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盛应期明 1474 — 1535
维基
盛应期(1474年—1535年)字思徵别号值庵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今江苏苏州吴江)人。
弘治六年进士,历仕三朝,几经起落。
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盛应期盛寅四世孙。
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进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管理济宁诸闸。
太监李广家人贩卖私盐到济南,因畏惧应期将私盐投水逃走。
李广因此怀恨,借南京进贡内官诬陷盛应期阻荐新船,逮应期主事范璋下诏狱。
谪官云南驿丞,迁禄丰县知县
正德初年历官震南佥事
御史张璞副使晁必登抵制镇守太监梁裕,梁裕弹劾三人,全部下诏狱,张璞被拷打致死。
此后,乾清宫火灾,盛应期得以复职。
历官陕西右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任内讨平天全六番招讨使文林
正德十四年(1519年)丁忧归里。
嘉靖二年(1523年)起故官,巡抚江西
宸濠之乱后,江西满目疮痍,盛应期奏免杂税数十万,并请留转输南京米粮四十七万、银二十万,赈济饥民。
次年,进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
御史许中弹劾应期暴虐,御史郑洛书又劾应期贿结权贵。
应期已迁工部侍郎,引疾去官。
嘉靖六年(1527年),黄河决堤,流入沛县之北的庙道口,淤积泥沙数十里,运河不能行,侍郎章拯不能治。
尚书胡世宁詹事霍韬佥事江良材建议在昭阳湖之东另开漕渠,为长久之计。
随即按御史吴仲之言召章拯还,即家拜盛应期右都御史,前往治理。
盛应期开挖新河,从昭阳湖东北到留城口
未成撤职,后来遇赦,复官致仕卒。
应期罢官后三十年新河朱衡接续完成。
万恭明 1515 — 15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15—1591 【介绍】: 江西南昌人字肃卿号两溪
嘉靖二十三年进士
南京吏部文选司主事
累迁兵部侍郎
上选兵、议将、练兵车、火器诸事疏,均得允可。
后与朱衡总理河道,筑长堤,建水闸,浚高、宝诸湖,减轻水患。
后言者劾其治水无功,罢归。
居家近二十年而卒。
翁大立明 1517 — 15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17—? 【介绍】: 浙江馀姚人号见海
嘉靖十七年进士
屡起屡谪。
隆庆二年命督河道,三年河大决于淮徐间。
大立乃上疏言治河事,言朱衡开新河运道之利,并请增浚回回墓至鸿沟,引昭阳湖水沿鸿沟出留城之水道。
又痛言民间愁苦之状,且绘图以献。
次年大立主持之各项工程次第告成,升工部侍郎
山东诸水复涨,河道复淤,被劾罢。
万历初起复,历南京兵部尚书
致仕归。
维基
翁大立(1517年—1597年)字元本又字儒参道生号见海浙江余姚(今宁波)人,进士出身
嘉靖十三年甲午浙江乡试第六十五名举人十七年(1538年)戊戌科会试第七十八名,二甲二十八名进士
刑部主事,升刑部广东司郎中二十五年正月恤刑江西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正月河南按察司副使提调学校,升湖广督粮参政三十三年十一月其职务被裁革,令赴部别用,三十六年江西按察使十二月广东右布政使,累官至山东左布政使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五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成为封疆大吏,三十九年三月礼科给事中曾濂弹劾,被令回籍听用。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三月起复为巡抚山东兼理营田,因母丧丁忧去官。
服阕,隆庆二年(1568年)九月翁大立奉旨接替朱衡,担任总理河道都御史
次年七月,黄河在沛县大决口。
京杭大运河中有二千多艘粮船,在台庄以南的邳州河段受阻。
翁大立上疏言:“臣按行徐州,循子房山,过梁山,至境山,入地浜沟,直趋马家桥,上下八十里间,可别开一河以漕。
”即所谓的泇河。
朝中廷议准奏,但不久黄河水退,京杭运河得以顺畅通行,翁大立的奏折建议就束之高阁彻底搁浅了。
隆庆四年(1571年)六月鸿沟、境山、淮河疏浚等水利工程竣工。
明穆宗非常高兴,想要擢升翁大立
但此时黄河、淮河同时发水灾,引发决口,不少河道被淤塞。
更严重的是,泰山庙到七里沟,十多里淮河被淤塞,淮河水从朱家沟满溢而出,居然改道至清河县河南镇,与黄河合流。
此时翁大立正在京师担任工部右侍郎一职。
隆庆皇帝下令让新上任的河道总督都御史潘季驯总管水利工程,负责防洪治灾。
不料,黄河在邳州大决口,睢宁水道被淤塞长达一百余里。
翁大立马上上奏,建议开泇口、萧县二河道。
翁大立并配合潘季驯的工作,重新筑造堤坝,弥补决口。
水灾不久消退,漕运得以再次畅通。
但事后翁大立孔昭等人仍因“迟误漕粮”遭削籍。
隆庆六年(1572年)锦衣卫指挥使周世臣在自己家中被杀,把总张国维前来捕盗,惟有死者的婢妾荷花儿及家奴王奎在,遂声称二人通奸弑主。
狱成,刑部郎中潘志伊对此怀疑,许久未结案。
翁大立以侍郎署部事,愤怒荷花儿弑主,强迫潘志伊尽快处决凶手。
潘志伊依然存疑,翁大立就委命郎中王三锡徐一忠同谳。
两人竟无所平反,被置极刑。
数年之后,真凶被捕获。
京城人竞称荷花儿冤死。
明神宗大怒,欲重谴翁大立等。
给事中周良寅萧彦复劾之,乃追夺翁大立职,调王一忠王三锡于外。
潘志伊已升九江府知府,亦贬为陈州知府
万历二年(1574年)起为南京刑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
次年担任刑部右侍郎,不久升任南京兵部尚书
万历六年(1578年)致仕归乡。
刘斯洁明 1519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顺天府昌平人,入易州籍,字莪山
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历祠祭郎中光禄寺卿
隆庆四年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平九丝蛮。
万历六年巡抚江西,品行高洁,不肯为张居正伺察尚书朱衡
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有《太仓考》。
潘季驯明 1521 — 159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21—1595 【介绍】: 浙江乌程人字时良号印川
嘉靖二十九年进士
四十四年,任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与总理河漕朱衡共开新河
丁忧去。
隆庆四年,主持塞邳州睢宁决口。
后坐事被劾罢。
万历五年,河、淮大决。
次年张居正命主治理。
黄水北流,全淮南移,季驯塞决口,筑堤防,借淮之清刷河之浊,筑高堰束淮,使河、淮并流,以浚海口。
次年工成,进工部尚书
张居正卒,季驯以党庇居正,落职为民。
十六年,再起总督河道,加工部尚书
前后四奉治河之命,历二十七年
有《河防一览》、《两河经略》、《两河管见》。
林景旸明 1530 — 1604
维基
林景旸(1530年—1604年)字绍熙号弘斋直隶松江府华亭县民籍,上海县人
应天府乡试第九名举人
隆庆二年(1568年)中式戊辰科会试第三百四十六名,二甲第四十八名进士
庶吉士,送翰林院读书。
万历元年(1573年)三月礼科给事中,论劾工部尚书朱衡
三年二月升户科右,迁兵科左,巡视京营,五年三月升礼科都,七年五月太常寺少卿,九年二月升南京右通政,十年三月升南京太仆寺卿。
丁父忧,服阕,家居不出。
年七十五卒。
刘东星明 1538 — 1601
维基
刘东星(1538年—1601年)字子明号晋川山西承宣布政使泽州直隶沁水县(今山西省沁水县端氏镇坪上村)人。
谥庄靖
嘉靖四十年(1561年),乡试中式第三名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登戊辰科会试第一百七十九名,三甲七十二名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
当时大学士高拱摄官吏部,以非时考察名义,贬他为蒲城县,之后稍微升任卢氏知县
万历元年(1573年),担任刑部主事,改户部四川清吏司主事户部员外郎
万历五年,担任河南佥事
万历七年,担任陕西右参议浙江提学副使
万历十年,任山东左参政,后升任山东按察使
万历十七年,任陕西按察使,官至湖广左布政使
万历二十年,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
朝鲜之役起,日本丰臣政权入侵朝鲜半岛,朝鲜王朝向明朝政府告急,当时明廷调遣十万部队,会师于天津,准备救援朝鲜,而当时天津静海沧州河间受到灾害。
米价飞涨、百姓流离失所。
刘东星请求漕米十万石救济灾难,民众因此而得以保全。
刘东星随后召为左副都御史,进吏部右侍郎,以父亲老迈,请侍养而归乡,刚离开时父亲已经去世。
万历二十六年,黄河在单县黄堌决口,冲毁运河,漕运、河道均被堵塞,明廷起用刘东星工部左侍郎右佥都御史总理黄河漕运。
当初尚书潘季驯提议开凿黄河上流、并使用元朝贾鲁所采取的道路浚灾,但效果甚微。
刘东星则在徐州下邳宿迁一带,沿潘季驯治黄故道挑挖开浚,五个月内工程结束,费用仅十万。
得到万历帝嘉奖,晋升工部尚书右副都御史
次年,他拓宽淮河海河渠道,而此工程当初河道总督翁大立工部尚书朱衡都御史傅希挚都建议过,河道总督舒应龙曾开凿韩庄一段,但因工程太过艰巨而中止。
刘东星则权利重启实施该工程,使得原本预估120万的工程费用,仅仅到七万时,工程已经完成三成。
但因日夜操劳,他最终病倒在工地,并死于任内。
黄河工程在后任李化龙李三才等主持下最终完成。
刘东星为官清廉节俭,天启初年谥庄靖
其墓地位于今沁水县端氏镇坪上村1970年代,地表原有的石马、石人、石羊、墓碑等被毁坏,现为沁水县文物保护单位。
孙承宗明末 1563 — 1638
维基
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直隶保定府安州高阳县西庄村人。
明朝政治、军事人物,榜眼及第,官至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致仕后与清军战斗殉国。
谥文忠,清朝改谥忠定
孙承宗少时相貌奇伟,“铁面剑眉,须髯戟张”。
明万历六年(1578年),中秀才,年仅16岁。
而后,孙承宗曾先后在大理寺右丞姜璧兵备道房守士等朝廷官员的家中,做家庭教师,并逐渐接触官场。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孙承宗北京,入国子监读书;次年中甲午科顺天乡试第五名举人(经魁)。
万历二十六年,因房守士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兼巡抚大同地方赞理军务孙承宗前往大同教授其子弟。
大同是当时明朝的边城重镇,孙承宗喜欢跟老将及退役兵卒究问险要边情,史称“伏剑游塞下,历亭障,穷厄塞”,因而“晓畅边事”。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入翰林十年。
万历四十二年詹事右春坊左中允万历四十七年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
万历四十八年,矫旨遗诏废矿税、发内帑
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翰林院侍读,期间与高攀龙赵南星等东林党人相交甚善。
不料明光宗继位仅一个月即驾崩,年仅16岁的皇长子来不急册为太子即仓促继位,即明熹宗孙承宗继而做了熹宗的老师。
这样,年近花甲的孙承宗,依借帝师的地位,逐渐地进入了明朝后期政治权力的中心。
天启二年(1622年)孙承宗升任为礼部右侍郎
经东林党人推荐后,熹宗孙承宗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至辽东勘查。
据说与经略王在晋争执,熹宗王在晋改任南京兵部尚书,以孙承宗辽东经略,以为“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
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监阵,而以文官拨发;以武略备边,而日增置文官于幕;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
此极弊也。
今天下当重将权。
择一沉雄有气略者,授之节钺,得自辟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
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要使守关无阑入,而徐为恢复计。
”期间大胆起用袁崇焕孙元化鹿善继茅元仪等人,修复宁远大城九座、堡四十五座、练兵十一万,拓地四百里、屯田五千顷,“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
后金当时与察哈尔部交战,并未进攻朝。
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太监应坤山海关,以帑金十万两犒军,为孙承宗所鄙视,同年八月,发生柳河之役,马世龙因冒进兵败,魏忠贤孙承宗不附己,借口马世龙损失马匹六百七十匹、甲胄等军用物资,参劾孙承宗
十五日熹宗批准孙承宗回籍养病,后以高第代为经略
崇祯二年(1629年),清兵第一次入长城,进大安口遵化明思宗复用孙承宗
袁崇焕被执下狱后,孙承宗力保祖大寿,复用孙承宗督师,移镇山海关,修建入海长城之「老龙头」,且于建后由内阁大学士杨嗣昌题字「宁海城」于「老龙头」城楼上,辽左得以粗安。
崇祯三年(1630年)祖大寿马世龙等诸将克复永平遵化迁安滦州四城,人史称“遵永大捷”。
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清军攻大凌河祖大寿坚守城池,命宋伟、吴襄救援,二将阵前不和,张春的援军也被击溃,祖大寿被逼杀何可纲而降清。
明思宗因此罢孙承宗官。
家居七年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四次入长城,犯保定,攻高阳
孙承宗年已75岁,率领全家子孙拒守,高阳城墙低矮,城破,一家四十余口皆壮烈战死。
孙承宗被俘,望阙叩头,投缳而死。
明思宗闻讯,追复其故官,给予祭葬。
南明弘光帝时,予谥文忠
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予专谥忠定
陈沅明末 1623 — 1695
词学图录
陈圆圆(1623-1695) 本姓邢,名沅字畹芬
常州武进(今属常州)人。
苏州名妓,善歌舞。
初为田畹歌妓,后吴三桂纳为妾。
吴三桂镇山海关,李自成克京,陈圆圆曾被俘。
吴三桂清,清军攻陷北京,仍归三桂,从至云南
晚年为女道士改名寂静字玉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