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南北朝
释玄高南朝宋 402 — 444
释玄高
姓魏
本名灵育
冯翊万年人也。
母寇氏本信外道。
始适魏氏首孕一女。
即高之长姊。
生便信佛。
乃为母祈愿。
愿门无异见得奉大法。
母以伪秦弘始三年
梦见梵僧散华满室。
觉便怀胎。
至四年二月八日生男。
家内忽有异香。
及光明照壁。
迄且乃息。
母以儿生瑞兆。
因名灵育
时人重之。
复称世高
年十二辞亲入山。
久之未许。
异日有一书生寓家宿。
云欲入中常山隐。
父母即以凭之。
是夕咸见村人共相祖送。
明旦村人尽来候
父母云。
昨已相送今复觅耶。
村人云。
都不知行。
岂容已送。
父母方悟昨之迎送乃神人也。
初到山便欲出家。
山僧未许。
云父母不听法不得度。
于是暂还家启求入道。
经涉两旬方卒先志。
既背俗乖世。
改名玄高
聪敏生知学不加思。
至年十五已为山僧说法。
受戒已后专精禅律。
关中有浮驮跋陀禅师在石羊寺弘法。
往师之。
旬日之中妙通禅法。
跋陀叹曰。
善哉佛子。
乃能深悟如此。
于是卑颜推逊不受师礼。
乃杖策西秦隐居𧂐山。
山学百馀人。
崇其义训禀其禅道。
时有长安沙门释昙弘
秦地高僧隐在此山。
高相会。
以同业友善。
时乞佛炽槃跨有陇西西接凉土。
有外国禅师昙无毗。
来入其国。
领徒立众训以禅道。
然三昧正受既深且妙。
陇右之僧禀承盖寡。
乃欲以己率众。
即从毗受法。
旬日之中毗乃反启其志。
河南有二僧。
虽形为沙门而权侔伪
恣情乖律颇忌学僧。
昙无毗既西返舍夷。
二僧乃向河南王世子曼谗构玄高
云蓄聚徒众将为国灾。
曼信谗便欲加害。
其父不许。
乃摈河北林阳堂山。
山古老相传云。
是群仙所宅。
徒众三百。
往居山舍。
神情自若禅慧弥新。
忠诚冥感多有灵异。
磬既不击而鸣。
香亦自然有气。
应真仙士往往来游。
猛兽驯伏蝗毒除害。
学徒之中游刃六门者百有馀人。
有玄绍者。
秦州陇西人
学究诸禅神力自在。
手指出水供洗漱。
其水香净倍异于常。
每得非世华香以献三宝。
灵异如绍者又十一人。
绍后入堂术山蝉蜕而逝。
长安昙弘法师
迁流岷蜀道洽成都
河南王藉其高名遣使迎接。
既闻被摈。
誓欲申其清白。
乃不顾栈道之难。
冒险从命。
既达河南
宾主仪毕。
便谓王曰。
既深鉴远识何以信谗弃贤。
贫道所以不远数千里。
正欲献此一白。
王及太子𧹞然愧悔。
即遣使诣
卑辞逊谢请还邑。
既广济为怀。
忘忿赴命。
始欲出山。
山中草木摧折崩石塞路。
咒愿曰。
吾誓志弘道。
岂得滞方。
乃风息路开。
渐还到国。
王及臣民近道候迎。
内外敬奉崇为国师
河南化毕进游凉土。
沮渠蒙逊敬事集会宾发胜解。
西海有樊僧印
亦从受学。
志狭量褊得少为足。
便谓已得罗汉顿尽禅门。
乃密以神力令于定中备见十方无极世界诸佛所说法门不同。
于一夏寻其所见永不能尽。
方知定水无底大生愧惧。
时魏虏拓跋焘僣据平城
军侵凉境。
阳平王社请同还伪都。
既达平城
大流禅化。
太子拓跋晃
为师。
一时被谗为父所疑。
乃告曰。
空罗抂苦何由得脱。
令作金光明斋七日恳忏。
乃梦见其祖及父。
皆执剑烈威。
问汝何故信谗言抂疑太子
惊觉大集群臣告以所梦。
诸臣咸言。
太子无过。
实如皇灵降诰。
太子无复疑焉。
盖高诚感之力也。
因下书曰。
朕承祖宗重光之绪。
思阐洪基恢隆万代。
武功虽昭而文教未畅。
非所以崇太平之治也。
今者域内安逸百姓富昌
宜定制度为万世之法。
夫阴阳有往复四时有代序。
授子任贤安全付。
所以休息疲劳式固长久。
古今不易之令典也。
朕诸功臣勤劳日久。
当致仕归第雍容爵颐神养寿论道陈谟而已。
不须复亲有司苦剧之职。
其令皇太子副理万机总统百揆。
更举良贤以备列职。
择人授任而黜陟之。
孔子曰。
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
于是朝士庶民皆称臣于太子
上书如表。
以白纸为别。
时崔皓寇天师先得宠于
纂承之日夺其威柄。
乃谮云。
太子前事实有谋心。
但结高公道术故令先帝降梦。
如此物论事迹稍形。
若不诛除。
必为巨害。
遂纳之。
勃然大怒。
即敕收
先时尝密语弟子云。
佛法应衰。
吾与崇公首当其祸乎。
于时闻者莫不慨然。
时有凉州沙门释慧崇
是伪魏尚书韩万德之门师。
既德次于
亦被疑阻。
至伪太平五年九月
崇公俱被幽絷。
其月十五日就祸卒于平城之东隅。
春秋四十有三。
是岁宋元嘉二十一年也。
当尔之夕门人莫知。
是夜三更忽见光绕高先所住处塔三匝还入禅窟中。
因闻光中有声云。
吾已逝矣。
诸弟子方知已化。
哀号痛绝。
既而迎尸于城南旷野。
沐浴迁殡。
兼营理崇公别在异处。
一都道俗无不嗟骇。
弟子玄畅时在云中。
去魏都六百里。
旦忽见一人告云以变。
仍给六百里马。
于是扬鞭而返。
晚间至都。
见师已亡。
悲恸断绝。
因与同学共泣曰。
法今既灭颇复兴不如脱更兴。
和上起坐。
和上德匪常人。
必当照之矣。
毕高两眼稍开。
光色还悦。
体通汗出。
其汗香甚。
须臾起坐谓弟子曰。
大法应化随缘盛衰。
盛衰在迹理恒湛然。
但念汝等不久复应如我耳。
唯有玄畅当得南度。
汝等死后法当更兴。
善自修心无令中悔。
言已便卧而绝也。
明日迁柩欲阇维之。
国制不许。
于是营坟即窆。
道俗悲哀号泣望断。
沙门法达
为伪国僧正
日久未获受业。
忽闻怛化。
因而哭曰。
圣人去世当复何依。
累日不食。
常呼上圣人自在。
何能不一现。
应声见飞空而至。
顶礼求哀愿见救护。
曰。
君业重难救。
当可如何。
自今以后依方等苦悔当得轻受。
曰。
脱得苦报愿见矜救。
曰。
不忘一切宁独在君。
又曰。
法师崇公并生何处。
曰。
吾愿生恶世救护众生。
即已还生阎浮。
崇公常祈安养
已果心矣。
又问。
审法师已阶何地。
曰。
我诸弟子自有知者。
言讫奄然不见。
密访诸弟子。
咸云。
是得忍菩萨。
至伪太平七年拓跋焘果毁灭佛法。
悉如高言。
河西沮渠茂虔
时有沙门昙曜
亦以禅业见称。
太傅张潭伏膺师礼。
菩提流支北魏
菩提流支
魏言道希
天竺人也。
遍通三藏。
妙入总持。
志在弘法广流视听。
遂挟道宵征远莅左。
魏永平之初
来游东夏
宣武皇帝
下敕。
引劳。
供拟殷华。
处之永宁大寺
四事将给七百梵僧。
敕以留支为译经之元匠也。
其寺本孝明皇帝熙平元年
灵太后胡氏所立。
在宫前阊阖门南御道之东。
中有九层浮图。
架木为之。
举高九十馀丈。
上有金刹复高十丈。
出地千尺。
去台百里已遥见之。
初营基日掘至黄泉。
获金像三十二躯。
太后以为嘉瑞。
奉信法之徵也。
是以饰制瑰奇穷世华美。
刹表置金宝瓶。
容二十五斛。
承露金盘一十一重。
铁锁角张。
盘及锁上皆有金铎。
如一石瓮。
九级诸角皆悬大铎。
上下凡有一百三十枚。
其塔四面九间。
六窗三户。
皆朱漆扉扇。
垂诸金铃。
层有五千四百枚。
复施金铎铺首。
佛事精妙。
殚土木之工。
绣柱金铺惊骇心目。
高风永夜铃铎和鸣。
铿锵之音闻十馀里。
北有正殿。
形拟太极。
中诸像设金玉珠绣。
作工巧奇冠绝当世。
僧房周接千有馀间。
台观星罗参差间出。
彫饰朱紫缋以丹青。
栝柏桢异草丛集。
院墙周匝皆施椽瓦。
正南三门楼开三道三重。
去地二百馀尺状若天门
赫奕华丽。
夹门列四力士四师子。
饰以金玉庄严焕烂。
东西两门例皆如此。
所可异者。
唯楼两重北门通道但路而置。
其四门外树以青槐
亘以渌水
京师行旅多庇其下。
路断飞尘不由渰云之润。
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
乃诏中书舍人常景制寺碑。
河内人
敏学博通知名海内。
太和十九年
高祖擢为修律博士
有诏令刊定条格。
永成通式。
乃商攉今古。
条贯科猷。
即魏律二十篇是也。
历官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秘书监幽州刺史
居室贫俭事若农家。
唯有经史盈车。
所著文集百馀篇。
给事中封炜伯
作序世。
寺既初成。
明帝太后共登浮图。
视宫中如掌内。
下临云雨上天清朗。
以见宫内事故。
禁人不听登之。
自西夏东华游历诸国者。
皆曰。
如此塔庙阎浮所无孝昌二年
大风拨屋拔树。
刹上宝瓶随风而堕入地丈馀。
复命工人更安新者。
至永熙三年二月
为天所震。
帝登淩云台望火。
南阳王宝炬录尚书长孙稚
将羽林一千来救。
于斯时也。
雷雨晦冥霰雪交注。
第八级中平旦火起。
有二道人不忍焚烬投火而死。
其焰相续经馀三月
入地刹柱乃至周年。
犹有烟气。
其年五月
有人从东莱郡至云。
见浮图在于海中光明俨然。
同睹非一。
俄而云雾乱起失其所在。
至七月
平阳王侍中斛斯椿所挟。
西奔长安
至十月
洛京迁于漳邺。
先时流支奉敕。
创翻十地。
宣武皇帝命章一日亲对笔受
然后方付沙门僧辩等。
讫尽论文。
佛法隆盛俊蔚然。
相从传授孜孜如也。
帝又敕清信士李廓。
撰众经录。
廓学通玄素条贯经论。
雅有标拟。
故其录云。
三藏流支自洛及邺。
爰至天平二十馀年。
凡所出经。
三十九部。
一百二十七卷。
即佛名楞伽法集深密等经。
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是也。
沙门僧朗道湛。
侍中崔光笔受
具列唐贞观内典录。
廓又云。
三藏法师流支房内经论梵本。
可有万甲。
所翻新文笔受藁本。
满一间屋。
然其慧解与勒那相亚。
而神悟聪敏。
洞善方言兼工咒术则无抗衡矣。
尝坐井口。
澡罐内空。
弟子未来无人汲水。
流支乃操柳枝聊撝井中。
密加诵咒才始数遍。
泉水上涌平及井栏。
即以钵酌用之盥洗。
傍僧具见莫测其神。
咸共嘉叹大圣人也。
曰。
勿妄褒赏。
斯乃术法。
外国共此方不习。
谓为圣耳。
惧惑世网遂秘不宣。
于时又有中天竺僧勒那摩提
魏云宝意
博瞻之富理事兼通。
诵一亿偈。
偈有三十二字。
尤明禅法意存游化。
正始五年初届洛邑
译十地宝积论等大部二十四卷。
又有北天竺僧佛陀扇多
魏言觉定
正光元年
至元象二年
洛阳白马寺邺都金华寺
译出金刚上味等经十部。
当翻经日。
洛阳内殿。
流支传本。
馀僧参助。
其后三德乃徇流言。
各传师习不相询访。
帝以弘法之盛。
略叙曲烦。
敕三处各翻讫乃参校。
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有文旨。
时兼异缀。
后人合之共成通部。
宝唱等录。
宝意沙门神理标异。
领牒魏词偏尽隅隩。
帝每令讲华严经。
披释开悟精义每发。
一日正处高座。
忽有持笏执名者。
形如大官云奉天帝命来请法师讲华严经曰。
今此法席尚未停止。
待讫经文当从来命。
虽然法事所资独不能建。
都讲香火维那梵呗咸亦须之。
使者即如所见讲诸僧。
既而法事将了。
又见前使。
云奉天帝命故来下迎。
含笑熙怡告众辞诀。
奄然卒于法座。
都讲等僧亦同时殒。
魏境闻见无不嗟美。
时又有沙门法场于洛阳长者问经一卷。
虽阙传对而是正文。
法上录。
熙平元年
有南天竺波罗柰城婆罗门。
姓瞿昙氏
名般若流支。
魏言智希。
元年兴和末
邺城
译正法念圣善住回诤唯识等经论。
凡一十四部。
八十五卷。
沙门昙僧昉笔受
当时有沙门菩提流支与般若流支前后出经。
而众录传写率多轻略。
各去字但云流支。
而不知是何流支。
迄今群录译目相涉难得详定。
期城郡杨衒之
撰洛阳伽蓝记五卷。
故其序略云。
三坟五典之说。
九流百氏之言。
并理在人区而义非天外。
至如一乘二谛之言。
六通三达之旨。
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若夫顷日感梦满月流光。
阳门饰毫眉之象。
夜台图绀发之形。
尔来奔竞其风遂广。
至如晋室永嘉寺。
惟有四十二。
皇魏受图嵩洛京寺出馀千数。
帝王士庶笃信经营。
名僧异瑞纷纶间起。
今采摘祥异者。
具以注之。
文多不载。
时西魏文帝大统中
丞相宇文黑泰。
兴隆释教崇重大乘。
虽摄总万机而恒扬三宝。
第内常供百法师
寻讨经论讲摩诃衍
又令沙门昙显等。
依大乘经。
撰菩萨藏众经要及百二十法门。
始从佛性终尽融门。
每日开讲。
即恒宣述以代先旧。
五时教迹迄今流行。
香火梵音礼拜导。
咸承其则。
山东江表乃称学海。
仪表有归未能逾矣。
至周文帝二年
有波头摩国律师那跋陀罗
周言智贤
共耶舍崛多等。
译五明论。
谓声医工术及符印等。
沙门智仙笔受
武帝天和年。
有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
周言法希。
奉敕为大蒙宰晋阳公宇文护
译婆罗门天文二十卷。
又令伽陀国禅师阇那耶舍。
周言藏称。
共弟子阇那崛多等。
于长安故域四天王寺。
天子问经六部
沙门圆明道辩
城阳萧吉笔受
释智远陈 495 — 571年12月1日
释智远
姓王族
太原寓居陕服
幼而聪颖早悟非常。
荆州长沙寺禅坊。
法京沙门之弟子也。
卓然独立靖记玄心。
至于戒年清洁逾厉而慧业未深。
遥想扬辇遂负[袌-包+矢]沿波达于建业
龙光僧绰一代英雄。
乃肆心仰旨专门受教。
学逾一纪。
解通三藏。
梁建安侯萧正立
务兼内外兼弘孔释。
普明寺居之。
以伸供养之志也。
慧湛禅师
定品惟深晚学宗领。
遂具受秘法咨质玄观。
定水既澄慧门宜敞。
及研习大乘洞其根叶。
又历名山养志弘道。
沙门道会同集龙盘。
夙昔素心一期开决。
因住开善毕志山泉。
城阙不窥世华无涉。
守静自怡年老无舍。
陈太建三年十二月一日旦
终于此寺禅坊。
时年七十有七。
遗旨不令哭。
奄如入定。
乃窆于独龙之山。
新安寺沙门慧皓曰。
吾与伊人早同法门久禀戒道。
叹法桥之忽坏痛宝舟之已沈。
乃率庸才仰传实德。
五兵尚书萧济
鸿才硕学行洁名高为之铭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