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当代
张伯驹现当代 1898年1月22日 — 1982年2月3日
人物简介
张伯驹(1898-1982)字家骐号丛碧,北洋军阀元老张镇芳之子,是袁世凯次子袁克文的表弟。
书画家,收藏家,对戏曲,诗词各方面都有登峰造极的水平,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合称民国四公子
一生致力收藏古董文物,为了不让国宝流落国外,不惜倾尽家财,变买房产,甚至夫人的首饰,从文物商贩手上购回不少稀世国宝字画,包括被尊为中华第一帖的晋陆机(平复帖),国宝中之国宝的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传世最早的卷辐画,还有宋黄庭坚(诸上座帖),赵佶(雪江归棹图卷),李白(上阳台帖)。
他购古文物绝不是待价而沽,他认为金钱有价,国宝无双,绝不能落入洋人外邦手中。
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愿当官。
解放后,他先后将平生购下的珍贵文物捐献给回国家收藏。
可惜的是这位倾囊捐献的张伯驹,也难逃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被打成了当然的牛鬼蛇神,发配到农村去劳动改造。
遗憾的是他最终没有得到国家相应的回报,1982年2月张伯驹患病进了北大医院,被院方认为不够级数,拒绝为他更换到较舒适宽敞的病房疗养。
这位千金散尽为国藏国宝的大收藏家鉴赏家终于离开人世。
据说张伯驹死后,有人跑到医院门口叫骂:“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他是国宝!
你们说他不够级别住高干病房?
呸,我告诉你们,他一个人捐献给国家的东西,足够买下你们这座医院。
”近代著名学者,红学家周汝昌张伯驹的词推崇备至,在丛碧词写跋说道:如以词人之词而论,则中国词史当以李后主为首,而以先生殿后,把他与李后主相提并论,可见将他词放在何等崇高地位。
其序云:欲识先生之词,宜先识先生其人,词如其人,信而可徵。
我重先生,并不因为他是盛名的贵公子,富饶的收藏家。
一见之下,即觉其与世俗不同,无俗容,无俗礼,讷讷如不能言,一切皆出以自然真率。
其人重情,以艺术为性命。
伉爽而无粗豪气,儒雅而无头巾气。
当其以为可行,不顾世人非笑。
不常见其手执卷册,而腹笥渊然,经史子集,皆有心得,然于词绝少掉书袋,即此数端,虽不足以尽其为人,也可略觇其风度了。
因此之故,他作词,绝不小巧尖新,浮艳藻绘,绝不逞才使气,叫嚣喧呼,绝不短钉堆砌,造作矫揉,性情重而气质厚。
品所以居上,非可假借者也,余以是重其人,爱其词。
伯驹先生的词,风致高而不俗,气味醇而不薄之外,更得一“整”字,何谓“整”?
本是人工填词也,而竟似天成,非无一二草率也,然终无败笔此盖天赋与工力,至厚至深,故非扭捏堆垛,败阕百出者之所能望其万一。
如以古人为比,则李后主晏小山柳三变秦少游,以及清代之成容若,庶乎近之。
刘斯翰当代
童轩词·自序
词盛于五代北宋,南渡后一变,元明之际又变,而词几亡,及清,号为复兴,而又一变,凡三变以迄于今。
南渡之变也,以诗为词,不复合乐,虽有白石、梦窗辈之解音,盖亦鲜矣。
明可不置论。
有清一代,乘王朝复古之风,肆力为词,名家蜂起,流为别派,其鼎盛浸浸然有过前古,然而求其能跻身北宋欧、晏、耆卿子野、小山、东坡少游方回、清真、易安诸家列者则无。
晚清至今,又将百载,词统之亡,可以遽断,而词道之兴,信者何人?
王国维氏作《人间词》,自许超今迈古,余深赏之,为其审美趣味、襟怀思致,兼采西方,突过古人,迥非清词所得拘囿。
其所抱负,或即陈子昂之伦乎?
然而王氏不解音,又寡于情,则大违词之正道,是其所短也。
以余之见,词可歌不可歌,乃一巨限。
可歌,则利以声情动人,不可歌,则利以理法炫人。
余以是思词道倘复兴,终当系于与乐复合,而以写情为主。
然耶?
否耶?
余非有志者也,爱词,不忍见其亡,聊发斯言,以俟来哲。
  丁亥处暑刘斯翰序于童轩
端木蕻良现当代 1912 — 1996
端木蕻良(1912—1996) 作家。
满族,原名曹汉文,后改名为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施、叶之林等。
辽宁昌图人
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等。
1985年5月10日参加黄鹤楼笔会活动,并登楼游览,欣然命笔作楹联一副“黄鹤归来,晴川历历,人在吴头楚尾;白云犹是,芳草萋萋,楼临湖北江南”以示祝贺。
还用柳永《戚氏》原韵作《呈黄鹤楼笔会》词一首,表达对盛世重建黄鹤楼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