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元朝
胡三省南宋 1230 — 130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0—1302 【介绍】: 宋元间台州宁海人字身之又字元鲁号梅涧
博学能文,尤笃于史学
宋理宗宝祐四年进士
贾似道从军芜湖,仕至朝奉郎
宋亡,隐居不仕。
所撰《资治通鉴音注》原名《资治通鉴广注》,稿件在南宋亡国时佚失。
后发愤重撰,于至元二十二年完成。
内容多寓兴亡之感。
另有《通鉴释文辩》。
释水盛元 1276 — 1347
水盛
字竺源
自号无住翁
饶之乐平范氏子
十七依罗山院尝公。
尝使从儒者学。
而师每习禅定。
且针指出血。
书金刚经。
尝呵之。
师云。
学儒可敌生死耶。
从度走。
月庭忠公于蒋山。
端坐一室。
以三百六十骨节。
八万四千毫窍。
及山河大地。
咸摄入一念。
始觉变易。
继凝定。
双瞳与合为一。
污从眦流。
亦不知所楚。
后三四日。
见色闻声。
渐摇撼不动。
遂发愿云。
吾此生不能作佛。
当入无间地狱也。
傍观者。
为之吐舌。
俄过匡庐
止东林。
复奋云。
今夕必就蒲茵上死尔。
即正襟趺坐。
加精进力。
夜参。
半至极切孤危之际。
捐命一跃不觉。
如出荆棘之丛。
所履之地忽尔平沉。
而秋空素月。
连娟独炤。
返观自身。
湛湛澄澄。
唯一念不忘耳。
洎归罗山
方全体顿现。
偶阅妙喜明心见性。
非桑门事之辞。
又复致疑。
越五载。
会孤舟济公于蒋山。
有所言不契。
复往无为。
见无能教公。
举济言质之。
无能云。
为汝不解故也。
师忽大省。
尽脱去玄妙知解。
历观从前所悟。
皆梦中尔。
无能。
抚其背而记之云。
尔后当大弘吾宗也。
师辞去。
东游四明天童。
已而归息浮梁
既隐于南巢。
巢民柳氏。
割山地建兰若。
以栖师。
地当五峰之下。
旧有龙潭五所。
闻师至。
悉乘风雷徙去。
天历己巳
遣官以聘起师。
西湖之妙果。
师弘阐宗旨。
震撼四方。
学徒一集。
至有不远万里而来者。
时已行役僧之令。
师引退。
返南巢故隐。
而向慕者。
愈众。
宗藩宣让王。
累遣使者致师。
师以老病固辞。
淮西廉访使斡公王伦徒。
监察御史常公道夫。
尤极趍仰。
集贤学士公立
月湾先生吴公存
与师为世外交甚笃。
月湾至有晚始闻道之叹。
师常瞩学徒云。
凡剃发染衣。
当洞诸佛心宗。
行解相应。
以正悟之境。
灵灵自炤。
岁久月深。
具大无畏。
如透水月华。
万浪千波。
触之不散。
方不被生死阴魔所惑。
此师生平实證实悟者。
故亦用是以诲人也。
师制行峻绝。
有壁立万仞之意。
广信祝蕃远尝云。
番阳竺源
吴中断崖。
其人类孤峰悬崖。
可仰望而不可攀跻。
人称之为实录
至正丁亥夏四月
召四众戒饬之。
引纸膝上书偈。
端坐而逝。
将葬。
是夜有光。
如匹练自天际下烛。
交相通贯。
未几。
散布五峰之顶。
复合于塔中。
三夕乃止。
巢之居民。
凡数十里聚观骇异之。
世寿七十有二。
僧腊五十又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水盛字竺源自号无住翁姓范氏乐平人也。
母氏徐,生盛时,祥光照室。
及成童,以嬉戏为佛事。
年十七依罗山院僧常。
初就塾师讲习文义,而每从静坐习禅定,且刺指濡血书《金刚经》。
常呵之曰:“汝不先明文理,顾能深入禅关耶。
曰:“学佛了明生死,岂若儒者拘守章句乎。
”及受度,谒月庭忠于蒋山,而孤舟济方居首庭,以皖山蒙山者诲之。
抚几叹曰:“吾已见二老矣。
”乃端坐一室,以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豪窍,及河山大地咸摄入一念,始觉变易,继凝定双眸,与念为一,汗从背出,亦不知所楚。
后三四日,见色闻声渐撼摇不动,乃自信法决可證。
因取所携帙,以火焚之,且发愿云:“吾生非深入佛海,当入无间狱也。
”闻者惊叹。
俄过匡庐,止东林,闻有僧所见不异云门,往叩焉。
僧以无诚心让之。
复自厉曰:“今夕必就蒲茵上死尔!
”即正襟趺坐,加精进力,如临万人敌,如操滩上舟,不遑他接,夜牛参至极切孤危之际,捐命一跃,不觉如出荆棘,所履之地,忽尔平沈,而秋空素月,娟娟独照,返观自身,湛湛澄澄。
唯一念之不忘,犹以坠于断灭,益进弗懈,或静或动,未尝间断。
洎归罗山,方全体顿见,十方世界,举皆现前,参之诸祖契證,如镜照镜,坦然明白,自以为开悟。
掌藏钥东林,偶阅“妙喜明心见性非桑门事”之辞,又复致疑,不能释者数日。
或谓之曰:“法离唇吻,道绝言诠。
子何太滞也。
”于是胸中又荡然如洗,然不敢谓已至也。
越五年,重晤济于蒋山,济曰:“蒙山尝言栽松道者不具二缘而生,达摩葬熊耳后只履西归,果神通耶,抑法如是也?
云:“此形神俱妙而已。
”济云:“不然,子他日当知之。
”复往无为(州)见无能,教以济所举之言质之。
无能云:“为汝弗解故也。
忽大省,尽脱去玄妙知解,历观从前所悟如通宵一梦,梦时非无,及至觉后,绝无所得矣。
无能抚其背而祝之曰:“尔后当大弘吾宗也。
复辞去,游四明天童。
已而归息浮梁之凤游山。
海印如方长荐福,请分座说法。
久之,往隐于南巢,巢民柳氏割山地建兰若,延居之。
地当五峰之下,旧有龙潭五,及至,悉乘风雷徙去。
元天历己巳,起主西湖妙果寺,弘阐宗旨,震憾四方,学侣云蒸,有不远数千里而来者。
郡守戍将虚己求道,日不暇给。
时军书旁午,令僧充役,请于郡守刘公,特免其科繇。
未几,返南巢故隐,而向慕者愈众,宗藩宣让王累遗使者欲邀致之,以老病固辞。
至正丁亥夏四月二十四日黎明,召四众戒勖之,且云:“世尊有言,我今背痛,将入涅槃。
吾其时矣。
”引纸书偈,端坐而逝。
尝自营葬塔于山下,是夜有光如匹练,交烛通贯,顷之,散布峰顶,复合于塔中,弥三夕乃止,巢之居民数十里聚观,骇之。
弟子慧月、慧观等奉遗骨瘗焉。
寿七十三,腊五十三。
制行峻绝,有壁立万仞之意。
每垂三关语以示人,多有不契其机者。
然其淬砺学徒,必使洞明诸佛心宗,行解相应,以正悟之境自照,久之如透水月华,万浪千波,触之不散,方不被生死阴魔所惑。
此盖一生实證实悟,故以之诲人,真切如此。
所著语录,虞公邵庵既为之序而行之。
宋文宪公濂,复捃其事而铭其塔。
释世愚元末明初 1301 — 1370
世愚
号杰峰
衢之西安余氏子。
初从孤岳嵩公。
供洒扫之役。
已而为大僧。
古崖纯公。
石门刚公
涕泪悲泣。
祈以求端用力之要。
二公欣然语之。
师佩受其言。
不分明暗。
兀坐如枯株。
时年二十五矣。
踏涛江而西。
见诸大老。
如布衲雍公。
断崖义公
中峰本公
师一一咨叩。
下语不契。
中心瞀乱。
遂止南屏山中。
三年不踰户限。
闻止岩成公
倡道大慈山。
亟往谒焉。
岩示以南泉三不是语。
师闻而益疑。
仍还南屏
类气绝之人。
行坐寝食。
不徇觉知。
一夕。
闻邻席僧唱證道歌。
至不除妄想不求真。
豁然如释重负。
举目洞照。
不见一物留碍。
喜跃不自胜。
疾走见止岩。
会止岩游姑苏
趋天池。
求證于元翁信公。
仍归止岩。
止岩喝曰。
何处见神见鬼。
师曰。
今日捉了贼也。
曰贼在何处。
师便喝。
岩竖起竹篦。
命师指名。
师便掀倒禅床。
岩曰。
尔欲来捋虎须耶。
师作礼。
岩连打三下。
嘱曰。
善自护持。
他日说法度人。
续佛慧命
至顺二年
西安
乌石山
澄居摄念。
影不出山者一十六载。
声光日振。
缁素之士。
坌集座下。
恒至二三千指。
至无所容。
既而迁广德之石溪兴龙寺。
向化之盛。
不下乌石时。
乌石之众。
如子失母。
力迎其还。
适郡境。
新建佛刹者四。
曰古望。
曰龙眼。
曰宝盖。
普润
皆延师开山。
为第一祖。
师起应之。
无不感慕而奋迅。
国朝洪武三年
郡守戍将。
举水陆大会。
佥谓。
非师不足拯拔幽滞。
师勉强成行。
竣事而反。
示微疾。
召门弟子。
勉以精进入道。
书偈掷笔而逝。
越七日。
奉全身藏于乌石慈云塔院。
寿七十。
腊五十。
得法弟子十馀人。
无涯永公最著。
师道价倾四方。
非惟禅林奔凑。
而公卿大夫。
太尉高公纳麟。
兵部尚书黄公德昭
浙江行省左丞老老。
江东廉访副使伯颜不花。
或函香致敬。
或驰书问道。
或上谒亲领玄要。
得其片言只字宝之。
不翅南金。
师之施可谓博矣。
使其正席名山。
则惠利所被宜益广。
今乃仅止于斯。
有识者恒伤之。
禅师世愚者。
号杰峰
衢州余姓子也。
早岁历参知识一十馀员。
无所开发。
杭州大慈。
见止岩成公
而得道焉。
愚初至大慈。
倦于请益。
但随众听法而已。
一夕成召之曰。
阇黎
万古碧潭空界月。
再三捞摝始应知。
瞥然趋去。
于是精神逸举。
穷极玄秘。
又常入元翁之室。
机丝绵密。
翁心喜之。
翁即止岩之师也。
室中常谓曰。
暴长之
数载而枯。
暴流之水。
终夕而涸。
此理人岂不知耶。
但求速之病。
入于膏肓。
则神医拱手矣。
遂隐乌石山
一十八载
衲子知名。
正信长者。
广德石溪大伽蓝。
以居
居石溪。
禅徒始大集。
开堂日。
僧问。
黄梅碓觜花开日。
夜半传衣过岭南
此事还端的也无。
曰。
一物本来无。
两肩担不起。
曰。
毕竟如何保任。
曰。
不是诗人莫献诗。
乃曰。
佛病祖病众生病。
拈向一边。
丹药妙药神仙药。
除过一壁。
离却四大幻身。
且道。
那个是病。
那个是药。
若向者里荐得。
许汝诸人具只眼。
其或未然。
山僧分明指出病源。
与诸人看。
四大分散时。
向何处安身立命。
是有病无药底句。
镇州萝卜
柏树子。
乾矢橛。
麻三斤。
是有药无病底句。
青州布衫。
是药病对治底句。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狗子佛性无。
是药病双忘底句。
为治众生心中五欲八风。
烦恼尘劳。
妄想执著。
一切病。
一大藏教。
总是济世医方。
一千七百祖师公案。
尽是灵丹妙药。
有病应服药。
无病药还祛。
众中还有个汉出来道。
和尚自身不能治。
何用治别人。
只向他道。
留得一双青白眼
笑看无限往来人。
凡四坐道场。
暮年退休乌石。
为逸老计。
适有长者。
携童子上谒
问。
何来。
童对曰。
虚空无向背。
大奇之。
适悬钟次。
曰。
童子能言之乎。
童曰。
百鍊炉中滚出来。
虚空原不惹尘埃。
如今挂在人头上。
撞著洪音遍九垓。
叹曰。
此子。
如在壳迦陵也。
以大法度之。
法名非幻
洪武三年
诸山宿德。
咸赴钟山之会。
有诏起
使者至。
集众普说。
已而高声唱灭。
有偈曰。
生本不生。
灭本不灭。
攃手便行。
一天明月。
后事者。
有二人焉。
无涯幻
日本太初原
归化本国。
永乐五年
文帝诏。
西僧哈立麻佛事有感。
喜。
特留主灵谷。
以备顾问。
每召对称旨。
十七年
御制赞佛歌颂。
并刊大藏颁行。
是日庆云等瑞。
种种不一。
备载明纪。
其明年春
有敕再建会灵谷。
西僧例。
不奉诏。
亦唱灭。
以故父子。
深得或庵之遗韵云。
或庵体之八世也。
赞曰。
或庵行护国之话于焦山
至中叶几微而复兴。
譬犹一指之脉度陇穿峡。
所谓节节皆六秀。
杰峰父子一出。
又若老干发嫩。
支龙逶迤。
而下为尖圆方正之星而入局。
于戏谁中十道天心之穴。
则儿孙脚下。
可胜计耶。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世愚字杰峰
姓余氏西安人也。
家本儒素,世守诗书。
母毛氏梦感神人授以青衣童子,觉而生子。
自幼好佛,稍长,投兰溪显教寺,从孤岳嵩供洒扫。
已而薙除须发为大僧,受具足戒。
昼夜奉芗镫惟谨,以针刺指端濡血,书《金刚般若经》。
忽抵几叹曰:“纵能尽书一大藏教,亦属有为,绝如梦幻,不可控搏。
学无为,以明心宗乎?
”出谒古崖纯、石门刚,诚心恳至,相对于邑,悲从中来,泣涕沾䘳,祈示审端致力之要。
二公为之感动,欣然语之。
佩受其言,不间晨昏,兀坐如枯株,时年二十五矣。
复自念曰:“年日以增,日以退,岂非见闻未充,无以启发知解乎?
”渡涛江而西,见诸善知识。
时布衲雍、断崖义中峰本三人,大弘雪岩高峰之道。
并往咨叩,语皆不契。
中心愗惑,因止南屏山中三年,不踰户限。
闻止岩成倡道大慈山定慧禅寺,门庭虽峻,而获證悟者众,亟往谒焉。
止岩曰:“南泉有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何者?
闻而愈疑,仍还南屏
诸缘尽舍,形类气绝,行坐寝食,若无知觉,唯一念历然在太虚中,如此者久之。
一夕坐至夜分,闻邻席唱《證道歌》,至“不除妄想不求真”处,豁然如释重负。
举目洞照,不见一物留碍,喜不自胜,且曰:“佛法自在目前,祇为太近,故人自远耳。
”即操觚成偈,有“夜半忽然忘月指,虚空迸出日轮红”之句,乃走见止岩。
会止岩游姑苏,走天池,求證于元翁信。
信者,止岩之师也。
问曰:“上士从何来?
”曰:“大慈。
”曰:“大慈鼻孔,其深多少?
卓钖。
信曰:“拗折锡杖,尔将何为?
作礼。
信曰:“尔可归见止岩。
后见之,备述所悟。
止岩曰:“何处见神见鬼?”曰:“今日捉了赃。
”曰:“赃在何处?
便喝。
止岩曰:“开口合口都不是,向上举将一句来。
曰:“遍界明明不覆藏。
”止岩竖起竹篦,请指名,便掀到禅床。
止岩曰:“尔欲来将虎须耶?”复作礼。
止岩击之者三,瞩曰:“善自护持,他日说法度人,续佛慧命
”遂留执侍,服勤三年。
又还南屏,寻入大慈为上座。
元至顺二年西安,先是西安乌石山有福慧古刹,岁久荒废,瓦砾堆除,荆榛塞路。
独结茅以居,蛇蝎霄蟠,虎狼夜哮,了无恐怖。
乡人信仰,钦其道德,裹粮遗之。
遂澄居摄念,影不出山者,十有六载。
声光日振,缁素麇集,至三千指,几无所容。
县中大姓陈嗣宗,倡义施舍,为造殿堂,藏经楼阁,规模弘大,制如伽蓝。
且置山田,取其所入以供众。
帝师大宝法王闻之,为钖“弘辩”之号。
至正六年冬江南行宣政院亦录其行业,请主广德石溪兴龙禅寺,祝香报恩归之,止岩表其自證也。
留居三夏,将迎还乌石。
而郡新建佛刹四,曰古望,曰龙眠,曰宝盖,曰普润,皆延之为开山祖。
力起应之,无不感慕。
明洪武三年冬十二月十日示微疾,召门弟子,勉以精进入道,索笔书偈云:“生本不生,灭不灭。
撒手而行,一天明月。
”掷笔而逝。
越七日,藏于乌石慈云塔院,春秋七十,坐夏五十。
四方参学,莫知其数,得其法者,则慧观、德随十有五人。
所著《二会语》四卷,已刊行丛林
道倾四众,高太尉纳麟、黄尚书德昭廉访副使伯颜不花,莫不函香致敬,驰书问道,得其片言,称为玄要,其法施及人,可谓博矣。
宋文宪濂为铭其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