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南北朝
释道慧南朝宋 408 — 458
释道慧
姓张
寻阳柴桑人
年二十四出家止庐山寺
素行清贞博涉经典。
特禀自然之声。
故偏好转读。
发响含奇制无定准。
条章折句绮丽分明。
后出都止安乐寺
转读之名大盛京邑
晚移朱方竹林寺
诵经数万言。
每夕讽咏辄闻闇中有弹指唱萨之声。
宋大明二年卒。
年五十一。
释普明南朝宋
释普明
姓张
临淄人
少出家禀性清纯蔬食布衣。
以忏诵为业。
诵法华维摩二经。
及诵之时有别衣别座。
未尝秽杂。
每诵至劝发品辄见普贤乘象立在其前。
诵维摩经亦闻空中唱乐。
又善神咒所救皆愈。
有乡人王道真妻。
病请明来咒。
入门妇便闷绝。
俄见一物如狸长数尺许从狗窦出。
因此而愈。
尝行水傍祠。
巫觋自云。
神见之皆奔走。
宋孝建中卒。
春秋八十有五。
僧昙超南齐 419 — 4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9—492 【介绍】: 南朝齐僧。
清河人
俗姓张
宋文帝元嘉末南来,至齐高帝初敕往辽东弘扬佛法,留二年,法化大行。
归住钱塘之灵隐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清河张氏。
躯干脩竦。
可八尺。
容声甚都。
性专静好。
探讨道妙。
一食常坐。
始兴宿树下。
有虎依随之。
大明中
金陵
齐太祖即位
诏往辽东
弘赞禅法。
二年
钱塘灵苑山。
岁值大旱。
一夕见老人拜于前曰。
弟子龙也。
富阳赤亭山。
彼山群龙皆昆弟。
然龙性嗔毒。
惟弟子学佛。
差善耳。
富阳之民。
无故穿凿山麓。
断坏地脉。
于是群龙怒。
不为致雨。
且二百馀日矣。
弟子虽力谏不听。
惟法师
道德崇重。
能一往说法诲之。
以与生灵请福。
而利益群龙。
则幸甚。
辞以路险远。
非杖屦可至。
老人曰。
此易耳。
法师有意者。
则吾身为床座。
奚恤哉。
俄有驴负以行。
至山中即大雨。
县令知之。
趣民办舟迎归灵范。
他日老人诣谢。
告以地无美饮。
难以安众
老人为抚掌出泉。
味甘冽。
则今之灵苑抚掌泉也。
师名昙超
姓张氏
清河人也。
身长八尺。
蔬食布衣。
独宿山林。
虎兕不伤。
建元末。
钱塘灵苑山。
夏常讲经。
有一老人来听。
诘其姓氏。
曰。
我非人。
乃龙也。
富春鹿山之下。
乡民凿山侵龙居。
龙忿不雨。
今累月矣。
屈师一往诲化群龙。
师允其请。
且曰。
吾此地亦无水。
汝能致之乎。
老人即抚掌。
泉自涌出。
玉泉是也。
师乃往彼结坛。
为龙受戒。
浮舟讲经。
雨大沾洽。
嘉定三年
赐号灵悟大师
赞曰。
身世两忘  以道自胜  灵苑谈经  有龙来听 求泉泉生  求雨雨应  龙何为哉  惟师是令
释昙超
姓张氏
清河人
形长八尺容正可观。
蔬食布衣一中而已。
初止都龙华寺
元嘉末南游始兴
遍观山水。
独宿松下。
虎兕不伤。
大明中还都。
至齐太祖即位
被敕往辽东弘赞禅道。
停彼二年大行法化。
建元末还京。
俄又适钱唐灵隐山。
一定累日。
忽见一人来礼曰。
弟子居在七里滩
富阳县人凿麓山下侵坏龙室。
群龙共忿。
誓三百日不雨。
今已百日田地枯涸。
欲屈道德前行必能感致甘雨。
润泽苍生功有归也。
许之。
神乃去。
超南行五日至赤城山
为龙咒愿。
至夜群龙化作人来礼拜。
更说法。
因乞三归。
自称是龙
请其降雨。
乃相看无言。
其夜与梦云。
本因忿立誓。
师既导之以善。
不敢违命。
明日晡当降雨。
至期沾足岁以。
大熟以永。
明十年卒。
春秋七十有四。
释昙超
姓张
清河人
形长八尺容止可观。
蔬食布衣一中而已。
初止上都龙华寺
元嘉末南游始兴遍观山水。
独宿树下虎兕不伤。
大明中还都。
至齐太祖即位
被敕往辽东弘赞禅道。
停彼二年大行法化。
建元末还京。
俄又适钱塘之灵苑山。
每一入禅累日不起。
后时忽闻风雷之声。
俄见一人秉笏而进。
称严镇东通。
须臾有一人至。
形甚端正。
羽卫连翩。
下席礼敬自称弟子居在七里任周此地承法师至。
故来展礼。
富阳县人故麓山下为塼侵壤龙室。
群龙共忿作三百日不雨。
今已一百馀日井池枯涸田种永罢。
法师既道德通神。
欲仰屈前行。
必能感致润泽苍生。
功有归也。
曰。
兴云降雨本是檀越之力。
贫道何所能乎。
神曰。
弟子部曲止能兴云不能降雨。
是故相请耳。
遂许之。
神倏忽而去。
乃南行经五日赤亭山。
遥为龙咒愿说法。
至夜群龙悉化作人。
来诣礼拜。
更说法。
因乞三归。
自称是龙
请其降雨。
乃相看无言。
其夜又与梦云。
本因忿立誓。
法师既导之以善。
辄不敢违命明日晡时当降雨。
超明旦即往临泉寺。
遣人告县令
办船于江中。
转海龙王经。
县令即请僧浮船石首
转经裁竟。
遂降大雨。
高下皆足。
岁以获收。
以永明十卒年。
春秋七十有四。
释超辩南齐 420 — 492
释超辩
姓张
燉煌人
幼而神悟孤发履操深沈。
诵法华金刚波若。
京师盛于佛法。
乃越自西河
路由巴楚。
达于建业
顷之东适吴越观瞩山水。
山阴城傍寺少时。
后还都止定林上寺。
闲居养素毕命山门。
诵法华日限一遍。
心敏口从。
恒有馀力礼千佛凡一百五十馀万拜。
足不出门三十馀载。
齐永明十年终于山寺。
春秋七十有三。
葬于寺南。
沙门僧祐为造碑墓所。
刘协制文。
时有灵根释法明
祇洹释僧志。
益州释法定。
并诵经十馀万言
蔬苦有至德。
释道房南朝宋
释道房
姓张
广汉五城人
道行清贞少善律学
广汉长乐寺
每礼佛烧香。
香烟直入佛顶。
又勤诲门人改恶行善。
其不改者乃为之流泣。
后卒于所住。
春秋一百二十岁矣。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沙门道房者。
生张氏
广汉五城人
律学
殁寿一百二十岁。
僧诠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出张氏。
辽西海阳人也。
少以博学。
游燕齐间。
毁衣冠为沙门
通贯经论。
后过江。
讲演。
名动京师
吴郡张恭
请居闲居寺。
晚憩虎丘寺
先于黄龙国造丈六金像。
又于虎丘造人中金像。
清确自守。
居无储畜。
平昌孟顗
馀杭立方显寺。
以延
亦以嗜披览。
致双瞽疾。
既笃。
常见所造二像在西壁。
弟子法朗梦数人捧一金台至。
问之答曰。
诠法师
旦果卒于临安董功曹家。
县令阮尚之。
使葬曰土山郭文举冢右。
僧诠
姓张
辽西海阳人
少游燕齐遍学外典。
弱冠方出家复精鍊三藏。
为北土学者之宗。
后过江止京师
铺筵大讲。
化洽江南
吴郡张恭请还讲说。
姑苏之士并慕德归心。
初止闲居寺。
晚憩虎丘山
先于黄龙国造丈六金像。
入吴又造人中金像。
置于虎丘山东寺
性好檀施周赡贫乏。
清确自守居无兼币。
平昌孟顗馀杭立方显寺。
居之。
率众翘勤禅礼无辍。
看寻苦至。
遂乃失明。
而策厉弥精讲授不废。
吴国张畅张敷谯国戴颙戴勃并慕德结交。
崇以师礼。
后暂游临安县董功曹家。
功曹者清信弟子也。
投止少时便遇疾甚笃。
而常见所造之像来在西壁。
又见诸天童子皆来侍病。
弟子法朗梦见一台数人捧之。
问何所去。
答云。
诠法师
明旦果卒。
县令阮尚之使葬白土郭文举之冢右。
以拟梁鸿之附要离也。
特进王裕及高士戴颙
墓所刻石立碑。
唐思贤造
张敷作诔。
释法镜南齐 437 — 500
释法镜
姓张
吴兴乌程人
幼而乐道事未获从。
慧益烧身启帝度二十人。
即预其一也。
法愿为师。
既得入道履操冰霜。
仁施为怀旷拔成务。
于是研习唱导有迈终古。
竟陵文宣王厚相礼待。
誓心弘道不拘贵贱。
有请必行。
无避寒暑。
财不蓄私常兴福业。
建武初以其信施立齐隆寺以居之。
为性敦美赏接为务。
故道俗交知莫不爱悦。
虽义学功浅而领悟自然。
造次嘲难必有酬酢。
齐永元二年卒。
年六十四。
其后瓦官道亲彭城宝兴耆阇道登
并皆祖述宣唱。
高韵华言。
非忝前例。
倾众动物。
论者后之。
今上为长沙宣武王所住寺。
因改曰宣武也。
僧法护南梁 439 — 5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9—507 【介绍】: 南朝梁僧。
东平人俗姓张
善草隶书。
宋孝武帝孝建时至都住建元寺。
讲经论,弗尚流俗,言去浮华,从学者百余人。
凡与所游往者,必皆名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姓张
东平人
年始十三。
善于草颖。
其师道邕亦有清誉。
尝抚其首曰。
汝意气如此。
必能振起遗法。
既受具。
仍遭父丧。
房居四载。
不与法席。
宋孝建中
至都住建元寺。
常讲毗昙。
言去浮华。
趣通文理。
从之者百有馀人。
竟陵
于法灵寺建竖义斋。
为标领。
所交皆名辈。
齐侍中陈留阮韬
光禄阮晦。
中书侍郎汝南周颙。
并虚心礼待。
天监六年
卒于所住寺。
享年六十九。
于时新安寺志远。
天宝寺僧达
并勤学守志。
不务讲说。
好修福业。
释法护
姓张
东平人
初以廉直居性不耐贪叨。
年始十三而善于草隶。
其师道邕亦有清风。
抚其首曰。
观汝意气必能振发遗法。
及至受戒仍遭父忧。
居丧房内经涉四载不预法事。
礼毕羸瘠不堪随众。
宋孝建中
来都游观住建元寺。
雅好博古多讲经论。
常以毗昙命家。
弗尚流俗言去浮华。
不求适会趣通文理。
从其学者百有馀人。
齐竟陵王
总校玄释定其虚实。
仍于法云寺建竖义斋。
为标领。
解释胶结每无遗滞。
物益怀之。
远有旷度不交荣俗。
凡所游往必皆名辈。
齐侍中陈留阮韬
光禄阮晦。
中书侍郎汝南周颙。
并虚心礼待未尝废也。
自从天子至于侯伯。
不与一人游狎。
皎然独坐勖励门徒。
无营苟利。
惟以经数仁义存怀。
天监六年卒于住所。
春秋六十有九。
新安寺智远
天保寺僧达
并以勤学有功。
远幼怀清静守志不竞。
讲说大乘好修福务。
平和开拓颇自矜尚。
释道宠北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故儒生张宾也
高齐元魏之际。
国学有雄安先生者。
博学能文辞。
为时师范。
其徒李范齐镳安席。
皆材艺所归。
而宾其一也。
尝至赵州堰角寺。
即今之应觉寺也。
渴因从寺索水。
沙弥问宾。
水具几尘。
必言之。
乃可以饮。
宾罔然。
沙弥遂浇其面。
宾大惭。
谓其人曰。
非直以辱我而已。
亦足以见佛法之不易知如此。
吾今投诚趋向矣。
于是悉辞去其从者。
而从寺出家。
寺法当三年历试而后剃落。
以宾名士故。
即日使受具戒。
乃入西山
广寻藏部。
造诣渊微。
叹留神之晚。
宣武皇帝崇尚大教。
永平元年
西竺三藏菩提流支于紫极殿。
勒那摩提太极殿
翻译十地。
然各置禁卫。
不相往来。
四年方讫。
及雠校义句恰同。
其所不同者。
一字耳
盖或以为不二。
或以为不尽。
后那的定为不异。
而众共称美。
谓合圣心。
闻之。
因访流支以所译指趣。
支授十地曲教。
于三冬之间。
尽为疏出。
寻而讲演。
听侣云臻。
邺下歆艳焉。
魏收邢子才扬休之等在座。
默识之曰。
诸贤既皆国华朝彦。
颇忆受业有所自来否。
答以为始皆北面张君
君兹厌俗。
罔知所向。
咄曰。
师资之礼。
典籍具存。
今乃尔何耶。
三子遽拜伏谢过。
转以闻上。
诏日赐黄金三两。
以旌异之。
而终其身。
释道宠
姓张
俗名为宾
高齐元魏之际。
国学大儒雄安生者。
连邦所重。
时有李范张宾
齐鏕安席。
才艺所指莫不归宗。
后俱任安下为副。
年将壮室。
领徒千馀。
赵州元氏县堰角寺侧。
即今所谓应觉是也。
从寺索水。
沙弥持与。
问具几尘方可饮之。
素不内涉罔然无对。
乃以水浇面。
大恧谓徒属曰。
非为以水辱我。
直显佛法难思。
吾今投心此道。
宜各散矣。
即日于寺出家。
寺法入道三年历试。
聪明大博不可拘于常制。
即日便与具戒。
遂入西山广寻藏部。
神用深拔慨叹晚知。
魏宣武帝崇尚佛法。
天竺僧菩提留支初翻十地在紫极殿。
勒那摩提在大极殿。
各有禁卫不许通言。
校其所译恐有浮滥。
始于永平元年四年方讫。
及勘雠之。
惟云。
有不二不尽。
那云。
定不二不尽。
一字为异
通共惊美若奉圣心。
承斯问。
便诣流支访所深极。
乃授十地典教三冬。
随闻出疏。
即而开学。
声唱高广。
邺下荣推。
时朝宰文雄魏收邢子才杨休之等。
昔经席官学由成自遗世网形名靡寄。
相从来听皆莫晓焉。
默识之。
乃曰。
公等诸贤既称荣国
颇曾受业有所来耶。
皆曰。
本资张氏厌俗出家。
曰。
师资有由今见若此。
乃曰。
罪极深矣。
初聆声相寔等昔师。
容仪顿改致此无悟。
于是同敦三大罄此一心。
悲庆相循。
遂以闻奏。
以德溢时命义在旌隆。
日赐黄金三两尽于身世匠成学士堪可传道千有馀人。
其中高者。
僧休法继诞礼牢宜儒果等是也。
一说云。
初勒那三藏教示三人。
房定二士授其心法。
慧光一人偏教法律。
菩提三藏惟教于
在道北教牢宜四人。
光在道南教凭范十人。
故使洛下有南北二途。
当现两说自斯始也。
四宗五宗亦仍此起。
今则阙矣辄不繁云。
姓张
俗名为宾
高齐元魏之际。
国学大儒。
雄安生者。
连邦所重。
时有李范张宾齐鏕安席。
才艺所指。
莫不归宗。
后俱依安下为嗣。
年壮。
领徒千馀。
赵州元氏县
堰角寺侧。
从寺索水。
沙弥持与。
问具几尘。
方可饮之。
素不内涉。
罔然无对。
乃以水浇面。
大恧。
谓徒属曰。
非以为水辱我。
直显佛法难思。
吾今投心此道。
宜各散。
便于寺出家。
聪明博大即具戒。
遂入西山
广寻藏部。
神用深拔。
慨叹晚知。
魏宣武帝
崇尚佛法。
天竺僧菩提留支。
初翻十地。
在紫极殿。
勒那摩提
太极殿
各有禁卫。
不许通言。
校其所释。
恐有浮滥。
始于永平元年
至四年方讫。
及勘雠之。
惟云有。
不二不尽。
那云。
定不二不尽。
一字为异
通共惊美。
诣留支。
访所深极。
乃授十地。
曲教三冬。
随闻出疏。
即而开学。
声唱高旷。
邺下荣推。
时朝宰文雄魏收
邢子才
杨休之等。
昔经席。
官学由成。
自遗世网。
形名靡寄。
相从来听。
默识之。
于是同敦三大。
罄此一心。
悲庆相循。
遂以闻奏。
以德溢时命。
义在旌隆。
日赐黄金三两。
匠成学士
传道千馀。
其中高者。
僧休。
法继诞礼。
罕宜。
儒果等。
僧慧可东魏 487 — 59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7—593 【介绍】: 一作僧可
东魏僧。
俗姓姬,虎牢人。
博览群书,尤精玄理。
出家后,精研三藏。
年四十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于嵩洛,从学六载,亲受衣钵为东土禅宗第二祖。
后于邺都大弘禅法,弟子中传其衣钵者为三祖僧璨
全北齐文·卷十
慧可一名僧可俗姓姬,虎牢人,初名神光久居伊洛,事达摩于少林,得法传衣,是为二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武牢人也。
姓姬氏
父寂尝以无子祷于佛。
一夕感异光照室。
其母因而怀妊。
及娩遂以照室之瑞。
名之曰光。
幼不群。
博涉诗书。
尤精玄理。
后览佛书。
若超然自有所得者。
素好游。
不事家人产业。
即抵洛阳龙门香山
依宝静禅师出家。
受具于永穆寺。
浮沈讲肆。
遍学大小乘义。
年三十二。
香山终日宴坐。
八载
于寂嘿中。
见神人。
谓曰。
汝将南受果位尚滞于此。
乎。
翌日觉头痛如刺。
其师欲召善医者治之。
空中忽有声曰。
此易骨耳。
非常痛也。
遂以见神事白师。
师视其顶。
即五骨峣然。
如五峰秀出。
因曰。
吉祥相也。
吾闻达磨大士南居少林。
汝宜趣往而师事之。
必有所證。
此神所赞也。
可受教造少室。
晨夕参承。
达磨每面壁端坐。
无所诲。
自念曰。
昔人求道。
敲骨取髓。
刺血济饥。
布发掩泥。
投崖饲虎。
顾我何人。
而敢易邪。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
天大雨雪。
可坚立不动。
迟明积雪过膝。
达磨悯而问曰。
汝久立雪中。
当求何事。
悲泪曰。
愿和尚慈悲。
开甘露门。
广度群品。
曰。
诸佛无上妙道。
自非旷劫精勤。
能行难行。
能忍难忍。
而欲以小德小智。
轻心慢心。
冀有所得。
不可也。
可闻诲。
潜取刀断左臂。
置师前。
乃曰。
诸佛最初求道。
为法忘身。
汝今断臂吾前。
以求佛慧。
也。
遂与易名。
慧可
曰。
诸佛法印。
得闻乎。
曰。
诸佛法印。
此心是也。
岂从人得哉。
曰。
我心未安。
乞师与安。
曰。
将心来。
与汝安。
曰。
觅心了不可得。
曰。
我与汝安心竟。
以衣钵付之曰。
昔如来以正法眼。
付迦叶大士。
展转嘱累。
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此衣钵所以表信也。
至吾灭后二百年。
衣钵不传。
法周沙界。
潜符密證者。
亦何数哉。
既得弟子僧璨
乃复付以达磨衣钵。
而说偈曰。
本来缘有地。
因地种花生。
本来无有种。
花亦不曾生。
且谓。
汝善护持。
吾有宿累。
今当偿之。
隋开皇十二年
遂往邺都管城正救寺。
谈无上道。
听者云会。
先是辨和法师者。
讲涅槃经。
学徒悉引去。
和不胜忿。
遂谗于邑
加以非罪。
怡然委顺而终。
年一百七塔磁州阳县唐德宗追谥大祖禅师
僧可
一名慧可
俗姓姬氏
虎牢人。
外览坟素内通藏典。
末怀道京辇默观时尚。
独蕴大照解悟绝群。
虽成道非新。
而物贵师受。
一时令望咸共非之。
但权道无谋显会非远。
自结斯要谁能系之。
年登四十。
天竺沙门菩提达摩游化嵩洛。
怀宝知道一见悦之。
奉以为师。
毕命承旨
从学六载精究一乘。
理事兼融苦乐无滞。
而解非方便慧出神心。
乃就境陶研净秽埏埴方知。
力用坚固不为缘陵。
达摩灭化洛滨。
亦埋形河涘。
而昔怀嘉誉传檄邦畿。
使夫道俗来仪请从师范。
乃奋其奇辩呈其心要。
故得言满天下意非建立。
玄籍遐览未始经心。
后以天平之初
就新邺盛开秘苑。
滞文之徒是非纷举。
时有道恒禅师
先有定学王宗邺下
徒侣千计。
说法情事无寄。
谓是魔语。
乃遣众中通明者。
来殄门。
既至闻法泰然心服。
悲感盈怀无心返告。
又重唤亦不闻命。
相从多使皆无返者。
他日遇
曰。
我用尔许功夫开汝眼目。
何因致此诸使。
答曰。
眼本自正。
因师故邪耳。
遂深恨谤恼于
货赇俗府非理屠害。
初无一恨几其至死。
众庆快。
遂使了本者绝学浮华。
谤黩者操刀自拟。
始悟一音所演。
欣怖交怀。
海迹蹄滢浅深斯在。
乃纵容顺俗。
时惠清猷乍托吟谣。
或因情事澄汰抱写割烦芜。
故正道远而难希。
封滞近而易结。
斯有由矣。
遂流离邺卫亟展寒温。
道竟幽而且玄。
故末绪卒无荣嗣有向居士者。
幽遁林野木食。
天保之初道味相师。
致书通好曰。
影由形起响逐声来。
弄影劳形。
不知形之是影。
扬声止响。
不识声是响根。
除烦恼而求涅槃者。
喻去形而觅影。
离众生而求佛喻默声而寻响。
故迷悟一途愚智非别。
无名作名。
因其名则是非生矣。
无理作理。
因其理则诤论起矣。
幻化非真谁是谁非。
虚妄无实何空何有。
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
未及造谈聊伸此意。
想为答之。
命笔述意曰。
说此真法皆如实。
与真幽理竟不殊。
本迷尼谓瓦砾。
豁然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
当知万法即皆如。
悯此二见之徒辈。
申词措笔作斯书。
观身与佛不差别。
何须更觅彼无馀。
其发言入理未加铅墨。
时或缵之。
乃成部类。
具如别卷。
时复有化公彦公和禅师等。
各通冠玄奥。
吐言清迥托事寄怀。
闻诸口实。
而人世非远碑记罕闻。
微言不传清德谁序。
痛矣。
时有林法师
在邺盛讲胜鬘并制文义。
每讲人聚乃选通三部经者。
得七百人。
预在其席。
及周灭法与同学共护经像。
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曰。
我观汉地惟有此经。
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专附玄理如前所陈。
遭贼斫臂。
以法御心不觉痛苦。
火烧斫处血断帛裹乞食如故。
曾不告人。
又被贼斫其臂。
叫号通夕。
为治裹乞食供
手不便怒之。
曰。
饼食在前何不自裹。
曰。
我无臂也。
不知耶。
曰。
我亦无臂。
复何怒。
因相委问方知有功。
故世云无臂矣。
说法竟曰。
此经四世之后变成名相。
一何悲。
那禅师者。
俗姓马氏
年二十一居东海讲礼易。
行学四百南至相州说法。
乃与学士十人出家受道。
诸门人于相州东设斋辞别哭声动邑。
那自出俗。
手不执笔及俗书。
惟服一衣一𭽽。
一坐一食以常行。
兼奉头陀。
故其所往不参邑落。
慧满者。
荥阳人
姓张
旧住相州隆化寺。
遇那说法便受其道专务无著。
一衣一食但畜二针。
则乞补。
便通舍覆赤而已。
自述一生无有怯怖。
身无蚤虱睡而不梦。
住无再宿。
到寺则破柴造履。
常行乞食。
贞观十六年
洛州会善寺侧宿墓中。
遇雪深三尺。
其旦入寺见昙旷法师
怪所从来。
曰。
法友来耶。
遣寻坐处。
四边五尺许雪自积聚不可测也。
故其闻有括访诸僧逃隐。
便持衣𭽽周行聚落无可滞碍。
随施随散索尔虚闲。
有请宿斋者。
告云。
天下无人方受尔请。
每说法云。
诸佛说心。
令知心相是虚妄法。
今乃重加心相。
深违佛意。
又增论议殊乖大理
故使那等师常赍四卷楞伽以为心要。
随说随行不爽遗委。
后于洛陶中无疾坐化。
七十。
斯徒并可之系。
别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