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清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94—1867
【介绍】:
清河南商城人,字芝台,一字叔滋。嘉庆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刑部、兵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咸丰间会办五城团防,又上团防章程六条。文宗卒,总理丧仪兼办定陵工程。后与贾桢、沈兆霖等合疏请慈禧太后听政。卒谥文勤。
维基
贾桢(1798年—1874年),字筠堂,山东登州黄县人,晚清官员。贾允升长子。道光六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道光十六年,入直上书房,授皇六子奕䜣读。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左都御史、礼部、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咸丰年间,两拜体仁阁、武英殿大学士。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犯京师,帝命贾桢留守,日危坐天安门,阻外军不令入。翌年,咸丰驾崩,授命顾命八大臣辅导新君,东太后与西太后发动祺祥之变,贾桢与周祖培、沈兆霖、赵光上疏,请东西太后一起垂帘听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卒,赠太保,谥文端。
维基
沈兆霖(1801年—1862年),字尺生,号朗亭,又号子莍,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晚清官员。道光十六年(1836年)丙申恩科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年间,历任内阁学士、吏部侍郎、左都御史、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并支持东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和奕䜣的祺祥之变,消灭肃顺的顾命八大臣集团。同治元年(1862年),署陕甘总督,用兵西宁回部;七月,班师途中,路经平番县时下起冰雹,山洪暴发,与随行的兵士37人皆殁,赠太子太保,谥文忠。沈博通经史,工诗古文,旁及篆、隶,刻印、弈棋。有《沈文忠公集》、《广印人传》存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1
【介绍】:
清宗室,爱新觉罗氏。康熙帝第十三子胤详五世孙。道光初袭爵怡亲王,任御前大臣行走,受顾命。咸丰帝即位,日受信用。十年,以钦差大臣赴通州与英法联军谈判。拘囚巴夏礼。旋随咸丰帝逃热河。咸丰帝死,受遗诏与端华、肃顺等八人为襄赞政务王大臣,掌握朝政。未几慈禧太后勾结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祺祥政变),迫令自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3
【介绍】:
清满洲镶白旗人,苏完瓜尔佳氏,字克斋。道光二十年举人。咸丰初官内阁学士,帮办军务,旋擢钦差大臣。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久战无功,革职戍新疆。寻召还,于豫皖鲁镇压捻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八里桥抗击侵略军,负伤坠马。后以参与祺祥政变,曾为西太后所赏识。同治初赴陕进攻回民军,以淫贪无功,被责令自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1—1872
【介绍】:
清湖南湘乡人。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道光十八年进士。授检讨,累擢为礼部侍郎。咸丰初在籍奉命帮办团练,旋编为湘军。四年,湘军出战。发布《讨粤匪檄》。数年间,攻占武汉、九江等重镇。十年,江南大营再溃,太平军东取苏、常。清廷乃授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十一年,占安庆。穆宗即位,西太后主政,复命节制苏、皖、浙、赣四省军务。后曾国荃攻天京,左宗棠入浙,李鸿章练淮军自上海攻苏、常,皆受成于国藩。同治三年,以湘军破天京,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后复督兵战捻军,无功。与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局;从容闳之议,选派首批学生留美。七年,以武英殿大学士任直隶总督。九年,办天津教案交涉,畏法国强盛,杀十七人,遣戍官吏,以求妥协。旋还任两江,卒于官。谥文正。论学谓义理、考据、词章缺一不可。所选《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颇行于世。有《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全集》。
维基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生于清朝长沙府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谱名传豫,宗圣曾子七十世孙(系出曾氏南宗),晚清时期的重臣、名臣和功臣,湘军创始人和领袖,也是中国近代重要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书法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外交家、实业家、改革家、儒生,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晚清另一重臣李鸿章有师徒关系。道光进士,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部侍郎。1852年奉旨组办湘军,以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其所创立的湘军更成为晚清的依傍,曾国藩亦因此地位大幅上升,成为汉臣之首,同时亦扩大了地方权力,其门生朋友更遍布天下,势力幅及整个官场。1860年8月,授曾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寻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翌年开始曾国藩支持恭亲王奕䜣主持的洋务运动,大力支持地方兴办实业,提倡以平等外交方式对待洋人,从而成为慈禧太后的重臣。1871年奉旨处理「天津教案」,但因与洋人委服而遭到天下唾骂,甚至被讽为「曾国贼」,因此积劳成疾,结果于翌年3月病死南京,享年61岁,谥文正。曾国藩与徒弟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有《曾文正公全集》。1864年7月,曾国藩和曾国荃率湘军攻破当时的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市)后屠城,死伤无数。南京百姓至今仍以“曾剃头”、“曾屠户”等词称呼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又有一说,“曾剃头”此一外号来自曾国藩治军极严,小过即斩,号称「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中国近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蒋中正和毛泽东高度评价过曾国藩。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即使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中正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维基
匡源(1815年—1881年),字本如,号鹤泉,山东胶州人。清朝大臣。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历任皇子奕詝经师,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代理礼部尚书,军机大臣,赐紫禁城骑马,同治帝顾命八大臣之一。东西太后结合恭亲王等人夺权,发动了祺祥之变,八大臣或死或贬,匡源被罢官。
维基
何桂清(1816—1862年12月21日),字根云。云南省云南府昆明县(今云南省昆明市)。清朝翰林、政治人物、军事人物。官至两江总督。因抵抗太平天国不力,以失封疆之罪,弃市。何桂清的父亲是王英九之父王燮的家丁。王燮担任太守,为王英九请来家教,何桂清伴读。王英九愚钝又喜欢玩乐嬉闹,不喜欢八股文,因而读书失败,何桂清思绪清明,过目不忘,反而造就了何桂清。后来王英九捐纳为盐使时,何桂清出资,报答此恩。道光十五年(1835年),何桂清中式乙未科第二甲第四十九名进士出身,点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十六年(1836年)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道光十七年(1837年),任河南乡试副主考官。道光十九年(1839年),主贵州乡试。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司经局洗马,右赞善,改左赞善,日讲起居注官,南书房行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升翰林院侍讲,仍任洗马。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升太仆寺少卿,为广东乡试正主考,会试同考官。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升光禄寺卿,改太常寺卿。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为山东学政。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加内阁学士,仍提督山东学政。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二月五日,迁兵部右侍郎。丁忧去职,服满后补任原官。咸丰元年(1851年)五月二十日,署理吏部右侍郎,闰八月十三日授兵部右侍郎。十二月十四日改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南书房行走,顺天乡试覆试阅卷大臣,顺天武乡试较射大臣,兼管三库事务,充实录馆副总裁。二年(1852年),署理经筵讲官。三月六日充会试副总裁、覆试阅卷大臣,大考翰詹阅卷大臣,考试荫生阅卷大臣,八月六日授江苏学政。太平天国袭江南,何桂清以江苏学政身份疏陈军事,抨击封疆大吏软弱,无所顾忌侃侃而谈,咸丰帝感到惊奇。三年(1853年)十一月二日改礼部左侍郎。四年(1854年)三月十日,改吏部右侍郎,仍充江苏学政,四月十八日改仓场侍郎,九月二十一日升授浙江巡抚。太平军攻陷江宁,东南震动。安徽徽州府、宁国府是浙江屏障,何桂清驻兵黄池,扼守要冲,与浙江提督邓绍良击退太平军。五年(1855年),桂清檄令道员徐荣攻黟县、石埭,太平军主力到达后徽勇溃败,徐荣战死。何桂清上疏主张安徽浙江互为唇齿,主客一心方有胜算,咸丰帝上谕令地方官吏不分畛域剿敌。安徽巡抚移驻庐州,徽州、宁国二府暂由何桂清管辖,桂清令徽州府知府石景芬、副将魁龄等收复徽州府城及休宁县,布防堵敌军来路。江西太平军入侵浙江,攻陷衢州府开化县,进犯严州府遂安县,桂清檄令邓绍良等夹攻,击退太平军,周天受、石景芬等克复黟县、石埭县。何桂清奏请增补道员缺额,以石景芬任徽宁池太道;总兵豫祺战绩不佳,革职,以江长贵代;团练大臣前侍郎张芾驻皖南,督办徽、宁防务,兼顾浙江衢州、严州二府。六年(1856年),檄令邓绍良、秦如虎、都兴阿等合攻宁国府,江长贵击败来援的太平军,收宁国府城,获得嘉奖。浙江杭州府知府王有龄被通判徐徵讦控,桂清复奏有微词,被朝廷责问,十一月六日以病免职。七年(1857年)春,两江总督怡良因病出缺,桂清同年的文渊阁大学士彭蕴章保荐以何继任,统筹粮饷。四月十二日,以二品顶戴署理两江总督。六月六日,实授两江总督。桂清保荐王有龄升授江苏布政使,获准。此时江宁已沦陷多年,总督驻常州,军事由江宁将军和春主导,江南提督张国梁为帮办,前任总督怡良专责转运粮饷。桂清屡次奏陈方略,符合咸丰帝期望,谕饬和春与桂清和衷商酌。冬季,攻克江苏镇江府,以办理军饷功加太子少保。十二月二十六日充钦差大臣、南洋通商大臣办理通商各口事务。八年(1858)十一月,会同东阁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与英、法、美三国改订税则、通商章程:有限承认鸦片贸易;依《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在上海创建关税总局;进出口货物,一律按时价抽5%关税,洋货远销内地一律按时价抽2.5%子口税;各口税收划一办理,聘请英人李泰国帮办海关税务等。十年(1860年)张国梁攻克江宁城外九洑洲,与和春挖壕筑垒,完成合围江宁(第二次江南大营)。桂清以济饷之功,晋加太子太保。三月二十一日,太平军陈玉成、李世贤、杨辅清、李秀成等合兵十馀万攻陷建平县、东坝。李秀成为了解围,由安徽广德州急袭杭州,杭州将军瑞昌死守,上谕令何桂清、和春尽速救援;桂清急檄帮办江南军务广西提督张玉良驰援,到达后以600兵击破太平军,并收复临安县、孝丰县、安吉县,获朝廷嘉奖。何桂清又传檄宣化镇总兵马德昭、寿春镇总兵熊天喜、游击曾秉忠,副将刘成元水陆分路进剿,造成兵力分散。太平军一支由东坝进江宁府,一支由溧阳县攻常州府,进而攻陷溧阳县、进围金坛县。桂清檄令马德昭救援常州、总兵衔周天孚及潮勇救援金坛县,太平军于是退出武进县界,全部进围金坛。闰三月初三日,太平军攻陷句容县,江南大营后路断绝。初四日,张玉良回军到达常州。初五日,参将罗希贤率军自宜兴进驻常州城,初六日,寿春镇总兵熊天喜自安徽广德抵达常州城。江宁将军和春飞檄求援,何桂清不准张玉良赴援,和春又调马德昭急援,桂清也不准。浙江巡抚王有龄递书告诫何桂清勿逃离常州:「事棘时危,身为大臣,万目睽睽,视以动止。一举足则人心瓦解矣。」初七日,太平军自江宁城外攻击江南大营,张国梁激励将士激战七昼夜。张国梁九次传檄常州诸军救援,何桂清皆不回应。十四日,大风雨后降下大雪,人多冻僵,将士因缺饷而噪乱,十五日,江南大营失火,全军溃败。十六日,张国梁退守镇江,和春退守丹阳县。何桂清惧怕张、和弹劾,极力致书慰劳,请张国梁移防丹阳。和春遣熊天喜扎营于白堍,张国梁招集溃兵,十八日,张国梁统兵一万三千人抵达丹阳,留西宁镇总兵冯子材一万二千人守镇江。何桂清遣张玉良于常州城外西南五里至西北横列二十营,并上奏:「丹阳以上军务,和春、张国梁主之。常州军务,臣与张玉良主之。部署稍定,即进规溧阳。」其实是空言,企图推诿责任。 常州、丹阳失陷,弃守出逃,枪杀百姓 何桂清催促张国梁、和春援救金坛县,但因刚遭遇大败,士气不振,未及休养;而太平军已由金坛珥村绕道出丹阳南侧,马德昭于奔牛迎击,太平军转往吕城,隔绝丹阳、常州大道,熊天喜于白堍溃败自杀。二十九日,李秀成率太平军十万人进逼丹阳,张国梁开南门迎击,李秀成望见张国梁旗帜而退。张国梁向常州索要锅、帐、军械而不得,部众再度溃逃,张国梁指挥亲军驰骋鏖战,被溃兵阻挡,太平军混入溃兵中狙击张,张战死,丹阳城破,和春突围前往常州。何桂清大为震惊,已革江苏按察使、总理江南粮台事务的查文经等人洞悉桂清心意,建议退守苏州。桂清便奏言军事已交托和春、自赴苏州筹饷,作为逃跑藉口。出逃时,常州士绅跪道请求桂清留守,戈什哈枪杀跪留其中19人才脱身,张玉良也随即出逃。何桂清弃守后常州士民自筹登陴守城。数日后常州城破,李秀成愤恨人民抵抗而屠城。和春督兵迎敌,兵溃重伤,退至无锡县,自杀殉节。无锡城破,湖北提督王浚战死。苏州守军闻讯大为愤恨,何桂清到达后,驻扎于浒墅关,江苏巡抚徐有壬拒绝打开城门,并弹劾何桂清「弃城丧师」及亲兵在途中焚掠的罪行。和春四月十三日,苏州城沦陷,徐有壬于巷战战死殉节,遗疏再弹劾何桂清多条罪状。朝廷降谕将何桂清革职解京审讯。何桂清逃至常熟县,托言借外兵,逃进上海租界。何桂清统领十馀万清军弃城潜逃,导致常州、常熟、苏州皆失守,咸丰帝上谕革职,捕送北京审讯。然凑巧遇英法联军之役,咸丰帝避难热河,何案搁置两年。期间王有龄及江苏巡抚薛焕等相继上疏乞恩,未获允准。 同治元年(1862年),言官交章弹劾何桂清,于是恭亲王与租界交涉,正式将其逮捕下狱。秋审处总办、直隶司郎中余光倬,照「各省督抚提镇失陷城寨律」拟斩监候,并以情罪重大,「击杀执香跪留父老十九人,忍心害理,罪当加重」,应即行处决,而改拟「斩立决」请旨定夺。刑部尚书赵光,因与帮办江南军务的许乃钊有交情,瞭解何桂清失陷苏常殃民细节,覆奏:「不杀何桂清,何以谢江南百万战难生灵?」慈安太后、慈禧太后降旨命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会议。大理寺卿李棠阶认为何桂清清为两江总督,骄横颟顸,治军无方,克扣军饷导致将士哗变、全军覆没,弃城而逃又嫁祸他人,其罪不容诛。然而太后为求慎重,另有旨:「何桂清曾任一品大员,用刑宜慎,如有疑义,不妨各陈所见。」有17人上疏论救,体仁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祁寯藻,引用嘉庆帝谕旨:「刑部议狱,不得有加重字样。」认为刑部所拟不合制。另有工部尚书万青藜、御史高延祜,而新任江苏巡抚薛焕以重金疏通,故拖延未决。言官仍交章弹劾,户科掌印给事中郭祥瑞、吏科给事中谢增等奏请速正典刑;礼科给事中卞宝第(曾于浙江道监察御史任内弹劾桂清)抗章驳祁寯藻:「仁宗上谕,只就承平时期寻常罪名而言。」又言:「道光年间浙江提督余步云失定海,咸丰年间湖北巡抚青麟失武昌,皆以失陷封疆伏法,其时祁寯藻当军机大臣,何独于何桂清护惜若此?」大理寺卿李棠阶以东南战事尚未结束,求顾全大局再上密摺主张不应拖延:「刑赏大政,不可为谬悠之议所挠,今欲平贼,而先庇逃帅,何以作中兴将士之气?」刑部审讯时,桂清提出一份薛焕等人具名之公禀,请其退到苏州,以保饷源重地,作为其本不欲弃地的證明。公禀出于当时或事后伪造已无从查究,朝廷命两江总督曾国藩查核具奏。曾国藩认为守土之责与公禀无关,覆奏:「疆吏以城守为大节,不当以僚属一言为进止;大臣以心迹为罪状,不必以公禀有无为权衡。」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议覆,由刑部主稿,六月十三日,余光倬疏奏:「已革两江总督何桂清身膺疆寄,受国厚恩,岂不知军旅之事,有进无退,守土之责,城存与存?况其时常州有兵有饷,并非不可固守,乃首先弃城逃避,致令全局溃散。望亭为无锡至苏州要冲,业经奏明截留长龙船,扎营于此,乃并未身经一战,命杀一贼,忽于苏州失陷之前一日,率师船退驻福山海口,是其撤兵远遁,纵寇殃民,尤罪迹之昭著者。至刑部历年审办军营失事成案,均视此为轻,惟馀步云系由斩候加至斩决,情罪相等。虽带兵提督与统兵总督稍有不同,然论疆寄,则文臣视武臣为重;论军法,则逃官与逃将同诛;论情节,则闻警屡逃,非被攻被围变出不测者可比;论地方,则全省糜烂,非一城一寨偶致疏防屠可比。请仍照原拟,从重拟以斩立决。」得旨,改为斩监候,秋后处决。12月21日在京师菜市口法场处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6—1861
【介绍】:
清宗室,字雨亭,一字豫庭。郑亲王端华弟。深得咸丰帝宠信,历官至户部尚书、御前大臣。能拔擢人才,力主重用曾国藩、左宗棠等与太平天国对抗。对俄严词拒签《瑷珲条约》。帝死时,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力抗皇太后垂帘。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合谋发动“祺祥政变”,斩之于市。
维基
董元醇,又称董元章,清代官员,河南洛邑人,祺祥之变中的开端人物。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二甲十一名进士,选为翰林。十年,任从五品御史。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驾崩,遗下幼主载淳,遗诏由肃顺等顾命八大臣辅政。八月初六日,董元醇上疏,称新君年幼,应由东太后慈安与西太后慈禧暂时垂帘听政,并暗示希望加上恭亲王奕䜣一起辅政。肃顺等人得知之后大怒,咆哮于朝堂之上,吓得载淳啼哭不止、尿失禁。也因为此事,董元醇被肃顺下令发配军台效力。此时,两宫太后发动祺祥之变,废除祺祥年号,改为同治,肃顺等顾命八大臣或杀或贬,都被肃清,董元醇因此非但没被发配,反而加官一级,升为正五品工科给事中。后董元醇举荐倭仁、祁隽藻、翁心存、许乃普等人为帝师,但两宫太后没有回应,不久后,因为其名与皇帝载「淳」同音,自行避讳,改名董元「章」。
维基
徐桐(1819年—1900年),字豫如,号荫轩,清末守旧派官僚。汉军正蓝旗人,尚书徐泽醇之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出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徐桐固守理学,极端排外,支持义和团,庚子之变时畏罪自杀。著有《治平宝鉴》。徐桐为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检讨,实录馆协修等职。坐修改中卷乾磨勘,罢职。咸丰十年(1860年),特赏检讨。同治帝登位后,在上书房行走。任太常寺卿、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0年1月24日),慈禧太后企图为光绪皇帝收继义子溥俊的己亥立储事件,徐桐力主支持,其实幕后为刘豫师之谋划。徐桐治理学,敌视西洋文化。徐桐府邸位于东交民巷,他厌恶与洋人为邻,署其门联曰:“望洋兴叹,与鬼为邻。”徐桐主张借义和团排外,支持慈禧太后对外宣战,奏请慈禧太后下诏「无论何省何地,见有洋人在境,径听百姓歼除」。亦信阴门阵。但义和团进据北京期间,徐宅被拳民抢掠,他本人更被拳民拖出公审,此时已八十岁的徐桐要跪地苦苦哀求才避过虐待。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徐桐悬梁自缢。其三子刑部左侍郎徐承煜亦为主战派,慈禧太后处死主和五大臣时任监斩官。徐桐自尽后,徐承煜埋其尸于后院。而徐家妇女由几岁至八十多岁集体自杀。后徐承煜为日军捕获,被清廷处死。《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按约惩办主战大臣,褫徐桐职务,剥夺恤典,随即论罪弃市,以其先死免于追究。徐桐六子徐仁昭和八子徐忠昭逃往易州白杨村居住,民国初前绥远将军贻谷亦投靠徐家在此居住。徐桐府邸位于今东城区东交民巷与台基厂大街相交处的东南角。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府邸为比利时使馆占用,现为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紫金服务中心。曾收藏宋徽宗旧藏的古琴「春雷」。
维基
丁宝桢(1821年5月29日—1886年4月21日),乡试榜名及谱名琼选,官章名宝桢,字稚璜,号稚璜,又号佩之,行三,贵州平远州(今织金县)牛场镇人。洋务运动重要成员,官至四川总督。咸丰三年(1853年)以孝廉入选大挑一等,分发浙江试用知县,同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因母丧回籍,适逢遵义杨隆喜起事,主动变卖家产,募集死士八百,组织乡勇,保卫乡里。守丧结束,正逢苗族、白莲教反清运动兴起,巡抚蒋霨远奏请将其留军,特旨授编修,增募至四千人,收复平越、独山诸城。咸丰四年(1854年)至六年(1856年)间参与镇压平远、独山等地白莲教和苗族举事。咸丰十年(1860年)任湖南岳州知府,次年调任长沙知府。同治二年(1863年),擢升山东按察使,次年迁任布政使,奉僧格林沁命进攻白莲教起义军宋景诗,并参与镇压捻军。僧格林沁在曹州阵亡后,宝桢受到牵连,得朝廷恩旨以留任。山东巡抚阎敬铭欣赏其才能,于是乞休,举荐丁宝桢接替自己成为巡抚。宝桢因镇压捻军数次被嘉奖,加太子少保。同治八年(1869年),因慈禧太后的宠宦安德海私自出巡,违反祖制,于是丁宝贞把安德海的违法行为上奏慈安太后,得慈安太后支持后将其就地正法于济南,得名于时。宝桢颇力进洋务运动,光绪元年(1875年)成立山东机器局。 光绪二年(1876年),宝桢署理四川总督,创设四川机器局。维修都江堰,改革盐法,筹划西南边防。但任内也因顾忌后任山东巡抚文格查到自己任内的把柄,因此虽然知道到任前四川发生的“东乡血案”,但并未秉公处理,最后因曾任四川学政的张之洞上奏慈禧重查冤案,最后丁宝桢被控犯渎职包庇罪,交刑部议处,从一品也降为四品。光绪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1886年4月21日),丁宝桢病逝于任上,享寿六十六岁。追赠太子太保,谥文诚,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0—1903
【介绍】:
清江苏武进孟河镇人,字培之。先世本姓蒋。诸生。世业医。咸丰间避兵乱,所至以医为生,求治者甚众。治病罕用贵重药,而疗效如神。光绪间曾入都为慈禧太后治病,后因太监屡索贿金,托病告归。门人甚多,世传为孟河派。有《医略存真》、《马培之外科医案》等。
维基
薛允升(1820年—1901年),字克猷,号云阶、云陔。陕西长安人。咸丰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任山西按察使、山东布政使、署漕运总督。光绪三年(1877年)由江西饶州府知府调任四川成绵龙茂道道员。光绪十九年(1893年)官刑部尚书。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十八日(1896年5月30日)中午,永和宫太监李苌材、张受山在北京大栅栏“庆和戏园”看戏时因争西楼三桌雅座与人发生口角,掌柜黑永闻声前来解劝。下午太监再返庆和园,张受山唆使范连沅、阎葆维、王连科、李来喜、毕汶碌等人持械行凶,后至天全茶馆。中城练勇局的副指挥杨绍时派遣队长赵云起率领兵勇二十名前往镇压。太监见状挥刀乱砍,竟“击杀捕者”,赵云起受重创殒命,兵士刘文生、马连恒等多人受伤。薛允升下令将二人斩首。光绪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九日,慈禧太后下令要求改判。薛允升仍判张受山“斩立决”,改判李苌材“监候斩,秋后处决”。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初三,受其侄薛济受贿案牵连,贬为宗人府府丞。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病辞官。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随驾至河南,以病卒于汴梁。
维基
谭钟麟(1822年—1905年),字文卿,原名谭二监,湖南茶陵人,清朝末年政治人物。曾任两广总督,任内镇压了杨衢云、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广州起义,下令当时的南海县知县审理陆皓东等革命党人。谭钟麟于咸丰六年(1856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任编修。同治年间外放,历任多职。同治十年(1871年),因左宗棠疏荐,出任陕西布政使,不久代理陕西巡抚。由于他保证了左宗棠进军新疆期间的粮草供应,为平定阿古柏之乱做出了贡献,光绪元年(1875年),实授陕西巡抚一职。光绪五年(1879年),谭钟麟调任浙江巡抚,在任期间整修了文澜阁,有政绩。光绪七年(1881年),升任陕甘总督,在任内大力发展农业,使得当地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光绪十四年(1888年),谭钟麟告病辞职,但三年以后即被再次征召入京,以尚书衔任吏部左侍郎兼署户部左侍郎,管理国库。光绪十八年(1892年)升任工部尚书,不久调任闽浙总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调任两广总督。任内禁止了当时在广州流行的一种闱姓赌局;也镇压了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广州起义,下令当时的南海县知县审理陆皓东等革命党人的犯罪事实。其间并多次上疏反对戊戌变法,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谭钟麟因不满租借新界,以病告归。光绪31年(1905年)病逝于长沙,谥文勤。
维基
张家骧(1827年—1885年),字子腾,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晚清政治人物。卒谥文庄。同治元年(1862年)殿试第二甲第十二名,赐进士出身,时年三十五岁。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1867年出督山东学政,寻调山西(与于建章对调)。1868年因父丧解职,守丧后重新上任旧职。历升翰林院侍讲(同治十年,1874年8月)、南书房行走(同治十三年,1874年9月)侍读、侍讲学士等。光绪元年(1875),任顺天乡试同考官,12月,任日讲起居注官,光绪二年,任国子监祭酒,光绪七年(1881),任詹事府少詹事,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光绪八年,任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署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任稽察科事内阁学士,经筵讲官,光绪九年(1884),任直隶省举人复试阅卷大臣,殿试读卷官,朝考阅卷大臣,授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任武闱会试正考官,慈禧太后50寿庆,赏赐张家骧“砥德砺才”牌匾,并赐紫禁城骑马,终官吏部右侍郎。光绪十一年(1885年),张家骧病逝于吏部侍郎任上,归葬于鄞县龙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87
【介绍】:
清宗室,隶正蓝旗,字树南。直隶总督庆祺子,以任子官礼部主事。咸丰六年进士。光绪间历任热河都统、左都御史、礼部尚书。以劾左宗棠,不随班祝“万寿圣节”,用语过当,革职留任。旋遵旨巡察海防,疏陈烟台、旅顺间防守事宜。十二年,两宫谒东陵,慈禧太后不欲在孝贞显皇后(即东太后)陵前行跪拜礼,延煦面诤数四,慈禧不得已跪拜如仪。
维基
翁同龢(1830年5月19日—1904年7月4日),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人称翁帝师、翁师傅,江苏常熟人,清末大臣、书法家、状元。官至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同治帝和光绪帝的两代帝师。翁同龢幼年时的国学教育系由其母亲与姐姐教导完成。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参加科举得恩贡,咸丰二年(1852)壬子顺天乡试中举,咸丰六年(1856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任陕西学政,因病回京。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是翁同龢发现诸多疑窦,同治帝下令重审此案,其中涉及“两湖派”与“江浙派”的权力斗争。光绪元年(1875年),翁同龢署刑部右侍郎。次年四月,慈禧太后命教授光绪帝读书。不久,迁户部侍郎,充经筵讲官,晋都察院左都御史。历任刑部、工部尚书。光绪五年十一月,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通商十八条,六年八月十八日,翁同龢等人在养心殿面对两宫皇太后,翁认为伊犁可以割走,但十八条不能应允,特别是在西安、汉中设立通商口岸以及在松花江上行船等两条不可许。光绪八年(1882年),充任军机大臣。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中,主张进兵结合谈判,不可一味依仗刘永福之黑旗军。不久,罢直军机。历加太子太保,赐双眼花翎、紫缰。翁同龢因曾国藩及李鸿章曾经检举其兄,因而终身与李鸿章有私怨。翁同龢对于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推行的洋务运动颇为排斥,对于该运动也有所批评,并影响往后光绪帝亲政后的举措。任户部尚书期间,处处以反腐等各理由刁难北洋水师,光绪十七年,暂停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两年。当时有一副讥讽对联描写二人无能:「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安徽合肥的李鸿章,下联「常熟」即江苏常熟的翁同龢。李翁二人的恩怨间接导致日后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失利。光绪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军机大臣,深得光绪帝信任。在甲午战争中,坚决主战。次年,清军战败,中日和议期间,翁同龢与李鸿藻极力反对割地,指出:「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又联合俄、英、德三国谋阻割地,最终情势无法挽回。次年,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开始后,6月15日,翁同龢突然遭光绪帝将其开缺回籍。传统说法认为翁支持维新变法,推荐康有为,拟定并颁发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明定国是诏》,故遭到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之名加以罢黜;另外一个说法,则是甲午战争之所以失败,在于翁同龢对于北洋舰队的武器更新百般刁难所致,有次恭亲王奕䜣病重,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前往探望,光绪皇帝曾询问恭亲王奕䜣翁同龢是否值得重用,恭亲王奕䜣对光绪帝表达反对意见,最后光绪皇帝在与慈禧讨论后决定忍痛罢黜翁同龢。戊戌政变后又遭严厉斥责,将其罢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翁先到侄子江西巡抚翁曾桂署中暂住,然后回常熟故乡。光绪三十年(1904年)病逝于故乡。死后康有为誉之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然而,根据雷家圣《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一书指出: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说道:「那拉氏(慈禧太后)忽将出一朱谕,强令皇上宣布。…皇上见此诏,战栗变色,无可如何。此朱谕实那拉氏与荣禄最毒之计,闻系出于荣禄私人李盛铎所拟云。翁同龢一去,皇上之股肱顿失,然后可以为所欲为也。」可见罢黜翁同龢的诏书,为「荣禄私人」李盛铎所草拟。但是康有为在《自编年谱》却记载翁同龢被罢前夕,康有为「为御史李盛铎草译书、游历及明赏罚、辨新旧摺,李上之。」可见康有为替李盛铎草拟之「明赏罚、辨新旧」的奏摺,即是弹劾翁同龢的奏摺,将翁同龢视为「旧」而加之以「罚」。变法派领袖康有为竟然帮「荣禄私人」李盛铎草拟奏摺,岂非怪事?因此,李盛铎不但非「荣禄私人」,而且可能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与拟稿之下,上书弹劾翁同龢。翁同龢的被罢,不是「那拉氏与荣禄最毒之计」,而是康有为「除旧布新」的结果。宣统元年(1909年),翁同龢获得官方「平反」,追复官衔,并追加谥号为文恭。著作有《瓶庐诗稿》、《翁文恭公日记》、《翁文恭公军机处日记》等。
维基
夏同善(1831年—1880年),字舜乐,号子松,浙江仁和县塘栖镇(今属临平区)人。晚清政治人物。夏同善幼年丧母,父夏建寅续娶乌镇萧氏,常随继母住外婆家,好读书,遍读外祖父萧麒藏书,与胡雪岩有交情。咸丰六年丙辰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官庶常馆庶子、詹事府詹事。善写文章,时人誉谓“在曾(国藩)、左(宗棠)之上”,甚得慈禧太后赏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同善反对议和。太平军陷杭州,夏同善在家服父丧,携母到上海。同治六年(1867年),升为少詹事。同治十年(1871年)任兵部右侍郎。同治十二年(1873年)以审理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闻名。光绪元年(1875年),与内阁学士翁同龢直毓庆宫授读。光绪四年,视学江苏。光绪六年(1880年)卒。朝廷赐祭葬,谥文敬。葬于大清岭。浙江图书馆今存夏同善手稿《夏子松先生函牍》。浙江省桐乡市乌镇有夏同善翰林第。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2—1898
【介绍】:
清宣宗第六子。爱新觉罗氏。咸丰时封恭亲王。英法联军陷京后,为全权大臣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并与桂良等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慈禧太后共谋发动祺祥政变,杀肃顺、端华等,授议政王,掌军机处、总理衙门。主张借洋兵镇压太平军,支持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洋务活动。同治中罢议政王等职务。旋复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中法战争期间复被罢去军机大臣等职务。至甲午战争间复职。戊戌变法前夕病死。谥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