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诗一首 北宋 · 邓润甫
七言绝句 押尤韵
闻说东南第一州,区区来访小蓬丘
湖光带日黄金拥,山色凝烟碧玉浮(以上《舆地纪胜》卷三五《江南西路·建昌军》)
题漠口铺 宋 · 韩玉父
 押词韵第四部
南行踰万山,复入武阳路。
黎明与鸡兴,理发漠口铺。
旴江在何所,极目烟水暮。
生平良自珍,羞为浪子妇。
知君非秋胡,强颜且西去(明郦琥《彤管遗编》卷一一)
分阳觉道山麻姑 南宋 · 何梦桂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九五、《潜斋集》卷八
麻姑仙坛本旴江丹霞小有洞天,在唐为抚之南城属县,颜鲁公刻石志事,盖可證也。
阳邑西四十里曰生仙乡,亦有麻姑,无所于證。
然以地考之,源曰麻溪,村曰麻村,曰麻岭、麻径,皆托仙以名,而其乡亦并都仙号,则仙之著灵兹土由来旧矣,岂仙之神在天地间如风霆云雨,变化倏忽,将无处不有耶?
道山岿然独高于万山,父老相传,谓麻姑坛若祠旧宅其巅,水旱疾疫,随祷辄应,民不堪登陟,徙之山下祠焉。
西北隅瞰麻溪,石壁峭立,昔有道士修炼其上,一日羽化,倒影灭没,岩石间常遗人影,冠服俨然。
远迩神之,强名之曰觉道,于其山亦曰觉道山
夫二仙相去世代不可复考,而遗风馀烈流落人间,则虽千载犹一日也。
忆昔仙人王方平麻姑于吴蔡经家,已谓三见海变矣。
天地无情,日运而往,二仙不可复作,不知田沧海至今几变,安得乘风来下,以拔巅崖苍生,使之亟苏息乎?
乡士何自明惧事久迹湮,磨碣乞记,俛仰世变,重增叹息,志其槩云。
道仙,图记逸名氏,不知何代人,或谓姓陈名一真,兹配祀麻姑
岁在至元丙戌夏五七日,潜斋何某记。
清溪徐道士郏县人 其三 元 · 乃贤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二月官河春水生,仙翁冠剑出南城
尚书篆画星辰动太史文章玉雪清。
江上东风吹画翣,船头微雨湿丹旌。
当时琳馆同游者,应在滕王阁上迎危翰林为撰墓铭兼善尚书题额)
象山先生年谱跋宝祐四年九月 南宋 · 黄应龙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五
文安陆先生没,门人高弟日远,而年谱犹缺。
友人李子愿恭伯始裒汇历年,相与讨绎稍备,然未敢定。
浮湘至衡,得刘君应之,尝从傅曾潭学者纯父游,闻象山语,恨莫得详,见是欣然悦,亟请传于来世。
愚谓时多□谈说,而文安教人,务在朴实自求,故希专门者,或且随声是非,盍徐待其定?
应之对曰:「人心大同若此,及睹是编,可百世俟圣人而不惑」。
遂韪其论,反复参订,质诸先觉遗老,以成其美志。
豪杰之士闻而兴者,殆将有考于斯□。
应之名林,其先代阳朔人,今居南岳,趣尚古雅,并识□□。
宝祐四年丙辰孟冬朔,后学南城黄应龙拜手敬□。
按:李子愿《象山先生年谱》卷末,雍正刻本。
南城梁九思先生 元 · 乃贤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徵君奉诏出京时,访古关河岁月迟。
泗水中流寻汉刻(近岁济洲得汉刻九通于泗水之中)泰山绝顶得秦碑。
仙人久致青牛约,弟子能修白鹿规。
昨夜少微星象动,朝来只恐史官先生名有平章梁文节公之孙世居幽州不求闻达教授生徒百馀人奉母至孝天历间奉敕河南北录金石刻三万馀通上进其副今类为二百卷曰文海英澜又修续列仙传二十卷)
谢尚礼盱江 其一 元 · 乃贤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江左风流玉雪郎,牙签锦轴满高堂。
五言往往凌三谢,八法翩翩逼二王。
芳草池塘春梦断,杏花风雨客窗凉。
平生狗监能知己,奏赋他时入建章。
谢尚礼盱江 元 · 乃贤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画船绿树映沧波,挝鼓开船发御河。
作恶情怀唯仗酒,落花时节况闻歌。
潮来别浦江声急,云起南山雨气多。
落日都门一分袂,相思千里奈君何。
集江曙生南城别墅 明末清初 · 吴嘉纪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陋轩诗卷一
南城五株,高士一家村。
人迹隔溪水,秋声在荜门。
客来烹野菜,自起倒清樽。
几载离群恨,灯前总不言。
南城席上闻筝怀张子渊二首 其一 元 · 乃贤
七言绝句 押庚韵
春晴随意出南城,尊酒花前得共倾。
留客强陪今日醉,听歌不似少年情。
唐故上都龙兴观三洞经箓赐紫法师邓先生墓志铭 唐 · 郑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七
据真格。功行满千者身登仙。
五百者子得之。三百者孙得之。
昔许子何阴功密德。流于七世。
东晋而远游长史小掾三人登升。主簿而下七人度世。
是知元根灵荫。必有所逮。
太元真人长君。乘云龙白日上升。
常恨以激俗警弟。不能潜通隐化。
为剑解术。则终始混世。
乃灵真之本也。二事者先生宜其得之。
邓氏得姓在春秋。两汉魏晋。
继有贤杰。洪源演派。
或仕或隐。自累世咸居抚州麻姑山
乐天和。不以轩冕婴累。
洪嗣道高于世。开元中诏赠临川太守
生福唐尊师讳紫阳。以道法佑明皇帝为元门之师。
尝用下元术。使神卒朱兵讨西戎之犯境。
若雷霆变化。犬戎大败。
时称为神人福唐生华封尊师讳德诚
少随福唐侍内禁。元宗奇其颖悟曰。
斯子必为教主。因以巾简授之。
使居华封观。其交神通灵。
除害利人之事。备于先生所撰家纪。
先生即华封之从子也。讳延康
天机元挺。法相冲雅。
贞元初随师于会稽。受三洞笔箓。
寻复麻姑山。葆神茹气。
澹然与天倪元合。三景五牙二星八道之秘。
云章龙篆斋元醮会之法。神悟灵契。
悉臻宗极。屡为廉使郡守请敬师受。
排邪救旱。显应非一。
元元张𰍈之道。大行于钟陵间。
宝历中。旧相元公制置江夫人有疾。
忽梦神人云。何不求麻姑仙师。
元公遽命使祷请。既至而疾果愈。
夫人稽首奉箓。俱为门人。
复以明威上清之道授邹平公文于广陵凉公逢吉于夷门。
自是藩服大臣。争次迓劳。
太和八年秋。又诏至阙下。
嘉其道德。籍隶太清宫
暇日游龙兴观。见坛宇圯。
怵然曰。岂可使胜地堙废。
吾其居而化之。遂精严像法。
建济静治(音持)。洎幢节龙缯之用。
约数万计。不一二岁其功成。
皆斋章符醮之赠。固不封殖于民也。
开成初鸿胪少卿屈突谦妻李氏魅狐得孕。
厥害滨死。先生以神篆针砭。
既服而诞。则妖雏数首皆毙矣。
道尊而神昶。每与王言。
归于清净。与公卿言。
戒其止足。与将进者言。
勉于澹泊。与其徒弟子言。
勖之勤久。每传法授箓。
持炉焚章。俨容虔虑。
间不容发。故自三事巳降。
多执香火之礼。神都威仪与名德道士
半出于门下。法教之盛。
近未有也。昭肃皇帝兴唐观
访先生修真之道。宸旨嘉豫。
锡以紫服。后帝受箓于南岳广成师
先生为监度。上嗣位。
尔时于内殿访其元言。第以道德黄庭西升经旨应对。
若丹砂硫黄之事。置而不论。
居常惟食元气。微饮旨酒熊经鸟伸而已。
故甲子馀八十而颜朱无縠文。岂非嘘吸冲和栖真通粹之效欤。
前岁季冬。以坠足告疾。
止不能履。他无所患。
今年十月。忽料经典告牒。
及所撰科法仪轨。一以焚之。
弟子请其故。默而无复。
下会夜梦游神乡。殆非人间世。
后辄独坐叩头称善。门人问之。
答曰。吾今在天台修斋。
汝去无扰吾也。十一月庚申
形解于观之清室。享年八十有六。
据真为右弼王真人治桐柏金庭山。即天台之洞台也。
先生其授事于斯乎。且法不可绝。
家风宜有人承之。道德经以子孙祭祀不辍为贵。
则真冑之续。宜其然哉。
先生有子三人。长曰道牙。
舒州太湖丞。授三洞经箓。
次曰道石(本缺一字)。试协律郎
假职闽越。次曰道苗。
袭经符。奉斋戒。
以法教之系。驻于龙兴
道牙奉遗告护元舆归于故山。以十三年十二月三日
葬于抚州南城县故乡諲潭里湖头村灵山硖。祔曾祖父茔。
呜乎。浮游于四方。
云无心也。光赫于上京
教可行也。神于故乡。
孝不忘本也。畋授正一法于先生宇下。
今令似以铭石见托。既熟元范
非所宜辞。乃挥涕为铭曰。
修之身。其德乃真。
真不渝。与化为徒。
蟺乎剑乎。后何斯年举空衣于山隅。
天仙子 宋 · 随车娘子
 押词韵第三部
别酒未斟心先醉。
忍听阳关辞故里。
扬鞭勒马到皇都,三题尽,当际会。
稳跳龙门三汲水。

天意令吾先送喜。
不审君侯知得未。
蔡邕博识爨桐声,君背负,只此是。
酒满金杯来劝你。
注:夷坚志云:齐过至建昌遇一美人,后知为琴精
四贤堂元符二年 北宋 · 傅拳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七、正德《建昌志》卷七、乾隆《建昌府志》卷六九
元符改元缙云管公以朝散郎知军事
下车之明日,谒孔子既退,进学之诸生于堂上,接致悃款。
历视斋室什物,必令如式而裕焉。
幕中上官彝教官,推讲成均之法以教率之。
每旬朔,必躬临察考其行能之进否,考其善者,有以异之,而后群心知劝。
一日,集诸生而语之曰:「吾闻盱江世多君子,有若李泰伯、曾子固、王补之、邓圣求者,岂其人欤」?
诸生避席,翕然应之曰:「然」。
公曰:「是皆所谓贤者也。
性之欤?
学而致之欤」?
诸生曰:「尧、舜、禹、汤、文、武、仲尼,无非学也。
孔子不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未闻其非学」。
公曰:「诚然,则学固不在于我乎?
愿诸君无忽」。
于是即孔子之右翼而为堂,访求四人者之像,绘之于壁,榜其额曰「四贤」,俾朝暮过乎其前者视其容必有以思其人而自勉也。
诸生感悦,亹亹然磋磨恳激,不敢以须臾怠。
明年仲冬,公被召登对。
既行,学之生徒追钦服佩,若有所失。
使人谓东岩山人曰:「公归矣,何以勤吾等一日不见之诚?
子其为我记四贤堂,且著公之所以为堂之意,以勿惰于学者之思也」。
予闻其言而善之,谓使者曰:「若知之乎?
人之生,未尝有过人之性,而有过性之学。
今夫可欲之善同出于自然之天,扩而充之,有至于不可知之神,则受性之初,未始有贤不肖之辨。
而终以不充焉者,学与否焉而已矣。
故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荀卿亦曰:『学始为士,终乎为圣人』。
而为善乃可以配尧、禹,是四贤者之性果与人异乎?
果无以异也。
特从其所以成存者而论之,则人之于学又可以已乎?
若夫专以口耳为工,钞掠为能,以徼瞬息之利达,是皆灭天真、沈人伪,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非先王之所以教学,管公之所以期处之意,而贤者之英灵亦且愧羞憾恨。
冀诸君勿为之也」。
使者曰:「四君子之所以为贤,我则闻之矣。
而穷达出处之不齐,何耶」?
夫穷达有命,善学者不以与焉。
至于出入朝廷,居官行己,见于史笔与文章之留于世者,后之读其书、考其世、论其人,当有知之者矣,亦必有所论。
姑为之记云。
东岩山 北宋 · 傅拳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七
东岩之阴,崖谷深邃,林莽䆗窱,如行隧中,不见天日者,十有五里,奸人恶少往往倚为窟穴,椎埋胠箧,岁尝有之。
绍圣四年宜黄邹天锡为南城,闻其事,曰:「清奸除盗,吾任也」。
明年季秋,遂相便利而辟之,易险以平,易幽以明,行人舒愉,居人晏休,因名曰「邹公新路」。
按:乾隆《新城县志》卷一,乾隆刻本。
甲戌旴江六月二十二日武林 宋末元初 · 俞德邻
 押词韵第十五部
威弧惨无光,城乌啄大屋。
淮云苍莽间,十载几荼毒。
忧心甫殷殷,又复正阳筑。
正阳亦何许,地接英与六。
传闻夜点兵,文书下机速。
挥汗起负戈,部伍竞驰逐。
平明驱出城,令严秋气肃。
岂不实苦辛,主忧固臣辱。
前年戍襄樊,去年戍复。
白骨秋野横,青燐阴房煜。
生还偶然尔,忍怨征行促。
所悲世路艰,无罪罹杀戮。
潢池弄盗兵,绿林仇饷肉。
茫茫畿甸间,风尘涴人目。
圣明抚遐荒,先事清辇毂。
干戈动邦内,岂计颛臾蹙。
扶颠要得人,拨乱如转烛。
秋山翡翠青,秋水蒲桃绿。
去去取封侯,勿羡牧羊仆。
颜鲁公 宋 · 胡舜举
立庙本来皆可纪,凛然英烈殆天启。
年垂八十官太师,平生所欠惟死尔。
分甘一死鸿毛轻,举世俗子何用嗔。
谁知我公本不死,眉间生气犹峥嵘。
堂堂十老皆人杰,逢辰遇合稷与契。
俨然玉立配我公,忠义文章两奇绝。
我来摩挲读丰碑,扛鼎笔力犹精奇。
定应神物常护持,劲直千载垂良规(明夏良胜正德建昌府志》卷一○)
同同待制南城 元 · 陈秀民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城南百花开满洲,城中主人招我游。
急唤吴姬歌小曲,莫令花落起春愁。
丽谯赋 南宋 · 傅自得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二一、《隐居通议》卷四、道光《南城县志》卷三一
旴江辛卯八月融风告灾,越明年,伐材鸠工,鼎建郡治,丽谯雄峙,得制度丰约之中。
窃伏惟念立壶植箭而昼夜分,鸣角伐鼓而昏昕定,一郡耳目在焉,非如登眺远览、穷赏玩以自适者比。
昔鲁作閟泮,史形歌颂,盖以其所作上有补于国,下有益于民也,是以序而赋之:
环江山之佳丽兮,有雄楼之突兀。
曾日月之几何兮,俪规范之崇崛。
新斯人之观瞻兮,镇千里之宁谧。
羌孰纪而颂之兮,抽秘思之秒忽。
于时牛犊带佩,螳猬斧锋。
四野沸腾,初息阻讧。
天跳地踔,四起融风。
祼斝不祼,楼观为空。
尽繁华于一眣,莽萧条于四封。
幸天惠以仁侯,提一郡以摩抚。
逮政通而人和,汔无斁以无恶。
乃相巨材,乃营故址,乃命工师,乃建定制。
俭不得陋,宏不得侈。
称侯国之规,宜邦君之治。
棼橑岋嶪,棂槛坚致。
昼下漏于抗爽,夜鸣钲于虚敞。
角凌霜以腾音,鼓逐风而震响。
岂非宾饯有法,天时于焉正邪?
听休有时,郡政于焉修邪?
作止有候,民事于焉节邪?
驾受有式,兵籍于焉制邪?
东望则长川喧虺,趋我城郭,云树参差,月波瀺灂。
南望则巨石峙立,伟然下阚,狡麑蹲踞,髬髵攫啖。
西望则奇峰插天,刻削巀嶭,白露晨萦,红曦夕抹。
北望则超超九逵,直走京畿,郊原苍莽,亭驿纷披。
盖今之麦熟禾秀,芒芒布野,昔之霜露荆棘而伤心者也。
今之上栋下宇,翚飞乌革,昔之瓦砾粪壤而刿目者也。
登斯楼者,亦有思乎?
巨杗细桷,巍峨穹隆,屹若特立,非夸其雄。
斲削摩砻,黝垩髹赤,举以法故,非侈其饰。
出入是门,必肃必恭,冰食制,爰端汝躬,反侧陷阮,化为春融,则增秩赐金,可以纪功。
出入是门,俛怍仰愧,囊帛匮金,祇为私计,四民失业,五兵犹试,则前车之覆,厥鉴亦迩。
是用斟酌民言,式警有位,尚听兹哉,以福千里。
四诗类苑序景定三年 南宋 · 傅自得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二一、道光《南城县志》卷三一
发于性情之真,本乎王道之正,古之诗也。
自《风》、《雅》变而骚,骚而赋。
赋在西京为盛,而诗盖鲜,故当时文士咸以赋名,罕以诗著。
然赋亦古诗之流,六义之一也。
司马相如赋《上林》,雄深博大,典丽隽伟,若万间齐建,非不广袤,而上堂下庑,其有次序,信矣词赋之祖乎!
扬子云学贯天人,《太玄》、《法言》与六经相表里。
若《甘泉》诸赋,虽步趋长卿,而雄浑之气溢出翰墨外,则子云无之。
他日自悔少心,或出于是。
至若王荆公谓赋相如为未工,朱文公又谓赋只能填上腔子,其以其文之不工、记之不传哉,正以追遵模拟,其气索尔。
自后作者继出,各有所长,然于组织错综之中,不碍纵横奇逸之气,则左太史之赋《三都》,视相如庶几焉。
文士皇甫士安则为之序,刘渊林、张孟阳则为之注。
夫文人相轻,从古而然,而一时巨擘,皆左袒歛衽,精金良玉,自有定价,岂得时改世易而后有顾君与谭不及见之恨哉!
建安以来,诗复盛行,历宋、齐、梁、陈,其流之末,束字数十,逞艳誇妍,体状于风月云露之间,求工于浮声切响之末,而诗弊矣。
逮至少陵,博极书史,历览山川,以其闳材绝识,笼九有,猎众智,挫万物而发之毫端,凌厉驰骤,与长卿相上下。
宋朝之诗,金陵、坡、谷三大家,或以其精,或以其博,体虽不同,而气壮语浑,同出于杜,此则诗之正派也。
元微之子美诗,欲条析其文体别相附而未暇。
仆妄窃此意,撷萃英华,以门分类,合为《四诗》,一名之曰《四诗类苑》。
或曰,予尝辨春秋制度疆理以明君臣之大义,亦既上彻乙览,今琐碎编类之书,似非用力于通经学古者之所务也哉。
仆曰不然。
少陵爱君忧国,食息不忘;
金陵清德实行,不徇流俗;
东坡高风峻节,穷达不移;
山谷孝友清修,行己有耻。
珠玑咳唾,随处发见,皆可为世模范,岂可以推敲字句、描貌浅易者比哉!
矧其纪时世之盛衰,述政治之美恶,评人物之高下,商古今之得失,制度兴废于焉而究,风俗污隆于焉而考,随其门目,粲然可观,吟哦讽咏,浸润优悠,自四诗之泒以溯三百篇之正,孰谓其无益于世道也哉!
景定壬戌旴江傅自得序。
大觉寺长明灯记 南宋 · 傅自得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二一、《隐居通议》卷一七
旴江出郭西门,良畴衍沃,清流湍激,夹道巨石峙立,若怪兽奇鬼状,是为麻原第三谷。
踰华冈,蹑石磴,深入数十里,有精蓝曰「大觉」,昉建于唐光化
山师怌震,有道术。
其始至也,伾而前溪,随止卓锡,搜岩剔薮,以立寺宇,初名「灵隐」。
皇朝治平中,始锡今额,既数百年矣。
今寺僧妙圭节衣并食,铢积寸累,又干长者布地之金以益之,市田为长明灯费,岁入米以斗计者凡二千。
且用佛属付国王大臣故事,请文据于有司,勒坚珉以诏后,庶几永终不坠。
閒请记于予,客有谓圭曰:「而法中有掌中之光照十方者,有絮孔之光照一室者,有变见光景,辉耀崖谷,使人目眩神迷,若峨眉五台天台庐阜者。
今而辛勤昏旭,增曲续烓,不亦劳且小乎」?
圭曰:「若子所言,或者方以病吾徒之善幻,我法之正,不如是也。
今吾以真实心,作无尽供,使幽明同一昭彻,圣凡同一归向,日月经天,容光必照,吾灯不铄;
雷电晦冥,风雨总至,吾灯不铄;
寒暑往来,星移物换,吾灯不断;
尘扬东海,灰出昆明,吾灯不灭。
凿大昏之墉,辟灵照之户,揭孤光以长存,破群迷而咸晓,使内外精粗,融会一法,顾不韪欤」?
予以其言近道,遂书以为记。