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近现代
海日楼诗集·序
寐叟既殁之十有二年,其孤慈护既刊其所著《蒙古源流笺證》,乃出所裒海日楼全诗九百馀首,请序于余。因念数十年来所有朋好,相与为文字骨肉者,凋谢略尽,黯然不可为怀。涛园之诗,寐叟犹及为序,节庵则散原序之,今惟散原与余存耳。《记》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然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则仍述吾两人往来聚散倡酬书札之素,以写余悲。往者涛园尝言,予兄弟于朋辈之为诗,能鼓舞而督促之,使裒然成帙,乃戏以催耕之布谷、促织之络纬相况,可云善谑。盖涛园素罕作诗,自要先伯兄木庵先生客皖南大通、淮北正阳关,不两年,成《正阳集》一巨册。陈韬庵太傅少作多不存稿,自里居与先伯兄相倡和,始存其稿,至今殆千首。余之怂恿寐叟为诗,则已详同客武昌时所作序中。嗣是寐叟出守南昌,则资余游匡庐;提学皖省,则招余游安庆;寐叟将赴欧美考察政治,则寓余武昌寓庐;辟地上海,则海日楼、谷隐诸所居,余尤数数至。其踪迹,彼此诗中,约略可寻。寐叟论诗,与散原皆薄平易,尚奥衍,寐叟尤爱烂熳。余偶作前后《月蚀》诗,寐叟喜示散原,散原袖之以去。寐叟诗多用释典,余不能悉,余《题寐叟山居图》五言古四首,寐叟亦瞠莫解,相与怪笑。寐叟短札诗稿存余所者,无虑百馀通;其散见于余诗话者,不能尽也。今翻阅兹编,武昌以前所作,盖廑有存,其他为余未见者,亦罕矣。其选入《石遗室师友诗录》《近代诗钞》者,至二百首,皆其尤精者。故余于寐叟之诗之甘苦酸咸,敢谓知之之深,一如己诗之甘苦酸咸。其足为外人道者,固已具《诗录》《诗钞》中所首载之鄙论已。
癸酉端阳节后,七十八叟陈衍书于苏州之聿来堂。
词学图录
陈洵(1870-1942) 字述叔,号海绡。广东新会人。清诸生。早年游历赣、豫十馀年,偃蹇不遇。归粤,以诗词见赏于梁鼎芬,加入南园诗社。又得交黄节,唱酬切磋为乐。穷困设帐为生。晚得朱孝臧之荐,入中山大学为词学教授。抗战起,避居澳门。后复回广州任教。词得朱孝臧激赏,以为与况周颐"并世两雄,无与抗手"。又与张尔田齐名,有"南有海绡,北有遁庵"之誉。善用逆笔,神骨俱静。有《海绡词》、《海绡说词》。
海绡词
洵字述叔,广东新会人。少有才思,游江右十馀年。晚岁教授广州中山大学。归安朱孝臧见其词,甚加推许,尝称新会陈述叔、临桂况夔笙为《并世两雄,无与抗手》。又为校印所著《海绡词》,并题句曰:《雕虫手,千古亦才难。新拜海南为上将,试要临桂角中源,来者孰登坛。》亦见其推许之至矣。其后复收入《沧海遗音集》,共二卷。洵生性孤峭,少与顺德黄节善。番禺梁鼎芬每为扬誉,并称《陈词黄诗》。以同治十年(一八七一)生,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五月初六日卒于广州,年七十二。(参考黄节《海绡词序》及《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六号予所撰《陈海绡先生之词学》)尚有遗词一卷,待刊。
词学图录
黄节(1873-1935) 原名晦闻,字玉昆,号纯熙。甘竹右滩人。清末在上海与章太炎、马叙伦等创立国学保存会,刊印《风雨楼丛书》,创办《国粹学报》。民国后入南社,长居北京,任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一度出任广东教育厅厅长。以诗名世,与梁鼎芬、罗瘿公、曾习经合称岭南近代四家。作品兼见唐诗文采与宋诗骨格,人称"唐面宋骨"。对先秦、汉魏六朝诗文颇多精当见解。有《诗旨纂辞》、《变雅》、《汉魏乐府风笺》、《魏文帝魏武帝诗注》、《曹子建诗注》、《阮步兵诗注》、《鲍参军诗注集说》、《谢康乐诗注》、《谢宣城诗注》、《顾亭林诗说》、《蒹葭楼集》等。
蒹葭楼诗·序
余交晦闻十年矣。君工诗,每有所作,必就余观之。余尝拟其体,思与之角,而卒不能胜。然君顾独许余知诗。戊辰春写成一厚册,命为《蒹葭楼集》。过沪抵余曰:生平之志与业,略具于此。子其为我序之。余曰:君诗之必传,固不待序。虽然,吾与君戴而游者今何世耶?天纲沦,人纪绝,神州数千年立国精神不毁之异族,竟摧拉燔坑于服古诵数之徒,儚儚洄洄十七年。昊天僤怨于上,黔首惵惵于下。纤纤仄望,比屋可诛。求一民劳板荡之音,如古之人遭苛虐,相呻吟者而不可得。生斯时也,而有诗,庄生所谓逃空虚者,闻跫音而喜也。又安可以无言!金之亡也,驱缙绅如群羊、木佛编钟、括宫排市,而元遗山之诗作。明之亡也,白骨如麻,赤地千里。至奴仆呼家主以兄弟,擅索文书,结寨焚杀。而屈翁山顾亭林诸君子之诗作。呜呼!今乃得君而三矣。君粤产,粤故多诗人。梁文忠以下,曾刚甫、潘弱海、罗掞东诸子,皆与余交。其所为诗,余又皆取而遍嗜之矣。如啖荔支,如副新橙。最后读君诗,味兼酸辣,乃知柠檬树果。信乎!君诗之工耶?君既以诗鸣海内,居京师十年,穷且饿,当项城称帝时,名士趋之若坑谷焉;而君独翛然南归。又有说之出者,亦坚卧不一应。曩尝评君,内蕴耿介,外造隽澹。今去之数年,覆诵君诗,犹前日也。此集古今体诗,约三百馀篇,异日君所就或不只此。然即三百馀篇固亦足以传君,而余独悲。亮节慷慨如君乃仅仅以诗传耶?则又不能不使人罪夫世已。许村樵人张尔田序。
(电子版录入:顾青翎)
维基
陈曾寿(1878年—1949年)字仁先,自号苍虬(又作沧虬),别号耐寂、复志、焦庵等。室名陈庄、苍虬阁、旧月簃、石如意斋等。湖北蕲水(今浠水)人。清朝及满洲国政治人物、诗人、书画家。陈曾寿早年肄业于武昌两湖书院,师从梁鼎芬。中举人之后,曾作有《平定粤匪战事图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陈曾寿中进士,任刑部主事。曾经一度出游日本。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陈曾寿调学部,迁学部郎中。陈曾寿曾经是张之洞的幕客,在新政方面多有贡献。后来,升任都察院广东道监察禦史。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邀陈曾寿出任提学使,陈曾寿不就,寓居杭州西湖。后来,迁居上海,以卖画为生。他和寓居青岛的刘廷琛交往密切,曾经一同于1917年赴北京参加张勋复辟,获授学部侍郎。后来,改居杭州南湖,奉养母亲。他和俞明震是近邻,经常唱和酬答。1925年,陈曾寿赴天津追随溥仪,任婉容的师傅。满洲国成立后,出任满洲国执政秘书(溥仪任执政),近侍处处长,内廷局局长等职务。1937年,因为清陵庙事务而触怒了日本人,遂遭到免职,迁居北京。晚年,陈曾寿寓居浙江杭州西湖,于苏堤第一桥筑“陈庄”。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迁居上海。1949年,陈曾寿在上海逝世。年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