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释道琛南宋 1086 — 1153
全宋文·卷三八五四
道琛(一○八六——一一五三)俗姓彭温州乐清(今浙江乐清)人。
年十八受具戒,学于息庵
高宗温州,建资福院丞相吕颐浩道琛应诏
前后三坐道场,化缘不衰。
晚主南湖,为第八代祖师。
绍兴二十三年卒,年六十八。
谥曰圆辩
见《补续高僧传》卷三,《释门正统》卷七。
道琛
温之乐清彭氏子。
母梦紫气萦身而生。
年十八具戒。
学教息庵
微言妙旨。
一闻便领。
归乡弘法。
高宗永嘉
有旨。
林灵素故居。
资福院
丞相吕颐浩
师应诏
凡前后三坐道场。
化缘不衰。
于禅定中。
四明垂示。
行法华忏。
感普贤放光。
自是慧辩益进。
一日讲至六罗汉义。
学者请说。
斥之曰。
小乘法相。
说之何益。
当为说经王义
联翩三日。
一语无重。
绍兴二十三年示寂。
说偈曰。
唯心净土。
本无迷悟。
一念不生。
即入初住。
谥曰圆辩
师高德硕行。
与雪窦大圆。
王谌二禅师
为道交。
二老深敬之。
实有以动之。
不徒辩说而已。
师居山匮粮。
尝以僧伽梨。
质米于市。
夜见流先煜煜。
送还光乃已。
苦无水。
指工凿之。
泉随凿涌。
江岸
每以颓倒为患。
咸谓鬼物所衅。
师为神授戒。
后遂凝然无恙。
其将主南湖也。
门人清顺
延庆诸祖来谒。
侍者持位图于傍。
而缺第八。
指问之。
对曰。
汝师将补其处。
及后居南湖
果第八世。
噫。
岂偶然哉。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道琛,赐号“圆辩”。
姓彭氏乐清人也。
母梦紫气萦身而生,年十八具戒,初学律仪,未几,去从息庵法明,微言妙旨,一闻便领。
后至南湖依圆照,既归乡,出主广济,十二年迁广慈。
宋建炎三年,车驾幸永嘉,有旨以林灵素故居为资福院丞相吕颐浩应诏
尝以僧伽黎质米于市,夜见流光煜煜,旦即奉还。
山居无水,指工凿井,得古砖,有天康字,泉涌其下。
尝专修念佛三昧,忽感悟曰:“唯心净土,一而已矣。
良以弥陀悟我心之宝刹,我心具弥陀之乐邦。
虽远而近,不逾一念。
虽近而远,过十万亿。
譬如青天皓月,影临万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水月一际,自然照映。
”偶于定中见一老宿,顾谓之曰:“吾四明也。
”便惊,喜作礼曰:“于一家习气法相,未能通达,乞垂指教。
尊者首肯之。
及觉,心地豁然,自是言教观者皆禀为正则。
宋绍兴十二年,圆照退老,举以代,寺经虏寇焚荡之馀,诚心感格,施者自归。
岁月之间,栋宇悉备。
因行法华三昧,感生异光,慧辩益弘。
郡大旱,请祷雨,以时政苛猛为言,守大感寤,出囚徒数百人,是夕大雨。
有久病,为说法施食,病多愈。
与雪窦大圆禅师道交最深。
尝为说经王义及六即,联翩三日,一语不重。
绍兴三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众讽经,昼夜不绝。
众闻异香盈室,乃沐浴更衣,书偈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
一念不生,即入初住。
”令讽《安乐行》,未终,嗒然坐亡。
留龛弥月,颜体如生。
葬于崇法塔侧。
释妙堪南宋 1177 — 1248
妙堪
号笑翁
慈溪毛氏子。
广颡平顶。
骨气清豪。
从野道钦受学。
以广记多闻称。
后一力参究。
息庵观金山
又走灵隐
松源
皆不契。
时无用居天童。
径造其室。
用问曰。
行脚僧游山僧
曰。
行脚僧。
用曰。
如何是行脚事。
提坐具便摵。
用曰。
此僧敢来这里持虎须。
俾参堂。
一日用举狗子无佛性话。
才儗开口。
用以竹篦劈口打。
应声呈偈曰。
大涂毒鼓。
轰天震地。
转脑回头。
横尸万里。
用颔之。
俾侍香。
寻命分座出世。
凡十坐道场。
皆海内名刹。
三被诏旨。
并诸名公卿推挽。
不得已而后就也。
禅宗重寄。
而不以其道自封。
其于佛浅深之说。
无不融了。
世出世法。
无不兼弘。
常曰。
于心有取舍。
识情未尽见。
法有彼此。
智眼未明。
天台旧无律宗。
居报恩也。
大卿齐公议。
合十寺为大刹。
戒坛
命负毗尼学者。
倡开遮持犯之法。
风励新学。
台始行南山宗也。
灵隐
山门逼近屠沽。
撒其庐。
揭关飞来峰外。
以限喧寂。
曰。
不可使旃陀罗气薰秽三宝也。
荆湖总臣。
以国乏用。
奏僧道得以出赀。
紫衣师号。
俾领住持。
闻之叹曰。
苟如是。
则千金之子。
皆可主法。
我道危矣。
因抗疏。
且致书秉钧轴者。
其议遂寝。
诏徙天童。
力辞。
东归翠岩。
筑室。
奉先世香火。
育王虚席。
有旨起师。
再辞。
不许。
乃奉诏。
表章大觉
祖述妙喜
秩然有序。
未几。
复下天童之命。
大参赵公
请主净慈。
皆固辞谢之。
俄示疾。
书遗表。
寺丞张公书通守
永嘉曹公来问疾。
从容叙世契移顷。
书偈曰。
业镜高悬。
七十二年。
一搥击碎。
大道坦然。
置笔泊然而逝。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一
释妙堪字笑翁
姓毛氏四明人也。
广颡平顶,骨清气寒。
从野道钦受释学,依息庵观金山,参松源岳灵隐,皆无所契。
时无用居天童,径造其室。
用问之曰: “行脚耶?
游山耶?
”曰:“行脚耳。
”乃使参堂室中,常示狗子无佛性语。
一日拟议间,用以竹篦劈之,应声呈偈曰:“大荼毒鼓,轰天震地。
转脑回头,横尸万里。
”无用颔之,即命侍香。
已而报恩约公,礼之分座。
太守程公请主妙胜,迁金文,移光孝。
寻以卫王堂牒,除台之报恩。
天台旧无律宗。
大卿齐公议,合十寺为大刹,筑坛场,命负毗尼学者。
倡开遮持犯之法,风励新学。
闽帅王公请居雪峰
未几,诏住灵隐,嫌偪近屠沽,撤其庐,揭关飞来峰外避之。
卫王以大慈完美,力请开山,允之。
及王薨,乃庵居上
台州使君陈公以瑞严邀
无何,江心牒至,监丞使公,强之乃起净慈,诏下,固辞不获。
大参余公书来言:不可重违君命。
明年,荆湖总臣奏令天下僧众入訾,请紫衣封号者许之。
独忧焉,慨然谓所知曰:“朝廷果如是,则千金之子,皆得主法,吾道殆矣。
”乃奏疏论之,其事遂寝。
终宋之世,法之不坏,堪之力也。
诏徙天童,辞而东归。
翠岩育王虚席,有旨起,再辞不允。
天童书至,大参赵公请主净慈,谢之以疾。
俄书遗表,草启与张公,请主后事。
通守永嘉曹公来问疾,犹从容叙世次。
顷之,书偈曰:“业镜高悬,七十二年。
一槌击碎,大道坦然。
”掷笔而寂。
释师范南宋 1177 — 1249
全宋诗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鉴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
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
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
同年出峡,至荆南玉泉俨。
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
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岩瑞。
后至钱塘,见松源岳灵隐,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
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證修,又往西华秀峰破庵先,往华藏依遁庵演
三年复还灵隐
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
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
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岩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为首座
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
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
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广利寺
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
淳祐九年卒。
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
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赞等编为三卷。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