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僧智旭明末清初 1599 — 1655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智旭字素华,晚称藕益老人姓钟氏吴人也。
父岐仲,持大悲咒十年。
母金氏,梦大士抱儿授之,遂生子。
七岁闻父训,甘蔬食,不逐腥膻。
年十二就傅读书,日聆师说,即以圣学自任,作《辟佛论》数十篇,复进酒肉。
弱冠,阅莲池《自知录叙》及《竹窗随笔》,乃取所著论焚之。
年二十,诠《论语》至“天下归仁”,不能下笔,废寝食者累日。
是岁,居父丧,读《地藏本愿经》动出世心,日诵佛名,尽焚所为文,郁郁三载。
听一法师讲《首楞严经》,至空生大觉,忽疑何故有此大觉致为空界张本,闷绝无措,因于佛前发愿舍身。
后梦礼憨山,涕泣言:“自恨缘悭,相见大晚。
憨山云:“此是苦果,应知苦因。
”语未竟,遽请曰:“弟子志求上乘,不愿闻四谛法。
憨山云:“且喜居士有向上志。
”时憨山曹溪,不能往从,乃从其徒雪岭剃度。
明天启二年也。
寻往云栖,听古德法师讲《唯识论》,疑与《首楞严》宗旨不合,问古德云:“性相二宗,不许和会,心窃怪之,佛法岂有二耶?
”遂入径山坐禅。
明年,精进益深,觉身心世界,忽然消殒,从此性相二宗,一时透彻。
明年,受比丘、菩萨戒,遍阅律藏。
未几母病,刲股和药,卒不能救。
既葬,掩关于吴江
疾甚,乃一意求生净土。
及疾少閒,结坛持往生净土咒七日,说偈云:“稽首无量寿,拔业障根本。
观世音势至,诲众菩萨僧。
我迷本智光,妄堕轮回苦。
旷劫不暂停,无救无归趣。
劣得此人身,仍遭劫浊乱。
虽获预僧伦,未入法流水。
目击法轮坏,欲挽力未能。
良由无始世,不植胜善根。
今以决定心,求生极乐土。
乘我本愿船,广度沈沦众。
我若不往生,不能满所愿。
是故于娑婆,毕定应舍离。
犹如被溺人,先求疾到岸。
乃以方便力,悉拯暴流人。
我以至诚心,深心迥向心。
然臂香三炷,结一七净坛。
专持往生咒,唯除食睡时。
以此功德力,求决生安养
我若退初心,不向西方者。
宁即堕泥犁,令疾生改悔。
誓不恋人天,及以无为处。
折伏使不退,摄受令增长。
”独居二年,足不踰阈,既而度南海,觐洛伽山,还住龙居
律学坠废,多缘讹误,以弘律自任。
既述《毗尼集要》,儗注《梵网》,爇香告佛,以决所宗,拈得天台,于是究心台部。
已而居九华华严,述《梵网合注》。
旭律仪虽精,每念躬行未逮,不敢为范,因于佛前枚卜,自和尚以次退居,菩萨沙弥、优婆塞应居何地位?
卒得菩萨沙弥,遂终身不为人授戒。
其后,历温陵漳州、石城、晟溪、长水新安,而归于灵峰
生平撰述都四十馀种,其著者有《首楞严玄义》、《法华文句会义》、《楞伽义疏》、《唯谶心要》,而《弥陀要解》提持净土,尤为简切,今有《净信堂集》行世,可见一班。
当时禅者多目净土为权教,遇念佛人必令参究谁字。
旭独谓持名一法,即是圆顿心宗。
卓左车者,尝设四问:“如何是念佛门中向上一路?
如何得离四句绝百非?
如何是念佛人最后极则?
如何是淆讹脑后一锤?
”旭答之曰:“向上一着,非禅非净,即禅即净,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
果大丈夫,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设一念与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
若念念与佛无间,何劳更问阿谁。
净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念 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毕露。
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
但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此是向上一路。
若设现前弥陀,别言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别言唯心净土,此是淆讹公案。
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
此是脑后一锤。
但能深信此门,依信起愿,依愿起行,则念念流出无量如来,遍坐十方微尘国土,转大法轮,照耀古今,震警大千,皆己性中事,岂待外求?
清顺治十年冬有疾,命弟子曰:“阇维后,屑骨和粉,施诸水中。
明年正月二十一日示寂,后二年将就阇维,启龛发长覆耳,面如生,牙齿不坏。
门人不忍从遗言,收骨塔于灵峰
年五十七,腊三十四。
其别众偈曰:“生平过失深重,犹幸颇知内讼。
浑身瑕玷如芒,犹幸不敢覆藏。
藉此惭愧种子,方堪寄想乐邦。
以兹真言苦语,兼欲告诫诸方。
不必学他口中,澜翻五宗八教。
且先学他一点,朴朴实实心肠。
”尝集僧十五人,结净社以三年为期,日三时诵佛名,回向净土,二时止静,研究诸大乘经。
其生平行事,多实践云。
释正会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五
释正会字道光
姓刘氏永宁人
母李氏,慈心爱物,勤苦自持。
生而性质刚直,朴实持重,志趣高超,有不可一世之意。
年十二,便尔离尘,为安国寺果从所抚,及长披度。
从能隐法师听讲《楞严经》,听未竟,忽焉开敏,识力慧心,自异群侣。
清顺治七年,玉光老人说戒广济拜受焉。
尔时缁众云集,日给浩繁。
因辞去,归至汾上,见田庐榛莽,耆旧凋零,断井颓垣,离离禾黍,低个久之。
兵燹之馀,流冠蜂聚,燕赵卫晋,残破尤甚,乃思南游,从事参究。
于是泛长江,浮震泽,往来金陵铁瓮间,徘徊于玉峰鉴湖之上,登高四望,满目烽烟,凭吊欷献,怅然自失,由是复折而北,历齐宋鲁魏,遂造五台
时顺治十八年也,其在台山,退然自处,不异于人,人亦鲜知者。
尝独寻幽胜,自为禅悦。
时逢暮春,涧豁草绿,徐步梵园,荒蔓四围,路径皆没,方举袖拂草藉茵为坐,忽见空中金光数丈,瑞云晻映间,若文殊宝相半隐半露,顷之屹然前立。
惊愕下拜,俄而一片紫霞,从东飞来,与之西去,金光遂灭。
因以白众,众多疑之,然生平无戏言,知不诬也。
既感瑞应,益自愤发,行般舟三昧,百日持诵,精进勇猛,无前回向,西方直欲,与佛齐肩。
康熙元年,复入广济为西堂首座
十年,说戒信安
又应宗师府万寿戒坛两期,无少暇。
十五年,云光游盘山,不返广济,虚席几一载,监院乃迎会入主方丈,以振寰阇黎
振寰者,燕台华胄,恬澹性成,而虔于礼诵,娴于词令。
辛酉岁圣祖幸临,迎至藏经阁下,便问何处法腊几何,但对曰:“晋人,年七十。
圣祖熟视之曰:“殊健在。
”及入丈室。
顾问《般若经》卷数。
未及应,阇黎代对之甚悉。
圣祖万机馀暇,颇究心内典,知此经本八百卷,乃试问之,阇黎初对以六百卷,及再诘问,乃曰:“二百卷实相般若,亦在此中。
”由是嘉叹,知为积学。
张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苏元和人字衎夫号鹤涧
侨居江宁
为人朴实
善画,尤工
黄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湖广巴陵人字实庵又字君实
康熙六十年进士,授检讨,充《治河方略》、《政治典训》两馆纂修
官至山东道御史,以老乞归。
操履朴实,崇尚朴学,著有《实庵文集》。
卒年九十。
石时矩
维基
石时矩1767年—卒年不详),字传方号月亭
湖北省武昌府兴国州(今属黄石市阳新县)人,清朝翰林、政治人物。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举人
考取觉罗官学教习
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科第三甲第四名同进士出身
翰林院庶吉士
四年(1799年)四月翰林院散馆,仍留馆任庶吉士
六年(1801年)翰林院散馆,抽签分发至学习主事上行走,以部署用刑部直隶司主事。。
石时矩在分发刑部之后叹道:「人生不幸,乃为刑官。
」其后,每次判案时必定悉心探求案情。
十六年(1811年)刑部江西司主事
二十年(1815年)丁忧去职。
二十三年(1818年)服阙,补刑部奉天司主事
个性朴实正直,不受时势动摇。
遇到疑案则刚直与上官争论,因此难以升迁,在刑部近二十年方以年资累积升员外郎郎中
道光二年(1822年)刑部奉天司郎中,考选山东道监察御史
九月,上奏请旨斟酌修正铨叙办法以疏通官员升迁的壅滞。
十月,奏请严饬缉捕湖广两省盗匪以使地方安定
道光帝朱批同意:「著李鸿宾据实秉公严密缉捕,务除匪党以靖地方,前任及现任地方官,下及胥吏,如有包庇徇隐及缉捕废弛者,指名严参毋稍讳饰,勉之。
三年(1823年)山东道监察御史
十一月,奏请严格禁止开山耕种以杜绝水患原因。
道光帝朱批否决:「必不能行之事。
四年(1824年)转任掌四川道监察御史
御史任内所奏之事皆能切中时弊。
奉命稽查京仓,有家丁索取陋规费用,石时矩即将之驱逐。
五年(1824年)以病辞归。
徐继畬清 1795 — 1873
维基
徐继(1795年—1873年)字松龛又字健男号牧田松龛先生,室名退密斋,山西代州五台县人
生于乾隆六十年,卒于同治十二年,中国清朝学者,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
徐继畬最重要的著作是介绍世界各国风土人情的《瀛寰志略》,他在书中所推崇的西方政治制度,就当时而言,其思想是非常超前的。
虽然推崇西方制度,但也深知清朝现实,为人谨慎,仕途坎坷。
同治年间官至太仆寺卿,加二品顶戴。
徐继畬乾隆六十年(1795年)出生在山西五台县东冶镇
其父徐润第进士出身徐继畬从小便受到较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且曾经师高鹗等名人。
道光六年(1826年)徐继畬考中进士,以朝考第一(朝元)被选为庶吉士,四年后成为翰林院编修,之后不久又成为陕西道监察御史
期间上疏弹劾忻州知州史梦鲛以及保德知州林树云等人,并且上疏提议实行简政,深合道光帝意见,因此道光帝徐继畬入朝觐见,向他询问各种时事,徐继畬都对答如流,深得皇帝欣赏。
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月,他开始担任广西浔州府知府
之后又历任福建延建邵道,署理汀漳龙道
道光二十年(1840年),当时时值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军舰聚集厦门,与漳州近一水之隔。
当地百姓都大为惊恐,徐继畬督兵勇昼夜防守漳州,誓与城门共存亡,百姓因此得以安定下来。
因此,徐继畬得到了较好口碑。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徐继畬任两广盐运使,随即升任广东按察使
次年,迁福建布政使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升任广西巡抚,然而还未上任,就被改授福建巡抚
当时正值闽浙总督刘韵珂因病乞假,徐继畬便代理闽浙总督,和外国人交往加密,了解到很多国外的各种情报,为此后编著《瀛寰志略》打下基础。
道光三十年(1850年),因为在福州发生的神光寺事件中处理事件的方法与当时在福州养病的林则徐以及其他一些官僚的意见不合,多次被言官弹劾。
咸丰元年(1851年)徐继畬因为「身膺疆寄,抚驭之道,岂竟毫无主见,任令滋扰」的理由被革职并召回北京,接受咸丰帝的当面问询。
咸丰帝对答完毕后,咸丰帝评价他为朴实,但终因言官弹劾势重,被降职为太仆寺少卿
次年(1852年)吏部追查徐继畬巡抚任内逮捕罪犯延迟一事,徐继畬因此被彻底罢官,回到故里。
当时正逢捻军之乱以及同治回乱,徐继畬协助官府率领团练协防辽州上党阳城等要地。
深受当时兼任山西巡抚沈桂芬的好评。
咸丰六年(1856年)他被平遥超山书院聘为书院山长
同治四年(1865年)徐继畬被重新起用,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并管理同文馆
之后又任太仆寺卿,授二品顶戴。
同治八年(1869年)告老辞官,并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家中去世。
清史稿》有传。
林维丞晚清 1822 — 1895
全台诗
林维丞(1822~1895)初名星垣字维丞薇臣号亦图福建闽县人
出身书香门第,性嗜学,穷诸经及宋儒诸书。
尝自言:「不读五经,便觉心胸窒碍」。
咸丰九年(1859)渡台,受聘新竹林占梅家,掌记室,故寄籍淡水,补弟子员。
翌年,受林氏委托赴福州代筹刊刻《潜园琴馀草》,未竟成书
光绪初年在「潜园号召筹组诗社
光绪五年(1879)编辑《沧海拾遗》。
光绪十二年(1886)参加「吟社」,为竹堑诗坛中坚。
光绪廿一年(1895)割台议成,林氏进退维谷,是年冬间忧愤而卒。
  林氏祖考两代俱有诗集行世,林氏亦工诗,壶溪道人评:「舂容而夷愉,澹雅而深湛,间有香艳绮靡之态,要以温柔为旨归,亦是不失为讽讽风雅之音矣。
赖子清评:「香奁极佳。
」蜕萒老人评:「作诗颇持格律,而以朴实出之。
同治二年(1863)林氏自订《潜园寓草》二卷,生前因故未及付梓,辗转托付王松,惜未见行世。
壶溪道人曾抄录并择优于《台湾日日新报》披露,计六十九首。
蔡启运《台海击?银集》收录林氏诗作十五首。
其他佚诗则散见《大屯山房谭荟》、《台湾诗醇》、《师友风义录》、《台湾诗乘》、《新竹县志初稿》、《台湾新报》及《台湾日日新报》〖参考黄美娥《清代台湾竹堑地区传统文学研究》,台北:辅仁大学中研所博士论文,1999z。〗。
杨永智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