒于城傍寺。
春秋八十有五。
初基寝疾。
弟子薨见梵僧数人皆踞砌坐。
问所从来。
答云。
从大乘国来奉迎基和上
后数日而亡。
因窆于法华山南。
特进庐江何胤为造碑文于宝林寺
铭其遗德。
弟子德行慧旭道恢。
并学业优深。
次第敷讲。
各领门徒继轨前辙。
后有沙门慧谅接掌僧任。
谅亡次沙门慧永
风姿瑰雅德行清严。
亦游刃众经。
时当讲说。
后次沙门慧深。
之弟子。
深与同学法洪。
并以戒洁见重。
深后次沙门昙与。
亦沈审有器局。
昙无最北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董氏
武安人
深入禅那。
坚持律部。
玄儒之道。
尤所该贯。
尝于邯郸崇尊寺。
拥徒说戒。
至布萨日。
依位行筹。
及计其数。
乃馀六十。
人少而筹多。
私切怪之。
既而廉知皆圣贤降集也。
后诏住洛阳融觉寺。
寺即清河文献王怿所建。
栋宇之盛。
亘三里。
最善华严涅槃。
弘敷之际。
缁素盈席。
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读最所著大乘义章
必弹指唱善。
翻为梵文。
寄传大夏
每见则礼之。
谓为东土菩萨
正光初
帝加元服。
大赦天下。
会释李二教于殿上斋食讫。
帝以佛与老子出世先后。
侍中刘滕宣诏问。
时清通观道士姜斌对曰。
据开天经。
以为老子西入化胡成佛。
以佛为侍者
若是而言。
则同时明矣。
最因质之曰。
老子于周。
正当何王而生。
复于何年西入。
斌曰。
老子周定王三年九月十四日生。
简王四年
为守藏吏。
敬王元年
与崤关令尹喜西入。
此固可以考者。
曰。
然则佛生于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
入灭于穆王五十三年二月十五日
计距老子之生。
三百四十五年。
迄其死。
盖百三十年。
悬绝如此。
同时之说无乃谬乎。
斌曰。
此于书奚所据。
曰。
据周书异记汉本内传。
斌又曰。
孔子中国之圣人也。
于事物宜无所不知。
于纪载宜无所不及。
今求佛之迹。
而无所著见。
抑岂孔子亦有所未尽欤。
曰。
孔子以三备十经致群类。
而佛之出处。
具中备。
仁者管窥。
又焉能以识之哉。
于是诏中书令元乂斥退姜斌。
中书侍郎魏收
尚书郎祖莹
就观取开天经。
辩验来历。
太尉萧综
太傅李寔。
卫尉许伯桃。
吏部尚书邢栾。
散骑常侍温子升
百七十人。
奏云。
老子止著五千言
馀无所作。
臣等议。
道士姜斌罪当惑众。
诏加斌极刑。
三藏法师菩提流支之谏。
遂贷死徙马邑
最后莫知其终。
昙无最
姓董氏
武安人也。
灵悟洞微餐寝玄秘。
少禀道化名垂朝野。
为三宝之良将。
即像法之金汤。
讽诵经论坚持律部。
偏爱禅那心虚静谧。
时行汲引咸所推宗。
兼博贯玄儒尤明论道。
故使七众望尘奄有繁闹。
最厌世情重将捐四部。
行施奖诲多以戒禁为先。
丞动物机信用云布。
曾于邯郸崇尊寺说戒。
徒众千馀。
并是常随门学。
至四月三十日布萨行筹依位授受。
常计之外乃长六十。
最居坐端深怪其异。
既无外众通夕怀疑。
明旦重推。
有人见从邯郸城西而来者。
并异伦大德。
衣服正帖翔步闲雅。
亦有见从鼓山东面而来。
或于中路逢者皆云。
往赴崇尊听僧说戒。
如是数般节级勘其年齿相扶人数多少洽满六十焉。
故知道会圣心。
是幽灵遐降。
竹林群隐明非妄承。
最德洽释宗屡当时望。
后敕住洛都融觉寺。
寺即清河文献怿所立。
廊宇充溢周于三里。
最善弘敷导。
妙达涅槃华严。
僧徒千人常业无怠。
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见而礼之。
号为东土菩萨
尝读最之所撰大乘义章
每弹指唱善。
翻为梵字。
寄传大夏
彼方读者皆东向礼之为圣人矣。
然其常以弘法为任。
元魏正光元年
明帝加朝服大赦。
请释李两宗上殿。
斋讫侍中刘腾宣敕。
诸法师等。
道士论义。
时清道馆道士姜斌。
与最对论。
问。
佛与老子同时不。
姜斌曰。
老子西入化胡
佛时以为侍者
文出老子开天经。
据此明是同时。
最问曰。
老子周何王而生。
何年西入。
斌曰。
周定王三年
楚国陈郡苦县厉乡曲人里。
九月十四日夜生。
简王四年为守藏吏。
敬王元年八十五。
见周德陵迟。
遂与散关令尹喜
西入化胡
约斯明矣。
最曰。
佛当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
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灭度。
计入涅槃经三百四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
老子方生。
生已年八十五。
至敬王元年凡经四百三十年。
乃与尹喜西遁。
此乃年载悬殊。
无乃谬乎。
斌曰。
若如来言出何文纪
最曰。
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
并有明文。
斌曰。
孔子制法圣人。
当时于佛迥无文志何耶。
最曰。
孔氏三备卜经。
佛之文言出在中备。
仁者识同管窥览不弘远。
何能自达。
帝遣尚书令元又宣敕。
道士姜斌论无旨。
宜令下席。
又议。
开天经是谁所说。
中书侍郎魏收
尚书郎祖莹
就观取经。
大尉萧综太傅李寔。
卫尉许伯桃。
吏部尚书邢栾。
散骑常侍温子升等。
一百七十人。
读讫奏云。
老子止著五千文。
馀无言说。
臣等所议。
姜斌罪当惑众。
帝时加斌极刑。
西国三藏法师菩提留支苦谏。
乃止配徒马邑
最学优程举继乎魏史。
藉甚腾声移肆通国
遂使达儒朝士降阶设敬接足归依。
佛法中兴惟其开务。
后不测其终。
姓董
武安人
少禀道化。
名垂朝野。
讽诵经论。
坚持律部。
偏爱禅那。
心虚静谧。
时行汲引。
咸所推宗。
兼博贯玄儒。
尤明论道。
最厌世情重。
将捐四部。
行施奖诲。
多以戒禁为先。
曾于邯郸崇尊寺说戒。
徒众千馀。
并是常随门学。
至四月三十日
布萨行筹。
依位授受。
常计之外。
增长六十。
最居座端。
深怪其异。
既无外众。
通夕怀疑。
明旦重推。
有人见从邯郸城西而来者。
并异伦大德。
衣服正怙。
翔步闲雅。
亦有见从鼓山东面而来。
或于中路逢者。
皆云往赴崇尊。
听僧说戒。
如是数般节级
勘其年齿相扶。
人数多少。
恰满六十。
是幽灵遐降也。
后敕住洛都融觉寺。
廊宇充溢。
周于三里。
最善弘敷导。
妙达涅槃华严。
僧徒千人。
常业无怠。
天竺沙门菩提留支。
见而礼之。
号为东土菩萨
尝读最之所撰大乘义章
每弹指唱善。
翻为梵字。
寄传大夏
彼方读者。
皆东向礼之为圣人。
然其常以弘法为任。
元魏正光元年
明帝加朝服大赦。
请释李两宗上殿。
斋讫。
侍中刘滕宣敕。
诸法师等。
道士论义。
时清通观道士姜斌。
与最对论。
问佛与老子同时不。
姜斌曰。
老子西入化胡成佛。
佛以为侍者
文出老子开天经。
据此明是同时。
最问曰。
老子同何王而生。
何年西入。
斌曰。
周定王三年
楚国陈州苦县厉乡曲人里。
九月十四日夜生。
蕳王四年为守藏吏。
敬王元年
年八十五。
见周德陵迟。
遂与散关令尹喜
西入化胡
约斯明矣。
最曰。
佛当周昭王
二十四年。
四月八日生。
昭王五十二年。
二月十五日灭度。
计入涅槃。
经三百四十五年。
始到定王三年
老子方生。
生已年八十五。
至敬王元年
凡经四百三十年。
乃与尹喜西遁。
此乃年载悬殊。
无乃谬乎。
斌曰。
若如来言。
出何文纪
最曰。
周书异记。
汉法本内传。
并有明文。
斌曰。
孔子制法。
圣人当明。
于佛迥无文志何耶。
最曰。
孔氏三备十经。
佛之文言。
出在中备。
仁者识同管窥。
览不弘远。
何能自达。
帝遗尚书令元又宣敕。
道士姜斌。
论无宗旨。
宜令下席。
又议开天经。
是谁所说。
中书侍郎魏收
尚书郎祖莹
就观取经。
太尉肖综。
太傅李实
卫尉许伯桃。
吏部尚书邢栾。
散骑常侍温子升等。
一百七十人。
读讫奏云。
老子止著五千文。
馀无言说。
臣等所议。
姜斌罪当惑众。
帝时加斌极刑。
西国三藏法师
菩提留支。
苦谏乃止。
配徒马邑
最学优魏史。
籍甚腾声。
遂使达儒朝士
降阶设敬。
接足归依。
佛法中兴。
惟其开务。
后不测其终。
菩提流支北魏
菩提流支
魏言道希
天竺人也。
遍通三藏。
妙入总持。
志在弘法广流视听。
遂挟道宵征远莅左。
魏永平之初
来游东夏
宣武皇帝
下敕。
引劳。
供拟殷华。
处之永宁大寺
四事将给七百梵僧。
敕以留支为译经之元匠也。
其寺本孝明皇帝熙平元年
灵太后胡氏所立。
在宫前阊阖门南御道之东。
中有九层浮图。
架木为之。
举高九十馀丈。
上有金刹复高十丈。
出地千尺。
去台百里已遥见之。
初营基日掘至黄泉。
获金像三十二躯。
太后以为嘉瑞。
奉信法之徵也。
是以饰制瑰奇穷世华美。
刹表置金宝瓶。
容二十五斛。
承露金盘一十一重。
铁锁角张。
盘及锁上皆有金铎。
如一石瓮。
九级诸角皆悬大铎。
上下凡有一百三十枚。
其塔四面九间。
六窗三户。
皆朱漆扉扇。
垂诸金铃。
层有五千四百枚。
复施金铎铺首。
佛事精妙。
殚土木之工。
绣柱金铺惊骇心目。
高风永夜铃铎和鸣。
铿锵之音闻十馀里。
北有正殿。
形拟太极。
中诸像设金玉珠绣。
作工巧奇冠绝当世。
僧房周接千有馀间。
台观星罗参差间出。
彫饰朱紫缋以丹青。
栝柏桢异草丛集。
院墙周匝皆施椽瓦。
正南三门楼开三道三重。
去地二百馀尺状若天门
赫奕华丽。
夹门列四力士四师子。
饰以金玉庄严焕烂。
东西两门例皆如此。
所可异者。
唯楼两重北门通道但路而置。
其四门外树以青槐
亘以渌水
京师行旅多庇其下。
路断飞尘不由渰云之润。
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
乃诏中书舍人常景制寺碑。
河内人
敏学博通知名海内。
太和十九年
高祖擢为修律博士
有诏令刊定条格。
永成通式。
乃商攉今古。
条贯科猷。
即魏律二十篇是也。
历官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秘书监幽州刺史
居室贫俭事若农家。
唯有经史盈车。
所著文集百馀篇。
给事中封炜伯
作序世。
寺既初成。
明帝太后共登浮图。
视宫中如掌内。
下临云雨上天清朗。
以见宫内事故。
禁人不听登之。
自西夏东华游历诸国者。
皆曰。
如此塔庙阎浮所无孝昌二年
大风拨屋拔树。
刹上宝瓶随风而堕入地丈馀。
复命工人更安新者。
至永熙三年二月
为天所震。
帝登淩云台望火。
南阳王宝炬录尚书长孙稚
将羽林一千来救。
于斯时也。
雷雨晦冥霰雪交注。
第八级中平旦火起。
有二道人不忍焚烬投火而死。
其焰相续经馀三月
入地刹柱乃至周年。
犹有烟气。
其年五月
有人从东莱郡至云。
见浮图在于海中光明俨然。
同睹非一。
俄而云雾乱起失其所在。
至七月
平阳王侍中斛斯椿所挟。
西奔长安
至十月
洛京迁于漳邺。
先时流支奉敕。
创翻十地。
宣武皇帝命章一日亲对笔受
然后方付沙门僧辩等。
讫尽论文。
佛法隆盛英俊蔚然。
相从传授孜孜如也。
帝又敕清信士李廓。
撰众经录。
廓学通玄素条贯经论。
雅有标拟。
故其录云。
三藏流支自洛及邺。
爰至天平二十馀年。
凡所出经。
三十九部。
一百二十七卷。
即佛名楞伽法集深密等经。
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是也。
沙门僧朗道湛。
侍中崔光笔受
具列唐贞观内典录。
廓又云。
三藏法师流支房内经论梵本。
可有万甲。
所翻新文笔受藁本。
满一间屋。
然其慧解与勒那相亚。
而神悟聪敏。
洞善方言兼工咒术则无抗衡矣。
尝坐井口。
澡罐内空。
弟子未来无人汲水。
流支乃操柳枝聊撝井中。
密加诵咒才始数遍。
泉水上涌平及井栏。
即以钵酌用之盥洗。
傍僧具见莫测其神。
咸共嘉叹大圣人也。
流支曰。
勿妄褒赏。
斯乃术法。
外国共行此方不习。
谓为圣耳。
惧惑世网遂秘不宣。
于时又有中天竺僧勒那摩提
魏云宝意
博瞻之富理事兼通。
诵一亿偈。
偈有三十二字。
尤明禅法意存游化。
正始五年初届洛邑
译十地宝积论等大部二十四卷。
又有北天竺僧佛陀扇多
魏言觉定
正光元年
至元象二年
洛阳白马寺邺都金华寺
译出金刚上味等经十部。
当翻经日。
洛阳内殿。
流支传本。
馀僧参助。
其后三德乃徇流言。
各传师习不相询访。
帝以弘法之盛。
略叙曲烦。
敕三处各翻讫乃参校。
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有文旨。
时兼异缀。
后人合之共成通部。
宝唱等录。
宝意沙门神理标异。
领牒魏词偏尽隅隩。
帝每令讲华严经。
披释开悟精义每发。
一日正处高座。
忽有持笏执名者。
形如大官云奉天帝命来请法师讲华严经曰。
今此法席尚未停止。
待讫经文当从来命。
虽然法事所资独不能建。
都讲香火维那梵呗咸亦须之。
使者即如所见讲诸僧。
既而法事将了。
又见前使。
云奉天帝命故来下迎。
含笑熙怡告众辞诀。
奄然卒于法座。
都讲等僧亦同时殒。
魏境闻见无不嗟美。
时又有沙门法场于洛阳译辩长者问经一卷。
虽阙传对而是正文。
法上录。
熙平元年
有南天竺波罗柰城婆罗门。
姓瞿昙氏
名般若流支。
魏言智希。
元年兴和末
邺城
译正法念圣善住回诤唯识等经论。
凡一十四部。
八十五卷。
沙门昙僧昉笔受
当时有沙门菩提流支与般若流支前后出经。
而众录传写率多轻略。
各去字但云流支。
而不知是何流支。
迄今群录译目相涉难得详定。
期城郡杨衒之
撰洛阳伽蓝记五卷。
故其序略云。
三坟五典之说。
九流百氏之言。
并理在人区而义非天外。
至如一乘二谛之言。
六通三达之旨。
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若夫顷日感梦满月流光。
阳门饰毫眉之象。
夜台图绀发之形。
尔来奔竞其风遂广。
至如晋室永嘉寺。
惟有四十二。
皇魏受图嵩洛京寺出馀千数。
帝王士庶笃信经营。
名僧异瑞纷纶间起。
今采摘祥异者。
具以注之。
文多不载。
时西魏文帝大统中
丞相宇文黑泰。
兴隆释教崇重大乘。
虽摄总万机而恒扬三宝。
第内常供百法师
寻讨经论讲摩诃衍
又令沙门昙显等。
依大乘经。
撰菩萨藏众经要及百二十法门。
始从佛性终尽融门。
每日开讲。
即恒宣述以代先旧。
五时教迹迄今流行。
香火梵音礼拜唱导。
咸承其则。
山东江表乃称学海。
仪表有归未能逾矣。
至周文帝二年
有波头摩国律师那跋陀罗
周言智贤
共耶舍崛多等。
译五明论。
谓声医工术及符印等。
沙门智仙笔受
武帝天和年。
有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
周言法希。
奉敕为大蒙宰晋阳公宇文护
译婆罗门天文二十卷。
又令伽陀国禅师阇那耶舍。
周言藏称。
共弟子阇那崛多等。
于长安故域四天王寺。
译定意天子问经六部
沙门圆明道辩
城阳萧吉笔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