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 其一 鸟鸣涧 盛唐 · 王维
五言绝句 押东韵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 其二 莲花坞 盛唐 · 王维
五言绝句 押微韵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 其三 鸬鹚堰 盛唐 · 王维
五言绝句 押漾韵
乍向红莲没,复出清蒲飏。
独立何䙰褷,衔鱼古查上。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 其五 萍池 盛唐 · 王维
五言绝句 押灰韵
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
靡靡绿萍合,垂杨埽复开。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 其四 上平田 盛唐 · 王维
押先韵
引用典故:问津
朝耕上平田,暮耕上平田。
借问问津者,宁知沮溺贤。
赠柏岩老人 唐 · 钱起
押有韵
日与麋鹿群,贤哉买山叟。
庞眉忽相见,避世一何久。
林栖古崖曲,野事佳春后。
瓠叶覆荆扉,栗苞垂瓮牖。
独歌还独酌,不耕亦不耦。
硗田隔云溪,多雨长稂莠。
烟霞得情性,身世同刍狗。
寄谢营道人,天真此翁有。
说洄溪招退者(在州南江华县) 唐 · 元结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道县
引用典故:葛仙翁
长松亭亭满四山,山间乳窦流清泉。
洄溪正在此山里,乳水松膏常灌田。
松膏乳水田肥良,稻苗如蒲米粒长。
糜色如珈玉液酒,酒熟犹闻松节香。
溪边老翁年几许,长男头白孙嫁女。
问言只食松田米,无药无方向人语。
浯溪石下多泉源,盛暑大寒冬大温。
屠苏宜在水中石,洄溪一曲自当门。
吾今欲作洄溪翁,谁能住我舍西东。
勿惮山深与地僻,罗浮尚有葛仙翁。
阳华岩铭 唐 · 元结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二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道县
道州江华县东南六七里。有回山。南面峻秀。下有大岩。岩当阳端。故以阳华命之。吾游处山林。几三十年。所见泉石。如阳华殊异而可家者未也。故作铭称之。县大夫瞿令问。艺兼篆籀。俾依石经。刻之岩下。铭曰。
九疑万峰,不如阳华。
阳华崭巉,其下可家。
洞开为岩,岩当阳端。
岩高气清,洞深泉寒。
阳华旋回,岑巅如辟。
沟塍松竹,辉映水石。
尤宜逸民,亦宜退士。
吾欲投节,穷老于此。
惧人讥我,以官矫时。
名节彰显,丑如此为。
于戏阳华,将去思来。
前步却望,踟蹰徘徊。
答道州薛侍郎论方书书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 创作地点: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
禹锡再拜。初兄出中台。守江华。人咸曰。函牛之鼎。以之烹小鲜。惜乎馀地澶漫而无庸也。愚独心有慨焉。以为君子受乾阳健行之气。不可以息。苟吾位不足以充吾道。是宜寄馀术百艺以泄神用。其无暇日。与得位同。久欲以是理求有得于兄。而未有路。会崔生来。辱书教。果惠以所著奇方十通。商古今之宜。而去其并猥。以一物足以了病者居多。非累试辄效。不在是族。或取诸屑近。亦以捃拾。虑恒人多怠忽不省。必建言显白。扬其功于已然。其它立论。率以弭病于将然为先。而攻治为后。言君臣必以时。言宣补必以性。言砭火必本其输荣。言祓禳必因其风俗。齐和之宜。炮剔之良。暴炙有阴阳之候。煎烹有少多之取。挠劳以制驶。露置以养洁。味有所走。薰有所归。存诸孅悉。易则生患。非博极遐览之士。孰能知其所从来哉。愚少多病。犹省为童儿时。夙具襦裤。保姆抱之以如医巫家。针烙灌饵。咺然啼号。巫妪辄阳阳满志。引手直求。竟未知何等方何等药饵。及壮。见里中儿年齿比者。必睨然武健可爱。羞已之不如。遂从世医号富于术者。借其书伏读之。得小品方。于群方为最古。又得药对。知本草之所自出。考素问。识荣卫经络百骸九窍之相成。学切脉以探表候。而天机昏浅。布指于位。不能分累菽之重轻。第知息至而已。然于药石。不为懵矣。尔来垂三十年。其术足以自卫。或行乎门内。疾辄良已。家之婴儿。未尝诣医门求治者。顷因欲编次已试者为一家方书。顾力不足。今兄能我先。所以辱贶之喜。信踰拱璧。有以赏音适道耳。常思世人居平不读一方。病则委千金于庸夫之手。至于甚殆。而曰不幸。岂真不幸耶。甚者或乘少壮之气。笑人言医。以为非急。昌言曰。饴口饱腹。药其如我何。所承之气有时而既。于祷神佞佛。遂甘心焉。兄以愚言覆观之。其人固比肩耳。前蒙示药焙法。谨如教。地之慝果不能伤。虽茈胡水泻喜速朽者。率久居而无害。万物不可以无法。谓生不由养致。其诬乎。山川匪遐。事使之远。形不接而谕者。莫贤乎书。临纸怊怅。不宣。禹锡再拜。
含辉洞述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 创作地点: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
河东薛公景晦。以文无害为尚书刑部郎中。以讪为道州刺史。居郡大理。至于无事。清机羡溢。尽付山水。一旦以书来誇曰。吾得异境于近郊。自城西门并南山。俯江水。有石穹然如夏屋。其左右前后。又如回廊曲房。藻绣彫彤之象。云生日入。怪状迭发。水石卉木。杳非人寰。意其当为食霞御气者之所游息。委蜕而去。不知其几千百年。逮今得诸黄冠野夫。及请而往。因名其地曰含辉洞。盖诗家流所谓山水含清辉者是已。吾子常以词雄于世。盍为我志焉。愚得书。退而深惟。若薛公者。少居江湖间。游名山。东探禹穴。历四明句曲金华阳羡。南过九江。薄匡庐以涉彭蠡。天下山水之籍。存乎胸中。第其高下。铢两不失。及是而口呿不能名。顾谓奇信矣。若江华者。九疑三湘之佳丽地也。前此二千石御史中执法河南元次山。谏议大夫北平阳亢宗。司刑大夫东平吕和叔。皆硕人也。考槃招隐之致。恒汲汲然。卒使兹境贵于异日。岂地爱其宝。有时而发耶。顾谓异。信矣。夫物之有作。俟言而远。故述焉以书于洞阴曰。营阳郁郁。山水第一。洞有含辉。游人忘归。忘归孔乐。请言其朔。先是斯境。翳于榛薄。天姿孤绝。凡目所忽。閟其清光。有待而发。公之来思。探异玩奇。茇野憩林。而民悦之。既悦其至。益知所嗜。扪陉历岘。来适公志。偶得奇绝。聿来告公。驾言从之。谷岸溟濛。有石如门。又如垣墉。樛蔓交木。似纶似组。乃芟乃治。乃可布武。伸脰掉臂。空洞无阻。左右回环。俨若廊庑。飞泉出窦。练缒花吐。触石吹沙。佩摇弦抚。侧径寅缘。豁然见天。有石如堂。度之五筵。东西二门。与日明昏。奥者如室。宣者如轩。因其高下。爰构亭榭。匠生于心。随指如化。开山剪木。役以私属。结构塈茨。子来嬉嬉。无事而就。邦人不知。淑清之辰。休浣之时。雅步幅巾。琴壶以随。前无俗人。与白云期。耳目尽适。形神不羁。元气颢然。观吾朵颐。遵渚之鸿。有时而飞。石门之下。可以栖迟。此谷而盈。彼邱而夷。维公之羭。迹永在斯。
传信方述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 创作地点: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
余为连州四年。江华守河东薛景晦。以所著古今集验方十通为赠。其志在于拯物。余故申之以书。异日。景晦复寄声相谢。且咨所以补前方之阙。医拯道贵广。庸可以学浅为辞。遂于箧中得已试者五十馀方。用塞长者之问。皆有所自。故以传信为目云。元和十三年六月八日。中山刘禹锡述。
道州将赴衡州酬别江华毛令(此人好书破百姓布绢头,及妄行杖。) 中唐 · 吕温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道县
布帛精粗任土宜,疲人识信(一作性)每先(一作相)期。
明朝别后无他嘱,虽是蒲鞭也莫施。
自江华之衡阳途中作 中唐 · 吕温
七言绝句 押微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道县
孤棹迟迟怅有违,沿湘数日逗晴晖。
人生随分为忧喜,回雁峰南是北归。
赠江华长老(江华,道州县名。) 中唐 · 柳宗元
押词韵第十七部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老僧道机熟,默语心皆寂。
去岁别舂陵,沿流此投迹。
室空无侍者,巾履唯挂壁。
一饭不愿馀,跏趺便终夕。
风窗疏竹响,露井寒松滴。
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
云溪竹园翁 唐 · 鲍溶
押庚韵
引用典故:千亩业
硠硠云溪里,翠竹和(一作如)云生。
古泉积涧深,竦竦如刻成。
楚客卧云老,世间无姓名。
因兹千亩业,以代双牛耕。
乱林不可留(一作流),寸茎不可轻。
风煖斗出地,仰齐故年茎。
幽室结白茅,密叶罗众清。
照水寒澹荡,对山绿峥嵘。
苍松含古貌,秋桂俨白英。
相看受天风,深夜戛击声。
秋晚云溪隐者居 唐 · 高蟾
五言律诗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野寺秋声苦,灵溪晚翠荒。
人家红树老,天气白云深。
泽国尘埃少,山川岁月长。
明时一樽酒,谁作钓沧浪(影印本《诗渊》第五册第三一六二页。)。
道州郡厅记(天圣四年十一月) 北宋 · 掌禹锡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四、嘉庆《道州志》卷二
刺史之任,周称诸侯,而藩垣为重;厅事之设,汉曰黄堂,而听断居最。故左鱼伏熊之命以分阃寄,班春树风之教以告辰猷。惠直之德,申伯著于前;宽明之政,黄霸推于后。布在方策,炳若丹青。江华,古有庳国也,道州为江华郡。始隶长沙郡焉。地居越徼,俗兼蛮左,呰窳偷生而务农成业,虞帝陟方之后始为福壤。逮李唐开国,多闻人刺部。治行尤异者,有若阳亢宗、元次山焉,蔼然芳徽,于今不泯。五代马氏窃据其地,赋歛暴急,民不堪命。国家右文启运,吁俊求理,茂阐条教,丕变时风。天圣纪号之三载秋八月,天子恒简良牧,俾涖是邦,佥以宫洗辛公若济塞诏。公挺卓越之资,韫宏深之器,敏以干事,明以照奸,物无遁形,刃有馀地。自下车一之日除积弊,立新规,恶者必惩,善者必劝;二之日训农事,兴学校,俗知礼让,乡行孝弟;三之日寇攘息,狱讼简,岁登丰茂,物无疵疠。于是政既成矣,民既安矣,公犹靡思暇豫,惟以殚力为己任。尝谓厅署褊隘,弗尊朝命,乃鼎新栋宇,易之五间。踰月,厥功告成,足以待王人,足以劳军旅。仍建小厅于后,便其视事。自馀堂室廊庑,仓廪厩库,爰究爰度,必躬必亲。民力必勤,役事咸毕,雄雄方面,为之改观。述政理之隆替,纪贤明之远大,美风俗之谣咏,彰神灵之感应,复见乎《舜庙》、《鼓角楼》二记焉。而所谓申伯惠直之德,黄霸宽明之政,公实兼之矣。朝廷以美课有闻,宠恩遄降,改秩殿省丞,旌有功也。噫,彼宦游怀安者,语公署犹传置,不久他适,曷肯营之?非夫优游圣人之道,企慕循吏之风,孰能与于此夫?昔者画羊之名闻诸南海,植莎之号播厥蒲津,止于志休祥,誇胜概而已。后来居是厅,阅是记,则知圣朝维良共治,化民成俗,得其人矣,讵使元、阳二贤专美于有唐也?天圣四年丙寅仲冬六日记。
按:道光《永州府志》卷三上,清同治六年重校刻本。
司封员外郎许公行状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五、《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八、《黄氏日抄》卷六一、《新安文献志》卷八○ 创作地点: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
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李氏国除,以族北迁。献其文若干篇,得召试,为汲县尉、冠氏主簿。凡主簿二岁,县民七百人诣京师,愿得君为令。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数上书论北边事。是时赵普为相,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瓮满辄出而焚之,未尝有所肯可,独称君为能,曰:「其言与我多合」。又二岁,徙江华令,未行,转运使樊知古荐其材,拜太仆寺丞,磨勘钱帛粮草,监永城和籴,知海陵监。三岁,用盐最,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监泗州排岸司。迁赞善大夫、监永兴军榷货务,迁太常丞、知鼎州。州杂蛮蜑,喜以攻劫为生,少年百馀人私自署为名号,常伺夜出掠居人,居人恶之,莫敢指。君至而叹曰:「夫政,民之庇也。威不先去其恶,则惠亦不能及人」。君政既行,盗皆亡入他境,约君去乃还。迁国子博士,奉使两浙、江南,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出知兴元府,大修山河堰。堰水旧溉民田四万馀顷,世传汉萧何所为。君行坏堰,顾其属曰:「酂侯方佐汉取天下,乃暇为此以溉其农,古之圣贤,有以利人无不为也。今吾岂宜惮一时之劳,而废古人万世之利」?乃率工徒,躬治木石,石坠,伤其左足,君益不懈。堰成,岁谷大丰,得嘉禾十二茎以献。迁尚书主客员外郎、京西转运使,徙荆湖南路。荆湖南接溪洞诸蛮,岁出为州县患。君曰:「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君罢来朝,真宗面称其能,会有司言荆南久不治,真宗拜君度支员外郎、知府事。荆南钤辖北路兵马,于荆湖为大府,故常用重人,至君特选以材,用员外郎自君而始。明年,迁司封员外郎,赐金紫,徙知扬州。州居南方之会,世之仕宦于南与其死而无归者,皆寓其家于扬州。故其子弟杂居民间,往往倚权贵,恃法得赎,出入里巷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君捕其甚者笞之,曰:「此非吏法,乃吾代汝父兄教也」。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风俗大化。岁满,在道得疾,卒于高邮。君少孤,事其母兄,以孝谨闻。常戒其妻事嫂如姑,而未尝敢先其兄食,衣虽弊,兄不易衣,不敢易。初,违命侯遣其弟朝京师,君之故友全惟岳当从,以其家属托君。惟岳果留不返,君善抚其家,为嫁其女数人。李氏国亡,君载其家北归京师,以还惟岳。历官四十年,不问家事。好学,尤喜孙、吴兵法。初在伪唐,数上书言事,得校书郎,遂迁御史。王师围金陵,李氏大将李雄拥兵数万,留上江,阴持两端。李氏患之,以谓非君不能召雄。君走上江,以语动雄,雄即听命。已而李氏以蜡书止雄于溧水,君曰:「此非栅兵之地,留之必败」。乃戒雄曰:「兵来,慎无动,待我一夕,吾当入白,可与公兵俱入城」。君去,王师挑之,雄辄出战,果败死。君至,收其馀卒千人而去。君少慷慨,卒能自立于时。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其材能称于其官,是皆可书以传。谨状。
秘书丞赠太师刘君神道碑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四四、《苏魏公文集》卷五四
惟刘氏世为望族。盖二汉享国岁久,分王子弟几遍天下。千馀年间,小宗别子,枝离派析,或显或晦,散在四方。而河间之胄,自章帝之子开,始胙王土,传国久远,遂居河间之乐成。王之十世孙通仕后魏,封乐成侯。乐成,今乐寿是也。乐寿之族,其别有四:一徙尉氏,一居饶阳,一在平昌,一留故土不去。其后尉氏有仁轨以功名显,饶阳有君良以孝友闻,平昌有蕡以文学高第,名重当时。惟乐寿之子孙最多,至以刘名乡。其仕者或入朝为郎官,或入诸侯幕府,无甚达者。侯之裔孙曰缋,避地迁安陵,以财雄乡邑而不仕宦。安陵,今曰将陵,隶永静军之东光县。累世葬其地曰五德乡,遂为东光人。缋之四世孙曰崇,少长谨厚,轻财好施予,乡里称善人。有子曰盛,克继父业。盛之子曰温,潜德乡闾,号称处士。温子曰格,力儒自奋,治《左氏春秋》,兼通《公羊》、《谷梁》二传。景德初,契丹来侵,瀛关郡督士民城守,以功补三班奉职,试书判入等。改吏铨选,终沧州观察推官。生三子:长曰允恭,治《毛诗》;次即府君也,讳居正,字安行;季曰居业,并承家学举进士。府君中天圣二年丙科,历大名府馆陶、棣州阳信二主簿。阳信圭田之入素厚,然无见土大姓有占名输租以庇里役者。府君案实,履亩取租,无土者皆除其空簿,使归役籍。郡官初哂其迂,且疑其独异。他日讼起,旁县扳援證逮连坐者十馀人,始悔不用其言。迁汉州军事推官,用荐者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青州博兴县兼兵马监押。剸剧析烦,治为一道最。邑之富民李氏之子,尝与进士乡贡,使气任侠,阴结贵要以张声势,至使郡大吏移书县官,蕲善遇之。府君得书,立捕于廷下,疏其前后不法事。李叩头汗伏听命,请自新,遂戒告而释之。或谂曰:「得情不治,毋乃惠奸乎」!对曰:「知过能伏,释之所以劝善」。于是或者又叹其恕而有教。就移道州江华县。楚俗喜讼,虽健令决之尽理,犹耻不胜,则又赴诉于州、于使者。前后相望,弊浸不革。府君则悉索新旧案牍,剖析开譬,使之晓然。两造皆慑慄而止。监司知其能,多以他郡疑狱属之,若衡阳谭氏讼家产事,屡劾不能竟。府君一讯情得,不复异词。自是远近信听,讼狱为之衰少。至嘉祐中,有令曰黄照,亦以恩信得人。其里氏为之谣曰:「我民无忘,前刘后黄」。至今东南人犹能诵之。凡世之言吏治者,莅事明察,或喜于得情而以不失有罪为能;持心平恕,或狃于不忍而以省刑纵出为允。是皆中有所徇者,不中情实,遂成偏党之蔽。若乃明恕两得,切近人情,察见奸伏而舍其既往,不自以为明,治有威爱,殁且二纪而人犹怀其德,此其实迹明效见于事为者,非夫至诚不疑,内恕及物,其能致是乎!府君寿四十有四,官秘书丞。自江华千里鞫狱衡阳,遘疾,考终于官舍,时康定元年八月初十日也。夫人陈氏,都官郎中希古之女,先府君一年而逝。生二子。伯挚,嘉祐四年进士甲科,历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尚书左右丞、中书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今为观文殿学士、知郓州兼京东北路安抚使。仲周六,幼不育。女子四,三适人,婿曰梧州司理参军梁、某郡尹之才、某郡唐灌一,幼亡。孙男四:曰跂,雄州军事推官,前知郑州管城县;曰蹈,奉议郎,早亡;曰迹,越州会稽县主簿,前监国子监书库;曰路,右承务郎。孙女三,婿曰右承务郎蔡蕃、韩城,右承务郎赵仁约。曾孙男七:曰长吉、长庚、长守、长历、长言、长广、长书,而长吉、长书皆右承务郎。曾孙女未嫁。此其家世源流之远,非积德之报,孰能盛大如此乎!府君好学,敏文词,平生所著甚多,以早亡弗克编辑。放失之外,今有论议、诗赋、杂文总若干篇,嗣子类次为二十卷,藏于家。少好书籍,初模范二王,后兼采唐人用笔法。有得其行草帖者,至今犹藏弆,以比李西台建中。其笃学多艺虽出于天资,然亦家法所渐,有自来矣。府君早失怙恃,昆弟敦睦,敬上抚下,家庭雍雍。世故饶财,其弟年少好游,数欲析产。府君弗忍,亦不能夺,辞所分又不得,因受临津田数百亩,阴畀族人佃之,终不取也。及官阳信,买渤海田占于郡籍,而躬未尝一到,其岁租亦以赡族人。以坟墓所在,爵里惟称东光。府君性庄重寡言,望之若有标置,而即之甚温。训子极严,或勉以一子,盍少纵之耶?答曰:「政以一子,故不可不尔耳」!其亡也,子才十龄。夫人之季弟孝若从行在旁,伯氏得讣,自蒋陵走五千里抵衡阳,与孝若拥孤,舆衬归菆东光佛寺。其孤茕然,服衰寓外舍,乡人共哀之。伯氏曰:「吾弟孝友不欺,鬼神所鉴,岂止是而已也」。士大夫知者亦曰:「斯人世著德义,其兴未艾也」。熙宁四年,丞相为御史谒告于庙,自东光奉府君之柩,自将陵迁大王父母、王父母,以八月庚申同葬于郓州须城县卢东乡太谷山之阳。将陵故茔封植久矣,比岁数有河患,乃谋改卜三世同圹。用甲、庚、壬穴,山阳重冈,水出辛兑地,合《宝典》语。堪舆者咸曰:「刘氏其不亡矣」!初,丞相自御史至中丞,五经霈恩,累赠府君自尚书屯田员外郎至通议大夫,夫人自福昌县太君至颍川郡太君。由执政洎元祐四年明堂恩,两赠处士君太子少保,妣倪氏北海郡祁国太夫人;推官太子少傅、太傅,妣李氏陇西郡崇国太夫人;府君太子少师、太师,夫人颍川郡康国太夫人。又以宰相初拜,赠处士司空,妣卫国;推官司徒,妣定国;府君太尉,夫人庆国。七年,以殿学士郊恩,赠推官太傅,妣韩国;府君太师,夫人燕国。三世墟墓,以一品封域。崇台筑阙如令。丞相殿本邦,岁时展省,以牢醴奉祀。又得造浮屠于茔侧,敕号将陵,寺曰崇先、承庆,须城寺曰昭善、崇报。每岁兴龙诞节,得度净人如例。追崇显赫,极人臣之荣,非独稽古之力,抑孝诚所感。神之听之,信不虚矣。府君殁世三十年而葬,有故太常少卿任公粹为之状,故参知政事元章简公为志。葬之二十有三年,又有今龙图阁待制赵公君锡状其逸事,以告史氏。于时丞相镇天平之二年,将勒铭神道,假文于尝僚某。某与丞相游从,有素望。府君为前达,虽未尝接迹,固亦讲闻其德义矣。然于阀阅,盖有不知。今考三公志状,与所闻皆合。故得详述其本末,以慰孝嗣追远之志,而系之以铭曰:
公侯之兴,有来自远。源流深长,支实蕃衍。武穆文昭,不兴者鲜。盛德有后,虽微必显。奕奕刘宗,肇于沛、丰。河间乐成,汉、魏再封。世逾十八,爰逮司空。系胄蝉联,庆钟在公。公以学仕,文科丙第。资适逢时,儒雅饰吏。婉婉通闺,徊翔中秘。德厚位卑,光流后裔。有行有言,乡党称贤。不取中赀,无占虚田。明见隐匿,仁宽宿愆。人谓阴德,其后信然。英英冢嗣,国之硕辅。据鼎庙堂,拥麾帅路。故国新邦,便蕃宠数。惟孙暨曾,禀承厥绪。太谷之阳,有封若堂。坎庚壬申,三世之藏。葬以士礼,朱芾银章。祭则三公,衮衣黼裳。遗风馀烈,有铭在穴。耽耽梵宫,峨峨石阙。拱木成林,丰碑象碣。于昭德音,绵祀无绝。
家庙记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七八、《忠肃集》卷九
元祐六年,议者谓河间刘公殁于衡州,藁葬僧寺,因失其地所在,其后汶上之葬,招魂而已。此议既兴,闻者无以明其不然,或以问其孤某,某曰:「此事未尝有也」。然此言必有所起,以今观之,实状可按验者四,事理可察见者三,而议论所从起者一。昔公以秘书丞治道之江华,子男某未冠,而公夫人之季弟进士陈孝若实同行。踰年,公鞫狱于衡,得疾不起。讣闻,孝若走衡,与郡所委官吏菆于花药山僧舍。事毕,孝若返江华,挈其孤。而夫人陈氏前亡,权厝在县,至是议以其丧北归,经由取道,复俱至衡。会公伯兄乡贡学究允恭,率其子乡贡进士延年自乡里亦奔讣而至,众与其孤定议,火化为两函致其丧,使孝若、延年扶护陆走,而允恭买舟载其孤以归。允恭父子与孝若今虽死,其妻若子若孙若族属皆在,悉见其事。实状可按验者一也。允恭与其孤既至汶上,而外氏秘书监陈公希古尚无恙,遂留诸孤,鞠养于家。而延年独护丧陆抵永静,安厝于僧寺经藏院。其主僧曰某僧,判官曰永善,小师曰文昌,及其徒甚众。某岁时自乡而往,展省祭祀。凡永静之亲属故旧无不见之者。自康定戊寅至熙宁庚戌,凡三十馀年。岁月久远,不容伪为。实状可按验者二也。熙宁庚戌,既卜葬于郓,某躬至永静,迎公与夫人之丧抵郓,权厝于僧寺,西禅院僧崇贤及其徒亦甚众,今多存者。实状可按验者三也。熙宁辛亥八月,某举葬公与夫人之丧于郓之须城县大谷山之原。亲族故旧乡人送葬者,先后凡数百人。改造棺椁,增易衣衾,与凡送之事,人人为助,初无招魂之事。借令人有不幸,旅榇亡失,则招魂变礼,亦古今所有,不必迁就以讳其事。自须明设招魂之仪,顾岂能隐于乡闾亲族故旧之间?若一有此意,人谁不知者?凡今汶上之人,皆可诘问。实状可验者四也。实状如此,然闻之者难使人人往按其事,则又有事理灼然,可以一言而虚实立见者。初,公之亡在宝元二年八月上旬,孝若闻讣而至,复走江华,犹在是月。某及乡里亲属皆会于衡,在是年冬。孝若以数日之间,权菆僧舍以待复来,其势安肯遽然卜地殡葬,遂为久远之计?某与亲属既至,三数月间,又安得遽已失其地之所在?况郡委官吏实预其事。事理可察见者一也。熙宁辛亥七月,某由御史谪官衡州,八月赐告于朝,许葬讫之官,明年二月到贬所。诚如议者之言,谓心知留殡于彼而未获,则得官于衡,正访求之时也。岂有身将往而不少俟,先为招魂虚伪之计,既葬而又往返访求?参之人情,殊无此理。事理可察见者二也。某与伯父、从兄、舅氏之在衡也,夫人之丧先自江华焚化,扶护而至。岂有夫人之丧则扶护以行,而公独留殡于经由羁旅之地?谓贫不能举丧而归,则卜地殡葬,与举丧而化之,其费孰多?谓皆留殡,则江华何独无夫人之殡?且陆走两丧,何自而得之?事理可察见者三也。虽然,议论如此,必有所因而起。某之官于衡,凡州郡召宴于花药寺,常以旧经菆厝,辞不敢往。或曰:「位次非一。惟所菆之舍则宜避。一概避之,非也」。故尝究寻菆舍之所在。众曰:「菆寓之日不多,而岁月经历已远,莫能记矣」。访求之议,其殆起于此乎!知之审者,谓所以访求之意如此;知之略者,与展转相传而知者,遂皆以谓访求殡葬之地而不获也。然某在衡三年有馀,以及元祐,几二十年,初不闻有此言。逮蒙恩任使,责望既重,始有藉此言而至者。元祐五年,有僧某至京师,自云花药僧也。山前近得一坟,林木甚盛,指以为刘公所葬,愿得奏赐紫衣。始闻之骇然,徐令询问,考其證验本末,皆无所有,知其为误妄明白矣。欲延见之,则其言无实;欲言于有司治之,则干求希望之情,类此者非一。因使人谕以本末谢遣之,愧怍而去,其后不复见之。然人遂多传其事者,或信或不信,大抵皆自寺僧发之。此议论所从起者一也。某不孝,所以显扬其亲者不著,而使此言在人,某之罪大矣!不可以有加矣!虽然,言在人而欲人人晓之,力不能也。存其实以待察,则可得而勉焉。故私载其事迹本末,与公及夫人之志铭,并藏于庙。元祐六年十二月,嗣子观文殿学士、大中大夫、知郓州、充京东西路安抚使某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