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元朝
释元熙元 1238 — 1319
元熙
字晦机
豫章唐氏子。
世业儒。
西山明觉明公
乃师族叔父。
聚宗族子弟教世典。
师与兄元龄
俱习进士业。
元龄既登第。
师遂从明公祝发焉。
将游方。
其母私具白金为装。
师谓财足以丧志。
善言辞之。
不持一钱以行。
物初观禅师
阐化玉几。
往依之。
初与语惊异。
侍左右。
久之。
东叟颖于南屏
掌记
至元间
总统杨琏真珈。
奉旨。
取育王舍利。
亲诣师。
求记述舍利始末。
因招以俱。
师稚不欲行。
善言辞曰。
我有老母。
兵后存亡不可知。
遂归江西
则元龄。
先以临江通制。
文丞相起兵死。
独母在堂。
师奉之以孝闻。
元贞二年
始出世百丈。
居十二载。
法席振兴。
至大初
应净慈请入寺日。
行省官属。
俯伏致迎。
师发扬宗旨。
四方英衲。
一时辐辏。
结制日。
为众上堂。
以手作结布袋势云。
南山今日结布袋口了也。
汝等诸人。
各各于中。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
忽有个冲开碧落。
撞倒须弥底。
莫道结子不坚密。
良久云。
缦天网子百千重。
说法脱略窠臼类如此。
居七载。
径山
已而杖策归南屏
百丈大仰之徒。
闻师退閒。
争来迎致。
师辞不获已。
遂返仰山
又三年而终。
寿八十二。
葬于金鸡石下。
其弟子在杭者。
分爪发塔于净慈西隐
师嗣物初
初嗣北涧。
涧则佛照之子。
法脉渊源有自故。
师身后之思。
在学人为益深也。
禅师姓唐氏
豫章人也。
元熙者。
西山明觉院得度之名也。
晦机者。
其师物初观和尚所赠之字也。
号佛智者
御制也。
江通判文丞相靖难死国。
唐元龄者。
熙之胞兄也。
庐山一山万禅师者。
熙之益友也。
大中大夫广智全悟释教宗主。
笑隐大䜣禅师者。
嗣法弟子也。
为人事亲以孝。
事师以诚。
昆仲之间以义。
道友之间以直。
训诲门弟。
则严且慈。
尝与一山万行脚。
不耐丛林。
好讥诸方。
每抑之。
且曰。
明眼衲子出言为丛林。
轻重岂可易乎。
物初观公时居玉几。
公为浙人。
每操乡音。
昼夜批削学者。
学者畏其口不敢近。
上谒观公
语大惊。
默计曰。
浇漓末世有此人也。
又指曰。
此老为谁。
对曰。
元熙同行某甲也。
素闻名。
故深爱
得友之正。
乃留夏。
朝夕警诲。
辄深入玄奥。
久之出住百丈
东叟庐山开先寺
两山法席大振。
衲子络绎西江
诉禅人尝掌开先内记
请益参究。
达旦不卧。
每示之。
诉不领。
曰。
百丈熙堂头当能了子大事。
亟行勿迟。
但勿可言从开先来。
诉谒百丈。
问曰。
何来。
对曰。
庐山
曰。
曾见聱头否。
诉不语。
指曰。
果遭渠卖弄矣。
悚然莫知所以。
居百丈十二载。
迁净慈七载。
迁双径。
居双径。
未久退隐南山之阳。
江右丛林闻退閒。
争启请之不已。
仰山
仰山久废之馀。
至。
衲子不厌枯淡。
从之者数百辈。
其堂庑朽败不堪。
主事僧历请充修造。
历止不许。
一夜雷雨暴作。
方丈后壁忽崩塌。
移绳床。
侍者房而卧。
明晨命以草苫之。
有富人入山见
坐草壁边说法。
而禅者悠悠自若。
富人乃大异。
发意坚请新之。
仰山遂成精舍。
延祐六年秋
仲手字别所知。
复作偈别众而逝。
时侍僧有失常度。
语话声高。
复张目正色曰。
敢以吾死而堕吾规耶。
摈逐之。
已而瞑目长往。
世寿八十二。
僧夏六十三。
四为住持。
以策发为急务。
然机不易施。
施必中节。
尝以百丈野狐话。
问诉书记
诉拟对喝之。
诉即悟旨。
又举太原孚闻角悟道因缘。
常道者曰。
卢生入沧海。
史游名山。
从此杨州城外路。
令严不许早开关。
常亦悟旨。
(常号梅屋
著佛祖通载行世。
)又以西湖山水问伦上人。
伦曰。
通身无影像。
步步绝行踪。
厉声曰。
未在。
更道。
伦亦悟旨(伦号仲方
后住保宁)。
晚年久不上堂。
四众坚请之。
乃曰。
云门道。
个普字尽大地。
人不柰何。
殊不知云门四棱著地。
当时若与震威一喝。
待此老恶发。
徐徐打个问讯道。
莫怪触忤。
好非但救取此老。
亦能振起云门纲宗。
虽然口是祸门。
有数禅者。
座下省发而去。
僧大䜣元 1284 — 134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4—1344 【介绍】: 僧。
江州人,徙南昌俗姓陈号笑隐
九岁出家。
博通经典,旁及儒家道流百氏之说。
杭州凤山,迁中天竺,又主建康集庆寺
文宗天历初,被召赴阙,特赐三品文阶,授太中大夫
顺帝时受命校正《禅林清规》。
有《蒲室集》。
大䜣字笑隐南昌陈氏子。
家世业儒,去而学佛,得法于晦机熙公
卓锡杭之凤山,迁中天竺。
文宗金陵入正大统,命以潜邸之旧,为龙翔集庆寺
杭州,授太中大夫,主寺事,设官隶之。
所著有《蒲室集》十五卷,虞邵庵序之,谓䜣公以说法之馀事为文,莫之能禦。
吸江海于砚席,肆风云于笔端,一坐十年,以应四方来者之求,殆无虚日。
铿宏轩昂,感厉奋激,老于文者,不能过也。
欧阳圭斋之序蒲庵复公也,亦曰:由唐至宋,大觉琏公明教嵩公觉范洪公,以雄词妙论,大弘其道于江海之间。
一时老师宿儒,莫不敛衽叹服。
皇元开国,若天隐至公晦机熙公,倡斯文于东南,一洗咸淳之陋。
赵孟頫袁桷先辈,委心而纳交焉。
晦机之徒,笑隐䜣公尤为雄杰。
其文,太史虞集尝序之矣。
䜣公既寂,丛林莫不为斯文之慨豫章见心复公以敏悟之资,发为辞章,溯而上之,卓然并驱于诸师无愧也。
圭斋次论诸禅老之文,最为明悉,而推重䜣公如此。
明洪武初复公与蒲室之徒全室泐公,同以高僧见召。
已见于钱牧斋列朝诗集》,故不具载。
禅师大诉者。
字笑隐
世籍江州
唐尚书陈操之裔。
后徙居南昌
故为南昌陈氏也。
母萧氏。
孕感异徵。
日者谶曰。
生子当为法中龙文中虎
及娩。
地为震动。
父殁。
母盛年修净业。
为童时。
见佛相好。
则恋慕如慈亲。
年九岁。
得依水陆院伯父云阇黎为大僧。
遍阅大藏经文。
欲扣明己躬。
愿尽形寿以法为檀。
一山万禅师开化匡庐开先寺
诉竟走依之。
不发。
然诉常于此切指。
往百丈。
遂彻證于熙禅师拂下。
曰。
昔黄龙得旨。
泐潭领徒。
游方及见慈明。
气索汗下。
你道过在甚处。
诉对曰。
千年桃核里。
觅甚旧时仁。
以为类己。
大然之。
迁杭之净慈。
分座。
诉以书记自任。
博学广知。
加之辩才转变无方。
尝题曹操读碑图。
其略曰。
碑阴八字非隐语。
德祖有智如滑稽。
岂是阿瞒不解此。
感愧上马归路迷。
一时名辈称之。
又访中峰本禅师天目山
坐语。
夜半风雨大作。
崖石欲裂。
左右皆辟易。
诉不少动。
中峰曰。
诉公慧定之力。
俱足他日必大可观。
至大四年
出住湖之乌回。
次住杭城报国。
又住中竺报国。
中竺俱经火之馀。
诉至任缘鼓舞。
大厦俱成。
僧徒从者垂千辈。
首以篦子付之觉原昙
妙喜门风又一振矣。
天历元年
朝旨改金陵潜邸。
大龙翔集庆寺
以诉为开山第一代。
明年诏入奎章阁。
设高座。
阐扬大法。
出貂裘金衲赐之。
终不以示人。
然自奉俭薄。
衾衣常十数载不易也。
频躬烧香。
浴以给众。
身外之役。
不以劳人
至于名教节义。
则感励奋激。
不知有己。
明宗嘉其风范。
亲书广智庵额赐。
诉退居处。
至顺二年
疏谢。
归林下。
不报。
又辞。
文宗台臣
安居龙翔终老。
兼命较订百丈清规。
为缁门式。
盖百丈建立以来。
年代数百。
法久成毙。
诸方丛席各杜绳规。
俾律仪大典易式无闻。
以百丈旧文。
订列条章若干门。
互换主宾。
法久住。
书成。
进上。
敕诸丛林。
遵而一之。
于是天下缁流
礼乐铿锵。
进止有节。
大智之风。
俨然在矣。
嗣后朝赐益隆。
梵侣益众。
其禅席之盛。
自秀法云以来。
未之有也。
会中龙象。
则有愚庵智及季潭宗泐清远怀渭辈。
激扬旨要。
尝问僧。
青州布衫重七斤。
古人道了也毕竟一归何处。
僧曰。
东廊头西廊下。
曰。
甚么处见赵州
僧拟对。
曰。
棒上不成龙。
又问。
竖拂拈椎。
古佛榜样。
擎杈舞剑。
列祖条章。
衲僧下一句。
作么生道。
僧珍重便行。
曰。
不消一劄。
又问。
释迦弥勒文殊普贤从你脚下过去也。
僧顾左右。
喝之。
又问。
无位真人落在甚处。
僧便作礼。
曰。
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至正四年五月朔日。
退居广智庵。
复与御史脱欢公话。
别凡熟知。
悉致辞。
柬命弟子。
以两朝所赐资帛。
万佛阁
俾群生得所瞻仰。
从容书偈。
顺寂焉。
阅世六十一。
坐夏四十六。
学士虞集为蒲室叙。
叙状生平甚详。
之母。
精修净业。
感地生白连。
移居报国。
时其母西往。
常愧慕陈尊宿编蒲。
以故志所居处。
皆曰蒲室。
四会语录。
外文若干卷。
名蒲室云。
赞曰。
语云。
天地无全功。
圣人无全能。
仰山父子之为人。
庶其全矣。
熙公至殁。
犹教诫弟子。
整其家法。
䜣公于殁前一日。
宗泐辈。
孜孜以妙喜门庭为属。
较二公之心。
而往返阎浮百千次。
尚未足其愿也。
呜呼大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大䜣字笑隐姓陈氏九江人也。
初谒开先一山了万
尝经神祠,见纸灰随风旋起,脱然忘所證,以白东叟,叟诘之无滞,遂主开先。
叩之,未深契也。
乃遣参净慈晦机熙器重之,问:“黄龙得旨泐潭,领徒游方,及见慈明,气索汗下,过在何处?
抗声云:“千年桃核里,觅甚旧时仁。
”一日,又举百丈野狐语,诘之曰:“且道不落因果便堕野狐身,不昧因果便脱野狐身,利害甚处?
拟答,机喝之,生平疑滞,涣然冰释。
博学多通,于《涅槃》、《法华》、《大品般若》,靡不穷究,故三谛圆融,观法入妙,尤擅词翰。
黄溍虞集品其文,奇彩烂然,铿鋐磊落,名重一时。
元文宗顺帝时,屡承恩顾,命坐咨问,授三品文阶,赐赉甚厚,尽用以建閤。
元至正四年五月,诣御史大夫脱欢为别,复留书与交游之善者,二十四日书偈趺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