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晃隋末唐初 536 — 62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绵州涪城南昌冯氏子。
躯干颀硕。
貌气雄毅。
学博材敏。
幼负乡里誉。
尝梦手持日月。
坐太虚中。
自视光采然。
因即以立名焉。
苦求父母出家。
父母恐其逸去。
夜系两足屋柱上。
忽自解。
乃叹曰。
志之所在。
天地鬼神从之。
况他物哉。
父母感悟。
使依彖法师受业。
夙夜匪懈。
卒通大小乘学。
会梁末周初。
法复淆滥。
独操守。
非类弗亲。
登坛之后。
偏攻十诵。
周保定间
进习僧祇。
又禀心法于昙相禅师
开禅师等。
既而遐迩颂德。
声达天朝矣。
武皇帝诏于明德殿法集。
授职本州三藏
有隋启祚。
仍以僧正
匡御本州。
益部钦风。
前后州主。
皆授戒香。
开皇十五年
别置头陀众于所住之振响寺。
以导堕窳。
仁寿后。
率寺众转藏经。
周而复始。
供给䞋施。
一出檀越。
武德初终于所住。
春秋八十五。
方其将终之际。
莲池竭。
慈竹凋。
蔷薇冬时盛华。
识者以为荣枯两瑞。
必有生灭之徵焉。
僧晃
姓冯氏
绵州涪城南昌人
形长八尺。
颜貌都伟。
威容整肃。
动中规矩。
而鹰眼虎身鹅行象步。
声气雄亮志略宏远。
纲维法任有柱石焉。
故使岷巴领袖咸所推仰。
昔年在志学。
文才博达。
时共声誉。
尝梦手擎日月太虚中坐。
便然厌俗。
欣慕出家。
私即立名为僧晃也。
父母未之许。
拘械两足牢系屋柱。
决意已绝誓心无改。
不移旦夕锁自然解。
乃叹曰。
夫志之所及也。
山岳以之转。
江河以之绝。
城台以之崩。
瀛海以之竭。
日月为之潜光。
须弥为之崩颓。
星辰为之改度。
嘉树为之藏摧。
况复金木之与桎梏。
奚足以语哉。
二亲顾其冥感。
任从道化。
彖法师出家受业。
学通大小夙夜匪懈。
会梁末周初佛法淆滥。
行多浮略迂诞毗尼。
具戒未闻。
而超然异表。
少能精苦性自矜持。
卒非师友所成立也。
众皆挹其神宇。
密相高尚。
及升坛之后。
偏攻十诵。
数年劬劳朗鉴精熟。
研微造尽彬郁可崇。
周保定后更业长安
进学僧祇讨其幽旨。
有难必究是滞能通。
又于昙相禅师禀受心法。
观道圆净由此弥开。
又于开禅师方等行道。
洞入时伦无与映。
自此罕得而传者。
由多营福业劳事有为。
是以隐坠世不称也。
既而遐迩讽德。
声闻天庭。
武帝下敕。
延于明德殿。
言议阐弥遂圣心。
乃授本州三藏
大隋启祚面委僧正
匡御本邑。
而刚决方正赏罚严平
绵益钦风贵贱攸奉。
前后州主十有馀人。
皆授戒香断恶行善。
开皇十五年
又于寺中置头陀众。
僧事蠲免以引堕者。
仁寿以后。
重率寺众共转藏经。
周而复始初不断绝。
供给䞋锡一出俗缘。
指授。
故福报所至如泉不穷。
僧业茂盛方类推举。
武德冬初。
终于所住之振向寺。
春秋八十五矣。
初未终前。
佛堂莲华池自然枯竭。
池侧慈竹无故彫死。
寺内蔷薇非时发花晔如夏月。
众以荣枯两瑞不无生灭之怀德异常伦故。
感应之所期耳。
释法通
释法通
龙泉石楼人
初在隰乡未染正法。
众僧行往不达村闾。
如有造者以灰洒面。
虽处俗情厌恒俗。
开皇末年
独怀异概超出意表。
剃二男二女并妻之发。
被以法衣。
陟道诣州委僧尼寺。
时有问者便答曰。
我舍枷锁志欲法。
既达州寺如前付嘱。
便求通化寺明法师度出家。
于即游化稽湖。
南自龙门北至胜部。
岚石汾隰无不从化
多置邑义月别建斋。
但有沙门皆延村邑。
或有住宿旦解斋。
家别一槃。
以为供。
此仪不绝至今流行。
河右诸州闻风服义。
有僧投造直诣堂中。
承接颜色譬若亲识。
故通之率导其德难伦。
行本邑。
县令逢之。
问是何僧。
答云山客令乃禁守不许游从。
即绝粒竭诚绕狱行道。
其夜听事野狐鸣叫。
怪相既集夕不安。
放遣。
曰。
我绕狱行道正得道理。
如何见放。
经日不食。
夜又狐鸣。
宫庶以下莫不震惧。
苦劝引挽方从其请。
尔后巡行无时宁舍。
曾投人宿。
犬咋其胫。
寻被霹死。
风声逾显。
后卒于龙泉
余以贞观初年
承其素迹遂往寻之。
息名僧纲住隰州寺。
亲说往行高闻可观。
欣其馀论试后披叙。
夫以高世之量随务不伦。
统其大归莫非道。
所以九十六部。
兼邪正之津途。
一十七群。
现机缘之化迹。
故能光开佛日。
弘导尘蒙。
摄迷没之鄙夫。
接戒浊之浇首。
并得开智清悟圣革凡。
弘道利生于是乎在。
今有不达之者。
同世相轻。
睹其家业丛杂。
阅其形骸尘弊遂则雷同轻毁。
曾不大观。
由之自陷。
备于成教。
故文云。
观法师种姓形有。
但受其法开我精灵。
斯言可归。
有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