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唐东京福唐观邓天师碣 盛唐 · 李邕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五
尝以天者常生于人之前。人者常化于天之后。常生常化。其惟天与人乎。有物有冯者。其惟天仙乎。不生不化者。其惟大圣乎。无为无事者。其惟尊师乎。师讳思瓘。家于临川。隐于麻姑山。其先出自有殷。春秋后子孙因国。为南阳望族。后汉有太傅禹。蜀有车骑将军扬武侯芝。晋有武威太守世龙。以至曾祖和祖甫考嗣偕。秉哲衣德。参寥洞元。代有人矣。且源派分流。达于江海之内。父子传气。合于天地之初。尊师幼入庐山。中移恒岳。吸沆瀣。漱清泠。精魄冥于太虚。耳目静于穹谷。身枯木。心死灰。固不如也。开元二十三载。皇上下明诏。求方士闻。本郡别乘李行袆以尊师应辟焉。帝请问所习。雅重其言。常斋太一宫。集元元教。虑失诸野。思得其人。临遣尊师。俾巡江南六十郡。冥搜元览。欲以张皇大道。开觉下人。明年春二月甲子。复命称旨意。敕度为道士。名曰紫阳。仍赐紫罗法衣一副。绢一百匹。配东京福唐观兼本郡龙兴观以宠之。议者以尊师心奉于道。身事于君。名师于乡。德扬于国。莫之比也。五月三日。又赐绢一百匹。紫罗法衣一副。所谓高其行而累于赐。贵其言而尊于服。我圣人之用心也。九月七日。扈从西京。敕安置同德兴唐观。君子曰。尊师与圣同德。而兴我唐。乃居此观。韪也。二十五年冬。恩敕许归觐省。出中使二人监侍。渥承于主。荣及其亲。兼遂者鲜矣。二十六年春。特敕诣中岳王屋函谷宗圣及诸名山修功德。其所至也。神兵降于坛上。庆云集于山下。元鹤徘徊于霄汉。丹芝郁馥于原野。上闻而嘉之。又赐紫罗法衣两副。将以服一生之体。洁帛五束。将以当五方之镇。䌽绫六段。将以成纯阳四九之数。钱十二万千。将以合日月十二时之会。佥曰天物备矣。道心行矣。二月甲子一日。两诏偕召七人。初为中禁洁斋。后以真源谒庙。重闻天圣。独以道高。二十七年冬十月朔七日。驾幸温泉宫。恩令太元观安置。子夜过半。仙装聿来。顾谓门人竹务猷曰。虎驾云车。门外十乘。青童执节。庭中二人。吾当从之。此迓我也。遗言曰。吾事亲未终于孝。爱弟未终于仁。请本郡御书仙灵观额。及麻姑山置庙。兹事莫遂。奄至形解。圣上傥问于我。君将此辞以闻。言毕。异香四来。奄忽而化。箧藏手诏三十纸。壁挂道经五千言。前后所赐法衣七副而金紫者。杂䌽七百二十八段。钱二十六万七千。尊师尽以幡像香油之供费。其馀无几。或赒老病贫窭焉。帝闻之流涕。赐绢二百匹。充其殁养之□用锡尊师孝也。度弟思明麻姑庙道士。用成尊师仁也。御书仙灵观额立麻姑山庙。用昭尊师愿也。出中使二人监祭。造车舆送还本乡。二十八年二月二十日。殡于旧居麻姑山顶。甲子改葬。棺中惟见牙简香炉而巳。尊师应于盛明。升于上清。时春秋三十有七甲子。永惟大圣元元皇帝教曰。成而不居。死而不亡者。斯之谓欤。
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江西省抚州市
麻姑者。葛稚川神仙传云。王远字方平。欲东之括苍山。过吴蔡经家。教其尸解。如蛇蝉也。经去十馀年忽还。语家人言。七月七日王君当来过。到期日。方平乘羽车。驾五龙各异色。旌旗导从。威仪赫奕。如大将也。既至。坐须臾。引见经父兄。因遣人与麻姑相闻。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言王方平敬报。久不行民间。今来在此。想麻姑能暂来。有顷信还。但闻其语。不见所使人。曰麻姑再拜。不见忽已五百馀年。尊卑有序。修敬无阶。思念久。烦信。承在彼。登山颠倒。而先被记。当按行蓬莱。今便暂往。如是便还。还即亲观。愿不即去。如此两时间。麻姑来。来时不先闻人马声。既至。从官当半于方平也。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顶中作髻。馀发垂之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无有也。得见方平。方平为起立。坐定。各进行厨。金盘玉杯。无限美膳。多是诸华。而香气达于内外。擗麟脯行之。麻姑自言。接待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向间蓬莱水。乃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陆陵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麻姑欲见蔡经母及妇。经弟妇新产数十日。麻姑望见之。已知。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许米。便以掷之。堕地即成丹沙。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了不喜复作此曹狡狯变化也。麻姑手似鸟爪。蔡经心中念言。背蛘时。得此爪以杷背。乃佳也。方平即知经心中念言。即使人牵经鞭之。曰。麻姑者神人。汝何忽谓其爪可以杷背邪。见鞭著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经曰。吾鞭不可妄得也。大历三年。真卿刺抚州。按图经。南城县有麻姑山。顶有古坛。相传云麻姑于此得道。坛东南有池。中有红莲。近忽变碧。今又白矣。池北下坛傍有杉松。松皆偃盖。时闻步虚钟磬之音。东南有瀑布。淙下三百馀尺。东北有石崇观。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西北有麻源。谢灵运诗题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恐其处也。源口有神。祈雨辄应。开元中。道士邓紫阳于此习道。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二十七年。忽见虎驾龙车。二人执节于庭中。顾谓其友竹务猷曰。此迎我也。可为吾奏。愿欲归葬本山。仍请立庙于坛侧。元宗从之。天宝五载。投龙于瀑布。石池中有黄龙见。元宗感焉。乃命增修仙宇真仪侍从云鹤之类。于戏。自麻姑发迹于兹岭。南真遗坛于龟源。华姑表异于井山。今女道士黎琼仙。年八十而容色益少。曾妙行梦琼仙而餐花绝粒。紫阳侄男曰德诚。继修香火。弟子谭仙岩。法箓尊严。而史元洞左通元邹郁华。皆清虚服道。非天地气殊异。江山炳灵。则曷由纂懿流光。若斯之盛者矣。真卿幸承馀烈。敢刻金石而志之。时则六年夏四月也。
题邓仙客墓(邓仙客,晋延康代为国师,锡紫服,葬麻姑山。) 唐 · 天峤游人
七言绝句 押东韵
鹤老芝田鸡在笼,上清那与俗尘同。
既言白日升仙去,何事人间有殡宫。
麻姑山 中唐 · 刘禹锡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曾游仙迹见丰碑,除却麻姑更有谁。
云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
霜凝上界花开晚,月冷中天果熟迟。
人到便须抛世事,稻田还儗种灵芝。
望麻姑山 唐 · 鲍溶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引用典故:蓬莱 青鸟
幽人往往怀麻姑,浮世悠悠仙景(一作境)殊。
自从青鸟不堪使,更得蓬莱消息无。
过盱江麻姑山题绝句 唐 · 缪岛云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万迭峰峦入太清,麻姑从此会方平。
一从燕罢归何处,宝殿瑶台空月明(见宋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下。)。
经麻姑山 唐 · 刘沧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麻姑此地鍊神丹,寂寞烟霞古灶残。
一自仙娥归碧落,几年春雨洗红兰。
帆飞震泽秋江远,雨过陵阳晚树寒。
山顶白云千万片,时闻鸾鹤下仙坛。
唐故上都龙兴观三洞经箓赐紫法师邓先生墓志铭 唐 · 郑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七
据真格。功行满千者身登仙。五百者子得之。三百者孙得之。昔许子何阴功密德。流于七世。洎东晋而远游长史小掾三人登升。主簿而下七人度世。是知元根灵荫。必有所逮。太元真人茅长君。乘云龙白日上升。常恨以激俗警弟。不能潜通隐化。为剑解术。则终始混世。乃灵真之本也。二事者先生宜其得之。邓氏得姓在春秋。两汉魏晋。继有贤杰。洪源演派。或仕或隐。自累世咸居抚州麻姑山。涵乐天和。不以轩冕婴累。洪嗣道高于世。开元中诏赠临川太守。生福唐尊师讳紫阳。以道法佑明皇帝为元门之师。尝用下元术。使神卒朱兵讨西戎之犯境。若雷霆变化。犬戎大败。时称为神人。福唐生华封尊师讳德诚。少随福唐侍内禁。元宗奇其颖悟曰。斯子必为教主。因以巾简授之。使居华封观。其交神通灵。除害利人之事。备于先生所撰家纪。先生即华封之从子也。讳延康。天机元挺。法相冲雅。贞元初随师于会稽。受三洞笔箓。寻复麻姑山。葆神茹气。澹然与天倪元合。三景五牙二星八道之秘。云章龙篆斋元醮会之法。神悟灵契。悉臻宗极。屡为廉使郡守请敬师受。排邪救旱。显应非一。元元张𰍈之道。大行于钟陵间。宝历中。旧相元公制置江夫人有疾。忽梦神人云。何不求麻姑仙师。元公遽命使祷请。既至而疾果愈。夫人稽首奉箓。俱为门人。复以明威上清之道授邹平公文于广陵。凉公逢吉于夷门。自是藩服大臣。争次迓劳。太和八年秋。又诏至阙下。嘉其道德。籍隶太清宫。暇日游龙兴观。见坛宇芜圯。怵然曰。岂可使胜地堙废。吾其居而化之。遂精严像法。建济静治(音持)。洎幢节龙缯之用。约数万计。不一二岁其功成。皆斋章符醮之赠。固不封殖于民也。开成初。鸿胪少卿屈突谦妻李氏魅狐得孕。厥害滨死。先生以神篆针砭。既服而诞。则妖雏数首皆毙矣。道尊而神昶。每与帝王言。归于清净。与公卿言。戒其止足。与将进者言。勉于澹泊。与其徒弟子言。勖之勤久。每传法授箓。持炉焚章。俨容虔虑。间不容发。故自三事巳降。多执香火之礼。神都威仪与名德道士。半出于门下。法教之盛。近未有也。昭肃皇帝幸兴唐观。访先生修真之道。宸旨嘉豫。锡以紫服。后帝受箓于南岳广成师。请先生为监度。上嗣位。尔时于内殿访其元言。第以道德黄庭西升经旨应对。若丹砂硫黄之事。置而不论。居常惟食元气。微饮旨酒熊经鸟伸而已。故甲子馀八十而颜朱无縠文。岂非嘘吸冲和栖真通粹之效欤。前岁季冬。以坠足告疾。止不能履。他无所患。今年十月。忽料经典告牒。及所撰科法仪轨。一以焚之。弟子请其故。默而无复。下会夜梦游神乡。殆非人间世。后辄独坐叩头称善。门人问之。答曰。吾今在天台修斋。汝去无扰吾也。十一月庚申。形解于观之清室。享年八十有六。据真为右弼王真人治桐柏金庭山。即天台之洞台也。先生其授事于斯乎。且法不可绝。家风宜有人承之。道德经以子孙祭祀不辍为贵。则真冑之续。宜其然哉。先生有子三人。长曰道牙。弃舒州太湖丞。授三洞经箓。次曰道石(本缺一字)。试协律郎。假职闽越。次曰道苗。袭经符。奉斋戒。以法教之系。驻于龙兴。道牙奉遗告护元舆归于故山。以十三年十二月三日。葬于抚州南城县故乡諲潭里湖头村灵山硖。祔曾祖父茔。呜乎。浮游于四方。云无心也。光赫于上京。教可行也。神于故乡。孝不忘本也。畋授正一法于先生宇下。今令似以铭石见托。既熟元范。非所宜辞。乃挥涕为铭曰。修之身。其德乃真。真不渝。与化为徒。蟺乎剑乎。后何斯年举空衣于山隅。
过南城县麻姑山 其一 唐 · 崔橹
七言律诗 押灰韵
似前如却玉堆堆,薄带轻烟翠好裁。
斜倚兔钩孤影伴,校低仙掌一头来。
盘疑虎伏形难写,展认龙拿势未回。
惊讶昔人曾羽化,此中争不接瑶台。
过南城县麻姑山 其二 唐 · 崔橹
七言律诗 押覃韵
诗手难题画手惭,浅青浓碧叠东南。
尘愁世界忙心在,霞伴神仙稳梦酣。
雨涕自悲看雪鬓,星冠无计整云篸。
家风负荷须名宦,可惜千峰绿似蓝。
过南城县麻姑山 其三 唐 · 崔橹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差烟危碧半斜晖,何代仙人此羽飞。
高袖镇长寒柏暗,古祠时复彩云归。
红尘鞭马颜将换,碧落骖鸾意有违。
声利系身家系念,今生辜负六铢衣。
寄麻姑山喻供奉 唐 · 李翔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羽客乘风下九天,拨云亲自拣林泉。
檐吞海魄迎真气,路绕岩根谒古仙。
道胜早为三洞伏,诗成曾被六宫传。
如今万事皆轻弃,只待还丹驻鹤年。
题麻姑山庙 唐 · 李翔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险翠峨霄压上游,大仙曾向此幽求。
云埋三级坛空在,月照千寻水自流。
偃盖鹤还清露滴,古池龙睡碧莲秋。
桑田未必翻为海,香火何人解继修。
麻姑山 五代 · 沈彬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绀殿松萝太古山,仙人曾此话桑田。
闲倾云液十分日,已过浮生一万年。
花洞路中逢鹤信,水帘岩底见龙眠。
我来游礼酬心愿,欲共怡神契自然。
送李尊师归临川 唐末 · 李咸用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引用典故:麻姑 紫府
蟠桃一别几千春,谪下人间作至人。
尘外烟霞吟不尽,鼎中龙虎伏初驯。
除存紫府无他意,终向青冥举此身。
辞我麻姑山畔去,蔡经踪迹必相亲。
临川逢陈百年 唐末 · 李咸用
押词韵第三部
引用典故:方瞳人 混沌凿 老彭
麻姑山下逢真士,玄肤碧眼方瞳子。
自言混沌凿不死,大笑老彭非久视。
强争龙虎是狂人,不保元和虚叩齿。
桃花雨过春光腻,劝我一杯灵液味。
教我无为礼乐拘,利路名场多忌讳。
不如含德反婴儿,金玉满堂真可贵。
茅山道门威仪邓先生碑 五代末宋初 · 徐锴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八
原夫性与天道。夫子秘而不言。神之格思。诗人谓之难度。况乎穷幽极奥。鍊气陶形。而庸庸之徒。交臂于遗金。爽口于缘鹄。涂穷于缺甃。智极于转丸。奔驰莫逢。视听莫见。真人隐而下士笑者。又焉足怪乎。宏之在人。可得而言矣。故茅山道门威仪邓君启霞。字云叟。其先南阳人。今为丹阳金坛人也。开元时有邓天师者。道上圣。屈乎下风。光国垂勋。隐景遁化。君即其后也。祖讳文。考讳章。皆不仕。君性理和敬。神识宏深。咸通元年。始诣茅山太平观柏尊师道泉为弟子。方羁丱。六年乃披度为道士。十二年诣龙虎山。十九代天师参授都功正一法箓。乾符三年。诣本观三洞法师何先生元通进授中盟上清法箓。何即桃源黄先生洞元之弟子也。与瞿仙童为同学之友焉。其源流隐显。著自前闻。固非末学所能谈悉。天祐四年。吴太祖旌别元异。始加署。寻为本山道副。九年为山门威仪。再赐紫服。华阳洞天仙圣游集太平观。即太宗文皇帝为升真先生之所立也。虽神真所处。杳以静深。而外迹系时。与之崇替。中和之际。寇盗星驰。人力所为。剪焉将烬。世之后学。无所式瞻。君誓高日月。诚贯金石。周流劝谕。力与志并。人物感其精诚。神明助其寻度。荆棘陨萚。并为芝丹。鸱枭革音。复见鸾鹤。像设严毖。垣楹轮奂。其所经始。三百馀间。山楼所须。田畴帑庾。什器等率皆称是。夫紫盖兆于建业。茅山连于金陵。君之缵修。灵境光复。而有唐中兴之业。亦自此而基。神理幽通。不期而会者矣。义祖武皇帝作镇江表。特加礼异。至诚所启。罔有不从。是以力役复蠲。樵苏有禁。梁怀王藩屏浙右。亲图写其像焉。君既拱此元珠。轻其尺璧。内以宏道。外以成人。贞素先生王君。理解清深。墙宇高嶷。未尝不摄齐捧袂。虚往实归。舒其愤悱。致于夷旷。偏得其道。以居京师。君于世学。多所精诣。体此敏博。冲而用之。既居其实而去其华。养其内而遗其外。故不复为称矣。夫流光迅驰。道俗同在。若并辔半岭。而升降则殊。及夫百龄有穷。万物将蜕。众自此沦厌。君自此跻升。真俗之间。由是而判。幽冥恍惚。昧者不知。春秋八十有五。太和四年岁在壬辰。解化于山门。君所传经箓。昭显于时。则故元博大师真素先生王君栖霞。惠和大师康君可久。茅山威仪王君敬真。麻姑山威仪王君体仁。表叹大德赐紫安君光美。左街焚修大德张混成。庐山道副重安寂。并被国宠。翊于道风。入室弟子故太平观都监陈修一陈守一今茅山都监主教门事表叹大德邓栖一监观倪宏一等。并随其性习。间参道要。山门教宇。栖一有其劳。君遗世虽遥。贞石犹缺。真迹未勒。门人惧焉。锴之蒙浅。虽晚闻道。昔尝逮奉贞素伏申之敬。贞素之上清门人今右街章表大德刘君德光。为启霞之友。邓君栖一因而见托。故锴不为让焉。其铭曰。
大道汎兮。物无不在。人代有敝。真风无改。于铄邓君。情遗所宰。惟道是求。惟道是采。脱落畎亩。超登云海。天作茅峰。人作块垒。君始从师。逸而功倍。教法遥邈。君能复之。一匡轮迹。允洽昌期。君既往矣。谁能嗣之。弟子栖一。承兹道基。敬仰高风。刻石为碑。俾尔后学。高山仰之。
江州彭泽县修山观碑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徐公文集》卷二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混元资始,玄造权舆,道以久而化成,朴既散而为器。圣人在位,修之于天下,则有明堂清庙,表训民事神之方;贤者贞遁,修之于身,则有名山福地,为朝真降灵之所。小大则异,宗致惟均。江州彭泽县有修山焉,瞰天险而高标,抗庐峰而特立。气雄而势耸,翠积而光寒。峻屺深岩,风云蓄泄;茂林穹谷,材用繁滋。游居之所走望,真隐之所栖息。考诸图谍,昔静节先生游憩之地也。杉松交影,犹怀种柳之风;山水清音,尚想素琴之意。遗德所及,仙祠以兴。梁大同元年,有句曲道士尉文光,灵气夙成,阴功将满,遐择胜地,以恢妙门,聿来此山,益广基构,制度无阙,标题载光。越二年,尉君白日登晨,举邑咸觌。人民未改,飙歘载还;霓衣则殊,鹤貌如故。税驾之地,甘棠永存,故今有尉驾池焉。而中山丹灶香炉,松坛石室,俨然奇迹,若奉宴居,历代严恭,有如旦暮。唐狄梁公履虎不咥,弦歌此邦,企仰仙游,重加崇饰。又塑高宗大帝圣像,以伸送往之诚,朔望朝拜,不失常礼。复以钱五十万,为致田园,厨廪所资,至今犹赖。季唐之世,临川宋震来为邑宰,掘地得药鼎、药合,因建尉真人之室于东序,设像以奉之。秩满还乡,遂入麻姑山为道士。是知清心冥契,玄鉴孔昭,青天白日,孰云其远?道士谢又能早参真箓,夙负时名,闲馆灵场,备尝践历,空谈秘诀,悉诣精微,克享修龄,言归庐岳。郡侯敦请,付以修山。阐教之心,勤行匪懈,栋宇之制,日以增严。端闱屹其穹隆,周庑纷其回合,焕然藻绘,蔼尔重染。清澄之气攸充,汗漫之游斯在。戊寅岁,谢君解化,弟子王省昂继之方行,才亦世出。金石之刻,佥曰其宜。铉也钦羡真猷,因为之颂。其词曰:
大道混成,修之乃真。必有胜境,以居异人。南楚之域,玄风所臻。邈哉修山,栖灵降神。陶令高名,尉师仙卿,狄公元臣。矫矫三贤,千祀齐声。是相是宅,载经载营。疏此翠巘,列为殊庭。想像玄圃,规模赤城。瞻之者肃,处之者宁。心之所至,道岂虚行?刊名翠琰,永告诸生。
春日至云庄记 北宋 · 曾致尧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二三、同治《南丰县志》卷三七
吾仲弟士尧,淳化中擢进士第,释褐番禺户掾,历滁州清流令。母老,上章乞解官就养,优诏从之。宜兴县太君周氏夫人,致尧母,士尧世母也,亦年将八十,士尧事之如母焉。癸卯年,予自尚书版曹员外郎,解海陵郡事,归乡里。明年春,士尧告予曰:「兄往年漕运吴越时,数示家法,俾诸儿侄带经而耕,因授垦田种树之法。儿侄辈不获师焉,而乡里师之。旴江南北,地方千里,田如绮绣,树如烟云,原隰高下,稍涉腴美,则鲜有旷土,皆兄教人谋生之术也。今土膏脉起,农人始耕,欲俟兄命驾观焉」。时巴江进士黄琮,麻仙山进士贲辅之、何玄龄,金嶂山玉浆源进士瞿仲康,皆词场之秀,因不远而至。弟宗尧、载尧、子易从、易知、易占,洎士尧皆从行。厨人驱羊,仆夫载酒。花坡柳村,时复驻马;长郊远野,亦或命酌。境土田亩,人家园林,罔不周览焉。夫前引宾客,后拥儿侄,中载酒肴,而吾与群弟缓辔从容其间,亦太平时幸事耳。自仲春二月十有二日发军山,季春三月四日至云庄。庄亦吾家之别墅,在麻姑山南、旴江之北。翌日置酒其间,酒阑客醉,因即席志之。时大宋景德元年,太岁甲辰,三月五日,曾致尧记。
按:正德《建昌志》卷一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麻姑山 北宋 · 张士逊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结友寻真重驻留,行行浑似近蓬邱。
人擎绿玉简齐立,水带碧桃花乱流。
松盖几层须自老,芝英三秀又谁收。
坐中忽见红云起,疑是仙姑访旧游(清黄家驹同治《麻姑山志》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