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南北朝
释宝云南朝宋 376 — 44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不知何许人。
少往来凉州
有学行。
静退不交世务。
忘身求法。
晋隆安元年
西域
法显智严相继遍游诸国。
罗刹之野。
闻天鼓声。
释迦遗迹。
多所瞻礼。
善梵语。
学旁行书。
后还长安
跋陀禅师游。
跋陀匡山
亦随。
所至混迹。
久之来归。
安止道场寺
译无量寿诸经。
又住六合寺。
译佛本行赞经。
元嘉二十六年终。
寿七十四。
河北人也。
志局简正。
师友称之。
太元十四年
庐山
时年十八矣。
值造波若台。
通债少僧贞石筑土。
投一石。
石相击。
误中一犊子死。
惭恨惆怅。
弥历年所。
隆安元年
乃辞入西域
誓欲眼都神迹。
躬行忏悔。
遂游于阗
天竺诸国。
智严法显发轸。
是同游造各异。
陀历国
见金薄弥勒成佛像。
整高八丈。
于像下。
箅诚启忏。
五十日。
夜见神光照烛皎然如曙。
观者盈路。
彼诸宿德沙门
灵辉数见(云云)。
释宝云
未详氏族。
凉州人
少出家精勤有学行。
志韵刚洁不偶于世。
故少以方直纯素为名。
而求法恳恻亡身殉道。
志欲躬睹灵迹广寻经要。
遂以晋隆安之初远适西域
法显智严先后相随。
涉履流沙登踰雪岭。
勤苦艰危不以为难。
遂历于阗天竺诸国备睹灵异。
乃经罗刹之野闻天鼓之音。
释迦影迹多所瞻礼。
在外域遍学梵书。
天竺诸国音字诂训悉皆备解。
后还长安
禅师佛驮跋陀业禅进道。
俄而禅师横为僧所摈。
徒众悉同其咎。
亦奔散。
庐山释慧远解其摈事。
共归京师安道场寺
众僧以志力坚猛弘道绝域。
莫不披衿咨问敬而爱焉。
译出新无量寿。
晚出诸经多云所治定。
华戎兼通音训允正。
之所定众咸信服。
关中沙门竺佛念善于宣译。
于符姚二代出众经。
江左译梵莫踰于
故于晋宋之际。
弘通法藏。
沙门慧观等。
咸友而善之。
性好幽居以保闲寂。
遂适六合山寺。
译出佛本行赞经。
山多荒民俗好草窃。
说法教诱多有改更。
礼事供养十室而八。
顷之道场慧观临亡请还都总理寺任。
不得已而还。
居道场岁许。
复更还六合。
元嘉二十六年终于山寺。
春秋七十有四。
其游履外国。
别有记传。
昙无竭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僧。
译意法勇。
幽州黄龙人
俗姓李
幼为沙弥,修苦行。
法显等躬践佛国,遂于武帝永初元年招集沙门二十五人,入流沙,经龟兹疏勒诸国,进至罽宾,学梵文,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一部。
在檀特山南石留寺受大戒。
再西去月氏国入中天竺,同行生者惟五人,赍石蜜为粮。
终至南天竺,遂随舶泛海,达广州而归。
译有《观世音受记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法勇。
出李氏。
幽州黄龙人
沙弥
持苦行。
法显西游事。
欲踪迹之。
宋永初元年
沙门僧猛昙朗二十有五人。
海西郡
入流沙高昌
遂道龟兹沙勒。
葱岭
望雪山障雾千里。
大江湍驶。
以绳为桥。
桥之上仅可行一人。
先渡彼岸者。
必举火为识。
此岸之人见烟。
而后可进。
久无烟。
则知其人堕江中矣。
三日乃至大雪山。
壁立千仞。
俱有杙孔。
处处相对。
人持四杙。
更互著崖孔中。
猿臂而过。
至平地失十二人。
罽宾国
拜瞻佛钵。
留岁馀。
学梵语梵书。
得观世音授记经。
又西去并辛头那提河。
月氏国
瞻内髻骨观自沸水乘舟。
至檀特山南石寺。
寺僧杂三乘学。
天竺佛陀多罗
此云觉救者。
果位人也。
无谒请为和尚依止。
以受大戒。
沙门志定
阿阇梨
因坐夏。
休乃行。
路皆中天竺境也。
地旷人稀。
赍石蜜为粮。
顾影孤绝。
同伴馀五僧耳。
苟经险难。
即系念观世音以免。
将入舍卫国
有狂象群来。
方归念间。
狮子从林中出。
象怖伏。
遗粪而去。
渡恒河。
有野牛群吼而来。
又归念之。
俄大鹫飞来。
于是牛亦奔散。
无渴留止。
遍观陈迹。
亲依圣贤久之。
寻附海舶以归。
广州
其终。
别有传记。
昙无竭
此云法勇。
姓李氏
幽州黄龙人
幼为沙弥便修苦行持戒诵经。
为师僧所重。
尝闻法显等躬践佛国。
乃慨然有忘身之誓。
遂以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沙门僧猛等。
共赍幡盖供养之具。
远适西方。
初至河南国
仍出海西郡
入流沙到高昌
郡经历龟兹沙勒。
诸国登葱岭度雪山。
进至罽宾国礼拜佛钵。
停岁馀学梵书梵语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一部。
复西行至辛头那提河。
河西月氏国
礼拜佛肉髻骨及睹自沸水船。
后至檀特山南石留寺。
住僧三百馀人。
杂三乘学。
无竭停此寺受大戒。
复行向中天竺界。
路既空旷唯赍石蜜为粮虽屡经危棘。
而系念所赍观世音经。
未尝暂废。
将至舍卫国
中野逢山象一群。
无竭称名归命。
即有师子从林中出。
象惊惶奔走。
后度恒河。
复值野牛一群。
鸣吼而来。
将欲害人。
无竭归命如初。
寻有大鹫飞来。
野牛惊散。
遂得免之。
后于南天竺随舶汎海达广州
其所译出观世音受记经。
今传于京师
后不知所终。
昙无竭
此云法勇。
姓李
幽州黄龙人也。
幼为沙弥便修苦行。
持戒诵经。
为师僧所重。
尝闻法显等躬践佛国。
乃慨然有忘身之誓。
遂以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沙门僧猛昙朗之徒二十五人。
共赍幡盖供养之具。
发迹北土远适西方。
初至河南国
仍出海西郡
进入流沙到高昌郡。
经历龟兹沙勒诸国。
葱岭度雪山。
障气千重层冰万里。
下有大江流急若箭。
东西两山之胁系索为桥。
十人一过到彼岸已举烟为帜。
后人见烟。
知前已度方得更进。
若久不见烟则知暴风吹索人堕江中。
行经三日复过大雪山。
悬崖壁立无安足处。
石壁皆有故杙孔处处相对。
人各执四杙先拔下杙手攀上杙展转相攀。
经日方过及到平地相待料检。
同侣失十二人。
进至罽宾国礼拜佛钵。
停岁馀。
学梵书梵语。
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一部。
复西行至辛头那提河。
汉言师子。
曰缘河西月氏国
礼拜佛肉髻骨及睹自沸木舫。
后至檀特山南石留寺。
住僧三百馀人。
杂三乘学。
无竭停此寺受大戒。
天竺禅师佛驮多罗。
此云觉救。
彼土咸云。
已證果。
无竭请为和上
沙门志定阿阇梨
停夏坐三月日。
复行向中天竺。
界路既空旷唯赍石蜜为粮。
同侣尚有十三人。
八人于路并化。
馀五人同行。
无竭虽屡经危棘。
而系念所赍观世音经未尝暂废。
将至舍卫国
野中逢山象一群。
无竭称名归命。
即有师子从林中出。
象惊惶奔走。
后渡恒河。
复值野牛一群鸣吼而来。
将欲害人。
无竭归命如初。
寻有大鹫飞来野牛惊散。
遂得免之。
其诚心所感在险剋济。
皆此类也。
后于南天竺随舶汎海达广州
历事迹别有记传。
其所译出观世音受记经。
今传于京师
后不知所终。
此云法勇。
姓李
幽州黄龙人
幼为沙弥
便修苦行。
持戒诵经。
为师僧所重。
常闻法显等。
躬践佛国。
乃慨然有忘身之誓。
遂以宋永初元年
招集同志沙门
僧猛昙朗之徒。
二十五人。
共赍幡盖供养之具。
发迹至河南
海西郡
进入流沙。
高昌郡。
经历龟兹沙勒诸国。
领。
度雪山。
障气千重。
层冰万里。
下有大江流急若箭。
东西两山之胁。
系索为桥。
十人一过。
到彼岸已。
举烟为帜。
后人见烟。
知前已度。
方得更进。
若久不见烟。
则知暴风吹索。
人堕江中。
行经三日。
复过大雪山。
悬崖壁立。
无安足处。
石壁皆有故杙孔。
处处相对。
人各执四杙先拔下杙。
右手攀上杙。
展转相攀。
经三日方过。
到平地。
料检同侣。
失十二人。
进至罽宾国
礼拜佛钵。
停岁馀。
学梵书梵语。
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一部。
复西行至辛头那提河。
(狮子口)缘河。
西入月氏国
礼拜佛肉髻骨。
及睹自沸水船。
后至檀特山南石留寺。
住僧三百馀人。
杂三乘学。
无竭停此寺受大戒。
天竺禅师佛驮多罗。
(登圣果名)夏坐三月
复行向中天竺界。
路既空旷。
唯赍石蜜为粮。
同侣十三人。
八人死于路。
五人同行。
无竭虽屡经危棘。
而系念所赍观世音经。
未常暂废。
将至舍卫国中。
野逢山象一群。
无竭称名归命。
即有师子。
从林中出。
象惊惶奔走。
后度恒河。
复值野牛一群。
鸣吼而来。
将欲害人。
无竭归命如初。
寻有大鹫飞来。
野牛惊散。
遂得免之。
后于南天竺。
随舶汎海。
广州
译出观世音受记经。
传于京师
后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