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八稚诗(黔省文风不竞,而童子秉性清慧、不染俗氛者转觉过人。古州夷童,亦膺青选,并志以诗八首。) 其五 沈琏(年十二,试作三篇应对,仪度如成人。入大定府 清 · 邹一桂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狰狞罗鬼执鞭随,细马驼来白雪儿。
高坐双凫悬绝地,幼仪娴胜白头师。
八稚诗(黔省文风不竞,而童子秉性清慧、不染俗氛者转觉过人。古州夷童,亦膺青选,并志以诗八首。) 其六 李天惠(年十六,古州夷童,雍正十三年苗变,以舟载其师避难。文理明白,貌朴神静。入黎平府 清 · 邹一桂
七言绝句 押庚韵
谁说夷风不可更?在三恩义已分明。
他年八万皆弦诵,尔是边庠第一生。
八稚诗(黔省文风不竞,而童子秉性清慧、不染俗氛者转觉过人。古州夷童,亦膺青选,并志以诗八首。) 其七 姜应运(年十五,新疆苗光寨人,今改名茂光屯,隶开泰县,即前之五开卫也。入开泰学) 清 · 邹一桂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山僻夷童执砚来,也知文运五丁开
茂光屯里观光客,就取边才作茂才
八稚诗(黔省文风不竞,而童子秉性清慧、不染俗氛者转觉过人。古州夷童,亦膺青选,并志以诗八首。) 其八 如璋(年九岁,古州新童,作起讲、背四书。面白唇红,绝不类苗。越三年,入黎平学) 清 · 邹一桂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文教遐敷遍八荒,九龄苗稚亦观光。
谁教鹦鹉能言语,只恐前生是竹郎
八稚诗(黔省文风不竞,而童子秉性清慧、不染俗氛者转觉过人。古州夷童,亦膺青选,并志以诗八首。) 其一 艾茂(年十五,入麻哈州学,录科第一补廪) 清 · 邹一桂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州序才华孰尔先?再来校试又居前。
须知志学功方始,欲赴青云更著鞭。
八稚诗(黔省文风不竞,而童子秉性清慧、不染俗氛者转觉过人。古州夷童,亦膺青选,并志以诗八首。) 其二 杨涣(年十三,背五经,入平远州学) 清 · 邹一桂
七言绝句 押青韵
背诵琅琅略不停,滑如倾水出银瓶。
两旁卓立三千士,不及髫年熟五经。
八稚诗(黔省文风不竞,而童子秉性清慧、不染俗氛者转觉过人。古州夷童,亦膺青选,并志以诗八首。) 其三 龙文瑶(年十二,文极灵慧,“牛羊”“父母”二句破题,攘兄之物以与亲,似孝而弟道绝矣。入黎平府 清 · 邹一桂
七言绝句 押文韵
渥洼初出已空群,小步行看惊一军。
好把鞭丝付良药,便教蹀躞上青云。
八稚诗(黔省文风不竞,而童子秉性清慧、不染俗氛者转觉过人。古州夷童,亦膺青选,并志以诗八首。) 其四 沈兆基(年十三,人文老成,父为总戎字识,入南笼府 清 · 邹一桂
七言绝句 押文韵
总角菑经事罕闻,怪他容遂似诗云。
瘴烟近被春风破,蛮语参军尽学文。
蛮洞竹枝词 其九十二 清 · 余上泗
 押尤韵
刀剑蛮平到处收,高城远筑受降楼。
烽烟五十年来靖,不敢生心瞰古州
按:红、黑、九股苗,为害最深,经朝廷大创后,皆宁贴安息矣。
送守伊上人广寺。即席走书赠之 其五 明 · 徐居正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出处:四佳诗集卷之四十五○第二十一
古州迢递天一涯,今古流传八马碑。
为报上人高着眼,古贤清节可为师。
题吐珠泉(有引) 明 · 李焘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桂山骊珠见则人才出,载在旧志,故古州曰祯,驿在江边曰宝,皆以珠名也。石径口有湛珠湖,湛言未吐耳。今改建县治,坐桂山,迎织女池,位既得中,向又甚正,山泽通气而骊龙始吐其珠。适当县堂新成之日,且属己酉开泮之年,故拟名“吐珠泉”,作近体一章以纪之。
千古山川秀始开,骊龙珠吐■(氵噩)湖隈。
逼人清气泱泱出,透地灵泉滚滚来。
疑是虞廷投此谷,应知周室兆多才。
溯洄好鼓乘槎兴,织女池源接上台。
送樊眉州 南宋 · 李流谦
 押尤韵
我先君子官于涪,一时贤僚今在不。
唯公直节贯华皓,千尺寿桧横霜秋。
丈人静听请具陈,平生契义骨肉侔。
简池解组过乡县,剧饮不去公遮留。
似是兄弟姓则殊(自注:此先君送眉州诗语也。),诗藁半破犹勤收。
合行使符蔡山下,先后召杜腾民讴。
吾家万松荫黄土,公方千骑驱华辀。
十年不见此邂逅,穷冬雨雪寒飕飗。
未明投刺候门下,老阍窃语来何求。
柳州先友一一数,山阳邻笛令人愁。
岷峨气象抗湖海,近日人物几穷搜。
如公当寘文石陛,一麾乃付近古州
苏家名称震戎夏,如崧降甫尼生丘。
文献可徵况美俗,黄堂坐啸万事休。
公馀兵卫绕画戟,妙香一缕铃斋幽。
神交千载尚谁可,子韩子文著床头。
论围田劄子(一) 南宋 · 卫泾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三一、《后乐集》卷一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五三、《续文献通考》卷六
臣闻饥穰之数,在岁有天时,在人有地利。
天时之水旱固所不免,地利之废修亦不容无责焉。
切见承平之时,京师漕粟多出东南,江浙居其大半。
中兴以来,浙西遂为畿甸,尤所仰给,旁及他路。
盖平畴沃壤绵亘阡陌,多江湖陂塘之利,虽少有水旱,不能为灾。
自豪右兼并之家既众,始借垦辟之说并吞包占,创置围田。
其初止及陂塘,陂塘多浅水,犹可也。
已而侵至江湖,今江湖所存亦无几矣。
夫江湖之水自常情观之似若无用,由农事言之则为甚急。
江湖深广,则潴蓄必多,遇水有所通泄,遇旱可资灌溉。
傥或狭隘,则容受必少,水则易溢,未免泛滥之忧。
旱则易涸,立见焦枯之患,事理晓然。
州县之官皆可以举职,然豪宗巨族必有所凭藉,其势足以陵驾公府,非得健吏,莫敢谁何。
浸淫滋广,江湖之利日朘月削,无复曩时之旧。
围田增租,所入有几?
而平岁倍收之田,一罹旱涝,反为不耕之土,常赋所损,可胜计哉!
农人失业,襁负流离,其害又岂特在民而已。
矧惟国朝成宪,应江河山野陂泽湖塘池泺与众共者,不得禁止及请佃承买,官司常切觉察,如许请佃承买,并犯人纠劾以闻。
及潴水之地辄许人请佃承买,并请佃承买人各以违制论。
立法之意,可谓明白。
前者臣僚累尝奏请,朝廷非不施行,凡系积水草荡,今后并不许请佃,虽陈乞拨赐,亦许守臣执奏。
乾道五年九月指挥也。
差官检视应停蓄水河道有湮塞壅遏去处,照旧来界至悉行开掘,仍每岁巡察
淳熙三年六月指挥也。
令浙西诸郡约束属县,如有给据官民户买佃江湖草荡,围筑田亩,许人户越诉,置之重宪,仍委监司纠劾。
淳熙八年七月指挥也。
凡有陂塘,自令下之后尚复围裹,断然开掘,犯者论如法。
给据与不告捕者并坐罪。
淳熙十年四月指挥也。
是皆匾榜大书,人所共睹。
其它藏于案牍者,当不止此。
奈何条画虽备,奉行不虔,或易名而请佃,或已开而复围,或谓既成之业难于破坏,或谓垂熟之时不可毁撤。
是知千百亩之田为可惜,而不知百万亩之田尤可惜,不忍强横之一夫,而忍于贫弱之百姓。
上泽沮格而不下究,下情蔽塞而不上通,此则有司之罪也。
臣恭惟陛下爱护根本,访民疾苦,诏旨屡颁,不为虚文。
如以臣言为然,乞赐睿断,行下户部检坐条法及累降指挥,申严要束本路监司州县常令遵守,仍委御史台觉察。
法不徒立,务在必行。
惟陛下留神裁择,幸甚。
〔贴黄〕臣所奏围田,止为妨民水利,抑又有可虑者。
凡围田去处,多在荒僻之乡,必立庄舍,佃户聚居。
既广行包占,又欲侵夺侧近民产,多蓄无赖恶少及刑馀罪人,号为佃户,实是奸民。
幸遇丰年,粗得无事,岁收稍不能给,数十为群,江湖商贾、村野居民即被剽掠,甚至杀伤。
间或败露,在官具有案牍可考。
切恐饥荒之岁遂为渊薮,若行禁戢,奸民无所聚集,亦潜消盗贼之一策。
伏乞睿照。
论围田劄子(二) 南宋 · 卫泾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三一、《后乐集》卷一三、《吴中水利全书》卷一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五三、《续文献通考》卷六、《南宋文范》卷二二
臣尝考国家承平之时,京师漕米多出东南,而江浙居其大半。
中兴以来,浙西遂为畿甸,尤所仰给,岁获丰穰,沾及旁路。
盖平畴沃壤绵亘阡陌,有江湖潴泄之利焉。
大抵二浙地势高下相类,湖高于田,田又高于江海,水少则汲湖水以溉田,水多则泄田水由江而入海。
惟潴泄两得其便,故无水旱之忧,而皆膏腴之地。
绍兴末年,始因军中侵夺濒湖水荡,工力易办,创置堤埂,号为坝田
民田已被其害,而犹未至甚者,潴水之地尚多也。
隆兴乾道之后,豪宗大姓相继迭出,广包强占,无岁无之。
陂湖之利日朘月削,已亡几何,而所在围田则遍满矣。
以臣耳目所接,三十年间,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
夫陂湖之水,自常情观之似若无用,由农事言则为甚急。
陂湖广衍则潴蓄必多,遇旱可以灌溉,江流深浚则通泄必快,遇水不至泛溢。
事之利害,岂不较然易知?
州县监司所当禁戢,然围田者无非形势之家,其语言气力足以陵驾官府,而在位者每重举事而乐因循,故上下相蒙,恬不知怪,而围田之害深矣。
议者又曰,围田既广,则增租亦多,其于邦计,不为无补。
殊不思缘江并湖民间良田何啻数千百顷,皆异时之无水旱者。
围田一兴,修筑塍岸,水所由出入之路顿至隔绝,稍觉旱乾则占据上流,独擅灌溉之利,民田坐视,无从取水。
逮至水溢,则顺流疏决,复以民田为壑。
设若围田侥倖一稔,增租所入有几?
而常岁倍收之田少有水旱,反为荒土。
常赋所损,可胜计哉!
所谓增租,既不系省额,州县得以移用,徒资贪黩之吏耳。
此其轻重得失,又不待智者而后辨也。
矧惟祖宗成宪,炳若日星,应江河山野陂泽湖塘池泺与众共者,不许占据及请佃承买,官司纠劾以闻。
诸潴水之地为众共溉田者,辄许人请佃承买,并请佃承买人各以违制论。
立法之意,可谓明白。
前者臣寮累尝奏请,朝廷非不施行,臣姑疏其一二。
诸路如有承买潴水地者,悉与改正。
绍兴二十八年指挥也。
凡系积水草荡,今后并不许请佃。
虽陈乞拨赐,亦许守臣执奏。
乾道五年九月指挥也。
两浙漕臣提举常平官并逐州守臣常切觉察,如官民户及寺观围筑田亩,填塞水道,具名以闻。
淳熙三年六月指挥也。
诏州县辄敢给据与官民户及寺观买佃江湖草荡,许人户越诉,重寘典宪。
仍委监司纠劾。
此又淳熙三年八月指挥也。
诏浙西诸郡应官民户旧来围田去处明立标记,给榜晓谕,不得于标记外再有围裹。
淳熙十一年八月指挥也。
其他条约,未易悉数。
夫以陈说之众多,立法之详备,是宜围田之害悉绝,而潴泄之利尽复曩时之旧可也。
然历年浸久,陂湖之为田者不止,民田之被害者滋甚。
其已围者牵于姑息,固不复论,标记之外,增创围裹者有之;
因民词诉,已毁撤而复修筑者有之;
易名为天荒田,而请求给佃者有之。
寺观僧道尤无忌惮,是岂不可禁戢哉!
吏治苟简而法令不行之过也。
积习而不知变,奸猾蒙利,农夫失业,其害又岂特在民而已。
臣伏见乾道间孝宗皇帝一日宣谕辅臣曰:「闻浙西自有围田,即有水患,屡有人理会,多为权势所梗」。
已而令漕臣王炎相视,有张子盖围田九千馀亩,湮塞水势,立命开掘,仍戒敕不得再犯。
淳熙中,因姚述尧言传法寺僧请明州定海县凤栖沈窖两湖八百亩,可溉田二万六千馀亩,即令仍废为湖。
英断如此,孰不悚惧!
其奉行不虔者,特有司之罪,而斯民疾苦则有所赴愬矣。
臣仰惟陛下恭俭爱民,率绳祖武,诏令之下,不为虚文。
如以臣言为然,乞赐睿旨行下户部,检坐条法及累降指挥,申严约束,断自今以后,凡陂湖草荡并不许官民户及寺观请佃围裹。
如辄敢干求陈诉者,具名奏闻,寘之于罪。
路监司州县常切遵守,或有违戾,委御史台弹治。
庶几法不徒立,豪强戢敛,农民安于农亩。
此亦固根本之一说也,惟陛下留神,幸甚(续奉圣旨依。)
〔贴黄〕臣照对自绍兴间行界限之后,至今五六十年,生齿日繁,岂复有可耕之田荒而不治?
其目今所存江湖陂泽,实皆众共水利,必不可以为田者。
如蒙睿断施行,仍乞下本路监司约束,应今岁被水围田向去,只许据昨来标记四至埤补塍岸,不得因而浸占比近水地。
其有自昨来标记之后续行围裹,妨害众共水利去处,既因水渰没,更不得再行修筑。
如违,许被害民户越诉,仰监司委请强官相视,具奏取旨施行。
伏乞睿照。
〔贴黄〕臣又照得所在围田虽在形势之家包占,然田间利害形势之家本无从得知,多是乡村豪强富室意在假托声燄,侵扰良民,或略用工本,广行侵占,因以为己利,操执书契,请嘱献纳,此尤不可不治。
乞委监司州县觉察,如因围田民户词诉,即与根究元献田人姓名,重作施行。
伏乞睿照。
丈六金身碑907年1月 晚唐 · 黄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五 创作地点:福建省福州市
释氏之称释迦牟尼佛
千百亿化身。
而古今之世以诸菩萨。
其或铸成塑成刻成。
其或壁绘幅绘乎像。
不可胜纪。
况多应现感通之。
自其非之乎。
我公粤天祐三年丙寅秋七月乙丑
铸金铜像一(句)
丈有六尺之高。
后二十有三日丁亥
继之铸菩萨二(句)
丈有三尺高。
铜为内肌。
金为外肤。
取法西天。
铸成东越
巍巍落落。
毫光法相
初我公登坛之三年己未秋
一夕。
雨歇天清。
风微月明。
瑶兔无烟。
铜龙有声。
俄梦天之西际。
耀以照物。
䌽云罅裂。
大佛中座。
岳岳以觏止。
熙熙而启言曰。
断子一臂。
卫之一方。
既觉而思。
现乎形。
昭像也。
断一臂。
誓诚也。
卫一方。
保众也。
始嘉其异。
姑默其事。
后创其意。
乃命自宾席之逮将校
将校之逮步乘。
步乘之逮众庶。
其有植信根之深者。
映惠烛之明者。
许一以金投吾俸中。
将椟于肆。
俟以铜易。
而后鸠工鸿炉。
卜境择日。
铸斯佛于九仙山定光多宝塔之右。
古仙徐登上升之地。
其日圆空镜然。
江山四爽。
橐籥之上。
腾为烟云。
盘旋氤氲。
五色成文。
又有偫鸟。
或若鸿鹄。
或如莺鹊。
交翔而间鸣。
自寅而及午。
斯佛也。
一泻而成。
翼日。
我公礼阅之。
乃与梦中一类。
其形仪长短大小无少差。
其一臂。
工以之别铸而会(其像大工虑其不就计以一臂别铸而会之乃暗符梦中)
我公神之而露其梦。
于是迎入府之别亭。
磨莹雕饰。
克尽其妙。
朝夕瞻拜。
时不之怠。
冬十有二月丙申
会僧千千。
以幡以幢。
以钟以磬。
引归于开元寺寿山之塔院。
独殿以居之。
翼二菩萨于左右。
三十二相足。
八十种好具。
螺累累以成髻。
珠隐隐以炫额。
檀信及门而膝地。
童耋遍城而掌胶。
夫如是。
岂非千百亿化身之一乎。
不然者。
焉得入乎梦而如乎神。
成乎形而如乎梦。
梦不之告。
工以之缺者哉。
其应现感通。
复为之殊矣。
大矣哉。
且先天地生之谓道。
后天地设之谓象。
道者也。
以无为为志之也。
授心印于虚空。
象者也。
以有为为志之也。
謺慧力于报应。
论者惑(句)
以之为风马。
曾不谓象犹道之毂也。
无象。
道不行矣。
始者摩腾竺法兰二梵僧。
不慎其象东其道且西耳。
惜乎不与三皇五帝同世而出。
设与三皇五帝同世而出。
必能从容朴素。
迟回仁义。
诈伪未之亟蠹也。
柰何天将后之。
岂徒然哉。
岂不以仁义之生也。
曰尧与舜。
仁义之亡也。
曰癸与受。
至于列国之际。
强秦之立。
癸受之悖。
亹亹其躅。
天谓仲尼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
终不能独制之。
故东释迦牟尼于中土。
大陈出生入死之理。
天堂地法之事。
以警戒之。
虽人世之风波。
万态逆翻。
而幽府之铁缧
一无苟免。
上智闻之。
若镜之磨。
中智闻之。
若泉之澄。
下智闻之。
若火之烧。
谓之为有。
河沙芥子之说。
虚诞难测。
谓之为无。
则应现感通之事。
寻常立验。
故能销嗜欲。
更祸福。
一贵贱。
则为裨教化之一源。
湛然不动。
感而遂通者也。
而以金厥地。
莲厥宫。
以度人。
无刑网以束俗。
世之敬之可也。
怠之可也。
黩之可也。
由是有以委之国君
委之大臣之旨。
既而委之。
则人非常人。
道非常道。
我公旷代之生也。
有神僧识。
仗钺之雄也。
应江沙期。
合仙人谶。
筑城之盛也。
契菩萨说(初丙午岁我公至清源未在时有僧号涅槃于众中骇而指之曰金轮王之第三子降人间幸勉之专生杀柄又闽之侯未尝至宰辅晋时郭璞记曰南台江沙合即有宰辅相我公之登台席也江沙契焉又梁时王霸怡山上升山在府城之西五里光启丁未岁衢之烂柯山道士徐景立因于其仙坛东北隅取土掘得瓷瓶七口各可容一升水其中悉有炭上总盖一青砖刻文字云树枯不用伐坛坏不须结未满一千岁自有系孙列后来是三皇潮水荡祸殃岩逢一乍开未免有销亡子孙依吾道代代封闽疆其坛东南有皂荚树古云真君于此树上上升其后枯矣至咸通庚寅岁复荣茂也又妫山僧号大安顷坐西禅者乾符中府城之到九仙三桥其中乃菩萨行化今之新城及焉)
夫通神为佛。
魂交曰梦。
神非梦而罕通。
梦非神而不感。
我公之庆钟也。
其如是矣。
其明年正月十有八日乙未
设二十万人斋。
无遮以落之
是日也。
䌽云缬天。
甘露粒
香花之气扑地。
经梵之声入空。
座客有右省常侍陇西李公洵翰林承旨制诰兵部侍郎昌黎韩公中书舍人琅琊王公右补阙博陵崔徵君道融大司农琅琊王公吏部郎中谯国夏侯公淑司勋员外郎王公拯刑部员外郎宏农杨公承休宏文馆直学士宏农杨公赞图宏文馆直学士琅琊王公集贤殿校理吴郡归公传懿。
皆以文学之奥比偃商。
侍从之声齐褒向。
甲乙升第。
岩廊韫望。
东浮荆襄
南游吴楚。
谓安莫安于闽越。
诚莫诚于我公。
刘表
起襄汉。
其地也。
交辙及馆。
值斯佛之成。
斯会之设。
俱得放心猿于菩提树上。
意马清凉山中。
我公乃顾幕下者滔。
俾刻贞石以碑之。
滔以甲科忝第。
盛府蒙招。
刊勒之职。
不敢牢让。
谨推于厥旨。
经云。
作佛像之功德。
斗量海以有尽。
尘碎劫以无穷。
至若青黛之画辟支。
一金之补毗婆。
戏为之而以草木。
思见之而刻旃檀。
其犹蜕现其生。
羽金其报。
而况今乃俨至诚。
从灵感。
铜乎万万。
金乎千千。
虔鼓铸于神仙之山。
卜贞吉于火土之数。
其积功累德。
岂可以边以涯而言之哉。
或曰。
梁武帝之隆释氏。
今古靡伦。
奚报应之昧乎。
对曰。
梁武帝隆释氏之教。
不隆释氏之旨。
所以然也。
夫帝王之道理世也。
释氏之教化人也。
理世之与化人
盖殊路而同归。
彼宵旰于万有。
故一夫不获。
若已陨诸隍中。
此济度于触类。
故欲凡一有情。
悉皆成佛。
梁武帝则不然。
以民之财之力。
刹将三百。
祈功觊德则归诸己。
啼亿兆而不乳。
削顶颔以言觉。
所以私所以然也。
今我公为邦则忠孝于君亲(自兴兵以来天下以三司之泉皆名直进独我公以俸钱为直进三司之运悉如旧焉阙廷大称其美)
牧人则父母于生民。
造塔四。
其一曰寿山
昭皇帝辛酉岁西巡。
发誓愿以祝熊罴。
乞车驾之复宫阙。
其二曰报恩多宝定光。
追荐于先世。
其三其四大中神光。
为军旅也。
为人民也。
缮经五藏。
其二进于上。
其三附于寿山定光大王
意同乎塔。
月三其斋。
或千僧。
或千佛。
疏乎诚。
首则君亲。
次则军旅人民。
而已后焉。
况斯佛已之而不已。
将校步乘众庶共成之。
故其地出明珠。
海出珊瑚。
几于莲花妙品之繁。
车渠玛瑙。
幡幢璎珞。
周乎多宝之涌也(开元定塔基掘地丈有五尺之深得宝珠上以金钱又于海中得珊瑚树凡二百馀株矣)
夫其元贶之如彼。
灵感之若此。
则断一臂卫一方。
斯昭昭矣。
岂与彼而论哉。
某是辄奋笔而无愧为。
其词曰。
托人佳梦。
铸成鸿炉。
毫光法相
铜肌金肤。
恍惚现形。
昭彰合符。
不有为也。
其如是乎。
唐一其宇。
越百其区。
伊闽之设。
于地之殊。
西城瓯仞。
东堑鳌隅。
匪德莫处。
惟仁靡逾。
懿其橐籥
飞作醍醐。
焦山草木。
不得不苏。
苦海波澜。
不得不枯。
仙花罔谢。
慧日宁徂。
永兹一方。
盘石其都。
上凌军门大征德庆两山平 明 · 徐有为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帷设曾分阃外忧,倚天长剑定遐陬。
讴歌到处渔樵起,斥候无兵山径幽。
气瘴已消西岭徼,庆云时见□头。
九重从此纾南顾,谁谓康州古州清乾隆德庆州志》卷一八)
按:吕永光整理
赵文敏中峰禅师东林寺疏残石字三首 其一 丁未 清 · 翁方纲
七言绝句 押萧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三十四
东栏石角雨潇潇,尚与禅宫破寂寥。
惆怅前秋苔湿处,墨云倏起应江潮。
往摄古州训导郘亭三首 其一 乙巳 清 · 郑珍
 押支韵 出处:巢经巢诗钞前集卷七
月下一杯酒,诵君诒我诗。
小别何足道,因之动离思。
王事不可延,公家有程期。
细雨蛮村路,春风镫火时。
能无感行役,天命良自知。
此官谁使然,正坐好为师。
此地谁使然,亦为喜变夷。
往摄古州训导郘亭三首 其二 乙巳 清 · 郑珍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巢经巢诗钞前集卷七
昔从程夫子,落饮叉鱼湖。
邦士咸造堂,雍雍雅以舒。
春晚校其艺,文质多相扶。
语我韩侍郎三月此薪刍。
为日固无几,为化良有馀。
男儿但如此,何云今古殊。
汉朝道真公,贻今贵州书。
盍即字其姓,子岂西家夫。
九原怆已矣,瓠落无我如。
讵知试手处,即是毋敛区。
茫茫念渊源,此事岂在余。
往摄古州训导郘亭三首 其三 乙巳 清 · 郑珍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巢经巢诗钞前集卷七
黎大似同甫,莫五如伯恭
我病稍奸黠,青蒿倚长松。
然亦各缘性,无取和而同。
要是老大时,定命当择从。
即以文字论,外形诚自中。
知至岂易言,谓知恐私衷。
此意期共勉,吾闻紫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