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古文训传序 西汉 · 孔安国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三
《孝经》者何也?孝者,人之高行,经,常也。自有天地人民以来,而孝道著矣。上有明王,则大化滂流,充塞六合。若其无也,则斯道灭息。当吾先君孔子之世,周失其柄,诸侯力争,道德既隐,礼谊又废。至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乱逆无纪,莫之能正。是以夫子每于闲居而叹述古之孝道也。夫子敷先王之教于鲁之洙泗,门徒三千,而达者七十有二也。贯首弟子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性也,至孝之自然,皆不待谕而寤者也。其馀则悱悱愤愤,若存若亡。唯曾参躬行匹夫之孝,而未达天子诸侯以下扬名显亲之事,因侍坐而咨问焉,故夫子告其谊。于是曾子喟然知孝之为大也,遂集而录之,名曰《孝经》,与《五经》并行于世。逮乎六国,学校衰废;及秦始皇焚书坑儒,《孝经》由是绝而不传也。至汉兴,建元之初,河间王得而献之,凡十八章,文字多误,博士颇以教授。后鲁共王使人坏夫子讲堂,于壁中石函得《古文孝经》二十二章,载在竹牒,其长尺有二寸,字科斗形。鲁三老孔子惠抱诣京师,献之天子。天子使金马门待诏学士与博士群儒从隶字写之,还子惠一通。以一通赐所幸侍中霍光,光甚好之,言为口实。时王公贵人咸神秘焉,比于禁方。天下竞欲求学,莫能得者。每使者至鲁,辄以人事请索。或好事者募以钱帛,用相问遗。鲁吏有至帝都者,无不赍持以为行路之资。故《古文孝经》初出于孔氏,而今文十八章,诸儒各任意巧说,分为数家之谊。浅学者以当六经,其大,车载不胜,反云孔氏无《古文孝经》,欲矇时人。度其为说,诬亦甚矣。吾悯其如此,发愤精思,为之训传。悉载本文,万有馀言,朱以发经,墨以起传,庶后学者睹正谊之有在也。今中秘书皆以鲁三老所献古文为正,河间王所上虽多误,然以先出之故,诸国往往有之。汉先帝发诏称其辞者,皆言「传曰」,其实《今文孝经》也。昔吾逮从伏生论《古文尚书》谊,时学士会云出叔孙氏之门,自道知《孝经》有师法。其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谓为天子用乐,省万邦之风,以知其盛衰。衰则移之以贞盛之教,淫则移之以贞固之风,皆以乐声知之,知则移之,故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也。又师旷云:「吾骤歌南风,多死声,楚必无功」。即其类也。且曰:「庶民之愚,安能识音,而可以乐移之乎」?当时众人佥以为善。吾嫌其说迂,然无以难之。后推寻其意,殊不得尔也。子游为武城宰,作弦歌以化民。武城之下邑,而犹化之以乐,故《传》曰:夫乐以关山川之风,以曜德于广远,风德以广之,风物以听之,修诗以咏之,修礼以节之。又曰:「用之邦国焉,用之乡人焉」。此非唯天子用乐明矣。夫云集而龙兴,虎啸而风起,物之相感,有自然者,不可谓毋也。胡笳吟动,马蹀而悲;黄老之弹,婴儿起舞。庶民之愚,愈于胡马与婴儿也。何为不可以乐化之?经又云:「敬其父则子说,敬其君则臣说,而说者以为各自敬其为君父之道,臣子乃说也」。余谓不然,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父虽不父,子不可以不子。若君父不敬其为君父之道,则臣子便可以忿之邪?此说不通矣。吾为传,皆弗之从焉也(《古文孝经》日本国本)。
征西官属送于陟阳候作诗 西晋 · 孙楚
押词韵第八部
晨风飘歧路,零雨被秋草。
倾城远追送,饯我千里道。
三命皆有极,咄嗟安可保。
莫大于殇子,彭聃犹为夭。
吉凶如纠纆,忧喜相纷绕。
天地为我垆,万物一何小。
达人垂大观,诫此苦不早。
乖离即长衢,惆怅盈怀抱。
孰能察其心,鉴之以苍昊。
齐契在今朝,守之与偕老(○《文选》二十。日本延喜十三年刻《文选》残页。文章正宗二十九。《诗纪》三十。又《类聚》二十九作征西官属送别诗。引草、道、抱三韵。《初学记》十八作征西官属于陟阳候祖道诗。引草、道二韵。苕溪渔隐业话二引保一韵。)。
与诸方镇及诸大臣诏(五月) 南朝宋 · 刘彧
出处:全宋文卷八
休仁致殒,卿未具悉,事之始末,今疏以相示。休祐贪恣非政,法网之所不容。昔汉梁孝王、淮南厉王,无它衅悖,正以越汉制度耳。况休祐吞嚼聚敛,为西数州之蝗,取与鄙虐,无复人情。屡得王景文、褚渊、沈攸之等启,陈其罪恶,转不可容。吾笃兄弟之恩,不欲致之以法,且每恨大明兄弟情薄,亲见休祐屯苦之时,始得宽宁,弥不忍问。所以改授徐州,冀其去朝廷近,必应能自悛革。及拜徐州,未及之任,便征动万端,暴浊愈甚,既每为民蠹,不可复全。休仁身粗有知解,兼为宰相。又吾与其兄弟情昵,特复异常,颇与休仁论休祐衅状。休祐以休仁为吾所亲,必应知吾意,又云休仁言对,能为损益。遂多与财赂,深相结事,乃寝必同宿,行必共车。休仁性软,易感说,遂成缱绻,共为一家,是吾所吐密言,一时倒写。吾与休仁,少小异常,唯虚心信之,初不措疑。虽尔犹虑清闲之时,非意脱有闻者。吾近向休祐推情,戒训严切,休祐更不复致疑。休祐死后,吾将其内外左右,问以情状,方知言语漏泄并具之由,弥日懊惋,心神萎孰。休仁又说休祐云:「汝但作佞,此法自足安。我常秉许为家,从来颇得此力。但试用,看有验不」?休祐从之,于是大有献奉,言多乖实,积恶既不可恕。
自休祐殒亡之始,休仁款曲共知。休仁既无罪衅,主相本若一体,吾之推意,初无有间。休祐贪愚,为天下所疾,致殒之本,为民除患,兄弟无复多人,弥应思吊不咸,益相亲信。休祐平生,狼抗无赖,吾虑休仁往哭,或生祟祸。且吾尔日本办仗往哭,晚定不行,吾所以为设方便,呼入在省,而休仁得吾召入,大自惊疑,遂入辞杨太妃,颜色状意,甚与常异。既至,省杨太妃,骤遣监子去来参察。从此日生嫌惧,而吾之推情,初不疑觉。从休祐死后,吾再幸休仁第,饮啖极日,排干入内,初无猜防,休仁坐生嫌畏。
一日,吾春中多期射雉,每休仁清闲,多往雉场中,或敕使陪辇,及不行日,多不见之。每值宵,休仁辄语左右云:「我已复得今一日」。及在房内,见诸妓妾,恒语:「我去,不知朝夕见底,若一旦死去作鬼,亦不取汝;取汝,正足乱人耳」。休祐)死时,日已三晡,吾射雉,始从雉场出,休仁从骑在右伏野中,吾遣人召之,称云:「腹痛,不堪骑马」。尔时诸王车皆停在朱雀门里,日既暝,不暇远呼车,吾衣书车近在离门里,敕呼来,下油幢络,拟以载之。吾由来谙悉其体有冷患,闻腹痛,知必是冷,乃敕太医上省送供御高粱姜饮以赐之。休仁得饮,忽大惊,告左右称:「败今日了」。左右答曰:「此饮是御师名封题」。休仁乃令左右先饮竟,犹不甚信,乃黾勉噬之。裁进一合许,妄生嫌贰,事事如是。由来十日五日,一就问太妃。自休祐死后,每吾诏,必先至杨太妃问,如分别状。休仁由来自营府国,兴生文书,二月中,史承祖赉文书呈之,忽语承祖云:「我得成许那,何烦将来」?吾虚心如旧,不复见信,既怀不安,大自嫌恐,惟以情理,不容复有善心。
休仁既经南讨,与宿卫将帅经习狎共事相识者,布满外内。常日出入,于厢下经过,与诸相识将帅,都不交言。及吾前者积日失适,休仁出入殿省,诸卫主帅,裁相悉者,无不和颜,厚相抚劳。尔时我既甚恶,意不欲见外人,悠悠所传,互言差剧。休仁规欲闻知方便,使昙度道人及劳彦远屡求启,阚觇吾起居。及其所启,皆非急事,吾意亦不厝疑。吾与休仁,亲情实异,年少以来,恒相追随,情向大趣,亦往往多同,难否之日,每共契阔。休仁南讨为都统,既有勋绩,状之于心,亦何极已。但休仁于吾,望既不轻,小人无知,亦多挟背向,既生猜贰,不复自宁。夫祸难之由,皆意所不悟,如其意趣,人莫能测,事不获已,反覆思惟,不得不有近日处分。夫于兄弟之情,不能无厚薄。休祐之亡,虽复悼念,犹可以理割遣。及休仁之殒,悲悯特深,千念不能已已,举言伤心。事之细碎,既不可曲载诏文,恐物不必即解,兼欲存其儿子,不欲穷法。为诏之辞,不得不云有兵谋,非事实也。故相报卿知(《宋书·始安王休仁传》。)。
论语义疏叙 南梁 · 皇侃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五
《论语通》曰:《论语》者,是孔子没后七十弟子之门徒,共所撰录也。夫圣人应世,事迹多端,随感而起,故为教不一,或负扆御众,服龙衮于庙堂之上;或南面聚徒,衣缝掖于黉校之中,但圣师孔子,符应颓周,生鲁长宋,游历诸国,以鲁哀公十一年冬,从卫反鲁,删诗定礼于洙泗之间,门徒三千人,达者七十有二。但圣人虽异,人者神明,而同人者五情,五情既同,则朽没之期亦等,故叹发吾衰,悲因逝水,托梦两楹,寄歌颓坏。至哀公十六年,哲人其萎,徂背之后,过隙区驻。门人痛大山长毁,梁木永摧,隐几非昔,离索行泪,微言一绝,景行莫书。于是弟子佥陈往训,各记旧闻,撰为此书,成而实录。上以尊仰圣师,下则垂轨万代,既方为世典,不可无名。然名书之法,必据体以立称,犹如以孝为体者,则谓之《孝经》,以庄敬为体者,则谓之《礼记》。然此书之体,适会多途,皆夫子平生应机作教,事无常准,或与时君抗厉,或共弟子抑扬,或自显示物,或混迹齐凡,问同答异,言近意深,《诗》《书》互错综,典诰相纷纭,义既不定于一方,名故难求乎诸类,因题《论语》两字,以为此书之名也。但先儒后学,解释不同,凡通此论字,大判有三途第一,舍字制音,呼之为偷。一舍音依字,而号曰论,一云伦论二称,义无异也。第一舍字从音为伦说者,乃众的可见者,不出四家,一云伦者次也。言此书事义相生,首末相次也,二云伦者理也。言此书之中,蕴含万理也,三云伦者纶也,言此书经纶今古也,四云伦者轮也,言此书义旨周备,圆转无穷,如车之轮也,第二舍音依字为论者,言此书出自门徒,必先详论,人人佥允,然后乃记,记必已论,故曰论也。第三,云伦、论无异者,盖是楚夏音殊、南北语异耳。南人呼伦事为论事,北士呼论事为伦事,音字虽不同,而义趣,犹一也。侃案三途之说,皆有道理,但南北语异如何,似未详师说,不取,今亦舍之,而从音依字。二途并录,以会成一义。何者?今字作论者,明此书之出,不专一人,妙通深远,非论不畅,而音作伦者,明此书义含妙理,经纶今古,自首臻末,轮环不穷,依字则证事立文,取音则理为义,义文两立,理事双该,圆通之教,如或应示,故蔡公为此书为圆通之喻。云物有大而不普,小而兼通者,譬如巨镜百寻,所照必偏,明珠一寸,鉴包六合,以蔡公斯喻,故言论语小而圆通,有如明珠,诸典大而偏用,譬如巨镜,诚哉是言也,语者,论难答述之谓也。《毛诗传》云:「直言曰言,论难曰语」。郑注《周礼》云:「发端曰言,答述为语」。今案此书,既是论难答述之事,宜以论为其名,故名为《论语》也,然此语是孔子在时所说,而论是孔子没后方论,论在语后,应曰语论,而今不曰语论,而云论语者,其义有二:一则恐后有穿凿之嫌,故以语在论下,急标论在上,示非率尔故也,二则欲现此语,非徒然之说,万代之绳准,所以先论已,以备有圆周之理,理在于事前,故以论居语先也。又此书遭焚烬,至汉时合壁所得,及口以传授,遂有三本,一曰古论,二曰齐论,三曰鲁托。既有三本,而篇章亦异,古论分《尧曰》下章子张问更为一篇,合二十一篇,篇次以《乡党》为第二篇,《雍也》为第三篇,内倒错不可具说。《齐论》题目,与《鲁论》大体不殊,而长有《问王》《知道》二篇,合二十二篇,篇内亦微有异。《鲁论》有二十篇,即今日所讲者是也。寻当昔撰录之时,岂有三本之别?将是编简缺落,口传不同耳。故刘向《别录》云:鲁人所学,谓之《鲁论》,齐人所学,谓之《齐论》,合壁所得,谓之《古论》。而古论为孔安国所注,无其传学者,《齐论》为琅邪王卿等所学,《鲁论》为太子太傅夏侯胜、及前将军萧望之少傅夏侯建等所学,以此教授于侯王也。晚有安昌侯张禹就建学《鲁论》,兼讲齐说,择善而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至汉顺帝时,有南郡太守扶风马融字季长,建安中,大司农北海郑玄字康成,又就鲁论篇章,改齐验古,为之注解。汉鸿胪卿吴郡苞咸字子良,又有周氏不悉其名,至魏司空颍川陈群字长文,太常东海王肃字子雍,博士敦煌周生烈,皆为义说。魏末,吏部尚书南阳何晏字平叔,因鲁论集季长等七家,又采古论孔注,又自下己意,即世所重者,今日所讲,即是《鲁论》,为张侯所学何晏所集者也。晋太保河东卫瓘字伯玉,晋中书令兰陵缪播字宣则,晋广陵太守高平栾肇字永初,晋黄门郎颍川郭象字子玄,晋司徒济阳蔡谟字道明,晋江夏太守陈国袁宏字叔度,晋著作郎济阳江淳字思俊,晋抚军长史蔡系字子叔,晋中书郎江夏李充字宏度,晋廷尉太原孙绰字兴公,晋散骑常侍陈留周环字道夷,晋中书令颍阳范宁字武子,晋中书令琅邪王珉字季瑛:右十三家为江熙字太和所集。侃今之讲,先通何集,若江集中诸人有可采者,亦附而申之。其又别有通儒解释,于何集无好者,亦引取为说,以示广闻也。然《论语》之书,包于五代二帝三王,自尧至周,凡一百四十人,而孔子弟子不在其数,孔子弟子有二十七人,见于《论语》也,而古史改则云三十人,谓林放、澹台灭明、阳虎亦是弟子数也(《论语义疏》日本国本)。
五行大义序 隋 · 萧吉
出处:全隋文卷十三
夫五行者,盖造化之根源,人伦之资始,万品禀其变易,百灵因其感通,本乎阴阳,散乎精像,周竟天地,布极幽明,子午卯酉为经纬,八风六律为纲纪。故天有五度以垂象,地有五材以资用,人有五常以表德。万有森罗,以五为度。过其五者,数则变焉。实资五气,均和四序。孕育百品,陶铸万物。善则五德顺行,三灵炳曜;恶则九功不革,六珍互兴。原始要终,靡究萌兆。是以圣人体于未肇。故设言以筌象,立象以显事。事既悬有,可以象知。象则有滋,滋故生数。数则可纪,象则可形。可形可纪,故其理可假而知。可假而知,则龟筮是也。龟则为象,故以日为五行之元。筮则为数,故以辰为五行之主。若夫参辰伏见,日月盈亏,雷动虹出,云行雨施,此天之象也。二十八舍,内外诸官,七曜三光,星分岁次,此天之数也。山川水陆,高下平污,岳镇河通,风回露蒸,此地之象也。八极四海,三江五湖,九州百郡,千里万顷,此地之数也。礼以节事,乐以和心,爵表章旗,刑用革善,此人之象也。百官以治,万人以立,四教修文,七德阅武,此人之数也。因夫象数,故识五行之始末;藉斯龟筮,乃辨阴阳之吉凶。是以事假象知,物从数立。吉每寻阅坟索,研穷经典,自羲农以来,迄于周汉,莫不以五行为政治之本,以蓍龟为善恶之先。所以《传》云:「天生五材,废一不可」。《尚书》曰:「商王受命,狎侮五常」。殄弃三政,故知得之者昌,失之者灭。昔中原丧乱,晋氏南迁,根本之书不足,枝条之学斯盛。虚谈巧笔,竞功于一时;硕学经邦,弃之于万古。末代踵习,风轨遂成。虽复占候之术尚行,皆从左道之说;卜筮之法恒在,爻象之理莫分。月令靡依,时制必爽。失之毫发,千里必差。水旱兴而不辨其由,妖祥作而莫知其趣。非因形像,罕徵穷者。观其谬惑,叹其学人,皆信其末而忘本,并举其粗而漏细。古人有云:「登山始见天高,临壑方觉地厚」。不闻先圣之道,无以知学者之大。况乃五行幽邃,安可斐然?今故博采经纬,搜穷简牒,略谈大义,凡二十四段。别而分之,合四十段。二十四者,节数之气总;四十者,五行之成数。始自释名,终于虫鸟。凡配五行,皆在兹义。庶几使斯道不坠,知其始焉。若能治心静志,研其微者,岂直怡神养性,保德全身?亦可弼谐庶政,利安万有。斯故至人之所达也。昔人感物制经,吉今因事述义,异时而作,共轨殊途。叹味道之不齐,求利物之一致。倚焉来哲,补其阙焉。上仪同三司、城阳郡开国公萧吉撰(日本国佚存丛书本《五行大义》)。
枕上记 隋末唐初 · 孙思邈
押词韵第十五部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侵晨一碗粥,夜食(《海上方》作「饭」)莫教足。
撞动景阳钟,扣齿三十六。
大寒与大热,且莫贪色欲。
醉饱莫行房,五脏皆翻覆。
火艾(《海上方》作「艾火」)漫烧身,争如独自宿。
坐卧莫当风,频于暖处浴。
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摩腹。
莫食无鳞鱼,诸般禽兽肉。
自死禽与兽(《海上方》作「兽与禽」),食之多命促。
土木为形象,求之有恩福。
父精母生肉(《海上方》作「母血生」),那忍分南北。
惜命惜身人,六白光如玉(日本汲古书院出版《和刻本类书集成》本南宋陈元靓《新编群书类要事林广记己集》卷二、原题唐孙思邈撰《孙真人海上方》末附。)。
五言早秋仪鸾殿侍宴应诏 初唐 · 杨师道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秋气洒云景,高弦韵早风。
雕梁尚飞燕,洛浦未惊鸿。
水泛芙蕖影,桥临芳桂丛。
称觞奉高兴,长愿比华嵩(见清末贵阳陈田影刊日本尾张国真福寺藏唐卷子本《翰林学士集》。)。
五言辽东侍宴山夜临秋同赋临韵应诏 初唐 · 上官仪
押侵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引用典故:汉筑
奉驾凌稽阜,同御掩□岑。
肆赏乖濡足,穷览□(疑为「惕」字。)干心。
一德光神武,万象镜冲襟。
御□辽山夕,凝麾溟海浔。
帷殿(《初》作「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
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
滴沥露枝响,空蒙烟壑深。
抚躬谢仁智,泉石忝登临。
信美陪仙跸,长歌慰陆沉(见影日本藏唐卷子本《翰林学士集》,以《初学记》卷三引诗参校。)。
焚经台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
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
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
春风也解嫌狼籍,吹尽当年道教灰(见《四部丛刊初编》影宋本释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七「续补译师」条注。日本《续藏经》本宋释子升、如佑辑《禅门诸祖师偈颂》卷下之下称此诗为「唐太宗《题白马寺》」。)。
五言塞外同赋山夜临秋以临为韵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押侵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边城炎气沉,塞外凉风侵。
三韩驻旌节,九野暂登临。
水净霞中色,山高□(下半字原卷缺。似为「云」字)里心。
浪帷舒百丈,松盖偃千寻。
毁桥犹带石,目阙尚横金。
烟生遥岸隐,月落半峰阴。
连洲(《初学记》卷三「洲」作「山」)惊鸟乱,隔岫断猿吟。
早花初密菊,晚叶未疏林。
凭轼望寰宇,流眺极高深。
河山非所恃,于焉鉴古今(见贵阳陈田影刊日本尾张国真福寺旧藏唐卷子本《翰林学士集》。)。
五言早秋侍宴应诏 初唐 · 朱子奢
五言律诗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殿阁炎光尽,池台爽气归。
荷香风里歇,树影日中衰。
蝉声出林散,鸟路入云飞。
承恩方未极,无由驻落晖(见贵阳陈田影刻本日本尾张国真福寺藏唐卷子本《翰林学士集》。)。
杂言诗 隋末唐初 · 谢偃
押阳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嘉辰令月欢无极,万岁千秋乐未央(见《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七三册收日人藤原公任一○一八年左右纂《和汉朗咏集》卷下《祝》。)。
出家箴 初唐 · 窥基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舍家出家何所以,稽首空王求出离。
三师七证定初机,剃发染衣发弘誓。
去贪嗔,除鄙吝,十二时中须(一作「常」)谨慎。
炼磨真性若虚空,自然战退魔军阵。
勤学业(一作「习」),寻师匠,说与行(一作「同」)人堪倚仗。
莫教心地乱如麻,百岁光阴等閒丧。
踵前贤,效先圣,尽假闻思修所(一作「得」)证。
行住坐卧要真(一作「精」)专,念念无差始相应。
佛真经,十二部,纵横指示菩提路。
不习不学(一作「听」)不依行,问君何日心开悟。
速须救(一作「究」),似头燃,莫待明年与后年。
一息不来即后世,谁能保得此身坚。
不蚕衣,不田食,织妇(一作「女」)耕夫汗血力。
为成道果(一作「业」)施将来,道果(一作「业」)未成争消得。
哀哀父,哀哀母,咽苦吐甘大辛苦。
就湿回乾养育成,要袭门风继先祖。
一旦中(一作「一旦辞亲」),求剃落,八十九十无倚(一作「依」)托。
若不超凡越圣流,向此因循全大错。
福田衣,降龙钵,受用一身求解脱。
若将(一作「因」)小利系心怀,彼岸涅盘争得达(一作「达得」)。
善男子,汝须知,修行(一作「遭逢」)难得似今时。
若得(一作「既遇」)出家披缕褐,犹如浮木值盲龟。
大丈夫,须猛利,紧束身心莫容易。
倘能行愿力相扶,决定龙华亲授记(日本《续藏经》宋释子升、如佑编《禅门诸祖师偈颂》卷下之下。校以《大正藏》本明祩宏《缁门警训》卷二。二书皆称作者为「慈恩大师」。)。
宴集日本国使臣敕 初唐 · 中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七
日本国远在海外。遣使来朝。既涉沧波。兼献方物。其使真人莫问等。宜以今月十六日于中书宴集。
春兴 唐 · 贺知章
五言绝句 押真韵
泉疑横琴膝,花黏漉酒巾。
杯中不觉老,林下更逢春。
按:(日本藏唐抄本《新撰类林抄》卷四,转引自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一九五九年第十一期刊小川环树《〈新撰类林抄〉校读记》)。
五言和波崙师登佛授记阁一首 初唐 · 武三思
五言排律 押阳韵
帝宅开金地,神州列宝坊。
龙宫横雾术,雁塔亘霞庄。
窈窕分千仞,参差耸百常。
绣棂悬叠槛,画拱映雕梁。
宝座开千叶,金绳下八行。
青龙浮刹柱,白马对祠场。
树踊金银色,莲开日月光。
东西分闬庑,左右控池隍。
瑞叶擎朝露,祥花送晚香。
天衣随劫拂,仙梵逐风扬。
忽有三空士,来宣七觉芳。
银函承宝帙,玉札下雕章。
辟牖青云外,披轩紫□傍。
山川横地轴,辰象丽天□。
□□□□□,□绳待慈航。
按:日本藏唐抄本《唐诗卷》,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编《唐抄本》影印本
在唐忆本乡 武周 · 辨正
五言绝句 押寒韵
日边瞻日本,云里望云端。
远游劳远国,长恨苦长安。
敕日本国王书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敕日本国王王明乐美御德。彼礼义之国。神灵所扶。沧溟往来。未尝为患。不知去岁。何负幽明。丹墀真人广成等入朝东归。初出江口。云雾斗暗。所向迷方。俄遭恶风。诸船飘荡。其后一船在越州界。其真人广成寻已发归。计当至国。一船飘入南海。即朝臣名代。艰虞备至。性命仅存。名代未发之间。又得广州表奏。朝臣广成等飘至林邑国。既在异国。言语不通。并被劫掠。或杀或卖。言念灾患。所不忍闻。然则林邑诸国。比常朝贡。朕已敕安南都护。令宣敕告示。见在者令其送来。待至之日。当存抚发遣。又一船不知所在。永用疚怀。或已达彼蕃。有来人可具奏。此等灾变。良不可测。卿等忠信则尔。何负神明。而使彼行人。罹此凶害。想卿闻此。当用惊嗟。然天壤悠悠。各有命也。中冬甚寒。卿及首领百姓并平安好。今朝臣名代还。一一口具。遣书指不多及。
送日本使(日本《高僧传》云:“天平胜宝四年,藤原清河为遣唐大使,至长安见玄宗。玄宗曰:‘闻彼国有贤君,今观使者趋揖有异,乃号日本为礼仪君子国。’命晁衡导清河等视府库及三教殿,又图清河貌纳于蕃藏中,及归赐诗。”) 盛唐 · 李隆基
五言律诗 押萧韵
日下非殊俗,天中嘉会朝。
念余怀义远,矜尔畏途遥。
涨海宽秋月,归帆驶夕飙。
因惊彼君子,王化远昭昭。
陈十六东亭 盛唐 · 李颀
五言绝句 押支韵
馀春伴蝴蝶,把酒听黄鹂。
最是淹留处,残花三两枝。
按:据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编《唐抄本》影印本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