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程恩泽清 1785 — 1837
程春海先生集·序
嘉庆九年先生年二十,来乡试江宁,始相见,读其《咏史》诗若干首。
先君子呼曾亮曰:「汝见程公子诗乎?
渠长汝者一岁耳。
」及道光十一年先生主讲钟山书院,相见益亲。
夜过其邢氏寓园,月出,园中竹石如沐,池光荡人面。
坐水槛中,尽读其所作于别后者,而幼闻得名以《黄蝶》诗及前见者,俱不复存矣。
是时总督陶文毅公政宽简,民吏乐逸,多兴复湖山寺观,而葆益舟观察尤好为主人,泛酒船至燕子矶,饮绝壁下,还过嘉善石壁,访梅花水、夹萝峰,饭半山亭,听铜沟水声,循定林寺古道归,以为常。
先生及曾亮数人,皆其座中客也。
复至京师,为先生户部属官,遇我一如其旧。
山馆野寺,未尝不偕,偶召宾,未尝不与也
有所作必见示,时命同作,然常十不副一。
先生则于词无所穷,其称情辅意,足以射声叩景,如高赀者无所志而不就也。
丁酉夏,忽见语曰:「吾庭中树鸦数百,夜噪而飞,拔巢去,此何祥也?
」未几而病,呼余与诀。
余虽悲,犹以为倘不至若是。
后十馀日竟卒。
先生江宁,其同游者任阶平、主竹屿、注均之,皆已死,而观察亦归殡京师驸马之墓侧。
先生往哭甚哀。
及余与徐莲峰先生,去哭观察时未三四年,今莲峰又亦久死,先生之卒已十年矣。
悲夫!
户部尚书祁公以其孙幼孤,遗集或散佚,属张石州大令编而校之,曾亮不可无一言缀于末也。
先生平居无时去书,其学实事求是,而能创获新义,阮相国何子贞编修石州已详言之。
故惟述少长离合、南北游处之欢,以见略势分而笃古谊,如先生者,殆不可多见,以志吾哀。
至所作深博雄伟,读者当自得之,非言词所能赞也。
虽然,先生之异乎流俗者,岂独其诗文哉?
人尝属曾亮以事而匿其情,漫为请于先生,覆书曰:「吾子而有是言,岂某生平有不见信于深友者乎?
不然,则子受绐也。
」其行己情深而义方,虽他事类如此。
传曰:「直谅多闻,古之益友。
」又曰:「夫惟大雅,卓尔不群。
先生殆无愧斯言夫!
殆无愧斯言夫!
道光二十六年六月上元梅曾亮撰。
廖希珍清末民国初 1862 — 1917
全台诗
廖希珍(1862~1917)淡水厅海山堡大嵙崁(今桃园县大溪镇)人。
清光绪年间秀才,曾设塾教育地方学童;光绪二十年(1894)台北府南雅厅南街保甲总局董事。
明治三十二年(1899)任大嵙崁公学校汉文教师明治三十三年(1900)授佩绅章。
廖氏精通文艺,属词亦妙,曾与日人木村武次郎、寿山氏,及大嵙崁绅士吕鹰扬王式璋、江建臣、洪子欣等人共组「崁风吟社」。
此外,廖氏亦致力于保存地方文献,明治四十二年(1909)撰写《大嵙崁沿革志》,以编年方式记载大嵙崁的变迁沿革,乃研究大嵙崁地区的重要史料。
书中自云:「大嵙崁一带地方,东连内山,西隔桃涧。
在昔为生蕃栖止之地,固无疑也,但自草昧既开,而后事少笔传,情难臆断。
兹就父老所传闻者,略而志之,以待参考。
」可见廖氏颇具史家撰述之精神。
〖参考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督府1916年4月吴振汉总纂《大溪镇志‧文教篇暨人物篇》,桃园大溪镇公所,2004年2月
〗今廖氏作品乃据《庆飨老典录》、《采诗集》、《寿星集》、《台湾教育会杂志》等辑录编校。
(陈晓怡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