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元朝
僧印简金末元初 1202 — 1257
印简
山西岚谷宁远人
姓宋氏
微子之后。
生于金之泰和壬戌年
人品恢伟。
童幼神悟
七岁父授以孝经开宗明义章。
乃曰。
开者何宗
明者何义。
父惊异。
知非尘劳中人。
携见傅戒颜公。
颜。
欲观其根器。
授以草庵歌。
至坏与不坏主元在。
师问曰。
主在何处。
颜曰。
何主。
师曰。
离坏不坏者。
曰此客也。
师曰。
主聻。
颜沉吟而已。
寻礼中观沼公为师。
十一预恩纳具。
有洪彦上座问曰。
于今受大戒了。
缘何作小僧
师曰。
缘僧小故。
戒说大也。
试问。
上座戒老耶小耶。
曰。
我身则老。
语未终。
师大声曰。
休生分别。
一日。
上座教僧去。
师背上拍一下。
待回首。
乃竖指示之。
僧如教拍师背。
师便竖一指。
座太奇之。
师年十二。
中观听师参问。
诲之曰。
汝所欲文字语言耳。
向去皆止之。
唯身心若槁木死灰。
今时及尽功用纯熟。
悟解真实。
大死一场休有馀气
到那时节。
瞥然自肯。
方与吾相见。
师谨受教。
一日。
扶中观行。
观曰。
法灯禅师道。
看他家事忙。
且道承谁力。
汝作么生会。
师将中观手一掣。
观曰。
野狐精
曰。
喏喏。
师年十三时。
成吉思皇帝。
征伐天下。
师在宁远
于城陷之际。
稠人中俾师敛髻。
师告曰。
若从国仪
则失僧相也。
遂获如故。
师年十八。
元兵复取岚城
四众逃难解散。
师独侍中观。
曰。
吾年迫
汝方富有春秋。
今此玉石俱焚奚益。
子可以去矣。
师泣曰。
因果无差。
死生有命
安可离师求脱免乎。
纵或得脱。
亦非人子之心也。
观察师诚确。
曰。
子向去朔漠。
有大因缘。
吾与子俱北渡矣。
明日城降。
元帅史天泽
见师宇。
问曰。
尔何人。
曰我沙门也。
史曰。
食肉否。
史曰人肉。
曰。
人非兽也。
虎豹尚不相食。
况人乎。
曰今日兵刃之下。
能无伤乎。
曰。
必仗其外护者。
史喜甚。
元帅李七哥。
问曰。
尔既为僧。
禅耶教耶。
曰。
禅教乃僧之羽翼也。
如国之用人。
必须文武兼济。
李曰。
然则必也从何而住曰。
二俱不住。
李曰。
尔何人也。
曰。
佛师。
复曰。
吾师亦在于此。
二公见师年幼。
无所畏惧。
应对不凡。
即与往见中观。
闻观教诲切至。
乃大喜曰。
有是父。
必有是子也。
相与礼观为师。
与师结金石之契。
于是。
国王大加恩赐。
延居兴安香泉院。
署中观慈云正觉大禅师
寂照英悟大师
所需皆官给。
及中观示寂。
师为乞食看塔。
一夜。
闻空中有声召师名。
师瞥然有省。
乃迁居三峰道院
复问人告曰。
大事将成。
行矣。
无滞于此。
黎明。
杖策之燕。
铺。
值雨宿岩下。
因击火大悟
自扪面曰。
今日始知眉横鼻直。
信道天下老和上
不寐语。
先是。
中观垂寂。
问曰。
某甲当依何人。
了此大事。
观曰。
庆八十去。
师既入燕。
大庆寿寺
乃省观语。
径谒中和老人璋公。
中和。
先一夕梦一异僧策杖。
径趍方丈。
踞师子座。
次日师至。
中和笑曰。
此子。
乃夜来所梦者。
问曰。
某甲不来而来。
作么生相见。
中和曰。
参须实参。
悟须实悟。
莫打野𢲪。
曰。
某甲因击火迸散。
乃知眉横鼻直。
和曰。
我此处别。
曰。
如何。
和曰。
牙是一口骨。
耳是两片皮。
曰。
将谓别有。
和曰。
错。
师喝曰。
草贼大败。
和休去。
次日。
和复举临济两堂首座齐下喝因缘。
师竖拳一拍。
当时丈堂震动。
遂受中和印记。
出世屡坐大道场。
太师国王
及诸重臣之命。
师室中。
尝以四无依语勘学者。
无一当对扬者。
一日。
廊中逢数僧。
连问不契。
皆被打。
问最后一僧。
汝那里去。
僧云。
和上去。
云。
觅他作么。
僧云。
待痛与一顿。
云。
将甚么来打。
僧四顾云
不将棒来。
师连打四下
这掠虚汉。
众皆走。
师召
上座
众回首。
是甚么。
丁酉正月
加师先天镇国大士之号。
己亥冬
命主大庆寿寺
壬寅
护必烈大王
请师赴帐下。
问佛法大意。
王大悦
从师受菩提心戒。
因奏曰。
释迦氏之法。
于庙堂之论。
在王法正论品。
理固昭然。
非难非易。
恐王者不能尽行也。
又宜求天下大贤硕儒。
问以古今治乱兴亡之事。
当有所闻也。
王大悦
锡以珠袄金锦无缝大衣。
奉以师礼。
将别王。
王问。
佛法此去。
如何受持。
曰。
信心难生。
善根难发。
今已发生。
务须护持专一不忘。
不见三宝有过。
恒念百姓不安。
善抚绥。
明赏罚。
执政无私。
任贤纳谏。
一切时中。
尝行方便。
皆佛法也。
师既行。
有一恶少。
肆言谤法。
王按之将加法焉。
专使白师。
师回
明镜当台。
妍媸自现。
神锋在掌。
赏罚无私。
若以正念现前。
邪见外魔。
杀之可矣。
然王者。
当以仁恕为心乃可。
王益敬焉。
寻奉命统僧。
赐白金万两。
昊天寺建大会。
为国祈福。
蒙哥皇帝即位。
顾遇隆渥。
辰。
威烈王
奉以金柱杖。
金缕袈裟。
求法语开示。
七月
师会诸耆旧。
录所长物见数。
令主后事。
丁巳夏
说偈毕。
汝等少喧。
吾欲偃息。
侍僧急呼主事人至。
师吉祥。
泊然而逝矣。
世寿五十六。
茶毗。
获舍利无算。
护必烈王
为建塔于大庆寿寺之侧。
谥佛日圆明大师
临济为十六世。
僧善学元末明初 1307 — 1370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善学字古庭姓马氏吴人也。
自幼离俗,往大觉院,初习《华严经》,能知大义。
亭亭物表,如青莲出水,不染泥滓。
元至治癸亥,年十七,始受度为大僧,投华严诸师而穷其说,久之未有所入。
时宝觉讲经曹溪,亟往从之,慧解浚发,领悟敏捷,闻响心通,势如析,迎刃而解。
宝觉誉之不置,自是名称勃然兴起,老师宿德,推为时望。
别传教在报恩,聘之出典宾客
久之,浒溪之光福偶乏首忏者,古田滋司之。
又久之,无言宣继席报恩,复延之上座,分筵说经,声采一时,震动江南
行宣政院请开法昆山荐福寺,宣欲摄受为弟子,芺曰:“吾得法于宝觉,忍背之乎?
”赋曹溪水四章,以见志。
越二年即弃去,还东林隐居,专修白业,谓同志曰:“吾始习晋水源华严忏法,行之已久,及观天竺慈云式净土忏仪明白简要,五晦诸文皆出《华严》,吾欲籍是以祈生安养耳。
”掌教者崇其道誉,不容自逸,强主阳山大慈,先声所被,天人具钦,杖锡初临,山川改色。
明室龙兴,庶政改革,浒溪人士,恋慕尤笃。
爰具疏币,杂以香华,请居之,亦欲大弘贤首之教,续佛慧命
虽当俭岁,节省衣资,以供众饭。
会天复旱,院有观世音像,素著灵异,郡守率僚属迎致府廨,乞作法禜之,甘霖立沛,大雨三日,田野俱渥,岁复大稔,士民知精诚所致,施舍接踵。
方思有所建置,昭垂来兹,而院僧以官赋违期,当徙虔州,有司知专任讲席,不亲财䞋,欲为辩释,乃自承曰:“吾为主僧,法当坐主者,敢累他人乎!
”遂请行。
或哂其迂,谢曰:“宿业已定,不可逭也。
”行抵池阳马当山,示疾而化,时洪武庚戌四月二十日也,年六十有四。
形貌尪瘠,退然若不胜衣,戒检精严,护持三业,唯恐有所染污。
独居屋漏,法衣不离体,三藏诸文未尝释手,虽盎无斗储,处之裕如,恭谨自牧。
竖子请见,亦无惰容,勤于诱掖。
有不领解者,多方比喻,反覆数四,俟其开悟始罢。
初传华严于宝觉,简时,凡清凉《大疏钞》及《圆觉》、《楞严》、《起信》诸部,虽妙义深微,皆能融会。
遐迩子,敛䘳溯瞻,冀获听睹为快。
因造《十玄门赋》以示圆宗大旨,丛林传诵,谓能发越贤首诸祖之意。
或有好为立异,以应观法界性为十界差别事,惟心造为真如之理者,闻之叹曰:“真如生灭,倒置错乱一至于此,是可为大息也。
”其于匡卫宗乘,唯恐稊稗之混黍苗,固若甚严。
然其植心平易,不肯沈溺专家,以殊户异轨为高,理之所在,辄幡然从之。
每升堂示众曰:“吾宗法界还源,非徒事空言,能于禅定而获證入者,乃为有得耳。
”既而又曰:“吾蚤通《法华》,虽累入法华三昧,然长水璿问道于琅邪觉,又从灵光敏传贤首教,灵光,天台人也。
古人为法乃尔,吾徒可拘守一隅乎!
子美其至公无我,一扫近代互相矛盾之陋,故见诸著述,不落偏卑。
”又尝与同原澄以一乘同别之义,更质叠难,为《法华问答》若干篇。
复因主修法华期忏,撰《法华随品赞》三十篇,《辩正教门关键录》若干卷,及诗文并行于世。
弟子处仁法慧,请于九皋声、启宗佑为造行业记,而乞宋文宪公濂铭其塔,其词曰:“贤守之,《杂华》为尊,建立六相,条分十门,固自以为琐琐而不可易。
至若天台性善、性恶、三观、三德之旨,一念三千之文,又曷尝不引之而示人。
况脩门之注释,乃止观熏习次第,亦不外之而立言。
念古昔之诸祖,皆契经之由循,初何心于矛盾,唯欲鉴于群昏。
或谓无断伏分齐,而失修證之道,乃后嗣之纷纭。
卓哉师,所见绝伦,剪剔其末枝,融通其本根。
谈诸法之相即,含性具之缘因。
庶几森万象于寸心,合千江于一源。
观会通于大府,辟局隘之专门。
奈之何,道未克施而遘于邅迍,安养之生固知以无憾,但子之亡师,譬犹渡江河而失筏,遵广陆而折辕。
企瞻弗及,郁悒难伸。
评群行以成章,命勒之于贞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